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我國金融業跨業合併之最佳對象
作者 王貞文
貢獻者 沈中華
王貞文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25:38 (UTC+8)
摘要   近幾年來全球金融市場吹起國際化與大型化之風,有關金融業之合併熱潮一波接著一波,我國亦積極推動有關金融整合的改革措施,除了於民國八十九年底通過並實施「金融機構合併法」,提供了金融業同業合併之依據外,並於民國九十年十一月起實施「金融控股公司法」。
  由於該法著重於金融機構之跨業經營,可說是開創了我國金融業異業合併之新紀元,有關我國金融業異業合併的議題更是引起高度矚目,惟國內的實證論著較少,且我國金融跨業合併才剛起步,合併成效有待長時期的觀察與驗證,故本篇論文擬以我國過去十年內銀行業、壽險業、產險業與證券業的財務報表資料,進行跨業模擬配對,以ROE與ROA為獲利衡量指標,ROE標準差SROE、ROA標準差SROA為利潤風險指標,Z分數為破產風險衡量指標,比較配對前與配對後的獲利與風險表現,以銀行業為主,探討我國銀行業與非銀行業合併前與合併後之報酬及風險的變化,並進而分析不同的經濟景氣與利率趨勢,對銀行業選擇異業合併對象有何影響。
  經過上述的模擬合併後,結論得到報酬率與風險的抵換(trade-off)關係仍存在,若分別從獲利方面與風險方面分析銀行與非銀行業的跨業合併策略,則就獲利方面而言,銀行業與壽險業合併所增加的利潤最多;就風險方面而言,除了與壽險業的合併不能降低利潤風險及破產風險之外,其餘銀行-產險業與銀行-證券業均有可能減少風險。其次,不同的景氣環境,對銀行業選擇跨業最佳合併對象之影響並不明顯。最後,在不同的利率趨勢下,銀行業選擇最佳合併對象之策略,將隨著利率的走高或走低而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沈中華(1998),邁向綜合銀行之路,台北銀行月刊,第二十八卷第四期,頁63-79。
沈中華(2000),銀行合併轉投資的現在與未來,金融財務,第五期,頁13-20。
沈中華(2001),銀行的異業合併─互補性與文化差異?貨幣市場雙月刊,第五卷第三期,頁15-28。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勝出版公司。
彭金隆,司徒達賢(2002),金融控股公司法、金融集團總體策略與金融機構網絡定位策略─保險業觀點,學術論文。
施敏雄(2001),日本金融控股公司法之立法背景與運用,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二輯第二期,頁19-32。
張雲翔(2001),金融機構跨業經營及轉投資之利潤與風險分析:全球實證--政府紀律及管理能力優劣的重要性,國立台北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瑞真(2001),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之投資效率與風險評估--以我國銀行為例,中央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郁馨(2001),商業銀行兼營投資銀行承銷業務之執照效果與利益衝突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娟(2000),金融跨業經營保險業防火牆設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宗立炘(1998),台灣地區銀行兼營非銀行金融業務風險效果之實證分析,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Boyd, J.H. and Graham, S.L.(1988), “The Profitability and Risk Effects of Allowing Bank Holding Companies to Merge With Other Financial Firms: A Simulation Stud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12(2), 3-20.
Boyd, J.H., Graham, S.L. and Hewitt, R.S.(1993), “Bank Holding Company Merges With Nonbank Financial Firms: Effects on the Risk of Failur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7, 43-63.
Estrella, A.(2000), “Mixing and Matching: Prospective Financial Sector Mergers and Market Valuat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1-21.
Kwan, S.H.(1998), “Securities Activities by Commercial Banking Firms’ Section 20 Subsidiaries: Risk, Return, and Diversification Benefits,” Working Pap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Kwast, M.L.(1989), “The Impact of Underwriting and Dealing on Bank Returns and Risk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3, 101-125.
Laderman, E.(1999), “The Potential Diversification and Failure Reduction Benefits of Bank Expansion into Nonbanking Activities,” Working Pap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Lown, C.S., Osler, C.L. Strahan, P.E. and Sufi, A.(2000),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What Lies Ahead? ”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 39-54.
Rivard, R.J. and Thomas, C.R.(1997), “The Effect of Interstate Banking on Large Bank Holding Company Profitability and Risk,”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49, 61-76.
