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民初直魯豫盜匪之研究. (一九一二-一九二八)
作者 吳蕙芳
貢獻者 戴玄之
吳蕙芳
日期 1986
上傳時間 5-May-2016 16:09:48 (UTC+8)
摘要 目錄
     緒論………一
     第一章 盜匪的時代背景………一三
     第一節 政治背景………一三
     第二節 軍事背景………二七
     第三節 經濟背景………八三
     第四節 社會背景………一一○
     第二章 盜匪的種類、巢窟與分布………一一九
     第一節 盜匪的種類………一一九
     第二節 盜匪的巢窟………一二五
     第三節 盜匪的分布………一三三
     第三章 盜匪的組織、規律與隱語………二二九
     第一節 盜匪的組織………二二九
     第二節 盜匪的規律………二四一
     第三節 盜匪的隱語………二四八
     第四章 盜匪的武器、戰術與習性………二六五
     第一節 盜匪的武器………二六五
     第二節 盜匪的戰術………二八五
     第三節 盜匪的習性………二九七
     第五章 盜匪的禍害………三○七
     第一節 燒殺………三○七
     第二節 劫掠………三一八
     第三節 綁票………三三○
     第六章 盜匪的影響………三四八
     第一節 政治外交方面………三四八
     第二節 社會經濟方面………三六三
     第三節 匪亂的統計………三七七
     結論………四○三
     參考書目………四○九
     附錄………四五一
     附圖………五八一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方志
     (一)河北省(按書名筆劃排列)
     大名縣志,三十卷首一卷,程廷垣續修,洪家祿等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五。
     三河縣新志,十六卷首一卷,唐玉書等修,吳寶銘等編輯,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六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元民縣志,不分卷,李林奎纂修,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七。
     文安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陳禎重修,李蘭等纂,民國十一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五三。
     井陘縣志料,十六編,傅汝鳳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
     平山縣志料集,十六卷,張林、焦遇祥輯,民國二十一年排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五。
     平谷縣志,六卷,李興焯修,王兆元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一七。
     任縣志,八卷,王億年修,劉書旂纂,民國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一○。
     成安縣志,十六卷,張應麟修,張永和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一九九。
     安次縣志,十二卷,劉鍾等纂,熊濟熙等修,民國二十五年合刊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一七九。
     交河縣志,十卷首一卷,高步青等重修,苗毓芳等纂,民國五年刊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四八。
     完縣新志,九卷,彭作禎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四。
     良鄉縣志,八卷,周志中續修,呂植等纂,民國十三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二八。
     定縣志,二十二卷首一卷,呂復等重修,賈恩紱等纂,民國二十三年刊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四。
     青縣志,十六卷首一卷,萬震霄等修,高遵章等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四二。
     房山縣志,八卷,馮慶瀾等修,高書官等纂,民國十七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三。
     東明縣新志,二十二卷首一卷,任傳藻修,穆祥仲等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六。
     東明縣續志,四卷,周保琛修,李增裕纂,民國十三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一四。
     昌黎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梁堉等修,張鵬翱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五一。
     邯鄲縣志,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楊肇基補修,李世昌纂,民國二十八年刊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一八八。
     威縣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附續修不分卷,尚希賢等纂修,民國十八年鉛印本,全五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一七。
     南皮縣志,十四卷首一卷,王德乾等修,劉樹鑫等纂,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四四。
     香河縣志,十卷,王葆安等修,陳式諶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一。
     南宮縣志,二十六卷,黃容惠重修,賈恩紱纂,民國二十五年刊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一九。
     柏鄉縣志,十卷首一卷,牛寶善修,魏永弼纂,民國二十一年排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二五。
     晉縣鄉土志,不分卷,李席纂,民國十七年重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五九。
     晉縣志料,二卷,劉東藩修,王召棠纂,民國二十四年石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三年),華北五二六。
     徐水縣新志,十二卷末一卷,劉延昌修,劉鴻書纂,民國二十一年排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二。
     高邑縣志,十二卷首一卷,王天傑、宋文華纂修,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九。
     望都縣志,十二卷首一卷,王德乾修,崔蓮?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五八。
     高陽縣志,十卷,李大本重修,李曉冷等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五七。
     涿縣志,十八卷,宋大章等修,周存培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五。
     通縣志要,十卷,金士堅等修,徐白纂輯,民國三十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六。
     清河縣志,十七卷首一卷,張福謙修,趙鼎銘纂,民國二十三年排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一八。
     清苑縣志,六卷,金良驥等修,姚壽昌等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二七。
     密雲縣志,八卷首一卷,臧理臣等修,宋慶煦等纂,民國三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九。
     景縣志,十四卷,耿兆棟監修,張汝漪總纂,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全六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
     雄縣新志,七卷,秦廷秀等修,劉崇本等纂,民國十八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一八。
     棗強縣志,八卷,宋兆升監修,張宋載、齊文煥等纂修,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二○。
     無極縣志,二十卷,耿之光等修,王重民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一○。
     順義縣志,十六卷首一卷,李芳等修,楊得馨等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八。
     滄縣志,十六卷,張坪等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四三。
     新河縣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傅振倫纂修,民國十八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七一。
     新城縣志,二十四卷,侯安瀾等修,王樹桐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五二。
     磁縣縣志,二十章不分卷,黃希文等纂輯,民國三十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七。
     廣平縣志,十二卷,韓作舟等纂修,民國二十八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八。
     廣宗縣志,十六卷首一卷,姜檻榮修,韓敏修等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一九五。
     寧晉縣志,十一卷,蘇毓琦等修,張雲科纂,民國十八年石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三。
     翟城村志,不分卷,尹仲材編述,民國十四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七二。
     滿城縣志略,十六卷首一卷,陳寶生修,楊式震等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一九三。
     遷安縣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滕紹周等修,王維賢等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一。
     冀縣志,二十卷,王樹?等纂修,民國十八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七○。
     靜海縣志,不分卷,白鳳文等重修,高毓浵等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四○。
     盧龍縣志,二十四卷首一卷,董天華修,胡應麟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四五。
     薊縣志,十卷首一卷,仇錫廷等纂修,民國三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一八○。
     獻縣志,二十卷附詩文要錄三卷,薛鳳鳴等修,張鼎彝纂,民國十四年刊本,全十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城縣鄉土地理,二卷,林翰儒纂,民國十二年石印重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二。
     霸縣新志,八卷,劉延昌等修,劉崇本等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四。
     續修?城縣志,十二卷,王炳熙等修,于箴等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二)山東省(按書名筆劃排列)
     平原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曹夢九修,趙祥俊纂,民國二十四年排印本,全四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民國東阿縣志,十八卷首一卷,周竹生修,靳維熙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六三。
     牟平縣志,十卷首一卷,宋憲章等修,于清泮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五八。
     曲阜縣志,八卷,李經野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一九。
     利津縣續志,九卷,王廷彥修,蓋爾佶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八。
     東平縣志,十七卷,張志熙等修,劉靖宇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四六。
     武城縣志,十五卷首一卷,王延綸總裁,王?銘纂,民國元年刊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五九。
     青城縣志,四卷,楊啟東修,趙梓湘纂,民國二十四年排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一七。
     長清縣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李起元等修,王連儒等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九。
     定陶縣志,十二卷首一卷,馮麟溎等修,曹垣纂,民國五年刊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三十。
     昌樂縣續志,三十八卷,王金嶽等修,趙文琴等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六。
     冠縣縣志,十卷,(清)梁永康等修,趙錫書等纂,民國二十三年補刊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二九。
     重修泰安縣志,十四卷,孟昭章等纂修,民國十八年排印本,全四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七年二月),學生八六。
     膠志,五十五卷首一卷,趙文運、匡超等纂修,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九。
     夏津縣志續編,十卷首一卷,謝錫文等修,許宗海等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三五。
     高密縣志,十六卷首一卷,余友林等修,王照青等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三。
     桓臺志略,三卷,袁勵杰修,王寀廷纂,民國二十二年排印本,全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掖縣志,六卷首一卷,劉國斌等修,劉錦堂等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 
     陵縣續志,四卷,苗恩波修,劉蔭歧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五一。
     商河縣志,十五卷,石毓嵩、路程誨纂修,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五四。
     單縣志,二十四卷首一卷,項葆禎等續修,李經野等纂,民國十八年石印本,全十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茌平縣志,十二卷,牛占城等修,周之禎等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二六。
     陽信縣志,八卷附補遺一卷,朱蘭等修,勞迺宣等纂,民國十五年排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一二。
     朝城縣續志,二卷,劉文禧、吳式基等修,趙昶、賈恩銘等纂,民國九年刊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四九。
