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晚唐詠史賦研究
作者 陳芳汶
貢獻者 簡宗梧
陳芳汶
關鍵詞 賦史
詠史賦
中唐
晚唐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9-May-2016 11:56:19 (UTC+8)
摘要 詠史賦的發展,自漢代開其端,而後不絕如縷,代有新作。不過,自漢以迄盛唐,詠史賦在各時期都僅呈零星存在,一直到中晚唐,詠史賦的創作不管在質與量上,才出現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這在辭賦發展史上自然具有重要意義。
     詠史賦的創作在中晚唐達到高度的繁榮,與詠史詩的發展情形相似。然而與詠史詩相關研究成績斐然的情形相較,詠史賦迄今尚無較全面且深入的研究,這是本文以此為探討對象的主要原因。
     本文計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除了定義取材範圍以外,本章將根據《全唐文新編》搜索所得的中晚唐詠史賦作品,依作者、篇目、所詠歷史人事、相關事典以及《全唐文新編》卷頁數等次序加以臚列,為求簡單扼要,又將唐代各時期詠史賦創作之分布情形,以及中、晚唐詠史賦之律賦與古賦之篇數、比例,各以表、圖表示。
     第二章「中唐以前詠史賦的發展概況」:本章旨在為中晚唐詠史賦的特出表現,進史賦史的溯源,計分「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初、盛唐時期」三階段,析論中唐以前辭賦史上詠史作品創作的發展概況。
     第三章「中晩唐詠史賦的時代背景」:中晚唐詠史賦創作繁盛,有其複雜的外緣內因,本章從唐代政治、社會,以及文化等方面,選擇對詠史賦具有重大影響的背景,加以分析。
     第四章「中唐詠史賦的文史意涵」:就作品數量而言,中唐詠史賦佔全唐首位,其中絕大多數作品都含有賦家借史諷諫的強烈意圖,再其次則是借史言志或抒懷。本章針對中唐百餘篇詠史賦作品,進行文學意涵及史事取材的考察分析。
     第五章:「晚唐詠史賦的文史意涵」:與中唐相較,晚唐的詠史賦創作有更為豐富、出色的表現。本章除針對晚唐詠史賦作品進行文學意涵及史事取材的考察分析,遇有與唐代前期題材相同或主題近似的作品,也一併略作比較。
     第六章:「結論」:本章旨在從作家、題材、藝術手法、諷諫手法以及情境等各方面,析論中、晚唐詠史賦的遞變歷程。文末則兼論中晚唐詠史賦之價值。
參考文獻 一、古代文獻
     (一)經籍、史地類
     〔先秦〕不著撰人,孔安國傳,孔穎達等正義,阮元校,《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先秦〕不著撰人,杜預注,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先秦〕左丘明撰,韋昭注,《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先秦〕李耳撰,王弼注,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先秦〕不著撰人,何晏集解,邢昺疏,阮元校勘,《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先秦〕墨翟撰,孫詒讓閒詁,孫以諧點校,《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先秦〕莊周撰,王先謙集解,沈嘯寰點校,《莊子集解》,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先秦〕莊周撰,郭象注,成玄英疏,陸德明釋文,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先秦〕荀況撰,李滌生校釋,《荀子校釋》,台北:學生書局,1981年
     〔先秦〕不著撰人,張湛注,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先秦〕呂不韋撰,高誘注,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先秦〕韓非撰,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漢〕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新校本三家注),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1977年
     〔漢〕劉向撰,梁端校注,《列女傳校注》,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漢〕劉向撰,盧元駿註譯,陳貽鈺訂正,《說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漢〕劉向撰,盧元駿註譯,《新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四版
     〔漢〕戴德撰,高明註譯,《大戴禮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修訂二版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年
     〔漢〕不著撰人,鄭玄注,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阮元校勘,《禮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年,台六版
     〔漢〕韓嬰撰,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漢〕桑欽撰,〔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校釋,《水經注疏》,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東漢〕桓譚撰,《新論》,台北:開明書局,1984年
     〔東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東漢〕劉珍等撰,《東觀漢記》(新校本《後漢書》附編十三種其一),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東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東漢〕趙曄撰,《吳越春秋》,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東漢〕袁康、吳平輯錄,李步嘉校釋,《越絕書校釋》,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台北:世界書局,1978年,新三版
     〔魏〕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 1980年
     〔晉〕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晉〕葛洪撰,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晉〕嵇康撰,《聖賢高士傳贊》,台北市 : 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影室,1981年
     〔晉〕干寶撰,胡懷琛標點,《新校搜神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晉〕陶潛撰,王根林等校點,《搜神後記》,收於《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晉〕張華撰,《博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晉〕王嘉撰,《拾遺記》,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
     〔晉〕郭璞注(不著撰人),《穆天子傳》,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劉宋〕劉義慶撰,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劉宋〕劉義慶撰,《幽明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劉宋〕范曄撰,李賢等注,司馬彪補志,《後漢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北齊〕魏收撰,謝啟昆注,《魏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梁〕沈約撰,《宋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隋〕姚察、謝炅、〔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梁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陳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唐〕令狐德棻撰,《周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魏徵撰,《隋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吳兢撰,裴汝誠、王義耀、郭子建、顧宏義譯注,《貞觀政要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唐〕劉知幾撰,《史通》(內篇、外篇),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王保定撰,姜漢椿注譯,《新譯唐摭言》,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唐〕裴庭裕撰,田廷柱點校,《東觀奏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唐〕趙璘撰,《因話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035 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歐陽修、宋祁合撰,《新唐書》(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薛居正等撰,邵晉涵輯,《舊五代史》(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章鈺校記,《資治通鑑》,台北:啟業書局,1978年
     〔宋〕錢易撰,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沈括撰,陶福祥、王國維等校證,《夢溪筆談校證》,上海:中華書局,1960年
     〔宋〕陳元靚撰,《歲時廣記》,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台一版
     〔清〕顧炎武撰,《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清〕陳夢雷奉敕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吳任臣撰,《十國春秋》,台北:國光書局,1962年
     〔清〕王鳴盛撰,《十七史商榷》,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
     〔清〕馬驌撰,《繹史》,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清〕徐松撰,《登科記考》(附羅繼祖〈登科記考補〉),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再版
     〔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不詳〕不著撰人,王國維輯校,《古本竹書紀年輯校》(附《竹書紀年疏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二)文學類
     〔春秋〕不著撰人,毛亨傳,鄭玄箋,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阮元校勘,《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戰國〕屈原等撰,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台北:天工書局,1989年
     〔梁〕蕭統編,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呂向註,《增補六臣註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79年
     〔梁〕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梁〕劉勰撰,〔民國〕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唐〕歐陽洵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唐〕孟棨撰,《本事詩》,收於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唐〕(日本)遍照金剛(空海)撰,《文鏡祕府論》,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唐〕王棨撰,《麟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08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黃滔撰,《莆陽黃御史集附別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唐〕徐寅撰,《釣磯文集》,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洪邁撰,《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台北:大化書局,1985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姚鉉編,《唐文粹》,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郭茂倩撰,《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計有功撰,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嚴羽撰,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元〕方回撰,《瀛奎律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66 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祝堯撰,《古賦辨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6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辛文房撰,《唐才子傳》,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
