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政府機關員工福利之研究--我國公教住宅輔購政策的探討
作者 李珊瑩
Lee, Shan-ying
貢獻者 施能傑
Jay N. Shih
李珊瑩
Lee ,Shan-ying
關鍵詞 員工福利
公教住宅
政府機關
員工滿意度
彈性福利
employee benefit
housing policy
flexible benefit
日期 1996
上傳時間 6-May-2016 15:10:22 (UTC+8)
摘要 由人力資源管理的觀點,員工福利是整體待遇上相當重要的一環,過去企業常以增加福利的方式作為偏低薪資的彌補,如今隨著勞動力結構的改變、員工權益的覺醒,雇主也逐漸認知到員工福利不僅能獲得稅務上優惠、以及傳達照護員工的善意,更能透過制度的完善設計,發揮其功利性價值,從而達成人力資源管理上激勵、留才的效果。
      我國政府機關的待遇制度常為民間企業參考的指標,其員工福利照護完整,亦向被視為人員投入公職及趨向永業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在現行政府機關各類福利制度的比較分析中,發現各類福利給與的重覆性極高,然惟有公教住宅輔購一項,不僅在總體福利支出中增加的幅度最大,且即使員工符合申請條件,亦未必能獲得,加以住宅輔購政策既可為雇主內部管理工具,亦能補充公共福利提供之不足,極能彰顯員工福利的雙元特性,故以之為本文主要研究對象。
      本研究參考Miceli & Lane的理論模型,以員工對其福利公平性的認知及員工福利的滿意度為主要構面,由組織因素(整體待遇策略、成本負擔方式)、福利管理(福利的溝通參與、參考人的資訊)、員工因素(員工屬性、需要性、功利性)、員工對福利分配公平性的認知、整體員工福利滿足感、彈性福利計畫為變項架構,分別針對中央及地方公務人員抽樣進行問卷調查,與理論相印證的結果,有如下發現:
     一、多數公務員肯定員工福利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的功能。而公教住宅福利制度是其認為在我國政府機關各類員工福利項目中相對較重要者。
     二、員工對福利的需要性、福利的功利性、溝通和參與及參照對象的福利,是影響我國政府機關員工對整體福利和公教住宅福利滿意度的重要因素。符合理論文獻及本研究的主要觀察面向。
     三、我國政府機關員工福利制度是吸引人才投入公職並且繼續留任的主要原因,但整體而言員工並不感到滿意。
     四、現行公教住宅福利制度的設計是功利取向、對高官等人員有利的,此點與其他福利項目的照護取向並不相同。政府必須確認此一政策的執行目的是對於績效高者的酬償、抑或是為了照顧基層員工的需求。
     五、公教住宅福利政策存在確有其必要,然辦理方式殊值檢討。或許參考日本、新加坡等成功經驗,採用儲蓄鼓勵置產或其他更符彈性福利理論規劃原則的政策工具(例如設定不同貸款額度、利率,由需要者自選、或政府利用團體的優勢與金融機構議定較佳利率和條件供公務人員選擇等),會是可行的治本之道。
參考文獻 人事月刊編輯小組。民國80年。「公教人員相對待遇問題研究之審議概況」,人事月刊,第12卷第3期,頁31-41。
     內政部營建署。民國81年。新加坡建屋與城市發展經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民國82年。台灣地區住宅建設概況。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民國83年。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住宅訊統計彙報。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尤重道。民國82年。「公有宿舍管理諸問題之研討」,人事月刊,93,94期。
     王明蘅。民國83年。「住宅福利的反省與新方向」。社區發展季刊。67期。
     王啟川。民國82年。「修正公務人員請假規則芻議」,人事月刊,16卷第5期,頁38-45
     王麗容。民國84年。「企(職)業福利的雙元性格和其組織性功能」,勞工行政,82期。
     朱澤民。民國82年。「我國政府基金分類問題之探討」,財稅研究,25卷4期。
     江淑華。民國82年。住宅優惠貸款政策承貸戶效益之分析--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米復國。民國83年。「當前住宅福利的課題」,。社區發展,67期。
     考試院第二組。民國85年。公務人員福利制度法制化問卷調查報告。台北:考試院。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第四處。民國74年。「改進公教人員輔建住宅業務之研究」,刊載於研究發展得獎作品選輯(14),頁521-604。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第四處。民國80年。「從系統研究途徑論我國現行公教住宅政策」,刊載於研究發展得獎作品選輯(20),頁515-574。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編。民國84年。世界重要國家暨我國大陸地區人事制度一覽表。
     行政院主計處。民國82年。臺灣地區住宅狀況調查研析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民國86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民國78年。我國社會福利制度定義與範圍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民國82年。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勞工理財置產概況調查統計報告。台北:行政院勞委會。
     行政院經建會。民國82年。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1993)。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行政院經建會。民國84年。「國土綜合開發計畫研討會」,中華民國建築師學會會刊雜誌。
     何永福、楊國安。民國82年。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台北:三民。
     吳定。民國82年。公務人員離職因素之研究:民國七十三年中央機關離公務人員探析。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吳定、施能傑。民國82年。公務人員俸給制度之研究。考試院銓敘部委託研究。
     吳章。民國83年。「美國企業福利之趨向」,人事管理,31卷3期,頁4-12。
     吳復新。民國85年。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空大。
     吳瑞蘭。民國81年。「公教住宅與國民住宅業務之比較研究」,人事月刊,第15卷第5期,頁62-67。
     李忠正。民國73年。「改進公務人員邊際給與之研究」,人事行政,第75期,頁55-80。
     李忠正。民國79年。「改進公務人員待遇結構提高待遇標準」,人事月刊,第10卷第4期,頁18-26。
     李易駿。民國83年。「企業福利之原理與角色」,臺灣勞工,25期。
     李津義。民國79年。「無微不至的日本公務員津貼」,人事月刊,第10卷第5期,頁68-73。
     李茂興譯。民國76年。人事管理。台北:曉園。
     李麗霞。民國83年。「勞工住宅貸款措施之研析」,勞工研究季刊,116期,頁44-57。
     林文益。民國85年。「公務人員福利制度法制化問卷調查報告知摘要」,人事管理。117期。
     林文燦。民國80年。「美國一九九0年聯邦公務員待遇比較法案簡介」,人事月刊,第12卷第6期,頁28-31。
     林文燦譯。民國81年。「政府部門應如何建構良好的待遇制度」,人事月刊,第15卷第1期,頁56-63。
     林文燦譯。民國81年。「美國績效待遇制度之研究」,人事月刊,第14卷第3期,頁69-78。
     林世銘、簡吉安。民國85年。「新加坡住宅金融與中央公積金制度」。住都雙月刊。124期,頁2-12。
     林本炫。民國82年。「社會福利政策與預算的解析」,八十三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評估研討會。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林俊豪。民國84年。「高雄市政府採行員工福利措施概述與建言」,人事月刊,21卷5期,頁70-76。
     林素安。民國84年。「公教住宅政策之檢討與改進」,人事月刊,21卷5期,頁77-88。
     林清山。民國81年。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楨家。民國85年。「85年度(84年)」台灣省國民住宅承購戶可負擔售價分析」,住都雙月刊,119期,頁31-39。
