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評估模式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為例
作者 鐘敬添
貢獻者 楊振榮
鐘敬添
關鍵詞 農村社區
生態旅遊
評估模式
SWOT矩陣分析法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40:34 (UTC+8)
摘要 生態旅遊是一種全球性旅遊趨勢,也是一種對自然資源與旅遊行為之新環境因應態度。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將成為農村社區永續發展的重要發展戰略,當務之急是建構出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評估模式。建立農村社區生態旅遊發展指標體系及評估模型,對於規範生態旅遊社區建設,促進農村社區生態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引導農村社區生態旅遊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主要目的希望透過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及AHP層級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進行,建立一套評估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評估模式,藉以從中瞭解生態旅遊與農村社區永續發展相結合之結果:
     一、以農村社區的核心資源、經營管理、市場潛力和組織能力此四個構面與農村社區生態旅遊之直接關係,分別加以探討。再透過SWOT 矩陣分析,以港邊社區為例,研擬出生態旅遊評估模式。
     二、應用層級分析法(AHP 法)進行農村社區生態旅遊發展模式評估,提供決策者執行時優先順序之參考。
     本研究藉由文獻回顧,整理出生態旅遊和農村社區永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及港邊社區環境資源後,透過專家問卷調查使研究資料更為客觀。並經由因數分析簡化得到「核心資源、經營管理」及「市場潛力,及組織能力」之4個因數。續由SWOT 矩陣分析法分析港邊社區和湖本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基礎和方向。
     本研究結果除提供以港邊社區為例的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評估模式外,對本研究所建立之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評估架構,亦可供後續相關生態旅遊訂定發展策略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農村社區、生態旅遊、評估模式、SWOT 矩陣分析法
Eco-tourism is a trend of global travel and a new attitude to balance natural resources and behavior travel. 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countryside community will be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appraisal pattern in countryside community.Building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e pattern has very significant sense on standarding eco-tourism community,promoting sustainable use of eco-tourism resource and guiding sound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countryside community.The main goal of this investigation is establishing solutions of asses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a series research methods,such as document research ,questionnarie and AHP level analysis.
     1.Base on the five aspects of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key resource,management,market potential and organizational ability to research respectively.Then,through analysis in SWOT rectangle form, take Gangbian community for example,create evalutation patterm of eco-tourism.
     2.Use AHP methods to value the strategies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to provide executer a priority consultation.
     This research makes out the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about development eco-tourism by reviewing documents,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of Gangbian community. Furthermore, it makes the information more objective by expertise polling. With factors analysis ,they gain four factors of key resource,management,market potential and organizantianal ability,making foundation and instruction of Gangbian Zone and Huben Zone by SWOT rectangle form.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the evaluate pattern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 like Gangbian Zone but also offers a reference for concerning strategies of sustainable eco-tourism .
