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台灣生技製藥業之新藥開發流程-開放式創新管理觀點 作者 劉孝從 貢獻者 吳豐祥
劉孝從關鍵詞 生技產業
生技製藥
開放式創新
新藥開發流程
外部技術
技術中介人
專案管理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08:36 (UTC+8) 摘要 近年來全球醫藥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歐美製藥產業面臨:1.暢銷藥品專利即將到期、2.新藥產品生命週期縮短、3. 研發支出與產出不成比例、4. 健保藥價之削減,過去傳統藥廠以垂直整合方式開發新藥的方式已無法負荷艱困的產業環境。因此,開發新藥方式已從過去垂直整合轉向產業分工的方式,減低風險,提升新藥開發成功機會。因此,吾人可以預測這些廠商必須借用大量的外部資源才能快速地推出新藥。 目前我國新藥開發處於萌芽期,廠商規模小且較無經驗,加上國內過去以學名藥為主,因此,開發新藥一直是國內廠商的一個夢,也是製藥產業獲利最高的一項產品。然而,過去的研究重點往往著重在製藥產業相關業者發展策略、關鍵成功因素、營運模式或生技公司之創新管理、智財管理等層面探討,對於新藥開發流程的實務歷程的研究較少著墨。故本研究針對我國新藥開發公司的「新藥開發流程」進行研究,試圖以開放式創新觀點,探討其新藥開發流程中,專案團隊的外部技術網路與內部專案管理的關係,期能對於「團隊間之開放式創新管理」方面,提供一些實務上與學理上的貢獻。 本研究方法採個案分析法,文獻探討部分包含新藥開發流程、開放式創新、外部技術網路、專案管理,導出本研究之觀念性架構,以此理論架構發展出個案訪談問題,在研究中實地訪談四家之我國新藥開發廠商,並從中分析我國新藥開發流程中外部技術網路與專案管理之關係,透過個案分析推論我國新藥開發流程內、外部合作的關鍵成功因素。 本研究發現,新藥開發流程中,各階段技術不同,新藥開發專案團隊須清楚地界定本身的研發能力,才能有效連結外部技術資源。同時,專案團隊要能有效連結外部技術資源,團隊成員須擔任技術中介人,以促進適當的技術流進、流出,達成開放式創新。因此,選擇適當的技術中介人是新藥開發成功的關鍵因素。
摘要 I 章節目錄 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新藥開發流程 4 一、新藥定義 4 二、新藥開發流程 5 第二節 開放式創新 8 一、開放式創新之定義 8 二、開放式創新與封閉式創新之比較 8 三、開放式創新與封閉式創新之融合 14 四、開放式創新之實踐 15 第三節 外部技術網路 17 一、外部技術知識來源 17 二、外部技術取得方式 18 三、本節小結 19 第四節 專案管理 19 一、專案的意義 19 二、專案成員 20 三、專案團隊結構 21 第五節 技術中介人 23 第六節 智財權策略 25 第七節 專案領導人 27 第八節 本章小結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構面與變數說明 31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3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5 第四章 個案研究 37 第一節 基亞生技 37 一、公司背景 37 二、PI-88專案 - 新藥開發流程 38 三、外部技術網路 41 四、專案管理 44 五、小結 52 第二節 台灣微脂體公司 54 一、公司背景 54 二、Lipotecan®專案 - 新藥開發流程 55 二、外部技術網絡 60 二、專案管理 63 五、小結 71 第三節 智擎生技公司 73 一、公司背景 73 二、PEP02專案 - 新藥開發流程 74 三、外部技術網絡 77 四、專案管理 79 五、小結 85 第四節 寶齡富錦生技公司 87 一、公司背景 87 二、PBF1681專案 - 新藥開發流程 87 三、外部技術網絡 90 四、專案管理 92 五、小結 97 第五節 個案彙整 99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107 第一節 外部技術網絡 107 第二節 專案管理 108 第三節 外部技術網絡與專案管理 11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8 第二節 實務上的建議 119 第三節 後續的研究 119 參考文獻 121參考文獻 一、英文文獻 論文、期刊與書籍 Barczak, G. and Wilemon, D. (1989), “Leadership Difference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6, 259-267. Barton, J. (1998), “Competition and Competitive Us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anford workshop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dustry competitive standards, (http://stlr.stanford.edu/STLR/Symposia/Antitrust/index.htm) Benbasat, I., Goldstein, D.K. & Mead, M. (1987), “The Case Research Strategy in Studies of Information System”, MIS Quarterly, September, pp.369-374. Chesbrough, Henry (2004), “Managing Open Innovation: Chess and Poker,”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 47(1), pp13-16. Chesbrough, Henry (2007),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t`s Not Just About Technology Anymore”,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35(6), pp12-17. Chesbrough, Henry (2007), “Why Companies Should Have Open Business Models,”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8(2), pp22-28. Chesbrough, Henry William (2006), Open Business Models: 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ap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hesbrough, Henry William. (2003),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hesbrough, Henry, and Rosenbloom Richard S, (2002),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1(3),pp529-555. Chesbrough, Henry, Schwartz Kevin, (2007), “Innovating Business Models with Co-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 50(1), pp55-59. Chesbrough, Henry, Vanhaverbeke, Wim