     林照雄。民國79年。「房價飆漲原因及解決之道」,研考雙月月刊,14卷3期,頁40-41。
     林萬億。民國82年。「政策白皮書(說明篇)」,刊載於公平正義的福利國--民主進步黨的社會福利政策。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出版。
     林顯宗。民國83年。「日本的企業福利制度」,勞工行政,71期,頁19-37。
     邱大展。民國82年。台灣地區住宅補助制度問題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金日昇。民國77年。「對中央公務人員福利互助辦法修正之建議」,人事月刊,第6卷第2期,頁49-50。
     施能傑。民國83年。行政機關俸給政策:公平性理論的觀點。台北:洪葉。
     施教裕。民國86年。「社會福利多元主義趨勢下的企業福利發展取向」,勞工行政,106期。
     洪雲霖。民國83年。「解構當前公教住宅政策」。人事月刊,19卷5期,頁24-34。
     范陽松等譯。民國79年。人事/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天一。
     徐正光、黃順二譯。民國81年。調查分析的邏輯。台北:黎明。
     徐枕。民國77年。「論公教人員的假」,人事月刊,第6卷第5期,頁39-43。
     殷文俊、華力進。民國74年。當前行政機關公務人員士氣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張火燦。民國85年。「薪酬的相關理論及其模式」,人事管理,384、385期。
     張金鶚。民國79年a。「當前住宅問題因應對策之探討」,研考雙月刊157期。
     張金鶚。民國79年b。「臺灣地區住宅政策課題與對策之研擬」,臺灣土地金融季刊,4期。
     張金鶚。民國79年c。住宅問題與住宅政策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
     張金鶚。民國81年。「住者適其屋」,人事月刊,第15卷第5期,頁20-32。
     張偉斌。民國85年。「臺灣地區住宅建設之變遷」,中國工商學報,。17期。
     張啟楷。民國84年。國庫潰堤--解讀國家預算黑盒子。台北:月旦。
     張清滄。民國81年。薪酬管理實用。高雄:前程。
     梁世安等著。民國80年。人事行政。台北:空大。
     莊善任。民國85年。「企業福利對企業內勞資關係的影響--以半導體業為對象」,勞工研究季刊,123期。頁42-62。
     莊進國。民國81年。「法國公務員待遇福利制度考察心得」,人事月刊,第15卷第5期,頁68-75。
     莊毓璋。民國76年。「國宅政策之我見」。省政建設參考時論彙編。
     許世雨等譯。民國86年。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五南。
     許南雄。民國82年。人事行政學。
     許道然。民84年。「員工福利新猷--彈性福利制」,空大行政學報,第4期,頁205-220。
     許道然。民國79年。「政府機關與民間企業待遇比較之研究:韓國經驗」,人事月刊,第10卷第4期,頁34-40。
     許道然。民國81年。「公教住宅政策之檢討與改進--從系統研究途徑分析」,人事月刊。15卷5期,頁40-57。
     許道然。民國83年。「論員工福利制度的規劃」,人事月刊,19卷5期。頁36-41。
     許道然。民國84年。「彈性福利制之概念及其類型」,人事月刊,21卷5期。頁51-60
     許道然。民國84年。「論員工福利制度的規劃」,空大行政學報,第3期,頁1-12。
     許濱松。民國78年。「論當前公務人員待遇偏低的成因及其解決」,人事月刊,第9卷第4期,頁10-22。
     許濱松。民國79年。人事行政。台北:華視。
     許濱松。民國81年。各國人事制度。台北:華視。
     許濱松。民國83年。「待遇調整競賽責任的歸屬」,人事月刊,19卷2期。
     許濱松。民國86年。「公務人員專業加給紛爭之成因及其解決」,人事月刊,25卷1期。頁41-。
     許濱松等。民國85年。公務人員福利制度法制化之研究。考試院委託研究。
     郭崑謨、池進通。民國80年。「制訂薪餉制度的基本考慮因素--激勵效果與分配效果」,人事月刊,第12卷第6期,頁44-50。
     陳文光譯。小柳勝次著。民國81年。人事.薪資管理改善實務。台北:臺華。
     陳明忠。民國82年。「從各國公務員待遇調整制度探討我國改進之道」,人事月刊,第17卷第1期,頁56-62。
     陳彥仲、陳泰州。民國85年。「從臺灣地區住宅市場供需失調論住宅政策之調整」,臺灣土地金融季刊,33卷2期。
     陳烽堯。民國83年。「公教人員福利互助助度之探討」,人事月刊,19卷5期。頁42-51。
     陳榮順。民國82年。「八十三年度軍公教人員待遇調整經緯」,人事月刊,第17卷第1期,頁32-38。
     陳慧敏。民國81年。由住宅負擔能力與補貼公平探討我國購屋貸款制度。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勞委會福利處。民國86年。「勞工住宅輔建方案興建勞工住宅社區辦理情形」,勞工行政,108期。
     彭百顯。民國80年。你可以相信政府會用錢:8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診斷書。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彭百顯。民國82年。追求效率政府:1994中央政府預算總診斷。台北:新社會基金會。
     游玉梅譯。民國78年。「政府機關與民營企業待遇的平衡--韓國經驗」,人事月刊,第9卷第1期,頁37-44。
     黃介良、吳明儒。民國85年。「三層退休年金體系之架構--因應人口結構老化」,公務人員退撫基金季刊,2,3期,頁41-58。
     黃政雄。民國83年。「加強各機關宿舍之管理」,人事月刊,19卷5期。頁52-59。
     黃英忠。民國84年。「我國未來人力資源研究的發展方向」,人事管理,頁4-13。
     黃英紳。民國82年。「中央政府其他基金之評介」,主計月報,76卷1期。
     黃海桐。民國80年。「公教住宅業務之回顧與前瞻」,人事月刊,73期。
     楊世彥。民國81年。「實施用人費率公營事業機關員工待遇」,人事月刊,第15卷第1期,頁64-68。
     楊志恆。民國82年。預算政治學的構築。台北:業強
     楊松德、洪榮昭、王麗容。民國82年。「企業福利措施對提昇工作意願與生產力之研究」,勞工研究,110期。
     葉肅科。民國82年。「澳洲福利國家:社會福利住宅政策」,社區發展,63期。
     董時 。民國80年。跨越數字陷阱--統計上常犯的14種錯誤。台北:遠流。
     詹火生。民國85年。「勞工福利的規劃與策進」,勞工行政,100期。
     趙其文。民國75年。「工作報酬與福利」,人事行政,第83期,頁23-46。
     趙其文。民國75年。人事行政。
     銓敘部。民國83年。銓敘行政報告書。台北:銓敘部。
     銓敘部。民國86年。銓敘統計年報。台北:銓敘部。
     銓敘部統計室。民國85年。「女性公務人員人數成長情形」,銓敘與公保月刊,15卷11期。
     劉水深。民國79年。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用人成本計算標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劉仕顯。民國83年。「公教人員住宅政策之研議」,人事月刊,19卷5期。頁19-23。
     
     劉仕顯。民國84年。「因應人力資源發展需要的政府待遇福利管理策略」,考銓,4期。
     劉昊洲。民國84年。「公教人員福利條例草案評析」,人事行政,第115期,頁11-15。
     歐育誠。民國77年。「對房租津貼調整問題的說明」,人事月刊,第6卷第4期,頁47-48。
     歐育誠。民國79年。「改進公務人員待遇福利之回顧與展望」,人事月刊,61期。
     歐育誠。民國80年。「訂定待遇標準之基礎」,人事月刊,第12卷第6期,頁51-58。
     蔡宏昭。民國81年。勞工福利政策。台北:桂冠。
     蔡宏昭。民國83年。「日本的勞工置產與勞工住宅制度之探討」,勞工行政,71期。
     蔡勳雄。民國79年。「臺灣地區住宅現況與建設」,研考雙月刊,14卷3期,頁28-33。
     鄭榮隆。民國79年。「新加坡之國民住宅政策與建設」,研考雙月刊,14卷3期,頁34-41。
     鄧東濱。民國85年。「中國先賢的管理智慧」,世界經理文摘,115期。
     盧立人。民國84年。「透明化、公開化、公平化、制度化--中央住福會工作的原則與方向」,人事月刊,21卷3期,頁87-93。
     盧政春。民國85年。「住宅福利」,綠色海洋週刊。
     盧瑞鍾。民國83年。「從思想與人性觀點看福利政策」,人事月刊,19卷5期,頁12-18。
     賴世培。民國84年。「問卷調查及統計分析中常見錯誤之辯證」,空大行政學報,第4期,頁35-58。