     陽榖縣志,十六卷,董政華等纂修,民國三十一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四八。
     無隸縣志,二十四卷,張方墀等纂,民國十四年排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一三。
     莘縣志,十二卷首一卷,王嘉猷修,嚴綏之纂,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五五。
     福山縣志稿,十卷,許鐘璐等修,于宗潼等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五五。
     鄒平縣志,十八卷,欒鍾垚修,趙仁山等纂,民國三年修,二十二年刊本,全六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五八。
     壽光縣志,十六卷首一卷,宋憲章等修,鄒允中等省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五。
     萊陽縣志,三卷首一卷末一卷,王丕煦等纂,。梁秉錕等修,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三七。
     德縣志,十六卷,李樹德修,董瑤林華,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三七。
     膠澳志,十二卷,趙琪修,袁榮等纂,民國十七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二。
     德平縣續志,十二卷首一卷,呂學元等修,嚴綏之等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三九。
     齊河縣志,三十四卷首一卷,楊豫等修,閻廷獻等纂,民國二十二年刊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
     齊東縣志,六卷首一卷,梁中權修,于清泮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六一。
     霑化縣志,八卷,梁建章修,于清泮纂,民國二十四年石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六○。 
     館陶縣志,十一卷,丁世恭修,劉清如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五七。
     濰縣志稿,四十二卷,陳鶴儕、劉東侯、丁倬千纂修,民國三十年鉛印本,全七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七年二月),學生八七。
     臨沂縣志,十四卷首一卷,沈兆禕等修,王景祐等纂,民國六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二三。
     臨朐續志,二十二卷,周鈞英修,劉仞千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七。
     臨清縣志,十六卷,徐子尚修,張樹梅等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三三。
     臨淄縣志,三十五卷,舒孝先纂修,民國九年刊本,全三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七年二月),學生八八。
     濟寧縣志,四卷首一卷,潘守廉修,袁紹昂等纂,民國十六年刊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一五。
     濟寧直隸州續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潘守廉修,袁紹昂纂,民國十六年刊本,全四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七年二月),學生八四。
     續平度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丁世平等修,尚慶翰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一。
     續安邱新志,二十五卷,馬步元纂修,民國九年刊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八。
     續修清平縣志,九卷首一卷,梁鐘亭等修,張樹梅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二七。
     續修范縣縣志,六卷,張振聲等修,余文鳳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五三。
     續修鉅野縣志,八卷首一卷,郁濬生纂修,民國十年刊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三一。
     續修博山縣志,十五卷首一卷,王蔭桂等修,張新曾等纂,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一四。
     續修廣饒縣志,二十八卷首一卷,王文彬等修,王寅山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四。
     續修歷城縣志,五十四卷,毛承霖修,趙文運纂,民國十五年鉛印本,全五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四。
     
     (三)河南省(按書名筆劃排列)
     中牟縣志,不分卷,蕭德馨修,熊紹龍纂,民國二十五年石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九六。
     太康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杜鴻賓修,劉盼遂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六六。
     氾水縣志,十二卷,田金祺重修,趙東階等纂,民國十七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 
     光山縣志約稿,四卷首一卷,晏兆平編輯,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二五。
     西平縣志,八卷,陳銘鑑纂,李毓藻修,民國二十三年刊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六○。 
     永城縣志,三十八卷附增補二卷,(清)岳廷楷修,胡贊采、呂永輝等纂,高明元增補,一九○三年刊本,全一冊(臺北,高明元影印,民國六十五年)。
     考城縣志,十四卷,張之清修,田春同纂,民國十三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五六。
     西華縣續志,十四卷首一卷,張龍光等修,張嘉謀等纂,民國二十七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
     汲縣志,不分卷,魏青?撰,民國二十四年十一月鉛印本,全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林縣志,十八卷首一卷,張鳳臺修,李見荃等纂,民國二十一年石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
     孟縣志,十卷首一卷,阮潘濟等修,宋立梧等纂,民國二十一年刊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四五。
     長葛縣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劉盼遂纂,張鴻疇修,民國十九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六七。
     禹縣志,三十卷首一卷,王琴林等纂修,民國二十年刊本,全七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五九。
     封邱縣續志,五卷,姚家望、黃陰柟等纂修,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洛寧縣志,八卷首一卷,賈毓鄂等修,王鳳翔等纂,民國六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八。
     重修正陽縣志,八卷首一卷末一卷,魏松聲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二三。
     重修汝南縣志,二十二卷首一卷,陳伯嘉修,李成均等纂,民國二十七年石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五三。
     重修信陽縣志,三十卷首一卷附雜錄一卷,陳善同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二一。
     陝縣志,二十六卷,歐陽珍修,韓嘉會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四。
     夏邑縣志,九卷首一卷,黎德芬等纂修,民國九年石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九九。
     修武縣志,十二卷,焦封桐等重修,周泰霖等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八七。
     密縣志,二十卷,汪忠修,呂林鐘等纂,民國十二年鉛印本,全六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商水縣志,二十五卷,徐家璘、宋景平等修,楊凌閣纂,民國七年刻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四年),華北四五四。
     許昌縣志,二十一卷,王秀文等修,張庭馥等纂,民國十二年石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
     偃師縣風土志略,不分卷,喬榮筠等撰,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五。
     通許縣新志,十四卷,張士傑修,侯崑禾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六四。
     准陽縣志,八卷附淮陽文徵內外集,鄭康侯修,朱撰卿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七○。
     陽武縣志,六卷,竇經魁等修,耿焟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四三。
     郾城縣記,三卷,周世臣等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刊本,全十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滑縣志,二十卷首一卷,王蒲園等纂修,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三。
     新鄉縣續志,六卷,韓邦孚監修,田芸生總編,民國十二年刊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七三。
     新修閿鄉縣志,二十四卷首一卷,韓嘉會等纂修,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九。
     鄭縣志,十八卷首一卷,周秉彝重修,劉瑞璘纂,民國二十年重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四。
     鞏縣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劉蓮青、張仲友等纂修,民國二十六年刊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六。
     確山縣志,二十四卷,李景堂纂,張縉璜修,民國二十年排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五一。
     鄢陵縣志,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靳容鏡、晉克昌等修,蘇寶謙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六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五八。
     獲嘉縣志,十七卷首一卷,鄒方愚等纂修,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七四。
     靈寶縣志,十卷首一卷附二卷,張椿榮修,張象明等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七七。
     續安陽縣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方策修,王幼僑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六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續武陟縣志,二十四卷,史延壽修,王士傑等纂,民國二十年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七。
     續榮陽縣志,十二卷,盧以洽修,張沂纂,民國十三年石印末,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五。
     
     四其它省份
     甘肅,華亭縣志,四卷,鄭震谷等修,幸邦隆總纂,民國二十二年石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五四。
     甘肅,漳縣志,八卷首一卷,楊國禎修,民國十六年印本,全一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學生五二。
     安徽,太和縣志,十二卷首一卷,丁炳烺修,吳承志等纂,民國十四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九年五月),華中九六。
     陝西,邠州新志稿,二十卷,趙晉源纂修,民國十八年抄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五六。
     陝西,商南縣志,十二卷,路炳文纂,民國八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三四。
     陝西,鄠縣志,十卷,趙葆貞修,段光世等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三三。
     陝西,興平縣志,八卷,王廷珪修,張元際等纂,民國十二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三○。
     陝西,盩屋縣志,八卷,龐文中修,任肇新纂,民國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三七。
     陝西,寶雞縣志,十六卷,強振志等編輯,民國十一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九年),華北三一○。
     陝西,續修醴泉縣志,十四卷,張道芷等修,曹驥觀等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九年),華北三一四。
     湖北,麻城縣志前編,十五卷首一卷,余晉芳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四年),華北三五七。
     湖北,麻城縣志續編,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余晉芳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四年),華中三五八。
     湖北,棗陽縣志,三十四卷首一卷,梁汝澤等續修,王榮先等纂,正信印務館,民國十二年鉛印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八年四月),學生一八○。
     
     二、檔案、資料集、回憶錄
     中華民國海關華洋質易總冊,民國元年(一九一二)-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全五十三冊(新店,國史館史料處,民國七十一年六月重印)。
     外交檔案,英館會晤問答,G-四-五,全十九冊。
     美館會晤問答,G-四-五,全十冊。
     德館會晤問答,G-四-四,全五冊。
     義館會晤問答,G-四-四,全九冊。
     比館會晤問答,G-四-四,全六冊。
     法館會晤問答,G-四-五,全八冊。
     交通公報,民國十二年。
     Great Britain , Foreign Office , China , Embassy and Consular Archives , Correspondence
     , 1923.
     Great Britain , Foreign Office , China , Miscellanea , 1912-1914.
     Record of the U.S. Legation in China , 1923.
     U.S . Foreign Relations , 1923.
