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印尼、巴基斯坦恐怖主義及其比較
作者 林晉宇
貢獻者 黃奎博
林晉宇
關鍵詞 印尼
巴基斯坦
恐怖主義
反恐
基地組織
神學士
日期 2009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45:42 (UTC+8)
摘要   「九一一」後,以「基地」組織為首的伊斯蘭恐怖網絡,訴諸保衛伊斯蘭文化、厲行伊斯蘭教義作為宣傳,旋即擄獲廣大穆斯林信眾的民心,並大力鼓吹穆斯林教徒發動對西方世界的聖戰,其所代表的新型恐怖主義―以建立一嚴格恪守伊斯蘭律法的純正伊斯蘭教國家為組織訴求―是「九一一」後動輒危害國際社會和平及穩定的最大安全威脅。
  為了達成宏大的建國目標,「基地」組織將組織觸手伸向東南亞及南亞等區域,或扶植、或結盟當地伊斯蘭極端組織。其中,印尼及巴基斯坦兩國自是無法擺脫伊斯蘭恐怖主義攻擊的陰霾,尤以兩國內部極端伊斯蘭教派組織,同霑「基地」組織的資源援助、技術訓練等,繼而造成印、巴兩國境內恐怖攻擊活動屢見不鮮,每每造成重大傷亡,亦導致內部政局動盪不安、民心惶恐。
  因此,本文研究核心即是印尼及巴基斯坦兩國,以探究「九一一」後兩國境內恐怖主義之發展、影響面、反恐作為等面向,並相互比較、分析,據此觀察二者間各層面之異同、及其反恐政策之有效性。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硏究所反恐怖硏究中心,《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北京:時事,2001年。
______,《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理論探索》,北京:時事,2002年。
______,《國際重大恐怖案例分析》,北京:時事,2003年。
______,《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鑑(2003)》,北京:時事,2004年。
______,《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鑑(2004)》,北京:時事,2005年。
______,《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鑑(2005)》,北京:時事,2006年。
______,《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鑑(2006)》,北京:時事,2007年。
______,《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鑑(2007)》,北京:時事,2008年。
朱素梅,《恐怖主義:歷史與現實》,北京:世界知識,2006年。
李英明,《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
汪毓瑋,《國際重要恐怖活動與各國反制作為大事紀(2005年6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台北:幼獅文化,2006年。
______,《國際重要恐怖活動與各國反制作為大事紀(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台北:幼獅文化,2007年。
吳東野、鄭端耀,《九一一與國際反恐》,台北:遠景基金會,2003年。
邱伯浩,《恐怖主義與反恐》,北縣中和:新文京開發,2006年。
邱稔壤,《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4年。
俞力工,《反恐戰略與文明衝突》,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硏究部(譯),《反擊新恐怖主義論》,北京:軍事科學,2001年。
哈里‧亨德森(Harry Henderson),賈偉、李偉榮等(譯),《全球恐怖主義:完全參考指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
胡聯合,《當代世界恐怖主義與對策》,北京:東方,2001年。
______,《第三隻眼看恐怖主義》,北京:世界知識,2002年。
保羅‧皮拉爾(Paul R. Pillar),王准海(譯),《恐怖主義與美國外交政策》,北京:中國友誼,2003年。
唐昊、彭沛,《巴基斯坦、孟加拉:面對種族和宗教的衝突》,成都:四川人民,2002年。
埃爾古恩‧查潘(Ergun Capan),黃思恩(譯),《伊斯蘭與恐怖主義》,台北:希泉,2006年。
陸水林,《巴基斯坦》,重慶:重慶,2004年。
葉海林,《巴基斯坦:純潔的國度》,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8年。
強納森‧巴克(Jonathan Barker),張舜芬(譯),《誰是恐怖主義:當恐怖主義遇上反恐戰爭》,台北:書林,2005年。
張家棟,《全球化時代的恐怖主義及其治理》,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2001年。
張錫模,《全球反恐戰爭》,台北:東觀國際文化,2006年。
楊潔勉,《國際恐怖主義與當代國際關係:「九一一」事件的衝擊與影響》,貴陽:貴州人民,2002年。
______,《國際合作反恐: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時事,2003年。
諾姆‧瓊斯基(Noam Chomsky),林佑聖、葉欣怡(譯),《恐怖主義文化》,台北:弘智文化,2003年。
______,李振昌(譯),《海盜與皇帝:真實世界中的新舊國際恐怖主義》,北縣新店:立緒文化,2004年。
劉復國,《東南亞恐怖主義與亞太安全》,台北:遠景基金會,2007年。
蕭新煌、劉復國,《2006亞太和平觀察》,台北: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6年。

