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式之研究
作者 林宓穎
貢獻者 康榮寶
林宓穎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25:52 (UTC+8)
摘要   本論文主要探討,是否可以經由理論預測的指標來建構一個具有高度預測性的財務危機預警模式,這個主題自從Altman(1968)建立破產預測模式以來,成為學術界中重要的議題。本論文以國內外相關文獻作為建立財務危機預警模式的基礎,並進一步參酌我國上市公司獨特的特性,結合公司財務結構及董監事持股質押比例等風險控制因素,針對應計基礎制之人為盈餘管理做較詳盡的探討,建立研究假說並實證測試模式之可行性。本論文認為,在經濟景氣繁榮時,具有潛在財務危機因子的公司並不易被查覺,但當外在環境發生巨大改變時(例如:全國性金融風暴、匯率巨幅升貶值、往來廠商突然違約或破產…),該公司往往會因短期資金週轉不靈而面臨財務危機。由於公司發生財務危機時已然對投資者產生傷害,如果能夠發展一個財務危機預警模式,辨別公司是否具有潛在財務危機因子,才能防範於未然,保障投資者的權益,本論文根據這種觀點與基礎,探討如何調整以往國外內之相關文獻,讓財務危機預警模式更符合本土的特性,更易為投資者參考與使用。
       本論文係針對民國88年至民國91年元月間,國內非金融業發生財務危機之上市公司共計32家,以1:2的比率配對同一年度、同一產業、資產規模相近之正常公司共計60家,採用股票變更交易方式為全額交割股或未經變更交易方式逕行終止上市做為財務危機發生的時點,以「應計基礎制之人為盈餘管理」、「公司財務結構」、「風險控制因素」三方面的觀點來建構財務危機發生當季與發生前十一季的財務危機預警模式。本論文之實證模型為二元Logistic迴歸模型,經模型驗證得知,模型整體對於是否發生財務危機的預測正確率介於73﹪到82%之間,顯示本研究建立之財務危機預警模式尚足以區別正常公司與財務危機公司。
       若分別探討上述三方面的觀點,依據本研究實證的結果,「應計基礎制之人為盈餘管理:若企業進行過度盈餘管理,則易產生財務危機,其中依我國上市公司特性應收帳款與存貨可能是人為盈餘管理中最主要項目。」及「公司財務結構:公司應使用長期資金來源支應長期資產,短期資金來源支應流動資產」對於判斷是否為財務危機公司的預測並不顯著,不過「風險控制因素:風險越高的公司,越易成為財務危機公司」對於判斷是否為財務危機公司的預測呈現顯著的關聯性,而且實證結果顯示:負債比率與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呈現顯著的正向關聯性、公司整體的資產規模與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呈現顯著的負向關聯性、董監事持股質押比例與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呈現顯著的正向關聯性。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王脩斐,「盈餘管理偵測模型之評估」,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2.王嘉穎,「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與監理因素之關聯性研究-實質所有權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3.占部都美著,陳耀茂譯,公司的危機及解決之道,聯經出版社,民國79年8月。
     4.台灣經濟研究院,「我國企業爆發財務危機之成因、影響及防範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經濟研究處,民國88年3月。
     5.何太山,「運用區別分析建立商業放款信用評分制度」,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4年。
     6.池千駒,「運用財務性、非財務性資訊建立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困難預警模式」,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7.吳昆皇,「上市公司董事會組成與特性對企業經營績效之關連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民國84年。
     8.吳建宏,「以類神經網路應用於公司財務危機之時點預測」,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9.吳樂群,「從金融風暴省思監察人制度的興與革」,會計研究月刊,第159期,頁27-34。
     10.李仁芳,我國企業經營危機過程與偵測之探討,中國生產力中心,民國76年。
     11.李明娟,「台灣新上市公司盈餘管理之再探討」,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12.李明峰,「銀行業對企業授信『信用評等表』財務比率預警有效性之實證分析」,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13.李智雯,「運用現金流量資訊預測企業財務危機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4.李婉慈,「銀行往來關係與公司經營績效及財務危機之關聯性分析」,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5.邱湘靈,「台灣危機企業總體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2卷第3期,頁16-20,民國88年3月。
     16.官心怡,「經理人員盈餘預測與盈餘操縱之關聯性」,國立臺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17.林嬋娟、洪櫻芬、薛敏正,「財務困難公司盈餘管理實證研究」,管理學報,第十四期,頁15-38,民國86年。
     18.郭瓊宜,「類神經網路在財務危機預警模式之應用」,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19.胡永純,「盈餘預測與盈餘管理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6年。
     20.施大為,「運用財務比率建立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估模式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
     21.施淑萍,「財務危機預警模式與財務危機企業財務性之研究」,東吳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22.陳明賢,「財務危機預測之計量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
     23.陳政弘,「問題公司之診察、重整與再生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高階經營碩士班博士論文,民國89年。
     24.陳春山,「從地雷股事件看市場改革與企業風險管理」,實用稅務月刊,第292期,頁22-24,民國88年4月。
     25.陳碧滋,「我國上市公司股價行為與董監因素關連性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26.陳肇榮,「運用財務比率預測財務危機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2年。
