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七十年代臺灣鄉土文學運動析論 : 傳播結構的觀察
作者 李祖琛
貢獻者 潘家慶
李祖琛
日期 1986
上傳時間 5-May-2016 15:35:30 (UTC+8)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第一部份──一般書籍
中國論壇編委會主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
王拓:街巷鼓聲,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王夢鷗:文學美學,台北,遠行出版社,民六十五年。
丘為君、陳連順主編:現代中國文學的回顧,台北,龍田出版社,民六十七年。
向陽:康莊有待,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七十年。
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七十年。
何欣: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何欣: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七十二年。
余光中等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糸─小說第一、二輯,台北,巨人,民六十三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七十一年。
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民七十三年。
林豐楙等編:中國現代短編小說選析,台北,民七十年。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七十二年。
林雙不:筍農林金樹,台北,前?出版社,民七十二年。
南方朔: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台北,四季出版公司,民六十八年。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出版社,民七十四年。
高全之:當代中國小說論評,台北,幼獅文化出版事業公司,民六十五年。
高準:文學與社會改造,台北,德華出版社,民六十七年。
唐文標:天國不是我們的,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六十五年。
唐文標:唐文標雜碎,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六十五年。
唐光華等編:迎向廿一世紀─中國時報卅五週年社慶專輯,台北,中國時報,民七十四年。
夏志清: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夏志清:文學的前途,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民六十三年。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七十一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
陳少廷編撰: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六十七年。
陳永興編:台灣文學的過去與未來,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民七十四年。
陳幸惠編:七十三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民七十四年。
陳映真:山路,台北,遠景出版社,民七十三年。
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民七十二年。
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民七十三年。
陳秉璋:政治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民七十三年。
葉?政:社會、文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葉維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
葉維廉主編:中國現代作家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二年。
黃瑞琪譯:現代社會學結構功能論選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尉天驄: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
焦雄屏:焦雄屏看電影,台港系列,台北,三三書坊,民國七十四年。
張子璋:人性與「抗議文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張系國等:民族文學的再出發,台北,故鄉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張伯傑譯:文學理論,台北,大林出版社,未註明出版年。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委會: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史料卷:風雲三十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
董保中:文學?政治?自由,台北,爾雅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
游淑靜等:出版社傳奇,台北,爾雅出版社,民國七十年。
彭歌等著: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台北,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民國六十六年。
彭懷恩: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
葛浩文:弄斧集,台北,學英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蔡文輝、蕭新煌:台灣和美國社會問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四年。
蔡源煌:文學的信念,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
楊青矗:在室男,高雄,敦理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楊國樞、葉?政:當前台灣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六十八年。
聚仁:魯迅評傳。
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一年。
鍾肇政編:不滅的詩魂─對談評論集,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民國七十一年。
劉克襄:漂鳥的故鄉,台北,前衛生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劉紹銘:小說與戲劇,台北,洪範書店,民國六十六年。
潘家慶:新聞媒介?社會責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三年。