     杜春和編,白朗起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年七月,一版)。
     章有義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二輯,一九一二-一九二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一版)。
     馮和法編,中國農村經濟資料,全二冊(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二十二年六月初版,民國六十七年三月臺一版)。
     郝培芸回憶錄(作者自印,民國六十年七月)。
     楊子烈,張國燾夫人回憶錄(原名往事如?,自聯出版社,一九七○年七月,初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一九八三年五月,一版)。
     
     三、論文(按作者筆劃排列)
     丁耘棘,「萑有餘錄」,國聞週報,三卷二十期,民國十五年五月三十日。
     丁燕公,「張敬堯為害三湘」,春秋,九卷三期,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一日。
     丁龍塏,「辮帥張勳與直督褚玉璞」,春秋,七卷五期,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一日。
     子寬,「土匪之勝利」,國聞週報,三卷八期,民國十五年三月七日。
     中直,「張宗昌禍魯記(上)」,逸經,第六期,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二十日。
     永樂,「張宗昌禍魯記(中)」,逸經,第六期,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二十日;第七期,民國二十五年六月五日。
     方洪疇,「河南三害、羅山五劫」,中原文獻,四卷十一期,民國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方洪疇,「民初河南巨匪白狼、老洋人實錄」,中原文獻,六卷六期,民國六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尹致中,「開動國際的臨城大劫車案(上)」,山東文獻,三卷四期,民國六十七年三月二十日。
     尹致中,「開動國際的臨城大劫車案(下)」,山東文獻,四卷一期,民國六十七年六月十日。
     王天從,「民初匪禍話『白狼』(一)」,中原文獻,十卷二期,民國六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王天從,「民初匪禍話『白狼』(二)」,中原文獻,十卷三期,民國六十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王天從,「白狼其人其事」,春秋,十一卷三期,民國五十八年九月一日
     王天從,「劉鎮華將軍與辛亥革命」,藝文誌,六十七期,民國六十年四月一日。
     王天從,「泛述天門會之興滅」,藝文誌,一七○期,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一日。
     王仲廉,「回憶與孫殿英的一段往事」,傳記文學,二十六卷一期,民國六十四年元月。
     王聿均,「舒爾曼在華外交活動初探(一九二一-一九二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一期,民國五十八年八月。
     王星拱,「今日中國的社會根本問題」,東方雜誌,二十一卷二十號,民國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王撫洲,「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記宛西」,傳記文學,十六卷四期,民國五十九年四月一日。
     必達,「北京西郊一帶農村調查」,國聞週報,三卷九期,民國十五年三月十四日。
     可夫,「匪客日記」,國間週報,四卷三十八期,民國十六年十月二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一)」,藝文誌,五十六期,民國五十九年五月一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二)」,藝文誌,五十七期,民國五十九年六月一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三)」,藝文誌,五十八期,民國五十九年七月一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四)」,藝文說,五十九期,民國五十九年八月一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五)」,藝文誌,六十期,民國五十九年九月一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六)」,藝文誌,六十一期,民國五十九年十月一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七)」,藝文誌,六十二期,民國五十九年十一月一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八)」,藝文誌,六十三期,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一日。
     甘豫立,「江浙外海漁業之實況」,復興月刊,一卷三期,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一日。
     朱介凡,「說河南風土諺(一)」,中原文獻,十五卷二期,民國七十二年二月二十日。
     朱介凡,「說河南風土諺(六)」,中原文獻,十五卷七期,民國七十二年七月三十日。
     朱壽鈞,「天津的混混兒瑣聞」,天津文史資料選輯,三十一輯,一九八五年四月。
     全國商會聯合會,「築路養兵意見書」,東方雜誌,十九卷十三號,民國十一年七月十日。
     呂傳俊,「巨匪劉桂棠禍魯及其滅亡」,山東史志資料(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三月,初版)。
     李然犀,「走江湖的形形色色」,天津文史資料選輯,二十五輯,一九八三年九月。
     何西亞,「甲子大戰後全國軍隊之調查」,東方雜誌,二十二卷二號,民國十四年一月二十五日。
     岑樓,「韓復?三門徐龍章」,春秋,十卷一期,民國五十八年一月一日。
     李宏略,「數字中底農家生活」,東方雜誌,三十一卷七號,民國二十三年四月一日。
     李祥亭,「又是高梁成熟時」,中原文獻,八卷八期,民國六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李蒸,「中國之農村社會與教育」,中華教育界,十九卷三期,民國二十年九月。
     吳相湘,「歷史人物何必論出身」,傳記文學,三十二卷一期,民國六十七年一月一日。
     吳炳若,「淮河流域的農民狀況」,東方雜誌,二十四卷十六號,民國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林建發,「白狼軍性質分析」,食貨月刊復刊,十五卷九、十期合刊本,民國七十五年四月一日。
     孤航,「紅鬍子的生活觀」,東方雜誌,二十四卷十三號,民國十六年七月十日。
     治喪委員會,「陳故代表舜德先生事略」,中原文獻,十四卷十期,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三十日。
     杜春和,「有關白朗起義的幾個問題」,中國近代史百題(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來新夏,「談民國初年白朗領導的農民起義」,史學月刊,一九五七年六月。
     姜穆,「樊鍾秀的英雄故事」,中原文獻,十卷八期,民國六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胡旦旦,「黑道奇才劉桂堂傳奇」,藝文誌,一一九期,民國六十四年八月一日。
     段劍岷,「樊鍾秀其人其事」,春秋,三卷二期,民國五十四年八月一日。
     段劍岷,「樊鍾秀傲骨丹心」,春秋,三卷六期,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一日。
     拾遺,「張鏡湖神通廣大」,春秋,一卷一期,民國五十三年七月一日。
     南雁,「臨城土匪大掠津浦軍」,東方雜誌,二十卷八號,民國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南雁,「臨城劫車後的官匪交涉」,東方雜誌,二十卷九號,民國十二年五月十日。
     南雁,「臨城劫車土匪收撫成功」,東方雜誌,二十卷十一號,民國十二年六月十日。
     南雁,「臨城劫車案中的十六國賠償通牒提出了」,東方雜誌,二十卷十四號,民國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
     南雁,「鐵路共管聲中的大舉剿匪」,東方雜誌,二十卷十七號,民國十二年九月十日。
     南雁,「十六國臨案通牒的答覆」,東方雜誌,二十卷十八號,民國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
     南雁,「臨城劫車案的對外屈服」,東方雜誌,二十卷二十一號,民國十二年十一月十日。
     南雁,「豫省匪勢與老洋人部譁變」,東方雜誌,二十卷二十二號,民國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南雁,「外力壓迫下的鐵路警備」,東方雜誌,二十卷二十四號,民國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南雁,「老洋人竄川與孫美瑤伏誅」,東方雜誌,二十卷二十四號,民國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朔一,「新安武軍裁完了」,東方雜誌,二十卷七號,民國十二年四月十日。
     徐恆耀,「滿蒙的勞動狀況與移民」,東方雜誌,二十二卷二十一號,民國十四年十一月十日。
     徐紀東,「北伐前宿遷東鄉匪患紀實」,春秋,十六卷四期,民國六十一年四月一日。
     耿昭,「中原的侃子、諺語、歌謠和農村遊樂活動(五)」,中原文獻,十四卷八期,民國七十一年八月三十日。
     夏兆瑞,「青紗帳起憶中原」,中原文獻,十卷七期,民國六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高處寒,「何鬍子與梭標隊的故事」,春秋,十一卷三期,民國五十八年九月一日。
     高應篤,「宛西地方自治與陳舜德(三)」,中原文獻,三卷一期,民國六十年一月一日。
     教育界消息,「豫匪蹂?農村教育之慘劇」,教育雜誌,十八卷十二號,民國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郭子彬,「別庭芳先生其人其事」,傳記文學,二十四卷六期,民國六十三年六月一日。
     郭子彬,「追憶劉鎮華將軍剿匪政績」,中原文獻,五卷五期,民國六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盛良瑞,「宛西怪傑別庭芳(上)」,中外雜誌,十五卷二期,民國六十三年二月。
     陳拔,「辛亥革命時的伏牛山綠林英豪」,春秋,十三卷六期,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一日。
     陳森甫,「西北軍興亡之經緯」,春秋,二十卷三期,民國六十三年三月一日。
     陳霖,「周口人談周口事」,中原文獻,十六卷三期,民國七十三年三月。
     堅瓠,「兵與匪」,東方雜誌,二十卷七號,民國十二年四月十日。
     堅樊,「國際共管」,東方雜誌,二十卷十一號,民國十二年六月十日。
     張一痕,「記汝城土皇帝胡鳳璋」,藝文誌,六十期,民國五十九年八月一日。
     張人鏡,「確山地文人文概述」,中原文獻,八卷二期,民國六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
     張之素,「『水滸傳』中的梁山泊遺跡紀遊」,藝文誌,一二二期,民國六十四年十一月一日。
     張介侯,「淮北農民之生活狀況」,東方雜誌,二十四卷十六號,民國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張白山,「民初中原流寇禍皖紀實」,春秋,二十一卷一期,民國六十三年七月一日。
     張克明,「南海海盜小史」,國聞週報,四卷十二期,民國十六年四月三日。
     張澤深,「肅清汕尾龜齡島大海盜的經過」,廣東文獻,六卷四期,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苗文齋,「簡談汝南縣的地理人文(二)」,中原文獻,十四卷六期,民國七十一年六月三十日。
     開封師院歷史系,河南歷史研究所白朗起義調查組,「白朗起義調查簡記」,史學月刊,九六○年二月。
     評論選輯,「民眾匪化」,國聞週報,七卷二十四期,民國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評論選輯,「魯省大舉剿匪」,國開週報,八卷十四期,民國二十年四月十三日。
     集成,「各地農民狀況調查-山東」,東方雜誌,二十四卷十六號,民國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曾鑑泉,「各地農民狀況調查-光山(河南省)」,東方雜誌,二十四卷十六號,民國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程玉鳳,「白狼史話(三)」,中原文獻,十卷四期,民國六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程玉鳳,「白狼史話(四)」,中原文獻,十卷五期,民國六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程玉鳳,「白狼史話(五)」,中原文獻,十卷六期,民國六十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程玉鳳,「白狼史話(六)」,中原文獻,十卷七期,民國六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程玉鳳,「白狼史話(七)」,中原文獻,十卷八期,民國六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程玉鳳,「白狼史話(完)」,中原文獻,十卷九期,民國六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程謫凡,「廢除苛雜後地方教育經費的整理問題」,中華教育界,二十四卷四期,民國二十五年十月。
