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paganda institution for Reconquering the Mainland in the 1950s
作者 林果顯
Lin, Guo Sian
貢獻者 薛化元
Hsueh, Hua-Yuan
林果顯
Lin, Guo Sian
關鍵詞 反攻大陸
宣傳
戰爭塑造
國家體制建構
意識型態
蔣介石
Reconquering the Mainland
Propaganda
War-making
State-making
Ideology
Chiang Kai-shek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May-2016 11:57:34 (UTC+8)
摘要 本論文從十九世紀末以來亞洲民族國家形成的脈絡,探討反攻意識型態在戰後台灣歷史的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目的在探求戰爭塑造與國家建構兩者之間的關係。戰後台灣承繼了日本總力戰、中國抗日戰爭與動員戡亂等多重戰爭體制的影響,在「反攻大陸」的訴求下延續與強化戰時措施,作為在台灣建立國家的憑藉,也強烈形塑統治體制的特徵。在體制建構外,鼓吹人民支持的即為反攻意識型態,透過意識型態各面向的發展,中華民國政府賦予這場戰爭各種不同的意義,並逐漸找尋出不懼時間流逝、為何一直無法反攻的回答。伴隨著意識型態逐步完備的是宣傳手法的漸次純熟,藉由不斷地實驗摸索,反攻意識型態化為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訊息與制度性措施,所依靠的是由軍方大幅介入、以戰時措施宣傳戰爭的方式。統治體制的性質與反攻意識型態的訴求與手法,反映了五○年代以戰爭為中心思考的策略,也代表著戰後台灣國家體制建立的特質。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role of the ideology of "Reconquering the Mainland" in the 1950s Taiwan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nation-state in Asia. The aim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 between war-making and state-making. Postwar Taiwan is conbined with several war systems, including the late Japanese colonization, the anti-Japan war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Mobilization for Suppressing the Communist Rebellion. By the reason of "Reconquering the Mainland," Taiwan inherited and increased these war systems to build its state and make the type of rule. What the way to maintain the war system and encourage Taiwanese to support the rule is the propaganda on the ideology of "Reconquering the Mainland", and builing the propaganda institution for the ideolog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y, the KMT government finded the resolution of time pass-by and the reason why the government can`t reconquere the Mainland. An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paganda, the ideology permeat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normal" people.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rgues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the propaganda institution. From the ideology, propaganda institution and the propaganda way, we can find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thinking of war, and the importance of war-making in the state-making in the 1950s Taiwan.
參考文獻 一、檔案
     
     (一)中文史料
     
     1.「蕭笏撕除國慶標語」,國史館檔案,檔號一/二/目錄號/案卷號05711/145/474/264,1952年11月24日。
     2.「全省軍公民營廣播電台安全調查檢討報告」,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廣播安全會報,國史館檔案030.07/3780.01-01,1966年3月。
     3.「令空軍官兵戰時精神動員實施規定由」,國防部檔案,總檔號/目次號/頁次00020035/001/5,1968年5月16日。
     4.「台灣全省各種固定性宣傳標語整理原則」,1959年5月21日省標語小組修正通過,國防部檔案,總檔號/目次號/頁次00049762/0001/0009-15,1959年5月21日。
     5.國防部令「為全省標語希配合整理改正由」,國防部檔案,總檔號/目次號/頁次00049762/0001/0004,1959年6月13日。
     6.〈第七屆中常會第一四二次會議紀錄〉,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11,1954年9月15日。
     7.〈宣傳指導小組第一次會議記錄〉,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12,1954年10月4日。
     8.〈宣傳指導小組第二次會議紀錄〉,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173.2,1954年9月30日。
     9.〈宣傳指導小組第三次會議紀錄〉,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174.3,1954年10月11日。
     10.〈宣傳指導小組第五次會議紀錄〉,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179.2,1954年10月13日。
     11.〈宣傳指導小組第九次會議紀錄〉,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197.2,1955年1月4日。
     12.〈宣傳指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紀錄〉,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197.6,1955年1月28日.
     13.「推行戰時生活綱要」,國民黨第七屆中常會第一八九次會議通過。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7.3/16,1955年5月2日。
     14.「戰時生活推行重點」、「戰時社會改進事項」,國民黨第七屆中常會第二三五次會議通過。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7.3/20,1955年12月5日。
     15.「戰時生活推行重點及社會改進事項工作計畫」,〈國民黨第七屆中常會第二六九次會議記錄〉。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7.3/23,1956年4月23日。
     16.「總動員運動會報各組44年4至12月份實施『戰時生活推行重點』及『戰時社會改進事項』工作簡報表」,〈國民黨第七屆中常會第三四○次會議記錄〉。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7.3/32,1957年2月9日。
     17.「宣傳工作指導委員會組織規程」,第七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351次會議通過。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34,1957年4月17日。
     18.「宣傳工作指導委員會組織規程」,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34,1957年4月17日。
     19.「總動員運動會報各組46年1至6月份實施『戰時生活推行重點』及『戰時社會改進事項』工作簡報表」,〈國民黨第八屆中常會第十六次會議記錄〉。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8.3/16,1958年1月6日。
     20.「新聞宣傳單位職責分配表」,1958年8月26日宣傳工作指導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1958年8月27日國民黨第八屆中常會第七十六次會議通過。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檔號8.3/488,1958年8月25日。
     21.「針對當前局勢在新聞宣傳上應有之措施要點」,〈國民黨第八屆中常會第七七次會議通過〉。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8.3/488,1958年8月27日。
     22.「秘書長張厲生報告」,國民黨第八屆中常會第七七次會議記錄。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8.3/488,1958年8月27日。
     23.「國防部現階段作戰戰訊發佈辦法草案」討論結果,國民黨第八屆中常會第八十三次會議通過。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8.3/489,1958年9月22日。
     24.「對當前時局舉行座談會要點」,國民黨第八屆中常會第八十次會議通過。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8.3/488,1958年9月10日。
     25.副總裁陳誠指示,〈國民黨第八屆中常會第八三次會議記錄〉。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8.3/489,1958年9月22日。
     
     (二)日文史料
     
     1.「御署名原本・昭和十三年・法律第五五号・国家総動員法」,文件日期1938年3月31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21645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7日。
     2.「御署名原本・昭和十三年・勅令第三一六号・国家総動員法ヲ朝鮮、台湾及樺太ニ施行スルノ件」,文件日期1928年5月3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21994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7日。
     3.「御署名原本・昭和十六年・法律第一九号・国家総動員法中改正法律」,文件日期1941年3月1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25422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7日。
     4.「台湾本島人(高砂族ヲ含ム)ニ対シ徴兵制施行準備ノ件を定ム」,文件日期1943年9月8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101307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1月5日。
     5.「御署名原本・昭和十六年・法律第六一号・刑法中改正法律」,文件日期1941年3月11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25464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8日。
     6.「台湾新聞紙条例ヲ定ム」,文件日期1900年1月13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1200902400;「台湾新聞紙令ヲ定ム」,文件日期1917年11月12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12001389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8日。
     7.「御署名原本・明治四十二年・法律第四十一号・新聞紙法制定新聞紙条例廃止」,文件日期1909年5月5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0786399。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7日。
     8.「御署名原本・昭和十六年・勅令第三七号・新聞紙等掲載制限令」,文件日期1941年1月10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25540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8日。
     9.「御署名原本・昭和十六年・勅令第一一〇七号・新聞事業令」,文件日期1941年12月13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26610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8日。
     10.「御署名原本・昭和十八年・勅令第八二号・出版事業令」,文件日期1943年2月17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27976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8日。
     
     二、報紙與政府公報
     
     《府報》(台灣總督府)。
     《大公報》。
     《申報》。
     《中央日報》。
     《台灣新生報》。
     《國民政府公報》。
     《總統府公報》。
     《立法院公報》。
     《立法專刊》。
     《司法專刊》。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台灣省政府公報》。
     《宣傳週報》。
     《時事週報》。
     《台糖通訊》。
     《廣播周刊》。
     《廣播雜誌》。
     