     〔元〕楊士弘編,《唐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6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吳訥撰,《文章辨體序說》,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徐師曾撰,《文體明辨序說》,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陳懋仁撰,《文章緣起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許學夷撰,杜維沫點校,《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明〕高棅撰,《唐詩品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7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籤》,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清聖祖御製,王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陳元龍等奉勅編,《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
     〔清〕董誥等奉敕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董誥等奉敕編,周紹良等新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清〕李調元撰,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清〕王芑孫撰,何沛雄校點,《讀賦巵言》,收於何沛雄編著,《賦話六種》,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清〕魏謙升撰,何沛雄校點,《賦品》,收於何沛雄編著,《賦話六種》,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清〕劉熙載撰,《藝概》,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清〕浦銑撰,何沛雄校點,《復小齋賦話》,收於何沛雄編著,《賦話六種》,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清〕袁枚撰,《隨園詩話》,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4年
     〔清〕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王夫之評選,張國星點校,《古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清〕張玉穀撰,許逸民點校,《古詩賞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何文渙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二版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四版
     〔清〕何焯撰,《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沈曾植撰,《菌閣瑣談》,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吳喬撰,《圍爐詩話》,收於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冊,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清〕陸葇撰,《歷朝賦格》,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369冊,台南縣: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現代〕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于景祥,《唐宋駢文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華書局總編輯,《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王 力,《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士菁,《唐代文學史略》,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運熙、楊 明,《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王壽南,《隋唐史》,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1年
     史襄哉,《紀元通譜》,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台一版
     田兆民主編,《歷代名賦譯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宇文所安〔美〕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成復旺、黃保真、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
     曲德來等編,《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何師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何沛雄,《讀賦零拾》,收於何沛雄編著《賦話六種》,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書店,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1992年
     李 浩,《唐詩美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 翰,《漢魏盛唐詠史詩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2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與平話演義之關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李添富,《晚唐律體詩用韻通轉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李廣定,《唐末五代亂世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沈松勤、胡可先、陶 然,《唐詩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周祖譔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林邦均編注,《文史英華.辭賦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癢》,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俞紀東,《漢唐賦淺說》,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
     姜亮夫編,《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
     查屏球,《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柏 楊,《中國歷史年表》,台北:躍昇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4年
     降大任,《詠史詩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徐志嘯編,《歷代賦論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袁 珂,《中國神話傳說》,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袁行霈、羅宗強等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版
     袁濟喜,《賦》,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馬自力,《中唐文人之社會角色與文學活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張崇琛,《名賦百篇評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曹 虹,《中國辭賦源流綜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曹淑娟,《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曹道衡、沈玉成編撰,《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畢萬忱等編,《中國歷代賦選──唐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 結,《賦體文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許 鋼,《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許 總,《唐宋詩宏觀結構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許 總,《唐詩史》(上)(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許東海,《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許東海,《諷諭、美麗、感傷──白居易之詩賦邊境及其文化風情》,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郭建勛,《先唐辭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郭預衡主編,袁長江編注,《中華名賦集成──唐宋元明清卷》,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年
     郭維森、許 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 飛,《唐代試策考述》,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
     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論稿》,收於《陳寅恪先生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章滄授,《漢賦美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傅璇琮,《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傅璇琮,《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傅璇琮、許逸民、王學泰、董乃斌、吳小林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程章燦:《賦學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淮陽: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黃 侃,《文心雕龍札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萬 萍、葉維恭主編,《中國歷代詠史詩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葛曉音,《唐詩宋詞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詹杭倫,《唐宋賦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華齡出版社,2004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鈴木虎雄,《賦史大要》,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管 雄,《隋唐詩歌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趙望秦,《宋本周曇《詠史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趙榮蔚,《晚唐士風與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劉師培撰,陳引馳編校,《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蔣 寅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隋唐五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蔡 瑜,《唐詩學探索》,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蔡英俊,《興亡千古事──古詩今唱(5)〈詠史篇〉》,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二版
     魯 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蕭 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賴玉樹,《晚唐五代詠史詩之美學意識》,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遲文浚等,《歷代賦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
     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修訂三版
