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鄭文惠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林豐慧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林豐慧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5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6-May-2016 17:07:13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6-May-2016 17:07:13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6-May-2016 17:07:13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89912002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612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9912002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宋代自蘇軾、黃庭堅、米芾追求書法意趣,強調個人面目後,由於三人理論實踐並重,書翰精美,天下人翕然從之,遂蔚為風潮。然而後人未具備蘇、黃、米的書學根柢,徒然肆逞己意,遂造成「怒張筋脈、屈折生柴」的奇狀怪態。 元初,趙孟頫登高一呼,提倡以魏晉古法挽救南宋書壇流弊,鮮于樞、鄧文原等人呼應,不僅一改宋末怒張燥露為清新雅正的書法,同時也振興唐宋以來罕見的篆、隸、章草等書體。虞集於壯年來到大都,曾親詣於趙孟頫,又嘗與鄧文原為同事,以個人書法理論與創作實踐,繼續引領復古潮流。經由前面數章的討論,我們看到了元代中後期書壇,有不同於元初趙孟頫所帶動的妍美典雅、流暢遒麗的風格表現,呈顯更多樣的面貌。
從虞集的書法理論可以窺知元代這股風潮的淵源和內涵:一方面虞集以史家觀點歷敘北宋以來到元代書壇的遞嬗演變,對於北宋、金代和南宋、金亡和南宋末、元初四個時期書壇風尚、書學對象及其弊端,皆一語中的,為後人一再引用;尤其遍觀內府庋藏後,更慧眼獨具指出南宋皇室、吳說已經出現學習二王以改革書風的做法,元初趙孟頫、鮮于樞等人只是將此一伏流引導為當代主流,兼以個人書畫藝術創作的實踐配合,為習書者建立標竿,挽救衰頹不振的書壇。另一方面則以個人美學觀點品評前人書畫,首先將書品和人品聯繫對應,故要求創作者先立人品這一基礎而必要的質素,再輔以文學、書畫的藝術修養,特別是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心性涵養工夫,以達到學問廣、胸次高、見識廣的人格修養;次則進一步強調藝術作品的興觀群怨功能,藉由美的形式使人的精神產生感發、激勵、淨化的昇華,並轉換為理性的道德認知、實踐,以達到助教化、成人倫的社會功能。第三方面則接受趙孟頫的書畫同源論,以書法的技巧作畫,強調筆墨,重視書寫本身的趣味,把唐宋以來工筆畫的形似造型轉化為元代文人畫的簡率意象。虞集以此一美學觀點評價繪畫作品,對於當時畫風也起著推波助瀾的功用。
虞集的書法創作與書學理論可以相互映證:虞集遒美妍媚、流暢典麗的行草風格帶有二王的影子,含蓄蘊藉、清健勁秀的前、後期行楷面貌,分別受到虞世南、歐陽詢的影響,以及書寫久不受重視的篆隸書體,這些都表現出時代特色;而虞集刻意選擇顏真卿書學,作為個人情感意念的表露和投射,融鑄隸法於書作,展現樸質挺健書風,這些則是迥異於時人的獨特表徵。
元代書法風貌多樣且富於變化,尤其是中晚期。本文從虞集書法切入,嘗試從其書法理論與實際創作,深入掌握其書法風格、特色,以建構出虞集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希望藉由這一主題的研究,能使豐富多樣的元代書法更全面而完整。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虞集的生平交遊和鑑賞活動
第一節 生平和家世 5
第二節 學術思想 17
第三節 文壇盟主 27
第四節 書畫友人和品鑑活動 34
第三章 虞集的書法理論和美學觀
第一節 書技和書道 41
第二節 品評和鑑賞 52
第四章 虞集的書法形式和美學風格
第一節 行楷 63
第二節 行草 82
第三節 中、大楷 95
第五章 結論 109
參考書目
圖版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89912002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元代書法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虞集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虞集書法研究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史料文獻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第一版。
蘇軾:《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第一版。
水賚佑編:《黃庭堅書法史料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第一版。
脫脫等編:《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初版。
陸心源輯:《宋史翼》,台北:鼎文書局,1980初版。
宋濂等編:《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一版。
柯劭忞:《新元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一版。
王德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初版。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第一版。
王士點、商企翁編集:《秘書監志》,《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初版。
虞集:《道園學古錄》,《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初版。
虞集:《道園類稿》,《元人文集珍本彙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初版。
虞集:《道園遺稿》,《四庫全書珍本五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初版。
吳澄:《吳文正集》,《四庫全書珍本二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初版。
趙孟頫:《松雪齋文集》,《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初版。
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初版。
馬祖常:《石田文集》,《元人文集珍本彙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初版。
歐陽玄:《圭齋文集》,《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初版。
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初版。
柳貫:《柳待制文集》,《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初版。
朱德潤:《存復齋文集》,《四部叢刊續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初版。
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第二版。
趙汸:《東山存稿》,《四庫全書珍本二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初版。
倪瓚:《清閟閣全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初版。
王逢:《梧溪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初版
顧瑛編:《玉山名勝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初版。
顧瑛編:《草堂雅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初版。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初版。
陶宗儀:《書史會要》,《中國書畫全書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第一版。
宋濂:《宋學士全集》,《四部叢刊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初版。
王世貞:《弇州山人稿》,《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初版。
