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九一一」後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之研究
作者 田漢宇
貢獻者 趙國材
田漢宇
關鍵詞 恐怖主義
東南亞反恐戰爭
反恐合作
地緣戰略
國家利益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9-May-2016 13:29:23 (UTC+8)
摘要 冷戰結束,適值全球因應國際體系解構與重建之時,2001年9月11日美國境內卻突然發生嚴重之恐怖攻擊事件震驚全球,此一事件除迅即引起全球強烈之反應,亦且挑戰當代國際安全研究規範,更將導引未來國際安全政策制訂之方向。
     「戰爭」活動自歷史以觀,多以國家行為者行之,惟國家亦須按國際法規範使用武力。但「九一一」後,美國及恐怖主義組織在使用武力之具體實踐上,首先打破了戰爭僅能發生於國家之間的情況;其次,美國依「自衛原則」執行其特立獨行的「先發制人」反恐戰略,亦暴露出當代國際法無法有效規範武力使用之困境。
     在恐怖主義犯罪日益猖獗及恐怖活動無所不用其極、危害不斷加重之情勢下,國際社會遂逐漸加大反恐力度,聯合國及相關國際組織亦針對恐怖主義犯罪制訂相關多邊公約,以遏制恐怖組織活動之蔓延,美國亦將反恐戰爭指導原則做為其國防政策執行重心,全力推動全球反恐行動,而境內擁有近二億穆斯林之東南亞地區,已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以外,首重之反恐戰場。
     印尼為全球穆斯林信眾最多之國家,在印尼政治發展的過程中,伊斯蘭教與穆斯林組織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另由於印尼境內多島嶼之地理特性,有利於恐怖分子藏匿及連結,為恐發展成為恐怖主義溫床,美國對東南亞反恐亟欲肅清印尼地區,故與印尼合作反恐則成為必然之趨勢。長期以來,美國與印尼保持廣泛之合作關係,但在1999年東帝汶事件後,便中斷軍事合作關係,直到2005年11月,美國基於全球反恐戰略利益之考量方始恢復。
     基於「九一一」後之多極體系國際政治環境與全球反恐趨勢,並為前瞻國際安全研究及安全政策新方向,本論文透過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之政策與實踐,探討美國東南亞反恐戰爭對區域安全的影響,並進一步瞭解美國此際於印尼之反恐戰略佈局,在實踐過程當中產生之互動與影響。並藉由美國與印尼在反恐戰爭之結盟意圖,單邊與多邊合作之實踐,及印尼對美國之反恐合作態度進行探討,從而分析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之目的及評估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成效;最後亦對我國未來之安全政策與反恐機制相關規劃,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關鍵詞:恐怖主義、東南亞反恐戰爭、反恐合作、地緣戰略、國家利益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逸舟主編,《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9月。
     王保存,《世界新軍事變革新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中共探討「不對稱作戰」戰法〉,《2002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
     石鳳軍,〈「非對稱作戰」的提出及其啟示〉,《軍事歷史(北京)》,1999年,第1期。
     朱蓓蕾,〈第二章:非傳統性安全理論〉,《兩岸交流的非傳統性安全威脅》,臺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頁11-81。
     朱素梅,《恐怖主義:歷史與現實》,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李少軍,〈恐怖主義概念的界定〉,《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9月。
     李晨陽,〈九一一事件以來美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的變化〉,《當代亞太》,2004 年第8期。
     巫乾煌,〈淺析美軍之「不對稱戰爭」緣起〉,《航特部學術半年刊》,2002年3月,第35期。
     汪毓瑋,〈東南亞地區恐怖活動現況與對台灣之安全意涵〉,《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8期,2005年8月。
     汪毓瑋,《國際重要恐怖活動與各國反制作為大事紀》,臺北:幼獅出版社,2006年7月。
     汪毓瑋,〈未來我國國土安全機關組織與人力資源整合研究〉,《國家菁英季刊》,第3卷第2期,2007年6月。
     宋燕輝,〈麻六甲海峽四國聯合空中巡邏演習之意涵暨我應持立場〉,「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 華民國委員會」第十二期會訊,2006年1月,頁44-47。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吳東野,〈全球反恐聯盟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1-39。
     吳東野,《九一一與國際反恐》,台北:遠景基金會,2003年。
     胡聯合,《當代世界恐怖主義與對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胡瑞舟,〈反恐戰爭對美國內外互動關係的影響:一年後的分析性概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41-63。
     胡鞍鋼、門洪華,《解讀美國大戰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國「抗擊恐怖主義國家戰略報告」(中譯版),2003年。
     孫國祥,〈亞太安全總體情勢:美國亞太戰略變遷與實踐〉,《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3-2004》,臺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
     許海雲,《鍛造冷戰聯盟︰美國“大西洋聯盟政策”研究(1945-195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04月。
     國家安全局彙編,《國際恐怖主義組織及其活動之研究》,92年11月26日。
