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五到八世紀財政物流的形成--以軍糧調度為線索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distribution during 5-8th
作者 吳承翰
貢獻者 王德權
吳承翰
關鍵詞 北魏
唐前期
財政物流
軍糧調度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24:25 (UTC+8)
摘要 本文援引核心區與核心集團理論作為觀察視角,以軍糧調度為線索,研究五到八世紀中國財政物流形成的過程,藉此明瞭古代中國國家權力的特殊性。內容方面主要以兩部分構成,一方面分析軍事部門在國家分工層次下的位置,一方面討論國家調度物資能力的變化。
      以第一點來說,北魏到唐前期雖然有過職業軍人的出現,但或者既是軍人又是統治集團,或者有役使奴婢部曲以進行生產,故皆非完全脫離生產的軍事部門(例如北魏),或者很快又重新投入生產部門(例如隋,漢末亦有一例),只有到唐中期才出現脫離生產的獨立軍事部門。
      以第二點來說,北魏時期的財政資主要儲備在地方,中央在戰時派出將軍,至地方的州郡進行軍糧調度。租輸三等九品制是國家通過戶等對編戶進行物資輸送的編組,它意味著核心權力對各個分散的點進行連接以達到強化控制的目的,推測唐初的戶等仍保有此意。另外,北周總管到唐前期的都督府,經歷軍權向中央的收編過程後,都督府失去實際功能,卻仍被保留下來,故推測可能與財政物資的輸送有關,並從空間分布的結構上進行了考察。
      從以上來看,北魏到唐前期,有一個軍事部門脫離生產、最後確立的過程,另一方面,國家對物資調度的能力逐漸加強。兩者之間具有何種關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簡言之,唐前期最後確立的獨立軍事部門,是來自國家調度物資能力的強化,使其有足夠能力持續性負擔一個脫離生產的軍事部門。這種關係是如何形成的?比較北魏與唐前期的軍隊和國防型態後,發現都有從進攻型轉向防守型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中國國家權力的形成方式,經常是以一個地域的組織化力量對其他地域的統合而實現,故北魏平城核心區與唐代的關隴地區,具有相似的意義。但在內部統合達到一定程度後,就面臨外部防禦的問題,此時常可見抽調核心區武力,或編組邊境地區武力以進行防守的情形。這種邊境防禦的前提是後方物資與人力的持續性供應。只不過,北魏時的核心權力尚不具備如唐代的組織化程度,故最終無法維持一支經常性的獨立軍事部門。
      唐開元、天寶時期在政治、財政制度上進行許多調整變化,例如因大量逃戶而產生的使職差遣,和糴法以及江淮迴造納布等,過去傾向從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角度解釋,本文並非否定,而是認為此種立場出發的解釋仍存在不夠充分之處,反而不如從核心權力變化的角度解釋來得有效。
參考文獻 一、史料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2003重印)。
     (後晉)劉昫 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2002重印)。
     (唐)令孤德棻等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2003重印)。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2003重印)。
     (唐)吳競 撰,謝保成 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杜佑 撰,王永興 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2003)。
     (唐)李林甫 等撰;陳仲夫 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2005重印)。
     (唐)陸贄,《陸贄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唐)魏徵 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2002重印)。
     (宋)王欽若 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1998)。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1995)。
     (宋)李昉 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2003重印)。
     (宋)歐陽修,宋祁 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2003重印)。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2003重印)。
     (清)董誥 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2。
     李希泌 主編,《唐大詔令集 補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二、專書
     (一) 中文專書
     (日)池田溫 著,龔澤銑 譯,《中國古代籍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日)周藤吉之 等著,姜鎮慶,那向芹 譯,《敦煌學譯文集──敦煌吐魯番出土社會經濟文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
     中國史研究會編,《中國專制國家と社會統合》,京都:文理閣,1990。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王永興,《唐代前期西北軍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古怡青,《唐代府兵制度興衰研究──從衛士負擔談起》,台北:新文豐,2002。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田余慶,《拓拔史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一)》,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
     佐竹靖彥,《佐竹靖彥史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佐竹靖彥主編,《殷周秦漢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08。
     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岑仲勉《隋唐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宋德熹,《陳寅恪中古史學探研──以《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為例》,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