     賴昭呈。民國84年。我國中央政府非營業循環基金:行政與政治面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維堯。民國78年。「六類公教人員待遇態度比較研究--變異數分析統計方法之應用」,人事月刊,第9卷第2期,頁35-43。
     繆全吉等著。民國78年。人事行政。台北:空大。
     薛立敏。民國79年。「因應房地價格高漲政府適當角色之探討」,研考雙月刊,14卷3期。
     謝長宏。民國82年。「激勵性薪資制度之設計」,刊載於何永福編,人力資源管理,頁85-104。
     鍾祥璋。民國68年。「如何防止重複申配住宅問題之研究」,刊載於研究發展得獎作品選輯(8),頁610-626。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顏秋來。民國81年。「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中央公教人員輔助購置住宅六年計畫簡介」,人事月刊,15卷5期。
     顏秋來。民國83年。「公教住宅政策之檢討與展望」,研考雙月刊,18卷2期,頁20-26。
     邊裕淵。民國79年。「如何解決住的問題」,理論與政策,4卷2期,頁90-94。
     蘇金錢山。民國82年。「體檢政府預算及其政策」,國家政策雙週刊,54期。
     Adams, J. S. 1965. In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In L.Berkowitz(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 Social Psychology, Vol. 2. New York: Academic.
     Armstrong, M. 1993. Personnel Management Practice. 4th ed.. London: Kogan Page.
     Beam, B. T. and McFadden, J. J. 1988. Employee Benefits. 2nd ed.. Homewood, Illinois: Irwin.
     Bergmann, T. J., Bergmann, M. A. and Grahn, J. L. 1994. How Important are Employee Benefits to Public Sector Employees.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23(3): 397-406.
     Burgess, L. R. 1989. Compensation Administration. Columbus: Merrill.
     Byars, L. L. and Rue, L. W. 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th ed.. Burr Ridge, Illinois: Irwin.
     Cascio, W, F. 1992.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 Productivity, Quality of Work Life, Profits. New York: McGraw-Hill.
     
     Conte, C. 1991. Flexible Benefit Plans Grow More Popular as Companies Seek to Cut Cost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19.
     Danehower, C. and Lust, J. A. 1995.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Employee Benefit Satisfaction. Benefits Quarterly, 7(1):69-75.
     DeCenzo, D. A. and Holoviak, S. J. 1990. Employee Benefit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eCenzo, D. A. and Robbins, S. P. 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Deutsch, M. 1985. Distributive Justice: A Social-Psychological Prespective. Yale University Press.
     Dreher, G. F., Ash, R. A. and Bretz, R. D.1988. Benefits Coverage and Employee Cost: Critical Factors in Explaining Compensation Satisf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41(2): 237-254.
     Employee Benefit Plan Review. 1992. Flexible Benefits. Employee Benefit Plan Review, vol.46, 10-29.
     Folger, R. and Konovsky, M. A. 1989. Effects of Procedural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on Reactions to Pay Raise Deces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2(1):115-130.
     Gibb, K. and Munro, M. 1991. Housing Finance in the UK. London: Macmillan.
     Gifford, D. L., and Seltz, C. A.(eds). 1988. Fundamentals of Flexible Compens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Gossett, C. W. 1994. Domestic Partnership Benefits: Public Sector Patterns. Review of Personnel Public Administration, 14(1): 64-84.
     Hall, G. M. 1996. Mercer Handbook of Canadian Pension and Benefit Plans. Canada: CCH.
     Hannah, R. L. 1995. The Equity Niche in Total Compensation: A Brief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nd Som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Benefits Quarterly, 7(1): 18-37.
     Henderson, R. 1989.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Rewarding Performance in the Modern Organization.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ennessey, H. W. , Perrewe P. L. and Hochwarter W. A. 1992. Impact of Benefit Awareness on Employee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A Longitudinal Field Examination. Benefits Quarterly, 8(2): 90-96.
     Heshizer, B. 1994. The Impact of Flexible Benefits Plans on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Bnenfits Quarterly, 10(4): 84-90.
     Hostertler, D. and Pynes, J. E. 1995. Domestic Partnership Benefits--Dispelling the Myth.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15(1): 41-59.
     Humphreys, R. W. 1990. Employee Benefits and Public Policy. Ec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3(3): 199-214.
