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印尼「瓦揚」布袋戲(Wayang Potehi)「鳳德軒」廟宇的布袋戲劇團研究
Indonesian Feng De Xian Temple of Potehi Research
作者 蕭翡斐
Olivia
貢獻者 蔡欣欣
Tsai, Hsin Hsin
蕭翡斐
Olivia
關鍵詞 瓦揚
印尼
台灣
布袋戲
wayang
Indonesia
Taiwan
Potehi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21:51 (UTC+8)
摘要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共和國國家(印度尼西亞語:Republik Indonesia),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為東南亞國家之一;印尼由上萬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而瓦揚(wayang)是印尼的一個文化代表,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不指是個藝術作品,也反映了印尼人民的生活與社會層面,除了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有部分是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是由華人帶入印尼的,如布袋戲在印尼也歸類為Wayang(瓦揚)的一種,而為了與其他瓦揚分別,就稱為Wayang Potehi,是從福建話「布袋戲」所擬音的。
     
     由於印尼政府對中國文化的排斥,所以布袋戲也受到不少限制與控制。因為這些原因,瓦揚布袋戲慢慢沒落,在70到90年代的時候,面臨了危機,差一點消失。直到印尼總統瓦西德擔任總統時,印尼華人才再一次得到同等的機會,把過去已被剪斷的文化再一次復原。而泗水一處有一個廟宇,直到如今仍然還保存著此藝術的存在,作為他們宗教活動的一個部份。
     
     是以本研究將探討印尼─泗水的「鳳德軒」廟宇與其布袋戲劇團發展史,探討劇團組織與其藝術。通過此研究之後,希望可以更深入瞭解在印尼發展的布袋戲背後的歷史,在印尼政府限制的期間,他們如何生存下來?以及同樣從福建傳來的布袋戲,在台灣與印尼怎麼尋找他們自己的出路,如何在藝術上有所發展演化與變遷?同時也通過此研究,讓印尼的瓦揚布袋戲得到新的看法以及出路,借鑑台灣的布袋戲經驗,展望未來。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籍:(以筆畫順序)
     一、 布袋戲專書
      王景賢、白勇華,《千秋梨園指掌乾坤》,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
      吳明德,《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5年。
      呂理政,《布袋戲筆記》,臺北縣板橋市 : 臺灣風物雜誌社發行,臺北市 : 吳氏圖書總經銷,1991。
      沈平山,《中國掌中藝術──布袋戲》,作者自印,1986年10月。
      張瓊慧編,《黃強華、黃文擇與霹靂布袋戲》,台北:生活美學館,2003年。
     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發展史》,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7年2月初版。
      傅建益著,《臺灣野台布袋戲現貌》,臺北市:商周編輯顧問,2000年12月31日。
      黃春秀,《細說台灣布袋戲》,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
      傳遠政,《亦宛然掌中戲的傳承與開展》,國民教育,2004年12月。
      劉還月,《風華絕代掌中藝-台灣的布袋戲》,台北:臺原出版社,1993。
     
     二、 學術論著
      孔遠志,《中國印尼文化交流》,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 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巫術、科學與宗教》(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發行 : 新華經銷,1999。
      佛洛伊德 著,楊庸一 譯者《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志文出版社,1976年5月。
      李昌諭,《東南亞政經專題專題報告─赤道線上的一串綠珠-印尼》,成功大學,2002年11月7日。
      邱坤良,《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 : 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臺北市 : 臺原出版社,1997
      梁敏和‧孔遠志,《印度尼西亞文化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2002。
      陳鴻瑜,《印度尼西亞史》/ A History of Indonesia,臺北市 : 國立編譯館出版 : 鼎文書局總經銷,2008。
     