二、中文期刊
王良生,〈淺析冷戰後美國與印尼軍事關係的演變〉,《南洋問題研究》,2007年第2期,2007年6月,頁28-33。
王偉華,〈透視巴基斯坦國內政局的三重視角:軍隊、宗教勢力和美國〉,《南亞研究季刊》,第131期,2007年4月,頁41-45。
______,〈試論南盟地區反恐合作機制〉,《國際問題論壇》,2008年第4期,2008年冬季號,頁68-69。
方金英,〈巴基斯坦伊斯蘭極端主義新動向〉,《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11期,2007年11月,頁54-58。
中華經濟研究院,〈印尼〉,《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18期,2002年12月,頁35-62。
孫國祥,〈南亞恐怖主義情勢及其反恐情勢初探〉,第二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2006年12月,頁46-73。
梓嫣,〈東盟首次出台《反恐公約》〉,《當代世界》,2007年第6期,2007年6月,頁35-36。
陳潤棠,〈印尼―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大使命》,2008年第76期,2008年10月,頁26-28。
張玉蘭,〈巴基斯坦的宗教、民族問題及其影響〉,《當代亞太》,第44期,1998年8月,頁43-48。
張家棟,〈現代恐怖主義的四次浪潮〉,《國際政治》,2008年第2期,2008年2月,頁119-22。
黃奎博,〈東協區域論壇的反恐措施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頁14-17。
黃偉傑,〈淺論911劫機自殺攻擊事件〉,《全球防衛雜誌》,第206期,2001年10月,頁15。
葛雷士,〈恐怖組織無國界活動曝光〉,《亞洲週刊》,第19卷第42期,2005年10月,頁25-27。
劉復國,〈東南亞恐怖主義對亞太區域安全影響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79-102。
蘭江、龍興春,〈巴基斯坦政府與部落武裝媾和及其對美巴關係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第128期,2007年1月,頁54-58。