and Joel, West, editors (2006), Open Innovation: Researching a New Paradi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rk K.B. and Wheelwright, S.C. (1993), “Managing New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lark, K. B & Wheelwright, S. C. (1992), “Organizing and Leading Heavyweight Development Teams”, Revolutionizing Product Development: Quantum Leaps in Speed, Efficiency and Quality, NY, Free Press. Cohen, W.M., and Levinthal, D. A. (1990),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35. pp.128-152. Frost & Sullivan (2003), “CRO industry coming under pressure”, part of F&S’ Pharmaceuticals Monitor Service Gassmann, O. (2006), “Opening Up the Innovation Process:Toward An Agenda”, R&D Management, Page 223-228, June 2006. Harrison, F. L. (1993), Advanced Project Management,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Gower Leonard-Barton, Dorothy (1995), Well spring of knowledge , Boston 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Lock, D. (1994), Project Management, Brookfield Vt., USA: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Nambisan, Satish & Sawhney, Mohanbir (2007), “A Buyer’s Guide to the Innovation Bazaa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ne. 2007. Nikolaus, T. (2001),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European Biotechnology Firm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 67, pp259-272 Pitkethly, R. H. (2001),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in Japanese and UK Companies: Patent Licensing Decisions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Research Policy, Vol. 30, 2001, pp425-442 Powell, W.W., Koput, K.W. and Smith-Doerr, L. (1996),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1, pp. 116-145. Robert and Richard (2004), Managing projects Large and Small: the fundamental skills for delivering on budget and on time, Havard busibess Essential. Somaya, D. (2002),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Patent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1), pp17-38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網站及其他 二、中文文獻 論文、期刊 王緯中(1999),台灣軟體產業創新平台之研究,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佳玶(2004),我國生技新藥研發公司智慧財產權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范淑惠(2007),以開放式創新觀點看企業新產品開發及經營模式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陳桂恆(2008),「台灣生技製藥產業有希望嗎?」,智慧財產的機會與挑戰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生技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 廖佑宗(1999),技術知識特質與組織動態能耐之研究-以化工所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趙煥光(2007),開放式經營模式創新個案研究—以國內最大產業自動化廠商為研究對象,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劉昱岑(2003),台灣生物科技公司創新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鄭雅文(2007),生技製藥產學合作之研究─以陽明大學新藥中心、寶齡富錦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管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鄭聖群(2008),生技製藥產學合作之智財管理-以產業界之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管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賴威龍(1998),技術知識特質、產品開發團隊與組織動態能耐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燕甯(2008),從開放式創新觀點探討NTT DoCoMo平台型經營模式,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書籍 王美音譯(1998),Dorothy Leonard-Barton著,知識創新之泉,遠流出版。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2006),學名藥及生技學名藥市場趨勢及發展機會。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2007),醫藥產業年鑑2007。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2007),藥物委外研發及生產趨勢及亞太市場競爭分析。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2007),生物技術產業年鑑2007。 