     賀家昌,「孫美瑤臨城劫車始末」,春秋,五卷四期,民國五十五年十月一日。
     雲崗,「民初的一支流寇-白狼軍」,春秋,九卷三期,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一日。
     黃石,「記關中『刀客』郭堅」,藝文誌,九十三期,民國六十二年六月一日。
     黃廣廓,「有關白朗起義的一些資料」,史學月刊,一九六○年二月。
     黃廣廓,「有關帝國主義對白朗起義干涉的資料」,史學月刊,一九六○年四月。
     黃寶實,「別廷芳先生紀念碑」,中原文獻,二卷七期,民國五十九年七月一日。
     甄鳳鳴,「臨城大劫車案的幾點補充意見」,山東文獻,四卷四期,民國六十八年三月二十日。
     匯稿,「張宗昌禍魯記(下)」,逸經,第七期,民國二十五年六月五日。
     趙介民,「雜談河南狼禍」,中原文獻,九卷十期,民國六十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趙中孚,「一九二○-一九三○年代的東三省移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期,民國六十二年五月。
     趙中孚,「近代東三省鬍匪問題之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七期,民國六十七年六月。
     趙德華,「井陘農民生活狀況」,東方雜誌,二十四卷十六號,民國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龍鈞天,「記中州四傑之一的樊鍾秀」,藝文誌,一一五期,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一日。
     劉仲康,「火眼狻猊-朱信齋」,春秋,八卷四期,民國五十七年四月一日。
     劉仲康,「六耳獮猴-張步雲」,春秋,八卷六期,民國五十七年六月一日。
     劉仲康,「劉景良一生忠義」,春秋,十卷一期,民國五十八年一月一日。
     劉汝明,「入伍與打白狼」,傳記文學,五卷三期,民國五十三年九月一日。
     劉延壽、李正中,「河南省羅山縣地文人文概述」,中原文獻,六卷十期,民國六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劉師舜,「關於臨城劫案國民外交之一頁」,傳記文學,十七卷五期,民國五十九年九月一日。
     劉紹唐,「民國人物小傳-白朗」,傳記文學,四十三卷六期,民國七十二年二月一日。
     董克昌,「關於白朗起義的性質」,史學月刊,一九六○年五月。
     翰笙,「中國農民擔負的賦稅」,東方雜誌,二十五卷十九號,民國十七年十月十日。
     謝興堯,「梁山泊」,國聞週報,十二卷十七期,民國二十四年五月六日。
     鄺笑菴,「廣東匪禍之概觀」,國聞週報,三卷十八期,民國十五年五月十六日。
     魏隸九口述,孔祥宏筆錄,「關於『臨城劫案』真象補遺」,山東文獻,四卷四期,民國六十八年三月二十日。
     韓貫一,「中原諺語(二)」,中原文獻,四卷一期,民國六十一年一月一日。
     韓學儒,「白朗起義軍在陝西的鬥爭」,史學月刊,一九六五年七月。
     關麟毅,「民初土匪洗劫城池實錄-『老洋人』劫掠阜陽目睹記」,春秋復刊,五卷五期,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一日。
     「孫籌成調停臨城劫車案」,春秋復刊,五卷三期,民國七十三年九月一日。
     Howard著,裘陵譯,「匪窟餘生」,春秋,五卷一期,民國五十五年七月一日。
     Howard著,裘陵譯,「匪窟餘生」,春秋,五卷二期,民國五十五年八月一日。
     Howard著,裘陵譯,「匪窟餘生」,春秋,五卷三期,民國五十五年九月一日。
     Howard著,裘陵譯,「匪窟餘生」,春秋,五卷四期,民國五十五年十月一日。
     Howard著,裘陵譯,「匪窟餘生」,春秋,五卷五期,民國五十五年十一月一日。
     H.J. Howard著,受百戲譯,「匪窟餘生述」,國聞週報,三卷八期,民國十五年三月七日。
     H.J. Howard著,受百戲譯,「匪窟餘生述」,國聞週報,三卷九期,民國十五年三月十四日。
     H.J. Howard著,受百戲譯,「匪窟餘生述」,國聞週報,三卷十期,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Jean Chesneaux, Francoise Le Barbier, Maire Bergere著,宋淑章譯,「從共和到獨裁(一九一一-一九一六)」,中國現代史論文暨史料選輯(臺中,逢甲大學,民國七十三年九月一日,初版)。
     John B. Powell著,尹雪曼譯,「臨城劫車被俘記(一)上海密勒氏評論報主持人鮑惠爾回憶錄之八」,傳記文學,十六卷一期,民國五十九年一月一日。
     John B. Powell著,尹雪曼譯,「臨城劫車被俘記(二)上海密勒氏評論報主持人鮑惠爾回憶錄之八」,傳記文學,十六卷二期,民國五十九年二月一日。
     John B. Powell著,尹雪曼譯,「臨城劫車被俘記(三)上海密勒氏評論報主持人鮑惠爾回憶錄之八」,傳記文學,十六卷三期,民國五十九年三月一日。
     John B. Powell著,尹雪曼譯,「臨城劫車被俘記(四)上海密勒氏評論報主持人鮑惠爾回憶錄之八」,傳記文學,十六卷四期,民國五十九年四月一日。
     
     四、專書(按作者筆劃排列)
     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國軍事史,全二冊(臺北,文星書局,民國五十一年六月,初版)。
     內政部編,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十一版(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初版)。
     何西亞,中國盜匪問題之研究(上海,泰東圖書局,民國十四年十一月出版)。
     侯宜良,袁世凱一生(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八月,一版)。
     柯象?,中國貧窮問題(上海,正中書局,民國二十四年十月初版,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滬一版)。
     孫祚民,中國農民戰爭問題探索(上海,新知識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十月,初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一八三○-一九二四(臺北,南天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五月)。
     張振之,目前中國社會的病態(上海,民智書局,民國十八年五月,初版)。
     張玉法,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一八六○-一九一六),全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一年二月,初版)。
     陶菊隱,六君子傅,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九二輯(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二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一九五七年出版)。
     野?豐,???歷史事典,第七冊(平凡社,一九七四年一月初版,第十刷)。
     經世文社編,民國經世文編,內政,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五O輯(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
     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編,袁世凱竊國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六年三月,臺二版)。
     鄭世興,我國近代鄉村教育思想和運動(臺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二年)。
     戴玄之,紅槍會(臺北,食貨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五月,再版)。
     辭海,全二冊(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八年一月,大字修訂本,二版)。
     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一年一月,五版)。
     
     五、報紙、期刊、年鑑
     申報,民國十二年。
     時報,民國十二年。
     順天時報,民國元-三年、十一-十三年、十七年。
     North China Herald, 1923.
     東方雜誌,民國元年-十七年,八卷-二十五卷。
     國聞週報,民國十四年-十九年,二卷-七卷。
     教育雜誌,民國元年-十七年,四卷-二十卷。
     民國五年中國年鑑,東京東亞同文會編,臺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四年。
     民國八年中國年鑑,東京東亞同文會編,臺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四年。
     民國十二年中國年鑑,清‧學部總務司編,中國出版社,民國六十二年。
     民國十五年中國年鑑,東京東亞同文會編,臺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四年。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元年-十七年,新店,國史館編印。
     民國大事日誌,第一冊,劉紹唐主編,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二年七月。
     近代中國史事日誌,第一-二冊,郭廷以編,著者自印,民國六十五年、七十三年。
     China Year Book, 1923.
     
     六、外文資料
     Anton Blok, "The Peasant and the Brigand: Social Banditry Reconsidered",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Vol. XIV, No.4, Sep. 1972.
     Chan Lau Kit-Ching, "The Lincheng Incident-A Case Study of British Policy in China Between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1921-22) and The First Nationalist Revolution ( 1925-28)".東方文化,十卷二期,一九七二年七月。
     Diana Lary, Warlord Soldiers,Chinese Common Soldiers, 1911-1937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Edward Friedman, Backward Toward Revoluti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Par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1966).
     Eric J. Hobsbawm Bandits (London, Richard Clay, The Chancer Press, 1969, copyright).
     Eric J. Hobsbawm, "Social Bandits: Reply", Ca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14, No.4, Sep. 1972.
     Harvey J. Howard, Ten Weeks with Chinese Bandits (New York, Dodd, Mead and Company, Second Printing, 1927).
     Richard Philip Billingsley, Banditry in China, 1911 to 1928,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Henan Province (Ph.D. dissertation, Leeds University, 1974).
     Richard C. DeAngelis, "Resisting Intervention: American Policy and the Lin Ch`eng Incident"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期,民國七十年七月。
     Thomas A. Metzger, "Chinese Bandits: The Traditional Perception Re-evaluated". Journal of Asia Studies, Vol. XXX Ill, No.3, May 1974.
     "The Lincheng Bandit Outrage",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25 , Vol. II (C. A. Macartney and others, Oxford University, London: Humphrey Milford, 1928) pp. 378-381.