Rosen, R.J., Lloyd-Davies, P.R., Kwast, M.L., and Humphrey, D.B.(1989), “New Banking Powers: A Portfolio Analysis of Bank Investment in Real Estat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3, 355-36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財政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39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沈中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貞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王貞文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6:25:38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6:25:3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25:3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39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51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財政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近幾年來全球金融市場吹起國際化與大型化之風,有關金融業之合併熱潮一波接著一波,我國亦積極推動有關金融整合的改革措施,除了於民國八十九年底通過並實施「金融機構合併法」,提供了金融業同業合併之依據外,並於民國九十年十一月起實施「金融控股公司法」。
  由於該法著重於金融機構之跨業經營,可說是開創了我國金融業異業合併之新紀元,有關我國金融業異業合併的議題更是引起高度矚目,惟國內的實證論著較少,且我國金融跨業合併才剛起步,合併成效有待長時期的觀察與驗證,故本篇論文擬以我國過去十年內銀行業、壽險業、產險業與證券業的財務報表資料,進行跨業模擬配對,以ROE與ROA為獲利衡量指標,ROE標準差SROE、ROA標準差SROA為利潤風險指標,Z分數為破產風險衡量指標,比較配對前與配對後的獲利與風險表現,以銀行業為主,探討我國銀行業與非銀行業合併前與合併後之報酬及風險的變化,並進而分析不同的經濟景氣與利率趨勢,對銀行業選擇異業合併對象有何影響。
  經過上述的模擬合併後,結論得到報酬率與風險的抵換(trade-off)關係仍存在,若分別從獲利方面與風險方面分析銀行與非銀行業的跨業合併策略,則就獲利方面而言,銀行業與壽險業合併所增加的利潤最多;就風險方面而言,除了與壽險業的合併不能降低利潤風險及破產風險之外,其餘銀行-產險業與銀行-證券業均有可能減少風險。其次,不同的景氣環境,對銀行業選擇跨業最佳合併對象之影響並不明顯。最後,在不同的利率趨勢下,銀行業選擇最佳合併對象之策略,將隨著利率的走高或走低而有所不同。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
論文提要內容
目錄
表次
圖次
第一章 諸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架構-----4
第二章 文獻回顧-----7
  第一節 異業合併-----7
  第二節 各國金融業跨業合併之型態及沿革-----8
  第三節 我國金融異業合併之背景-----10
  第四節 跨業合併實證-----12
第三章 研究設計-----20
  第一節 研究樣本與資料說明-----20
  第二節 研究方法-----24
  第三節 獲利性與風險之衡量指標-----28
  第四節 景氣與利率分期之研究-----31
  第五節 研究限制-----33
第四章 各產業獲利與風險之敘述統計-----34
  第一節 全部樣本期間-----34
  第二節 景氣分期-----38
  第三節 利率分期-----45
第五章 模擬合併之實證分析-----54
  第一節 全部樣本期間-----54
  第二節 景氣分期-----59
  第三節 利率分期-----6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77
  第一節 研究結論-----77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79
參考文獻-----81

表次
表2-1a 文獻整理與比較(一)-----18
表2-1a 文獻整理與比較(二)-----19
表3-1 樣本公司-----21
表3-2 銀行業資產規模比較表-----22
表3-3 保險業資產規模比較表-----23
表3-4 證券業資產規模比較表-----23
表3-5 民國89年模擬合併公司之資產規模比較表-----25
表4-1 80-89年各產業之獲利指標-----34
表4-2 80-89年各產業之風險指標-----34
表4-3a 80-87年各產業之獲利指標-----38
表4-3b 88-89年各產業之獲利指標-----38
表4-4a 80-87年各產業之風險指標-----39
表4-4b 88-89年各產業之風險指標-----39
表4-5a 80-85年各產業之獲利指標-----45
表4-5b 86-87年各產業之獲利指標-----45
表4-5c 88-89年各產業之獲利指標-----45
表4-6a 80-85年各產業之風險指標-----46
表4-6b 86-87年各產業之風險指標-----46
表4-6c 88-89年各產業之風險指標-----46
表5-1 80-89年模擬合併產業之獲利指標-----54
表5-2 80-89年模擬合併產業之風險指標-----55
表5-3a 80-87年模擬合併產業之獲利指標-----59
表5-3b 88-89年模擬合併產業之獲利指標-----59
表5-4a 80-87年模擬合併產業之風險指標-----60
表5-4b 88-89年模擬合併產業之風險指標-----60
表5-5a 80-85年模擬合併產業之獲利指標-----66
表5-5b 86-87年模擬合併產業之獲利指標-----66
表5-5c 88-89年模擬合併產業之獲利指標-----66
表5-6a 80-85年模擬合併產業之風險指標-----68
表5-6b 86-87年模擬合併產業之風險指標-----68
表5-6c 88-89年模擬合併產業之風險指標-----68
表5-7 異業模擬合併結果總整理-----70

圖次
圖1-1 研究架構圖-----6
圖3-1 模擬配對之組合圖-----27
圖3-2 80-89年之經濟成長率-----31
圖3-3 80-89年貨幣市場利率-----32
圖4-1 全部樣本期間各產業之獲利表現-----36
圖4-2 全部樣本期問各產業之破產風險-----37
圖4-3a 景氣分期各產業之獲利表現(一)-----41
圖4-3b 景氣分期各產業之獲利表現(二)-----42
圖4-4a 景氣分期各產業之破產風險(一)-----43
圖4-4b 景氣分期各產業之破產風險(二)-----44