     霍 然,《隋唐五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學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戴偉華,《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韓 暉,《隋及初唐賦風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簡師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簡師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簡師宗梧,《賦與駢文》,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增訂七版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詩賦與律調》,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饒宗頤,《選堂賦話》,收於何沛雄編著《賦話六種》,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二)學位論文、國科會等研究報告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王怡心,《皮日休在晚唐文學中的地位》,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王欣慧,《唐代訪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田 寧,《唐代諷刺賦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白承錫,《初唐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3年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柯金木,《唐人史鑒意識之探析》,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韋春喜,《宋前詠史詩史》,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徐亞萍,《唐代詠史詩與中國傳統士文化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馬寶蓮,《唐代律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崔末順,《唐傳奇與辭賦關係之考察》,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
     黃雅歆,《魏晉詠史詩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廖振富,《唐代詠史詩之發展與特質》,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9年
     潘志宏,《晚唐三家詠史詩研究》,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中文組碩士論文,1993年
     蔡梅枝,《唐代古文家賦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
     謝妙青,《韓愈辭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簡師宗梧,《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
     簡師宗梧、高桂惠主持,《1971-1990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計畫編號:NSC 89-2411-H-004-007;NSC 90-2411-H-004-040),1991年6月
     簡師宗梧主持,《近二十年(1971-1990)大陸地區賦學研究發展現況與評估》(計畫編號:NSC 83-0301-H-004-064 I2),1995年6月
     簡師宗梧主持,《近五年(1991-1995)中外賦學研究評述》(計畫編號:NSC 86-2417-H-004-014),1997年6月
     簡師宗梧主持,《唐律賦典律之研究──唐代文學與文化子計畫一,逢甲大學研究群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FCU-RD-90-02-01),2001年7月
     簡師宗梧主持,〈唐代賦體雜文研究〉,《唐代賦體雜文》(逢甲大學校卓越研究計畫,計畫編號:08B091GB14)部分內容,2002年
     (三)期刊、論文集、學術會議論文
     尹占華,〈唐宋賦的詩化與散文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1月,36卷1期
     方 然,〈晚唐文化背景與晚唐文學的抒情走向〉,《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卷3期,1997年2月
     王 紅,〈晚唐詠史賦的詩化傾向及其意義闡發〉,《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152期,2007年5月
     王 紅,〈試論晚唐詠史詩的悲劇審美特徵〉,《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3期
     王 燕,〈兩漢對問體賦的士人心態研究〉,《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總第73期)
     王茂福,〈末世志士的吶喊與低吟──皮陸派詩人的理論與創作〉,《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3卷,2001年4期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第三屆國際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1996年12月
     左燦麗,〈黃滔著述考略〉,《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期
     田耕宇,〈詩心.哲理.史論──論晚唐詠史詩的現實關懷及藝術表現〉,《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卷12期,2000年12月
     田耕宇,〈論晚唐懷古詩終極關懷的形成及審美表現〉,《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9卷4期,2000年12月
     任元彬,〈唐末五代的詠史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1期
     任海天,〈傷悼與反思:晚唐詠史詩的焦點指向〉,《北方論叢》,1998年3期
     成松柳,〈大江東去:沉浸在歷史中的思索──對晚唐詠史詩的一種描述〉,《求索》,1994年5期
     江艷華,〈魏晉南北朝詠史詩略論〉,《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26卷4期,1994年8月
     池萬興,〈晚唐詩人由執著激憤到感傷忘世的心態走向〉,《固原師專學報》,1999年4期
     何新文,〈論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1期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2003年4期
     冷紀平,〈詠史詩界說〉,《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2卷1期,2005年3月
     吳 晶,〈論唐詩對李楊愛情及楊貴妃形象的評價〉,《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卷5期,1998年10月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月
     吳在慶,〈唐五代若干作家生平瑣考〉,《固原師專學報》,1994年4期
     吳在慶、劉 心,〈唐代科場弊病略論──以中晚唐數次科場案為例〉,《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176期,2006年第4期
     吳承學,〈關於唐詩分期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1989年3期
     吳清河,〈唐人馬嵬詩與唐代社會群體意識〉,《中州學刊》,1999年4期
     李 丹,〈唐律賦歷史評價的變遷──一個文學接受史現象的個案分析〉,《第六屆國際辭賦學研討會論文論文集》,成都:四川師範大學,2004年10月
     李 菁,〈唐賦作意三議〉,《辭賦研究論文集──第五屆國際辭賦研討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
     李世忠、袁 方,〈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古城──論中晚唐詠史詩的意象與意境〉,《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4期
     李永昶,〈試論古賦俳賦和文賦的審美特徵〉,《濟寧師專學報》22卷5期,2001年10月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4卷1期,2003年2月
     周臘生,〈五代莆田狀元徐寅考略〉,《莆田學院學報》9卷2期,2002年6月
     邱文瑛、吳輝鋒,〈簡談晚唐詠史詩中的議論化特徵〉,《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4卷4期,2006年8月
     邱昌員,〈論中晚唐歷史小說對唐代詠史詩的文化依附〉,《江淮論壇》,2006年2期
     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1期
     侯迺慧,〈唐代懷古詩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三期,2000年6月
     俞士玲,〈論清代科舉與辭賦〉,《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胡大雷,〈詠史:個體抒情在時間上的擴張──中古詠史詩抒情分析〉,《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卷1期,1997年3月20日
     韋春喜,〈唐代道教詩人吳筠生平考述〉,《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卷3期,2006年5月
     韋春喜、張 影,〈試論中晚唐詠史詩繁盛的歷史文化因素〉,《貴州社會科學》總209期,2007年5月
     唐小華,〈唐代賦學思想發展脈絡初探〉,《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3卷3期,2006年5月
     孫 立,〈論詠史詩的寄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1期
     孫立堯,〈試論唐代詠史賦的源流與價值〉,《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1年6期
     孫福軒,〈唐宋賦學議論〉,《濟南大學學報》,17卷3期,2007年
     袁 方,〈大視野下的歷史觀照──也論唐代詠史詩的分類、取材及繁榮原因〉,《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9卷4期,2006年8月
     馬悅寧,〈唐人馬蒐情結的審美心理闡釋〉,《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卷4期,2002年12月
     馬積高,〈《歷代辭賦總匯》前言〉,《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總第64期)
     高光復,〈試論唐代詠物賦的雜文化〉,《第三屆國際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1996年12月
     常 樂,〈關於詠史〉,《晉陽學刊》,1999年5期
     張 旭,〈論晚唐懷古詩之殘宮意象及詩人審美心理〉,《五邑大學學報》6卷4期,2004年11月
     張 晶,〈中晚唐懷古詩的審美時空〉,《北方論叢》,1998年4期
     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制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0卷1期,1987年1月
     張兆凱,〈唐代科舉制度的流弊與衣冠子弟的入仕選擇〉,《益陽師專學報》16卷,1995年第1期
     張自新,〈詠史懷古詩略論〉,《唐山師專學報》第21卷第3期,1999年3期
     張自新、王守瑋,〈個體生命的憂思與社會價值的探尋──評劉禹錫的詠史詩〉,《張家口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4期
     張政烺,〈講史與詠史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本,1948年,1972年再版
     張榮東、逯雪梅,〈唐代詠史懷古詩中的武侯情結〉,《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2卷1期,2004年2月
     張緒平、張美娟,〈晚唐詠史詩對社會興亡人生成敗的歸因簡析〉,《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5卷3期,2006年9月
     張嘯虎,〈唐賦略論〉,《貴州社會科學》,1986年8期
     張艷輝,〈試析晚唐士人仕宦心態〉,《東山師範學院學報》21卷10期,2006年10月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1994年4期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學術研究》,1990年3期
     莫礪鋒,〈論晚唐的詠史組詩〉,《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4期.文藝學研究
     許 結,〈論宋賦的歷史承變與文化品格〉,《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3期
     許 總,〈論唐末社會心理與詩風走向〉,《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1期,文藝學研究
     許 總,〈論晚唐詩歌唯美傾向的心理內涵與文化淵源〉,《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卷3期,2001年8月
     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1994年6期
     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文學遺產》,1994年4期
