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以台灣國家品牌價值傳遞過程為例
Nation Brand Value Delivery Model—Case Study on the Delivery Model of Taiwan Nation Brand Value作者 黃鉦堯
Huang, Cheng-Yao貢獻者 溫肇東
Wen, Chao-Tung
黃鉦堯
Huang, Cheng-Yao關鍵詞 國家品牌
價值傳遞模式
品牌
Nation Brand
Value Delivery model
Brand
Country Brand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08:29 (UTC+8) 摘要 台灣本身製造、設計、研發能力對於世界高科技產業的貢獻來說,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國際分工供應鏈體系,台灣製造的品質與聲譽,影響全世界各地消費者在採購時的決策。 本研究的主題是探討台灣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的過程,台灣政府、產業、企業與相關組織,致力於往建立台灣國家品牌的道路上前進,但到目前為止,整體台灣國家品牌的建立概念並未被強調,因此本研究從Michael Porter教授(1990)提出的價值鏈延伸到品牌價值傳遞模式,以同樣建立核心競爭力的觀點,不同於Porter應用於企業的分析觀點,套入Simon Anholt (2005)提出的國家品牌指標六要素,探討台灣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並以Milan Zeleny教授(2006)提出的輔助資本型態:人為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自然資本重視與累積的相關成果,觀察台灣國家品牌建立過程中,著重台灣製造、創新台灣、品牌台灣、文化創意與地方城市的不同提升台灣國家品牌形象的活動,建構台灣國家品牌發展的價值傳遞模式。 研究結果建構出概念性的台灣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並發現在台灣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的發展,須憑藉台灣本身的自然資本、人為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四項輔助資本;目前台灣國家都會樣態的發展型態,逐漸強調自然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重要性。 而台灣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的過程中,政府須扮演強大角色,建立由上到下規畫統籌,多元性的鼓勵與資助台灣國家品牌發展,由統一的發展單未來統合國家發展品牌的資源,但目前尚無一致的共識與主要的推動單位來規畫執行。 其中必須注意的是,打造國家品牌不是虛浮其外表,要建構強而有力的國家品牌前,要有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的過程,強化國家品牌塑造時的特色與競爭力。因此,各階段的未來發展應向下扎根、連結左右資源,並向上提升以建立台灣國家品牌形象,打造台灣國家品牌競爭
Taiwan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supply chain. Not only the capability of manufacture, but also design and the R&D are the reputation of “Made in Taiwan” which implants and affects the process of decision making in every customers’ mi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esis is to develop and discuss Nation Brand of Taiwan, from the view of the Taiwan government, corporate and related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figure out whether the new emerging Nation Brand has been emphasized or not. After research framed the concept of Taiwan Nation Brand Net, extending from the theory of value chain of Prof. Michael Porter (1990), research selected five main activities: Made in Taiwan, Innovative Taiwan, Brand Taiwan, Culture and Creative Taiwan and City and District Taiwan, and Support Capital: Human Capital, Intelligence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Nature Capital to analyze Taiwan Nation Brand Strength and Weakness by using the Nation Brand Hexogen proposed by Simon Anholt (2005). The finding of the thesis that Taiwan has been toward the way of building Taiwan Nation Brand and Taiwan has been increasingly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Social Capital and Nature Capital since Taiwanese governmen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However, Taiwanese government is still in the beginning stage to build up the Taiwan Nation Brand. The necessary step for Taiwanese government has to leverage all resources from the related institu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nd reach the consistent concept of Taiwan Nation Brand to plan and execute overall process. Finally, the Branding Taiwan Nation Brand process would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Taiwan Nation Brand image of Taiwan.