     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北京: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傅夢孜,《反恐背景下美國全球戰略》,北京: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陳佩修,〈美國推動『國土安全』任務與東南亞『區域安全』情勢之轉變-『反恐』與『權力』的論述〉,「中興大學東協發展與區域整合」座談會,台中,2003年11月。
     陳佩修,〈九一一後東南亞恐怖主義與安全情勢的演化〉,「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台北,2005年12月。
     陳勁甫,〈「不對稱戰爭原則」對我國軍事戰略發展之探討〉,《「不對稱作戰思考與作為」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主辦,2000年3月25日。
     陳偉華,〈論「先制」美國戰略思維之轉變與實踐〉,《國防雜誌》,第18卷第6期,2002年12月。
     張錫模,《全球反恐戰爭》,臺北:東觀出版社,2006年11月。
     張亞中,《國際關係與現勢》,臺北:晶典出版社,2004年7月。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
     張中勇,〈第三章,美國反恐戰略之探討〉,《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六輯》,國家安全叢書,2007年3月。
     張應龍,〈新加坡伊斯蘭祈禱團事件與東南亞反恐鬥爭〉,《東南亞縱橫》,2003年5月。
     黃奎博,〈東協區域論壇的反恐措施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
     黃秋龍,〈倫敦爆炸事件與新興恐怖主義的發展趨勢〉,《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8期,2005年8月。
     賀聖達,〈伊斯蘭教與影響當代東南亞政治發展的三大問題〉,《學術探索》,2004年第10期,2004年10月。
     溫北炎,〈印尼伊斯蘭教主流派與極端派初探〉,《東南亞研究》,2002年第4期。
     楊潔勉,《國際合作反恐》,北京: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趙國材,〈論全球化下之國際反恐怖主義公約〉,第三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7年11月19日,頁135-150。
     翟坤,〈2002年的東盟〉,《國際資料信息》2003年第2期。
     蔡東杰,〈東南亞地區反恐情勢與未來發展〉,第二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6年12月28日,頁34-45。
     蔡政修,〈九一一事件後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以波灣戰爭與北韓核子危機為例〉,《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129-165。
     蔡明彥,〈美國反恐與國際反恐合作〉,「『九一一』三週年之觀察與省思—全球恐怖主義與國際反恐現況分析」,中華歐亞基金會主辦,台中,2004年9月。
     蔡維心,〈東南亞航道安全合作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鄭宇碩,〈911事件後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安全概念的拓展〉,「全球趨勢化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主辦,臺北,2003年11月。
     劉復國,〈東南亞恐怖主義對亞太區域安全影響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79-106。
     貳、英文部份
     Abuza, Zachary, “The State of Jemaah Islamiya and the Future of Terrorism in Southeast Asia,” Terrorism Monitor, Vol. 2, Iss. 2(January 30, 2004), available at(accessed May 12, 2007)
     Anwar, Dewi Fortuna, Indonesia in ASEAN:Foreign Policy and Regionalism(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4).
     Arreguin-Toft,Ivan, How the weak win wars:a theory of asymmetric conflic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Barnett,Roger W., Asymmetrical warfare:Today’s Challenge to U.S. Military Power(Brassey’s,Inc., 2003).
     Bergen, Peter L., Holy War, Inc.: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Osama Bin Laden(New York: Touchstone, 2002).
     Berkowitz, Bruce, The New Face of War: How War Will Be Fought in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 The Free Press, 2003).
     Brzezinski, Zbigniew, The Grand Chessboard: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New York:Basic Books, 1997).
     Cassese,A., The current legal regulation of the use of force(Bosto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6).
     Collins, Alan, The Security Dilemmas of Southeast Asia(New York:St.Martins Press,LLC, 2000).
     Cordesman, Anthony H., Terrorism,Asymmetic Warfare,and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Washington, D.C., 2002).