     許 總,〈唐詩發展與賦體的內在關聯〉,漳州師範中文系編《辭賦研究論文集──第五屆國際辭賦研討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
     許東海,〈女性.帝王.賦家:唐「美麗」賦之書寫類型及其文化意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4期,2007年6月
     陳一風,〈論唐玄宗注《孝經》的原因〉,《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卷6期,2005年11月
     陳文華,〈論中晚唐詠史詩的三大體式〉,《文學遺產》,1989年5期
     陳成文,〈近五十年(1949~1997)台灣地區唐賦研究概況〉,《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九期,1998年11月
     陳松青,〈唐代詠史詩論三題〉,《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9年5期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傅璇琮,〈唐代翰林與文學──以文史結合作歷史-文化的探索〉,《人文中國學報》11期,2005年8月
     景凱旋,〈孟賈異同論──兼論中晚唐詩歌的分期〉,《文學遺產》,1995年1期
     曾棗莊,〈論宋代律賦〉,《文學遺產》,2003年5期
     曾廣開、齊文榜,〈王棨考〉,《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6期
     賀 利,〈從晚唐詩風看晚唐詩人的生命意識〉,《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6卷6期,2005年11月
     陽平南,〈試探晚唐的詠史賦作──以述覆亡史事之作品為例〉,《筧橋學報》第5期,1998年9月
     馮傲雪,〈論唐代詠史詩的憂患意識〉,《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卷5期,2003年10月
     馮傲雪,〈論唐代詠史詩的興盛及其文化動因〉,《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3期
     黃 筠,〈中國詠史詩的發展與評價〉,《中國文化研究》,1994年冬之卷(總第6期)
     黃 薇,〈唐代科舉面面觀〉,《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2卷3期,2006年6月
     黃雅玲,〈杜牧詠史詩的美學品鑒──兼論晚唐詠史詩興盛的主要原因〉,《台州師專學報》19卷5期,1997年10月
     楊小敏、莊 虹,〈唐代知識分子的心態變遷〉,《甘肅社會科學》,2001年3期
     楊恩成,〈論唐代詠史詩〉,《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1期
     萬光治,〈唐宋賦地位論略〉,《文史哲》,1990年5期
     葉幼明,〈詠史始於辭賦說〉,《陽邵師專學報》,1994年1期
     董乃斌、程 薔,〈唐代的士風演變與時代遷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1994年1期
     過常職,〈唐代反科舉思潮與科舉考試的利弊〉,《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6卷1期,1999年1月
     雷恩海,〈詠史詩淵源的探討暨詠史詩內涵之界定〉,《貴州社會科學》,1996年4期
     雷恩海、吳定泫,〈明麗青春的追求與迷惘──盛唐詠史詩述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2期
     廖蔚卿,〈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兩大主題──從〈登樓賦〉與〈蕪城賦〉探討「望遠當歸」與「登臨懷古」〉,《幼獅學誌》17卷3期,1983年5月
     熊高德,〈漢賦「虛設人物問對來展開全文」行文方式源起辨〉,《雁北師院學報(文科版)》,1995年第4期(總第31期)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2004年2期
     趙俊波,〈論中晩唐文體賦的產生〉,《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6年3月
     趙俊波,〈論唐代辭賦的小說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卷3期,2004年5月
     趙俊波,〈論晚唐律賦三大家的詠史懷古之作──兼論閩地律賦創作興盛的原因〉,《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卷6期,2004年11月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3期
     趙望秦、李艷梅,〈中國古代詠史詩百年研究回顧〉,《淮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卷,2007年1月
     齊益壽,〈談六朝詠史詩的類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卷4期,1977年4月
     劉 杰,〈從「正體」詠史到「變體」詠史──兼論詠史詩產生的原因〉,《涪陵師範學院學報》19卷4期,2003年7月
     劉 瀏,〈論晚唐詠史詩的煉事與煉意〉,《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7卷4期,2004年12月
     劉 文,〈唐代詠史詩的時代特點〉,《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7卷1期,2006年1月
     劉國蓉,〈從詠物詩看晚唐文人末世情懷〉,《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2卷4期,2006年8月
     蔣長棟,〈晚唐社會與晚唐詠史詩的主題〉,《中國韻文學刊》,1998年1期
     蔡靜波、楊東寧,〈論晚唐科舉與落第士子的心態〉,《唐都學刊》21卷4期,2005年7月
     鄭正平,〈淺論唐代懷古詩不同時期的主題傾向〉,《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4期
     蕭 馳,〈中國古典詠史詩的美學結構〉,《學術月刊》,1983年12期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3卷1期,2001年3月
     鍾德恒,〈唐末文人陸龜蒙及其作品〉,《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4期
     簡師宗梧,〈唐律賦之典律〉,《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簡師宗梧,〈試論《文心雕龍.雜文》的對問系列〉,《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2006年4月
     簡師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簡師宗梧,〈賦體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
     簡師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
     簡師宗梧、游適宏,〈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卷1期,2005年1期
     羅師宗濤,〈唐末詩人對唐亡的反應試探〉,《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羅時進,〈晚唐詠史詩的修辭策略〉,《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卷1期,2007年1月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7期,1985年5月
     羅聯添,〈唐代牛李黨爭始因問題再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14卷2期,1985年12月
     蘭 翠,〈從詠華清宮看唐人詠史懷古詩的宮殿情結〉,《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6卷3期,2003年7月
     三、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華文明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
     http://muse.lib.nccu.edu.tw:9797/MuseSessionID=767a2287b76fbe4cdf6979b729cc0d5/MuseHost=140.119.115.36/MusePath/chinesebookweb/home/index.asp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新亞研究所《典籍資料庫》:
        http://www.hkedcity.net/project/newasia/resources/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81515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1515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簡宗梧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芳汶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芳汶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1:56:19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1:56:1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1:56:1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881515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823-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815150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詠史賦的發展,自漢代開其端,而後不絕如縷,代有新作。不過,自漢以迄盛唐,詠史賦在各時期都僅呈零星存在,一直到中晚唐,詠史賦的創作不管在質與量上,才出現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這在辭賦發展史上自然具有重要意義。
     詠史賦的創作在中晚唐達到高度的繁榮,與詠史詩的發展情形相似。然而與詠史詩相關研究成績斐然的情形相較,詠史賦迄今尚無較全面且深入的研究,這是本文以此為探討對象的主要原因。
     本文計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除了定義取材範圍以外,本章將根據《全唐文新編》搜索所得的中晚唐詠史賦作品,依作者、篇目、所詠歷史人事、相關事典以及《全唐文新編》卷頁數等次序加以臚列,為求簡單扼要,又將唐代各時期詠史賦創作之分布情形,以及中、晚唐詠史賦之律賦與古賦之篇數、比例,各以表、圖表示。
     第二章「中唐以前詠史賦的發展概況」:本章旨在為中晚唐詠史賦的特出表現,進史賦史的溯源,計分「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初、盛唐時期」三階段,析論中唐以前辭賦史上詠史作品創作的發展概況。
     第三章「中晩唐詠史賦的時代背景」:中晚唐詠史賦創作繁盛,有其複雜的外緣內因,本章從唐代政治、社會,以及文化等方面,選擇對詠史賦具有重大影響的背景,加以分析。
     第四章「中唐詠史賦的文史意涵」:就作品數量而言,中唐詠史賦佔全唐首位,其中絕大多數作品都含有賦家借史諷諫的強烈意圖,再其次則是借史言志或抒懷。本章針對中唐百餘篇詠史賦作品,進行文學意涵及史事取材的考察分析。
     第五章:「晚唐詠史賦的文史意涵」:與中唐相較,晚唐的詠史賦創作有更為豐富、出色的表現。本章除針對晚唐詠史賦作品進行文學意涵及史事取材的考察分析,遇有與唐代前期題材相同或主題近似的作品,也一併略作比較。
     第六章:「結論」:本章旨在從作家、題材、藝術手法、諷諫手法以及情境等各方面,析論中、晚唐詠史賦的遞變歷程。文末則兼論中晚唐詠史賦之價值。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文獻之檢討…………………………………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8 
         一、「中唐」、「晚唐」的時間斷限……………………… 8 
         二、取材範圍………………………………………………… 11 
          (一)「詠史」、「史」內涵的界定…………………… 11 
          (二)賦體範圍的界定…………………………………… 19 
       第四節 中、晚唐詠史賦篇目總覽……………………………… 20 
     第二章 中唐以前詠史賦的發展概況…………………… 75 
       第一節 兩漢時期………………………………………………… 75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 79 
       第三節 初、盛唐時期…………………………………………… 82 
         一、初唐……………………………………………………… 83 
         二、盛唐……………………………………………………… 88 
     第三章 中晚唐詠史賦的時代背景………………………109 
       第一節 政治、社會背景…………………………………………109 
         一、朝廷政權的危機…………………………………………109 
          (一)多愚君闇主…………………………………………109 
          (二)宦官專政、朋黨傾軋………………………………117 
         二、地方勢力的失控…………………………………………120 
          (一)藩鎮割據……………………………………………120 
          (二)流寇為亂……………………………………………122 
       第二節 文化背景…………………………………………………124 
         一、史鑒傳統的崇尚…………………………………………124 
         二、科舉取士制度的反思……………………………………126 
         三、辭賦尚用觀念的強調……………………………………133 
