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納書楹曲譜》研究—以《四夢全譜》為核心
A study about Nashuying Qupu with emphasis on Simeng Quanpu
作者 林佳儀
Lin, Chia Yi
貢獻者 李殿魁<br>蔡欣欣
林佳儀
Lin, Chia Yi
關鍵詞 葉堂
納書楹
葉譜
四夢
牡丹亭
崑曲
曲牌
曲譜
Tang Ye(葉堂)
Nashuying(納書楹)
YePu(葉譜)
Simeng(《四夢》)
The Peony Pavilion(牡丹亭)
Kunqu Opera(崑曲)
tunes(曲牌)
music scores(曲譜)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21:47 (UTC+8)
摘要 乾隆年間蘇州曲家葉堂刊行的《納書楹曲譜》,為戲曲工尺譜之首,不僅在曲譜的發展脈絡中具有開創意義,且兼具選本性質,又為崑曲音樂作法集大成之作品,故筆者以其為研究對象,期對乾隆時期崑曲劇目的內容、作曲手法的發展,及葉譜承先啟後的重要性,展開翔實且深刻的論述。
     
     葉堂於乾隆49年(1784)至60年(1795)間陸續刊行的曲譜,包括初刻《西廂記譜》、《納書楹曲譜》(正續外補四集)、《四夢全譜》、重鐫《西廂記全譜》,皆為帶曲文、板眼及工尺,不帶科白的樂譜,一時風行,號稱「葉譜」,其內容豐富,計收566齣/套曲,且訂譜成就向受稱道,影響深遠。筆者於撰述時,首先梳理乾隆時期蘇州的崑曲活動、葉堂之志趣及交遊、葉譜的刊行及影響,以為全文論述之基礎;繼而開展兩個主要的關注面向,第二章為葉譜選錄的內容,第三、四章則為葉堂訂譜的作法,為集中焦點,乃選擇最具曲樂創作意義之《四夢全譜》為核心,討論葉堂如何為馳騁才情、不拘格律的湯顯祖《四夢》曲文訂譜,以見在曲律及曲樂發展上的重要意義。
     
     就葉譜選錄的內容,筆者歸納其特色有三:(一)「散齣」與「全本」兼收:《納書楹曲譜》選錄自元至清前期,名家名作與時俗流行的散齣,而《西廂記譜》與《四夢全譜》則為全本劇作。(二)「劇」與「曲」雙重觀照:除大量選入有曲可唱之演劇散齣,兼及新興時劇,又收錄部分可供清唱的散曲及散齣,尤其好尚北套曲。(三)「流行」與「追憶」並存:除選入當時流行的劇目,又有《千鍾祿‧慘睹》等,當是因葉譜收錄而引領演出風潮,至於《桃花扇》等漸次退出劇壇的散齣,葉譜的記錄則帶有追憶性質。再將葉譜收錄的內容與其前《九宮大成譜》等、其後殷溎深傳譜等刊行的曲譜相較,則可見收錄內容頗為相近;然而,曲譜的性質,則由重「曲」轉而至重「戲」,頗可比喻為「加上板眼、工尺的《綴白裘》」,由以記錄唱腔為主之樂譜,變為於演出頗有助益之臺本。
     
     關於葉堂訂譜的作法,筆者以《四夢全譜》為核心,第三章先論「宛轉相就」之法,討論葉堂如何改調就詞,在譜曲時妥貼適應湯顯祖不盡合律的曲文。首先析論其中較富變化的集曲作法,以見不同曲牌的摘句如何銜接為集曲;其次,取鈕少雅《格正還魂記詞調》、馮起鳳《吟香堂牡丹亭曲譜》、劉世珩《雙忽雷閣彙訂還魂記曲譜》,與葉堂《納書楹四夢全譜》共同參照,綜論並評議各譜宛轉相就的處理方式,相較於諸家的作法往往較向「律」傾斜,葉堂訂譜的特殊之處在於:追求文、律、樂之間的平衡,故可見增刪部分曲文字句、移動板位以使語氣更為流暢、致力於以樂傳情,某些作法甚至遊走於合律邊緣,葉堂的手法固有獨到之處,然宜置入清前期曲律及曲樂發展的背景下考察,由《南詞新譜》、《南詞定律》、《九宮大成譜》漸次收錄《四夢》曲牌,可見曲律鬆動之趨勢,這些迥異於往的曲牌,無法套用既有腔調,故需曲譜記錄唱腔,然而,曲譜的刊行,雖便傳唱,卻也形同「定譜」,若過度襲用,反而侷限曲調發展。
     
     第四章則比較諸譜《四夢》之曲腔,切入點有二:其一乃葉譜本身作法之比較,葉堂於相同曲牌,鑑於情境不同,各有變化發揮,展現曲牌音樂在律定字句及點板之下的活腔作法;其二乃與其他曲譜之比較,取葉堂為《四夢》所訂之曲腔,與其前《南詞定律》、《九宮大成譜》、其後《遏雲閣曲譜》等相同曲牌比較,固不乏曲腔一脈相承者,然亦見細節處的板眼、行腔參差變化,甚至腔句、曲牌之音樂構思不盡相同者,可見乾隆時期曲腔活潑變化之情形。最後,藉由比較的結果,探討曲樂相關問題,在曲文字聲與曲腔旋律方面,「依字行腔」雖是原則,然遇韻腳等處,則往往需配合全曲的結音;在曲牌行腔與固定曲調方面,每一牌調雖有其音樂框架,但實際的行腔,則是字聲與曲調互相調適而成;而綜觀葉譜的音樂成就,除首次為《四夢》訂定完整的工尺譜,更在於其作法有繼承亦有開創,可謂集曲樂作法之大成。
     