     Lindeboom, M. and Theeuwes, J. 1993. Search, Benefits and Entitlement. Economist, Vol.60: 327-346.
     Mahoney, T. A. 1989. Employment Compensation Planning and Strategy. In Gomez-Mejia, L. R. ed.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Washington, D. C.: 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
     McCaffery, R. M. 1992. Employee Benefits Programs. Boston: PWS-KENT.
     McCampbell, A. S. 1996. Benefits Achieved Through Alternative Work Schedule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19(3): 30-37.
     Miceli, M. P. and Lane, M. C. 1991. Antecedents of Pay Satisfaction: A Review and Extension.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vol. 9: 235-309.
     Milkovich, G. T. and Glueck, W. F. 1985. Personne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Diagnostic Approach. 4th ed.. Texas: Business Publications.
     Milkovich, G. T. and Newman, J. M. 1996. Compensation. 5th ed.. Burr Ridge, Illinois: Irwin.
     Murray, K. A. 1993. How HR is Making Pensions Protable. Personnel Journal. vol.72: 36-46.
     Rabin, B. R. 1995. Total Compensation: A Risk/Return Approach. Benefits Quarterly, 7(1): 6-17.
     Rappaport, A. M. and Mercer, W. M. 1993. Applying Strategic Planning Principles to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Employee Benefit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16(1): 19-39.
     Rosenbloom, J. S. 1992. The Handbook of Employee Benefits: Design, Funding and Administration. 3th ed.. Homewood, Illinois: Irwin.
     Rosenbloom, J. S. and Hallman, G. V. 1991. Employee Benefit Planning.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Rybka, J. S. 1993. Outsourcing Employee Benefits: How to Tell if It‘s Right for Your Organization. Employee Benefits Journal, 18(4): 2-3.
     Schuster, J. R. and Zingheim, P. K. 1992. The New Pay: Linking Employe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Scott, M. B. 1993. Employers Implement Total Compensation. Employee Benefit Plan Review, vol.47, 26-36.
     Sibson, R. E. 1974. Compensation: A Complete Revision of Wages and Salaries. New York :AMACOM.
     Sims, R. R. and Sims S. J. 1994. Chang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Human Resource Professional. Westport, Conn.: Quorum Books.
     Tibbetts, J. S. and Donovan, E. T. 1991.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for Startup Company.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ompensation: Fair Pay for Executives and Employe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llace, M. J. and Fay, C. H. 1988. Compens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PWS-KENT.
     Wildavsky, A. 1992. The New Politics of the Budgetary Process. 2n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Williams, M. L. 1995. Antecedents of Employee Benefit Level Satisfaction : A Test of a Model. Journal of Management, 21(6): 1097-1128.
     Wilson, M., Northcraft, G. B. and Neale, M. A. 1985. The Perceived Value of Fringe Benefits. Personnel Psychology, 38(2): 309-320.
     Woods, R. C. 1993. Managing to Meet Employee Expections: Quality Improvement Tools Narrow the Gap Between Employee Expectations and Company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16(4): 13-2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公共行政學系
8125601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125601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施能傑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Jay N. Shih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珊瑩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ee ,Shan-y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李珊瑩zh_TW
dc.creator (作者) Lee, Shan-yingen_US
dc.date (日期) 199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6-May-2016 15:10:22 (UTC+8)-
dc.date.available 6-May-2016 15:10: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6-May-2016 15:10:2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8125601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20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公共行政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125601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由人力資源管理的觀點,員工福利是整體待遇上相當重要的一環,過去企業常以增加福利的方式作為偏低薪資的彌補,如今隨著勞動力結構的改變、員工權益的覺醒,雇主也逐漸認知到員工福利不僅能獲得稅務上優惠、以及傳達照護員工的善意,更能透過制度的完善設計,發揮其功利性價值,從而達成人力資源管理上激勵、留才的效果。