     三、中日英文專書
     
     1.Bruce Elleman(著),李厚壯(譯),《近代中國的軍事與戰爭》,台北:時英,2002。
     2.Eric Ludendorff(著),張君勱(譯),《總體戰》,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3.Garth S. Jowett, Victoria O’Donnel(著),陳彥希(等譯),《宣傳與說服》,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2003。
     4.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1999。
     5.刁榮華(主編),《憲法戒嚴與國家動員論》,台北:漢林,1984。
     6.中央改造委員會(編印),《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黨務報告(下篇)》,台北:中央改造委員會,出版年不詳)。
     7.中央改造委員會(編印),《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黨務報告(上篇)》,台北:中央改造委員會,出版年不詳。
     8.中央改造委員會,《四十一.四十二年度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會報紀錄彙編》,台北:中央改造委員會,出版年不詳。
     9.中央委員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黨務工作報告》,台北:中央委員秘書處,1963。
     10.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台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2。
     11.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黨務報告》,台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出版年不詳。
     12.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黨務報告》,台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2。
     13.中央委員會秘書處,《中國國民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特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時間不詳。
     14.中央委員會第五組(編印),《知識青年狀況專案調查報告》,台北:中央委員會第五組,1958。
     15.中研院近史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六)》,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7。
     16.中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印),《宣傳工作手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69。
     17.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1952。
     18.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編印),《總裁重要號召及有關宣傳問題訓示集要》,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4。
     19.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中華民國四十二年十一月至四十三年六月第四組工作簡況暨統計圖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53。
     20.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中華民國四十二年五月至十月第四組工作簡況暨統計圖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53。
     21.中國廣播公司研究發展考訓委員會(編),《中廣五十年》,台北:空中雜誌社,1978。
     22.中華民國外交部(編印),《中華民國與全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約》,台北:編者印行,1955。
     23.中華民國民意測驗協會(編印),《民意測驗之理論與實踐》,台北:中華民國民意測驗協會,1964。
     24.王甫昌,〈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至1989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1(1996.7),頁129-209。
     25.王凌霄,《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1928-1945)》,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6。
     26.王振寰(等),《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1993。
     27.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1999。
     28.王泰升,《台灣法的斷裂與延續》,台北:元照,2002。
     29.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
     30.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印),《社會法令輯要彙編》,台北:台灣省社會處,1951。
     31.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新聞業務手冊》,台北:台灣省新聞處,1956。
     32.石計生(編著),《意識型態與台灣教科書:我國中小學人文社會學科之研究》,台北:前衛,1993。
     33.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編),《省縣自治通則草案及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出版年不詳。
     34.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1999。
     35.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胡宗澤(等譯),《民族──國家與暴力》,北京:三聯書店,1998。
     36.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台北:稻鄉,2006。
     37.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晚報,1991。
     38.吳道一,《中廣四十年》,台北:中國廣播公司,1968。
     39.呂紹理,《水螺響起》,台北:遠流,1998。
     40.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七至九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1。
     41.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常務委員會黨務報告》,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5。
     42.李筱峰,《台灣近現代史論集》,台北:玉山社,2007。
     43.忻華,《羈絆與扶持的困境:論肯尼迪與約翰遜的美國對台政策(1961-1968)》,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44.周琇環、王峙萍(主編),《二二八事件彙編(十二)》,台北:國史館,2002。
     45.拓務大臣官房文書課(編),《內外地法令對照表》,東京:拓務大臣官房文書課,1941。
     46.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
     47.林山田,《五十年來的台灣法制(1945-1995)》,台北:台大法律系,1996。
     48.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台北:稻鄉,2005。
     49.林保寶,《牆上烽火:金門馬祖地區反共愛國精神標語》,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50.林紀東,《法學緒論》,台北:五南,1997。
     51.林紀東,《國家總動員法概論》,台北:司法行政部,1958。
     52.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年)》,台北:台灣商務,2003。
     53.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稻鄉,1996。
     54.柯偉林(W. C. Kirby),陳謙平、陳紅民、武菁、申曉雲(譯),《德國與中華民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55.約翰.伊肯伯里(G. John Ikenberry),門洪華(譯),《大戰勝利之後:制度、戰略約束與戰後秩序重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6.孫代堯,《台灣威權體制及其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7.翁秀琪,《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1983。
     58.耿興傑、張劍寒、賀凌虛、譚溯澄(譯述),《憲政獨裁與軍政府》,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1981。
     59.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5。
     60.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國民革命建軍史》,第四部:復興基地整軍備戰(三),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
     61.崔小萍,《天鵝悲歌:資深廣播人崔小萍的天堂與煉獄》,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62.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二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
     63.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
     64.許曹德,《許曹德回憶錄》,台北:前衛,1990。
     65.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1995。
     66.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1998。
     67.陳思宇,《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經濟發展策略(1949-1953)》,台北:政大歷史系,2002。
     68.陳思宇,《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經濟發展策略(1949-1953)——以公營事業為中心的探討》,台北:政大歷史系,2002。
     69.陳維曾,《法律與經濟奇蹟的締造》,台北:元照,2000。
     70.章逸天(編著),《總動員法規彙纂》,台北:編者,1960。
     71.傅柯(Michael Foucault),《詞與物》,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1。
     72.彭大年(編),《塵封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 口述歷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
     73.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台北:前衛,1995。
     74.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7。
     75.斯科克波(Theda Skocpol),劉北城(譯),《國家與社會革命》,台北:桂冠,1998。
     76.費文蓀(等),《民社黨與中國前途》,台北: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黨部,1986。
     77.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台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1895-2005)》,台北:聯經,2009。
     78.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07。
     79.黃純青、林熊祥(主修),《台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司法篇,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55。
     80.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畫),《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1999。
     81.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畫),《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台北:時報文化,1999。
     82.楊秀菁,《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台北:稻鄉,2005。
     83.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編註),《新聞自由(1945-1960)》,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台北:國史館,2002。
     84.楊牧,《奇萊前書》,台北:洪範,2003。
     85.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上冊,台北:三民,1967。
     86.溫世光,《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台北:三民,1983。
     87.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
     88.雷迅馬(Michael E. Latham),牛可(譯),《作為意識型態的現代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89.齊邦媛(等著),《評論十家》,台北:爾雅,1993。
     90.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1995。
     91.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
     92.廣播年刊編輯委員會,《廣播年刊》,台北:廣播年刊編輯委員會,1955。
     93.歐素瑛、李文玉(主編),《二二八事件彙編(十五)》,台北:國史館,2003。
     94.蔣介石,《反共抗俄基本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
     95.蔣介石,《先總統蔣公言論選集:反共復國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
     96.蔣介石,《蘇俄在中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
     97.鄭有諒,《遺留戰場中的精神標語》,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6。
     98.薛化元(等著),《戰後台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99.薛化元(編著),《台灣地位關係文書》,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
     100.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稻鄉,1996。
     101.薛化元、楊秀菁、林果顯(編),《言論自由(一)》,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九),台北:國史館,2004。
     102.簡笙簧(主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十六)》,台北:國史館,2004
     103.魏紹徵,《宣傳技術之研究》,台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57。
     104.蘇瑞鏘,《戰後台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台北:稻鄉,2005。
     105.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 ,台北:稻鄉,1998。
     106.伊藤隆(監修),百瀨孝(著),《事典 昭和戦前期の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1990。
     107.加藤陽子,《戦争の日本近現代史》,東京:講談社,2002。
     108.貴志俊彦、川島真、孫安石(編),《戦争.ラジオ.記憶》,東京:勉誠出版,2006。
     109.近藤正己,《総力戦と台湾 日本植民地崩壊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8。
     110.駒込武,《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1997。
     111.佐藤卓巳,《現代メディア史》,東京:岩波,1998。
     112.山中永之佑(編),《新.日本近代法論》,京都:法律文化社,2002。
     113.山中永之佑(編),《日本近代法案內》,京都:法律文化社,2003。
     114.若林正丈,《台湾 分裂国家と民主化》,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7。
     115.若林正丈,《台湾の政治 中華民国台湾化の戦後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8。
     116.小林英夫,《帝国日本と総力戦体制》,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
     117.松田康博,《台湾における一党独裁体制の成立》,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6。
     118.大江志乃夫,《戒嚴令》,東京:岩波書店,1978。
     119.中村元哉,《戦後中国の憲政実施と言論の自由1945-49》,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4。
     120.中村政則,《戦後史》,東京:岩波書店,2006。
     121.長浜功(編),《国民精神総動員運動民衆教化史料集成 第三巻 国民精神総動員要覧・他》,東京:明石書店,1988。
     122.長浜功(編),《国民精神総動員運動民衆教化史料集成 第二巻 国民精神総動員中央連盟『国民精神総動員運動』》,東京:明石書店,1988。
     123.日本新聞協會,《日本新聞協會十年史》,東京:日本新聞協會,1956。
     124.日本放送協會(編),《20世紀放送史》,上,東京:日本放送協會,2001。
     125.有山輝雄、竹山昭子(編),《メディア史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京都:世界思想社,2004。
     126.奧平康弘(監修),《戦前の情報機構要覧》,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2。
     127.奧平康弘,《治安維持法小史》,東京:岩波書店,2006。
     128.Aho, James A. This thing of darkness: A sociology of the enem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4.
     129.Berger, P. L. & T. Luckman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Y: Doubleday & Copany, INC., 1966.
     130.Cheng, Hsiao-shih, Party-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PRC and Taiwan: Paradoxes of Control.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0.
     131.Eastman, Lloyd. E.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132.Giddens, Anthony.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133.Gordon, Andrew.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34.Gordon, Andrew. Postwar Japan as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135.Mann, Michael.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V.1-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1993.
     136.Mannheim, Karl. Ideology and Utopi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1991.
     137.Tilly, Charles. 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0. Cambridge: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0.
     138.Van de Ven, Hans J., War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5-1945.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3.
     