         四、詠史詩創作繁盛的帶動…………………………………137 
     第四章 中唐詠史賦的文史意涵…………………………139 
       第一節 中唐詠史賦的文學考察…………………………………139 
         一、借史諷諫…………………………………………………141 
          (一)諷諭君主以古代帝王的興衰為借鑒………………141 
          (二)諷勸君主舉賢納諫,遠佞臣讒言…………………153 
     (三)規諫朝廷君臣戒奢抑欲……………………………160 
     (四)諫止君主餌藥求仙…………………………………162 
     (五)諫止君主勞師遠伐…………………………………166 
         二、借史言志或抒懷…………………………………………169 
         三、賦寫女性人物……………………………………………174 
       第二節 中唐詠史賦的史事考察…………………………………178 
         一、時代分布…………………………………………………178 
         二、人物身分或類型…………………………………………179 
          (一)君王…………………………………………………185 
          (二)人臣謀士……………………………………………194 
          (三)仁人賢士……………………………………………197 
          (四)技藝卓絕者…………………………………………198 
          (五)賢媛…………………………………………………199 
          (六)隱士高人……………………………………………200 
          (七)英雄勇士……………………………………………200 
     第五章 晚唐詠史賦的文史意涵…………………………203 
       第一節 晚唐詠史賦的文學考察…………………………………203 
         一、緬懷歷史盛世……………………………………………205 
           (一)歌詠往古盛世明君………………………………205 
           (二)贊美本朝歷史盛事………………………………216 
         二、沉思歷史教訓……………………………………………223 
           (一)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訓……………………………223 
           (二)本朝先君覆轍……………………………………237 
           (三)綜論歷史殷鑒……………………………………242 
         三、諷刺黑暗腐敗的現實……………………………………244 
           (一)奢侈貪婪、浮華虛假之風………………………244 
           (二)人臣失職禍國……………………………………248 
           (三)藩鎮割據…………………………………………250 
         四、頌美特出人物……………………………………………251 
           (一)佐國有功之臣……………………………………251 
           (二)廉潔不貪之士……………………………………255 
      五、賦寫人情際遇……………………………………………256
           (一)感懷命運偃蹇之人………………………………256 
          (二)抒寫男女愛情……………………………………260 
        (三)反映辭賦諷諭功能及作家地位的衰落…………264 
       第二節 晚唐詠史賦的史事考察…………………………………268 
         一、時代分布…………………………………………………268 
         二、人物身分或類型…………………………………………270 
           (一)君王………………………………………………275 
           (二)人臣謀士…………………………………………281 
           (三)女性人物…………………………………………283 
            (四)悲劇性人物………………………………………285 
          三、歷史事件遺址……………………………………………286 
     第六章 結論………………………………………………………289 
        第一節 中晚唐詠史賦的遞變……………………………………289 
          一、作家、作品輩出…………………………………………289 
            (一)中唐………………………………………………289 
           (二)晩唐………………………………………………292 
         二、題材更趨廣闊……………………………………………297 
         三、藝術手法多所進展………………………………………301 
           (一)議論手法的普遍運用……………………………301 
           (二)對問體的多所使用………………………………304 
         四、從託諷到直諫……………………………………………307 
         五、情境轉為悲涼……………………………………………310 
       第二節 中晩唐詠史賦價值之商榷………………………………314 
     
     【附錄】生平不可考者暨無名氏之作品及敦煌賦中詠史賦篇目一覽表…317
     
     【參考書目】…………………………………………………………………321
     
     【重要圖、表】
       中唐詠史賦篇目一覽表………………………………………………… 22
       晚唐詠史賦篇目一覽表………………………………………………… 44
       唐代各時期詠史賦創作之分布情形統計表、圖……………………… 73
       中、晚唐詠史賦之律賦、古賦比例圖………………………………… 74
       初唐詠史賦篇目一覽表………………………………………………… 86
       盛唐詠史賦篇目一覽表………………………………………………… 89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81515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賦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詠史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晚唐zh_TW
dc.title (題名) 中晚唐詠史賦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代文獻
     (一)經籍、史地類
     〔先秦〕不著撰人,孔安國傳,孔穎達等正義,阮元校,《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先秦〕不著撰人,杜預注,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先秦〕左丘明撰,韋昭注,《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先秦〕李耳撰,王弼注,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先秦〕不著撰人,何晏集解,邢昺疏,阮元校勘,《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先秦〕墨翟撰,孫詒讓閒詁,孫以諧點校,《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先秦〕莊周撰,王先謙集解,沈嘯寰點校,《莊子集解》,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先秦〕莊周撰,郭象注,成玄英疏,陸德明釋文,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先秦〕荀況撰,李滌生校釋,《荀子校釋》,台北:學生書局,1981年
     〔先秦〕不著撰人,張湛注,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先秦〕呂不韋撰,高誘注,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先秦〕韓非撰,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漢〕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新校本三家注),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漢〕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宏業書局,1977年
     〔漢〕劉向撰,梁端校注,《列女傳校注》,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漢〕劉向撰,盧元駿註譯,陳貽鈺訂正,《說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漢〕劉向撰,盧元駿註譯,《新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四版
     〔漢〕戴德撰,高明註譯,《大戴禮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修訂二版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年
     〔漢〕不著撰人,鄭玄注,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阮元校勘,《禮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年,台六版
     〔漢〕韓嬰撰,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漢〕桑欽撰,〔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校釋,《水經注疏》,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東漢〕桓譚撰,《新論》,台北:開明書局,1984年
     〔東漢〕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東漢〕劉珍等撰,《東觀漢記》(新校本《後漢書》附編十三種其一),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東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東漢〕趙曄撰,《吳越春秋》,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東漢〕袁康、吳平輯錄,李步嘉校釋,《越絕書校釋》,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台北:世界書局,1978年,新三版
     〔魏〕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 1980年
     〔晉〕葛洪撰,王明校釋,《抱朴子內篇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晉〕葛洪撰,楊明照校箋,《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晉〕嵇康撰,《聖賢高士傳贊》,台北市 : 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影室,1981年
     〔晉〕干寶撰,胡懷琛標點,《新校搜神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晉〕陶潛撰,王根林等校點,《搜神後記》,收於《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晉〕常璩撰,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晉〕張華撰,《博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晉〕王嘉撰,《拾遺記》,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
     〔晉〕郭璞注(不著撰人),《穆天子傳》,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劉宋〕劉義慶撰,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劉宋〕劉義慶撰,《幽明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劉宋〕范曄撰,李賢等注,司馬彪補志,《後漢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北齊〕魏收撰,謝啟昆注,《魏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梁〕沈約撰,《宋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隋〕姚察、謝炅、〔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梁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陳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6年
     〔唐〕令狐德棻撰,《周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李延壽撰,《南史》(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魏徵撰,《隋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唐〕吳兢撰,裴汝誠、王義耀、郭子建、顧宏義譯注,《貞觀政要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唐〕劉知幾撰,《史通》(內篇、外篇),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唐〕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劉餗撰,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王保定撰,姜漢椿注譯,《新譯唐摭言》,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唐〕裴庭裕撰,田廷柱點校,《東觀奏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唐〕趙璘撰,《因話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035 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歐陽修、宋祁合撰,《新唐書》(新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74年