     Key words: Community ; Eco-tourism;Evaluate patterm ; SWOT rectangle form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參考文獻
     王伯青,1995,「遊客之環境態度及其與生態旅遊經營管理關係之研究-以關渡濕地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景觀所碩士論文:臺中。
     王鑫,1998,「生態旅遊的經驗與本土做法」,新世紀的自然保育行動綱領,原生基金會,頁211-255。
     王鑫,2000,「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推動永續生態觀光」學術研討會。
     方溪泉,1994,「AHP與AHP,實例應用比較」,國立中興大學都研所碩士論文:臺中。
     方威尊,1997,「休閒農業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核心資源觀點」,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內政部營建暑,2004,「都會區域永續發展指標操作機制之研究」,內政部營建暑市鄉規劃局委託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2002,「環境教育對遊客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為例」,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29-30。
     中華鄉村發展協會,2000,「農村現代化座談會」行政院農委會輔導處農業推廣科「現階段農村建設簡報」。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永續生態社區發展計劃—台南高鐵沙崙站特定區規劃設計準則及實施機制之研究」,行政院94年4月14日院臺文字第0940014390號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2,『建設農村新風貌-農村綜合發展規劃及建設計畫簡介』。
     朱芝緯,2000,「永續性生態旅遊遊客守則之研究—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交通部觀光局,1985,「風景特定區評鑑標準研究報告」,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2,「第二期生態旅遊地勘選報告」,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交通部觀光局,2002,『生態旅遊白皮書』,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8,「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觀光客倍增計畫重要成果摘要計畫,頁3。
     尚榮安譯,陳禹辰校閱(Robert K. Yin 原著),2001,『個案研究Case Study Research』,臺北:宏智。
     宋秉明,周蓮香,游文志,2000,「從生態衝擊的觀點探討臺灣地區賞鯨規範之制定」,戶外遊憩研究,13(4):51-68。
     呂仲適,2000,「雪霸國家公園武陵遊憩區發展生態旅遊之遊憩資源效益評估」,私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呂怡豔、李英弘、李君如,2003,「生態旅程指標之出探」,第五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公哲,1998,『永續發展理論』,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策畫,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編輯。
     李欽漢,1999,「農業生態足跡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稻米及農園特產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臺北。
     巫惠玲,2003,「福寶濕地發展生態旅遊經濟效益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沈進成、林玉婷,2002,「社區營造永續觀光SWOT之研究-以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社區為例」,第二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5。
     林俊成、陳麗琴,2006,「福山植物園生態旅遊服物品質研究』,台灣林業科學」,21(4):473-489。
     李永展,2005,「各類型農村之永續營造模式研究」,委託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執行單位: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
     林永鏗,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遊憩資源發展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林玉婷,2001,「社區營造永續觀光評估模式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嘉義。
     林雨青,2003,「地方型非營利組織在生態旅遊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以北投文化基金會為例」,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林幸怡,1995,「農村景觀資源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頁25。
     林鈴娟,2004,「風景區生態旅遊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坑風景區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中。
     林瑞欽,2000,「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安全知覺.對社區巡守隊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台中縣烏日鄉仁德村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7:嘉義。
     林琬菁,2004,「從資源永續觀點探討休閒農業與土地利用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林晏洲,1979,「遊憩規劃中景觀資源之評估」,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林銀河、黃淑瑩,2004,「宜蘭社造的願景與展望-營造永續發展的生態社區」,宜蘭社造10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臺北:臉譜出版。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書局。
     吳昂謹,2003,「原住民保留地發展生態旅遊之效益初探-以南投縣信義鄉之巴庫拉斯為例」,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吳麗娟,1998,「公共工程施工性查核評估模式之建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柯嘉鈞,2004,「生態旅遊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頁149 :臺中。
     洪慎憶,1995,「影響遊客對生態旅遊態度因數之探討-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胡清六,2002,「中興新村公有宿舍更新改建評估指標建立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
     侯錦雄、莊怡凱,2003,「農村永續發展之土地利用模式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袁孝維,1999,「生態旅遊簡介,邁向二十一世紀―國家公園永續發展行動方案生物多樣性保育訊練論文集」,內政部營建署。