     長野朗,土匪軍隊紅槍會(東京,支那問題研究所,昭和六年六月十八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8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戴玄之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蕙芳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蕙芳zh_TW
dc.date (日期) 198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May-2016 16:09:48 (UTC+8)-
dc.date.available 5-May-2016 16:09:4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May-2016 16:09:4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B200200680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176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目錄
     緒論………一
     第一章 盜匪的時代背景………一三
     第一節 政治背景………一三
     第二節 軍事背景………二七
     第三節 經濟背景………八三
     第四節 社會背景………一一○
     第二章 盜匪的種類、巢窟與分布………一一九
     第一節 盜匪的種類………一一九
     第二節 盜匪的巢窟………一二五
     第三節 盜匪的分布………一三三
     第三章 盜匪的組織、規律與隱語………二二九
     第一節 盜匪的組織………二二九
     第二節 盜匪的規律………二四一
     第三節 盜匪的隱語………二四八
     第四章 盜匪的武器、戰術與習性………二六五
     第一節 盜匪的武器………二六五
     第二節 盜匪的戰術………二八五
     第三節 盜匪的習性………二九七
     第五章 盜匪的禍害………三○七
     第一節 燒殺………三○七
     第二節 劫掠………三一八
     第三節 綁票………三三○
     第六章 盜匪的影響………三四八
     第一節 政治外交方面………三四八
     第二節 社會經濟方面………三六三
     第三節 匪亂的統計………三七七
     結論………四○三
     參考書目………四○九
     附錄………四五一
     附圖………五八一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緒論………一
     第一章 盜匪的時代背景………一三
     第一節 政治背景………一三
     第二節 軍事背景………二七
     第三節 經濟背景………八三
     第四節 社會背景………一一○
     第二章 盜匪的種類、巢窟與分布………一一九
     第一節 盜匪的種類………一一九
     第二節 盜匪的巢窟………一二五
     第三節 盜匪的分布………一三三
     第三章 盜匪的組織、規律與隱語………二二九
     第一節 盜匪的組織………二二九
     第二節 盜匪的規律………二四一
     第三節 盜匪的隱語………二四八
     第四章 盜匪的武器、戰術與習性………二六五
     第一節 盜匪的武器………二六五
     第二節 盜匪的戰術………二八五
     第三節 盜匪的習性………二九七
     第五章 盜匪的禍害………三○七
     第一節 燒殺………三○七
     第二節 劫掠………三一八
     第三節 綁票………三三○
     第六章 盜匪的影響………三四八
     第一節 政治外交方面………三四八
     第二節 社會經濟方面………三六三
     第三節 匪亂的統計………三七七
     結論………四○三
     參考書目………四○九
     附錄………四五一
     附圖………五八一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6801en_US
dc.title (題名) 民初直魯豫盜匪之研究. (一九一二-一九二八)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方志
     (一)河北省(按書名筆劃排列)
     大名縣志,三十卷首一卷,程廷垣續修,洪家祿等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五。
     三河縣新志,十六卷首一卷,唐玉書等修,吳寶銘等編輯,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六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元民縣志,不分卷,李林奎纂修,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七。
     文安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陳禎重修,李蘭等纂,民國十一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五三。
     井陘縣志料,十六編,傅汝鳳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
     平山縣志料集,十六卷,張林、焦遇祥輯,民國二十一年排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五。
     平谷縣志,六卷,李興焯修,王兆元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一七。
     任縣志,八卷,王億年修,劉書旂纂,民國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一○。
     成安縣志,十六卷,張應麟修,張永和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一九九。
     安次縣志,十二卷,劉鍾等纂,熊濟熙等修,民國二十五年合刊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一七九。
     交河縣志,十卷首一卷,高步青等重修,苗毓芳等纂,民國五年刊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四八。
     完縣新志,九卷,彭作禎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四。
     良鄉縣志,八卷,周志中續修,呂植等纂,民國十三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二八。
     定縣志,二十二卷首一卷,呂復等重修,賈恩紱等纂,民國二十三年刊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四。
     青縣志,十六卷首一卷,萬震霄等修,高遵章等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四二。
     房山縣志,八卷,馮慶瀾等修,高書官等纂,民國十七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三。
     東明縣新志,二十二卷首一卷,任傳藻修,穆祥仲等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六。
     東明縣續志,四卷,周保琛修,李增裕纂,民國十三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一四。
     昌黎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梁堉等修,張鵬翱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五一。
     邯鄲縣志,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楊肇基補修,李世昌纂,民國二十八年刊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一八八。
     威縣志,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附續修不分卷,尚希賢等纂修,民國十八年鉛印本,全五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一七。
     南皮縣志,十四卷首一卷,王德乾等修,劉樹鑫等纂,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四四。
     香河縣志,十卷,王葆安等修,陳式諶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一。
     南宮縣志,二十六卷,黃容惠重修,賈恩紱纂,民國二十五年刊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一九。
     柏鄉縣志,十卷首一卷,牛寶善修,魏永弼纂,民國二十一年排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二五。
     晉縣鄉土志,不分卷,李席纂,民國十七年重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五九。
     晉縣志料,二卷,劉東藩修,王召棠纂,民國二十四年石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三年),華北五二六。
     徐水縣新志,十二卷末一卷,劉延昌修,劉鴻書纂,民國二十一年排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二。
     高邑縣志,十二卷首一卷,王天傑、宋文華纂修,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九。
     望都縣志,十二卷首一卷,王德乾修,崔蓮?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五八。
     高陽縣志,十卷,李大本重修,李曉冷等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五七。
     涿縣志,十八卷,宋大章等修,周存培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五。
     通縣志要,十卷,金士堅等修,徐白纂輯,民國三十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六。
     清河縣志,十七卷首一卷,張福謙修,趙鼎銘纂,民國二十三年排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一八。
     清苑縣志,六卷,金良驥等修,姚壽昌等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二七。
     密雲縣志,八卷首一卷,臧理臣等修,宋慶煦等纂,民國三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九。
     景縣志,十四卷,耿兆棟監修,張汝漪總纂,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全六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
     雄縣新志,七卷,秦廷秀等修,劉崇本等纂,民國十八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一八。
     棗強縣志,八卷,宋兆升監修,張宋載、齊文煥等纂修,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二○。
     無極縣志,二十卷,耿之光等修,王重民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一○。
     順義縣志,十六卷首一卷,李芳等修,楊得馨等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八。
     滄縣志,十六卷,張坪等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四三。
     新河縣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傅振倫纂修,民國十八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七一。
     新城縣志,二十四卷,侯安瀾等修,王樹桐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五二。
     磁縣縣志,二十章不分卷,黃希文等纂輯,民國三十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七。
     廣平縣志,十二卷,韓作舟等纂修,民國二十八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八。
     廣宗縣志,十六卷首一卷,姜檻榮修,韓敏修等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一九五。
     寧晉縣志,十一卷,蘇毓琦等修,張雲科纂,民國十八年石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三。
     翟城村志,不分卷,尹仲材編述,民國十四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七二。
     滿城縣志略,十六卷首一卷,陳寶生修,楊式震等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一九三。
     遷安縣志,二十二卷首一卷,滕紹周等修,王維賢等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一。
     冀縣志,二十卷,王樹?等纂修,民國十八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七○。
     靜海縣志,不分卷,白鳳文等重修,高毓浵等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四○。
     盧龍縣志,二十四卷首一卷,董天華修,胡應麟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四五。
     薊縣志,十卷首一卷,仇錫廷等纂修,民國三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一八○。
     獻縣志,二十卷附詩文要錄三卷,薛鳳鳴等修,張鼎彝纂,民國十四年刊本,全十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城縣鄉土地理,二卷,林翰儒纂,民國十二年石印重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二。
     霸縣新志,八卷,劉延昌等修,劉崇本等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四。
     續修?城縣志,十二卷,王炳熙等修,于箴等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二)山東省(按書名筆劃排列)
     平原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曹夢九修,趙祥俊纂,民國二十四年排印本,全四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民國東阿縣志,十八卷首一卷,周竹生修,靳維熙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六三。
     牟平縣志,十卷首一卷,宋憲章等修,于清泮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五八。
     曲阜縣志,八卷,李經野等纂修,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一九。
     利津縣續志,九卷,王廷彥修,蓋爾佶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八。
     東平縣志,十七卷,張志熙等修,劉靖宇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四六。
     武城縣志,十五卷首一卷,王延綸總裁,王?銘纂,民國元年刊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五九。
     青城縣志,四卷,楊啟東修,趙梓湘纂,民國二十四年排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一七。
     長清縣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李起元等修,王連儒等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九。
     定陶縣志,十二卷首一卷,馮麟溎等修,曹垣纂,民國五年刊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三十。
     昌樂縣續志,三十八卷,王金嶽等修,趙文琴等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六。
     冠縣縣志,十卷,(清)梁永康等修,趙錫書等纂,民國二十三年補刊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二九。
     重修泰安縣志,十四卷,孟昭章等纂修,民國十八年排印本,全四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七年二月),學生八六。
     膠志,五十五卷首一卷,趙文運、匡超等纂修,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九。
     夏津縣志續編,十卷首一卷,謝錫文等修,許宗海等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三五。
     高密縣志,十六卷首一卷,余友林等修,王照青等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三。
     桓臺志略,三卷,袁勵杰修,王寀廷纂,民國二十二年排印本,全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掖縣志,六卷首一卷,劉國斌等修,劉錦堂等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 