     四、中日英文論文
     
     1.月報委員會,〈共匪犯台陰謀及其最近動向〉,《匪情月報》,8:10(1958.10),頁5-10。
     2.王泰升,〈台灣的法律繼受經驗及其啟示〉,《中研院法制期刊》,創刊號(2007.3),頁111-135。
     3.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任育德,〈國民黨宣傳決策核心機制的變遷(1951-196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討論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2007年8月16日。
     5.江智浩,《日治末期(1937-1945)台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6.何光國,《廣播節目製作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60。
     7.何家駒,《我國電視興起對廣播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
     8.余霖,〈影響國中生政治社會化的學校因素〉,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9.吳文程,〈台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4(台中,1995),頁135-183。
     10.吳正之,〈1949-1958年國際干預下兩岸軍事衝突與外交因應探討〉,台北: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11.吳家昌,〈光復大陸後應採農地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
     12.呂紹理,〈日治時期台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2002.5),頁297-333。
     13.李方宸,〈台灣糖業鐵路經營之研究(1946-198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
     14.李永熾,〈「終戰」的世界史意義〉,《現代學術研究》,專刊13(2004.12),頁1-16。
     15.李能煌,〈光復大陸後邊疆教育重建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16.李筱峰、洪聰益,〈蔣政權「反共抗俄」的政治迷思史料舉隅〉,《台灣史料研究》,12(1998.11),頁45-79。
     17.李麗玲,〈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8.沈幸儀,〈一萬四千個證人:韓戰時期「反共義士」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19.沈德汶,〈國家規訓的舞台——日治時期的「浮浪者收容所」〉,《台灣文獻》,58:3(2007.9),頁79-166。
     20.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一九三七-一九四五)〉,《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2。
     21.林果顯,〈日常生活中的反共知識建構——以《廣播雜誌》為中心(1952-1956)〉,《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4期(2007.12),頁181-214。
     22.林果顯,〈戰後台灣統治體制的再思考──威權體制的理論與適用〉,《現代學術研究》,專刊13(2004.12),頁45-88。
     23.社論,〈今日的問題(二):反攻大陸問題〉,《自由中國》,17:3(1957.8.1),頁69-71。
     24.施志輝,〈「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研究(1966-1991)〉,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25.柯朝欽,〈生命政治與主權決斷:「治理性」與「例外狀態」的比較〉,《當代》,212(2005.4),頁,36-55。
     26.柯朝欽,〈例外狀態作為一種治理模式〉,發表於:「天空部落」。http://blog.yam.com/etpower/article/12159917。截取時間2009年1月30日。
     27.柯朝欽,〈例外狀態的統治與救贖:論阿岡本的兩種例外狀態模式〉,台中:東海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2006。
     28.胡芳琪,〈一九五○年代台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29.徐宇辰,〈戰後台灣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的演變(1948~2007) ──以台灣史教材為中心〉,台中: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7。
     30.秦慧珠,〈台灣反共小說研究(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九年)〉,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31.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32.張長智,《美國國際宣傳》,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68。
     33.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一九五○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24:2(1994.6),頁97。
     34.張淑雅,〈台海危機前美國對外島的政策(1953-19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期下冊(1994.6),頁293-330。
     35.張淑雅,〈台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6(2001.12),頁231-233、235-297。
     36.張淑雅,〈安理會停火案:美國應付第一次台海危機策略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期下冊(1993.6),頁61-106。
     37.張淑雅,〈金馬撤軍?——美國應付第一次台海危機策略之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4期上冊(1995.6),頁411-472。
     38.張源齊,〈從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析論我國廣播事業應有之發展〉,《藝術學報》,35(1984.6),頁151-173。
     39.張夢瑞,〈瞇瞇眼,眼瞇瞇——陳蘭麗〉,《台灣光華雜誌》,28:10(2003.10),頁48。
     40.許承璽,〈光復大陸憲政重建程序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
     41.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1999.6),頁167-211。
     42.郭淑雅,〈國族的魅影,自由的天梯——《自由中國》與聶華苓文學〉,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43.陳世慶,〈中廣事業在台之發展〉,《台灣文獻》,21:4(1970.12),頁72-103。
     44.陳世慶,〈民營廣播建設在台灣〉,《台灣文獻》,22:2(1971.06),頁89-103。
     45.陳世慶,〈軍公廣播電台在台之發展〉,《台灣文獻》,22:1(1971.03),頁155-181。
     46.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11) ——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99(2001.5),頁148-160。
     47.陳康芳,〈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台灣五○年代反共文學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6。
     48.曾慶華,〈國軍新文藝運動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49.曾銳生(主講)、陳淑銖(整理記錄),〈一九五○年代蔣中正先生反攻大陸政策〉,《國史館館刊》,19(1995.12),頁19-26。
     50.程宗明,〈台灣戰後廣播工作的控制與依附研究(1947-1961):抑制需求面與管制生產面的收音機產業〉,《傳播論文選集1997》,台北:中華傳播學會,1997,頁319-370。
     51.賀淑瑋,〈五0年代女作家的異鄉書寫:林海音、徐鍾珮、鍾梅音、張漱菡與艾雯〉,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52.黃玉蘭,〈台灣五○年代長篇小說的禁制與想像——以文化清潔運動與禁書為探討主軸〉,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53.黃唯玲,〈日治末期台灣戰時法體制之研究:從戰時經濟統制邁向「準內地」〉,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54.楊仲揆,〈我們怎樣展開對大陸心戰廣播(一)〉,《今日中國》,140(1982.12),頁37-91。
     55.楊仲揆,〈我們怎樣展開對大陸心戰廣播(二)〉,《今日中國》,141(1983.2),頁63-79。
     56.楊仲揆,〈我們怎樣展開對大陸心戰廣播(三)〉,《今日中國》,142(1983.3),頁21-42。
     57.楊仲揆,〈我們怎樣展開對大陸心戰廣播(四)〉,《今日中國》,143(1983.4),頁49-74。
     58.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59.劉侃如,〈當前匪我廣播戰之比較研究〉,《廣播與電視》,2(1973.09),頁15-19。
     60.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16:3(2005.9),頁137-170。
     61.潘光哲,〈晚清中國「政黨」的知識系譜:思想脈絡的考察(1856-1895)〉,《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8(2008),頁241-279。
     62.蔣君章,〈布雷先生最後主持的一個小機構——為紀念先生逝世二十週年而作〉,《傳記文學》,13:6(1968.12),頁15-16。
     63.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
     64.蔡慧玉,〈日治台灣街庄行政(1920-1945)的編制與運作:街庄行政相關名詞之探討〉,《台灣史研究》,3:2(1996.12),頁93-141。
     65.蔡錦堂,〈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18(2007.9),頁227-245。
     66.鄭麗玲,〈日治時期台灣戰時體制下(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的保甲制度〉,《台北文獻》,直字116(1996.6),頁23-54。
     67.蕭阿勤,〈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13-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68.賴珍寧,〈日治時期台灣思想控制法令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5。
     69.應鳳凰,〈反共文學之外的另類書寫——以五、六○年代三位女作家為分析對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70.薛化元,〈中華民國憲政藍圖的歷史演變──以行政權為中心的考察〉,《現代學術研究》,專刊8(1997.9),頁83-110。
     71.薛化元,〈陳誠與國民政府統治基盤的奠定──以一九四九年台灣省主席任內為中心的探討〉,《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0,頁261-284。
     72.薛化元,〈選舉與台灣政治發展(1950-1996)──從地方自治選舉到總統直選〉,《近代中國》,135期(2000.2),頁34-55。
     73.薛化元、楊秀菁,〈強人威權體制的建構與轉變(1949-1992)〉,「人權理論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主辦,2003.12.06。
     74.薛化元、楊秀菁,〈戰後台灣新聞自由的歷史考察(1945-1988)〉,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1-H-004-027,2003。