     〔宋〕薛居正等撰,邵晉涵輯,《舊五代史》(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章鈺校記,《資治通鑑》,台北:啟業書局,1978年
     〔宋〕錢易撰,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沈括撰,陶福祥、王國維等校證,《夢溪筆談校證》,上海:中華書局,1960年
     〔宋〕陳元靚撰,《歲時廣記》,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台一版
     〔清〕顧炎武撰,《日知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清〕陳夢雷奉敕編,《古今圖書集成》,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吳任臣撰,《十國春秋》,台北:國光書局,1962年
     〔清〕王鳴盛撰,《十七史商榷》,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
     〔清〕馬驌撰,《繹史》,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清〕徐松撰,《登科記考》(附羅繼祖〈登科記考補〉),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再版
     〔清〕徐松撰,孟二冬補正,《登科記考補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不詳〕不著撰人,王國維輯校,《古本竹書紀年輯校》(附《竹書紀年疏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二)文學類
     〔春秋〕不著撰人,毛亨傳,鄭玄箋,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阮元校勘,《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戰國〕屈原等撰,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台北:天工書局,1989年
     〔梁〕蕭統編,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呂向註,《增補六臣註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79年
     〔梁〕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梁〕劉勰撰,〔民國〕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唐〕歐陽洵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唐〕孟棨撰,《本事詩》,收於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唐〕(日本)遍照金剛(空海)撰,《文鏡祕府論》,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唐〕王棨撰,《麟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08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黃滔撰,《莆陽黃御史集附別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唐〕徐寅撰,《釣磯文集》,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宋〕洪邁撰,《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台北:大化書局,1985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姚鉉編,《唐文粹》,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郭茂倩撰,《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計有功撰,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宋〕嚴羽撰,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
     〔元〕方回撰,《瀛奎律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66 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祝堯撰,《古賦辨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6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元〕辛文房撰,《唐才子傳》,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
     〔元〕楊士弘編,《唐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6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吳訥撰,《文章辨體序說》,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徐師曾撰,《文體明辨序說》,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陳懋仁撰,《文章緣起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明〕許學夷撰,杜維沫點校,《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明〕高棅撰,《唐詩品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7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籤》,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清〕清聖祖御製,王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陳元龍等奉勅編,《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
     〔清〕董誥等奉敕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董誥等奉敕編,周紹良等新編《全唐文新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
     〔清〕李調元撰,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
     〔清〕王芑孫撰,何沛雄校點,《讀賦巵言》,收於何沛雄編著,《賦話六種》,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清〕魏謙升撰,何沛雄校點,《賦品》,收於何沛雄編著,《賦話六種》,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清〕劉熙載撰,《藝概》,台北:華正書局,1988年
     〔清〕浦銑撰,何沛雄校點,《復小齋賦話》,收於何沛雄編著,《賦話六種》,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清〕袁枚撰,《隨園詩話》,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4年
     〔清〕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清〕王夫之評選,張國星點校,《古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清〕張玉穀撰,許逸民點校,《古詩賞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何文渙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二版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台北:世界書局,1982年四版
     〔清〕何焯撰,《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沈曾植撰,《菌閣瑣談》,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
     〔清〕吳喬撰,《圍爐詩話》,收於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上冊,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清〕陸葇撰,《歷朝賦格》,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369冊,台南縣:莊嚴文化公司,1997年
     〔現代〕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于景祥,《唐宋駢文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華書局總編輯,《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王 力,《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士菁,《唐代文學史略》,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運熙、楊 明,《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王壽南,《隋唐史》,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1年
     史襄哉,《紀元通譜》,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台一版
     田兆民主編,《歷代名賦譯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宇文所安〔美〕著,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成復旺、黃保真、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
     曲德來等編,《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何師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何沛雄,《讀賦零拾》,收於何沛雄編著《賦話六種》,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書店,1993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1992年
     李 浩,《唐詩美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李 翰,《漢魏盛唐詠史詩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李曰剛,《文心雕龍斠詮》,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2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與平話演義之關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李添富,《晚唐律體詩用韻通轉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李廣定,《唐末五代亂世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沈松勤、胡可先、陶 然,《唐詩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周祖譔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唐五代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林邦均編注,《文史英華.辭賦卷》,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癢》,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
     俞紀東,《漢唐賦淺說》,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
     姜亮夫編,《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台北:華世出版社,1976年
     查屏球,《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柏 楊,《中國歷史年表》,台北:躍昇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4年
     降大任,《詠史詩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徐志嘯編,《歷代賦論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袁 珂,《中國神話傳說》,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袁行霈、羅宗強等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版
     袁濟喜,《賦》,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馬自力,《中唐文人之社會角色與文學活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張崇琛,《名賦百篇評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曹 虹,《中國辭賦源流綜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曹淑娟,《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曹道衡、沈玉成編撰,《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畢萬忱等編,《中國歷代賦選──唐宋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 結,《賦體文學的文化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許 鋼,《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許 總,《唐宋詩宏觀結構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許 總,《唐詩史》(上)(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許東海,《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許東海,《諷諭、美麗、感傷──白居易之詩賦邊境及其文化風情》,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郭建勛,《先唐辭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郭預衡主編,袁長江編注,《中華名賦集成──唐宋元明清卷》,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年