     郭岱宜,1999,『生態旅遊—21世紀旅遊新主張』,臺北:揚智文化。
     曹正偉,1995,「遊憩對景觀的衝擊」,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玉清、林晏州,2003,「影響地方居民對生態旅遊認知之研究」,第五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頁65-76。
     陳炳輝,2002,「遊客環境態度對生態旅遊影響之研究—以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生態旅遊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中。
     陳錦煌,2001,「建構社區營造為基礎的生態旅遊」,臺灣林業28(3):3-8。
     陳墀吉、尤正國,2002,「社區觀光與生泰旅遊和協發展之學理意涵-以宜蘭縣員山鄉阿蘭城社區為例」,2002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頁276。
     黃尹鏗,1996,「綠島地區生態觀光之發展:居民與遊客之態度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花蓮。
     黃書禮、許伶蕙,1993,「永續發展之生態經濟觀」,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24卷1期,頁99-120。
     黃振恭,2004,「休閒農業區發展潛力評估模式之建立」,私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嘉義。
     黃躍雯,2000,「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模式的建構-個方法論的初擬」,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28期,頁55-75。
     彭秀萍,2003,「農村生態旅遊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碩士論文:屏東。
     彭國棟,2006,「永續發展與生態社區營造」,自然保育季刊第53期,頁5-19。
     楊世瑩,2006,『SPSS統計分析實務』,臺北:旗標出版事業。
     楊明賢,1999,『觀光學概論』,臺北市:揚智出版社。
     楊志宏,1992,「生態觀光-一項責無旁貸的推展工作」,臺灣林業,18(10):20-22。
     張怡棻,2005,「社區永續發展機制之研究:以雲林縣湖本村社區總體營造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雲林。
     張凱智,1994「民營遊樂區管理成效評鑑因素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觀光所碩士論文:臺北。
     葉冠瑩,2001,「原住民對其保留地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趙芝良,1996,「森林生態旅遊地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趙芝良,歐聖榮,1997,「建立森林生態旅遊地評估模式架構之探討」,興大園藝,22(1):137-151。
     廖榮林,2005,「村長領導行為與社區行動理念之探討-以八色鳥的故鄉湖本村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嘉義。
     劉思志,2003,「從關鍵成功因素及資源基礎理論觀點探討休閒事業之競爭優勢-以西子灣休閒渡假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高雄。
     劉景元,1999,「以生態旅遊觀點探討露營地選址評估-以雪壩國家公園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第27卷,第6期。
     鄧弼文、謝邦昌,2002,「台灣地區地方競爭力評估指標建構之初探」,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
     薛怡珍,1998,「森林遊樂區預定地選址評估」,私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宋瑞‧薛怡珍,2004,『生態旅遊的理論與實務』,臺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賴宗裕,2004,「成長管理專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研究報告。
     盧雲亭,1993,『現代旅遊地理學(上)』,臺北:地景出版社。
     顏愛靜、楊國柱,2004,『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臺北:稻鄉出版社。
     謝安田,1998,『企業研究方法論』,臺北:著者發行。
     邊泰明,2003,『土地使用規劃與財產權理論與實務』,臺北:詹氏書局:頁7。
     魏朝政,1992 ,「坡地遊憩區景觀體驗評估模式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二、 外文參考文獻
     Blamey, R. K. (1997). Ecotourism: The search for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5(2):109-130.
     Boo, E. 1990 Ecotourism:Thepotentials and pitfalls(Vols. I and II).Washington DC:World Wildlife Fund Report.
     Bryman, A. and Cramer, D. 1997.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with spss for windows, London: Routledge.
     Buckley, R.(1994). A framework for eco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3):661-669.
     Campell, G. S. and J. M. Norman.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biophysics. 2 edition. Springer, New York.
     Ceballos-Lascurain, H.(1987).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exicojournal, January 1987, pp.13-14.
     Cohen, E. (1976), Environmental orientations: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social ecology. Current Anthropology. 17(1): 49-70.
     Fennell,D.A.,and Eagels,P.F.J.,(1990). Ecotourism in Costa Rica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Vol. 8, No 1, Spring.
     Gronroos C. 1982.An applied services marketing theory. Eur Market16(7):30- 41.
     Harris PL.1984.Burnout in nursing administration.Nursing Admin Q 8(3):61- 70.
     Hetzer, N. D. (1965). Environment, Tourism, Culture. Links (July): reprint in Ecosphere (1970), 1 (2):1-3.
     Kutay, K. (1989). The new ethic in adventure travel, Buzzworm, The Environmental Journal, 1(4):31-36
     Mayo,Edward.J.and Jarvis,Lance.P(1981),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p.191-223.