     75.韓岡明,〈領袖 蔣公反共復國時期軍事戰略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76.簡弘毅,〈陳紀瀅文學與五○年代反共文藝體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77.簡鴻全,〈從拖延到拒絕-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三年美國對國府反攻政策之演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78.魏紹徵,〈北伐革命浪潮中的標語—半世紀的潮流之一〉,《暢流》,52:12(1976.2.1),頁3。
     79.Carol Gluck,梅崎透(訳),〈戦後五〇年--記憶の地平〉,《歴史で考える》,東京:岩波書店,2007,頁320-348。
     80.アンドルー‧ゴードン,〈消費、生活、娯楽の「貫戦史」〉,收入:倉沢愛子(等編),《日常生活中の総力戦》,東京:岩波書店,2006,頁123-152。
     81.松田康博,〈台湾の大陸政策(1950-58年)-「大陸反攻」の態勢と作戦-〉,《日本台湾学会報》,4(2002.7),頁1-19。
     82.森武麿,〈総力戦・ファシズム・戦後改革〉,收入:倉沢愛子(等編),《なぜ、いまアジア・太平洋戦争か》,東京:岩波書店,2005,頁125-160。
     83.菅野敦志,〈台湾における文化政策と国民統合(1945-1987) -「脱日本化」‧「中国化」‧「本土化」をめぐる史的考察-〉,東京:早稲田大学大学院アジア太平洋研究科博士学位論文,2006。
     84.石川誠人,〈アメリカの許容下での「大陸反攻」の追求─国府の雲南省反攻拠点化計画の構想と挫折─〉,《日本台湾学会報》,10(2008.5),頁55-74。
     85.石川誠人,〈国府の「大陸反攻」とケネディ政権の対応〉,《国際政治》,148(2007.3),頁118-132。
     86.石川誠人,〈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機へのアメリカの対応─「大陸反攻放棄声明」に至るまで─〉,《立教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29(2002),頁85-117。
     87.前田直樹,〈「反共」から「自由中国」へ─末期アイゼンハワー政権の台湾政策の変化〉,《日本台湾学会報》,6(2004.5),頁93-106。
     88.前田直樹,〈第1次台湾海峡危機とアイゼンハワー政権─危機処理をめぐる米台摩擦─〉,《広島法学》,18:4(1995.3),頁149-180。
     89.前田直樹,〈第1次台湾海峡危機をめぐる米台関係─大陸武力反攻と『ショーケース』化〉,《現代台湾研究》,23(2002.7),頁137-152。
     90.渡辺洋三,〈日本ファシズム法体制.総論〉,收入:東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編),《戦時日本の法体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9),頁3-70。
     91.日本放送協會(編),〈台湾の放送事業〉,《ラジオ年鑑》,昭和十七年(東京:日本放送協會,1942),頁344-346。
     92.鈴木賢,〈現代台湾における法の本地化-「中華民国在台湾」法から台湾法への転換-〉,《北大法学論集》,51:4(2000.9),頁269-279。
     93.纐纈厚,〈戦前、戦後有事法制の展開と構造〉,《年報.日本現代史》,第6號(2000),頁103-150。
     94.Bian, Morris L. "Building State Structure: Guomindang Institutional Rationalization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Modern China, 31:1(Jan., 2005), 35-37.
     95.Cheng, Tun-jen(鄭敦仁). “Democratizing the Quasi-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 World Politics, XLI-4(July, 1989), 471-499.
     96.Gordon, Andrew. “Consumption, Leisure and the Middle Class in Transwar Japan.” Social Science Japan Journal, 10:1(Apr., 2007), 1-21.
     97.Linz, Juan J.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Spain,” in Erik Allard and Stein Rokkan eds., Mass Politics: 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New York: Free Press, 1970, 251-283.
     98.Needell, Allan A. “‘Truth Is Our Weapon’: Project TROY, Political Warfare, and Government-Academic Relations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 Diplomatic History, 17:3(Summer, 1993), 399-420.
     99.Strauss, Julia C. "The Evolution of Republican Government." in Frederic Wakeman, JR and Richard Louis Edmonds eds., Reappraising Republican Chin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75-97.
     100.Tilly, Charles. "War making and state making as organized crime."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Eheda Skocpol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69-191.
     101.Tsang, Steve(曾銳生). “Chiang Kai-shek and the Kuomintang’s Policy to Reconquer the Chinese Mainland, 1949-1958.” in Tsang, ed., In the Shadow of China: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Taiwan since 1949.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 48-72.
     102.Wu, Nai-the(吳乃德).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Thesis, Dp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7.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21535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350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薛化元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eh, Hua-Yua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果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Guo Si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果顯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Guo Sianen_US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1:57:34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1:57:3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1:57:3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15350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839-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1535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從十九世紀末以來亞洲民族國家形成的脈絡,探討反攻意識型態在戰後台灣歷史的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目的在探求戰爭塑造與國家建構兩者之間的關係。戰後台灣承繼了日本總力戰、中國抗日戰爭與動員戡亂等多重戰爭體制的影響,在「反攻大陸」的訴求下延續與強化戰時措施,作為在台灣建立國家的憑藉,也強烈形塑統治體制的特徵。在體制建構外,鼓吹人民支持的即為反攻意識型態,透過意識型態各面向的發展,中華民國政府賦予這場戰爭各種不同的意義,並逐漸找尋出不懼時間流逝、為何一直無法反攻的回答。伴隨著意識型態逐步完備的是宣傳手法的漸次純熟,藉由不斷地實驗摸索,反攻意識型態化為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訊息與制度性措施,所依靠的是由軍方大幅介入、以戰時措施宣傳戰爭的方式。統治體制的性質與反攻意識型態的訴求與手法,反映了五○年代以戰爭為中心思考的策略,也代表著戰後台灣國家體制建立的特質。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role of the ideology of "Reconquering the Mainland" in the 1950s Taiwan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nation-state in Asia. The aim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analysis the relation between war-making and state-making. Postwar Taiwan is conbined with several war systems, including the late Japanese colonization, the anti-Japan war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Mobilization for Suppressing the Communist Rebellion. By the reason of "Reconquering the Mainland," Taiwan inherited and increased these war systems to build its state and make the type of rule. What the way to maintain the war system and encourage Taiwanese to support the rule is the propaganda on the ideology of "Reconquering the Mainland", and builing the propaganda institution for the ideolog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y, the KMT government finded the resolution of time pass-by and the reason why the government can`t reconquere the Mainland. An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paganda, the ideology permeat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normal" people.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rgues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the propaganda institution. From the ideology, propaganda institution and the propaganda way, we can find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thinking of war, and the importance of war-making in the state-making in the 1950s Taiwan.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 1
      一、前言 1
      二、研究回顧 4
      三、研究方法 11
      四、史料與論文架構 17
     