謝辭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1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品牌 4 一、 品牌定義 4 二、 價值鏈 5 三、 品牌與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 6 四、 地方、城市、國家品牌 9 五、 原始國家影響效應 9 六、 國家形象 10 第二節 國家品牌與競爭能力 12 一、 Michael Porter國家競爭力 12 二、 Philip Kotler國家行銷 13 三、 國家都會的發展型態 14 四、 國家品牌 15 第三節 品牌指標 18 一、 競爭力識別指標 18 二、 城市品牌指標 19 三、 國家品牌指標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8 第三節 研究資料蒐集 29 一、 相關產業推動機構詢問 29 二、 訪談對象 30 三、 次級資料 3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1 第四章 台灣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 32 一、 Made in Taiwan 33 二、 Innovative Taiwan 34 三、 Branding Taiwan 36 第一節 品牌台灣計畫Branding Taiwan 38 一、 品牌學院Academy 40 二、 台灣精品Taiwan Excellent Award 42 三、 品牌台灣計畫執行成果 44 四、 品牌台灣計畫後續發展 52 五、 小結 54 第二節 台灣文化創意 60 一、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 60 二、 文化創意產業執行成果 62 三、 文化創意產業後續發展 71 四、 小結 75 第三節 地方、城市品牌 81 二、 台灣觀光拔尖領航計畫 81 三、 台灣觀光產業執行成果 82 四、 城市品牌 89 五、 小結 94 第五章 研究發現 10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7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08 Reference 110 English 110 Chinese 111 網站 112 報紙 112參考文獻 English Anholt, S., (2002) “Foreword”,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Vol. 9, No.4/5, pp.229-239 Agrawal, J. and W. A. Kamakura. (1999) “Country of Orig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6, no.4: 255-267. Burmann, Ch. Konsumentenzufriedenheit als Determinante der Marken- und Händlerloyalität. Das Beispielder Automobilindustrie, in: Marketing ZFP, Heft 4, VI. Quartal (1991): 249-58. Bilkey, W. J., & Nes, E. (1982) “Country-of-origin Effect on Product Evalu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13, Summer, pp.89-99 Domeison, N. (2003) “Is there a case for national banding?”, International Trade Forum, Iss.1, pp.14-16 Gilmore, F., (2002) “A Country- Can it be repositioned? Spain- the success story of country branding”,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Vol.9, No.4/5, pp.281-294 Han, M.C. & Terpstra, V. (1988) “Country-of-origin effects for uni-national and bi-national produc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19, No2, pp.235-255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2007): Palgrave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2002) “Developing a nation brand, A suggested approach” ITC prepared for the Executive Forum 2002” Josiassen and Harzing (2008), 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 Kotler, P. & Gertner, D., (2002) “Country as brand, product, and beyond: A place marketing and br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Vol. 9, No.4/5, pp.249-261 Philip Kotler, Somkid Jatusripitak, and Suvit Maesincee (1997), The Marketing of Nations: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Building National Wealth, The Free Press. Porter, M.E. (1990, 1998)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Free Press, New York. Robert M. Grant, “Porter’s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An Assess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 (1991), p540 Simon Anholt (2006), Competitive identity [electronic resource] : the new brand management for nations, cities and regions Usunier (2006), 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 as studies (e.g. Chao, 2001, Journal of Advertizing) Chinese 2007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2007), 行政院文化創意產業推廣小組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 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廣小組 傅振焜譯 (2007), “創意新貴II城市與創意階級”, 寶鼎出版。譯自Richard Florida, “Cities and Creative Class”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系統服務規劃(2008), 行政院文化創意產業推廣小組 國際貿易局推動「品牌台灣發展計畫」業務簡報(2008), 行政院經濟部國貿局 李明軒等譯(1996), 國家競爭優勢(上)(下), 天下文化。