     李伯重,《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李凭,《北魏平城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李曉,《宋朝政府購買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錦綉,《唐代財政史稿》(五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版。
     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
     周紹良,趙超,《唐代墓誌彙編》(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胡如雷,《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胡如雷《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胡戟 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凍國棟,《中國中古經濟與社會史論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唐長孺,《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前期的變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宮崎市定著,邱添生譯,《中國史》,台北:華氏出版社,1980。
     宮崎市定著,韓昇,劉建英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翁俊雄,《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
     翁俊雄,《唐朝鼎盛時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高敏,《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
     張弓,《唐朝倉廩制度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86。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2001。
     張國剛,《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康樂,《唐代前期的邊防》,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79。
     張澤咸,《晉唐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梁家勉,《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1994。
     陳明光,《六朝財政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
     陳明光,《唐代財政史新編》,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重印版。
     陳明光,《漢唐財政史論》,長沙:岳麓書社,2003。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重印版。
     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做為「方法」的中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
     葉振鵬 主編,《20世紀中國財政史研究概要》,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賈志剛,《唐代軍費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趙岡,陳鍾毅,《中國土地制度史》,台北:聯經,1982。
     蔡次薛,《隋唐五代財政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鞠清遠,《唐代財政史》,臺北:食貨出版社,1978。
     鞠清遠,《劉晏評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第四、五冊,1996重印版。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1-5卷,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1991。
     蘇基朗,《唐宋法制史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
     
     (二) 日文專書
     樺山紘一 等編,《岩波講座世界歷史9‧中華の分裂と再生》,東京:岩波書店,1999。
     丸橋充拓,《唐代北辺財政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2006。
     森正夫(研究代表者),平成2~5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一般研究(A)研究成果報告書,1994,研究課題番号:02401008。
     清木場東,《帝賜の構造 唐代財政史研究 支出編》,福岡:中國書店,1997。
     清木場東,《唐代財政史研究 (運輸編)》,九州:九州大學出版會,1996。
     西嶋定生,《中國經濟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6。
     大津透,《日唐律令制の財政構造》,東京:岩波書店,2006。
     大澤正昭,《唐宋變革期農業社會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6。
     中國史研究會 編,《中國史像の再構成 國家と農民》,京都:文理閣,1983。
     中國史研究會 編,《中國專制國家と社會統合 中國史像の再構成II》,京都:文理閣,1990。
     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社會論》,東京:青木書店,1986。
     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東京:校倉書房。
     渡邊信一郎,《北朝財政史の研究─『魏書』食貨志を中心に─》,平成11年度~平成14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C(2)研究成果報告書,課題番号11610377。
     日野開三郎,《唐代租庸調の研究》第1-3卷,福岡:久留米大學商學部東洋經濟史研究室,1974-1977。
     日野開三郎,《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第11卷「戶口問題と糴買法」,東京:三一書房,1988。
     堀敏一,《均田制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5。
     網野善彥,谷川道雄,《交感する中世》,名古屋,ウニテ株式會社,1988。
     氣賀澤保規,《府兵制の研究》,東京:同朋社,1999。
     濱口重國,《秦漢隋唐史の研究》上下冊(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