     Moore, S.& B.Carter 1993 Ecotourism in the 21 st Century . Tourism Management(14):123-130 .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Ross,S., and G. Wall, 1999. Ecotourism:towards congrue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ourism Management, Vol. 20(2):123-132.
     Saaty,T.L. & Vargas,L.G, 1980.The Logic of Priorities. Kluwer-Nijhoff:Boston,Massachusetts.
     Scheyvens, R. (1999). 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Tourism Management. 20:245-249.
     Schwab, Annak and David J. Brower, April (1997)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t the Local Level,” Land Use Law, Vol. 99.
     Weaver, D. B.(2001). The 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 CABI, New York.
     Ziffer, K. (1989). Ecotourism: The uneasy alliance. Washing: Conser- vation International and Ernst and Young.
     三、 網頁參考文獻
     陳錦煌政務委員,(2001年3月31日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成立大會專題演講),台灣生態旅遊之展望
     http://www.ecotour.org.tw/al_Subl.htm_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社區通
     http://sixstar.cca.gov.tw/newsite/community.php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農村風情網
     http://rural.swcb.gov.tw/countryside/countryside.asp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電子報民國 91 年 08 月 19 日第 5 期
     http://www7.www.gov.tw/epaper/history/081902.htm
     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民國93年8月22日第4期
     http://59.124.95.239/e_paper_detail.php?sn=128#1
     環境資訊電子報
     http://e-info.org.tw/news/taiwan/special/2002/tasp2002-08.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
9292302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3026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振榮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鐘敬添zh_TW
dc.creator (作者) 鐘敬添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5:40:34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5:40:3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40:3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92923026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31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地政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292302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生態旅遊是一種全球性旅遊趨勢,也是一種對自然資源與旅遊行為之新環境因應態度。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將成為農村社區永續發展的重要發展戰略,當務之急是建構出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評估模式。建立農村社區生態旅遊發展指標體系及評估模型,對於規範生態旅遊社區建設,促進農村社區生態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引導農村社區生態旅遊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主要目的希望透過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及AHP層級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進行,建立一套評估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評估模式,藉以從中瞭解生態旅遊與農村社區永續發展相結合之結果:
     一、以農村社區的核心資源、經營管理、市場潛力和組織能力此四個構面與農村社區生態旅遊之直接關係,分別加以探討。再透過SWOT 矩陣分析,以港邊社區為例,研擬出生態旅遊評估模式。
     二、應用層級分析法(AHP 法)進行農村社區生態旅遊發展模式評估,提供決策者執行時優先順序之參考。
     本研究藉由文獻回顧,整理出生態旅遊和農村社區永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及港邊社區環境資源後,透過專家問卷調查使研究資料更為客觀。並經由因數分析簡化得到「核心資源、經營管理」及「市場潛力,及組織能力」之4個因數。續由SWOT 矩陣分析法分析港邊社區和湖本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基礎和方向。
     本研究結果除提供以港邊社區為例的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評估模式外,對本研究所建立之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評估架構,亦可供後續相關生態旅遊訂定發展策略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農村社區、生態旅遊、評估模式、SWOT 矩陣分析法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Eco-tourism is a trend of global travel and a new attitude to balance natural resources and behavior travel. 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countryside community will be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appraisal pattern in countryside community.Building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e pattern has very significant sense on standarding eco-tourism community,promoting sustainable use of eco-tourism resource and guiding sound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 countryside community.The main goal of this investigation is establishing solutions of asses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a series research methods,such as document research ,questionnarie and AHP level analysis.
     1.Base on the five aspects of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key resource,management,market potential and organizational ability to research respectively.Then,through analysis in SWOT rectangle form, take Gangbian community for example,create evalutation patterm of eco-tourism.
     2.Use AHP methods to value the strategies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to provide executer a priority consultation.