     27.張智欽,「財務比率、區別分析與台灣股票上市公司升降類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28.張明峰,「股權結構對公司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
     29.張訓華,「股權結構、董事會組成與企業當年度財務績效─以77年度會計報酬率為準」,東吳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
     30.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 SPSS For Windows (上冊)(下冊)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松崗電腦圖書,民國90年10月。
     31.黃小玉,「銀行放款信用評估模式之研究-最佳模式之選擇」,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32.黃文隆,「財務危機預警模式建立與驗證」,東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33.黃俊雄,「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在銀行授信決策之運用」,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34.黃然,「交叉持股之財務危機預警模式」,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
     35.黃惠君,「公司上市前後盈餘操縱與上市後營運績效及盈餘操縱動機之關聯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36.黃國光,SPSS與統計原理分析,松崗電腦圖書,民國89年4月。
     37.曾素娟,「考慮經濟景氣變動之企業失敗預警模式─台灣上市公司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38.傅嚴,「地雷股連串引爆,凸顯股市管理漏洞」,會計研究月刊,第157期,頁17-20,民國87年12月。
     39.楊淑華,「從代理理論觀點探究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與經營績效及市場評價的關係」,淡江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
     40.葉東煇,「股票類別變更與盈餘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41.葉雅薰,「公司改組、監督機制與盈餘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42.葉容真,「財務危機企業之盈餘管理-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43.管夢欣,「長期性資產出售交易與盈餘操縱行為之關連性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44.潘玉葉,「台灣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分析」,淡江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7年。
     45.鄧志豪,「以分類樣本偵測地雷股─新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
     46.劉宴辰,「從代理理論觀點探究股權結構、董事會組成對企業財務績效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47.賴季柔,「企業失敗危機的預測-現金管理模式、財務比率模式、現金流量模式與混合模式的比較」,輔仁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48.戴淵明,「公司控制型態與其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台灣地區上市公司之實證分析」,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民國74年。
     49.戴鳳鈴,「以類神經網路與Logit模式對財務危機預測能力之比較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民國85年。
     50.謝國松,「從企業信用風暴中看企業經營之控管」,會計研究月刊,第157期,頁21-24,民國87年12月。
     51.謝金賢、林風儀,「上市公司內部股東持股質押因素與經營績效關聯性之探討」,今日會計,第85期,頁33-43,民國90年12月。
     52.蘇文娟,「台灣上市企業財務危機預測之實證研究」,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53.蘇慧芬,「新上市公司上市前後年度盈餘窗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
     54.龔品如,「交叉持股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式建構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英文部份
     1.Altman E. I., 1968,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 September, 589-609.
     2.Altman E. I., Marco G.V., Varetto F., 1994, “Corporate distress diagnosis:Comparisons using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neural networks (The Italian Experienc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18, 505-529.
     3.Beaver W. H., 1966,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 Empirical Reseach in Accounting: Selected Studies, Supplement to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71-111.
     4.Beaver W. H., 1968, “Alternative Accounting Measure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 The Accounting Review, January,113-122.
     5.Collins R. A., Green R. D., 1982, “Statistical Method for Bankruptcy Forecast”,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348-354.