     三、 期刊論文
      王嵩山,〈博物館、展演與族群經濟: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產業初探〉,2009。兩岸少數民族文化與創意研討會,舉辦日期:2009年05月21日。
      王遠嘉,〈印尼華人企業發展歷史之政治經濟分析〉,《亞太研究論壇》,2008年06月。
      伊˙馬德˙班德姆(Bandam,I Made)著、潘珢譯,〈印尼藝術的傳統與現在=Tradition of Indonesian Arts and Now〉,《美學藝術學》,2002年6月。
      江武昌,〈布袋戲簡史〉,《民俗曲藝》,67/68期,1990年10月。
      李子寧,〈面具之舞--印尼爪哇的「托賓」舞劇與面具〉,《傳統藝術》,46,2004年9月。
      李宜珍,〈看傳統藝術的「變」與「不變」──由「新莊市布袋戲文物館」開幕談起〉,《北縣教育》,2007年6月。
      沈平山,〈借燈取影──談流傳民間的皮影戲〉,《雄獅美術》,76期,1977。
      施靜菲、許雅惠,〈藝術、信仰與生活--印尼的皮影戲偶與面具〉,《故宮文物月刊》,2004年3月 。
      陳正雄,〈臺灣布袋戲文化的發展轉變〉,《臺灣博物》,2007年12月。
     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8)印尼投資環境簡介,經濟部 編印,12月。
      謝中憲,〈臺灣布袋戲的起源與發展〉,《臺灣歷史學會會訊》,2004年5月。
      羅斌,〈偶戲世界,世界偶戲〉,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編)《臺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
     
     四、 學位論文
      丁士芳,《電視布袋戲「霹靂狂刀」之性別論述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 邱一峰,《閩台偶戲硏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3
      郭書吟,《掌中春秋,百年癡迷──霹靂布袋戲迷文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2006
      陳正雄,《李天祿布袋戲舞台演出本硏究》,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硏究所碩士論文,2005
     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的口頭文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6
      謝智偉,《台灣傳統文化在資訊社會中的蛻變-以宜蘭布袋戲迷為例》,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8
     
     國外參考書:
      Ardiana, Leo Idra : “Wayang Potehi : Identitas dan Fungsi”,泗水Petra大學中國文化週研討會,2003年2月發表。
      H.M. Iwan Gayo,Buku Pintar-Seri Senior(百科全書),Pustaka Warga Negara,Ciputat – Jakarta Selatan,41版,2007年12月。
      Hidajat, Z.M., “Masyarakat dan Kebudayaan Cina Indonesia.”(翻譯:印尼社會與中國文化), Tarsito, Bandung – 1977
      Lutfi Retno Wahyudyanti, The Jakarta Post, 2009年3月20日
      M.C. Ricklefs, “Sejarah Indonesia Modern 1200-2004”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翻譯:Sario Wahono, Bakar Bilfagih, Hasan Huda, Miftah Helmi, Joko Sutrisno, Has Manadi; PT Serambi Ilmu Semesta, Jakarta,第三版,September 2007
      Sutini. BA:“Ditinjau dari Sejarah Perkembangan serta Peranannya dalam Menunjang Pendidikan Kepribadian Bangsa”,Petra University, Surabaya (Petra大學,泗水)。
      Widhiandono, Doan,“Jika Tak Ada Orang, Yang Menonton Para Dewa”, Jawa Pos, 27 Januari 2006,第11段。(Widhiandono, Doan,〈如果沒有人,只由神觀賞〉,爪哇日報,2006年1月27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515102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15102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蔡欣欣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Tsai, Hsin Hs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蕭翡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Oliviaen_US
dc.creator (作者) 蕭翡斐zh_TW
dc.creator (作者) Oliviaen_US
dc.date (日期) 201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5:21:51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5:21:5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21:5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515102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22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15102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共和國國家(印度尼西亞語:Republik Indonesia),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為東南亞國家之一;印尼由上萬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而瓦揚(wayang)是印尼的一個文化代表,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不指是個藝術作品,也反映了印尼人民的生活與社會層面,除了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有部分是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是由華人帶入印尼的,如布袋戲在印尼也歸類為Wayang(瓦揚)的一種,而為了與其他瓦揚分別,就稱為Wayang Potehi,是從福建話「布袋戲」所擬音的。
     
     由於印尼政府對中國文化的排斥,所以布袋戲也受到不少限制與控制。因為這些原因,瓦揚布袋戲慢慢沒落,在70到90年代的時候,面臨了危機,差一點消失。直到印尼總統瓦西德擔任總統時,印尼華人才再一次得到同等的機會,把過去已被剪斷的文化再一次復原。而泗水一處有一個廟宇,直到如今仍然還保存著此藝術的存在,作為他們宗教活動的一個部份。
     