     本文最後以「葉堂之曲樂觀點」、「葉譜之價值」綰結全文。就葉堂的觀點而言,重樂輕律,以盡度曲之妙;雅俗兼備,適度採錄時俗唱法、流傳劇目,俱見一代曲家的朗闊襟懷。就葉譜之價值而言,於刊行曲譜具有開創意義,為首度刊行之崑曲戲齣唱譜,收羅甚廣,兼有選本性質,乃藉譜以傳曲;且於曲樂發展具獨特貢獻,藉實際的訂譜成果,彰顯「不合律即不可歌」之謬,並將訂譜的觀照對象,由單隻曲牌之行腔,擴展為套內諸曲的和諧,其所譜曲腔,不僅穩稱湯顯祖揮灑才情之曲文,促成《四夢》在舞台上展演流傳,且安腔訂譜之法亦成為典範。
參考文獻 一、詞曲譜(略依刊行先後為序)
     (一)詞譜
     〔清〕萬樹:《詞律》,清康熙26年(1687)刊行,收入中華書局輯:《四部備要》第483-484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清〕謝元淮:《碎金詞譜》,清道光27年(1847)增訂本,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80。
     (二)曲牌格律譜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元泰定元年(1324)刊行,有明正統6年(1441)刻本等,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96;收入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明永樂年間刊行,有藝壇書舍本等,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91;收入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
     〔明〕蔣孝:《舊編南九宮譜》,明嘉靖28年(1549)刊行,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明〕沈璟:《增定南九宮譜》,明萬曆22年(1594)刊行,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
     〔明〕徐于室、鈕少雅:《九宮正始》,清順治8年(1651)精抄本,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
     〔明〕沈自晉:《南詞新譜》,清順治12年(1655)刊行,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
     〔清〕張彝宣:《寒山曲譜》,清初鈔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75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李玉:《北詞廣正譜》,清康熙年間刊行,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98;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清〕王正祥:《十二律崑腔譜》,清康熙年間刊行;1916年劉世珩編:《暖紅室匯刻傳奇》附刊;臺北:鼎文書局影印出版暖紅室本,1972。
     〔清〕王正祥:《十二律京腔譜》,清康熙23年(1684)刊行,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
     〔清〕王奕清等:《曲譜》,清康熙54年(1715)刊行;長沙:嶽麓書社排印出版,2000。
     〔清〕呂士雄等輯:《南詞定律》,清康熙59年(1702)刊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51-1753冊。
     〔清〕周祥鈺等輯:《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清乾隆11年(1746)刊行,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續修四庫全書》第1753-1756冊。
     吳梅:《南北詞簡譜》,1939年於重慶印行;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97。
     鄭騫:《北曲新譜》,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三)其他
     〔明〕鈕少雅:《格正還魂記詞調》,清康熙33年(1694)刊行;1919年劉世珩編:《暖紅室彙刻傳奇臨川四夢》附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出版暖紅室本,1990。
     (四)絃索工尺譜
     〔清〕沈遠:《校定北西廂絃索譜》,清順治年間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朱廷鏐、朱廷璋重訂:《太古傳宗琵琶調宮詞曲譜》,清乾隆14年(1749)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朱廷鏐、朱廷璋重訂:《太古傳宗琵琶調西廂記曲譜》,清乾隆14年(1749)刊行,臺北: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朱廷鏐、朱廷璋參訂:《絃索調時劇新譜》,清乾隆14年(1749)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五)戲曲工尺譜
     〔清〕葉堂:《西廂記譜》,清乾隆49年(1784)刊行,北京:首都圖書館等藏。
     〔清〕馮起鳳:《吟香堂曲譜》,清乾隆54年(1789)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葉堂:《納書楹曲譜》,清乾隆57、59年(1792、1794)刊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等藏;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續修四庫全書》第1756-1757冊。
     〔清〕葉堂:《納書楹四夢全譜》,清乾隆57年(1792)刊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等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57冊。
     〔清〕葉堂:《納書楹西廂記全譜》,清乾隆60年(1795)重鐫;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等藏;張世彬譯:《沈遠北西廂絃索譜簡譜》附錄,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
     〔清〕王錫純輯、李秀雲拍正:《遏雲閣曲譜》,清同治9年(1870)刊行;清光緒19年(1893)鉛印本;上海:著易堂書局鉛印本,1920;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影印出版,1965。
     〔清〕昇平署:《崑弋本戲曲譜》,清鈔本,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689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崑山國樂保存會編:《崑曲粹存》初集,上海:朝記書莊,1919;收入波多野太郎編:《中國文學語學資料集成》第五篇第1卷,東京:不二出版,1990。
     劉世珩鑑定、吳梅正律、劉富樑正譜評注:《雙忽雷閣彙訂還魂記曲譜》,1921年鈔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劉世珩鑒定、劉富樑校訂:《納書楹南柯記曲譜》,1924年鈔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西廂記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1。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琵琶記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1。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拜月亭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1。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牡丹亭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1。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春雪閣曲譜三記》,上海:朝記書莊,1921。
     道和俱樂部編:《道和曲譜》,上海:天一書局,1922。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增輯六也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2;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77。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荊釵記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4。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長生殿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4。
     怡庵主人編:《崑曲大全》,上海:世界書局,1925;收入波多野太郎編:《中國語文資料彙刊》第一篇第二卷,東京:不二出版,1991。
     王季烈、劉富樑:《集成曲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臺北:進學書局影印出版,1969。
     王季烈輯:《與眾曲譜》,天津:合笙曲社,1940;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1977。
     褚民誼輯:《崑曲集淨》,1944年於日本印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藏。
     王季烈輯訂:《正俗曲譜》,上海:錦章書局,1947。
     俞振飛輯:《粟廬曲譜》,1953年於香港刊行;臺北: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重印本,1991、1996;南京:南京大學崑曲社重印本,2007。
     焦承允輯:《炎薌曲譜》,臺北:中華學術院崑曲研究所,1971。
     中華學術院崑曲研究所、蓬瀛曲集輯:《蓬瀛曲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
     俞振飛:《振飛曲譜》,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2。
     周秦主編,王正來、毛偉志研校:《寸心書屋曲譜》,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
     江蘇省崑劇硏究會編:《崑劇傳世演出珍本全編》,甲編第一、二函,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王正來:《曲苑綴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2004。
     (六)譯譜
     楊蔭瀏、曹安和譯譜:《西廂記四種樂譜選曲》,北京:音樂出版社,1962。
     張世彬譯:《沈遠北西廂絃索譜簡譜》,臺北:學藝出版社,1983。
     劉崇德校譯:《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校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劉崇德、孫光鈞譯譜:《碎金詞譜今譯》,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周雪華譯譜:《崑曲湯顯祖「臨川四夢」全集—納書楹曲譜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二、其他古籍(略依作品或刊行先後為序)
     (一)劇本總集
     錢南揚:《宋元戲文輯佚》,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徐征等主編:《全元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明〕湯顯祖撰,劉世珩編:《暖紅室彚刻傳奇臨川四夢》,1919年刊行;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出版,1997。
     〔明〕湯顯祖著,錢南揚校點:《湯顯祖戲曲集》,上海:新華書店,1978。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開明書店,1935排印出版,北京:中華書局,1958新1版、1996第4次印刷;(日本)中國都市藝能研究會建置網站:http://wagang.econ.hc.keio.ac.jp/~chengyan/index.php?六十種曲。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二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三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社出版社,1986。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九集,北京:中華書局,1964。
     林侑蒔編:《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
     朱傳譽主編:《全明傳奇續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96。
     王季思主編:《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1。
     阿英編著:《紅樓夢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首都圖書館編輯:《清車王府藏曲本》「全印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俗文學叢刊》,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二)劇本別集
     〔清〕李玉著,陳古虞、陳多、馬聖貴點校:《李玉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清〕黃兆森:《四才子》,清康熙55年(1716)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黃兆森:《忠孝福》,清康熙57年(1718)刊行,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等藏。
     〔清〕沈起鳳《文星榜》,清刊本,收入吳梅:《奢摩他室曲叢》第一集第9-10冊,上海:涵芬樓,1928。
     〔清〕蔣士銓撰,周妙中點校:《蔣士銓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荊石山民:《紅樓夢散套》,清嘉慶20年(1815)刊行,臺北:東吳大學圖書館等藏。
     〔清〕周文泉:《補天石傳奇》,清道光17年(1837),臺北:東吳大學圖書館等藏。
     (三)選本
     〔明〕郭勛編:《雍熙樂府》,明嘉靖45年(1566)刊行;臺北:西南書局影印出版,1981;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40-1741冊。
     〔明〕徐文昭編,孫崇濤、黃仕忠箋校:《風月錦囊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據明嘉靖32年(1553)刊本。
     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二、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1987。
     〔清〕錢德蒼編撰:《綴白裘》,清乾隆42年(1777)鴻文堂校訂重鐫本,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五輯。
     〔清〕錢德蒼編撰、汪協如點校:《綴白裘》,北京:中華書局,1940、1955、2005,據乾隆42年(1777)四教堂重訂本;(日本)中國都市藝能研究會建置網站:http://wagang.econ.hc.keio.ac.jp/~chengyan/index.php?綴白裘。
     (四)曲論、曲韻及詩話
     〔元〕鍾嗣成著,王鋼校訂:《校訂錄鬼簿三種》,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明〕魏良輔:《南詞引正》,見〈魏良輔《南詞引正》校註〉,收入錢南揚:《漢上宦文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明〕何良俊:《曲論》,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明〕王驥德:《曲律》,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明〕沈寵綏:《絃索辨訛》,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
     〔明〕沈寵綏:《度曲須知》,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
     〔清〕徐大椿:《樂府傳聲》,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
     〔清〕徐大椿原著,吳同賓、李光譯注:《《樂府傳聲》譯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清〕徐大椿原著,古兆申、余丹研究及翻譯:《徐大椿《樂府傳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
     〔清〕黃文暘原編、無名氏重訂、管庭芬校錄:《重訂曲海總目》,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
     〔清〕焦循:《劇說》,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
     〔清〕梁廷柟:《曲話》,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
     〔清〕楊恩壽:《詞餘叢話》,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九)。
     〔清〕姚燮:《今樂考證》,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十)。
     〔清〕茅恒:《曲曲》,收入〔清〕碧梧書屋慕蓮氏抄錄:《霓裳新咏譜》,光緒29年(1903)抄本,南京圖書館藏,第15冊。
     〔清〕沈乘麐著、歐陽啟名編:《韻學驪珠》,北京:中華書局,2006,據清光緒18年(1892)重刊本。
     〔清〕袁枚:《隨園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五)筆記及小說
     〔明〕蘭陵笑笑生原著,梅節校注:《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07。
     〔明〕徐樹丕:《識小錄》,明末刊行,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四十編第3冊,臺北:新興書局,1985。
     〔清〕沈起鳳:《諧鐸》,清乾隆57年(1792)刊行,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點校:《揚州畫舫錄》,清乾隆60年(1795)刊行,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鐵橋山人撰,周育德校刊:《消寒新詠》,清乾隆60年(1795)刊行,北京:中國戲曲藝術中心,1986。
     〔清〕顧公燮:《消夏閑記摘鈔》,清乾隆末年作,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96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趙翼撰、姚元之點校:《簷曝雜記》,清嘉慶年間刊行,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袁景瀾撰,甘蘭經、吳琴校點:《吳郡歲華紀麗》,清中葉鈔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清〕張亨甫(華胥大夫):《金臺殘淚記》,清道光8年(1828)成書,收入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清〕顧祿撰、王邁校點:《清嘉錄》,清道光10年(1830)刊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清〕蕊珠舊史:《長安看花記》,清道光17年(1837)成書,收入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
     〔清〕錢泳撰、張偉點校:《履園叢話》,清道光18年(1838)刊行,北京:中華書局,1979。
     〔清〕顧祿撰、王湜華校點:《桐橋倚棹錄》,清道光22年(1842)刊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梁章鉅撰、陳鐵民點校:《浪跡叢談 續談 三談》,作於清道光26年(1846)至28年(1848),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陳森著、孔翔點校:《品花寶鑑》,清道光29年(1849)刊行,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毛祥麟:《對山書屋墨餘錄》,清同治9年(1870)刊行,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七編,臺北:廣文書局,1991。
     (六)詩文詞曲總集及別集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頁2181。
     〔明〕宋懋澄:《九籥集》,文集卷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74冊。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明〕張岱撰,馬興榮點校:《陶庵夢憶》,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沈德潛:《歸愚文鈔餘集》,清乾隆年間刊本,波士頓: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等藏。
     〔清〕王文治:《夢樓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50冊。
     〔清〕姚鼐:《惜抱軒文集》,臺北:世界書局,1960。
     〔清〕潘奕雋:《三松堂集》,卷十六,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61冊。
     〔清〕黃之雋(兆森):《吾堂集》,乾隆年間刊行,波士頓:哈佛燕京圖書館等藏。
     〔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謝伯陽、凌景埏編:《全清散曲》,濟南:齊魯書社,1985出版、2006增補版。
     (七)史書及方志
     趙爾巽、柯紹忞等:《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
     〔清〕李光祚修、顧詒祿等纂:《長洲縣志》,清乾隆18年(1753)刊行,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13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1991。
     〔清〕宋如林修、石韞玉纂:《蘇州府志》,清道光4年(1824)刊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藏。
     〔清〕李銘皖等修、馮桂芬等纂:《蘇州府志》,清光緒9年(1883)刊行,收入《江蘇省蘇州府志》第4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70。
     曹允源、李根源纂:《民國吳縣志》,1933年蘇州文新公司鉛印本,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12冊。
     