      我國政府機關的待遇制度常為民間企業參考的指標,其員工福利照護完整,亦向被視為人員投入公職及趨向永業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在現行政府機關各類福利制度的比較分析中,發現各類福利給與的重覆性極高,然惟有公教住宅輔購一項,不僅在總體福利支出中增加的幅度最大,且即使員工符合申請條件,亦未必能獲得,加以住宅輔購政策既可為雇主內部管理工具,亦能補充公共福利提供之不足,極能彰顯員工福利的雙元特性,故以之為本文主要研究對象。
      本研究參考Miceli & Lane的理論模型,以員工對其福利公平性的認知及員工福利的滿意度為主要構面,由組織因素(整體待遇策略、成本負擔方式)、福利管理(福利的溝通參與、參考人的資訊)、員工因素(員工屬性、需要性、功利性)、員工對福利分配公平性的認知、整體員工福利滿足感、彈性福利計畫為變項架構,分別針對中央及地方公務人員抽樣進行問卷調查,與理論相印證的結果,有如下發現:
     一、多數公務員肯定員工福利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的功能。而公教住宅福利制度是其認為在我國政府機關各類員工福利項目中相對較重要者。
     二、員工對福利的需要性、福利的功利性、溝通和參與及參照對象的福利,是影響我國政府機關員工對整體福利和公教住宅福利滿意度的重要因素。符合理論文獻及本研究的主要觀察面向。
     三、我國政府機關員工福利制度是吸引人才投入公職並且繼續留任的主要原因,但整體而言員工並不感到滿意。
     四、現行公教住宅福利制度的設計是功利取向、對高官等人員有利的,此點與其他福利項目的照護取向並不相同。政府必須確認此一政策的執行目的是對於績效高者的酬償、抑或是為了照顧基層員工的需求。
     五、公教住宅福利政策存在確有其必要,然辦理方式殊值檢討。或許參考日本、新加坡等成功經驗,採用儲蓄鼓勵置產或其他更符彈性福利理論規劃原則的政策工具(例如設定不同貸款額度、利率,由需要者自選、或政府利用團體的優勢與金融機構議定較佳利率和條件供公務人員選擇等),會是可行的治本之道。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員工福利的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界定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的限制與研究方法 8
     第二章 員工福利理論 11
      第一節 員工福利的雙元性質與內涵 11
      第二節 員工福利相關文獻回顧和檢討 16
      第三節 政府機關員工福利制度規劃的主要議題 26
     第三章 我國員工整體福利的一般性論述 37
      第一節 我國政府機關員工福利制度概述 37
      第二節 我國政府機關員工福利的分類及其檢討 46
      第三節 中央行政機關員工福利支出與分配 53
     第四章 我國公教住宅福利現況及檢討 61
      第一節 住宅政策及其相關議題 61
      第二節 國外政策經驗與啟示 68
      第三節 我國公教住宅政策內涵 74
      第四節 公教住宅輔購政策執行成效檢討分析 89
     第五章 實證研究分析 96
      第一節 相關調查結果分析 96
      第二節 問卷變項架構 102
      第三節 調查研究設計說明 108
      第四節 整體員工福利滿意度分析 116
      第五節 公教員工住宅福利滿意度分析研究 126
     第六章 檢討與建議 138
      第一節 重要發現與驗證 13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2
      第三節 彈性福利概念的運用及可行性 145
     參考書目 150
     附錄一 162
     附錄二 163
     附錄三 164
     附錄四 165
     附錄五 170
     附錄六 175
     附錄七 176
     附錄八 177
     
     表 次
     
     表2-1 TIMUSS的社會福利分析架構 12
     表2-2 美國對於員工福利的一般定義 14
     表2-3 員工福利的分類 15
     表2-4 彈性福利計畫的優缺點 24
     表2-5 員工和主管對員工需要的認知 30
     表2-6 不同成本負擔方式的優點比較 33
     表3-1 各種待遇類型機關的待遇內涵 38
     表3-2 四種遇類型機關主要福利項目之比較 39
     表3-3 四種待遇類型政府機關福利金財政來源之比較 40
     表3-4 一般行政機關與實施用人費率事業機構福利制度的比較 40
     表3-5 各事業機關平均每人每年福利金比較 41
     表3-6 公務人員主要福利制度的發展與修訂 43
     表3-7 學者認為「福利」應涵蓋的項目 46
     表3-8 行政機關主要福利項目分析 48
     表3-9 我國政府機關主要員工福利項目內容分析 50
     表3-10 我國中央行政機關公教人員福利支出成本分析 55
     表3-11 我國歷年行政機關學校公教人員人數統計 56
     表3-12 我國政府員工福利支出與人事費用 57
     表3-13 中央行政機關每人每年福利成本 58
     表3-14 中央公教人員購置住宅貸款基金占福利支出百分比 59
     表4-1 政府興建及輔貸住宅執行情形 64
     表4-2 各項優惠房屋貸款比較 65
     表4-3 相關文獻研究提出的住宅對策 66
     表4-4 日本企業員工住宅相關福利內容 70
     表4-5 日本的勞工置產與住宅制度 71
     表4-6 中央及地方機關歷年來眷舍房地處理成果表 85
     表4-7 公教人員辦理輔購住宅計點標準配點表 87
     表4-8 中央及地方機關歷年來輔購(建)住宅成果 88
     表4-9 臺灣省政府歷年輔購住宅佔編制內員工百分比 88
     表4-10 中央公教人員購置住宅貸款基金運用情形 90
     表4-11 公教人員購置住宅貸款標準歷年調整情形 93
     表4-12 各官等人員對公教住宅貸款負擔能力分析 94
     表4-13 公教住宅福利政策上政府的角色和可行對策 95
     表5-1 員工所認知機關提供福利的情形及使用狀況 98
     表5-2 公務人員對各類福利項目的需要性及滿意度 99
     表5-3 研究變項的操作型定義 107
     表5-4 研究問卷有效樣本分布情形 110
     表5-5 有效樣本的員工屬性分析 112
     表5-6 研究變項測試前後對照表 113
     表5-7 研究變項對員工福利滿意度的相關分析 114
     表5-8 受訪者在組織因素上的意見分布 116
     表5-9 官等與服務機關在俸給與福利相對取捨上的差異性檢定 117
     表5-10 職務性質不同人員在成本負擔方式上的差異性檢定 117
     表5-11 受訪者在福利管理上的意見分布 118
     表5-12 不同官等人員對政府福利支出感受程度的差異性檢定 119
     表5-13 不同年齡層員工在員工福利與一般企業比較的差異性檢定 119
     表5-14 受訪者在員工因素上的意見分布 120
     表5-15 員工屬性與留任公職原因的差異性檢定 121
     表5-16 受訪者在整體福利滿意度的意見分布 122
     表5-17 受訪者對彈性福利制度的意見分布 122
     表5-18 服務機關對各層級機關間福利一致性的差異性檢定 123
     表5-19 官等對辦理彈性福利的差異性檢定 123
     表5-20 個人屬性與整體福利滿意度的差異性檢定 124
     表5-21 員工福利的管理、員工因素與整體福利滿意度之積差相關分析 125
     表5-22 與公教住宅福利相關之員工屬性分析 127
     表5-23 受訪者在福利管理和員工因素上的意見分布 128
     表5-24 個人屬性與住宅貸款額度的差異性檢定 128
     表5-25 受訪者對公平性認知的意見分布 129
     表5-26 個人屬性對住宅貸款額度區分標準的差異性檢定 129
     表5-27 個人屬性與現制配點公平性的差異性檢定 130
     表5-28 受訪者在公教住宅福利滿意度的意見分布 131
     表5-29 個人屬性與公教住宅貸款申請額度的差異性檢定 131
     表5-30 個人屬性與公教住宅貸款申請機會的差異性檢定 132
     表5-31 個人屬性與公教住宅福利合理性的差異性檢定 134
     表5-32 個人屬性與公教住宅福利正當性的差異性檢定 135
     表5-33 個人屬性與公教住宅滿意度的差異性檢定 136
     表5-34 員工公平性認知與公教住宅福利滿意度之積差相關分析 137
     表6-1 五類主要員工福利制度優先順序排列 139
     表6-2 研究變項對員工福利滿意度的相關分析 140
     表6-3 影響員工福利滿意度的因素問卷調查結果 140
     表6-4 影響員工福利滿意度的組織因素問卷調查結果 141
     表6-5 影響員工福利滿意度的福利管理因素問卷調查結果 142
     表6-6 影響員工福利滿意度的員工因素問卷調查結果 142