譯自Michael Porter(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六大產業發展計畫:觀光拔尖領航方案(2009), 行政院交通部 知識經濟時代的契機與挑戰─專訪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先生 (2002), 兩岸經貿月刊, (第125 期), 民國91 年5 月10 日 陳彥揚 (2003), 打造國家品牌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及紐西蘭的產品來源國形象及觀光地形象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陳姝吟 (2005), 文化創意產業與國家品牌之相關性, 國立中山大學, 傳播管理研究所 施振榮 (2004)《再造宏碁:開創、成長與挑戰》, 林文玲 採訪整理,天下文化2004年10月29日初版, ISBN 9864173774 鄒繼礎等譯(2000), 國家行銷:建構國挑戰家財富的策略性方針(1997), 台北遠流。譯自Philip Kotler, Somkid Jatuscripitak, Suvit Maesincee (1997) “The marketing of nations: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building national wealth” 嚴長壽 (2008), 我所看見的未來, 天下文化, p14 遠見雜誌五月號(2009), 澳洲第一:國家治理,進入品牌的時代, 遠見。 網站 2009GfK Custom Research North America http://www.gfkamerica.com/index.en.html CEO國際品牌策略高峰論壇 http://www.brandingtaiwan.com.tw ITC Executive Forum http://www.intracen.org/execforum Tourism New Zealand http://www.newzealand.com 台灣精品網 http://www.innovalue.cetra.org.tw 台灣觀光局入口網站 http://www.tbroc.gov.tw 桃園航空城網站http://www.aerotropolis.com.tw/page01_3.php# 觀光局台灣形象標誌識別 http://202.39.225.136/auser/a/CIS/home.html 文化創意推廣小組http://new.cci.org.tw/ 報紙 李欣如(2009), 創意台灣2, D83 王清發(2009), 苗栗變身科技工商重鎮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96359008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3590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溫肇東 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en, Chao-Tung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鉦堯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uang, Cheng-Yao en_US dc.creator (作者) 黃鉦堯 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ang, Cheng-Yao en_US dc.date (日期) 2009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5:08:29 (UTC+8) -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5:08:29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08:29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359008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110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科技管理研究所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359008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台灣本身製造、設計、研發能力對於世界高科技產業的貢獻來說,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國際分工供應鏈體系,台灣製造的品質與聲譽,影響全世界各地消費者在採購時的決策。 本研究的主題是探討台灣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的過程,台灣政府、產業、企業與相關組織,致力於往建立台灣國家品牌的道路上前進,但到目前為止,整體台灣國家品牌的建立概念並未被強調,因此本研究從Michael Porter教授(1990)提出的價值鏈延伸到品牌價值傳遞模式,以同樣建立核心競爭力的觀點,不同於Porter應用於企業的分析觀點,套入Simon Anholt (2005)提出的國家品牌指標六要素,探討台灣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並以Milan Zeleny教授(2006)提出的輔助資本型態:人為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與自然資本重視與累積的相關成果,觀察台灣國家品牌建立過程中,著重台灣製造、創新台灣、品牌台灣、文化創意與地方城市的不同提升台灣國家品牌形象的活動,建構台灣國家品牌發展的價值傳遞模式。 研究結果建構出概念性的台灣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並發現在台灣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的發展,須憑藉台灣本身的自然資本、人為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四項輔助資本;目前台灣國家都會樣態的發展型態,逐漸強調自然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重要性。 而台灣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的過程中,政府須扮演強大角色,建立由上到下規畫統籌,多元性的鼓勵與資助台灣國家品牌發展,由統一的發展單未來統合國家發展品牌的資源,但目前尚無一致的共識與主要的推動單位來規畫執行。 其中必須注意的是,打造國家品牌不是虛浮其外表,要建構強而有力的國家品牌前,要有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的過程,強化國家品牌塑造時的特色與競爭力。因此,各階段的未來發展應向下扎根、連結左右資源,並向上提升以建立台灣國家品牌形象,打造台灣國家品牌競爭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aiwan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supply chain. Not only the capability of manufacture, but also design and the R&D are the reputation of “Made in Taiwan” which implants and affects the process of decision making in every customers’ mi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esis is to develop and discuss Nation Brand of Taiwan, from the view of the Taiwan government, corporate and related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figure out whether the new emerging Nation Brand has been emphasized or not. After research framed the concept of Taiwan Nation Brand Net, extending from the theory of value chain of Prof. Michael Porter (1990), research selected five main activities: Made in Taiwan, Innovative Taiwan, Brand Taiwan, Culture and Creative