     三、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一)專書
     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上海崑曲研習社研究組編:《崑劇曲調》,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
     天虛我生:《學曲例言》,附刊於《遏雲閣曲譜》,上海:著易堂書局,1919。
     王守泰主編:《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北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王守泰主編:《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南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再論明代折子戲》,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王廷信:《崑曲與民俗文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王耀華等:《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丘慧瑩:《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任遵時:《王文治醉心音律》,紐澤西:戴永貞,1999。
     朱昆槐:《崑曲清唱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
     朱崇志:《中國古代戲曲選本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吳梅著,王衛民輯校:《吳梅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
     吳新雷:《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吳新雷:《中國戲曲史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吳新雷:《吳新雷崑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
     吳曉萍:《中國工尺譜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李昌集:《中國古代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李昌集:《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李玫:《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李殿魁等:《「戲曲曲譜檢索系統建置計畫」結案報告》,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
     汪經昌:《曲學例釋》,臺北:中華書局,1963初版、1984五版。
     汪詩珮:《乾嘉時期崑劇藝人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開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周秦:《蘇州崑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周育德:《周育德戲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
     周維培:《曲譜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林逢源:《折子戲論集》,高雄:復文圖書有限公司,1992。
     林葉青:《清中葉戲曲家散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
     武俊達:《崑曲音樂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俞宗海輯錄:《度曲芻言》,上海笑舞台《劇場報》,1924.5,收入吳新雷:《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附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頁249-254。
     俞為民:《曲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姚品文:《寧王朱權》,西雅圖:藝術與人文科學出版社,2002。
     洪惟助:《「崑曲曲牌與宮調研究」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12、2006.1、2006.12。
     洛地:《洛地戲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洛地:《詞樂曲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郁元英編:《譜曲初階》,臺北:郁氏印獎會,1977。
     孫崇濤:《風月錦囊考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孫從音:《中國崑曲腔詞格律及應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桑毓喜:《崑劇傳字輩》,蘇州: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2000。
     康保成:《蘇州劇派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
     張九、石生潮:《湘劇高腔音樂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張敬:《清徽學術論文集》,臺北:華正書局,1993。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
     許之衡:《曲律易知》,1922年許氏飲流齋刻本,臺北:郁氏印獎會,1979。
     許姬傳:《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陳芳:《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陸萼庭:《清代戲曲家叢考》,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選注》,臺北:國家出版社,1994。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2。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
     華傳浩演述、陸兼之記錄整理:《我演崑丑》,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1。
     隋樹森:《《雍熙樂府》曲文作者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黃翔鵬:《黃翔鵬文存》,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
     甯忌浮:《《洪武正韻》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楊易霖:《周詞定律》,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
     楊惠玲:《戲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北京:音樂出版社,1955。
     路應昆:《高腔與川劇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雷競璇編:《崑劇朱買臣休妻—張繼青姚繼焜演出版本》,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
     趙蔭棠:《中原音韻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重印版。
     劉水云:《明清家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蔣星煜:《《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蔡孟珍:《曲韻與舞台唱唸》,臺北:里仁書局,1997。
     鄭西村:《崑曲音樂與填詞》,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
     鄭振鐸:《鄭振鐸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
     鄭騫:《龍淵述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黎建明:《湘劇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顏長珂:《戲曲文學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二)戲曲志
     方家驥、朱建明主編:《上海崑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蘇州市文化局、蘇州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蘇州戲曲志》,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998。
     (三)單篇論文
     王正來:〈關於崑曲音樂的曲腔關係問題〉,《戲曲研究通訊》第二、三期(2004.8),頁26-51、《藝術百家》2004年第3期,頁50-63。
     王安祈:〈《單刀會》的流傳與演出〉,收入關漢卿國際學術硏討會編輯委員會:《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頁139-165。
     王安祈:〈崑劇在臺灣的現代意義〉,《臺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01.5),頁221-258。
     王璦玲:〈私情化公:明清劇作家之自我敘寫與其戲劇展演〉,收入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頁81-158。
     石小梅:〈石頭寒月照疏梅〉,「石頭書屋」崑曲藝術網站轉載:
     http://www.rock-publishing.com.tw/kanqu/forum/anthology/default_004.asp。
     伏滌修:〈明清時期北《西廂記》演唱情形考〉,《戲曲藝術》(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6.8),頁63-68。
     朱堯文:〈譜曲法〉,《戲曲月輯》第一卷第一、二、四、五輯(1942年1、2、4、5月),頁73-82、175-184、339-342、397-405。
     吳志武:〈《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收錄的元明雜劇考〉,《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8年第1期,頁9-16。
     吳新雷:〈《牡丹亭》崑曲工尺譜全印本的探究〉,《戲劇研究》創刊號(2008.1),頁109-130。
     吳新雷:〈關於《長生殿》全本工尺譜的印行本〉,《戲曲學報》第一期(2007.6),頁123-136。
     李國俊:〈《納書楹曲譜》「時劇」音樂探析〉,發表於世界崑曲與臺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
     李惠綿:〈從音韻學角度論明代崑腔度曲論之形成與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9),頁75-119
     李惠綿:〈從音韻學角度論清代度曲論的傳承與開展〉,《漢學研究》第26卷第2期,2008年6月,頁185-218
     李殿魁:〈「滾調」再探〉,收入華瑋、王璦玲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頁715-775。
     周育德:〈《牡丹亭》明清版本的時代文化印記〉,見「中國湯顯祖文化網」:http://www.suichang.gov.cn/txz/txzyj/yzyj/t20070829_303935.htm。
     林佳儀:〈《納書楹曲譜》之集曲作法初探〉,《臺灣音樂研究》第六期(2008.4),頁95-130。
     林佳儀:〈《綴白裘》之〈昭君出塞〉劇作淵源與流播〉,《臺灣音樂研究》第二期(2006.4),頁143-165。
     林佳儀:〈南、北曲交化下曲牌變遷之考察〉,《戲曲學報》第四期(2008.12),頁153-192。
     林佳儀:〈試論葉堂《納書楹四夢全譜》宛轉相就之法〉,收入《2006第五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2007,頁108-132。
     林逢源:〈北曲套式中的【煞】和【尾聲】—以《納書楹曲譜》參證〉,發表於世界崑曲與臺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
     林逢源:〈傳奇南套尾聲的板式變化〉,《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三期(1992),頁103-126。
     施德玉:〈集曲體式之研究〉,《戲曲學報》第二期(2007.12),頁125-150。
     洪惟助:〈從撓喉捩嗓到歌稱繞樑的《牡丹亭》〉,收入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頁737-780。
     洪惟助、洪敦遠:〈初探崑曲曲牌是否有「個性」?—以【喜遷鶯】為例〉,發表於世界崑曲與臺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
     洛地:〈犯〉,《中國音樂》(季刊)2005年第4期,頁17-22。
     洛地:〈魏良輔‧湯顯祖‧姜白石—曲唱與曲牌的關係〉,《民俗曲藝》第140期(2003.6),頁5-31。
     洛地:〈關於崑班演出本〉,收入姜智主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表演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頁365-386。
     孫書磊:〈秦子陵及其《如意珠》傳奇創作考辨—兼論新發現的《紅羅記》傳奇稿本〉,《文學遺產》2004年5期,頁107-114。
     徐宏圖:〈南戲《姜詩躍鯉記》遺存考〉,《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3卷第3期(2005.9),頁54-56。
     徐扶明:〈崑劇中時劇初探〉,《藝術百家》1990年第1期,頁81-86、128。
     袁行云:〈清乾隆間揚州官修戲曲考〉,《戲曲研究》第二十八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12),頁225-244。
     高嘉穗:〈南曲集曲結構探微—以《新訂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的【商調】集曲為例〉,《臺灣音樂研究》第六期(2008.4),頁131-166。
     尉遲治平:〈欲賞知音 非廣文路—《切韻》性質的新認識〉,收入何大安主編:《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臺北:中央研究院,2003,頁157-185。
     許莉莉:〈論明清時期文人曲詞對南北曲曲牌定腔的影響〉,《齊魯學刊》2007年第一期,頁70-74。
     陳新鳳〈《納書楹曲譜》的記譜法與崑曲音樂〉,《音樂研究》2006年第2期,頁26-30。
     傅雪漪:〈明清戲曲腔調尋蹤〉,《戲曲研究》第十五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9,頁95-111。
     曾永義:〈再探戲文和傳奇的分野及其質變過程〉,《臺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4.6),頁87-134。
     曾永義:〈論說「折子戲」〉,《戲劇研究》創刊號(2008.1),頁1-82。
     路應昆:〈中國牌調音樂背景中的崑腔曲牌〉,發表於崑曲與非實務文化傳承國際研討會,2007。
     路應昆:〈文、樂關係與詞曲音樂演進〉,發表於世界崑曲與台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中國音樂學》2005年第3期,頁70-80。
     路應昆:〈明代「絃索調」略考〉,《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0年第1期,頁11-16。
     劉致中:〈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考辨〉,《戲曲學報》第1期(2007.6),頁215-236。
     譚雄:〈對《太古傳宗》與《納書楹曲譜》中《西廂記》曲譜的比較研究〉,《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6年第2期,頁37-44。
     顧兆琳:〈崑曲曲調的展開手法〉,收入姜智主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導演、音樂、舞台美術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281-309。
     (四)學位論文
     卜致立:《北曲【貨郎兒】音樂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所碩士論文,2006。
     古嘉齡:《「江湖十二腳色」之探索》,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
     李佳蓮:《清初蘇州崑腔曲律研究―以《寒》《廣》二譜與傳奇作品為論述範疇》,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
     周丹:《崑曲清唱與劇唱比較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2009。
     林文俊:《北雜劇曲牌:王西廂【雙調‧新水令】套曲牌音樂硏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1994。
     林佳儀:《元雜劇情節結構與音樂關係之硏究—以現存【中呂宮】全套樂譜之劇本為對象》,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
     陳凱莘:《崑劇《牡丹亭》舞台藝術演進之探討-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編本及折子戲為探討對象》,臺北:臺灣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1999。
     陳慧珍:《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之硏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8。
     黃慧玲:《湯顯祖《四夢》中同名曲牌音樂之硏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1995。
     