圖4-5a 利率分期各產業之獲利表現(一)-----48
圖4-5b 利率分期各產業之獲利表現(二)-----49
圖4-6a 利率分期各產業之破產風險(一)-----50
圖4-6b 利率分期各產業之破產風險(二)-----51
圖4-7 各產業R0E與其標準差SROE之關係圖-----52
圖4-8 各產業R0A與其標準差SROA之關係圖-----53
圖5-1 全部樣本期間模擬之獲利表現-----57
圖5-2 全部樣本期間模擬之破產風險-----58
圖5-3a 景氣分期模擬之獲利表現(一)-----62
圖5-3b 景氣分期模擬之獲利表現(二)-----63
圖5-4a 景氣分期模擬之破產風險(一)-----64
圖5-4b 景氣分期模擬之破產風險(二)-----65
圖5-5a 利率分期模擬之獲利表現(一)-----71
圖5-5b 利率分期模擬之獲利表現(二)-----72
圖5-6a 利率分期模擬之破產風險(一)-----73
圖5-6b 利率分期模擬之破產風險(二)-----74
圖5-7 前十大銀行與各模擬合併產業R0E與其標準差SROE之關係圖-----75
圖5-8 前十大銀行與各模擬合併產業R0A與其標準差SROA之關係圖-----76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391en_US
dc.title (題名) 我國金融業跨業合併之最佳對象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沈中華(1998),邁向綜合銀行之路,台北銀行月刊,第二十八卷第四期,頁63-79。
沈中華(2000),銀行合併轉投資的現在與未來,金融財務,第五期,頁13-20。
沈中華(2001),銀行的異業合併─互補性與文化差異?貨幣市場雙月刊,第五卷第三期,頁15-28。
司徒達賢(2001),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勝出版公司。
彭金隆,司徒達賢(2002),金融控股公司法、金融集團總體策略與金融機構網絡定位策略─保險業觀點,學術論文。
施敏雄(2001),日本金融控股公司法之立法背景與運用,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二輯第二期,頁19-32。
張雲翔(2001),金融機構跨業經營及轉投資之利潤與風險分析:全球實證--政府紀律及管理能力優劣的重要性,國立台北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瑞真(2001),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之投資效率與風險評估--以我國銀行為例,中央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郁馨(2001),商業銀行兼營投資銀行承銷業務之執照效果與利益衝突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娟(2000),金融跨業經營保險業防火牆設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宗立炘(1998),台灣地區銀行兼營非銀行金融業務風險效果之實證分析,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Boyd, J.H. and Graham, S.L.(1988), “The Profitability and Risk Effects of Allowing Bank Holding Companies to Merge With Other Financial Firms: A Simulation Study,”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12(2), 3-20.
Boyd, J.H., Graham, S.L. and Hewitt, R.S.(1993), “Bank Holding Company Merges With Nonbank Financial Firms: Effects on the Risk of Failur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7, 43-63.
Estrella, A.(2000), “Mixing and Matching: Prospective Financial Sector Mergers and Market Valuat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1-21.
Kwan, S.H.(1998), “Securities Activities by Commercial Banking Firms’ Section 20 Subsidiaries: Risk, Return, and Diversification Benefits,” Working Pap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Kwast, M.L.(1989), “The Impact of Underwriting and Dealing on Bank Returns and Risk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3, 101-125.
Laderman, E.(1999), “The Potential Diversification and Failure Reduction Benefits of Bank Expansion into Nonbanking Activities,” Working Pap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Lown, C.S., Osler, C.L. Strahan, P.E. and Sufi, A.(2000),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the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 What Lies Ahead? ”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 39-54.
Rivard, R.J. and Thomas, C.R.(1997), “The Effect of Interstate Banking on Large Bank Holding Company Profitability and Risk,”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49, 61-76.
Rosen, R.J., Lloyd-Davies, P.R., Kwast, M.L., and Humphrey, D.B.(1989), “New Banking Powers: A Portfolio Analysis of Bank Investment in Real Estat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3, 355-36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