隱地編:年度小說選資料篇,台北,爾雅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
戴國煇:台灣史研究─回顧與探索,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四年。
龍族詩社主編:中國現代詩評論,台北,林白出版社,民國六十二年。
第二部份─期刊論文
王德威,「魯迅,還是老舍?─中國現代寫實小說的兩個方向。」,台北,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一期,頁一00~一一六。
王文興等,「文學與社會座談會記錄」,台北,大學雜誌第五十五期,民七十二年三月,頁六十~七十二。
伍軒宏譯,「一切都在衰竭─當代美國小說中『熵』的觀念」,台北,中外文學第十二卷第八期,民七十三年一月一日,頁九十四~一0八。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主義─文學中的研究兼比較」,台北,現代文學復刊第十四期,民七十六年六月,頁七~三十三。
李瑞騰,「現階段幾個史學現象的思考」,台北,中國論壇二四六期,民七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頁十七~十九。
林明德,「梁?超與晚清文學運動」,台北,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一期,民七十四年十一月,頁八十六~九十六。
侯健,「西洋現代小說的發生與流變」,台北,中外文學第三卷第二文,民六十三年七月一日,頁四~十四。
馬森,「電影對小說的影響─評『小鎮醫生的愛情』」,台北,聯合文學第十五期,民七十五年一月,頁一六八~一七二。
張曉春,「守法就沒有勞資問題」,台北,中國論壇二三七期,民七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頁十九~二十一。
張健,「『五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講評」,台北,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一期,民七十四年六月一日,頁一四七~四九。
張振翱,「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國大陸文藝思潮的發展與論爭」,台北,中國論壇二四一期,民七十四年十月十日,頁六十二~七0。
張寶琴,「週年感言」,台北,聯合文學第十三期,民七十四年十一月,頁六~八。
張紹文、許仁真、包青天、張景涵,「台灣社會力的分析」,台北,大學雜誌四十三~四十五期,民六十年七、八、九月。
楊牧,「談中國現代詩三十年」,台北,中國論壇二0七期,民七十三年五月十日,頁十五~十九。
陳映真等,「轉型期下的倫理座談會記錄」,台北,天下雜誌五十四期,民七十四年十一月一日,頁一二八~一四0。
陳正醍,「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台北,暖流二卷二期、三期,民七十二年八月、九月,頁二二~三三,頁六十~七十一。
尉天驄,「由飄泊到尋根─工業文明下的台灣新文學」,台北,中國論壇二四一期,民七十四年十月十日,頁五十四~頁六十一。
葉?政,「對四十年來台灣地區社會學發展的一些反省」,台北,中國論壇二四一期,民七十四年十月十日,頁八十八~一0四。
葉石濤,「六0年代的台灣鄉土文學」,台北,文訊月刊第十三期,民七十三年八月,頁一三七~一四六。
蔡源煌,「『文學運動』前言講評」,台北,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一期,民七十四年六月一日,頁一七九~一八一。
蔡源煌,「五四看台灣文壇──一個理論架構的省察」,台北,中國論壇二0七期,民七十三年五月十日,頁八~十四。
鄭貞銘,「副刊編輯的素質」,台北,文訊月刊第二十一期,民七十四年十二月,頁六十五─七十一。
詹宏志,「台灣新電影的來路與去路─一個報導與兩個評論」,台北,新書月刊等十四期,民七十三年十一月,頁十四─十九。
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得獎作品」,台北,書評書目,第九十三期,民七十年一月,頁二十三─三十二。
詹宏志,「資本主義社會的疏離人」,台北,書評書目第八十六期,頁一一0─一一七。
趙麗雪,「台灣與大陸地區雜誌家庭關係分析」,台北,政大新研所碩士論文,民七十年。
謝國雄,「文化取向的傳播研究─雷蒙?威廉斯 (Raymond Williams) 論點之探討」,台北,政大新研所碩士論文,民七十三年。
第三部份─報紙
張漢良,「比較文學與文學運動」,台北,聯合報聯合副刊,民七十四年四月十三日。
蕭新煌,「對『富裕』、『多元』和『社會力』的沈思─有感於十年來台灣社會的變化」,台北,中國時報特刊,民七十四年四月五日。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人的困境」,台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民六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幻境」,台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民六十一年九月十日、十一日。
彭歌,「不談人性,何有文學」,台北,聯合報聯合副刊,民六十六年八月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
余光中,「狼來了」,台北,聯合報聯合副刊,民六十六年八月二十日。

《英文書目》
Berlo, David K.
1960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Y.: Free Press.
Bradbury, Malcolm
1971 The Social Context of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 N.Y.: Schocken Books.
DeFleur, Melvin L. and Sandra Ball-Rokeach
1975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Longman.
Davison, Peter, Rolf Meyersohn, and Edward Shils (eds.)
1978 Literary Taste, Culture and Mass Communication: Volume 10: Author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son, Peter, Rolf Meyersohn, and Edward Shils (eds.)
1978 Literary Taste, Culture and Mass Communication: Volume 5: Literature and Socie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son, Peter, Rolf Meyersohn, and Edward Shils (eds.)
1978 Literary Taste, Culture and Mass Communication: Volume 6: The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 John
1979 The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New York: Longman.
Klapper, Joseph T.
1960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Lerner, Daniel.