王世貞:《藝苑卮言》,見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中,台北:木鐸出版社,
1983初版。
汪珂玉《珊瑚網‧法書題跋》,《叢書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初版。
朱存理:《鐵網珊瑚》,《中國書畫全書三》,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第一版。
顧復:《平生壯觀》,台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1初版。
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彙考》(一)~(四),台北:正中書局,1958初版。
安歧:《墨緣彙觀錄》,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初版。
馬宗霍:《書林藻鑑》,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臺一版。
孫岳頒等編:《佩文齋書畫譜》,《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初版。
阮元等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初版。
阮元等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初版。
阮元等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1初版。
(二)書畫美學類
《書道全集》,東京:平凡社,1930初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纂委員會編:《故宮歷代法書全集》,台北:故宮博物院,1977初版。
中田勇次郎、傅申編:《歐米收藏中國法書名蹟集》,東京:中央公論社,1981初版。
北京故宮博物院編:《中國書蹟大觀 壹──故宮博物院》,東京:講談社,1986第一版。
《書道全集》,臺北:大陸書店,1989再版。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第一版。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北京:中冊古籍出版社,1997第一版。
《書跡名品叢刊》第21卷,東京:二玄社,2001第一版。
石守謙、葛婉華編:《大汗的世紀:蒙元時代的多元文化與藝術》,台北:故宮博物院,2001初版。
王連起主編:《元代書法》,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第一版。
張光賓:《元朝書畫之研究論集》,台北:故宮博物院,1979初版。
張光賓:《中華書法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初版。
傅申:《元代皇室書畫收藏史略》,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初版。
啟功:《啟功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81第一版。
中田勇次郎著,盧永璘譯:《中國書法理論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第一版。
沙孟海:《沙孟海論書叢稿》,台北:華正書局,1988初版。
王玉池編:《中國書法篆刻鑑賞辭典》,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9第一版。 楊仁愷主編:《中國書畫》,台北:南天書局,1992初版。
李國鈞編:《中華書法篆刻大辭典》,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第一版。
金開誠、王岳川主編:《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第一版。
傅申:《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一)》,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初版。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上、下》,台北:建宏出版社,1996初版。
劉九庵編:《宋元明清書畫家傳世作品年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7第一版。
陳振濂主編:《中國書法批評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第一版。
徐建融:《元代書畫藻鑒與藝術市場》,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第一版。
邱振中:《中國書法:技法的分析與訓練》,臺北:蕙風堂筆墨,1998初版。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第四版。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考識辨异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第一版。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歷史文脈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第一版。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文化精神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第一版。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風格技法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第一版。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審美語境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第一版。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二十世紀書法研究叢書:品鑑評論篇》,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第一版。
陳振濂:《書法美學》,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第一版。
張志和:《中國古代書法藝術》,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第一版。
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第一版。
陳振濂:《線條的世界──中國書法文化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第一版。
傅申:《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二)》,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初版。
邱振中:《書法藝術與鑑賞》,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5初版。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一》,台北:里仁書局,1986初版。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初版。
戴麗珠:《趙孟頫文學與藝術之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初版。
鄭文惠:《詩情畫意》,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初版。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趙孟頫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第一版。
李澤厚:《華夏美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第一版。
李澤厚:《美的歷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第一版。
(三)文學、歷史等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香港:龍門書店,1967香港新版。
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初版。
袁冀:《元史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初版。