     Dalacoura,Katerina, “Islamist Moment as Non-State Actor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In Non-State Actors in World Politics,ed. Daphné Josselin and William Wallace(New York:Palgrave, 2001), pp.235-248.
     Davis, Lynn E. and Shaprio, Jeremy, The U.S. Army and the New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Calif.:RAND, 2003).
     Elias ,Jamal J., Religions of the World Series: Islam(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Inc., 1998).
     Goldstein,Joshua 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Washington,D.C.:American Univesity Press, 2001).
     Holt, Andrew, “Indonesia and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ism: Jakarta’s Mediocre Response to Terror,” Terrorism Monitor, Vol. 2, Iss. 2(January 30, 2004), available at(accessed October 16, 2007)
     Huntington,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New York:Simon & Schuster,Inc., 1997).
     “Indonesia Backgrounder: How the Jemaah Islamiyah Terrorist Network Operates”, ICG Asia Report, No.43(December, 2002), available at     pacific-action.org/southeastasia/indonesia/resources/reports>(accessed August 12, 2007)
     Martin, Gus, Understanding Terrorism: Challenges, Perspectives, and Issues(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3).
     Mckenzia,Kenneth F. Jr., “The Rise of Asymmetric Threats: Priorities for Defense Planning” , QDR 2001 STRATEGY-DRIVEN CHOICES FOR AMERICA`S SECURITY(Washington,D.C.:National Defense Univesity Press, 2001).
     Metz,Steven and JohnsonⅡ,Douglas V., Asymmetry and U.S. Military Strategy:Definition,Background,and Strategic Concepts(P.A.: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U.S.Army War College Press, 2001)
     National Strategy for Combating Terrorism,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2006, available at< http://www.white house.gov/nsc>(accessed September 20, 2007)
     Nelson, Daniel N., “Transatlantic Transmutations.”In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Autumn 2002), pp.51-66.
     Nye Jr., Joseph S.,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Sarkesian, Sam C., John Allen Willaims and Stephen J.Cimbala. U.S. National Security:Policymaker, Processes, and Politics, 3rd ed.(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Inc., 2002).
     Smith, James M. and William C. Thomas, The Terrorism Threat and U.S. Government Response:Oper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USAF Institude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US Air Force Academy, Colorado, 2001).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03, (Singapore: Institud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Tay , Simon S. C.,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9/11:Primacy and Partnership in the Pacific,In The Fletcher Forum of World Affairs, 2004, pp.113-132.
      Available at(accessed August 16, 2007)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2002, available at< http://www.white house.gov/nsc>(accessed September 2, 2007)
     Zilinskas,Raymond A., Biological Warfare: Modern Offense and Defense,(Boulder:Lynne Reinner Publishers,Inc., 2000).
     9-11 Five Years Later:Successes and Challenges,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2006, available at(accessed June 30, 2007)
     參、網際網路
     一、國際組織
     聯合國http://www.mofa.un.org/
     東南亞國協http://www.aseansec.org/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http://www.apec.org/
     
     二、政府組織
     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
     中華民國國防部http://www.mnd.gov.tw/
     美國國務院http://www.state.gov /
     美國中情局http://www.cia.gov /
     
     三、新聞媒體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
     美國華盛頓郵報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美國洛杉磯時報http://www.latimes.com/
     美國CNN有線電視新聞網http://www.cnn.com/