     四、演出錄影及節目單(略依出版先後為序)
     《崑劇選輯》錄影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2錄製。
     《崑劇選輯》(二)錄影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錄製。
     《中國崑劇藝術團精選》錄影帶,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7錄製。
     《秣稜蘭薰、秣陵蘭蘊崑曲精選合輯》DVD,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青春版《牡丹亭》DVD,臺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4。
     《牡丹亭》DVD,北京: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牡丹亭‧冥判》【後庭花】錄影,http://mymedia.yam.com/m/1606357。
     「秣陵蘭薰」節目單,臺北:新舞台1998.11.11-18演出。
     「跨世紀千禧崑劇菁英大匯演」節目單,臺北:國家戲劇院,2000.12.11-24、臺北:新舞臺,2001.1.9-14演出。
     「京朝雅音 燕趙悲歌—北方崑曲劇院」節目單,臺北:新舞台2002.3.16-20演出。
     1/2Q劇場《戀戀南柯─療傷系水磨情歌》節目單,臺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2006.12.1-3演出。
     北方崑曲劇院大都版《西廂記》節目單,北京:保利劇院,2008.11.11-14演出。
     上海崑劇團印象版《南柯記》節目單,上海: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2009.12.23演出。
     上海崑劇團偶像版《紫釵記》節目單,上海:東方藝術中心,2008.12.31-2009.1.1演出。
     
     五、工具書(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一)辭典
     王森然遺稿,《中國劇目辭典》擴編委員彙編:《中國劇目辭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二)索引及目錄
     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北京大學數據分析研究中心聯合研製:「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聯合導航系統」,建置於網站http://202.96.31.45/。
     李殿魁、林佳儀、陳美如、高嘉穗、劉佳佳:「戲曲曲譜檢索系統」,建置於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臺灣音樂中心網站:
     http://rimh.ncfta.gov.tw/qupu/,2007。
     洪惟助主編:《崑曲研究資料索引》,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檔案人名權威資料查詢」,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資料庫,http://www.npm.gov.tw/zh-tw/learning/library/archives.htm。
     曹安和編:《現存元明清南北曲全折(齣)樂譜目錄》,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三)彙編
     王利器輯:《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周妙中:〈歷代曲家年里字號室名綜表〉,刊於《曲苑》第一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頁269-342。
     蔡毅編著:《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21515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150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殿魁<br>蔡欣欣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佳儀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Chia Yi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佳儀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Chia Yien_US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5:21:47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5:21:4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21:4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15150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225-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15150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乾隆年間蘇州曲家葉堂刊行的《納書楹曲譜》,為戲曲工尺譜之首,不僅在曲譜的發展脈絡中具有開創意義,且兼具選本性質,又為崑曲音樂作法集大成之作品,故筆者以其為研究對象,期對乾隆時期崑曲劇目的內容、作曲手法的發展,及葉譜承先啟後的重要性,展開翔實且深刻的論述。
     
     葉堂於乾隆49年(1784)至60年(1795)間陸續刊行的曲譜,包括初刻《西廂記譜》、《納書楹曲譜》(正續外補四集)、《四夢全譜》、重鐫《西廂記全譜》,皆為帶曲文、板眼及工尺,不帶科白的樂譜,一時風行,號稱「葉譜」,其內容豐富,計收566齣/套曲,且訂譜成就向受稱道,影響深遠。筆者於撰述時,首先梳理乾隆時期蘇州的崑曲活動、葉堂之志趣及交遊、葉譜的刊行及影響,以為全文論述之基礎;繼而開展兩個主要的關注面向,第二章為葉譜選錄的內容,第三、四章則為葉堂訂譜的作法,為集中焦點,乃選擇最具曲樂創作意義之《四夢全譜》為核心,討論葉堂如何為馳騁才情、不拘格律的湯顯祖《四夢》曲文訂譜,以見在曲律及曲樂發展上的重要意義。
     