Taiwan and City and District Taiwan, and Support Capital: Human Capital, Intelligence Capital, Social Capital and Nature Capital to analyze Taiwan Nation Brand Strength and Weakness by using the Nation Brand Hexogen proposed by Simon Anholt (2005). The finding of the thesis that Taiwan has been toward the way of building Taiwan Nation Brand and Taiwan has been increasingly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Social Capital and Nature Capital since Taiwanese government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However, Taiwanese government is still in the beginning stage to build up the Taiwan Nation Brand. The necessary step for Taiwanese government has to leverage all resources from the related institu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nd reach the consistent concept of Taiwan Nation Brand to plan and execute overall process. Finally, the Branding Taiwan Nation Brand process would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Taiwan Nation Brand image of Taiwan. 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謝辭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1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品牌 4 一、 品牌定義 4 二、 價值鏈 5 三、 品牌與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 6 四、 地方、城市、國家品牌 9 五、 原始國家影響效應 9 六、 國家形象 10 第二節 國家品牌與競爭能力 12 一、 Michael Porter國家競爭力 12 二、 Philip Kotler國家行銷 13 三、 國家都會的發展型態 14 四、 國家品牌 15 第三節 品牌指標 18 一、 競爭力識別指標 18 二、 城市品牌指標 19 三、 國家品牌指標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8 第三節 研究資料蒐集 29 一、 相關產業推動機構詢問 29 二、 訪談對象 30 三、 次級資料 3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1 第四章 台灣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 32 一、 Made in Taiwan 33 二、 Innovative Taiwan 34 三、 Branding Taiwan 36 第一節 品牌台灣計畫Branding Taiwan 38 一、 品牌學院Academy 40 二、 台灣精品Taiwan Excellent Award 42 三、 品牌台灣計畫執行成果 44 四、 品牌台灣計畫後續發展 52 五、 小結 54 第二節 台灣文化創意 60 一、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 60 二、 文化創意產業執行成果 62 三、 文化創意產業後續發展 71 四、 小結 75 第三節 地方、城市品牌 81 二、 台灣觀光拔尖領航計畫 81 三、 台灣觀光產業執行成果 82 四、 城市品牌 89 五、 小結 94 第五章 研究發現 10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7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08 Reference 110 English 110 Chinese 111 網站 112 報紙 112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 I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1 第三節 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品牌 4 一、 品牌定義 4 二、 價值鏈 5 三、 品牌與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 6 四、 地方、城市、國家品牌 9 五、 原始國家影響效應 9 六、 國家形象 10 第二節 國家品牌與競爭能力 12 一、 Michael Porter國家競爭力 12 二、 Philip Kotler國家行銷 13 三、 國家都會的發展型態 14 四、 國家品牌 15 第三節 品牌指標 18 一、 競爭力識別指標 18 二、 城市品牌指標 19 三、 國家品牌指標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8 第三節 研究資料蒐集 29 一、 相關產業推動機構詢問 29 二、 訪談對象 30 三、 次級資料 3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1 第四章 台灣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 32 一、 Made in Taiwan 33 二、 Innovative Taiwan 34 三、 Branding Taiwan 36 第一節 品牌台灣計畫Branding Taiwan 38 一、 品牌學院Academy 40 二、 台灣精品Taiwan Excellent Award 42 三、 品牌台灣計畫執行成果 44 四、 品牌台灣計畫後續發展 52 五、 小結 54 第二節 台灣文化創意 60 一、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 60 二、 文化創意產業執行成果 62 三、 文化創意產業後續發展 71 四、 小結 75 第三節 地方、城市品牌 81 二、 台灣觀光拔尖領航計畫 81 三、 台灣觀光產業執行成果 82 四、 城市品牌 89 五、 小結 94 第五章 研究發現 10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7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08 Reference 110 English 110 Chinese 111 網站 112 報紙 112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359008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國家品牌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價值傳遞模式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品牌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Nation Brand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Value Delivery model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rand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untry Brand en_US dc.title (題名) 國家品牌價值傳遞模式—以台灣國家品牌價值傳遞過程為例 zh_TW dc.title (題名) Nation Brand