     礪波護,《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社,1986。
     三、論文
     (一)中文論文
     
     上田早苗,〈貴族官僚制度的形成──清官的由來及其特徵〉,《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1-26。
     大澤正昭著,宋金文譯,〈唐代華北的主穀生產和經營〉,《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387-429。
     大澤正昭著,牟發松譯,〈唐宋時代的小生產方式及其發展階段〉,《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43-464。
     毛漢光,〈中國中古賢能觀念之研究─任官標準之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本3分,1977,頁333-373。
     毛漢光,〈唐代軍衛與軍府之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5卷第1期,1994,頁111-171。
     王三北,〈從財政體制的變革看唐代的歷史地位〉,《南都學壇》1991:4。
     王三北,〈論秦漢至初唐間的中央財政管理體制〉,《西北師範學院學報》1984:4。
     王德權,〈「士人」合理性的重構──以柳宗元的政治社會批判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2004,頁67-117。
     王德權,〈「核心集團與核心區」理論的檢討──關於古代中國國家權力形成的一點思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2006,頁147-176。
     王德權,〈「廢郡存州」的再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2003,頁55-92。
     王德權,〈李華政治社會論的素描──中唐士人自省風氣的轉折〉,《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2006,頁1-28。
     王德權,〈東京與京都之外──渡邊信一郎的中國古代史研究〉,《新史學》17卷1期,頁143-202。
     甘懷真〈中國古代的周禮國家觀與《通典》〉,收於《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第一冊(台北:政大歷史學系等,2008),頁43-70。
     牟發松,〈北朝行臺地方官化考略〉,《文史》33,1990,頁75-95。
     西嶋定生著,韓昇譯,〈碾磑尋蹤──華北農業兩年三收制的產生〉,《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六朝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358-377。
     余大綱,〈讀高力士外傳釋「變造」「和糴」之法〉,《史語所集刊》5本1分,1935,頁77。
     何汝泉,〈唐代度支職事由簡變繁論略〉,《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1,武大,1991。
     何汝泉,〈漢唐財政職官體制的三次變革〉,《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頁103-111。
     吳麗娛,〈中唐後財政官制芻議〉,《中國史研究》,1989:4。
     吳麗娛,〈唐代財政三司的形成發展及其與中央集權的關係〉,《中華文史論叢》1986:1。
     李錦綉,〈唐前後期度支變化的轉折點──開天度支司〉,《北大史學》4,頁54-71。
     邢鐵,〈隋唐五代戶等制度研究〉,《文史》第40輯,北京:中華書局,1994,頁67-87。
     俞大綱,〈讀高力士外傳釋「變造」「和糴」之法〉,《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本1分,1935,頁75-85。
     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唐耕耦,〈唐前期的兵募〉,《歷史研究》4,1981,頁160-172。
     徐壽坤,〈對唐代和糴的分析〉,《史學月刊》1957:2。
     張榮強,〈”租輸三分制”與唐前期財賦格局〉,《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7。
     郭素新,〈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文物》,1977.5。
     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帝國的中心和周邊:從財政史的觀點出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8),頁257-278。
     渡邊信一郎,〈北魏的財政結構──以孝文帝、宣武帝時期的經費結構為中心〉,殷憲主編,《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頁228-237。
     渡邊信一郎,〈關於意識形態階級─中國專制國家的統治階級〉,《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頁218-239。
     渡邊信一郎著,徐世虹譯〈漢代的財政運作和國家物流〉,《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373-405。
     湯雅蜜,《唐代和糴問題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楊際平,〈從敦煌文書看唐前期的和糴制度〉,《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5:1。
     楊聯陞,〈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第11卷4期,1936。
     盧向前,〈從敦煌吐魯番出土的幾件文書看唐前期和糴的特點〉,《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1990:5。
     盧建榮,〈唐代前期非常支出的籌措及其迴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本1分,1985,頁137-213。
     盧開萬,〈唐代和糴制度新探〉,《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6。
     羅彤華,〈唐代和糴問題試論〉,《新史學》15:1,2004,頁45-92。
     
     (二)日文論文
     丸橋充拓,〈唐代後半の北辺における軍糧政策〉,《史林》83-2,1999,頁110-130,該文亦收入氏著,《唐代北辺財政の研究》,第一章〈軍糧政策〉,頁15-48。
     菊池英夫,〈府兵制度の展開〉,《岩波講座世界歷史5》(東京:岩波書店,1970)第11章,頁407-440。
     菊池英夫,〈北朝‧隋の二十四軍制度における「團」〉,《日野開三郎博士頌壽紀念論集》,p.225-251。
     高橋繼男,〈劉晏の巡院設置について〉,《集刊東洋學》28,1972,頁1-27。