     就葉譜選錄的內容,筆者歸納其特色有三:(一)「散齣」與「全本」兼收:《納書楹曲譜》選錄自元至清前期,名家名作與時俗流行的散齣,而《西廂記譜》與《四夢全譜》則為全本劇作。(二)「劇」與「曲」雙重觀照:除大量選入有曲可唱之演劇散齣,兼及新興時劇,又收錄部分可供清唱的散曲及散齣,尤其好尚北套曲。(三)「流行」與「追憶」並存:除選入當時流行的劇目,又有《千鍾祿‧慘睹》等,當是因葉譜收錄而引領演出風潮,至於《桃花扇》等漸次退出劇壇的散齣,葉譜的記錄則帶有追憶性質。再將葉譜收錄的內容與其前《九宮大成譜》等、其後殷溎深傳譜等刊行的曲譜相較,則可見收錄內容頗為相近;然而,曲譜的性質,則由重「曲」轉而至重「戲」,頗可比喻為「加上板眼、工尺的《綴白裘》」,由以記錄唱腔為主之樂譜,變為於演出頗有助益之臺本。
     
     關於葉堂訂譜的作法,筆者以《四夢全譜》為核心,第三章先論「宛轉相就」之法,討論葉堂如何改調就詞,在譜曲時妥貼適應湯顯祖不盡合律的曲文。首先析論其中較富變化的集曲作法,以見不同曲牌的摘句如何銜接為集曲;其次,取鈕少雅《格正還魂記詞調》、馮起鳳《吟香堂牡丹亭曲譜》、劉世珩《雙忽雷閣彙訂還魂記曲譜》,與葉堂《納書楹四夢全譜》共同參照,綜論並評議各譜宛轉相就的處理方式,相較於諸家的作法往往較向「律」傾斜,葉堂訂譜的特殊之處在於:追求文、律、樂之間的平衡,故可見增刪部分曲文字句、移動板位以使語氣更為流暢、致力於以樂傳情,某些作法甚至遊走於合律邊緣,葉堂的手法固有獨到之處,然宜置入清前期曲律及曲樂發展的背景下考察,由《南詞新譜》、《南詞定律》、《九宮大成譜》漸次收錄《四夢》曲牌,可見曲律鬆動之趨勢,這些迥異於往的曲牌,無法套用既有腔調,故需曲譜記錄唱腔,然而,曲譜的刊行,雖便傳唱,卻也形同「定譜」,若過度襲用,反而侷限曲調發展。
     
     第四章則比較諸譜《四夢》之曲腔,切入點有二:其一乃葉譜本身作法之比較,葉堂於相同曲牌,鑑於情境不同,各有變化發揮,展現曲牌音樂在律定字句及點板之下的活腔作法;其二乃與其他曲譜之比較,取葉堂為《四夢》所訂之曲腔,與其前《南詞定律》、《九宮大成譜》、其後《遏雲閣曲譜》等相同曲牌比較,固不乏曲腔一脈相承者,然亦見細節處的板眼、行腔參差變化,甚至腔句、曲牌之音樂構思不盡相同者,可見乾隆時期曲腔活潑變化之情形。最後,藉由比較的結果,探討曲樂相關問題,在曲文字聲與曲腔旋律方面,「依字行腔」雖是原則,然遇韻腳等處,則往往需配合全曲的結音;在曲牌行腔與固定曲調方面,每一牌調雖有其音樂框架,但實際的行腔,則是字聲與曲調互相調適而成;而綜觀葉譜的音樂成就,除首次為《四夢》訂定完整的工尺譜,更在於其作法有繼承亦有開創,可謂集曲樂作法之大成。
     
     本文最後以「葉堂之曲樂觀點」、「葉譜之價值」綰結全文。就葉堂的觀點而言,重樂輕律,以盡度曲之妙;雅俗兼備,適度採錄時俗唱法、流傳劇目,俱見一代曲家的朗闊襟懷。就葉譜之價值而言,於刊行曲譜具有開創意義,為首度刊行之崑曲戲齣唱譜,收羅甚廣,兼有選本性質,乃藉譜以傳曲;且於曲樂發展具獨特貢獻,藉實際的訂譜成果,彰顯「不合律即不可歌」之謬,並將訂譜的觀照對象,由單隻曲牌之行腔,擴展為套內諸曲的和諧,其所譜曲腔,不僅穩稱湯顯祖揮灑才情之曲文,促成《四夢》在舞台上展演流傳,且安腔訂譜之法亦成為典範。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 (1)
     摘要 (一)
     書影 一
     凡例 I
     
     緒論 1
     一、研究旨趣 1
     二、文獻回顧 4
     三、研究取徑 5
     
     第一章 葉堂其人及葉譜刊行 9
     第一節 乾隆時期蘇州的崑曲活動 9
     一、唱曲、堂名與看戲 10
     二、戲班與演員 12
     三、創作與選本 15
     四、曲論、曲韻與曲譜 21
     第二節 葉堂及其交遊、後學 26
     一、方志著錄之葉堂 27
     二、葉堂之交遊 28
     三、關注俗唱的葉堂 33
     四、葉派唱口的遞續 35
     第三節 葉譜的刊行及影響 38
     一、葉譜的刊行 38
     二、葉譜的編選 45
     三、葉譜的體例 47
     四、葉譜的影響 55
     
     第二章 葉譜選錄內容分析 63
     第一節 葉譜取材(上):選自流傳劇目 64
     一、崑班演出《南西廂》背景下的《北西廂》全本曲譜 64
     二、競演折子戲背景下的《四夢》全本曲譜 66
     三、從晚明戲曲選本論《納書楹曲譜》收錄的元明戲曲散齣 69
     第二節 葉譜取材(下):選自時興作品 79
     一、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作品 79
     二、《長生殿》、《桃花扇》及其他 84
     三、俗增作品、時劇及散曲 88
     四、葉譜的選本特色 93
     第三節 選譜分析 97
     一、從絃索譜及《九宮大成譜》談起 99
     二、從《遏雲閣曲譜》到《崑曲集淨》 102
     三、存譜綜論 114
     
     第三章 《四夢全譜》宛轉相就之法 119
     第一節 葉譜集曲作法 121
     一、摘句相連的集曲 122
     二、首尾歸本格的集曲 132
     三、多重首尾及未分析摘句的集曲 135
     四、集曲音樂的特質 140
     第二節 宛轉相就作法綜論 144
     一、作法分類 144
     二、權衡後的幾處改動 152
     三、對俗唱的批評與接受 157
     四、重樂甚於重律 162
     第三節 宛轉相就作法評議 171
     一、葉堂訂譜原則—追求文、律、樂之間的平衡 171
     二、諸譜作法總評 178
     三、清前期曲律及曲樂的發展 186
     
     第四章 《四夢》曲譜之比較研究 195
     第一節 《四夢全譜》於相同牌調的曲腔處理 195
     一、【南呂‧紅衲襖】、【南呂‧大迓鼓】、【大石‧催拍】 197
     二、【黃鐘‧畫眉序】、【黃鐘‧滴溜子】 207
     三、【仙呂‧皂羅袍】、北【仙呂‧寄生草】 215
     第二節 諸譜《四夢》曲腔之異同 223
     一、曲腔雷同之例 224
     二、常見的曲腔變化手法 232
     三、曲腔構思不同之例 243
     第三節 從《四夢全譜》探討曲樂相關問題 253
     一、曲文字聲與曲腔旋律 253
     二、曲牌行腔與固定曲調 262
     三、《四夢全譜》積累的曲腔譜法 269
     