     是以本研究將探討印尼─泗水的「鳳德軒」廟宇與其布袋戲劇團發展史,探討劇團組織與其藝術。通過此研究之後,希望可以更深入瞭解在印尼發展的布袋戲背後的歷史,在印尼政府限制的期間,他們如何生存下來?以及同樣從福建傳來的布袋戲,在台灣與印尼怎麼尋找他們自己的出路,如何在藝術上有所發展演化與變遷?同時也通過此研究,讓印尼的瓦揚布袋戲得到新的看法以及出路,借鑑台灣的布袋戲經驗,展望未來。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中文摘要…………………………………………………………………………….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前人文獻檢討………………………………………………………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7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預期成果………………………………………………9
     
     第二章、 印尼與瓦揚的簡介
     第一節 印尼文化發展與歷史………………..……………………………13
     一、 印尼的社會背景……………………………………………15
     二、 印尼的政治背景……………………………………………18
     三、 印尼的經濟背景……………………………………………19
     四、 印尼的文學背景……………………………………………22
     第二節 印尼文化──「瓦揚」的發展歷史……………………………..26
     一、 瓦揚皮影戲…………………………………………………28
     二、 瓦揚人………………………………………………………30
     三、 瓦揚傀儡……………………………………………………32
     四、 瓦揚布袋戲…………………………………………………33
     第三節 當代的印尼「瓦揚布袋戲」……………………………………..35
     一、 當代的瓦揚布袋戲…………………………………………..35
     二、 布袋戲與宗教的密切關係…………………………………..38
     
     第三章、 印尼─泗水的「鳳德軒」廟宇與其布袋戲劇團發展史
     第一節 泗水的「鳳德軒」廟宇歷史……………………………………..40
     一、 廟宇發展史………………………………………………..41
     二、 宗教活動中的「布袋戲」演出…………………………..47
     第二節 「鳳德軒」廟宇布袋戲劇團的創建與發展史…………………..50
     一、 劇團歷史…………………………………………………..50
     二、 演出活動…………………………………………………..52
     三、 演出劇目…………………………………………………..53
     附錄1:許平和...................................................………………………...55
     附錄2:「鳳德軒」廟宇資料原文……………………..………………..57
     
     第四章、印尼鳳德軒廟宇的布袋戲劇團組織與其藝術
     第一節 印尼鳳德軒廟宇的布袋戲劇團組織的發展演化……………….....63
     一、 他郎(掌控布袋戲的人)的繼承問題………………….64
     二、 演員的招收與傳承……………………………………….65
     第二節 劇目的傳承與創新………………………………………………….69
     第三節 表演藝術的傳統與改革…………………………………………….79
     一、 虛擬景象的表現………………………………………….79
     二、 音樂及其開幕…………………………………………….80
     三、 布袋戲偶的動作………………………………………….81
     四、 聲音與說話方式………………………………………….82
     五、 教育與社會批評工具………………………….…………84
     第四節 演出儀式及其意義………………………………………………….85
     附錄1:印尼當代唯一的華人瓦揚布袋戲藝人…………………...………88
     
     第五章、 結論:印尼瓦揚布袋戲對台灣布袋戲的借鑑與展望
     第一節 印尼「瓦揚布袋戲」與台灣布袋戲「同源演化」的文化語境…91
     第二節 印尼「瓦揚布袋戲」與台灣布袋戲的變遷異同………………..93
     第三節 以「台灣經驗」為借鑑展望印尼泗水瓦揚布袋戲的未來.......100
     
     參考書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515102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瓦揚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印尼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布袋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waya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donesi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iwa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tehien_US
dc.title (題名) 印尼「瓦揚」布袋戲(Wayang Potehi)「鳳德軒」廟宇的布袋戲劇團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Indonesian Feng De Xian Temple of Potehi Research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書籍:(以筆畫順序)
     一、 布袋戲專書
      王景賢、白勇華,《千秋梨園指掌乾坤》,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
      吳明德,《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5年。
      呂理政,《布袋戲筆記》,臺北縣板橋市 : 臺灣風物雜誌社發行,臺北市 : 吳氏圖書總經銷,1991。
      沈平山,《中國掌中藝術──布袋戲》,作者自印,1986年10月。
      張瓊慧編,《黃強華、黃文擇與霹靂布袋戲》,台北:生活美學館,2003年。
     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發展史》,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7年2月初版。
      傅建益著,《臺灣野台布袋戲現貌》,臺北市:商周編輯顧問,2000年12月31日。
      黃春秀,《細說台灣布袋戲》,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
      傳遠政,《亦宛然掌中戲的傳承與開展》,國民教育,2004年12月。
      劉還月,《風華絕代掌中藝-台灣的布袋戲》,台北:臺原出版社,1993。
     