     佐川英治,〈北魏的兵制與社會─從『兵民分離』到『軍民分籍』─〉,《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4(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佐川英治〈北魏の編戶制と徵兵制度〉,《東洋學報》第81卷第一號,頁1-35。
     山本達郎,〈敦煌發見計帳樣文書殘簡〉,《東洋學報》37:2,3,1954。
     渡邊信一郎,〈戶調制の成立-賦斂から戶調へ〉,《東洋史研究》第60卷第3號,頁32-63。
     渡邊信一郎,〈唐代後半期の中央財政─戶部財政を中心に─〉,《京都府立大學學術報告》「人文‧社會」第40號。
     渡邊信一郎,〈唐代前期における農民の軍役負擔〉,《京都府立大學學術報告》「人文‧社會」,第55號。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41530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415300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德權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承翰zh_TW
dc.creator (作者) 吳承翰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5:24:25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5:24:2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24:2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415300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24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15300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援引核心區與核心集團理論作為觀察視角,以軍糧調度為線索,研究五到八世紀中國財政物流形成的過程,藉此明瞭古代中國國家權力的特殊性。內容方面主要以兩部分構成,一方面分析軍事部門在國家分工層次下的位置,一方面討論國家調度物資能力的變化。
      以第一點來說,北魏到唐前期雖然有過職業軍人的出現,但或者既是軍人又是統治集團,或者有役使奴婢部曲以進行生產,故皆非完全脫離生產的軍事部門(例如北魏),或者很快又重新投入生產部門(例如隋,漢末亦有一例),只有到唐中期才出現脫離生產的獨立軍事部門。
      以第二點來說,北魏時期的財政資主要儲備在地方,中央在戰時派出將軍,至地方的州郡進行軍糧調度。租輸三等九品制是國家通過戶等對編戶進行物資輸送的編組,它意味著核心權力對各個分散的點進行連接以達到強化控制的目的,推測唐初的戶等仍保有此意。另外,北周總管到唐前期的都督府,經歷軍權向中央的收編過程後,都督府失去實際功能,卻仍被保留下來,故推測可能與財政物資的輸送有關,並從空間分布的結構上進行了考察。
      從以上來看,北魏到唐前期,有一個軍事部門脫離生產、最後確立的過程,另一方面,國家對物資調度的能力逐漸加強。兩者之間具有何種關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簡言之,唐前期最後確立的獨立軍事部門,是來自國家調度物資能力的強化,使其有足夠能力持續性負擔一個脫離生產的軍事部門。這種關係是如何形成的?比較北魏與唐前期的軍隊和國防型態後,發現都有從進攻型轉向防守型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中國國家權力的形成方式,經常是以一個地域的組織化力量對其他地域的統合而實現,故北魏平城核心區與唐代的關隴地區,具有相似的意義。但在內部統合達到一定程度後,就面臨外部防禦的問題,此時常可見抽調核心區武力,或編組邊境地區武力以進行防守的情形。這種邊境防禦的前提是後方物資與人力的持續性供應。只不過,北魏時的核心權力尚不具備如唐代的組織化程度,故最終無法維持一支經常性的獨立軍事部門。
      唐開元、天寶時期在政治、財政制度上進行許多調整變化,例如因大量逃戶而產生的使職差遣,和糴法以及江淮迴造納布等,過去傾向從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角度解釋,本文並非否定,而是認為此種立場出發的解釋仍存在不夠充分之處,反而不如從核心權力變化的角度解釋來得有效。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回顧 4
     (一)軍隊的性質 4
     (二)軍糧調度的方式 7
     (三)國家財政的物流 10
     (四)其他 13
     三、 研究視角 14
     (一)核心區核心集團理論與財政物流 14
     (二)軍隊「日常再生產」的概念 21
     四、 章節架構 24
     第二章 北魏至北齊的軍隊與軍糧調度 25
     第一節 北魏北齊的軍隊 25
     一、 北魏前期的政治與軍隊 25
     二、 北魏後期的軍隊 29
     三、 北魏的南朝攻略 36
     四、 東魏北齊的軍隊 42
     第二節 北魏的軍糧調度:收入面考察 50
     一、 租調 50
     二、 和糴 55
     三、 屯田 58
     第三節 北魏的軍糧調度:組織運輸面的考察 65
     一、 戰爭時期的軍糧調度 65
     二、 租輸三等九品制 68
     三、 倉廩、漕運與供軍 72
     四、 三長制 77
     第四節 小結 81
     第三章 西魏北周隋的軍隊與軍糧調度 83
     第一節 西魏北周的軍隊與軍糧供應 83
     一、 西魏北周隋的兵農分合問題 85
     二、 西魏北周的軍隊日常再生產 88
     三、 西魏北周軍糧的供應與分配 97
     第二節 隋代的軍隊、總管府與軍糧調度 104
     一、 隋的政治與軍隊 104
     二、 隋代的兵士與日常再生產 106
     三、 隋代的總管與財政物流 109
     第三節 小結 119
     第四章 唐前期的軍糧調度與財政物流 121
     第一節 唐前期的軍糧調度 122
     第二節 唐高宗、武后時期的軍鎮與軍糧調度 132
     一、 蜀地的軍鎮與運糧 132
     二、 國防形勢結構的轉變 136
     第三節 唐玄宗時期的邊鎮與財政物流 142
     一、 財政規模擴大的趨勢 142
     二、 邊鎮的設置與財政物流的構造 149
     三、 迴造納布的意義 155
     第四節 小結 162
     第五章 唐前期財政物流的形成 165
     第一節 北魏與唐前期軍隊日常再生產和國防型態 165
     一、 軍隊日常再生產的型態 165
     二、 國防型態的比較 169
     第二節 唐前期逃戶的結構 174
     一、 逃戶與軍役調發 175
     二、 唐代官人眼中的「逃戶」 180
     第三節 都督總管制的演變與財政物流圈 189
     一、 都督府與財政物資的調度 189
     二、 隋代廢除總管府的問題 197
     三、 唐初的總管、都督與軍事行動 198
     四、 北周總管與唐代都督區比較 202
     五、 唐前期都督府與財政物流 214
     第四節 唐前期財政物流與國家型態 215