     結論 275
     一、葉堂之曲樂觀點 276
     二、葉譜之價值 278
     
     參考書目281
     
     附錄 299
     附錄一 曲譜發展脈絡示例 299
     附錄二 葉堂初刻《西廂記譜》〈自序〉 301
     附錄三 葉譜選錄劇目及齣目一覽表 303
     附錄四 《四夢全譜》宛轉相就一覽表 313
     附錄五 《南詞新譜》收錄之《四夢》曲牌 326
     附錄六 《南詞定律》、《九宮大成譜》收錄之《四夢》曲牌 327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15150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葉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納書楹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葉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四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牡丹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崑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曲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曲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ang Ye(葉堂)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ashuying(納書楹)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YePu(葉譜)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imeng(《四夢》)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Peony Pavilion(牡丹亭)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Kunqu Opera(崑曲)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unes(曲牌)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usic scores(曲譜)en_US
dc.title (題名) 《納書楹曲譜》研究—以《四夢全譜》為核心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about Nashuying Qupu with emphasis on Simeng Quanpu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詞曲譜(略依刊行先後為序)
     (一)詞譜
     〔清〕萬樹:《詞律》,清康熙26年(1687)刊行,收入中華書局輯:《四部備要》第483-484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清〕謝元淮:《碎金詞譜》,清道光27年(1847)增訂本,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80。
     (二)曲牌格律譜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元泰定元年(1324)刊行,有明正統6年(1441)刻本等,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96;收入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明永樂年間刊行,有藝壇書舍本等,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91;收入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
     〔明〕蔣孝:《舊編南九宮譜》,明嘉靖28年(1549)刊行,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明〕沈璟:《增定南九宮譜》,明萬曆22年(1594)刊行,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
     〔明〕徐于室、鈕少雅:《九宮正始》,清順治8年(1651)精抄本,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
     〔明〕沈自晉:《南詞新譜》,清順治12年(1655)刊行,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
     〔清〕張彝宣:《寒山曲譜》,清初鈔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75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李玉:《北詞廣正譜》,清康熙年間刊行,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98;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清〕王正祥:《十二律崑腔譜》,清康熙年間刊行;1916年劉世珩編:《暖紅室匯刻傳奇》附刊;臺北:鼎文書局影印出版暖紅室本,1972。
     〔清〕王正祥:《十二律京腔譜》,清康熙23年(1684)刊行,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
     〔清〕王奕清等:《曲譜》,清康熙54年(1715)刊行;長沙:嶽麓書社排印出版,2000。
     〔清〕呂士雄等輯:《南詞定律》,清康熙59年(1702)刊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51-1753冊。
     〔清〕周祥鈺等輯:《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清乾隆11年(1746)刊行,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續修四庫全書》第1753-1756冊。
     吳梅:《南北詞簡譜》,1939年於重慶印行;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97。
     鄭騫:《北曲新譜》,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三)其他
     〔明〕鈕少雅:《格正還魂記詞調》,清康熙33年(1694)刊行;1919年劉世珩編:《暖紅室彙刻傳奇臨川四夢》附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出版暖紅室本,1990。
     (四)絃索工尺譜
     〔清〕沈遠:《校定北西廂絃索譜》,清順治年間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朱廷鏐、朱廷璋重訂:《太古傳宗琵琶調宮詞曲譜》,清乾隆14年(1749)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朱廷鏐、朱廷璋重訂:《太古傳宗琵琶調西廂記曲譜》,清乾隆14年(1749)刊行,臺北: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朱廷鏐、朱廷璋參訂:《絃索調時劇新譜》,清乾隆14年(1749)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五)戲曲工尺譜
     〔清〕葉堂:《西廂記譜》,清乾隆49年(1784)刊行,北京:首都圖書館等藏。
     〔清〕馮起鳳:《吟香堂曲譜》,清乾隆54年(1789)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葉堂:《納書楹曲譜》,清乾隆57、59年(1792、1794)刊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等藏;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續修四庫全書》第1756-1757冊。
     〔清〕葉堂:《納書楹四夢全譜》,清乾隆57年(1792)刊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等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57冊。
     〔清〕葉堂:《納書楹西廂記全譜》,清乾隆60年(1795)重鐫;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等藏;張世彬譯:《沈遠北西廂絃索譜簡譜》附錄,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
     〔清〕王錫純輯、李秀雲拍正:《遏雲閣曲譜》,清同治9年(1870)刊行;清光緒19年(1893)鉛印本;上海:著易堂書局鉛印本,1920;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影印出版,1965。
     〔清〕昇平署:《崑弋本戲曲譜》,清鈔本,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689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崑山國樂保存會編:《崑曲粹存》初集,上海:朝記書莊,1919;收入波多野太郎編:《中國文學語學資料集成》第五篇第1卷,東京:不二出版,1990。
     劉世珩鑑定、吳梅正律、劉富樑正譜評注:《雙忽雷閣彙訂還魂記曲譜》,1921年鈔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劉世珩鑒定、劉富樑校訂:《納書楹南柯記曲譜》,1924年鈔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西廂記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1。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琵琶記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1。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拜月亭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1。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牡丹亭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1。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春雪閣曲譜三記》,上海:朝記書莊,1921。
     道和俱樂部編:《道和曲譜》,上海:天一書局,1922。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增輯六也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2;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77。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荊釵記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4。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長生殿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4。
     怡庵主人編:《崑曲大全》,上海:世界書局,1925;收入波多野太郎編:《中國語文資料彙刊》第一篇第二卷,東京:不二出版,1991。
     王季烈、劉富樑:《集成曲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臺北:進學書局影印出版,1969。
     王季烈輯:《與眾曲譜》,天津:合笙曲社,1940;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1977。
     褚民誼輯:《崑曲集淨》,1944年於日本印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藏。
     王季烈輯訂:《正俗曲譜》,上海:錦章書局,1947。
     俞振飛輯:《粟廬曲譜》,1953年於香港刊行;臺北: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重印本,1991、1996;南京:南京大學崑曲社重印本,2007。
     焦承允輯:《炎薌曲譜》,臺北:中華學術院崑曲研究所,1971。
     中華學術院崑曲研究所、蓬瀛曲集輯:《蓬瀛曲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
     俞振飛:《振飛曲譜》,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2。
     周秦主編,王正來、毛偉志研校:《寸心書屋曲譜》,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
     江蘇省崑劇硏究會編:《崑劇傳世演出珍本全編》,甲編第一、二函,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王正來:《曲苑綴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2004。
     (六)譯譜
     楊蔭瀏、曹安和譯譜:《西廂記四種樂譜選曲》,北京:音樂出版社,1962。
     張世彬譯:《沈遠北西廂絃索譜簡譜》,臺北:學藝出版社,1983。
     劉崇德校譯:《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校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劉崇德、孫光鈞譯譜:《碎金詞譜今譯》,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周雪華譯譜:《崑曲湯顯祖「臨川四夢」全集—納書楹曲譜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二、其他古籍(略依作品或刊行先後為序)
     (一)劇本總集
     錢南揚:《宋元戲文輯佚》,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徐征等主編:《全元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明〕湯顯祖撰,劉世珩編:《暖紅室彚刻傳奇臨川四夢》,1919年刊行;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出版,1997。
     〔明〕湯顯祖著,錢南揚校點:《湯顯祖戲曲集》,上海:新華書店,1978。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開明書店,1935排印出版,北京:中華書局,1958新1版、1996第4次印刷;(日本)中國都市藝能研究會建置網站:http://wagang.econ.hc.keio.ac.jp/~chengyan/index.php?六十種曲。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二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三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社出版社,1986。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九集,北京:中華書局,1964。
     林侑蒔編:《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
     朱傳譽主編:《全明傳奇續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96。
     王季思主編:《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1。
     阿英編著:《紅樓夢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首都圖書館編輯:《清車王府藏曲本》「全印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俗文學叢刊》,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二)劇本別集
     〔清〕李玉著,陳古虞、陳多、馬聖貴點校:《李玉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清〕黃兆森:《四才子》,清康熙55年(1716)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黃兆森:《忠孝福》,清康熙57年(1718)刊行,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等藏。
     〔清〕沈起鳳《文星榜》,清刊本,收入吳梅:《奢摩他室曲叢》第一集第9-10冊,上海:涵芬樓,1928。
     〔清〕蔣士銓撰,周妙中點校:《蔣士銓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荊石山民:《紅樓夢散套》,清嘉慶20年(1815)刊行,臺北:東吳大學圖書館等藏。
     〔清〕周文泉:《補天石傳奇》,清道光17年(1837),臺北:東吳大學圖書館等藏。
     (三)選本
     〔明〕郭勛編:《雍熙樂府》,明嘉靖45年(1566)刊行;臺北:西南書局影印出版,1981;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40-1741冊。
     〔明〕徐文昭編,孫崇濤、黃仕忠箋校:《風月錦囊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據明嘉靖32年(1553)刊本。
     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二、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1987。
     〔清〕錢德蒼編撰:《綴白裘》,清乾隆42年(1777)鴻文堂校訂重鐫本,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五輯。
     〔清〕錢德蒼編撰、汪協如點校:《綴白裘》,北京:中華書局,1940、1955、2005,據乾隆42年(1777)四教堂重訂本;(日本)中國都市藝能研究會建置網站:http://wagang.econ.hc.keio.ac.jp/~chengyan/index.php?綴白裘。
     (四)曲論、曲韻及詩話
     〔元〕鍾嗣成著,王鋼校訂:《校訂錄鬼簿三種》,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明〕魏良輔:《南詞引正》,見〈魏良輔《南詞引正》校註〉,收入錢南揚:《漢上宦文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明〕何良俊:《曲論》,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明〕王驥德:《曲律》,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明〕沈寵綏:《絃索辨訛》,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
     〔明〕沈寵綏:《度曲須知》,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
     〔清〕徐大椿:《樂府傳聲》,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
     〔清〕徐大椿原著,吳同賓、李光譯注:《《樂府傳聲》譯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清〕徐大椿原著,古兆申、余丹研究及翻譯:《徐大椿《樂府傳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
     〔清〕黃文暘原編、無名氏重訂、管庭芬校錄:《重訂曲海總目》,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
     〔清〕焦循:《劇說》,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
     〔清〕梁廷柟:《曲話》,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
     〔清〕楊恩壽:《詞餘叢話》,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九)。
     〔清〕姚燮:《今樂考證》,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十)。
     〔清〕茅恒:《曲曲》,收入〔清〕碧梧書屋慕蓮氏抄錄:《霓裳新咏譜》,光緒29年(1903)抄本,南京圖書館藏,第15冊。
     〔清〕沈乘麐著、歐陽啟名編:《韻學驪珠》,北京:中華書局,2006,據清光緒18年(1892)重刊本。
     〔清〕袁枚:《隨園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五)筆記及小說
     〔明〕蘭陵笑笑生原著,梅節校注:《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07。
     〔明〕徐樹丕:《識小錄》,明末刊行,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四十編第3冊,臺北:新興書局,1985。
     〔清〕沈起鳳:《諧鐸》,清乾隆57年(1792)刊行,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點校:《揚州畫舫錄》,清乾隆60年(1795)刊行,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鐵橋山人撰,周育德校刊:《消寒新詠》,清乾隆60年(1795)刊行,北京:中國戲曲藝術中心,1986。
     〔清〕顧公燮:《消夏閑記摘鈔》,清乾隆末年作,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96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趙翼撰、姚元之點校:《簷曝雜記》,清嘉慶年間刊行,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袁景瀾撰,甘蘭經、吳琴校點:《吳郡歲華紀麗》,清中葉鈔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清〕張亨甫(華胥大夫):《金臺殘淚記》,清道光8年(1828)成書,收入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清〕顧祿撰、王邁校點:《清嘉錄》,清道光10年(1830)刊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清〕蕊珠舊史:《長安看花記》,清道光17年(1837)成書,收入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
     〔清〕錢泳撰、張偉點校:《履園叢話》,清道光18年(1838)刊行,北京:中華書局,1979。
     〔清〕顧祿撰、王湜華校點:《桐橋倚棹錄》,清道光22年(1842)刊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梁章鉅撰、陳鐵民點校:《浪跡叢談 續談 三談》,作於清道光26年(1846)至28年(1848),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陳森著、孔翔點校:《品花寶鑑》,清道光29年(1849)刊行,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毛祥麟:《對山書屋墨餘錄》,清同治9年(1870)刊行,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七編,臺北:廣文書局,1991。
     (六)詩文詞曲總集及別集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頁2181。
     〔明〕宋懋澄:《九籥集》,文集卷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74冊。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明〕張岱撰,馬興榮點校:《陶庵夢憶》,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沈德潛:《歸愚文鈔餘集》,清乾隆年間刊本,波士頓: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等藏。
     〔清〕王文治:《夢樓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50冊。
     〔清〕姚鼐:《惜抱軒文集》,臺北:世界書局,1960。
     〔清〕潘奕雋:《三松堂集》,卷十六,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61冊。
     〔清〕黃之雋(兆森):《吾堂集》,乾隆年間刊行,波士頓:哈佛燕京圖書館等藏。
     〔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謝伯陽、凌景埏編:《全清散曲》,濟南:齊魯書社,1985出版、2006增補版。
     (七)史書及方志
     趙爾巽、柯紹忞等:《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
     〔清〕李光祚修、顧詒祿等纂:《長洲縣志》,清乾隆18年(1753)刊行,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13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1991。
     〔清〕宋如林修、石韞玉纂:《蘇州府志》,清道光4年(1824)刊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藏。
     〔清〕李銘皖等修、馮桂芬等纂:《蘇州府志》,清光緒9年(1883)刊行,收入《江蘇省蘇州府志》第4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70。
     曹允源、李根源纂:《民國吳縣志》,1933年蘇州文新公司鉛印本,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12冊。
     