李芳齡譯(2007),Henry Chesbrough著,開放式經營─創新獲利新典範。 金馬譯(2005),Henry Chesbrough著,開放式創新─進行技術創新並從中獲利的新規則。 網站資料及其他 台灣微脂體股分有限公司官方網站,http://www.taiwanlipo.com/,檢索日期:2009年05月。 基亞生物科技股分有限公司官方網站,http://www.medigen.com.tw/,檢索日期:2009年05月。 陳啟祥(2008),台灣生技產業發展趨勢與「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影響,經濟部生物技術與醫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 智擎生技製藥有限公司官方網站,http://www.pharmaengine.com/,檢索日期:2009年05月。 經濟部技術處,http://doit.moea.gov.tw/04apply/how.asp,檢索日期:2009年05月。 劉常勇(2004),精簡研發的觀念,科技管理學習知識庫。 寶瑞康生物科技股分有限公司,http://www.panacorbio.com/,檢索日期:2009年05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96359018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3590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豐祥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孝從 zh_TW dc.creator (作者) 劉孝從 zh_TW dc.date (日期) 2009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5:08:36 (UTC+8) -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5:08:36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08:36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6359018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113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科技管理研究所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6359018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近年來全球醫藥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歐美製藥產業面臨:1.暢銷藥品專利即將到期、2.新藥產品生命週期縮短、3. 研發支出與產出不成比例、4. 健保藥價之削減,過去傳統藥廠以垂直整合方式開發新藥的方式已無法負荷艱困的產業環境。因此,開發新藥方式已從過去垂直整合轉向產業分工的方式,減低風險,提升新藥開發成功機會。因此,吾人可以預測這些廠商必須借用大量的外部資源才能快速地推出新藥。 目前我國新藥開發處於萌芽期,廠商規模小且較無經驗,加上國內過去以學名藥為主,因此,開發新藥一直是國內廠商的一個夢,也是製藥產業獲利最高的一項產品。然而,過去的研究重點往往著重在製藥產業相關業者發展策略、關鍵成功因素、營運模式或生技公司之創新管理、智財管理等層面探討,對於新藥開發流程的實務歷程的研究較少著墨。故本研究針對我國新藥開發公司的「新藥開發流程」進行研究,試圖以開放式創新觀點,探討其新藥開發流程中,專案團隊的外部技術網路與內部專案管理的關係,期能對於「團隊間之開放式創新管理」方面,提供一些實務上與學理上的貢獻。 本研究方法採個案分析法,文獻探討部分包含新藥開發流程、開放式創新、外部技術網路、專案管理,導出本研究之觀念性架構,以此理論架構發展出個案訪談問題,在研究中實地訪談四家之我國新藥開發廠商,並從中分析我國新藥開發流程中外部技術網路與專案管理之關係,透過個案分析推論我國新藥開發流程內、外部合作的關鍵成功因素。 本研究發現,新藥開發流程中,各階段技術不同,新藥開發專案團隊須清楚地界定本身的研發能力,才能有效連結外部技術資源。同時,專案團隊要能有效連結外部技術資源,團隊成員須擔任技術中介人,以促進適當的技術流進、流出,達成開放式創新。因此,選擇適當的技術中介人是新藥開發成功的關鍵因素。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摘要 I 章節目錄 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新藥開發流程 4 一、新藥定義 4 二、新藥開發流程 5 第二節 開放式創新 8 一、開放式創新之定義 8 二、開放式創新與封閉式創新之比較 8 三、開放式創新與封閉式創新之融合 14 四、開放式創新之實踐 15 第三節 外部技術網路 17 一、外部技術知識來源 17 二、外部技術取得方式 18 三、本節小結 19 第四節 專案管理 19 一、專案的意義 19 二、專案成員 20 三、專案團隊結構 21 第五節 技術中介人 23 第六節 智財權策略 25 第七節 專案領導人 27 第八節 本章小結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構面與變數說明 31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3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5 第四章 個案研究 37 第一節 基亞生技 37 一、公司背景 37 二、PI-88專案 - 新藥開發流程 38 三、外部技術網路 41 四、專案管理 44 五、小結 52 第二節 台灣微脂體公司 54 一、公司背景 54 二、Lipotecan®專案 - 新藥開發流程 55 二、外部技術網絡 60 二、專案管理 63 五、小結 71 第三節 智擎生技公司 73 一、公司背景 73 二、PEP02專案 - 新藥開發流程 74 三、外部技術網絡 77 四、專案管理 79 五、小結 85 第四節 寶齡富錦生技公司 87 一、公司背景 87 二、PBF1681專案 - 新藥開發流程 87 三、外部技術網絡 90 四、專案管理 92 五、小結 97 第五節 個案彙整 99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107 第一節 外部技術網絡 107 第二節 專案管理 108 第三節 外部技術網絡與專案管理 11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8 第二節 實務上的建議 119 第三節 後續的研究 119 參考文獻 121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要 I 章節目錄 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4 第一節 新藥開發流程 4 一、新藥定義 4 二、新藥開發流程 5 第二節 開放式創新 8 一、開放式創新之定義 8 二、開放式創新與封閉式創新之比較 8 三、開放式創新與封閉式創新之融合 14 四、開放式創新之實踐 15 第三節 外部技術網路 17 一、外部技術知識來源 17 二、外部技術取得方式 18 三、本節小結 19 第四節 專案管理 19 一、專案的意義 19 二、專案成員 20 三、專案團隊結構 21 第五節 技術中介人 23 第六節 智財權策略 25 第七節 專案領導人 27 第八節 本章小結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0 第二節 