     表6-6 影響員工福利滿意度的員工因素問卷調查結果 142
     表6-7 影響員工福利滿意度的公平性因素問卷調查結果 144
     
     圖 次
     
     圖1-1 常用的待遇形式 1
     圖2-1 MICELI & LANE的理論模型 19
     圖2-2 員工福利的規劃環境 27
     圖2-3 員工福利的決定因素 29
     圖4-1 公共建屋的經費來源與運用 69
     圖4-2 我國公教住宅政策的內涵 79
     圖5-1 本研究問卷變項架構 102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125601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員工福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教住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府機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員工滿意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彈性福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employee benefi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ousing polic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lexible benefiten_US
dc.title (題名) 政府機關員工福利之研究--我國公教住宅輔購政策的探討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人事月刊編輯小組。民國80年。「公教人員相對待遇問題研究之審議概況」,人事月刊,第12卷第3期,頁31-41。
     內政部營建署。民國81年。新加坡建屋與城市發展經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民國82年。台灣地區住宅建設概況。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內政部營建署。民國83年。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住宅訊統計彙報。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尤重道。民國82年。「公有宿舍管理諸問題之研討」,人事月刊,93,94期。
     王明蘅。民國83年。「住宅福利的反省與新方向」。社區發展季刊。67期。
     王啟川。民國82年。「修正公務人員請假規則芻議」,人事月刊,16卷第5期,頁38-45
     王麗容。民國84年。「企(職)業福利的雙元性格和其組織性功能」,勞工行政,82期。
     朱澤民。民國82年。「我國政府基金分類問題之探討」,財稅研究,25卷4期。
     江淑華。民國82年。住宅優惠貸款政策承貸戶效益之分析--以台北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米復國。民國83年。「當前住宅福利的課題」,。社區發展,67期。
     考試院第二組。民國85年。公務人員福利制度法制化問卷調查報告。台北:考試院。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第四處。民國74年。「改進公教人員輔建住宅業務之研究」,刊載於研究發展得獎作品選輯(14),頁521-604。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第四處。民國80年。「從系統研究途徑論我國現行公教住宅政策」,刊載於研究發展得獎作品選輯(20),頁515-574。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編。民國84年。世界重要國家暨我國大陸地區人事制度一覽表。
     行政院主計處。民國82年。臺灣地區住宅狀況調查研析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民國86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民國78年。我國社會福利制度定義與範圍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民國82年。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勞工理財置產概況調查統計報告。台北:行政院勞委會。
     行政院經建會。民國82年。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1993)。台北:行政院經建會。
     行政院經建會。民國84年。「國土綜合開發計畫研討會」,中華民國建築師學會會刊雜誌。
     何永福、楊國安。民國82年。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台北:三民。
     吳定。民國82年。公務人員離職因素之研究:民國七十三年中央機關離公務人員探析。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吳定、施能傑。民國82年。公務人員俸給制度之研究。考試院銓敘部委託研究。
     吳章。民國83年。「美國企業福利之趨向」,人事管理,31卷3期,頁4-12。
     吳復新。民國85年。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空大。
     吳瑞蘭。民國81年。「公教住宅與國民住宅業務之比較研究」,人事月刊,第15卷第5期,頁62-67。
     李忠正。民國73年。「改進公務人員邊際給與之研究」,人事行政,第75期,頁55-80。
     李忠正。民國79年。「改進公務人員待遇結構提高待遇標準」,人事月刊,第10卷第4期,頁18-26。
     李易駿。民國83年。「企業福利之原理與角色」,臺灣勞工,25期。
     李津義。民國79年。「無微不至的日本公務員津貼」,人事月刊,第10卷第5期,頁68-73。
     李茂興譯。民國76年。人事管理。台北:曉園。
     李麗霞。民國83年。「勞工住宅貸款措施之研析」,勞工研究季刊,116期,頁44-57。
     林文益。民國85年。「公務人員福利制度法制化問卷調查報告知摘要」,人事管理。117期。
     林文燦。民國80年。「美國一九九0年聯邦公務員待遇比較法案簡介」,人事月刊,第12卷第6期,頁28-31。
     林文燦譯。民國81年。「政府部門應如何建構良好的待遇制度」,人事月刊,第15卷第1期,頁56-63。
     林文燦譯。民國81年。「美國績效待遇制度之研究」,人事月刊,第14卷第3期,頁69-78。
     林世銘、簡吉安。民國85年。「新加坡住宅金融與中央公積金制度」。住都雙月刊。124期,頁2-12。
     林本炫。民國82年。「社會福利政策與預算的解析」,八十三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評估研討會。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林俊豪。民國84年。「高雄市政府採行員工福利措施概述與建言」,人事月刊,21卷5期,頁70-76。
     林素安。民國84年。「公教住宅政策之檢討與改進」,人事月刊,21卷5期,頁77-88。
     林清山。民國81年。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林楨家。民國85年。「85年度(84年)」台灣省國民住宅承購戶可負擔售價分析」,住都雙月刊,119期,頁31-39。
     林照雄。民國79年。「房價飆漲原因及解決之道」,研考雙月月刊,14卷3期,頁40-41。
     林萬億。民國82年。「政策白皮書(說明篇)」,刊載於公平正義的福利國--民主進步黨的社會福利政策。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出版。
     林顯宗。民國83年。「日本的企業福利制度」,勞工行政,71期,頁19-37。
     邱大展。民國82年。台灣地區住宅補助制度問題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金日昇。民國77年。「對中央公務人員福利互助辦法修正之建議」,人事月刊,第6卷第2期,頁49-50。
     施能傑。民國83年。行政機關俸給政策:公平性理論的觀點。台北:洪葉。
     施教裕。民國86年。「社會福利多元主義趨勢下的企業福利發展取向」,勞工行政,106期。
     洪雲霖。民國83年。「解構當前公教住宅政策」。人事月刊,19卷5期,頁24-34。
     范陽松等譯。民國79年。人事/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天一。
     徐正光、黃順二譯。民國81年。調查分析的邏輯。台北:黎明。
     徐枕。民國77年。「論公教人員的假」,人事月刊,第6卷第5期,頁39-43。