     三、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一)專書
     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上海崑曲研習社研究組編:《崑劇曲調》,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
     天虛我生:《學曲例言》,附刊於《遏雲閣曲譜》,上海:著易堂書局,1919。
     王守泰主編:《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北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王守泰主編:《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南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再論明代折子戲》,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王廷信:《崑曲與民俗文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王耀華等:《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丘慧瑩:《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任遵時:《王文治醉心音律》,紐澤西:戴永貞,1999。
     朱昆槐:《崑曲清唱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
     朱崇志:《中國古代戲曲選本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吳梅著,王衛民輯校:《吳梅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
     吳新雷:《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吳新雷:《中國戲曲史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吳新雷:《吳新雷崑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
     吳曉萍:《中國工尺譜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李昌集:《中國古代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李昌集:《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李玫:《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李殿魁等:《「戲曲曲譜檢索系統建置計畫」結案報告》,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
     汪經昌:《曲學例釋》,臺北:中華書局,1963初版、1984五版。
     汪詩珮:《乾嘉時期崑劇藝人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開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周秦:《蘇州崑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周育德:《周育德戲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
     周維培:《曲譜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林逢源:《折子戲論集》,高雄:復文圖書有限公司,1992。
     林葉青:《清中葉戲曲家散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
     武俊達:《崑曲音樂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俞宗海輯錄:《度曲芻言》,上海笑舞台《劇場報》,1924.5,收入吳新雷:《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附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頁249-254。
     俞為民:《曲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姚品文:《寧王朱權》,西雅圖:藝術與人文科學出版社,2002。
     洪惟助:《「崑曲曲牌與宮調研究」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12、2006.1、2006.12。
     洛地:《洛地戲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洛地:《詞樂曲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郁元英編:《譜曲初階》,臺北:郁氏印獎會,1977。
     孫崇濤:《風月錦囊考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孫從音:《中國崑曲腔詞格律及應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桑毓喜:《崑劇傳字輩》,蘇州: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2000。
     康保成:《蘇州劇派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
     張九、石生潮:《湘劇高腔音樂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張敬:《清徽學術論文集》,臺北:華正書局,1993。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
     許之衡:《曲律易知》,1922年許氏飲流齋刻本,臺北:郁氏印獎會,1979。
     許姬傳:《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陳芳:《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陸萼庭:《清代戲曲家叢考》,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選注》,臺北:國家出版社,1994。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2。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
     華傳浩演述、陸兼之記錄整理:《我演崑丑》,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1。
     隋樹森:《《雍熙樂府》曲文作者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黃翔鵬:《黃翔鵬文存》,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
     甯忌浮:《《洪武正韻》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楊易霖:《周詞定律》,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
     楊惠玲:《戲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北京:音樂出版社,1955。
     路應昆:《高腔與川劇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雷競璇編:《崑劇朱買臣休妻—張繼青姚繼焜演出版本》,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
     趙蔭棠:《中原音韻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重印版。
     劉水云:《明清家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蔣星煜:《《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蔡孟珍:《曲韻與舞台唱唸》,臺北:里仁書局,1997。
     鄭西村:《崑曲音樂與填詞》,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
     鄭振鐸:《鄭振鐸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
     鄭騫:《龍淵述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黎建明:《湘劇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顏長珂:《戲曲文學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二)戲曲志
     方家驥、朱建明主編:《上海崑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蘇州市文化局、蘇州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蘇州戲曲志》,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998。
     (三)單篇論文
     王正來:〈關於崑曲音樂的曲腔關係問題〉,《戲曲研究通訊》第二、三期(2004.8),頁26-51、《藝術百家》2004年第3期,頁50-63。
     王安祈:〈《單刀會》的流傳與演出〉,收入關漢卿國際學術硏討會編輯委員會:《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頁139-165。
     王安祈:〈崑劇在臺灣的現代意義〉,《臺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01.5),頁221-258。
     王璦玲:〈私情化公:明清劇作家之自我敘寫與其戲劇展演〉,收入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頁81-158。
     石小梅:〈石頭寒月照疏梅〉,「石頭書屋」崑曲藝術網站轉載:
     http://www.rock-publishing.com.tw/kanqu/forum/anthology/default_004.asp。
     伏滌修:〈明清時期北《西廂記》演唱情形考〉,《戲曲藝術》(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6.8),頁63-68。
     朱堯文:〈譜曲法〉,《戲曲月輯》第一卷第一、二、四、五輯(1942年1、2、4、5月),頁73-82、175-184、339-342、397-405。
     吳志武:〈《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收錄的元明雜劇考〉,《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8年第1期,頁9-16。
     吳新雷:〈《牡丹亭》崑曲工尺譜全印本的探究〉,《戲劇研究》創刊號(2008.1),頁109-130。
     吳新雷:〈關於《長生殿》全本工尺譜的印行本〉,《戲曲學報》第一期(2007.6),頁123-136。
     李國俊:〈《納書楹曲譜》「時劇」音樂探析〉,發表於世界崑曲與臺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
     李惠綿:〈從音韻學角度論明代崑腔度曲論之形成與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9),頁75-119
     李惠綿:〈從音韻學角度論清代度曲論的傳承與開展〉,《漢學研究》第26卷第2期,2008年6月,頁185-218
     李殿魁:〈「滾調」再探〉,收入華瑋、王璦玲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頁715-775。
     周育德:〈《牡丹亭》明清版本的時代文化印記〉,見「中國湯顯祖文化網」:http://www.suichang.gov.cn/txz/txzyj/yzyj/t20070829_303935.htm。
     林佳儀:〈《納書楹曲譜》之集曲作法初探〉,《臺灣音樂研究》第六期(2008.4),頁95-130。
     林佳儀:〈《綴白裘》之〈昭君出塞〉劇作淵源與流播〉,《臺灣音樂研究》第二期(2006.4),頁143-165。
     林佳儀:〈南、北曲交化下曲牌變遷之考察〉,《戲曲學報》第四期(2008.12),頁153-192。
     林佳儀:〈試論葉堂《納書楹四夢全譜》宛轉相就之法〉,收入《2006第五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2007,頁108-132。
     林逢源:〈北曲套式中的【煞】和【尾聲】—以《納書楹曲譜》參證〉,發表於世界崑曲與臺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
     林逢源:〈傳奇南套尾聲的板式變化〉,《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三期(1992),頁103-126。
     施德玉:〈集曲體式之研究〉,《戲曲學報》第二期(2007.12),頁125-150。
     洪惟助:〈從撓喉捩嗓到歌稱繞樑的《牡丹亭》〉,收入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頁737-780。
     洪惟助、洪敦遠:〈初探崑曲曲牌是否有「個性」?—以【喜遷鶯】為例〉,發表於世界崑曲與臺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
     洛地:〈犯〉,《中國音樂》(季刊)2005年第4期,頁17-22。
     洛地:〈魏良輔‧湯顯祖‧姜白石—曲唱與曲牌的關係〉,《民俗曲藝》第140期(2003.6),頁5-31。
     洛地:〈關於崑班演出本〉,收入姜智主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表演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頁365-386。
     孫書磊:〈秦子陵及其《如意珠》傳奇創作考辨—兼論新發現的《紅羅記》傳奇稿本〉,《文學遺產》2004年5期,頁107-114。
     徐宏圖:〈南戲《姜詩躍鯉記》遺存考〉,《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3卷第3期(2005.9),頁54-56。
     徐扶明:〈崑劇中時劇初探〉,《藝術百家》1990年第1期,頁81-86、128。
     袁行云:〈清乾隆間揚州官修戲曲考〉,《戲曲研究》第二十八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12),頁225-244。
     高嘉穗:〈南曲集曲結構探微—以《新訂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的【商調】集曲為例〉,《臺灣音樂研究》第六期(2008.4),頁131-166。
     尉遲治平:〈欲賞知音 非廣文路—《切韻》性質的新認識〉,收入何大安主編:《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臺北:中央研究院,2003,頁157-185。
     許莉莉:〈論明清時期文人曲詞對南北曲曲牌定腔的影響〉,《齊魯學刊》2007年第一期,頁70-74。
     陳新鳳〈《納書楹曲譜》的記譜法與崑曲音樂〉,《音樂研究》2006年第2期,頁26-30。
     傅雪漪:〈明清戲曲腔調尋蹤〉,《戲曲研究》第十五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9,頁95-111。
     曾永義:〈再探戲文和傳奇的分野及其質變過程〉,《臺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4.6),頁87-134。
     曾永義:〈論說「折子戲」〉,《戲劇研究》創刊號(2008.1),頁1-82。
     路應昆:〈中國牌調音樂背景中的崑腔曲牌〉,發表於崑曲與非實務文化傳承國際研討會,2007。
     路應昆:〈文、樂關係與詞曲音樂演進〉,發表於世界崑曲與台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中國音樂學》2005年第3期,頁70-80。
     路應昆:〈明代「絃索調」略考〉,《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0年第1期,頁11-16。
     劉致中:〈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考辨〉,《戲曲學報》第1期(2007.6),頁215-236。
     譚雄:〈對《太古傳宗》與《納書楹曲譜》中《西廂記》曲譜的比較研究〉,《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6年第2期,頁37-44。
     顧兆琳:〈崑曲曲調的展開手法〉,收入姜智主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導演、音樂、舞台美術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281-309。
     (四)學位論文
     卜致立:《北曲【貨郎兒】音樂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所碩士論文,2006。
     古嘉齡:《「江湖十二腳色」之探索》,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
     李佳蓮:《清初蘇州崑腔曲律研究―以《寒》《廣》二譜與傳奇作品為論述範疇》,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
     周丹:《崑曲清唱與劇唱比較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2009。
     林文俊:《北雜劇曲牌:王西廂【雙調‧新水令】套曲牌音樂硏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1994。
     林佳儀:《元雜劇情節結構與音樂關係之硏究—以現存【中呂宮】全套樂譜之劇本為對象》,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
     陳凱莘:《崑劇《牡丹亭》舞台藝術演進之探討-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編本及折子戲為探討對象》,臺北:臺灣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1999。
     陳慧珍:《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之硏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8。
     黃慧玲:《湯顯祖《四夢》中同名曲牌音樂之硏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1995。
     