研究構面與變數說明 31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3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5 第四章 個案研究 37 第一節 基亞生技 37 一、公司背景 37 二、PI-88專案 - 新藥開發流程 38 三、外部技術網路 41 四、專案管理 44 五、小結 52 第二節 台灣微脂體公司 54 一、公司背景 54 二、Lipotecan®專案 - 新藥開發流程 55 二、外部技術網絡 60 二、專案管理 63 五、小結 71 第三節 智擎生技公司 73 一、公司背景 73 二、PEP02專案 - 新藥開發流程 74 三、外部技術網絡 77 四、專案管理 79 五、小結 85 第四節 寶齡富錦生技公司 87 一、公司背景 87 二、PBF1681專案 - 新藥開發流程 87 三、外部技術網絡 90 四、專案管理 92 五、小結 97 第五節 個案彙整 99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107 第一節 外部技術網絡 107 第二節 專案管理 108 第三節 外部技術網絡與專案管理 11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1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8 第二節 實務上的建議 119 第三節 後續的研究 119 參考文獻 121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6359018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技產業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技製藥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開放式創新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藥開發流程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外部技術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技術中介人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專案管理 zh_TW dc.title (題名) 台灣生技製藥業之新藥開發流程-開放式創新管理觀點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英文文獻 論文、期刊與書籍 Barczak, G. and Wilemon, D. (1989), “Leadership Difference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eam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6, 259-267. Barton, J. (1998), “Competition and Competitive Us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anford workshop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industry competitive standards, (http://stlr.stanford.edu/STLR/Symposia/Antitrust/index.htm) Benbasat, I., Goldstein, D.K. & Mead, M. (1987), “The Case Research Strategy in Studies of Information System”, MIS Quarterly, September, pp.369-374. Chesbrough, Henry (2004), “Managing Open Innovation: Chess and Poker,”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 47(1), pp13-16. Chesbrough, Henry (2007),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t`s Not Just About Technology Anymore”,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35(6), pp12-17. Chesbrough, Henry (2007), “Why Companies Should Have Open Business Models,”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8(2), pp22-28. Chesbrough, Henry William (2006), Open Business Models: 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ap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hesbrough, Henry William. (2003),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hesbrough, Henry, and Rosenbloom Richard S, (2002),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1(3),pp529-555. Chesbrough, Henry, Schwartz Kevin, (2007), “Innovating Business Models with Co-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 50(1), pp55-59. Chesbrough, Henry, Vanhaverbeke, Wim and Joel, West, editors (2006), Open Innovation: Researching a New Paradi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lark K.B. and Wheelwright, S.C. (1993), “Managing New Product and Process Developmen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lark, K. B & Wheelwright, S. C. (1992), “Organizing and Leading Heavyweight Development Teams”, Revolutionizing Product Development: Quantum Leaps in Speed, Efficiency and Quality, NY, Free Press. Cohen, W.M., and Levinthal, D. A. (1990),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35. pp.128-152. Frost & Sullivan (2003), “CRO industry coming under pressure”, part of F&S’ Pharmaceuticals Monitor Service Gassmann, O. (2006), “Opening