     英國BBC新聞中文網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default2.stm
     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四、智庫與學術單位
     美國國會圖書館http://www.loc.gov/index.html
     外交關係協會http://www.cfr.org/
     遠景基金會http://www.pf.org.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
9425302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302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趙國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田漢宇zh_TW
dc.creator (作者) 田漢宇zh_TW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3:29:23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3:29:2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3:29:2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425302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495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25302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冷戰結束,適值全球因應國際體系解構與重建之時,2001年9月11日美國境內卻突然發生嚴重之恐怖攻擊事件震驚全球,此一事件除迅即引起全球強烈之反應,亦且挑戰當代國際安全研究規範,更將導引未來國際安全政策制訂之方向。
     「戰爭」活動自歷史以觀,多以國家行為者行之,惟國家亦須按國際法規範使用武力。但「九一一」後,美國及恐怖主義組織在使用武力之具體實踐上,首先打破了戰爭僅能發生於國家之間的情況;其次,美國依「自衛原則」執行其特立獨行的「先發制人」反恐戰略,亦暴露出當代國際法無法有效規範武力使用之困境。
     在恐怖主義犯罪日益猖獗及恐怖活動無所不用其極、危害不斷加重之情勢下,國際社會遂逐漸加大反恐力度,聯合國及相關國際組織亦針對恐怖主義犯罪制訂相關多邊公約,以遏制恐怖組織活動之蔓延,美國亦將反恐戰爭指導原則做為其國防政策執行重心,全力推動全球反恐行動,而境內擁有近二億穆斯林之東南亞地區,已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以外,首重之反恐戰場。
     印尼為全球穆斯林信眾最多之國家,在印尼政治發展的過程中,伊斯蘭教與穆斯林組織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另由於印尼境內多島嶼之地理特性,有利於恐怖分子藏匿及連結,為恐發展成為恐怖主義溫床,美國對東南亞反恐亟欲肅清印尼地區,故與印尼合作反恐則成為必然之趨勢。長期以來,美國與印尼保持廣泛之合作關係,但在1999年東帝汶事件後,便中斷軍事合作關係,直到2005年11月,美國基於全球反恐戰略利益之考量方始恢復。
     基於「九一一」後之多極體系國際政治環境與全球反恐趨勢,並為前瞻國際安全研究及安全政策新方向,本論文透過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之政策與實踐,探討美國東南亞反恐戰爭對區域安全的影響,並進一步瞭解美國此際於印尼之反恐戰略佈局,在實踐過程當中產生之互動與影響。並藉由美國與印尼在反恐戰爭之結盟意圖,單邊與多邊合作之實踐,及印尼對美國之反恐合作態度進行探討,從而分析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之目的及評估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成效;最後亦對我國未來之安全政策與反恐機制相關規劃,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關鍵詞:恐怖主義、東南亞反恐戰爭、反恐合作、地緣戰略、國家利益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1
     圖表目次 …………………………………………………………………………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5
     第二節 文獻回顧………………………………………………………………8
     第三節 研究方法………………………………………………………………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6
     第五節 論文架構………………………………………………………………17
     
     第二章 東南亞恐怖主義之發展
     第一節 恐怖主義之性質與特徵………………………………………………19
     第二節 恐怖主義與非對稱性威脅……………………………………………31
     第三節 印尼恐怖主義發展歷程………………………………………………43
     第四節 小結……………………………………………………………………50
     
     第三章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下的東南亞反恐政策
     第一節 美國國家安全與反恐戰略的演進……………………………………52
     第二節 「九一一」後美國東南亞反恐政策對印尼之影響…………………65
     第三節 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之目的…………………………………………73
     第四節 小結……………………………………………………………………80
     
     
     第四章 美國與印尼之反恐合作
     第一節 印尼激進組織活動及重大事件………………………………………82
     第二節 印尼反恐工作暨與美合作執行情形…………………………………94
     第三節 印尼對美國的反恐合作態度 ………………………………………118
     第四節 小結 …………………………………………………………………126
     
     第五章 總結
     第一節 結論 …………………………………………………………………128
     第二節 建議 …………………………………………………………………132
     
     參考書目 ……………………………………………140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25302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恐怖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東南亞反恐戰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反恐合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地緣戰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利益zh_TW
dc.title (題名) 「九一一」後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逸舟主編,《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9月。
     王保存,《世界新軍事變革新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中共探討「不對稱作戰」戰法〉,《2002中共年報》,(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
     石鳳軍,〈「非對稱作戰」的提出及其啟示〉,《軍事歷史(北京)》,1999年,第1期。