     第二章 戰時體制的延續與強化 21
     第一節 日治時期台灣的戰時體制 22
      一、戰時法制 24
      二、對社會的壓制 31
      三、小結 36
     第二節 戰後台灣的戰時體制 39
      一、戰時的社經控制:國家總動員法 41
      二、軍事統治的法律基礎:戒嚴法 48
      三、戰爭狀態下的中央政府體制: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52
      四、小結 56
     
     第三章 反攻大陸意識型態的內涵 59
      一、時間的急迫性 60
      二、總體戰的延續 64
      三、捍衛民族命脈與傳統文化 67
      四、冷戰結構的引進 70
      五、小結 73
     
     第四章 反攻大陸意識型態的宣傳體系與嘗試 77
     第一節 來台後黨政宣傳體系的建立 78
      一、宣傳體系的戰時經驗 79
      二、宣傳決策組織 82
      三、宣傳幕僚組織 84
      四、宣傳執行組織 88
     第二節 宣傳下鄉 93
      一、巡迴宣傳箱 94
      二、反共抗俄宣傳列車 96
      三、山地文化巡迴工作隊 109
      四、小結 112
     第三節 戰時生活的維持 115
      一、戰時生活的重新發揚 116
      二、一九五○年代的戰時生活與節約政策 120
      三、奢侈品管制 128
      四、防衛捐 132
      五、小結 136
     
     第五章 反攻大陸意識型態的媒體宣傳實例 141
     第一節 生活化的媒體運用(一):廣播 141
      一、戰爭與廣播 143
      二、《廣播雜誌》所呈現的廣播世界 151
      三、小結:邁向精密控制的一九六○年代 163
     第二節 生活化的媒體運用(二):標語 167
      一、標語的形成 168
      二、標語內容與推廣困境 179
      三、小結 187
     
     第六章 兩次台海危機宣傳 193
      一、戰爭迫近的抉擇:第一次台海危機 202
      二、第二次台海危機:反攻時間表的取消 202
      三、具體宣傳作為 208
      四、小結:維持戰時想像 219
     
     第七章 結論 223
     
     徵引書目 229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350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反攻大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宣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戰爭塑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體制建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意識型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蔣介石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Reconquering the Mainland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ropagand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ar-mak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tate-mak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deolog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iang Kai-sheken_US
dc.title (題名) 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Formation of the propaganda institution for Reconquering the Mainland in the 1950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檔案
     
     (一)中文史料
     
     1.「蕭笏撕除國慶標語」,國史館檔案,檔號一/二/目錄號/案卷號05711/145/474/264,1952年11月24日。
     2.「全省軍公民營廣播電台安全調查檢討報告」,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廣播安全會報,國史館檔案030.07/3780.01-01,1966年3月。
     3.「令空軍官兵戰時精神動員實施規定由」,國防部檔案,總檔號/目次號/頁次00020035/001/5,1968年5月16日。
     4.「台灣全省各種固定性宣傳標語整理原則」,1959年5月21日省標語小組修正通過,國防部檔案,總檔號/目次號/頁次00049762/0001/0009-15,1959年5月21日。
     5.國防部令「為全省標語希配合整理改正由」,國防部檔案,總檔號/目次號/頁次00049762/0001/0004,1959年6月13日。
     6.〈第七屆中常會第一四二次會議紀錄〉,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11,1954年9月15日。
     7.〈宣傳指導小組第一次會議記錄〉,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12,1954年10月4日。
     8.〈宣傳指導小組第二次會議紀錄〉,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173.2,1954年9月30日。
     9.〈宣傳指導小組第三次會議紀錄〉,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174.3,1954年10月11日。
     10.〈宣傳指導小組第五次會議紀錄〉,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179.2,1954年10月13日。
     11.〈宣傳指導小組第九次會議紀錄〉,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197.2,1955年1月4日。
     12.〈宣傳指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紀錄〉,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197.6,1955年1月28日.
     13.「推行戰時生活綱要」,國民黨第七屆中常會第一八九次會議通過。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7.3/16,1955年5月2日。
     14.「戰時生活推行重點」、「戰時社會改進事項」,國民黨第七屆中常會第二三五次會議通過。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7.3/20,1955年12月5日。
     15.「戰時生活推行重點及社會改進事項工作計畫」,〈國民黨第七屆中常會第二六九次會議記錄〉。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7.3/23,1956年4月23日。
     16.「總動員運動會報各組44年4至12月份實施『戰時生活推行重點』及『戰時社會改進事項』工作簡報表」,〈國民黨第七屆中常會第三四○次會議記錄〉。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7.3/32,1957年2月9日。
     17.「宣傳工作指導委員會組織規程」,第七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351次會議通過。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34,1957年4月17日。
     18.「宣傳工作指導委員會組織規程」,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7.3/34,1957年4月17日。
     19.「總動員運動會報各組46年1至6月份實施『戰時生活推行重點』及『戰時社會改進事項』工作簡報表」,〈國民黨第八屆中常會第十六次會議記錄〉。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8.3/16,1958年1月6日。
     20.「新聞宣傳單位職責分配表」,1958年8月26日宣傳工作指導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1958年8月27日國民黨第八屆中常會第七十六次會議通過。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檔案,檔號,檔號8.3/488,1958年8月25日。
     21.「針對當前局勢在新聞宣傳上應有之措施要點」,〈國民黨第八屆中常會第七七次會議通過〉。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8.3/488,1958年8月27日。
     22.「秘書長張厲生報告」,國民黨第八屆中常會第七七次會議記錄。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8.3/488,1958年8月27日。
     23.「國防部現階段作戰戰訊發佈辦法草案」討論結果,國民黨第八屆中常會第八十三次會議通過。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8.3/489,1958年9月22日。
     24.「對當前時局舉行座談會要點」,國民黨第八屆中常會第八十次會議通過。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8.3/488,1958年9月10日。
     25.副總裁陳誠指示,〈國民黨第八屆中常會第八三次會議記錄〉。國民黨文傳會檔案,檔號8.3/489,1958年9月22日。
     
     (二)日文史料
     
     1.「御署名原本・昭和十三年・法律第五五号・国家総動員法」,文件日期1938年3月31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21645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7日。
     2.「御署名原本・昭和十三年・勅令第三一六号・国家総動員法ヲ朝鮮、台湾及樺太ニ施行スルノ件」,文件日期1928年5月3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21994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7日。
     3.「御署名原本・昭和十六年・法律第一九号・国家総動員法中改正法律」,文件日期1941年3月1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25422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7日。
     4.「台湾本島人(高砂族ヲ含ム)ニ対シ徴兵制施行準備ノ件を定ム」,文件日期1943年9月8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101307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1月5日。
     5.「御署名原本・昭和十六年・法律第六一号・刑法中改正法律」,文件日期1941年3月11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25464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8日。
     6.「台湾新聞紙条例ヲ定ム」,文件日期1900年1月13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1200902400;「台湾新聞紙令ヲ定ム」,文件日期1917年11月12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12001389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8日。
     7.「御署名原本・明治四十二年・法律第四十一号・新聞紙法制定新聞紙条例廃止」,文件日期1909年5月5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0786399。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7日。
     8.「御署名原本・昭和十六年・勅令第三七号・新聞紙等掲載制限令」,文件日期1941年1月10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25540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8日。
     9.「御署名原本・昭和十六年・勅令第一一〇七号・新聞事業令」,文件日期1941年12月13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26610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8日。
     10.「御署名原本・昭和十八年・勅令第八二号・出版事業令」,文件日期1943年2月17日,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編號A03022797600。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讀取時間:2009年3月28日。
     