三、碩士論文
田漢宇,〈「九一一」後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刑志霖,〈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硏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沈璐萍,〈東南亞地區恐怖主義與反恐合作發展之硏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施守真,〈「亞太主義」認同vs.「泛伊斯蘭主義」認同:後九一一印尼政府回應「反恐主義」政策個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曹育寧,〈東南亞海上恐怖主義活動〉,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梁嘉桓,〈「九一一」後東南亞恐怖主義活動與區域安全〉,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謬宏昌,〈恐怖主義與現代戰爭〉,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四、英文專書
Abou Zahab, Mariam, and Oliver Roy. Islamist Networks: The Afghan-Pakistan Connection. London: C. Hurst & Co. Ltd., 2004.
Abuza, Zachary. Political Islam and Violence in Indonesia.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Ali, Tariq. The clash of fundamentalisms: Crusades, Jihads and Modernity. New York: Verso, 2002.
Barton, Greg. Indonesia`s Struggle: Jemaah Islamiyah and the Soul of Islam. Sydney: UNSW Press, 2004.
Collins, Alan. Security and Southeast Asia: Domestic, Regional, and Global Issue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 2003.
Freeman, Lawrence, eds. Superterrorism: Policy Responses. Oxford: The political Quarterly Publishing Co. Ltd., 2002.
Heryanto, Ariel. State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Identity in Indonesia: Fatally Belonging.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Kingsbury, Damien, ed. Violence in Between: Conflict and Security in Archipelagic Southeast Asia. Victoria, Australia: Monash University Press, 2005.
Millard, Mike. Jihad in Paradise: Islam and Politics in Southeast Asia. New York: M. E Sharpe, 2004.
Mohiuddin, Yasmeen Niaz. Pakistan: a Global Studies Handbook. Santa Barbara, Calif.: ABC-CLIO, 2007.
Nathan, K. S., and Mohammad Hashim Kamali. Islam in Southeast Asia: Political, Social and Strategic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Singapore: ISEAS, 2005.
Palmer, Monte, and Princess Palmer. At the Heart of Terror: Islam, Jihadists, and America’s War on Terroris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4.
Riaz, Ali. Global Jihad, Sectarianism and the Madrassahs in Pakistan. Singapore: Institute of Defence and Strategic Studie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2005.
Verkaaik, Oscar. Migrants and Militants: Fun and Urban Violence in Pakista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Vicziany, Marika, and David P. Wright-Neville. Terrorism and Islam in Indonesia: Myths and Realities. Victoria, Australia: Monash University Press, 2005.
Robertson, Ann E. Terrorism and Global Security. New York: Facts on File, 2007.
Sahai, Shashi B. South Asia: from Freedom to Terrorism. New Delh: Gyan Publication House, 1998
Schmid, Alex P. Political Terrorism: A Research Guide to Concepts, Theories, Data Bases and Literature.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83.
Sidel, John T. Riots, Pogroms, Jihad: Religious Violence in Indonesi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6.
Smith, Paul J. Terrorism and Violence in Southeast Asia: Transnational Challenges to States and Regional Stability. New York: M.E. Sharpe, 2005.
Tan, Andrew T. H. A Handbook of Terrorism and Insurgency in Southeast Asia. Northampton, Massachusetts: Edward Elgar, 2007.
Stohl, Michael. The Politics of Terrorism.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1979.
Wardlaw, Grant. Political Terrorism: Theory, Tac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New York: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82.

五、英文期刊
Abuza, Zachary. “Funding Terrorism in Southeast Asia: the Financial Network of Al Qaeda and Jemaah Islamiyah.”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5, no. 2 (2003): 169-199.
_____. “Tentacles of Terror: Al Qaeda’s Southeast Asian Network.”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4, no. 3 (2004): 427-465.
Castro, Renato Cruz De. “Addressing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in Southeast Asia: A Matter of Strategic or Functional Approach?”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6, no.2 (2004): 193-217.
Davis, Anthony. “Southeast Asia Fears New Terrorist Attacks.”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2003): 15-19.
_____. “Southeast Asia Awaits JI’s Next Move.”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2004): 27-29.
Fair, C. Christine. “Militant Recruitment in Pakistan: Implications for Al Qaeda and Other Organization.”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27, no. 6 (2004): 489-504.
Hoffman, Bruce. “Rethinking Terrorism and Counterterrorism Since 9/11.”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25, no. 5 (2002): 303-316.
_____. “The Changing Face of Al Qaeda and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ism.”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27, no. 6 (2004): 549-560.
Jones, David Martin, and Mike Lawrence Smith. “ASEAN and the Rise of Islamism in Southeast Asia.”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25, no. 6 (2002): 343-356.
Jones, David Martin, Michael L. R. Smith, and Mark Weeding. “Looking for the Pattern: Al Qaeda in Southeast Asia-The Genealogy of a Terror Network.”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26, no. 6 (2003): 443-457.
Koschade, Stuart.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Jemaah Islamiyah: the Applications to Counter-Terrorism and Intelligence.”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29, no. 6 (2006): 589-605.
Wright-Neville, David. “Dangerous Dynamics: Activists, Militants, and Terrorists in Southeast Asia.” The Pacific Review 17, no. 1 (2004): 27-46.