     四、演出錄影及節目單(略依出版先後為序)
     《崑劇選輯》錄影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2錄製。
     《崑劇選輯》(二)錄影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錄製。
     《中國崑劇藝術團精選》錄影帶,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7錄製。
     《秣稜蘭薰、秣陵蘭蘊崑曲精選合輯》DVD,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青春版《牡丹亭》DVD,臺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4。
     《牡丹亭》DVD,北京: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牡丹亭‧冥判》【後庭花】錄影,http://mymedia.yam.com/m/1606357。
     「秣陵蘭薰」節目單,臺北:新舞台1998.11.11-18演出。
     「跨世紀千禧崑劇菁英大匯演」節目單,臺北:國家戲劇院,2000.12.11-24、臺北:新舞臺,2001.1.9-14演出。
     「京朝雅音 燕趙悲歌—北方崑曲劇院」節目單,臺北:新舞台2002.3.16-20演出。
     1/2Q劇場《戀戀南柯─療傷系水磨情歌》節目單,臺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2006.12.1-3演出。
     北方崑曲劇院大都版《西廂記》節目單,北京:保利劇院,2008.11.11-14演出。
     上海崑劇團印象版《南柯記》節目單,上海: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2009.12.23演出。
     上海崑劇團偶像版《紫釵記》節目單,上海:東方藝術中心,2008.12.31-2009.1.1演出。
     
     五、工具書(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一)辭典
     王森然遺稿,《中國劇目辭典》擴編委員彙編:《中國劇目辭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二)索引及目錄
     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北京大學數據分析研究中心聯合研製:「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聯合導航系統」,建置於網站http://202.96.31.45/。
     李殿魁、林佳儀、陳美如、高嘉穗、劉佳佳:「戲曲曲譜檢索系統」,建置於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臺灣音樂中心網站:
     http://rimh.ncfta.gov.tw/qupu/,2007。
     洪惟助主編:《崑曲研究資料索引》,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檔案人名權威資料查詢」,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資料庫,http://www.npm.gov.tw/zh-tw/learning/library/archives.htm。
     曹安和編:《現存元明清南北曲全折(齣)樂譜目錄》,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三)彙編
     王利器輯:《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周妙中:〈歷代曲家年里字號室名綜表〉,刊於《曲苑》第一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頁269-342。
     蔡毅編著:《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