     This research makes out the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about development eco-tourism by reviewing documents,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of Gangbian community. Furthermore, it makes the information more objective by expertise polling. With factors analysis ,they gain four factors of key resource,management,market potential and organizantianal ability,making foundation and instruction of Gangbian Zone and Huben Zone by SWOT rectangle form.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not only provides the evaluate pattern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 like Gangbian Zone but also offers a reference for concerning strategies of sustainable eco-tourism .
     Key words: Community ; Eco-tourism;Evaluate patterm ; SWOT rectangle form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11
     第一節 生態旅遊的定義與內涵……………………………………………11
     第二節 農村社區的定義與內涵……………………………………………20
     第三節 永續發展的定義與內涵……………………………………………24
     第四節 農村社區與永續發展的關係………………………………………29
     第五節 生態旅遊「評估模式」的相關研究………………………………38
     第三章 生態旅遊發展沿革與研究地區概述……………………57
     第一節 生態旅遊發展歷程與分析…………………………………………57
     第二節 港邊社區發展生態旅遊之分析……………………………………60
     第四章 研究設計…………………………………………………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65
     第二節 研究方法……………………………………………………………67
     第三節 實施方式……………………………………………………………73
     第四節 資料處理……………………………………………………………77
     第五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79
     第一節 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之問卷分析………………………………79
     第二節 港邊社區生態旅遊之SWOT分析…………………………………82
     第三節 湖本社區生態旅遊之SWOT分析…………………………………90
     第四節 港邊社區與湖本社區發展生態旅遊之比對分析…………………9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事項 …………………………………………………………105
     參考文獻 ………………………………………………………110
     附錄 ……………………………………………………………120
     附錄一 研究問卷 …………………………………………………………120
     附錄二 專家問卷 …………………………………………………………121
     
     
     圖目錄
     圖1-4-1 研究流程圖 …………………………………………. 10
     圖2-3-1 三生一體永續發展關係圖 ………………………… 27
     圖2-4-1 農村社區永續生態旅遊之理念 ……………………… 34
     圖2-4-2 生態旅遊範型:一個成功的生態旅遊裡,人—資源—旅遊
      三者間彼此互利 …………………………………………… 37
     圖2-5-1 生態旅遊發展架構 ……………………………… 44
     圖3-1-1 研究架構圖 ……………………………………… 66
     圖4-3-1 影響圖例 ………………………………………… 74
     圖4-3-2 農村社區生態發展之目標層級解析示意圖 …………………. 75
     圖4-3-3 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評價指標體系層級圖 ………….. 76
     
     表目錄
     表2-1-1 傳統旅遊與生態旅遊差異比較表 ………………………… 13
     表2-1-2 生態旅遊之定義比較表 …………………………………… 16
     表2-2-1 社區的分類 ……...………………………………………… 21
     表2-4-1 生態旅遊對當地社區之影響的架構 …………………… 35
     表2-5-1 風景區管理規則之風景區評鑑要項與標準 ………… 47
     表2-5-2 休閒農業區劃定審查作業評估表 ……………………… 47
     表2-5-3 生態旅遊評估表 ………………………………………… 48
     表2-5-4 綠島地區生態觀光之評估表 ………………………… 48
     表2-5-5 社區營造永續觀光評估模式 …………………………… 49
     表2-5-6 國際級生態旅遊地評估指標架構表 ………………… 49
     表2-5-7 國家森林遊樂區生態旅遊遊程評鑑表 ………………… 50
     表2-5-8 生態旅程指標架構表 ………………… 51
     表2-5-9 農村永續發展之土地利用模式 ………………………… 51
     表2-5-10 休閒農業區發展潛力評估模式 ………………………… 52
     表2-5-11 生態旅遊經營管理指標架構 ………………………… 52
     表2-5-12 永續鄉村調查與評估三大群組、六大類型社區指標項目 … 53
     表2-5-13 十大經典農漁村選拔遴選推薦表 ………………………… 53
     表2-5-14 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評估模式文獻彙整 …………… 54
     表2-5-15 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評估模式 ……………….………… 56
     表3-2-1 無尾港生態社區推動期程 ……………………………… 64
     表4-2-1 個案研究處理四個研究設計測試問題的作法 …………… 70
     表4-2-2 SWOT示意圖 ……………………………………………… 71
     表5-1-1 農村社區生態旅遊4因素相關性分析 …………………… 79
     表5-1-2 4因素專家抽樣評分表 …………………………………… 80
     表5-1-3 專家和社區管理人員及居民4因素評分分析表 ……… 80
     表5-1-4 農村生態社區4個因數的平均值 ……………………… 80
     表5-1-5 評估模式4因數的子維度排名情況一覽表 ……………….. 81
     表5-2-1 港邊社區發展生態旅遊之SWOT分析 …………………… 87
     表5-2-2 港邊社區之生態旅遊評估模式分析表 ……………… 89