     郭維森、許 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 飛,《唐代試策考述》,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
     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論稿》,收於《陳寅恪先生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章滄授,《漢賦美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傅璇琮,《唐五代人物傳記資料綜合索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傅璇琮,《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傅璇琮、許逸民、王學泰、董乃斌、吳小林主編,《中國詩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程章燦:《賦學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程章燦:《魏晉南北朝賦史》,淮陽: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黃 侃,《文心雕龍札記》,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萬 萍、葉維恭主編,《中國歷代詠史詩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葛曉音,《唐詩宋詞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詹杭倫,《唐宋賦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華齡出版社,2004年
     詹杭倫、李立信、廖國棟,《唐宋賦學新探》,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鈴木虎雄,《賦史大要》,台北:正中書局,1976年
     廖國棟,《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管 雄,《隋唐詩歌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2004年
     趙望秦,《宋本周曇《詠史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趙榮蔚,《晚唐士風與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劉師培撰,陳引馳編校,《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蔣 寅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隋唐五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蔡 瑜,《唐詩學探索》,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蔡英俊,《興亡千古事──古詩今唱(5)〈詠史篇〉》,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二版
     魯 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蕭 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賴玉樹,《晚唐五代詠史詩之美學意識》,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遲文浚等,《歷代賦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
     錢 穆,《國史大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修訂三版
     霍 然,《隋唐五代詩歌史論》,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學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戴偉華,《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韓 暉,《隋及初唐賦風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簡師宗梧,《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簡師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簡師宗梧,《賦與駢文》,台北:台灣書店,1998年
     薩孟武,《中國社會政治史》,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增訂七版
     鄺健行,《詩賦合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鄺健行,《詩賦與律調》,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饒宗頤,《選堂賦話》,收於何沛雄編著《賦話六種》,香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
     (二)學位論文、國科會等研究報告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王怡心,《皮日休在晚唐文學中的地位》,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王欣慧,《唐代訪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田 寧,《唐代諷刺賦研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白承錫,《初唐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3年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柯金木,《唐人史鑒意識之探析》,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韋春喜,《宋前詠史詩史》,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徐亞萍,《唐代詠史詩與中國傳統士文化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馬寶蓮,《唐代律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崔末順,《唐傳奇與辭賦關係之考察》,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年
     黃雅歆,《魏晉詠史詩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廖振富,《唐代詠史詩之發展與特質》,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9年
     潘志宏,《晚唐三家詠史詩研究》,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中文組碩士論文,1993年
     蔡梅枝,《唐代古文家賦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年
     謝妙青,《韓愈辭賦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簡師宗梧,《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
     簡師宗梧、高桂惠主持,《1971-1990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計畫編號:NSC 89-2411-H-004-007;NSC 90-2411-H-004-040),1991年6月
     簡師宗梧主持,《近二十年(1971-1990)大陸地區賦學研究發展現況與評估》(計畫編號:NSC 83-0301-H-004-064 I2),1995年6月
     簡師宗梧主持,《近五年(1991-1995)中外賦學研究評述》(計畫編號:NSC 86-2417-H-004-014),1997年6月
     簡師宗梧主持,《唐律賦典律之研究──唐代文學與文化子計畫一,逢甲大學研究群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FCU-RD-90-02-01),2001年7月
     簡師宗梧主持,〈唐代賦體雜文研究〉,《唐代賦體雜文》(逢甲大學校卓越研究計畫,計畫編號:08B091GB14)部分內容,2002年
     (三)期刊、論文集、學術會議論文
     尹占華,〈唐宋賦的詩化與散文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1月,36卷1期
     方 然,〈晚唐文化背景與晚唐文學的抒情走向〉,《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卷3期,1997年2月
     王 紅,〈晚唐詠史賦的詩化傾向及其意義闡發〉,《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152期,2007年5月
     王 紅,〈試論晚唐詠史詩的悲劇審美特徵〉,《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3期
     王 燕,〈兩漢對問體賦的士人心態研究〉,《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總第73期)
     王茂福,〈末世志士的吶喊與低吟──皮陸派詩人的理論與創作〉,《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3卷,2001年4期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第三屆國際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1996年12月
     左燦麗,〈黃滔著述考略〉,《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期
     田耕宇,〈詩心.哲理.史論──論晚唐詠史詩的現實關懷及藝術表現〉,《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1卷12期,2000年12月
     田耕宇,〈論晚唐懷古詩終極關懷的形成及審美表現〉,《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9卷4期,2000年12月
     任元彬,〈唐末五代的詠史詩〉,《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1期
     任海天,〈傷悼與反思:晚唐詠史詩的焦點指向〉,《北方論叢》,1998年3期
     成松柳,〈大江東去:沉浸在歷史中的思索──對晚唐詠史詩的一種描述〉,《求索》,1994年5期
     江艷華,〈魏晉南北朝詠史詩略論〉,《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26卷4期,1994年8月
     池萬興,〈晚唐詩人由執著激憤到感傷忘世的心態走向〉,《固原師專學報》,1999年4期
     何新文,〈論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1期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2003年4期
     冷紀平,〈詠史詩界說〉,《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22卷1期,2005年3月
     吳 晶,〈論唐詩對李楊愛情及楊貴妃形象的評價〉,《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卷5期,1998年10月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4月
     吳在慶,〈唐五代若干作家生平瑣考〉,《固原師專學報》,1994年4期
     吳在慶、劉 心,〈唐代科場弊病略論──以中晚唐數次科場案為例〉,《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176期,2006年第4期
     吳承學,〈關於唐詩分期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1989年3期
     吳清河,〈唐人馬嵬詩與唐代社會群體意識〉,《中州學刊》,1999年4期
     李 丹,〈唐律賦歷史評價的變遷──一個文學接受史現象的個案分析〉,《第六屆國際辭賦學研討會論文論文集》,成都:四川師範大學,2004年10月
     李 菁,〈唐賦作意三議〉,《辭賦研究論文集──第五屆國際辭賦研討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
     李世忠、袁 方,〈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古城──論中晚唐詠史詩的意象與意境〉,《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4期
     李永昶,〈試論古賦俳賦和文賦的審美特徵〉,《濟寧師專學報》22卷5期,2001年10月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4卷1期,2003年2月
     周臘生,〈五代莆田狀元徐寅考略〉,《莆田學院學報》9卷2期,2002年6月