     二、報紙與政府公報
     
     《府報》(台灣總督府)。
     《大公報》。
     《申報》。
     《中央日報》。
     《台灣新生報》。
     《國民政府公報》。
     《總統府公報》。
     《立法院公報》。
     《立法專刊》。
     《司法專刊》。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台灣省政府公報》。
     《宣傳週報》。
     《時事週報》。
     《台糖通訊》。
     《廣播周刊》。
     《廣播雜誌》。
     
     三、中日英文專書
     
     1.Bruce Elleman(著),李厚壯(譯),《近代中國的軍事與戰爭》,台北:時英,2002。
     2.Eric Ludendorff(著),張君勱(譯),《總體戰》,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3.Garth S. Jowett, Victoria O’Donnel(著),陳彥希(等譯),《宣傳與說服》,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2003。
     4.丁仁方,《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1999。
     5.刁榮華(主編),《憲法戒嚴與國家動員論》,台北:漢林,1984。
     6.中央改造委員會(編印),《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黨務報告(下篇)》,台北:中央改造委員會,出版年不詳)。
     7.中央改造委員會(編印),《中國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黨務報告(上篇)》,台北:中央改造委員會,出版年不詳。
     8.中央改造委員會,《四十一.四十二年度反共抗俄總動員運動會報紀錄彙編》,台北:中央改造委員會,出版年不詳。
     9.中央委員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黨務工作報告》,台北:中央委員秘書處,1963。
     10.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台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2。
     11.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黨務報告》,台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出版年不詳。
     12.中央委員會秘書處(編印),《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黨務報告》,台北: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2。
     13.中央委員會秘書處,《中國國民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特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時間不詳。
     14.中央委員會第五組(編印),《知識青年狀況專案調查報告》,台北:中央委員會第五組,1958。
     15.中研院近史所(編),《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六)》,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7。
     16.中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編印),《宣傳工作手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69。
     17.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決議案彙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1952。
     18.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編印),《總裁重要號召及有關宣傳問題訓示集要》,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4。
     19.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中華民國四十二年十一月至四十三年六月第四組工作簡況暨統計圖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53。
     20.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中華民國四十二年五月至十月第四組工作簡況暨統計圖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53。
     21.中國廣播公司研究發展考訓委員會(編),《中廣五十年》,台北:空中雜誌社,1978。
     22.中華民國外交部(編印),《中華民國與全利堅合眾國間共同防禦條約》,台北:編者印行,1955。
     23.中華民國民意測驗協會(編印),《民意測驗之理論與實踐》,台北:中華民國民意測驗協會,1964。
     24.王甫昌,〈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至1989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1(1996.7),頁129-209。
     25.王凌霄,《國民黨新聞政策之研究(1928-1945)》,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6。
     26.王振寰(等),《解構廣電媒體》,台北:澄社,1993。
     27.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1999。
     28.王泰升,《台灣法的斷裂與延續》,台北:元照,2002。
     29.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
     30.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編印),《社會法令輯要彙編》,台北:台灣省社會處,1951。
     31.台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新聞業務手冊》,台北:台灣省新聞處,1956。
     32.石計生(編著),《意識型態與台灣教科書:我國中小學人文社會學科之研究》,台北:前衛,1993。
     33.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編),《省縣自治通則草案及關係文書》,台北: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出版年不詳。
     34.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1999。
     35.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胡宗澤(等譯),《民族──國家與暴力》,北京:三聯書店,1998。
     36.何義麟,《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台北:稻鄉,2006。
     37.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台北:自立晚報,1991。
     38.吳道一,《中廣四十年》,台北:中國廣播公司,1968。
     39.呂紹理,《水螺響起》,台北:遠流,1998。
     40.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七至九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1。
     41.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黨黨務發展史料——中央常務委員會黨務報告》,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5。
     42.李筱峰,《台灣近現代史論集》,台北:玉山社,2007。
     43.忻華,《羈絆與扶持的困境:論肯尼迪與約翰遜的美國對台政策(1961-1968)》,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44.周琇環、王峙萍(主編),《二二八事件彙編(十二)》,台北:國史館,2002。
     45.拓務大臣官房文書課(編),《內外地法令對照表》,東京:拓務大臣官房文書課,1941。
     46.林子儀,《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
     47.林山田,《五十年來的台灣法制(1945-1995)》,台北:台大法律系,1996。
     48.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台北:稻鄉,2005。
     49.林保寶,《牆上烽火:金門馬祖地區反共愛國精神標語》,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50.林紀東,《法學緒論》,台北:五南,1997。
     51.林紀東,《國家總動員法概論》,台北:司法行政部,1958。
     52.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年)》,台北:台灣商務,2003。
     53.林繼文,《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稻鄉,1996。
     54.柯偉林(W. C. Kirby),陳謙平、陳紅民、武菁、申曉雲(譯),《德國與中華民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55.約翰.伊肯伯里(G. John Ikenberry),門洪華(譯),《大戰勝利之後:制度、戰略約束與戰後秩序重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6.孫代堯,《台灣威權體制及其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7.翁秀琪,《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1983。
     58.耿興傑、張劍寒、賀凌虛、譚溯澄(譯述),《憲政獨裁與軍政府》,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1981。
     59.高郁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5。
     60.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國民革命建軍史》,第四部:復興基地整軍備戰(三),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
     61.崔小萍,《天鵝悲歌:資深廣播人崔小萍的天堂與煉獄》,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62.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二冊,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
     63.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台灣小說論》,台北:麥田,2004。
     64.許曹德,《許曹德回憶錄》,台北:前衛,1990。
     65.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1995。
     66.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1998。
     67.陳思宇,《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經濟發展策略(1949-1953)》,台北:政大歷史系,2002。
     68.陳思宇,《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與經濟發展策略(1949-1953)——以公營事業為中心的探討》,台北:政大歷史系,2002。
     69.陳維曾,《法律與經濟奇蹟的締造》,台北:元照,2000。
     70.章逸天(編著),《總動員法規彙纂》,台北:編者,1960。
     71.傅柯(Michael Foucault),《詞與物》,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1。
     72.彭大年(編),《塵封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 口述歷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
     73.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台北:前衛,1995。
     74.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7。
     75.斯科克波(Theda Skocpol),劉北城(譯),《國家與社會革命》,台北:桂冠,1998。
     76.費文蓀(等),《民社黨與中國前途》,台北: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黨部,1986。
     77.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台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1895-2005)》,台北:聯經,2009。
     78.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07。
     79.黃純青、林熊祥(主修),《台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志司法篇,台北:台灣省文獻會,1955。
     80.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畫),《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1999。
     81.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畫),《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台北:時報文化,1999。
     82.楊秀菁,《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台北:稻鄉,2005。
     83.楊秀菁、薛化元、李福鐘(編註),《新聞自由(1945-1960)》,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七),台北:國史館,2002。
     84.楊牧,《奇萊前書》,台北:洪範,2003。
     85.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上冊,台北:三民,1967。
     86.溫世光,《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台北:三民,1983。
     87.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
     88.雷迅馬(Michael E. Latham),牛可(譯),《作為意識型態的現代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89.齊邦媛(等著),《評論十家》,台北:爾雅,1993。
     90.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1995。
     91.劉維開(編),《中國國民黨職名錄》,台北:國民黨黨史會,1994。
     92.廣播年刊編輯委員會,《廣播年刊》,台北:廣播年刊編輯委員會,1955。
     93.歐素瑛、李文玉(主編),《二二八事件彙編(十五)》,台北:國史館,2003。
     94.蔣介石,《反共抗俄基本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
     95.蔣介石,《先總統蔣公言論選集:反共復國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
     96.蔣介石,《蘇俄在中國》,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
     97.鄭有諒,《遺留戰場中的精神標語》,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6。
     98.薛化元(等著),《戰後台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2003。
     99.薛化元(編著),《台灣地位關係文書》,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
     100.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台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台北:稻鄉,1996。
     101.薛化元、楊秀菁、林果顯(編),《言論自由(一)》,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九),台北:國史館,2004。
     102.簡笙簧(主編),《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十六)》,台北:國史館,2004
     103.魏紹徵,《宣傳技術之研究》,台北:中央委員會第四組,1957。
     104.蘇瑞鏘,《戰後台灣組黨運動的濫觴——「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台北:稻鄉,2005。
     105.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 ,台北:稻鄉,1998。
     106.伊藤隆(監修),百瀨孝(著),《事典 昭和戦前期の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1990。
     107.加藤陽子,《戦争の日本近現代史》,東京:講談社,2002。
     108.貴志俊彦、川島真、孫安石(編),《戦争.ラジオ.記憶》,東京:勉誠出版,2006。
     109.近藤正己,《総力戦と台湾 日本植民地崩壊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1998。
     110.駒込武,《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文化統合》,東京:岩波書店,1997。
     111.佐藤卓巳,《現代メディア史》,東京:岩波,1998。
     112.山中永之佑(編),《新.日本近代法論》,京都:法律文化社,2002。
     113.山中永之佑(編),《日本近代法案內》,京都:法律文化社,2003。
     114.若林正丈,《台湾 分裂国家と民主化》,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7。
     115.若林正丈,《台湾の政治 中華民国台湾化の戦後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8。
     116.小林英夫,《帝国日本と総力戦体制》,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
     117.松田康博,《台湾における一党独裁体制の成立》,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6。
     118.大江志乃夫,《戒嚴令》,東京:岩波書店,1978。
     119.中村元哉,《戦後中国の憲政実施と言論の自由1945-49》,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4。
     120.中村政則,《戦後史》,東京:岩波書店,2006。
     121.長浜功(編),《国民精神総動員運動民衆教化史料集成 第三巻 国民精神総動員要覧・他》,東京:明石書店,1988。
     122.長浜功(編),《国民精神総動員運動民衆教化史料集成 第二巻 国民精神総動員中央連盟『国民精神総動員運動』》,東京:明石書店,1988。
     123.日本新聞協會,《日本新聞協會十年史》,東京:日本新聞協會,1956。
     124.日本放送協會(編),《20世紀放送史》,上,東京:日本放送協會,2001。
     125.有山輝雄、竹山昭子(編),《メディア史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京都:世界思想社,2004。
     126.奧平康弘(監修),《戦前の情報機構要覧》,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1992。
     127.奧平康弘,《治安維持法小史》,東京:岩波書店,2006。
     128.Aho, James A. This thing of darkness: A sociology of the enem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4.
     129.Berger, P. L. & T. Luckman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Y: Doubleday & Copany, INC., 1966.
     130.Cheng, Hsiao-shih, Party-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PRC and Taiwan: Paradoxes of Control.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0.
     131.Eastman, Lloyd. E.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132.Giddens, Anthony. The Nation-State and Viole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133.Gordon, Andrew.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34.Gordon, Andrew. Postwar Japan as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135.Mann, Michael. 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 V.1-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1993.
     136.Mannheim, Karl. Ideology and Utopi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1991.
     137.Tilly, Charles. 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0. Cambridge: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0.
     138.Van de Ven, Hans J., War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5-1945. New York: RoutledgeCurzon, 2003.
     