1958 The Passing of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Glencoe, Illinois: Free Press.
Lippmann, Walter
1921 Public Opinion. N.Y.: The Macmillan Company.
Pye, Lucian W. (ed.)
1963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chramn, Wilbur and Donald F. Roberts (ed.)
1971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Tunstall, Jeremy (ed.)
1970 Media Sociology.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Watt, Ian
1957 The Rising of the Novel London: Cox & Wyman Ltd.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84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潘家慶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祖琛zh_TW
dc.creator (作者) 李祖琛zh_TW
dc.date (日期) 198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May-2016 15:35:30 (UTC+8)-
dc.date.available 5-May-2016 15:35:3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May-2016 15:35:3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684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157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概念界定 2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限制 4
第四節 文學研究與傳播研究 6
第二章 七十年代前的台灣文學發展 10
第一節 五十年代反共懷鄉文學的崛起及其批評 10
第二節 六十年代現代主義文學的浮現 12
第三節 對現代主義文學的批評 15
第三章 七十年代前鄉土文學的發展 21
第一節 日據時代的鄉土文學 21
第二節 五、六十年代的鄉土文學 23
第三節 鄉土文學的論戰的先聲─現代詩論戰 24
一、 關傑明、唐文標事件 24
二、 「龍族評論專號」出版 25
第四章 七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的誕生 29
第一節 時代背景 29
第二節 七十年代鄉土文學的生成發展與風貌 33
第三節 鄉土文學論戰 34
第四節 論戰後的台灣文學發展 39
第五章 傳播者(Communicator)
鄉土文學作家的研究 50
第一節 從作家社會學角度試析台灣文壇組成 50
第二節 鄉土文學作家的集體特質掠影 54
第三節 鄉土文學代表性作家簡述 55
一、 陳映真 55
二、 黃春明 56
三、 王拓 57
四、 王禎和 57
五、 楊青矗 58
六、 宋澤萊 59
第四節 鄉土文學作家綜評 61
第六章 傳播內容 (Communication Content)
鄉土文學作品內容的分析 66
第一節 文學及其傳達的社會內容 66
第二節 社會問題的界定與生成 69
第三節 鄉土文學作品呈現社會內容的選樣 70
一、 農業經濟及貧窮問題 70
二、 勞工問題 71
三、 生態保育問題 72
四、 政治問題 73
五、 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問題 74
第七章 傳播通道 (Communication Channel)
鄉土文學傳播路徑的探討 80
第一節 傳播路徑之一~文學雜誌 81
第二節 傳播路徑之二~報紙副刊 85
第三節 傳播路徑之三~電影 87
第四節 傳播路徑之四~其他 83
第八章 閱聽人 (Audience) 及傳播效果 (Communication Effect)
鄉土文學的讀者及其傳播效果 94
第一節 鄉土文學的讀者探源 94
第二節 鄉土文學運動從讀者出發的特徵之一~寫實主義 96
第三節 鄉土文學運動從讀者出發的特徵之二~社會改革論的文學觀 98
第四節 鄉土文學的傳播效果 100
第一項 主動的讀者~心理層次的檢視 101
第二項 被動的讀者~社會文化層次的檢視 105
第五節 霸權論的檢視 106
第九章 結論 七十年代台灣鄉土文學運動的檢討 114
第一項 危機階段的出現 114
第二項 傳播結構的限制 115
第三項 文學界內部因素的檢視 115
第四項 文學界外部因素的檢視 118
參考書目 122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848en_US
dc.title (題名) 七十年代臺灣鄉土文學運動析論 : 傳播結構的觀察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第一部份──一般書籍
中國論壇編委會主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
王拓:街巷鼓聲,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王夢鷗:文學美學,台北,遠行出版社,民六十五年。
丘為君、陳連順主編:現代中國文學的回顧,台北,龍田出版社,民六十七年。
向陽:康莊有待,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七十年。
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七十年。
何欣:中國現代小說的主潮,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何欣: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七十二年。
余光中等編:中國現代文學大糸─小說第一、二輯,台北,巨人,民六十三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七十一年。
李金銓:大眾傳播理論,台北,三民書局,民七十三年。
林豐楙等編:中國現代短編小說選析,台北,民七十年。
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七十二年。
林雙不:筍農林金樹,台北,前?出版社,民七十二年。
南方朔:中國自由主義的最後堡壘,台北,四季出版公司,民六十八年。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出版社,民七十四年。
高全之:當代中國小說論評,台北,幼獅文化出版事業公司,民六十五年。
高準:文學與社會改造,台北,德華出版社,民六十七年。