六、網路資料
中央社即時新聞 http://www.cna.com.tw
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mofa.gov.tw/webapp/mp?mp=1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tw
台灣大紀元電子報 http://www.epochtw.com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
亞洲時報在線 http://www.atchinese.com
雅虎奇摩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
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
新浪網 http://www.sina.com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
BBC NEWS http://news.bbc.co.uk
Center for Defense Information http://www.cfr.org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https://www.cia.gov
CNN.com http://edition.cnn.com
Economist http://www.economist.com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http://www.fas.org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http://www.crisisgroup.org
Memorial Institute for the Prevention of Terrorism http://www.mipt.org
National Interest http://www.nationalinterest.org/Default.aspx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
Parliament Library of Australia http://www.aph.gov.au/library
RAND Corporation http://www.rand.org
Society for Terrorism Research http://www.societyforterrorismresearch.org
South Asia Analysis Group http://www.southasiaanalysis.org
South Asia Terrorism Portal http://satp.org
Terrorism Research Center http://www.terrorism.com
Transnational and Non-State Armed Groups http://www.armed-groups.org
United Nations http://www.un.org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www.state.gov
World-Press http://www.worldpress.or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
9525300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2530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奎博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晉宇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晉宇zh_TW
dc.date (日期) 200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5:45:42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5:45:4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5:45:4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52530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35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25300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九一一」後,以「基地」組織為首的伊斯蘭恐怖網絡,訴諸保衛伊斯蘭文化、厲行伊斯蘭教義作為宣傳,旋即擄獲廣大穆斯林信眾的民心,並大力鼓吹穆斯林教徒發動對西方世界的聖戰,其所代表的新型恐怖主義―以建立一嚴格恪守伊斯蘭律法的純正伊斯蘭教國家為組織訴求―是「九一一」後動輒危害國際社會和平及穩定的最大安全威脅。
  為了達成宏大的建國目標,「基地」組織將組織觸手伸向東南亞及南亞等區域,或扶植、或結盟當地伊斯蘭極端組織。其中,印尼及巴基斯坦兩國自是無法擺脫伊斯蘭恐怖主義攻擊的陰霾,尤以兩國內部極端伊斯蘭教派組織,同霑「基地」組織的資源援助、技術訓練等,繼而造成印、巴兩國境內恐怖攻擊活動屢見不鮮,每每造成重大傷亡,亦導致內部政局動盪不安、民心惶恐。
  因此,本文研究核心即是印尼及巴基斯坦兩國,以探究「九一一」後兩國境內恐怖主義之發展、影響面、反恐作為等面向,並相互比較、分析,據此觀察二者間各層面之異同、及其反恐政策之有效性。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文獻回顧 0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1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13

第二章 恐怖主義之性質及內涵
第一節 恐怖主義之歷史發展 15
第二節 恐怖主義之類型與特性 19
第三節 「九一一」後之恐怖主義 28

第三章 印尼國內恐怖主義
第一節 印尼恐怖主義之發展 33
第二節 印尼恐怖主義之組織 38
第三節 印尼恐怖主義之攻擊活動 50
第四節 印尼恐怖主義之影響 57
第五節 印尼政府之反恐作為 67

第四章 巴基斯坦國內恐怖主義
第一節 巴基斯坦恐怖主義之發展 82
第二節 巴基斯坦恐怖主義之組織 88
第三節 巴基斯坦恐怖主義之攻擊活動 100
第四節 巴基斯坦恐怖主義之影響 111
第五節 巴基斯坦政府之反恐作為 121

第五章 印尼及巴基斯坦恐怖主義比較及歸納
第一節 印尼及巴基斯坦恐怖主義發展之比較 136
第二節 印尼及巴基斯坦恐怖主義影響層面之比較 142
第三節 印尼及巴基斯坦政府反恐政策執行面之比較 149