     一、 唐前期的財政物流 215
     二、 租輸三等九品制在唐代之遺緒 220
     三、唐前期國家型態的特性 225
     第五節 小結 231
     第六章 結論 233
     參考書目
     一、史料 239
     二、專書 240
     (一)中文專書 240
     (二)日文專書 243
     三、論文 244
     (一)中文論文 244
     (二)日文論文 246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415300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北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唐前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財政物流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軍糧調度zh_TW
dc.title (題名) 五到八世紀財政物流的形成--以軍糧調度為線索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formation of financial distribution during 5-8th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2003重印)。
     (後晉)劉昫 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2002重印)。
     (唐)令孤德棻等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2003重印)。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2003重印)。
     (唐)吳競 撰,謝保成 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杜佑 撰,王永興 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2003)。
     (唐)李林甫 等撰;陳仲夫 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2005重印)。
     (唐)陸贄,《陸贄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唐)魏徵 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2002重印)。
     (宋)王欽若 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1998)。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1995)。
     (宋)李昉 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2003重印)。
     (宋)歐陽修,宋祁 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2003重印)。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2003重印)。
     (清)董誥 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2。
     李希泌 主編,《唐大詔令集 補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二、專書
     (一) 中文專書
     (日)池田溫 著,龔澤銑 譯,《中國古代籍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
     (日)周藤吉之 等著,姜鎮慶,那向芹 譯,《敦煌學譯文集──敦煌吐魯番出土社會經濟文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
     中國史研究會編,《中國專制國家と社會統合》,京都:文理閣,1990。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王永興,《唐代前期西北軍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古怡青,《唐代府兵制度興衰研究──從衛士負擔談起》,台北:新文豐,2002。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田余慶,《拓拔史探》,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一)》,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
     佐竹靖彥,《佐竹靖彥史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佐竹靖彥主編,《殷周秦漢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08。
     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岑仲勉《隋唐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宋德熹,《陳寅恪中古史學探研──以《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為例》,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
     李伯重,《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李凭,《北魏平城時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李曉,《宋朝政府購買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錦綉,《唐代財政史稿》(五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谷川道雄著,馬彪譯,《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版。
     谷霽光,《府兵制度考釋》,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
     周紹良,趙超,《唐代墓誌彙編》(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胡如雷,《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胡如雷《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胡戟 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凍國棟,《中國中古經濟與社會史論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唐長孺,《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前期的變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宮崎市定著,邱添生譯,《中國史》,台北:華氏出版社,1980。