     二、 學術論著
      孔遠志,《中國印尼文化交流》,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 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巫術、科學與宗教》(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發行 : 新華經銷,1999。
      佛洛伊德 著,楊庸一 譯者《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志文出版社,1976年5月。
      李昌諭,《東南亞政經專題專題報告─赤道線上的一串綠珠-印尼》,成功大學,2002年11月7日。
      邱坤良,《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 : 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臺北市 : 臺原出版社,1997
      梁敏和‧孔遠志,《印度尼西亞文化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2002。
      陳鴻瑜,《印度尼西亞史》/ A History of Indonesia,臺北市 : 國立編譯館出版 : 鼎文書局總經銷,2008。
     
     三、 期刊論文
      王嵩山,〈博物館、展演與族群經濟: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產業初探〉,2009。兩岸少數民族文化與創意研討會,舉辦日期:2009年05月21日。
      王遠嘉,〈印尼華人企業發展歷史之政治經濟分析〉,《亞太研究論壇》,2008年06月。
      伊˙馬德˙班德姆(Bandam,I Made)著、潘珢譯,〈印尼藝術的傳統與現在=Tradition of Indonesian Arts and Now〉,《美學藝術學》,2002年6月。
      江武昌,〈布袋戲簡史〉,《民俗曲藝》,67/68期,1990年10月。
      李子寧,〈面具之舞--印尼爪哇的「托賓」舞劇與面具〉,《傳統藝術》,46,2004年9月。
      李宜珍,〈看傳統藝術的「變」與「不變」──由「新莊市布袋戲文物館」開幕談起〉,《北縣教育》,2007年6月。
      沈平山,〈借燈取影──談流傳民間的皮影戲〉,《雄獅美術》,76期,1977。
      施靜菲、許雅惠,〈藝術、信仰與生活--印尼的皮影戲偶與面具〉,《故宮文物月刊》,2004年3月 。
      陳正雄,〈臺灣布袋戲文化的發展轉變〉,《臺灣博物》,2007年12月。
     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8)印尼投資環境簡介,經濟部 編印,12月。
      謝中憲,〈臺灣布袋戲的起源與發展〉,《臺灣歷史學會會訊》,2004年5月。
      羅斌,〈偶戲世界,世界偶戲〉,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編)《臺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5。
     
     四、 學位論文
      丁士芳,《電視布袋戲「霹靂狂刀」之性別論述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 邱一峰,《閩台偶戲硏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3
      郭書吟,《掌中春秋,百年癡迷──霹靂布袋戲迷文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硏究所碩士論文,2006
      陳正雄,《李天祿布袋戲舞台演出本硏究》,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硏究所碩士論文,2005
     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的口頭文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2006
      謝智偉,《台灣傳統文化在資訊社會中的蛻變-以宜蘭布袋戲迷為例》,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8
     
     國外參考書:
      Ardiana, Leo Idra : “Wayang Potehi : Identitas dan Fungsi”,泗水Petra大學中國文化週研討會,2003年2月發表。
      H.M. Iwan Gayo,Buku Pintar-Seri Senior(百科全書),Pustaka Warga Negara,Ciputat – Jakarta Selatan,41版,2007年12月。
      Hidajat, Z.M., “Masyarakat dan Kebudayaan Cina Indonesia.”(翻譯:印尼社會與中國文化), Tarsito, Bandung – 1977
      Lutfi Retno Wahyudyanti, The Jakarta Post, 2009年3月20日
      M.C. Ricklefs, “Sejarah Indonesia Modern 1200-2004”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翻譯:Sario Wahono, Bakar Bilfagih, Hasan Huda, Miftah Helmi, Joko Sutrisno, Has Manadi; PT Serambi Ilmu Semesta, Jakarta,第三版,September 2007
      Sutini. BA:“Ditinjau dari Sejarah Perkembangan serta Peranannya dalam Menunjang Pendidikan Kepribadian Bangsa”,Petra University, Surabaya (Petra大學,泗水)。
      Widhiandono, Doan,“Jika Tak Ada Orang, Yang Menonton Para Dewa”, Jawa Pos, 27 Januari 2006,第11段。(Widhiandono, Doan,〈如果沒有人,只由神觀賞〉,爪哇日報,2006年1月27日)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