     朱蓓蕾,〈第二章:非傳統性安全理論〉,《兩岸交流的非傳統性安全威脅》,臺北,遠景基金會,2005年3月,頁11-81。
     朱素梅,《恐怖主義:歷史與現實》,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
     李少軍,〈恐怖主義概念的界定〉,《恐怖主義溯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9月。
     李晨陽,〈九一一事件以來美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的變化〉,《當代亞太》,2004 年第8期。
     巫乾煌,〈淺析美軍之「不對稱戰爭」緣起〉,《航特部學術半年刊》,2002年3月,第35期。
     汪毓瑋,〈東南亞地區恐怖活動現況與對台灣之安全意涵〉,《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8期,2005年8月。
     汪毓瑋,《國際重要恐怖活動與各國反制作為大事紀》,臺北:幼獅出版社,2006年7月。
     汪毓瑋,〈未來我國國土安全機關組織與人力資源整合研究〉,《國家菁英季刊》,第3卷第2期,2007年6月。
     宋燕輝,〈麻六甲海峽四國聯合空中巡邏演習之意涵暨我應持立場〉,「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 華民國委員會」第十二期會訊,2006年1月,頁44-47。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吳東野,〈全球反恐聯盟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1-39。
     吳東野,《九一一與國際反恐》,台北:遠景基金會,2003年。
     胡聯合,《當代世界恐怖主義與對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胡瑞舟,〈反恐戰爭對美國內外互動關係的影響:一年後的分析性概述〉,《遠景基金會季刊》,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頁41-63。
     胡鞍鋼、門洪華,《解讀美國大戰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國「抗擊恐怖主義國家戰略報告」(中譯版),2003年。
     孫國祥,〈亞太安全總體情勢:美國亞太戰略變遷與實踐〉,《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3-2004》,臺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
     許海雲,《鍛造冷戰聯盟︰美國“大西洋聯盟政策”研究(1945-195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04月。
     國家安全局彙編,《國際恐怖主義組織及其活動之研究》,92年11月26日。
     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北京: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傅夢孜,《反恐背景下美國全球戰略》,北京: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陳佩修,〈美國推動『國土安全』任務與東南亞『區域安全』情勢之轉變-『反恐』與『權力』的論述〉,「中興大學東協發展與區域整合」座談會,台中,2003年11月。
     陳佩修,〈九一一後東南亞恐怖主義與安全情勢的演化〉,「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台北,2005年12月。
     陳勁甫,〈「不對稱戰爭原則」對我國軍事戰略發展之探討〉,《「不對稱作戰思考與作為」學術研討會》,淡江大學主辦,2000年3月25日。
     陳偉華,〈論「先制」美國戰略思維之轉變與實踐〉,《國防雜誌》,第18卷第6期,2002年12月。
     張錫模,《全球反恐戰爭》,臺北:東觀出版社,2006年11月。
     張亞中,《國際關係與現勢》,臺北:晶典出版社,2004年7月。
     張中勇,〈國際恐怖主義的演變與發展〉,《戰略與國際研究》,第4卷第1期,2002年1月。
     張中勇,〈第三章,美國反恐戰略之探討〉,《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第六輯》,國家安全叢書,2007年3月。
     張應龍,〈新加坡伊斯蘭祈禱團事件與東南亞反恐鬥爭〉,《東南亞縱橫》,2003年5月。
     黃奎博,〈東協區域論壇的反恐措施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
     黃秋龍,〈倫敦爆炸事件與新興恐怖主義的發展趨勢〉,《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8期,2005年8月。
     賀聖達,〈伊斯蘭教與影響當代東南亞政治發展的三大問題〉,《學術探索》,2004年第10期,2004年10月。
     溫北炎,〈印尼伊斯蘭教主流派與極端派初探〉,《東南亞研究》,2002年第4期。
     楊潔勉,《國際合作反恐》,北京: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趙國材,〈論全球化下之國際反恐怖主義公約〉,第三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7年11月19日,頁135-150。
     翟坤,〈2002年的東盟〉,《國際資料信息》2003年第2期。
     蔡東杰,〈東南亞地區反恐情勢與未來發展〉,第二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桃園,中央警察大學,2006年12月28日,頁34-45。
     蔡政修,〈九一一事件後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以波灣戰爭與北韓核子危機為例〉,《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2004年11月,頁129-165。
     蔡明彥,〈美國反恐與國際反恐合作〉,「『九一一』三週年之觀察與省思—全球恐怖主義與國際反恐現況分析」,中華歐亞基金會主辦,台中,2004年9月。
     蔡維心,〈東南亞航道安全合作之研究〉,(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
     鄭宇碩,〈911事件後東亞與東南亞地區安全概念的拓展〉,「全球趨勢化下的反恐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主辦,臺北,2003年11月。
     劉復國,〈東南亞恐怖主義對亞太區域安全影響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79-106。
     貳、英文部份
     Abuza, Zachary, “The State of Jemaah Islamiya and the Future of Terrorism in Southeast Asia,” Terrorism Monitor, Vol. 2, Iss. 2(January 30, 2004), available at(accessed May 12, 2007)
     Anwar, Dewi Fortuna, Indonesia in ASEAN:Foreign Policy and Regionalism(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4).
     Arreguin-Toft,Ivan, How the weak win wars:a theory of asymmetric conflic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Barnett,Roger W., Asymmetrical warfare:Today’s Challenge to U.S. Military Power(Brassey’s,Inc., 2003).