     表5-3-1 湖本社區發展生態旅遊之SWOT分析 ………………… 93
     表5-4-1 風景區生態旅遊發展目標敘述統計表 ………………… 95
     表5-4-2 港邊與湖本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評估模式差異分析表 …… 96
     表5-4-3 港邊與湖本社區發展生態旅遊基本輪廓分析 … 100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23026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農村社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態旅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評估模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WOT矩陣分析法zh_TW
dc.title (題名) 農村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評估模式之研究-以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參考文獻
     王伯青,1995,「遊客之環境態度及其與生態旅遊經營管理關係之研究-以關渡濕地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景觀所碩士論文:臺中。
     王鑫,1998,「生態旅遊的經驗與本土做法」,新世紀的自然保育行動綱領,原生基金會,頁211-255。
     王鑫,2000,「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推動永續生態觀光」學術研討會。
     方溪泉,1994,「AHP與AHP,實例應用比較」,國立中興大學都研所碩士論文:臺中。
     方威尊,1997,「休閒農業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核心資源觀點」,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內政部營建暑,2004,「都會區域永續發展指標操作機制之研究」,內政部營建暑市鄉規劃局委託研究報告。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2002,「環境教育對遊客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為例」,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頁29-30。
     中華鄉村發展協會,2000,「農村現代化座談會」行政院農委會輔導處農業推廣科「現階段農村建設簡報」。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永續生態社區發展計劃—台南高鐵沙崙站特定區規劃設計準則及實施機制之研究」,行政院94年4月14日院臺文字第0940014390號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2,『建設農村新風貌-農村綜合發展規劃及建設計畫簡介』。
     朱芝緯,2000,「永續性生態旅遊遊客守則之研究—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交通部觀光局,1985,「風景特定區評鑑標準研究報告」,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2,「第二期生態旅遊地勘選報告」,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交通部觀光局,2002,『生態旅遊白皮書』,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8,「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觀光客倍增計畫重要成果摘要計畫,頁3。
     尚榮安譯,陳禹辰校閱(Robert K. Yin 原著),2001,『個案研究Case Study Research』,臺北:宏智。
     宋秉明,周蓮香,游文志,2000,「從生態衝擊的觀點探討臺灣地區賞鯨規範之制定」,戶外遊憩研究,13(4):51-68。
     呂仲適,2000,「雪霸國家公園武陵遊憩區發展生態旅遊之遊憩資源效益評估」,私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呂怡豔、李英弘、李君如,2003,「生態旅程指標之出探」,第五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公哲,1998,『永續發展理論』,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策畫,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編輯。
     李欽漢,1999,「農業生態足跡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稻米及農園特產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臺北。
     巫惠玲,2003,「福寶濕地發展生態旅遊經濟效益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沈進成、林玉婷,2002,「社區營造永續觀光SWOT之研究-以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社區為例」,第二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5。
     林俊成、陳麗琴,2006,「福山植物園生態旅遊服物品質研究』,台灣林業科學」,21(4):473-489。
     李永展,2005,「各類型農村之永續營造模式研究」,委託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執行單位:中華民國區域科學學會。
     林永鏗,2004,「太魯閣國家公園遊憩資源發展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林玉婷,2001,「社區營造永續觀光評估模式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嘉義。
     林雨青,2003,「地方型非營利組織在生態旅遊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以北投文化基金會為例」,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林幸怡,1995,「農村景觀資源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頁25。
     林鈴娟,2004,「風景區生態旅遊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大坑風景區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中。
     林瑞欽,2000,「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安全知覺.對社區巡守隊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台中縣烏日鄉仁德村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7:嘉義。