     宮崎市定著,韓昇,劉建英譯,《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翁俊雄,《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
     翁俊雄,《唐朝鼎盛時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高敏,《魏晉南北朝兵制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
     張弓,《唐朝倉廩制度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86。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2001。
     張國剛,《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康樂,《唐代前期的邊防》,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79。
     張澤咸,《晉唐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梁家勉,《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史稿》,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
     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1994。
     陳明光,《六朝財政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6。
     陳明光,《唐代財政史新編》,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重印版。
     陳明光,《漢唐財政史論》,長沙:岳麓書社,2003。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重印版。
     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溝口雄三著,林右崇譯,《做為「方法」的中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
     葉振鵬 主編,《20世紀中國財政史研究概要》,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賈志剛,《唐代軍費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趙岡,陳鍾毅,《中國土地制度史》,台北:聯經,1982。
     蔡次薛,《隋唐五代財政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鞠清遠,《唐代財政史》,臺北:食貨出版社,1978。
     鞠清遠,《劉晏評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第四、五冊,1996重印版。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1-5卷,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1991。
     蘇基朗,《唐宋法制史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6。
     
     (二) 日文專書
     樺山紘一 等編,《岩波講座世界歷史9‧中華の分裂と再生》,東京:岩波書店,1999。
     丸橋充拓,《唐代北辺財政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2006。
     森正夫(研究代表者),平成2~5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一般研究(A)研究成果報告書,1994,研究課題番号:02401008。
     清木場東,《帝賜の構造 唐代財政史研究 支出編》,福岡:中國書店,1997。
     清木場東,《唐代財政史研究 (運輸編)》,九州:九州大學出版會,1996。
     西嶋定生,《中國經濟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6。
     大津透,《日唐律令制の財政構造》,東京:岩波書店,2006。
     大澤正昭,《唐宋變革期農業社會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6。
     中國史研究會 編,《中國史像の再構成 國家と農民》,京都:文理閣,1983。
     中國史研究會 編,《中國專制國家と社會統合 中國史像の再構成II》,京都:文理閣,1990。
     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社會論》,東京:青木書店,1986。
     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東京:校倉書房。
     渡邊信一郎,《北朝財政史の研究─『魏書』食貨志を中心に─》,平成11年度~平成14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C(2)研究成果報告書,課題番号11610377。
     日野開三郎,《唐代租庸調の研究》第1-3卷,福岡:久留米大學商學部東洋經濟史研究室,1974-1977。
     日野開三郎,《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第11卷「戶口問題と糴買法」,東京:三一書房,1988。
     堀敏一,《均田制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75。
     網野善彥,谷川道雄,《交感する中世》,名古屋,ウニテ株式會社,1988。
     氣賀澤保規,《府兵制の研究》,東京:同朋社,1999。
     濱口重國,《秦漢隋唐史の研究》上下冊(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
     礪波護,《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社,1986。
     三、論文
     (一)中文論文
     
     上田早苗,〈貴族官僚制度的形成──清官的由來及其特徵〉,《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1-26。
     大澤正昭著,宋金文譯,〈唐代華北的主穀生產和經營〉,《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387-429。
     大澤正昭著,牟發松譯,〈唐宋時代的小生產方式及其發展階段〉,《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43-464。
     毛漢光,〈中國中古賢能觀念之研究─任官標準之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本3分,1977,頁333-373。