Up the Innovation Process:Toward An Agenda”, R&D Management, Page 223-228, June 2006. Harrison, F. L. (1993), Advanced Project Management, Aldershot Hants, England: Gower Leonard-Barton, Dorothy (1995), Well spring of knowledge , Boston Mas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Lock, D. (1994), Project Management, Brookfield Vt., USA: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Nambisan, Satish & Sawhney, Mohanbir (2007), “A Buyer’s Guide to the Innovation Bazaa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ne. 2007. Nikolaus, T. (2001), “Mana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European Biotechnology Firm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 67, pp259-272 Pitkethly, R. H. (2001),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in Japanese and UK Companies: Patent Licensing Decisions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Research Policy, Vol. 30, 2001, pp425-442 Powell, W.W., Koput, K.W. and Smith-Doerr, L. (1996), “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Locus of Innovat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1, pp. 116-145. Robert and Richard (2004), Managing projects Large and Small: the fundamental skills for delivering on budget and on time, Havard busibess Essential. Somaya, D. (2002),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Patent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1), pp17-38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網站及其他 二、中文文獻 論文、期刊 王緯中(1999),台灣軟體產業創新平台之研究,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佳玶(2004),我國生技新藥研發公司智慧財產權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范淑惠(2007),以開放式創新觀點看企業新產品開發及經營模式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陳桂恆(2008),「台灣生技製藥產業有希望嗎?」,智慧財產的機會與挑戰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生技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 廖佑宗(1999),技術知識特質與組織動態能耐之研究-以化工所為例,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趙煥光(2007),開放式經營模式創新個案研究—以國內最大產業自動化廠商為研究對象,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劉昱岑(2003),台灣生物科技公司創新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鄭雅文(2007),生技製藥產學合作之研究─以陽明大學新藥中心、寶齡富錦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管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鄭聖群(2008),生技製藥產學合作之智財管理-以產業界之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管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賴威龍(1998),技術知識特質、產品開發團隊與組織動態能耐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燕甯(2008),從開放式創新觀點探討NTT DoCoMo平台型經營模式,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發表碩士論文。 書籍 王美音譯(1998),Dorothy Leonard-Barton著,知識創新之泉,遠流出版。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2006),學名藥及生技學名藥市場趨勢及發展機會。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2007),醫藥產業年鑑2007。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2007),藥物委外研發及生產趨勢及亞太市場競爭分析。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2007),生物技術產業年鑑2007。 李芳齡譯(2007),Henry Chesbrough著,開放式經營─創新獲利新典範。 金馬譯(2005),Henry Chesbrough著,開放式創新─進行技術創新並從中獲利的新規則。 網站資料及其他 台灣微脂體股分有限公司官方網站,http://www.taiwanlipo.com/,檢索日期:2009年05月。 基亞生物科技股分有限公司官方網站,http://www.medigen.com.tw/,檢索日期:2009年05月。 陳啟祥(2008),台灣生技產業發展趨勢與「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影響,經濟部生物技術與醫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 智擎生技製藥有限公司官方網站,http://www.pharmaengine.com/,檢索日期:2009年05月。 經濟部技術處,http://doit.moea.gov.tw/04apply/how.asp,檢索日期:2009年05月。 劉常勇(2004),精簡研發的觀念,科技管理學習知識庫。 寶瑞康生物科技股分有限公司,http://www.panacorbio.com/,檢索日期:2009年05月。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