     陵縣續志,四卷,苗恩波修,劉蔭歧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五一。
     商河縣志,十五卷,石毓嵩、路程誨纂修,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五四。
     單縣志,二十四卷首一卷,項葆禎等續修,李經野等纂,民國十八年石印本,全十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茌平縣志,十二卷,牛占城等修,周之禎等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二六。
     陽信縣志,八卷附補遺一卷,朱蘭等修,勞迺宣等纂,民國十五年排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一二。
     朝城縣續志,二卷,劉文禧、吳式基等修,趙昶、賈恩銘等纂,民國九年刊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四九。
     陽榖縣志,十六卷,董政華等纂修,民國三十一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四八。
     無隸縣志,二十四卷,張方墀等纂,民國十四年排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一三。
     莘縣志,十二卷首一卷,王嘉猷修,嚴綏之纂,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五五。
     福山縣志稿,十卷,許鐘璐等修,于宗潼等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五五。
     鄒平縣志,十八卷,欒鍾垚修,趙仁山等纂,民國三年修,二十二年刊本,全六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五八。
     壽光縣志,十六卷首一卷,宋憲章等修,鄒允中等省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五。
     萊陽縣志,三卷首一卷末一卷,王丕煦等纂,。梁秉錕等修,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三七。
     德縣志,十六卷,李樹德修,董瑤林華,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三七。
     膠澳志,十二卷,趙琪修,袁榮等纂,民國十七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二。
     德平縣續志,十二卷首一卷,呂學元等修,嚴綏之等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三九。
     齊河縣志,三十四卷首一卷,楊豫等修,閻廷獻等纂,民國二十二年刊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
     齊東縣志,六卷首一卷,梁中權修,于清泮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六一。
     霑化縣志,八卷,梁建章修,于清泮纂,民國二十四年石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六○。 
     館陶縣志,十一卷,丁世恭修,劉清如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三五七。
     濰縣志稿,四十二卷,陳鶴儕、劉東侯、丁倬千纂修,民國三十年鉛印本,全七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七年二月),學生八七。
     臨沂縣志,十四卷首一卷,沈兆禕等修,王景祐等纂,民國六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二三。
     臨朐續志,二十二卷,周鈞英修,劉仞千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七。
     臨清縣志,十六卷,徐子尚修,張樹梅等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三三。
     臨淄縣志,三十五卷,舒孝先纂修,民國九年刊本,全三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七年二月),學生八八。
     濟寧縣志,四卷首一卷,潘守廉修,袁紹昂等纂,民國十六年刊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一五。
     濟寧直隸州續志,二十四卷首一卷,潘守廉修,袁紹昂纂,民國十六年刊本,全四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七年二月),學生八四。
     續平度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丁世平等修,尚慶翰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一。
     續安邱新志,二十五卷,馬步元纂修,民國九年刊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八。
     續修清平縣志,九卷首一卷,梁鐘亭等修,張樹梅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二七。
     續修范縣縣志,六卷,張振聲等修,余文鳳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五三。
     續修鉅野縣志,八卷首一卷,郁濬生纂修,民國十年刊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三一。
     續修博山縣志,十五卷首一卷,王蔭桂等修,張新曾等纂,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一四。
     續修廣饒縣志,二十八卷首一卷,王文彬等修,王寅山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六四。
     續修歷城縣志,五十四卷,毛承霖修,趙文運纂,民國十五年鉛印本,全五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三月),華北四。
     
     (三)河南省(按書名筆劃排列)
     中牟縣志,不分卷,蕭德馨修,熊紹龍纂,民國二十五年石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九六。
     太康縣志,十二卷首一卷,杜鴻賓修,劉盼遂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六六。
     氾水縣志,十二卷,田金祺重修,趙東階等纂,民國十七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六。 
     光山縣志約稿,四卷首一卷,晏兆平編輯,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二五。
     西平縣志,八卷,陳銘鑑纂,李毓藻修,民國二十三年刊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六○。 
     永城縣志,三十八卷附增補二卷,(清)岳廷楷修,胡贊采、呂永輝等纂,高明元增補,一九○三年刊本,全一冊(臺北,高明元影印,民國六十五年)。
     考城縣志,十四卷,張之清修,田春同纂,民國十三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五六。
     西華縣續志,十四卷首一卷,張龍光等修,張嘉謀等纂,民國二十七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
     汲縣志,不分卷,魏青?撰,民國二十四年十一月鉛印本,全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林縣志,十八卷首一卷,張鳳臺修,李見荃等纂,民國二十一年石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
     孟縣志,十卷首一卷,阮潘濟等修,宋立梧等纂,民國二十一年刊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四五。
     長葛縣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劉盼遂纂,張鴻疇修,民國十九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六七。
     禹縣志,三十卷首一卷,王琴林等纂修,民國二十年刊本,全七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五九。
     封邱縣續志,五卷,姚家望、黃陰柟等纂修,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洛寧縣志,八卷首一卷,賈毓鄂等修,王鳳翔等纂,民國六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八。
     重修正陽縣志,八卷首一卷末一卷,魏松聲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二三。
     重修汝南縣志,二十二卷首一卷,陳伯嘉修,李成均等纂,民國二十七年石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五三。
     重修信陽縣志,三十卷首一卷附雜錄一卷,陳善同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二一。
     陝縣志,二十六卷,歐陽珍修,韓嘉會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四。
     夏邑縣志,九卷首一卷,黎德芬等纂修,民國九年石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九九。
     修武縣志,十二卷,焦封桐等重修,周泰霖等纂,民國二十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八七。
     密縣志,二十卷,汪忠修,呂林鐘等纂,民國十二年鉛印本,全六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商水縣志,二十五卷,徐家璘、宋景平等修,楊凌閣纂,民國七年刻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四年),華北四五四。
     許昌縣志,二十一卷,王秀文等修,張庭馥等纂,民國十二年石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三。
     偃師縣風土志略,不分卷,喬榮筠等撰,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五。
     通許縣新志,十四卷,張士傑修,侯崑禾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六四。
     准陽縣志,八卷附淮陽文徵內外集,鄭康侯修,朱撰卿纂,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七○。
     陽武縣志,六卷,竇經魁等修,耿焟等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四三。
     郾城縣記,三卷,周世臣等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刊本,全十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滑縣志,二十卷首一卷,王蒲園等纂修,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三。
     新鄉縣續志,六卷,韓邦孚監修,田芸生總編,民國十二年刊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七三。
     新修閿鄉縣志,二十四卷首一卷,韓嘉會等纂修,民國二十一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九。
     鄭縣志,十八卷首一卷,周秉彝重修,劉瑞璘纂,民國二十年重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四。
     鞏縣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劉蓮青、張仲友等纂修,民國二十六年刊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一六。
     確山縣志,二十四卷,李景堂纂,張縉璜修,民國二十年排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五一。
     鄢陵縣志,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靳容鏡、晉克昌等修,蘇寶謙纂,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全六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五八。
     獲嘉縣志,十七卷首一卷,鄒方愚等纂修,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七四。
     靈寶縣志,十卷首一卷附二卷,張椿榮修,張象明等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四七七。
     續安陽縣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方策修,王幼僑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六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續武陟縣志,二十四卷,史延壽修,王士傑等纂,民國二十年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七。
     續榮陽縣志,十二卷,盧以洽修,張沂纂,民國十三年石印末,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七年八月),華北一○五。
     
     四其它省份
     甘肅,華亭縣志,四卷,鄭震谷等修,幸邦隆總纂,民國二十二年石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五四。
     甘肅,漳縣志,八卷首一卷,楊國禎修,民國十六年印本,全一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學生五二。
     安徽,太和縣志,十二卷首一卷,丁炳烺修,吳承志等纂,民國十四年鉛印本,全三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九年五月),華中九六。
     陝西,邠州新志稿,二十卷,趙晉源纂修,民國十八年抄本,全一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五六。
     陝西,商南縣志,十二卷,路炳文纂,民國八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五年),華北五三四。
     陝西,鄠縣志,十卷,趙葆貞修,段光世等纂,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三三。
     陝西,興平縣志,八卷,王廷珪修,張元際等纂,民國十二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三○。
     陝西,盩屋縣志,八卷,龐文中修,任肇新纂,民國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八年),華北二三七。
     陝西,寶雞縣志,十六卷,強振志等編輯,民國十一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九年),華北三一○。
     陝西,續修醴泉縣志,十四卷,張道芷等修,曹驥觀等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五十九年),華北三一四。
     湖北,麻城縣志前編,十五卷首一卷,余晉芳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四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四年),華北三五七。
     湖北,麻城縣志續編,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余晉芳纂,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全二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四年),華中三五八。
     湖北,棗陽縣志,三十四卷首一卷,梁汝澤等續修,王榮先等纂,正信印務館,民國十二年鉛印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八年四月),學生一八○。
     
     二、檔案、資料集、回憶錄
     中華民國海關華洋質易總冊,民國元年(一九一二)-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全五十三冊(新店,國史館史料處,民國七十一年六月重印)。
     外交檔案,英館會晤問答,G-四-五,全十九冊。
     美館會晤問答,G-四-五,全十冊。
     德館會晤問答,G-四-四,全五冊。
     義館會晤問答,G-四-四,全九冊。
     比館會晤問答,G-四-四,全六冊。
     法館會晤問答,G-四-五,全八冊。
     交通公報,民國十二年。
     Great Britain , Foreign Office , China , Embassy and Consular Archives , Correspondence
     , 1923.
     Great Britain , Foreign Office , China , Miscellanea , 1912-1914.
     Record of the U.S. Legation in China , 1923.
     U.S . Foreign Relations , 1923.
