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鴻毅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簡豐源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簡豐源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78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6-May-2016 11:27:51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6-May-2016 11:27:51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6-May-2016 11:27:51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B200200816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3170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地政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臺灣地區自民國四十二年起,連續實施數期經濟建設計劃以降,經濟迅速進展,工業化與人口都市化現象與日並進,經濟結構亦由原以農業為主之經濟,轉變為以工業為主之經濟,在這種進展與轉變過程中,由於對人口的成長與分佈,土地使用,資源開發與公共設施等,未能作有效地配合,和缺乏一完善而整體的計劃,致產生了兩種極端相反的現象:一是人口大量向臺北、高雄南北都會區集中,中心都市過度膨脹,在都市建設無法與之配合下,造成住宅缺乏,貧民窟、違章建築滋生蔓延,交通擁塞,空氣、用水污染,犯罪案件層出不窮等都市病態現象。一是因大部份工業集中於臺北、高雄二大都會區,區域之不均衡發展,造成區域間所得發生差距,就農村地區言,所得偏低之結果,引起了眾多青壯年勞力之移往都市謀生,使得農村之生產結構呈現「老化」現象,造成農村經濟之更形蕭條萎縮。上述之二種現象,一般而言,是互相為因果且互為影響的,若欲謀求問題之解決,吾人認為非從整體綜合觀念上著手,無以完成之。易言之,其所採取之較佳都市發展正策厥惟在「開發新社區」上。蓋開發新社區其所擬訂之目標乃在於:(1)配合國家重大建設及區域發展,以調節區域間之不均衡發展,避免區域間所得差距之擴大;(2)引導大都市內之住家,工商業移往新社區內,以緩和都市人口、住宅、交通之壓力;(3)容納現在及未來成長之都市化人口;(4)解決土地利用之不當——都市向郊區無限制蔓延,侵佔高等則農田。並提供大量之國民住宅用地,以供中低收入家庭建築住宅之用;(5)促進天然資源之保護與管理,並滿足人民對提高環境品質之需要。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8162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區段徵收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社區開發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區段徵收與新社區開發之研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