     Bergen, Peter L., Holy War, Inc.: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Osama Bin Laden(New York: Touchstone, 2002).
     Berkowitz, Bruce, The New Face of War: How War Will Be Fought in the 21st Century(New York: The Free Press, 2003).
     Brzezinski, Zbigniew, The Grand Chessboard: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New York:Basic Books, 1997).
     Cassese,A., The current legal regulation of the use of force(Bosto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6).
     Collins, Alan, The Security Dilemmas of Southeast Asia(New York:St.Martins Press,LLC, 2000).
     Cordesman, Anthony H., Terrorism,Asymmetic Warfare,and 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Washington, D.C., 2002).
     Dalacoura,Katerina, “Islamist Moment as Non-State Actor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In Non-State Actors in World Politics,ed. Daphné Josselin and William Wallace(New York:Palgrave, 2001), pp.235-248.
     Davis, Lynn E. and Shaprio, Jeremy, The U.S. Army and the New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Calif.:RAND, 2003).
     Elias ,Jamal J., Religions of the World Series: Islam(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Inc., 1998).
     Goldstein,Joshua 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Washington,D.C.:American Univesity Press, 2001).
     Holt, Andrew, “Indonesia and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ism: Jakarta’s Mediocre Response to Terror,” Terrorism Monitor, Vol. 2, Iss. 2(January 30, 2004), available at(accessed October 16, 2007)
     Huntington,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New York:Simon & Schuster,Inc., 1997).
     “Indonesia Backgrounder: How the Jemaah Islamiyah Terrorist Network Operates”, ICG Asia Report, No.43(December, 2002), available at     pacific-action.org/southeastasia/indonesia/resources/reports>(accessed August 12, 2007)
     Martin, Gus, Understanding Terrorism: Challenges, Perspectives, and Issues(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3).
     Mckenzia,Kenneth F. Jr., “The Rise of Asymmetric Threats: Priorities for Defense Planning” , QDR 2001 STRATEGY-DRIVEN CHOICES FOR AMERICA`S SECURITY(Washington,D.C.:National Defense Univesity Press, 2001).
     Metz,Steven and JohnsonⅡ,Douglas V., Asymmetry and U.S. Military Strategy:Definition,Background,and Strategic Concepts(P.A.: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U.S.Army War College Press, 2001)
     National Strategy for Combating Terrorism,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2006, available at< http://www.white house.gov/nsc>(accessed September 20, 2007)
     Nelson, Daniel N., “Transatlantic Transmutations.”In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Autumn 2002), pp.51-66.
     Nye Jr., Joseph S.,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Sarkesian, Sam C., John Allen Willaims and Stephen J.Cimbala. U.S. National Security:Policymaker, Processes, and Politics, 3rd ed.(Boulder:Lynne Rienner Publishers,Inc., 2002).
     Smith, James M. and William C. Thomas, The Terrorism Threat and U.S. Government Response:Oper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USAF Institude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US Air Force Academy, Colorado, 2001).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03, (Singapore: Institud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3).
     Tay , Simon S. C.,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9/11:Primacy and Partnership in the Pacific,In The Fletcher Forum of World Affairs, 2004, pp.113-132.
      Available at(accessed August 16, 2007)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2002, available at< http://www.white house.gov/nsc>(accessed September 2, 2007)
     Zilinskas,Raymond A., Biological Warfare: Modern Offense and Defense,(Boulder:Lynne Reinner Publishers,Inc., 2000).
     9-11 Five Years Later:Successes and Challenges,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2006, available at(accessed June 30, 2007)
     參、網際網路
     一、國際組織
     聯合國http://www.mofa.un.org/
     東南亞國協http://www.aseansec.org/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http://www.apec.org/
     
     二、政府組織
     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
     中華民國國防部http://www.mnd.gov.tw/
     美國國務院http://www.state.gov /
     美國中情局http://www.cia.gov /
     
     三、新聞媒體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
     美國華盛頓郵報http://www.washingtonpost.com/
     美國洛杉磯時報http://www.latimes.com/
     美國CNN有線電視新聞網http://www.cnn.com/
     英國BBC新聞中文網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default2.stm
     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
     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
     
     四、智庫與學術單位
     美國國會圖書館http://www.loc.gov/index.html
     外交關係協會http://www.cfr.org/
     遠景基金會http://www.pf.org.tw/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