孫克寬:《寒原道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初版。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六冊,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8初版。
袁冀:《元史論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初版。
張淑香:《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台北:大安出版社,1980初版。
姜一涵:《元代奎章閣及奎章人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初版。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初版。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的元代社會》,台北:華正出版社,1984初版。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第一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下冊,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初版。
周良霄、顧菊英:《元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第一版。
麼書儀:《元代文人心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第一版。
郭朋:《中國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初版。
蕭啟慶;《蒙古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4初版。
張炯等主編:《中華文學通史》第三卷,北京:華藝出版社,1997第一版。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第一版。
楊鐮:《元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第一版。
二、學位論文
石守謙:《元代繪畫理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論文,1977年。
蕭麗華:《元詩之社會性與藝術性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夏賢李:《金代書法之蘇軾與米芾傳統》,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論文,1992年。
盧慧紋:《元代書家康里巎巎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陳秀娟:《元初文人書畫家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6。
孫靜如;《元代張雨書法藝術與道教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三、期刊論文
孫克寬:<元代道教的特質>,《大陸雜誌》第30卷第11期(1965年6月)。
陳榮捷著,萬先注釋:<元代之朱子學>,《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4卷第4期(1981年4月)。
陳世松:<蒙古入蜀初探>,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第一版。
蕭功秦:<英宗新政與南坡之變>,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第一版。
姚大力:<金末元初理學在北方的傳播>,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第一版。
朱惠良:<南宋皇室書法>,《故宮學術季刊》第二卷第四期(1985夏)。
張光賓:<李倜與陸柬之書文賦卷>,《故宮文物月刊》第三卷第六期,1985年9月。
傅申:<顏書影響及分期>,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中國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顏真卿逝世一千二百年》,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7初版。
胡其德:<成吉思汗即位前後的政教關係一以薩蠻教為中心>,《台灣師大歷史學報》,1987年第15期。
劉元珠:<虞集《道園類稿》在元史研究上的價值>,《食貨月刊》第16卷第11.12期(1988年3月)。
沈鵬:<宋金尚意書法述略>,《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第四集宋金元書法》,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王學仲:<尚古尊帖的元人書法>,《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第四集宋金元書法》,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劉九庵:<帖學鼎盛期的明代書法>,《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第五集明代書法》,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沙孟海:<清代書法概說>,《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編第六集.清代書法》,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陳世松、史樂民:<宋末元初蜀士流寓東南問題探討>,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五輯,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3第一版。
陳高華:<元代的地方官學>,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五輯,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3第一版。
白鋼:<許衡與傳統文化在元代的命運>,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五輯,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3第一版。
薛學仁:<元代宗教政策的演變及其特點>,《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3券第1期。
郭預衡:<文變染乎世情──研究元代文章的一些想法>,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5卷第1期。
傅申著,董壽琪譯:<董其昌的書學>,《書法研究》1996年3月第二期。
陳明華:<從萬卷堂看趙孟頫對高麗文人書畫的影響>,《美育》第88期(1997年10月)。
莫家良:<宋代書法中的歐陽詢傳統>,見莫家良編:《書海觀瀾》,香港: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1998初版。
葉愛欣:<趙孟頫詩歌及其對元代詩風的影響>,《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1998年第2期。
許懷林:<論元朝江西地區>,見《元史論叢》第七輯,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一版。
申喜萍:<全真教、玄教在元代發展原因比較分析>,《宗教學研究》1999年第3期。
傅合遠:<宋元文人畫的審美追求>,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所《文史哲》1999年第6期,頁51-56。
常大群:<高麗入元太子與麗元文化交流>,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學版),總第177期,2001年第4期。
孫悟湖:<元代宗教文化的特點>,《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8卷第6期。
王啟龍:<藏傳佛教在元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響>,《普門學報》2002年第8期。
王連起:<宋人《睢陽五老圖》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1期,總105期。
姬沈育:<虞集道教文學作品探微>,《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0卷第2期(2004年5月)。
薛磊:<元朝與高麗政治關係中的重要人物──高麗忠宣王王璋>,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4年5月第25卷第3期。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