     邱文瑛、吳輝鋒,〈簡談晚唐詠史詩中的議論化特徵〉,《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4卷4期,2006年8月
     邱昌員,〈論中晚唐歷史小說對唐代詠史詩的文化依附〉,《江淮論壇》,2006年2期
     阿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1期
     侯迺慧,〈唐代懷古詩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三期,2000年6月
     俞士玲,〈論清代科舉與辭賦〉,《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胡大雷,〈詠史:個體抒情在時間上的擴張──中古詠史詩抒情分析〉,《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3卷1期,1997年3月20日
     韋春喜,〈唐代道教詩人吳筠生平考述〉,《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卷3期,2006年5月
     韋春喜、張 影,〈試論中晚唐詠史詩繁盛的歷史文化因素〉,《貴州社會科學》總209期,2007年5月
     唐小華,〈唐代賦學思想發展脈絡初探〉,《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3卷3期,2006年5月
     孫 立,〈論詠史詩的寄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1期
     孫立堯,〈試論唐代詠史賦的源流與價值〉,《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1年6期
     孫福軒,〈唐宋賦學議論〉,《濟南大學學報》,17卷3期,2007年
     袁 方,〈大視野下的歷史觀照──也論唐代詠史詩的分類、取材及繁榮原因〉,《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9卷4期,2006年8月
     馬悅寧,〈唐人馬蒐情結的審美心理闡釋〉,《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卷4期,2002年12月
     馬積高,〈《歷代辭賦總匯》前言〉,《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總第64期)
     高光復,〈試論唐代詠物賦的雜文化〉,《第三屆國際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1996年12月
     常 樂,〈關於詠史〉,《晉陽學刊》,1999年5期
     張 旭,〈論晚唐懷古詩之殘宮意象及詩人審美心理〉,《五邑大學學報》6卷4期,2004年11月
     張 晶,〈中晚唐懷古詩的審美時空〉,《北方論叢》,1998年4期
     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制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0卷1期,1987年1月
     張兆凱,〈唐代科舉制度的流弊與衣冠子弟的入仕選擇〉,《益陽師專學報》16卷,1995年第1期
     張自新,〈詠史懷古詩略論〉,《唐山師專學報》第21卷第3期,1999年3期
     張自新、王守瑋,〈個體生命的憂思與社會價值的探尋──評劉禹錫的詠史詩〉,《張家口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4期
     張政烺,〈講史與詠史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本,1948年,1972年再版
     張榮東、逯雪梅,〈唐代詠史懷古詩中的武侯情結〉,《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2卷1期,2004年2月
     張緒平、張美娟,〈晚唐詠史詩對社會興亡人生成敗的歸因簡析〉,《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5卷3期,2006年9月
     張嘯虎,〈唐賦略論〉,《貴州社會科學》,1986年8期
     張艷輝,〈試析晚唐士人仕宦心態〉,《東山師範學院學報》21卷10期,2006年10月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1994年4期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學術研究》,1990年3期
     莫礪鋒,〈論晚唐的詠史組詩〉,《社會科學戰線》,2000年4期.文藝學研究
     許 結,〈論宋賦的歷史承變與文化品格〉,《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3期
     許 總,〈論唐末社會心理與詩風走向〉,《社會科學戰線》,1997年1期,文藝學研究
     許 總,〈論晚唐詩歌唯美傾向的心理內涵與文化淵源〉,《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卷3期,2001年8月
     許 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1994年6期
     許 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文學遺產》,1994年4期
     許 總,〈唐詩發展與賦體的內在關聯〉,漳州師範中文系編《辭賦研究論文集──第五屆國際辭賦研討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
     許東海,〈女性.帝王.賦家:唐「美麗」賦之書寫類型及其文化意蘊〉,《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4期,2007年6月
     陳一風,〈論唐玄宗注《孝經》的原因〉,《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卷6期,2005年11月
     陳文華,〈論中晚唐詠史詩的三大體式〉,《文學遺產》,1989年5期
     陳成文,〈近五十年(1949~1997)台灣地區唐賦研究概況〉,《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九期,1998年11月
     陳松青,〈唐代詠史詩論三題〉,《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9年5期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傅璇琮,〈唐代翰林與文學──以文史結合作歷史-文化的探索〉,《人文中國學報》11期,2005年8月
     景凱旋,〈孟賈異同論──兼論中晚唐詩歌的分期〉,《文學遺產》,1995年1期
     曾棗莊,〈論宋代律賦〉,《文學遺產》,2003年5期
     曾廣開、齊文榜,〈王棨考〉,《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6期
     賀 利,〈從晚唐詩風看晚唐詩人的生命意識〉,《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6卷6期,2005年11月
     陽平南,〈試探晚唐的詠史賦作──以述覆亡史事之作品為例〉,《筧橋學報》第5期,1998年9月
     馮傲雪,〈論唐代詠史詩的憂患意識〉,《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卷5期,2003年10月
     馮傲雪,〈論唐代詠史詩的興盛及其文化動因〉,《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年3期
     黃 筠,〈中國詠史詩的發展與評價〉,《中國文化研究》,1994年冬之卷(總第6期)
     黃 薇,〈唐代科舉面面觀〉,《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2卷3期,2006年6月
     黃雅玲,〈杜牧詠史詩的美學品鑒──兼論晚唐詠史詩興盛的主要原因〉,《台州師專學報》19卷5期,1997年10月
     楊小敏、莊 虹,〈唐代知識分子的心態變遷〉,《甘肅社會科學》,2001年3期
     楊恩成,〈論唐代詠史詩〉,《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1期
     萬光治,〈唐宋賦地位論略〉,《文史哲》,1990年5期
     葉幼明,〈詠史始於辭賦說〉,《陽邵師專學報》,1994年1期
     董乃斌、程 薔,〈唐代的士風演變與時代遷易〉,《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1994年1期
     過常職,〈唐代反科舉思潮與科舉考試的利弊〉,《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6卷1期,1999年1月
     雷恩海,〈詠史詩淵源的探討暨詠史詩內涵之界定〉,《貴州社會科學》,1996年4期
     雷恩海、吳定泫,〈明麗青春的追求與迷惘──盛唐詠史詩述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2期
     廖蔚卿,〈論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兩大主題──從〈登樓賦〉與〈蕪城賦〉探討「望遠當歸」與「登臨懷古」〉,《幼獅學誌》17卷3期,1983年5月
     熊高德,〈漢賦「虛設人物問對來展開全文」行文方式源起辨〉,《雁北師院學報(文科版)》,1995年第4期(總第31期)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2004年2期
     趙俊波,〈論中晩唐文體賦的產生〉,《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6年3月
     趙俊波,〈論唐代辭賦的小說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卷3期,2004年5月
     趙俊波,〈論晚唐律賦三大家的詠史懷古之作──兼論閩地律賦創作興盛的原因〉,《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卷6期,2004年11月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3期
     趙望秦、李艷梅,〈中國古代詠史詩百年研究回顧〉,《淮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卷,2007年1月
     齊益壽,〈談六朝詠史詩的類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卷4期,1977年4月
     劉 杰,〈從「正體」詠史到「變體」詠史──兼論詠史詩產生的原因〉,《涪陵師範學院學報》19卷4期,2003年7月
     劉 瀏,〈論晚唐詠史詩的煉事與煉意〉,《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7卷4期,2004年12月
     劉 文,〈唐代詠史詩的時代特點〉,《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7卷1期,2006年1月
     劉國蓉,〈從詠物詩看晚唐文人末世情懷〉,《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2卷4期,2006年8月
     蔣長棟,〈晚唐社會與晚唐詠史詩的主題〉,《中國韻文學刊》,1998年1期
     蔡靜波、楊東寧,〈論晚唐科舉與落第士子的心態〉,《唐都學刊》21卷4期,2005年7月
     鄭正平,〈淺論唐代懷古詩不同時期的主題傾向〉,《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4期
     蕭 馳,〈中國古典詠史詩的美學結構〉,《學術月刊》,1983年12期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3卷1期,2001年3月
     鍾德恒,〈唐末文人陸龜蒙及其作品〉,《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4期
     簡師宗梧,〈唐律賦之典律〉,《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
     簡師宗梧,〈試論《文心雕龍.雜文》的對問系列〉,《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2006年4月
     簡師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簡師宗梧,〈賦體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
     簡師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月
     簡師宗梧、游適宏,〈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卷1期,2005年1期
     羅師宗濤,〈唐末詩人對唐亡的反應試探〉,《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羅時進,〈晚唐詠史詩的修辭策略〉,《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卷1期,2007年1月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7期,1985年5月
     羅聯添,〈唐代牛李黨爭始因問題再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14卷2期,1985年12月
     蘭 翠,〈從詠華清宮看唐人詠史懷古詩的宮殿情結〉,《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6卷3期,2003年7月
     三、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華文明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
     http://muse.lib.nccu.edu.tw:9797/MuseSessionID=767a2287b76fbe4cdf6979b729cc0d5/MuseHost=140.119.115.36/MusePath/chinesebookweb/home/index.asp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
      http://210.69.170.100/s25/index.htm
     新亞研究所《典籍資料庫》:
        http://www.hkedcity.net/project/newasia/resources/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