     毛漢光,〈唐代軍衛與軍府之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第5卷第1期,1994,頁111-171。
     王三北,〈從財政體制的變革看唐代的歷史地位〉,《南都學壇》1991:4。
     王三北,〈論秦漢至初唐間的中央財政管理體制〉,《西北師範學院學報》1984:4。
     王德權,〈「士人」合理性的重構──以柳宗元的政治社會批判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2004,頁67-117。
     王德權,〈「核心集團與核心區」理論的檢討──關於古代中國國家權力形成的一點思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2006,頁147-176。
     王德權,〈「廢郡存州」的再檢討〉,《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2003,頁55-92。
     王德權,〈李華政治社會論的素描──中唐士人自省風氣的轉折〉,《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6期,2006,頁1-28。
     王德權,〈東京與京都之外──渡邊信一郎的中國古代史研究〉,《新史學》17卷1期,頁143-202。
     甘懷真〈中國古代的周禮國家觀與《通典》〉,收於《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第一冊(台北:政大歷史學系等,2008),頁43-70。
     牟發松,〈北朝行臺地方官化考略〉,《文史》33,1990,頁75-95。
     西嶋定生著,韓昇譯,〈碾磑尋蹤──華北農業兩年三收制的產生〉,《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六朝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358-377。
     余大綱,〈讀高力士外傳釋「變造」「和糴」之法〉,《史語所集刊》5本1分,1935,頁77。
     何汝泉,〈唐代度支職事由簡變繁論略〉,《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1,武大,1991。
     何汝泉,〈漢唐財政職官體制的三次變革〉,《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頁103-111。
     吳麗娛,〈中唐後財政官制芻議〉,《中國史研究》,1989:4。
     吳麗娛,〈唐代財政三司的形成發展及其與中央集權的關係〉,《中華文史論叢》1986:1。
     李錦綉,〈唐前後期度支變化的轉折點──開天度支司〉,《北大史學》4,頁54-71。
     邢鐵,〈隋唐五代戶等制度研究〉,《文史》第40輯,北京:中華書局,1994,頁67-87。
     俞大綱,〈讀高力士外傳釋「變造」「和糴」之法〉,《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本1分,1935,頁75-85。
     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唐耕耦,〈唐前期的兵募〉,《歷史研究》4,1981,頁160-172。
     徐壽坤,〈對唐代和糴的分析〉,《史學月刊》1957:2。
     張榮強,〈”租輸三分制”與唐前期財賦格局〉,《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7。
     郭素新,〈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文物》,1977.5。
     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帝國的中心和周邊:從財政史的觀點出發〉,《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8),頁257-278。
     渡邊信一郎,〈北魏的財政結構──以孝文帝、宣武帝時期的經費結構為中心〉,殷憲主編,《北朝史研究: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頁228-237。
     渡邊信一郎,〈關於意識形態階級─中國專制國家的統治階級〉,《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頁218-239。
     渡邊信一郎著,徐世虹譯〈漢代的財政運作和國家物流〉,《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373-405。
     湯雅蜜,《唐代和糴問題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楊際平,〈從敦煌文書看唐前期的和糴制度〉,《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5:1。
     楊聯陞,〈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第11卷4期,1936。
     盧向前,〈從敦煌吐魯番出土的幾件文書看唐前期和糴的特點〉,《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1990:5。
     盧建榮,〈唐代前期非常支出的籌措及其迴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本1分,1985,頁137-213。
     盧開萬,〈唐代和糴制度新探〉,《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6。
     羅彤華,〈唐代和糴問題試論〉,《新史學》15:1,2004,頁45-92。
     
     (二)日文論文
     丸橋充拓,〈唐代後半の北辺における軍糧政策〉,《史林》83-2,1999,頁110-130,該文亦收入氏著,《唐代北辺財政の研究》,第一章〈軍糧政策〉,頁15-48。
     菊池英夫,〈府兵制度の展開〉,《岩波講座世界歷史5》(東京:岩波書店,1970)第11章,頁407-440。
     菊池英夫,〈北朝‧隋の二十四軍制度における「團」〉,《日野開三郎博士頌壽紀念論集》,p.225-251。
     高橋繼男,〈劉晏の巡院設置について〉,《集刊東洋學》28,1972,頁1-27。
     佐川英治,〈北魏的兵制與社會─從『兵民分離』到『軍民分籍』─〉,《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14(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佐川英治〈北魏の編戶制と徵兵制度〉,《東洋學報》第81卷第一號,頁1-35。
     山本達郎,〈敦煌發見計帳樣文書殘簡〉,《東洋學報》37:2,3,1954。
     渡邊信一郎,〈戶調制の成立-賦斂から戶調へ〉,《東洋史研究》第60卷第3號,頁32-63。
     渡邊信一郎,〈唐代後半期の中央財政─戶部財政を中心に─〉,《京都府立大學學術報告》「人文‧社會」第40號。
     渡邊信一郎,〈唐代前期における農民の軍役負擔〉,《京都府立大學學術報告》「人文‧社會」,第55號。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