     林琬菁,2004,「從資源永續觀點探討休閒農業與土地利用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林晏洲,1979,「遊憩規劃中景觀資源之評估」,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林銀河、黃淑瑩,2004,「宜蘭社造的願景與展望-營造永續發展的生態社區」,宜蘭社造10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臺北:臉譜出版。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書局。
     吳昂謹,2003,「原住民保留地發展生態旅遊之效益初探-以南投縣信義鄉之巴庫拉斯為例」,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吳麗娟,1998,「公共工程施工性查核評估模式之建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柯嘉鈞,2004,「生態旅遊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頁149 :臺中。
     洪慎憶,1995,「影響遊客對生態旅遊態度因數之探討-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胡清六,2002,「中興新村公有宿舍更新改建評估指標建立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中。
     侯錦雄、莊怡凱,2003,「農村永續發展之土地利用模式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袁孝維,1999,「生態旅遊簡介,邁向二十一世紀―國家公園永續發展行動方案生物多樣性保育訊練論文集」,內政部營建署。
     郭岱宜,1999,『生態旅遊—21世紀旅遊新主張』,臺北:揚智文化。
     曹正偉,1995,「遊憩對景觀的衝擊」,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玉清、林晏州,2003,「影響地方居民對生態旅遊認知之研究」,第五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頁65-76。
     陳炳輝,2002,「遊客環境態度對生態旅遊影響之研究—以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生態旅遊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臺中。
     陳錦煌,2001,「建構社區營造為基礎的生態旅遊」,臺灣林業28(3):3-8。
     陳墀吉、尤正國,2002,「社區觀光與生泰旅遊和協發展之學理意涵-以宜蘭縣員山鄉阿蘭城社區為例」,2002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頁276。
     黃尹鏗,1996,「綠島地區生態觀光之發展:居民與遊客之態度分析」,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花蓮。
     黃書禮、許伶蕙,1993,「永續發展之生態經濟觀」,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24卷1期,頁99-120。
     黃振恭,2004,「休閒農業區發展潛力評估模式之建立」,私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所碩士論文:嘉義。
     黃躍雯,2000,「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模式的建構-個方法論的初擬」,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28期,頁55-75。
     彭秀萍,2003,「農村生態旅遊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村規劃系碩士論文:屏東。
     彭國棟,2006,「永續發展與生態社區營造」,自然保育季刊第53期,頁5-19。
     楊世瑩,2006,『SPSS統計分析實務』,臺北:旗標出版事業。
     楊明賢,1999,『觀光學概論』,臺北市:揚智出版社。
     楊志宏,1992,「生態觀光-一項責無旁貸的推展工作」,臺灣林業,18(10):20-22。
     張怡棻,2005,「社區永續發展機制之研究:以雲林縣湖本村社區總體營造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雲林。
     張凱智,1994「民營遊樂區管理成效評鑑因素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觀光所碩士論文:臺北。
     葉冠瑩,2001,「原住民對其保留地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趙芝良,1996,「森林生態旅遊地選址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趙芝良,歐聖榮,1997,「建立森林生態旅遊地評估模式架構之探討」,興大園藝,22(1):137-151。
     廖榮林,2005,「村長領導行為與社區行動理念之探討-以八色鳥的故鄉湖本村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嘉義。
     劉思志,2003,「從關鍵成功因素及資源基礎理論觀點探討休閒事業之競爭優勢-以西子灣休閒渡假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在職專班:高雄。
     劉景元,1999,「以生態旅遊觀點探討露營地選址評估-以雪壩國家公園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第27卷,第6期。
     鄧弼文、謝邦昌,2002,「台灣地區地方競爭力評估指標建構之初探」,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
     薛怡珍,1998,「森林遊樂區預定地選址評估」,私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宋瑞‧薛怡珍,2004,『生態旅遊的理論與實務』,臺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賴宗裕,2004,「成長管理專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研究報告。
     盧雲亭,1993,『現代旅遊地理學(上)』,臺北:地景出版社。
     顏愛靜、楊國柱,2004,『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臺北:稻鄉出版社。
     謝安田,1998,『企業研究方法論』,臺北:著者發行。
     邊泰明,2003,『土地使用規劃與財產權理論與實務』,臺北:詹氏書局:頁7。
     魏朝政,1992 ,「坡地遊憩區景觀體驗評估模式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二、 外文參考文獻
     Blamey, R. K. (1997). Ecotourism: The search for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5(2):109-130.