     四、中日英文論文
     
     1.月報委員會,〈共匪犯台陰謀及其最近動向〉,《匪情月報》,8:10(1958.10),頁5-10。
     2.王泰升,〈台灣的法律繼受經驗及其啟示〉,《中研院法制期刊》,創刊號(2007.3),頁111-135。
     3.王梅香,〈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任育德,〈國民黨宣傳決策核心機制的變遷(1951-196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學術討論會」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2007年8月16日。
     5.江智浩,《日治末期(1937-1945)台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皇民奉公會》,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6.何光國,《廣播節目製作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60。
     7.何家駒,《我國電視興起對廣播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
     8.余霖,〈影響國中生政治社會化的學校因素〉,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9.吳文程,〈台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4(台中,1995),頁135-183。
     10.吳正之,〈1949-1958年國際干預下兩岸軍事衝突與外交因應探討〉,台北: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11.吳家昌,〈光復大陸後應採農地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
     12.呂紹理,〈日治時期台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2002.5),頁297-333。
     13.李方宸,〈台灣糖業鐵路經營之研究(1946-198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
     14.李永熾,〈「終戰」的世界史意義〉,《現代學術研究》,專刊13(2004.12),頁1-16。
     15.李能煌,〈光復大陸後邊疆教育重建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學院民族與華僑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16.李筱峰、洪聰益,〈蔣政權「反共抗俄」的政治迷思史料舉隅〉,《台灣史料研究》,12(1998.11),頁45-79。
     17.李麗玲,〈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18.沈幸儀,〈一萬四千個證人:韓戰時期「反共義士」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
     19.沈德汶,〈國家規訓的舞台——日治時期的「浮浪者收容所」〉,《台灣文獻》,58:3(2007.9),頁79-166。
     20.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一九三七-一九四五)〉,《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2。
     21.林果顯,〈日常生活中的反共知識建構——以《廣播雜誌》為中心(1952-1956)〉,《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4期(2007.12),頁181-214。
     22.林果顯,〈戰後台灣統治體制的再思考──威權體制的理論與適用〉,《現代學術研究》,專刊13(2004.12),頁45-88。
     23.社論,〈今日的問題(二):反攻大陸問題〉,《自由中國》,17:3(1957.8.1),頁69-71。
     24.施志輝,〈「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研究(1966-1991)〉,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25.柯朝欽,〈生命政治與主權決斷:「治理性」與「例外狀態」的比較〉,《當代》,212(2005.4),頁,36-55。
     26.柯朝欽,〈例外狀態作為一種治理模式〉,發表於:「天空部落」。http://blog.yam.com/etpower/article/12159917。截取時間2009年1月30日。
     27.柯朝欽,〈例外狀態的統治與救贖:論阿岡本的兩種例外狀態模式〉,台中:東海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2006。
     28.胡芳琪,〈一九五○年代台灣反共文藝論述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29.徐宇辰,〈戰後台灣國(初)中歷史教科書的演變(1948~2007) ──以台灣史教材為中心〉,台中: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7。
     30.秦慧珠,〈台灣反共小說研究(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九年)〉,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31.鄭雅文,〈戰後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從反共文學到鄉土文學〉,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32.張長智,《美國國際宣傳》,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68。
     33.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一九五○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24:2(1994.6),頁97。
     34.張淑雅,〈台海危機前美國對外島的政策(1953-19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期下冊(1994.6),頁293-330。
     35.張淑雅,〈台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6(2001.12),頁231-233、235-297。
     36.張淑雅,〈安理會停火案:美國應付第一次台海危機策略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期下冊(1993.6),頁61-106。
     37.張淑雅,〈金馬撤軍?——美國應付第一次台海危機策略之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4期上冊(1995.6),頁411-472。
     38.張源齊,〈從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析論我國廣播事業應有之發展〉,《藝術學報》,35(1984.6),頁151-173。
     39.張夢瑞,〈瞇瞇眼,眼瞇瞇——陳蘭麗〉,《台灣光華雜誌》,28:10(2003.10),頁48。
     40.許承璽,〈光復大陸憲政重建程序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
     41.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1999.6),頁167-211。
     42.郭淑雅,〈國族的魅影,自由的天梯——《自由中國》與聶華苓文學〉,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43.陳世慶,〈中廣事業在台之發展〉,《台灣文獻》,21:4(1970.12),頁72-103。
     44.陳世慶,〈民營廣播建設在台灣〉,《台灣文獻》,22:2(1971.06),頁89-103。
     45.陳世慶,〈軍公廣播電台在台之發展〉,《台灣文獻》,22:1(1971.03),頁155-181。
     46.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11) ——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199(2001.5),頁148-160。
     47.陳康芳,〈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台灣五○年代反共文學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6。
     48.曾慶華,〈國軍新文藝運動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49.曾銳生(主講)、陳淑銖(整理記錄),〈一九五○年代蔣中正先生反攻大陸政策〉,《國史館館刊》,19(1995.12),頁19-26。
     50.程宗明,〈台灣戰後廣播工作的控制與依附研究(1947-1961):抑制需求面與管制生產面的收音機產業〉,《傳播論文選集1997》,台北:中華傳播學會,1997,頁319-370。
     51.賀淑瑋,〈五0年代女作家的異鄉書寫:林海音、徐鍾珮、鍾梅音、張漱菡與艾雯〉,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52.黃玉蘭,〈台灣五○年代長篇小說的禁制與想像——以文化清潔運動與禁書為探討主軸〉,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53.黃唯玲,〈日治末期台灣戰時法體制之研究:從戰時經濟統制邁向「準內地」〉,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54.楊仲揆,〈我們怎樣展開對大陸心戰廣播(一)〉,《今日中國》,140(1982.12),頁37-91。
     55.楊仲揆,〈我們怎樣展開對大陸心戰廣播(二)〉,《今日中國》,141(1983.2),頁63-79。
     56.楊仲揆,〈我們怎樣展開對大陸心戰廣播(三)〉,《今日中國》,142(1983.3),頁21-42。
     57.楊仲揆,〈我們怎樣展開對大陸心戰廣播(四)〉,《今日中國》,143(1983.4),頁49-74。