第六章 結論 155

參考書目 162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525300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印尼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巴基斯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恐怖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反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基地組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神學士zh_TW
dc.title (題名) 印尼、巴基斯坦恐怖主義及其比較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專書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硏究所反恐怖硏究中心,《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北京:時事,2001年。
______,《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理論探索》,北京:時事,2002年。
______,《國際重大恐怖案例分析》,北京:時事,2003年。
______,《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鑑(2003)》,北京:時事,2004年。
______,《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鑑(2004)》,北京:時事,2005年。
______,《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鑑(2005)》,北京:時事,2006年。
______,《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鑑(2006)》,北京:時事,2007年。
______,《國際恐怖主義與反恐怖鬥爭年鑑(2007)》,北京:時事,2008年。
朱素梅,《恐怖主義:歷史與現實》,北京:世界知識,2006年。
李英明,《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3年。
汪毓瑋,《國際重要恐怖活動與各國反制作為大事紀(2005年6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台北:幼獅文化,2006年。
______,《國際重要恐怖活動與各國反制作為大事紀(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台北:幼獅文化,2007年。
吳東野、鄭端耀,《九一一與國際反恐》,台北:遠景基金會,2003年。
邱伯浩,《恐怖主義與反恐》,北縣中和:新文京開發,2006年。
邱稔壤,《國際反恐與亞太情勢》,台北:政大國關中心,2004年。
俞力工,《反恐戰略與文明衝突》,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美國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硏究部(譯),《反擊新恐怖主義論》,北京:軍事科學,2001年。
哈里‧亨德森(Harry Henderson),賈偉、李偉榮等(譯),《全球恐怖主義:完全參考指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
胡聯合,《當代世界恐怖主義與對策》,北京:東方,2001年。
______,《第三隻眼看恐怖主義》,北京:世界知識,2002年。
保羅‧皮拉爾(Paul R. Pillar),王准海(譯),《恐怖主義與美國外交政策》,北京:中國友誼,2003年。
唐昊、彭沛,《巴基斯坦、孟加拉:面對種族和宗教的衝突》,成都:四川人民,2002年。
埃爾古恩‧查潘(Ergun Capan),黃思恩(譯),《伊斯蘭與恐怖主義》,台北:希泉,2006年。
陸水林,《巴基斯坦》,重慶:重慶,2004年。
葉海林,《巴基斯坦:純潔的國度》,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08年。
強納森‧巴克(Jonathan Barker),張舜芬(譯),《誰是恐怖主義:當恐怖主義遇上反恐戰爭》,台北:書林,2005年。
張家棟,《全球化時代的恐怖主義及其治理》,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2001年。
張錫模,《全球反恐戰爭》,台北:東觀國際文化,2006年。
楊潔勉,《國際恐怖主義與當代國際關係:「九一一」事件的衝擊與影響》,貴陽:貴州人民,2002年。
______,《國際合作反恐:超越地緣政治的思考》,北京:時事,2003年。
諾姆‧瓊斯基(Noam Chomsky),林佑聖、葉欣怡(譯),《恐怖主義文化》,台北:弘智文化,2003年。
______,李振昌(譯),《海盜與皇帝:真實世界中的新舊國際恐怖主義》,北縣新店:立緒文化,2004年。
劉復國,《東南亞恐怖主義與亞太安全》,台北:遠景基金會,2007年。
蕭新煌、劉復國,《2006亞太和平觀察》,台北: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6年。