Value Delivery Model—Case Study on the Delivery Model of Taiwan Nation Brand Value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nglish Anholt, S., (2002) “Foreword”,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Vol. 9, No.4/5, pp.229-239 Agrawal, J. and W. A. Kamakura. (1999) “Country of Orig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6, no.4: 255-267. Burmann, Ch. Konsumentenzufriedenheit als Determinante der Marken- und Händlerloyalität. Das Beispielder Automobilindustrie, in: Marketing ZFP, Heft 4, VI. Quartal (1991): 249-58. Bilkey, W. J., & Nes, E. (1982) “Country-of-origin Effect on Product Evalu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13, Summer, pp.89-99 Domeison, N. (2003) “Is there a case for national banding?”, International Trade Forum, Iss.1, pp.14-16 Gilmore, F., (2002) “A Country- Can it be repositioned? Spain- the success story of country branding”,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Vol.9, No.4/5, pp.281-294 Han, M.C. & Terpstra, V. (1988) “Country-of-origin effects for uni-national and bi-national produc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19, No2, pp.235-255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2007): Palgrave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 (2002) “Developing a nation brand, A suggested approach” ITC prepared for the Executive Forum 2002” Josiassen and Harzing (2008), 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 Kotler, P. & Gertner, D., (2002) “Country as brand, product, and beyond: A place marketing and brand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Vol. 9, No.4/5, pp.249-261 Philip Kotler, Somkid Jatusripitak, and Suvit Maesincee (1997), The Marketing of Nations: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Building National Wealth, The Free Press. Porter, M.E. (1990, 1998)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Free Press, New York. Robert M. Grant, “Porter’s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An Assess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 (1991), p540 Simon Anholt (2006), Competitive identity [electronic resource] : the new brand management for nations, cities and regions Usunier (2006), 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 as studies (e.g. Chao, 2001, Journal of Advertizing) Chinese 2007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2007), 行政院文化創意產業推廣小組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 經濟部文化創意產業推廣小組 傅振焜譯 (2007), “創意新貴II城市與創意階級”, 寶鼎出版。譯自Richard Florida, “Cities and Creative Class”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系統服務規劃(2008), 行政院文化創意產業推廣小組 國際貿易局推動「品牌台灣發展計畫」業務簡報(2008), 行政院經濟部國貿局 李明軒等譯(1996), 國家競爭優勢(上)(下), 天下文化。譯自Michael Porter(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六大產業發展計畫:觀光拔尖領航方案(2009), 行政院交通部 知識經濟時代的契機與挑戰─專訪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先生 (2002), 兩岸經貿月刊, (第125 期), 民國91 年5 月10 日 陳彥揚 (2003), 打造國家品牌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及紐西蘭的產品來源國形象及觀光地形象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陳姝吟 (2005), 文化創意產業與國家品牌之相關性, 國立中山大學, 傳播管理研究所 施振榮 (2004)《再造宏碁:開創、成長與挑戰》, 林文玲 採訪整理,天下文化2004年10月29日初版, ISBN 9864173774 鄒繼礎等譯(2000), 國家行銷:建構國挑戰家財富的策略性方針(1997), 台北遠流。譯自Philip Kotler, Somkid Jatuscripitak, Suvit Maesincee (1997) “The marketing of nations: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building national wealth” 嚴長壽 (2008), 我所看見的未來, 天下文化, p14 遠見雜誌五月號(2009), 澳洲第一:國家治理,進入品牌的時代, 遠見。 網站 2009GfK Custom Research North America http://www.gfkamerica.com/index.en.html CEO國際品牌策略高峰論壇 http://www.brandingtaiwan.com.tw ITC Executive Forum http://www.intracen.org/execforum Tourism New Zealand http://www.newzealand.com 台灣精品網 http://www.innovalue.cetra.org.tw 台灣觀光局入口網站 http://www.tbroc.gov.tw 桃園航空城網站http://www.aerotropolis.com.tw/page01_3.php# 觀光局台灣形象標誌識別 http://202.39.225.136/auser/a/CIS/home.html 文化創意推廣小組http://new.cci.org.tw/ 報紙 李欣如(2009), 創意台灣2, D83 王清發(2009), 苗栗變身科技工商重鎮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