     Boo, E. 1990 Ecotourism:Thepotentials and pitfalls(Vols. I and II).Washington DC:World Wildlife Fund Report.
     Bryman, A. and Cramer, D. 1997.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with spss for windows, London: Routledge.
     Buckley, R.(1994). A framework for eco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3):661-669.
     Campell, G. S. and J. M. Norman. 1998.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biophysics. 2 edition. Springer, New York.
     Ceballos-Lascurain, H.(1987).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exicojournal, January 1987, pp.13-14.
     Cohen, E. (1976), Environmental orientations: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social ecology. Current Anthropology. 17(1): 49-70.
     Fennell,D.A.,and Eagels,P.F.J.,(1990). Ecotourism in Costa Rica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 Vol. 8, No 1, Spring.
     Gronroos C. 1982.An applied services marketing theory. Eur Market16(7):30- 41.
     Harris PL.1984.Burnout in nursing administration.Nursing Admin Q 8(3):61- 70.
     Hetzer, N. D. (1965). Environment, Tourism, Culture. Links (July): reprint in Ecosphere (1970), 1 (2):1-3.
     Kutay, K. (1989). The new ethic in adventure travel, Buzzworm, The Environmental Journal, 1(4):31-36
     Mayo,Edward.J.and Jarvis,Lance.P(1981),Psychology of Lei-sure Travel,p.191-223.
     Moore, S.& B.Carter 1993 Ecotourism in the 21 st Century . Tourism Management(14):123-130 .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Ross,S., and G. Wall, 1999. Ecotourism:towards congruenc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ourism Management, Vol. 20(2):123-132.
     Saaty,T.L. & Vargas,L.G, 1980.The Logic of Priorities. Kluwer-Nijhoff:Boston,Massachusetts.
     Scheyvens, R. (1999). Ecotourism an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communities. Tourism Management. 20:245-249.
     Schwab, Annak and David J. Brower, April (1997)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at the Local Level,” Land Use Law, Vol. 99.
     Weaver, D. B.(2001). The 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 CABI, New York.
     Ziffer, K. (1989). Ecotourism: The uneasy alliance. Washing: Conser- vation International and Ernst and Young.
     三、 網頁參考文獻
     陳錦煌政務委員,(2001年3月31日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成立大會專題演講),台灣生態旅遊之展望
     http://www.ecotour.org.tw/al_Subl.htm_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灣社區通
     http://sixstar.cca.gov.tw/newsite/community.php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農村風情網
     http://rural.swcb.gov.tw/countryside/countryside.asp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電子報民國 91 年 08 月 19 日第 5 期
     http://www7.www.gov.tw/epaper/history/081902.htm
     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民國93年8月22日第4期
     http://59.124.95.239/e_paper_detail.php?sn=128#1
     環境資訊電子報
     http://e-info.org.tw/news/taiwan/special/2002/tasp2002-08.htm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