二、中文期刊
王良生,〈淺析冷戰後美國與印尼軍事關係的演變〉,《南洋問題研究》,2007年第2期,2007年6月,頁28-33。
王偉華,〈透視巴基斯坦國內政局的三重視角:軍隊、宗教勢力和美國〉,《南亞研究季刊》,第131期,2007年4月,頁41-45。
______,〈試論南盟地區反恐合作機制〉,《國際問題論壇》,2008年第4期,2008年冬季號,頁68-69。
方金英,〈巴基斯坦伊斯蘭極端主義新動向〉,《現代國際關係》,2007年第11期,2007年11月,頁54-58。
中華經濟研究院,〈印尼〉,《東南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第18期,2002年12月,頁35-62。
孫國祥,〈南亞恐怖主義情勢及其反恐情勢初探〉,第二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2006年12月,頁46-73。
梓嫣,〈東盟首次出台《反恐公約》〉,《當代世界》,2007年第6期,2007年6月,頁35-36。
陳潤棠,〈印尼―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大使命》,2008年第76期,2008年10月,頁26-28。
張玉蘭,〈巴基斯坦的宗教、民族問題及其影響〉,《當代亞太》,第44期,1998年8月,頁43-48。
張家棟,〈現代恐怖主義的四次浪潮〉,《國際政治》,2008年第2期,2008年2月,頁119-22。
黃奎博,〈東協區域論壇的反恐措施與展望〉,《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8期,2004年8月,頁14-17。
黃偉傑,〈淺論911劫機自殺攻擊事件〉,《全球防衛雜誌》,第206期,2001年10月,頁15。
葛雷士,〈恐怖組織無國界活動曝光〉,《亞洲週刊》,第19卷第42期,2005年10月,頁25-27。
劉復國,〈東南亞恐怖主義對亞太區域安全影響之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79-102。
蘭江、龍興春,〈巴基斯坦政府與部落武裝媾和及其對美巴關係的影響〉,《南亞研究季刊》,第128期,2007年1月,頁54-58。

三、碩士論文
田漢宇,〈「九一一」後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刑志霖,〈後冷戰時期的國際恐怖主義活動〉,國立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硏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沈璐萍,〈東南亞地區恐怖主義與反恐合作發展之硏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施守真,〈「亞太主義」認同vs.「泛伊斯蘭主義」認同:後九一一印尼政府回應「反恐主義」政策個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曹育寧,〈東南亞海上恐怖主義活動〉,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梁嘉桓,〈「九一一」後東南亞恐怖主義活動與區域安全〉,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謬宏昌,〈恐怖主義與現代戰爭〉,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四、英文專書
Abou Zahab, Mariam, and Oliver Roy. Islamist Networks: The Afghan-Pakistan Connection. London: C. Hurst & Co. Ltd., 2004.
Abuza, Zachary. Political Islam and Violence in Indonesia.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Ali, Tariq. The clash of fundamentalisms: Crusades, Jihads and Modernity. New York: Verso, 2002.
Barton, Greg. Indonesia`s Struggle: Jemaah Islamiyah and the Soul of Islam. Sydney: UNSW Press, 2004.
Collins, Alan. Security and Southeast Asia: Domestic, Regional, and Global Issue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 2003.
Freeman, Lawrence, eds. Superterrorism: Policy Responses. Oxford: The political Quarterly Publishing Co. Ltd., 2002.
Heryanto, Ariel. State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Identity in Indonesia: Fatally Belonging.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Kingsbury, Damien, ed. Violence in Between: Conflict and Security in Archipelagic Southeast Asia. Victoria, Australia: Monash University Press, 2005.
Millard, Mike. Jihad in Paradise: Islam and Politics in Southeast Asia. New York: M. E Sharpe, 2004.
Mohiuddin, Yasmeen Niaz. Pakistan: a Global Studies Handbook. Santa Barbara, Calif.: ABC-CLIO, 2007.
Nathan, K. S., and Mohammad Hashim Kamali. Islam in Southeast Asia: Political, Social and Strategic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Singapore: ISEAS, 2005.
Palmer, Monte, and Princess Palmer. At the Heart of Terror: Islam, Jihadists, and America’s War on Terroris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4.
Riaz, Ali. Global Jihad, Sectarianism and the Madrassahs in Pakistan. Singapore: Institute of Defence and Strategic Studies,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2005.
Verkaaik, Oscar. Migrants and Militants: Fun and Urban Violence in Pakista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4.
Vicziany, Marika, and David P. Wright-Neville. Terrorism and Islam in Indonesia: Myths and Realities. Victoria, Australia: Monash University Press, 2005.
Robertson, Ann E. Terrorism and Global Security. New York: Facts on File, 2007.
Sahai, Shashi B. South Asia: from Freedom to Terrorism. New Delh: Gyan Publication House, 1998
Schmid, Alex P. Political Terrorism: A Research Guide to Concepts, Theories, Data Bases and Literature.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1983.
Sidel, John T. Riots, Pogroms, Jihad: Religious Violence in Indonesi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6.
Smith, Paul J. Terrorism and Violence in Southeast Asia: Transnational Challenges to States and Regional Stability. New York: M.E. Sharpe, 2005.
Tan, Andrew T. H. A Handbook of Terrorism and Insurgency in Southeast Asia. Northampton, Massachusetts: Edward Elgar, 2007.
Stohl, Michael. The Politics of Terrorism. New York: Marcel Dekker, Inc., 1979.
Wardlaw, Grant. Political Terrorism: Theory, Tac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New York: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82.