     殷文俊、華力進。民國74年。當前行政機關公務人員士氣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張火燦。民國85年。「薪酬的相關理論及其模式」,人事管理,384、385期。
     張金鶚。民國79年a。「當前住宅問題因應對策之探討」,研考雙月刊157期。
     張金鶚。民國79年b。「臺灣地區住宅政策課題與對策之研擬」,臺灣土地金融季刊,4期。
     張金鶚。民國79年c。住宅問題與住宅政策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
     張金鶚。民國81年。「住者適其屋」,人事月刊,第15卷第5期,頁20-32。
     張偉斌。民國85年。「臺灣地區住宅建設之變遷」,中國工商學報,。17期。
     張啟楷。民國84年。國庫潰堤--解讀國家預算黑盒子。台北:月旦。
     張清滄。民國81年。薪酬管理實用。高雄:前程。
     梁世安等著。民國80年。人事行政。台北:空大。
     莊善任。民國85年。「企業福利對企業內勞資關係的影響--以半導體業為對象」,勞工研究季刊,123期。頁42-62。
     莊進國。民國81年。「法國公務員待遇福利制度考察心得」,人事月刊,第15卷第5期,頁68-75。
     莊毓璋。民國76年。「國宅政策之我見」。省政建設參考時論彙編。
     許世雨等譯。民國86年。人力資源管理。台北:五南。
     許南雄。民國82年。人事行政學。
     許道然。民84年。「員工福利新猷--彈性福利制」,空大行政學報,第4期,頁205-220。
     許道然。民國79年。「政府機關與民間企業待遇比較之研究:韓國經驗」,人事月刊,第10卷第4期,頁34-40。
     許道然。民國81年。「公教住宅政策之檢討與改進--從系統研究途徑分析」,人事月刊。15卷5期,頁40-57。
     許道然。民國83年。「論員工福利制度的規劃」,人事月刊,19卷5期。頁36-41。
     許道然。民國84年。「彈性福利制之概念及其類型」,人事月刊,21卷5期。頁51-60
     許道然。民國84年。「論員工福利制度的規劃」,空大行政學報,第3期,頁1-12。
     許濱松。民國78年。「論當前公務人員待遇偏低的成因及其解決」,人事月刊,第9卷第4期,頁10-22。
     許濱松。民國79年。人事行政。台北:華視。
     許濱松。民國81年。各國人事制度。台北:華視。
     許濱松。民國83年。「待遇調整競賽責任的歸屬」,人事月刊,19卷2期。
     許濱松。民國86年。「公務人員專業加給紛爭之成因及其解決」,人事月刊,25卷1期。頁41-。
     許濱松等。民國85年。公務人員福利制度法制化之研究。考試院委託研究。
     郭崑謨、池進通。民國80年。「制訂薪餉制度的基本考慮因素--激勵效果與分配效果」,人事月刊,第12卷第6期,頁44-50。
     陳文光譯。小柳勝次著。民國81年。人事.薪資管理改善實務。台北:臺華。
     陳明忠。民國82年。「從各國公務員待遇調整制度探討我國改進之道」,人事月刊,第17卷第1期,頁56-62。
     陳彥仲、陳泰州。民國85年。「從臺灣地區住宅市場供需失調論住宅政策之調整」,臺灣土地金融季刊,33卷2期。
     陳烽堯。民國83年。「公教人員福利互助助度之探討」,人事月刊,19卷5期。頁42-51。
     陳榮順。民國82年。「八十三年度軍公教人員待遇調整經緯」,人事月刊,第17卷第1期,頁32-38。
     陳慧敏。民國81年。由住宅負擔能力與補貼公平探討我國購屋貸款制度。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勞委會福利處。民國86年。「勞工住宅輔建方案興建勞工住宅社區辦理情形」,勞工行政,108期。
     彭百顯。民國80年。你可以相信政府會用錢:8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診斷書。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彭百顯。民國82年。追求效率政府:1994中央政府預算總診斷。台北:新社會基金會。
     游玉梅譯。民國78年。「政府機關與民營企業待遇的平衡--韓國經驗」,人事月刊,第9卷第1期,頁37-44。
     黃介良、吳明儒。民國85年。「三層退休年金體系之架構--因應人口結構老化」,公務人員退撫基金季刊,2,3期,頁41-58。
     黃政雄。民國83年。「加強各機關宿舍之管理」,人事月刊,19卷5期。頁52-59。
     黃英忠。民國84年。「我國未來人力資源研究的發展方向」,人事管理,頁4-13。
     黃英紳。民國82年。「中央政府其他基金之評介」,主計月報,76卷1期。
     黃海桐。民國80年。「公教住宅業務之回顧與前瞻」,人事月刊,73期。
     楊世彥。民國81年。「實施用人費率公營事業機關員工待遇」,人事月刊,第15卷第1期,頁64-68。
     楊志恆。民國82年。預算政治學的構築。台北:業強
     楊松德、洪榮昭、王麗容。民國82年。「企業福利措施對提昇工作意願與生產力之研究」,勞工研究,110期。
     葉肅科。民國82年。「澳洲福利國家:社會福利住宅政策」,社區發展,63期。
     董時 。民國80年。跨越數字陷阱--統計上常犯的14種錯誤。台北:遠流。
     詹火生。民國85年。「勞工福利的規劃與策進」,勞工行政,100期。
     趙其文。民國75年。「工作報酬與福利」,人事行政,第83期,頁23-46。
     趙其文。民國75年。人事行政。
     銓敘部。民國83年。銓敘行政報告書。台北:銓敘部。
     銓敘部。民國86年。銓敘統計年報。台北:銓敘部。
     銓敘部統計室。民國85年。「女性公務人員人數成長情形」,銓敘與公保月刊,15卷11期。
     劉水深。民國79年。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用人成本計算標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劉仕顯。民國83年。「公教人員住宅政策之研議」,人事月刊,19卷5期。頁19-23。
     
     劉仕顯。民國84年。「因應人力資源發展需要的政府待遇福利管理策略」,考銓,4期。
     劉昊洲。民國84年。「公教人員福利條例草案評析」,人事行政,第115期,頁11-15。
     歐育誠。民國77年。「對房租津貼調整問題的說明」,人事月刊,第6卷第4期,頁47-48。
     歐育誠。民國79年。「改進公務人員待遇福利之回顧與展望」,人事月刊,61期。
     歐育誠。民國80年。「訂定待遇標準之基礎」,人事月刊,第12卷第6期,頁51-58。
     蔡宏昭。民國81年。勞工福利政策。台北:桂冠。
     蔡宏昭。民國83年。「日本的勞工置產與勞工住宅制度之探討」,勞工行政,71期。
     蔡勳雄。民國79年。「臺灣地區住宅現況與建設」,研考雙月刊,14卷3期,頁28-33。
     鄭榮隆。民國79年。「新加坡之國民住宅政策與建設」,研考雙月刊,14卷3期,頁34-41。
     鄧東濱。民國85年。「中國先賢的管理智慧」,世界經理文摘,115期。
     盧立人。民國84年。「透明化、公開化、公平化、制度化--中央住福會工作的原則與方向」,人事月刊,21卷3期,頁87-93。
     盧政春。民國85年。「住宅福利」,綠色海洋週刊。
     盧瑞鍾。民國83年。「從思想與人性觀點看福利政策」,人事月刊,19卷5期,頁12-18。
     賴世培。民國84年。「問卷調查及統計分析中常見錯誤之辯證」,空大行政學報,第4期,頁35-58。
     賴昭呈。民國84年。我國中央政府非營業循環基金:行政與政治面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維堯。民國78年。「六類公教人員待遇態度比較研究--變異數分析統計方法之應用」,人事月刊,第9卷第2期,頁35-43。
     繆全吉等著。民國78年。人事行政。台北:空大。
     薛立敏。民國79年。「因應房地價格高漲政府適當角色之探討」,研考雙月刊,14卷3期。
     謝長宏。民國82年。「激勵性薪資制度之設計」,刊載於何永福編,人力資源管理,頁85-104。
     鍾祥璋。民國68年。「如何防止重複申配住宅問題之研究」,刊載於研究發展得獎作品選輯(8),頁610-626。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顏秋來。民國81年。「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中央公教人員輔助購置住宅六年計畫簡介」,人事月刊,15卷5期。
     顏秋來。民國83年。「公教住宅政策之檢討與展望」,研考雙月刊,18卷2期,頁20-26。
     邊裕淵。民國79年。「如何解決住的問題」,理論與政策,4卷2期,頁90-94。
     蘇金錢山。民國82年。「體檢政府預算及其政策」,國家政策雙週刊,54期。
     Adams, J. S. 1965. In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In L.Berkowitz(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 Social Psychology, Vol. 2. New York: Academic.