     杜春和編,白朗起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年七月,一版)。
     章有義編,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第二輯,一九一二-一九二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一版)。
     馮和法編,中國農村經濟資料,全二冊(臺北,華世出版社,民國二十二年六月初版,民國六十七年三月臺一版)。
     郝培芸回憶錄(作者自印,民國六十年七月)。
     楊子烈,張國燾夫人回憶錄(原名往事如?,自聯出版社,一九七○年七月,初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一九八三年五月,一版)。
     
     三、論文(按作者筆劃排列)
     丁耘棘,「萑有餘錄」,國聞週報,三卷二十期,民國十五年五月三十日。
     丁燕公,「張敬堯為害三湘」,春秋,九卷三期,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一日。
     丁龍塏,「辮帥張勳與直督褚玉璞」,春秋,七卷五期,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一日。
     子寬,「土匪之勝利」,國聞週報,三卷八期,民國十五年三月七日。
     中直,「張宗昌禍魯記(上)」,逸經,第六期,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二十日。
     永樂,「張宗昌禍魯記(中)」,逸經,第六期,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二十日;第七期,民國二十五年六月五日。
     方洪疇,「河南三害、羅山五劫」,中原文獻,四卷十一期,民國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方洪疇,「民初河南巨匪白狼、老洋人實錄」,中原文獻,六卷六期,民國六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尹致中,「開動國際的臨城大劫車案(上)」,山東文獻,三卷四期,民國六十七年三月二十日。
     尹致中,「開動國際的臨城大劫車案(下)」,山東文獻,四卷一期,民國六十七年六月十日。
     王天從,「民初匪禍話『白狼』(一)」,中原文獻,十卷二期,民國六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
     王天從,「民初匪禍話『白狼』(二)」,中原文獻,十卷三期,民國六十七年三月二十五日。
     王天從,「白狼其人其事」,春秋,十一卷三期,民國五十八年九月一日
     王天從,「劉鎮華將軍與辛亥革命」,藝文誌,六十七期,民國六十年四月一日。
     王天從,「泛述天門會之興滅」,藝文誌,一七○期,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一日。
     王仲廉,「回憶與孫殿英的一段往事」,傳記文學,二十六卷一期,民國六十四年元月。
     王聿均,「舒爾曼在華外交活動初探(一九二一-一九二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一期,民國五十八年八月。
     王星拱,「今日中國的社會根本問題」,東方雜誌,二十一卷二十號,民國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王撫洲,「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記宛西」,傳記文學,十六卷四期,民國五十九年四月一日。
     必達,「北京西郊一帶農村調查」,國聞週報,三卷九期,民國十五年三月十四日。
     可夫,「匪客日記」,國間週報,四卷三十八期,民國十六年十月二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一)」,藝文誌,五十六期,民國五十九年五月一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二)」,藝文誌,五十七期,民國五十九年六月一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三)」,藝文誌,五十八期,民國五十九年七月一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四)」,藝文說,五十九期,民國五十九年八月一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五)」,藝文誌,六十期,民國五十九年九月一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六)」,藝文誌,六十一期,民國五十九年十月一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七)」,藝文誌,六十二期,民國五十九年十一月一日。
     田少儀,「細說孫美瑤與臨城劫車案(八)」,藝文誌,六十三期,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一日。
     甘豫立,「江浙外海漁業之實況」,復興月刊,一卷三期,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一日。
     朱介凡,「說河南風土諺(一)」,中原文獻,十五卷二期,民國七十二年二月二十日。
     朱介凡,「說河南風土諺(六)」,中原文獻,十五卷七期,民國七十二年七月三十日。
     朱壽鈞,「天津的混混兒瑣聞」,天津文史資料選輯,三十一輯,一九八五年四月。
     全國商會聯合會,「築路養兵意見書」,東方雜誌,十九卷十三號,民國十一年七月十日。
     呂傳俊,「巨匪劉桂棠禍魯及其滅亡」,山東史志資料(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三月,初版)。
     李然犀,「走江湖的形形色色」,天津文史資料選輯,二十五輯,一九八三年九月。
     何西亞,「甲子大戰後全國軍隊之調查」,東方雜誌,二十二卷二號,民國十四年一月二十五日。
     岑樓,「韓復?三門徐龍章」,春秋,十卷一期,民國五十八年一月一日。
     李宏略,「數字中底農家生活」,東方雜誌,三十一卷七號,民國二十三年四月一日。
     李祥亭,「又是高梁成熟時」,中原文獻,八卷八期,民國六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
     李蒸,「中國之農村社會與教育」,中華教育界,十九卷三期,民國二十年九月。
     吳相湘,「歷史人物何必論出身」,傳記文學,三十二卷一期,民國六十七年一月一日。
     吳炳若,「淮河流域的農民狀況」,東方雜誌,二十四卷十六號,民國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林建發,「白狼軍性質分析」,食貨月刊復刊,十五卷九、十期合刊本,民國七十五年四月一日。
     孤航,「紅鬍子的生活觀」,東方雜誌,二十四卷十三號,民國十六年七月十日。
     治喪委員會,「陳故代表舜德先生事略」,中原文獻,十四卷十期,民國七十一年十月三十日。
     杜春和,「有關白朗起義的幾個問題」,中國近代史百題(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來新夏,「談民國初年白朗領導的農民起義」,史學月刊,一九五七年六月。
     姜穆,「樊鍾秀的英雄故事」,中原文獻,十卷八期,民國六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胡旦旦,「黑道奇才劉桂堂傳奇」,藝文誌,一一九期,民國六十四年八月一日。
     段劍岷,「樊鍾秀其人其事」,春秋,三卷二期,民國五十四年八月一日。
     段劍岷,「樊鍾秀傲骨丹心」,春秋,三卷六期,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一日。
     拾遺,「張鏡湖神通廣大」,春秋,一卷一期,民國五十三年七月一日。
     南雁,「臨城土匪大掠津浦軍」,東方雜誌,二十卷八號,民國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南雁,「臨城劫車後的官匪交涉」,東方雜誌,二十卷九號,民國十二年五月十日。
     南雁,「臨城劫車土匪收撫成功」,東方雜誌,二十卷十一號,民國十二年六月十日。
     南雁,「臨城劫車案中的十六國賠償通牒提出了」,東方雜誌,二十卷十四號,民國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
     南雁,「鐵路共管聲中的大舉剿匪」,東方雜誌,二十卷十七號,民國十二年九月十日。
     南雁,「十六國臨案通牒的答覆」,東方雜誌,二十卷十八號,民國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
     南雁,「臨城劫車案的對外屈服」,東方雜誌,二十卷二十一號,民國十二年十一月十日。
     南雁,「豫省匪勢與老洋人部譁變」,東方雜誌,二十卷二十二號,民國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南雁,「外力壓迫下的鐵路警備」,東方雜誌,二十卷二十四號,民國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南雁,「老洋人竄川與孫美瑤伏誅」,東方雜誌,二十卷二十四號,民國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朔一,「新安武軍裁完了」,東方雜誌,二十卷七號,民國十二年四月十日。
     徐恆耀,「滿蒙的勞動狀況與移民」,東方雜誌,二十二卷二十一號,民國十四年十一月十日。
     徐紀東,「北伐前宿遷東鄉匪患紀實」,春秋,十六卷四期,民國六十一年四月一日。
     耿昭,「中原的侃子、諺語、歌謠和農村遊樂活動(五)」,中原文獻,十四卷八期,民國七十一年八月三十日。
     夏兆瑞,「青紗帳起憶中原」,中原文獻,十卷七期,民國六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高處寒,「何鬍子與梭標隊的故事」,春秋,十一卷三期,民國五十八年九月一日。
     高應篤,「宛西地方自治與陳舜德(三)」,中原文獻,三卷一期,民國六十年一月一日。
     教育界消息,「豫匪蹂?農村教育之慘劇」,教育雜誌,十八卷十二號,民國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郭子彬,「別庭芳先生其人其事」,傳記文學,二十四卷六期,民國六十三年六月一日。
     郭子彬,「追憶劉鎮華將軍剿匪政績」,中原文獻,五卷五期,民國六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盛良瑞,「宛西怪傑別庭芳(上)」,中外雜誌,十五卷二期,民國六十三年二月。
     陳拔,「辛亥革命時的伏牛山綠林英豪」,春秋,十三卷六期,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一日。
     陳森甫,「西北軍興亡之經緯」,春秋,二十卷三期,民國六十三年三月一日。
     陳霖,「周口人談周口事」,中原文獻,十六卷三期,民國七十三年三月。
     堅瓠,「兵與匪」,東方雜誌,二十卷七號,民國十二年四月十日。
     堅樊,「國際共管」,東方雜誌,二十卷十一號,民國十二年六月十日。
     張一痕,「記汝城土皇帝胡鳳璋」,藝文誌,六十期,民國五十九年八月一日。
     張人鏡,「確山地文人文概述」,中原文獻,八卷二期,民國六十五年二月二十五日。
     張之素,「『水滸傳』中的梁山泊遺跡紀遊」,藝文誌,一二二期,民國六十四年十一月一日。
     張介侯,「淮北農民之生活狀況」,東方雜誌,二十四卷十六號,民國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張白山,「民初中原流寇禍皖紀實」,春秋,二十一卷一期,民國六十三年七月一日。
     張克明,「南海海盜小史」,國聞週報,四卷十二期,民國十六年四月三日。
     張澤深,「肅清汕尾龜齡島大海盜的經過」,廣東文獻,六卷四期,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苗文齋,「簡談汝南縣的地理人文(二)」,中原文獻,十四卷六期,民國七十一年六月三十日。
     開封師院歷史系,河南歷史研究所白朗起義調查組,「白朗起義調查簡記」,史學月刊,九六○年二月。
     評論選輯,「民眾匪化」,國聞週報,七卷二十四期,民國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
     評論選輯,「魯省大舉剿匪」,國開週報,八卷十四期,民國二十年四月十三日。
     集成,「各地農民狀況調查-山東」,東方雜誌,二十四卷十六號,民國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曾鑑泉,「各地農民狀況調查-光山(河南省)」,東方雜誌,二十四卷十六號,民國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程玉鳳,「白狼史話(三)」,中原文獻,十卷四期,民國六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
     程玉鳳,「白狼史話(四)」,中原文獻,十卷五期,民國六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程玉鳳,「白狼史話(五)」,中原文獻,十卷六期,民國六十七年六月二十五日。
     程玉鳳,「白狼史話(六)」,中原文獻,十卷七期,民國六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