五、英文期刊
Abuza, Zachary. “Funding Terrorism in Southeast Asia: the Financial Network of Al Qaeda and Jemaah Islamiyah.”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5, no. 2 (2003): 169-199.
_____. “Tentacles of Terror: Al Qaeda’s Southeast Asian Network.”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4, no. 3 (2004): 427-465.
Castro, Renato Cruz De. “Addressing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in Southeast Asia: A Matter of Strategic or Functional Approach?”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6, no.2 (2004): 193-217.
Davis, Anthony. “Southeast Asia Fears New Terrorist Attacks.”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2003): 15-19.
_____. “Southeast Asia Awaits JI’s Next Move.” Jane’s Intelligence Review (2004): 27-29.
Fair, C. Christine. “Militant Recruitment in Pakistan: Implications for Al Qaeda and Other Organization.”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27, no. 6 (2004): 489-504.
Hoffman, Bruce. “Rethinking Terrorism and Counterterrorism Since 9/11.”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25, no. 5 (2002): 303-316.
_____. “The Changing Face of Al Qaeda and the Global War on Terrorism.”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27, no. 6 (2004): 549-560.
Jones, David Martin, and Mike Lawrence Smith. “ASEAN and the Rise of Islamism in Southeast Asia.”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25, no. 6 (2002): 343-356.
Jones, David Martin, Michael L. R. Smith, and Mark Weeding. “Looking for the Pattern: Al Qaeda in Southeast Asia-The Genealogy of a Terror Network.”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26, no. 6 (2003): 443-457.
Koschade, Stuart.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Jemaah Islamiyah: the Applications to Counter-Terrorism and Intelligence.”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29, no. 6 (2006): 589-605.
Wright-Neville, David. “Dangerous Dynamics: Activists, Militants, and Terrorists in Southeast Asia.” The Pacific Review 17, no. 1 (2004): 27-46.

六、網路資料
中央社即時新聞 http://www.cna.com.tw
中華民國外交部 http://www.mofa.gov.tw/webapp/mp?mp=1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tw
台灣大紀元電子報 http://www.epochtw.com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
亞洲時報在線 http://www.atchinese.com
雅虎奇摩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
新華網 http://www.xinhuanet.com
新浪網 http://www.sina.com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
BBC NEWS http://news.bbc.co.uk
Center for Defense Information http://www.cfr.org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https://www.cia.gov
CNN.com http://edition.cnn.com
Economist http://www.economist.com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http://www.fas.org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http://www.crisisgroup.org
Memorial Institute for the Prevention of Terrorism http://www.mipt.org
National Interest http://www.nationalinterest.org/Default.aspx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
Parliament Library of Australia http://www.aph.gov.au/library
RAND Corporation http://www.rand.org
Society for Terrorism Research http://www.societyforterrorismresearch.org
South Asia Analysis Group http://www.southasiaanalysis.org
South Asia Terrorism Portal http://satp.org
Terrorism Research Center http://www.terrorism.com
Transnational and Non-State Armed Groups http://www.armed-groups.org
United Nations http://www.un.org
U.S. Department of State http://www.state.gov
World-Press http://www.worldpress.org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