唐文標:天國不是我們的,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六十五年。
唐文標:唐文標雜碎,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六十五年。
唐光華等編:迎向廿一世紀─中國時報卅五週年社慶專輯,台北,中國時報,民七十四年。
夏志清: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民六十八年。
夏志清:文學的前途,台北,純文學出版社,民六十三年。
夏志清:新文學的傳統,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七十一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
陳少廷編撰: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六十七年。
陳永興編:台灣文學的過去與未來,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民七十四年。
陳幸惠編:七十三年文學批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民七十四年。
陳映真:山路,台北,遠景出版社,民七十三年。
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第一部雲,台北,遠景出版社,民七十二年。
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台北,遠景出版社,民七十三年。
陳秉璋:政治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民七十三年。
葉?政:社會、文化與知識份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
葉石濤:台灣鄉土作家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葉維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選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
葉維廉主編:中國現代作家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二年。
黃瑞琪譯:現代社會學結構功能論選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尉天驄: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
焦雄屏:焦雄屏看電影,台港系列,台北,三三書坊,民國七十四年。
張子璋:人性與「抗議文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張系國等:民族文學的再出發,台北,故鄉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張伯傑譯:文學理論,台北,大林出版社,未註明出版年。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委會: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史料卷:風雲三十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一年。
董保中:文學?政治?自由,台北,爾雅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
游淑靜等:出版社傳奇,台北,爾雅出版社,民國七十年。
彭歌等著: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台北,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民國六十六年。
彭懷恩:中華民國政治體系的分析,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
葛浩文:弄斧集,台北,學英文化公司,民國七十三年。
蔡文輝、蕭新煌:台灣和美國社會問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四年。
蔡源煌:文學的信念,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二年。
楊青矗:在室男,高雄,敦理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楊國樞、葉?政:當前台灣社會問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六十八年。
聚仁:魯迅評傳。
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一年。
鍾肇政編:不滅的詩魂─對談評論集,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民國七十一年。
劉克襄:漂鳥的故鄉,台北,前衛生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劉紹銘:小說與戲劇,台北,洪範書店,民國六十六年。
潘家慶:新聞媒介?社會責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三年。
隱地編:年度小說選資料篇,台北,爾雅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
戴國煇:台灣史研究─回顧與探索,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四年。
龍族詩社主編:中國現代詩評論,台北,林白出版社,民國六十二年。
第二部份─期刊論文
王德威,「魯迅,還是老舍?─中國現代寫實小說的兩個方向。」,台北,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一期,頁一00~一一六。
王文興等,「文學與社會座談會記錄」,台北,大學雜誌第五十五期,民七十二年三月,頁六十~七十二。
伍軒宏譯,「一切都在衰竭─當代美國小說中『熵』的觀念」,台北,中外文學第十二卷第八期,民七十三年一月一日,頁九十四~一0八。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主義─文學中的研究兼比較」,台北,現代文學復刊第十四期,民七十六年六月,頁七~三十三。
李瑞騰,「現階段幾個史學現象的思考」,台北,中國論壇二四六期,民七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頁十七~十九。
林明德,「梁?超與晚清文學運動」,台北,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一期,民七十四年十一月,頁八十六~九十六。
侯健,「西洋現代小說的發生與流變」,台北,中外文學第三卷第二文,民六十三年七月一日,頁四~十四。
馬森,「電影對小說的影響─評『小鎮醫生的愛情』」,台北,聯合文學第十五期,民七十五年一月,頁一六八~一七二。