     程玉鳳,「白狼史話(七)」,中原文獻,十卷八期,民國六十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程玉鳳,「白狼史話(完)」,中原文獻,十卷九期,民國六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程謫凡,「廢除苛雜後地方教育經費的整理問題」,中華教育界,二十四卷四期,民國二十五年十月。
     賀家昌,「孫美瑤臨城劫車始末」,春秋,五卷四期,民國五十五年十月一日。
     雲崗,「民初的一支流寇-白狼軍」,春秋,九卷三期,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一日。
     黃石,「記關中『刀客』郭堅」,藝文誌,九十三期,民國六十二年六月一日。
     黃廣廓,「有關白朗起義的一些資料」,史學月刊,一九六○年二月。
     黃廣廓,「有關帝國主義對白朗起義干涉的資料」,史學月刊,一九六○年四月。
     黃寶實,「別廷芳先生紀念碑」,中原文獻,二卷七期,民國五十九年七月一日。
     甄鳳鳴,「臨城大劫車案的幾點補充意見」,山東文獻,四卷四期,民國六十八年三月二十日。
     匯稿,「張宗昌禍魯記(下)」,逸經,第七期,民國二十五年六月五日。
     趙介民,「雜談河南狼禍」,中原文獻,九卷十期,民國六十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趙中孚,「一九二○-一九三○年代的東三省移民」,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期,民國六十二年五月。
     趙中孚,「近代東三省鬍匪問題之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七期,民國六十七年六月。
     趙德華,「井陘農民生活狀況」,東方雜誌,二十四卷十六號,民國十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龍鈞天,「記中州四傑之一的樊鍾秀」,藝文誌,一一五期,民國六十四年四月一日。
     劉仲康,「火眼狻猊-朱信齋」,春秋,八卷四期,民國五十七年四月一日。
     劉仲康,「六耳獮猴-張步雲」,春秋,八卷六期,民國五十七年六月一日。
     劉仲康,「劉景良一生忠義」,春秋,十卷一期,民國五十八年一月一日。
     劉汝明,「入伍與打白狼」,傳記文學,五卷三期,民國五十三年九月一日。
     劉延壽、李正中,「河南省羅山縣地文人文概述」,中原文獻,六卷十期,民國六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劉師舜,「關於臨城劫案國民外交之一頁」,傳記文學,十七卷五期,民國五十九年九月一日。
     劉紹唐,「民國人物小傳-白朗」,傳記文學,四十三卷六期,民國七十二年二月一日。
     董克昌,「關於白朗起義的性質」,史學月刊,一九六○年五月。
     翰笙,「中國農民擔負的賦稅」,東方雜誌,二十五卷十九號,民國十七年十月十日。
     謝興堯,「梁山泊」,國聞週報,十二卷十七期,民國二十四年五月六日。
     鄺笑菴,「廣東匪禍之概觀」,國聞週報,三卷十八期,民國十五年五月十六日。
     魏隸九口述,孔祥宏筆錄,「關於『臨城劫案』真象補遺」,山東文獻,四卷四期,民國六十八年三月二十日。
     韓貫一,「中原諺語(二)」,中原文獻,四卷一期,民國六十一年一月一日。
     韓學儒,「白朗起義軍在陝西的鬥爭」,史學月刊,一九六五年七月。
     關麟毅,「民初土匪洗劫城池實錄-『老洋人』劫掠阜陽目睹記」,春秋復刊,五卷五期,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一日。
     「孫籌成調停臨城劫車案」,春秋復刊,五卷三期,民國七十三年九月一日。
     Howard著,裘陵譯,「匪窟餘生」,春秋,五卷一期,民國五十五年七月一日。
     Howard著,裘陵譯,「匪窟餘生」,春秋,五卷二期,民國五十五年八月一日。
     Howard著,裘陵譯,「匪窟餘生」,春秋,五卷三期,民國五十五年九月一日。
     Howard著,裘陵譯,「匪窟餘生」,春秋,五卷四期,民國五十五年十月一日。
     Howard著,裘陵譯,「匪窟餘生」,春秋,五卷五期,民國五十五年十一月一日。
     H.J. Howard著,受百戲譯,「匪窟餘生述」,國聞週報,三卷八期,民國十五年三月七日。
     H.J. Howard著,受百戲譯,「匪窟餘生述」,國聞週報,三卷九期,民國十五年三月十四日。
     H.J. Howard著,受百戲譯,「匪窟餘生述」,國聞週報,三卷十期,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Jean Chesneaux, Francoise Le Barbier, Maire Bergere著,宋淑章譯,「從共和到獨裁(一九一一-一九一六)」,中國現代史論文暨史料選輯(臺中,逢甲大學,民國七十三年九月一日,初版)。
     John B. Powell著,尹雪曼譯,「臨城劫車被俘記(一)上海密勒氏評論報主持人鮑惠爾回憶錄之八」,傳記文學,十六卷一期,民國五十九年一月一日。
     John B. Powell著,尹雪曼譯,「臨城劫車被俘記(二)上海密勒氏評論報主持人鮑惠爾回憶錄之八」,傳記文學,十六卷二期,民國五十九年二月一日。
     John B. Powell著,尹雪曼譯,「臨城劫車被俘記(三)上海密勒氏評論報主持人鮑惠爾回憶錄之八」,傳記文學,十六卷三期,民國五十九年三月一日。
     John B. Powell著,尹雪曼譯,「臨城劫車被俘記(四)上海密勒氏評論報主持人鮑惠爾回憶錄之八」,傳記文學,十六卷四期,民國五十九年四月一日。
     
     四、專書(按作者筆劃排列)
     文公直,最近三十年中國軍事史,全二冊(臺北,文星書局,民國五十一年六月,初版)。
     內政部編,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第十一版(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初版)。
     何西亞,中國盜匪問題之研究(上海,泰東圖書局,民國十四年十一月出版)。
     侯宜良,袁世凱一生(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八月,一版)。
     柯象?,中國貧窮問題(上海,正中書局,民國二十四年十月初版,民國三十六年十一月,滬一版)。
     孫祚民,中國農民戰爭問題探索(上海,新知識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十月,初版)。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一八三○-一九二四(臺北,南天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五月)。
     張振之,目前中國社會的病態(上海,民智書局,民國十八年五月,初版)。
     張玉法,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一八六○-一九一六),全二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一年二月,初版)。
     陶菊隱,六君子傅,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九二輯(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第二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一九五七年出版)。
     野?豐,???歷史事典,第七冊(平凡社,一九七四年一月初版,第十刷)。
     經世文社編,民國經世文編,內政,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五O輯(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
     臺灣中華書局編輯部編,袁世凱竊國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六年三月,臺二版)。
     鄭世興,我國近代鄉村教育思想和運動(臺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二年)。
     戴玄之,紅槍會(臺北,食貨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五月,再版)。
     辭海,全二冊(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八年一月,大字修訂本,二版)。
     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一年一月,五版)。
     
     五、報紙、期刊、年鑑
     申報,民國十二年。
     時報,民國十二年。
     順天時報,民國元-三年、十一-十三年、十七年。
     North China Herald, 1923.
     東方雜誌,民國元年-十七年,八卷-二十五卷。
     國聞週報,民國十四年-十九年,二卷-七卷。
     教育雜誌,民國元年-十七年,四卷-二十卷。
     民國五年中國年鑑,東京東亞同文會編,臺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四年。
     民國八年中國年鑑,東京東亞同文會編,臺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四年。
     民國十二年中國年鑑,清‧學部總務司編,中國出版社,民國六十二年。
     民國十五年中國年鑑,東京東亞同文會編,臺北,天一出版社影印,民國六十四年。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國元年-十七年,新店,國史館編印。
     民國大事日誌,第一冊,劉紹唐主編,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二年七月。
     近代中國史事日誌,第一-二冊,郭廷以編,著者自印,民國六十五年、七十三年。
     China Year Book, 1923.
     
     六、外文資料
     Anton Blok, "The Peasant and the Brigand: Social Banditry Reconsidered",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Vol. XIV, No.4, Sep. 1972.
     Chan Lau Kit-Ching, "The Lincheng Incident-A Case Study of British Policy in China Between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1921-22) and The First Nationalist Revolution ( 1925-28)".東方文化,十卷二期,一九七二年七月。
     Diana Lary, Warlord Soldiers,Chinese Common Soldiers, 1911-1937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Edward Friedman, Backward Toward Revolution: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Par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1966).
     Eric J. Hobsbawm Bandits (London, Richard Clay, The Chancer Press, 1969, copyright).
     Eric J. Hobsbawm, "Social Bandits: Reply", Ca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14, No.4, Sep. 1972.
     Harvey J. Howard, Ten Weeks with Chinese Bandits (New York, Dodd, Mead and Company, Second Printing, 1927).
     Richard Philip Billingsley, Banditry in China, 1911 to 1928,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Henan Province (Ph.D. dissertation, Leeds University, 1974).
     Richard C. DeAngelis, "Resisting Intervention: American Policy and the Lin Ch`eng Incident"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期,民國七十年七月。
     Thomas A. Metzger, "Chinese Bandits: The Traditional Perception Re-evaluated". Journal of Asia Studies, Vol. XXX Ill, No.3, May 1974.
     "The Lincheng Bandit Outrage",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25 , Vol. II (C. A. Macartney and others, Oxford University, London: Humphrey Milford, 1928) pp. 378-381.
     長野朗,土匪軍隊紅槍會(東京,支那問題研究所,昭和六年六月十八日)。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