     Armstrong, M. 1993. Personnel Management Practice. 4th ed.. London: Kogan Page.
     Beam, B. T. and McFadden, J. J. 1988. Employee Benefits. 2nd ed.. Homewood, Illinois: Irwin.
     Bergmann, T. J., Bergmann, M. A. and Grahn, J. L. 1994. How Important are Employee Benefits to Public Sector Employees.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23(3): 397-406.
     Burgess, L. R. 1989. Compensation Administration. Columbus: Merrill.
     Byars, L. L. and Rue, L. W. 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th ed.. Burr Ridge, Illinois: Irwin.
     Cascio, W, F. 1992.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 Productivity, Quality of Work Life, Profits. New York: McGraw-Hill.
     
     Conte, C. 1991. Flexible Benefit Plans Grow More Popular as Companies Seek to Cut Cost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arch 19.
     Danehower, C. and Lust, J. A. 1995.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Employee Benefit Satisfaction. Benefits Quarterly, 7(1):69-75.
     DeCenzo, D. A. and Holoviak, S. J. 1990. Employee Benefit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eCenzo, D. A. and Robbins, S. P. 1994.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Deutsch, M. 1985. Distributive Justice: A Social-Psychological Prespective. Yale University Press.
     Dreher, G. F., Ash, R. A. and Bretz, R. D.1988. Benefits Coverage and Employee Cost: Critical Factors in Explaining Compensation Satisfac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41(2): 237-254.
     Employee Benefit Plan Review. 1992. Flexible Benefits. Employee Benefit Plan Review, vol.46, 10-29.
     Folger, R. and Konovsky, M. A. 1989. Effects of Procedural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on Reactions to Pay Raise Deces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2(1):115-130.
     Gibb, K. and Munro, M. 1991. Housing Finance in the UK. London: Macmillan.
     Gifford, D. L., and Seltz, C. A.(eds). 1988. Fundamentals of Flexible Compens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Gossett, C. W. 1994. Domestic Partnership Benefits: Public Sector Patterns. Review of Personnel Public Administration, 14(1): 64-84.
     Hall, G. M. 1996. Mercer Handbook of Canadian Pension and Benefit Plans. Canada: CCH.
     Hannah, R. L. 1995. The Equity Niche in Total Compensation: A Brief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nd Som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Benefits Quarterly, 7(1): 18-37.
     Henderson, R. 1989.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Rewarding Performance in the Modern Organization.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ennessey, H. W. , Perrewe P. L. and Hochwarter W. A. 1992. Impact of Benefit Awareness on Employee and Organizational Outcomes: A Longitudinal Field Examination. Benefits Quarterly, 8(2): 90-96.
     Heshizer, B. 1994. The Impact of Flexible Benefits Plans on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Bnenfits Quarterly, 10(4): 84-90.
     Hostertler, D. and Pynes, J. E. 1995. Domestic Partnership Benefits--Dispelling the Myth. Review of Public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15(1): 41-59.
     Humphreys, R. W. 1990. Employee Benefits and Public Policy. Ecploye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Journal, 3(3): 199-214.
     Lindeboom, M. and Theeuwes, J. 1993. Search, Benefits and Entitlement. Economist, Vol.60: 327-346.
     Mahoney, T. A. 1989. Employment Compensation Planning and Strategy. In Gomez-Mejia, L. R. ed.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Washington, D. C.: 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
     McCaffery, R. M. 1992. Employee Benefits Programs. Boston: PWS-KENT.
     McCampbell, A. S. 1996. Benefits Achieved Through Alternative Work Schedule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19(3): 30-37.
     Miceli, M. P. and Lane, M. C. 1991. Antecedents of Pay Satisfaction: A Review and Extension.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vol. 9: 235-309.
     Milkovich, G. T. and Glueck, W. F. 1985. Personne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Diagnostic Approach. 4th ed.. Texas: Business Publications.
     Milkovich, G. T. and Newman, J. M. 1996. Compensation. 5th ed.. Burr Ridge, Illinois: Irwin.
     Murray, K. A. 1993. How HR is Making Pensions Protable. Personnel Journal. vol.72: 36-46.
     Rabin, B. R. 1995. Total Compensation: A Risk/Return Approach. Benefits Quarterly, 7(1): 6-17.
     Rappaport, A. M. and Mercer, W. M. 1993. Applying Strategic Planning Principles to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Employee Benefit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16(1): 19-39.
     Rosenbloom, J. S. 1992. The Handbook of Employee Benefits: Design, Funding and Administration. 3th ed.. Homewood, Illinois: Irwin.
     Rosenbloom, J. S. and Hallman, G. V. 1991. Employee Benefit Planning.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Rybka, J. S. 1993. Outsourcing Employee Benefits: How to Tell if It‘s Right for Your Organization. Employee Benefits Journal, 18(4): 2-3.
     Schuster, J. R. and Zingheim, P. K. 1992. The New Pay: Linking Employee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Scott, M. B. 1993. Employers Implement Total Compensation. Employee Benefit Plan Review, vol.47, 26-36.
     Sibson, R. E. 1974. Compensation: A Complete Revision of Wages and Salaries. New York :AMACOM.
     Sims, R. R. and Sims S. J. 1994. Chang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Human Resource Professional. Westport, Conn.: Quorum Books.
     Tibbetts, J. S. and Donovan, E. T. 1991.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for Startup Company. 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Compensation: Fair Pay for Executives and Employe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llace, M. J. and Fay, C. H. 1988. Compens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PWS-KENT.
     Wildavsky, A. 1992. The New Politics of the Budgetary Process. 2n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Williams, M. L. 1995. Antecedents of Employee Benefit Level Satisfaction : A Test of a Model. Journal of Management, 21(6): 1097-1128.
     Wilson, M., Northcraft, G. B. and Neale, M. A. 1985. The Perceived Value of Fringe Benefits. Personnel Psychology, 38(2): 309-320.
     Woods, R. C. 1993. Managing to Meet Employee Expections: Quality Improvement Tools Narrow the Gap Between Employee Expectations and Company Resource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16(4): 13-28.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