     58.楊聰榮,〈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59.劉侃如,〈當前匪我廣播戰之比較研究〉,《廣播與電視》,2(1973.09),頁15-19。
     60.潘光哲,〈追索晚清閱讀史的一些想法——「知識倉庫」、「思想資源」與「概念變遷」〉,《新史學》,16:3(2005.9),頁137-170。
     61.潘光哲,〈晚清中國「政黨」的知識系譜:思想脈絡的考察(1856-1895)〉,《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8(2008),頁241-279。
     62.蔣君章,〈布雷先生最後主持的一個小機構——為紀念先生逝世二十週年而作〉,《傳記文學》,13:6(1968.12),頁15-16。
     63.蔡其昌,〈戰後(1945-1959)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台中: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
     64.蔡慧玉,〈日治台灣街庄行政(1920-1945)的編制與運作:街庄行政相關名詞之探討〉,《台灣史研究》,3:2(1996.12),頁93-141。
     65.蔡錦堂,〈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18(2007.9),頁227-245。
     66.鄭麗玲,〈日治時期台灣戰時體制下(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的保甲制度〉,《台北文獻》,直字116(1996.6),頁23-54。
     67.蕭阿勤,〈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13-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68.賴珍寧,〈日治時期台灣思想控制法令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5。
     69.應鳳凰,〈反共文學之外的另類書寫——以五、六○年代三位女作家為分析對象〉,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70.薛化元,〈中華民國憲政藍圖的歷史演變──以行政權為中心的考察〉,《現代學術研究》,專刊8(1997.9),頁83-110。
     71.薛化元,〈陳誠與國民政府統治基盤的奠定──以一九四九年台灣省主席任內為中心的探討〉,《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0,頁261-284。
     72.薛化元,〈選舉與台灣政治發展(1950-1996)──從地方自治選舉到總統直選〉,《近代中國》,135期(2000.2),頁34-55。
     73.薛化元、楊秀菁,〈強人威權體制的建構與轉變(1949-1992)〉,「人權理論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主辦,2003.12.06。
     74.薛化元、楊秀菁,〈戰後台灣新聞自由的歷史考察(1945-1988)〉,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1-H-004-027,2003。
     75.韓岡明,〈領袖 蔣公反共復國時期軍事戰略之研究〉,台北: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76.簡弘毅,〈陳紀瀅文學與五○年代反共文藝體制〉,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77.簡鴻全,〈從拖延到拒絕-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三年美國對國府反攻政策之演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78.魏紹徵,〈北伐革命浪潮中的標語—半世紀的潮流之一〉,《暢流》,52:12(1976.2.1),頁3。
     79.Carol Gluck,梅崎透(訳),〈戦後五〇年--記憶の地平〉,《歴史で考える》,東京:岩波書店,2007,頁320-348。
     80.アンドルー‧ゴードン,〈消費、生活、娯楽の「貫戦史」〉,收入:倉沢愛子(等編),《日常生活中の総力戦》,東京:岩波書店,2006,頁123-152。
     81.松田康博,〈台湾の大陸政策(1950-58年)-「大陸反攻」の態勢と作戦-〉,《日本台湾学会報》,4(2002.7),頁1-19。
     82.森武麿,〈総力戦・ファシズム・戦後改革〉,收入:倉沢愛子(等編),《なぜ、いまアジア・太平洋戦争か》,東京:岩波書店,2005,頁125-160。
     83.菅野敦志,〈台湾における文化政策と国民統合(1945-1987) -「脱日本化」‧「中国化」‧「本土化」をめぐる史的考察-〉,東京:早稲田大学大学院アジア太平洋研究科博士学位論文,2006。
     84.石川誠人,〈アメリカの許容下での「大陸反攻」の追求─国府の雲南省反攻拠点化計画の構想と挫折─〉,《日本台湾学会報》,10(2008.5),頁55-74。
     85.石川誠人,〈国府の「大陸反攻」とケネディ政権の対応〉,《国際政治》,148(2007.3),頁118-132。
     86.石川誠人,〈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機へのアメリカの対応─「大陸反攻放棄声明」に至るまで─〉,《立教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29(2002),頁85-117。
     87.前田直樹,〈「反共」から「自由中国」へ─末期アイゼンハワー政権の台湾政策の変化〉,《日本台湾学会報》,6(2004.5),頁93-106。
     88.前田直樹,〈第1次台湾海峡危機とアイゼンハワー政権─危機処理をめぐる米台摩擦─〉,《広島法学》,18:4(1995.3),頁149-180。
     89.前田直樹,〈第1次台湾海峡危機をめぐる米台関係─大陸武力反攻と『ショーケース』化〉,《現代台湾研究》,23(2002.7),頁137-152。
     90.渡辺洋三,〈日本ファシズム法体制.総論〉,收入:東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編),《戦時日本の法体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9),頁3-70。
     91.日本放送協會(編),〈台湾の放送事業〉,《ラジオ年鑑》,昭和十七年(東京:日本放送協會,1942),頁344-346。
     92.鈴木賢,〈現代台湾における法の本地化-「中華民国在台湾」法から台湾法への転換-〉,《北大法学論集》,51:4(2000.9),頁269-279。
     93.纐纈厚,〈戦前、戦後有事法制の展開と構造〉,《年報.日本現代史》,第6號(2000),頁103-150。
     94.Bian, Morris L. "Building State Structure: Guomindang Institutional Rationalization dur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Modern China, 31:1(Jan., 2005), 35-37.
     95.Cheng, Tun-jen(鄭敦仁). “Democratizing the Quasi-Leninist Regime in Taiwan,” World Politics, XLI-4(July, 1989), 471-499.
     96.Gordon, Andrew. “Consumption, Leisure and the Middle Class in Transwar Japan.” Social Science Japan Journal, 10:1(Apr., 2007), 1-21.
     97.Linz, Juan J.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Spain,” in Erik Allard and Stein Rokkan eds., Mass Politics: Studie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New York: Free Press, 1970, 251-283.
     98.Needell, Allan A. “‘Truth Is Our Weapon’: Project TROY, Political Warfare, and Government-Academic Relations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ate.” Diplomatic History, 17:3(Summer, 1993), 399-420.
     99.Strauss, Julia C. "The Evolution of Republican Government." in Frederic Wakeman, JR and Richard Louis Edmonds eds., Reappraising Republican Chin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75-97.
     100.Tilly, Charles. "War making and state making as organized crime."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Eheda Skocpol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169-191.
     101.Tsang, Steve(曾銳生). “Chiang Kai-shek and the Kuomintang’s Policy to Reconquer the Chinese Mainland, 1949-1958.” in Tsang, ed., In the Shadow of China: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Taiwan since 1949.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 48-72.
     102.Wu, Nai-the(吳乃德).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D Thesis, Dp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