張曉春,「守法就沒有勞資問題」,台北,中國論壇二三七期,民七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頁十九~二十一。
張健,「『五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講評」,台北,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一期,民七十四年六月一日,頁一四七~四九。
張振翱,「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國大陸文藝思潮的發展與論爭」,台北,中國論壇二四一期,民七十四年十月十日,頁六十二~七0。
張寶琴,「週年感言」,台北,聯合文學第十三期,民七十四年十一月,頁六~八。
張紹文、許仁真、包青天、張景涵,「台灣社會力的分析」,台北,大學雜誌四十三~四十五期,民六十年七、八、九月。
楊牧,「談中國現代詩三十年」,台北,中國論壇二0七期,民七十三年五月十日,頁十五~十九。
陳映真等,「轉型期下的倫理座談會記錄」,台北,天下雜誌五十四期,民七十四年十一月一日,頁一二八~一四0。
陳正醍,「台灣的鄉土文學論戰」,台北,暖流二卷二期、三期,民七十二年八月、九月,頁二二~三三,頁六十~七十一。
尉天驄,「由飄泊到尋根─工業文明下的台灣新文學」,台北,中國論壇二四一期,民七十四年十月十日,頁五十四~頁六十一。
葉?政,「對四十年來台灣地區社會學發展的一些反省」,台北,中國論壇二四一期,民七十四年十月十日,頁八十八~一0四。
葉石濤,「六0年代的台灣鄉土文學」,台北,文訊月刊第十三期,民七十三年八月,頁一三七~一四六。
蔡源煌,「『文學運動』前言講評」,台北,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一期,民七十四年六月一日,頁一七九~一八一。
蔡源煌,「五四看台灣文壇──一個理論架構的省察」,台北,中國論壇二0七期,民七十三年五月十日,頁八~十四。
鄭貞銘,「副刊編輯的素質」,台北,文訊月刊第二十一期,民七十四年十二月,頁六十五─七十一。
詹宏志,「台灣新電影的來路與去路─一個報導與兩個評論」,台北,新書月刊等十四期,民七十三年十一月,頁十四─十九。
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得獎作品」,台北,書評書目,第九十三期,民七十年一月,頁二十三─三十二。
詹宏志,「資本主義社會的疏離人」,台北,書評書目第八十六期,頁一一0─一一七。
趙麗雪,「台灣與大陸地區雜誌家庭關係分析」,台北,政大新研所碩士論文,民七十年。
謝國雄,「文化取向的傳播研究─雷蒙?威廉斯 (Raymond Williams) 論點之探討」,台北,政大新研所碩士論文,民七十三年。
第三部份─報紙
張漢良,「比較文學與文學運動」,台北,聯合報聯合副刊,民七十四年四月十三日。
蕭新煌,「對『富裕』、『多元』和『社會力』的沈思─有感於十年來台灣社會的變化」,台北,中國時報特刊,民七十四年四月五日。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人的困境」,台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民六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關傑明,「中國現代詩的幻境」,台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民六十一年九月十日、十一日。
彭歌,「不談人性,何有文學」,台北,聯合報聯合副刊,民六十六年八月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
余光中,「狼來了」,台北,聯合報聯合副刊,民六十六年八月二十日。

《英文書目》
Berlo, David K.
1960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Y.: Free Press.
Bradbury, Malcolm
1971 The Social Context of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 N.Y.: Schocken Books.
DeFleur, Melvin L. and Sandra Ball-Rokeach
1975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Longman.
Davison, Peter, Rolf Meyersohn, and Edward Shils (eds.)
1978 Literary Taste, Culture and Mass Communication: Volume 10: Author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son, Peter, Rolf Meyersohn, and Edward Shils (eds.)
1978 Literary Taste, Culture and Mass Communication: Volume 5: Literature and Socie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son, Peter, Rolf Meyersohn, and Edward Shils (eds.)
1978 Literary Taste, Culture and Mass Communication: Volume 6: The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 John
1979 The Sociology of Literature. New York: Longman.
Klapper, Joseph T.
1960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Lerner, Daniel.
1958 The Passing of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Glencoe, Illinois: Free Press.
Lippmann, Walter
1921 Public Opinion. N.Y.: The Macmillan Company.
Pye, Lucian W. (ed.)
1963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chramn, Wilbur and Donald F. Roberts (ed.)
1971 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Tunstall, Jeremy (ed.)
1970 Media Sociology.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Watt, Ian
1957 The Rising of the Novel London: Cox & Wyman Ltd.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