     6.DeAngelo L. E., 1986, “Accounting Numbers as Market Valuation Substitates:A Study of Management Buyouts of Public Stockholders”, The Accounting Review, July, 400-420.
     7.DeAngelo L. E., 1988, “Managerial Composi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Use of Account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Proxy Contes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10, 3-36.
     8.Dechow P. M., Skinner D. J., 2000,“ Earnings Management: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 Academics,Practitioners, and Regulator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February).
     9.Dechow P. M., Richard G. Sloan, 1991, “Executive incentives and the horizon problem”,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14, 51-89.
     10.Defond M. L., Chul W. Park, 1997, “Smoothing income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23, 115-119.
     11.Demsetz H., 1983, “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26, 375-390.
     12.Foster B. P., Ward T. J., Woodroof J., 1998, “An analysis of the usefulness of Debt defaults and Going Concern Opinions in Bankruptcy Risk Assess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 Summer, 351-371.
     13.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1987-1997, “An Analysis of U.S. Public Companies”, Research Commissioned by 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adeway Commission.
     14.Friedlan J. M., 1994, “Accounting choices of issuers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Summer, 1-31.
     15.Friendman E., Johnson S., 2000, “Tunneling and Propping”,October.
     16.Healy P.M., 1985,“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April, 85-107.
     17.Healy P.M., 1998,“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Kelley School of Busniess, Indiana University, November.
     18.Hill Charles W.L., Snell Scott A., 1989, “Effects of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ntrol on corporate produc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32, 25-46.
     19.Hopwood W., Mckeown J. C., Mutchler J. F., 1994, “A reexamination of Auditor versus Model Accuracy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Going-Concern Opinion Decisi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Vol.10, Spring, 409-431.
     20.Jensen M. C., Meckling W. H.,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3, 305-360.
     21.Jensen M. C., Ruback R. S., 1983,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11, 5-50.
     22.Jensen M. C., Jerold r B. Warner, 1988“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among Corporate Managers, Shareholders, and Directo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20, 3-24.
     23.Joel E. Ross, Michael J. Kami, 1973,“Corporate management in Crisis: why they might fall?”, New York:Prentic-Hill Inc.
     24.John Argenti,1976,“Corporate Collapsse the Causes And Symptoms”, London: Mc Graw-Hill Inc.
     25.Jones, Jennifer J., 1991, “ Earning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29 No.2, 193-228.
     26.Kaiser H., 1958, “The Varimax Criterion for Analytic Rotation in Factor Analysis”, Psychometrika, Vol.23,187-200.
     27.Kesner I. F., Dalton D. R., 1986, “Board of Directors amd the Checks and Balance of Corporate Goverance”, Business Horizon, Sept/Oct, 17-23.
     28.Lau Amy Hing-Ling, 1987, “A Five -State 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on model”,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25 No.1, Spring, 127-138.
     29.Leland H., Pyle D., 1977, “Information Asymmetries,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Vol. 132,371-387.
     30.Liberty S. E., Zimmerman, J. L., 1986, “Labor union contract negotiations and accounting choice”,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61(October), 692-712.
     31.Lo A. W., 1986, “Logit versu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 Specification Test and Application to Corporate Bankruptcie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March, 151-178.
     32.Martin D., 1977, “Early Warning of Banking Failur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1, 249-276.
     33.McNichols M., Wilson G. P., 1988,“Evid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he Provision of Bad Deb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26, 1-40.
     34.Morck R., Shieifer A., Vishny R. W., 1988,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20, 293-315
     35.Odom M. D., Sharda R., 1990, “A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Bankruptcy Predi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Vol.2, 163-168.
     36.Ohlson J. A., 1980, “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18, Spring, 109-131.
     37.Platt Harlan D., Platt Marjorie B., 1990, “Improving Ex Ant Bankruptcy Classification Using Stable Predictive Variables”,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Spring, 31- 51.
     38.Schipper, K., 1989,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ccounting Horizons, December, 91-102.
     39.Scott William R., 2000, “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Prentice-all Canada Inc., Scarborough Ontario.
     40.Walters J. E., 1957, “The Determination of Technical Solvency”, Journal of Business, January, 30-45.
     41.Wong K. A., Yek T. C., 1991, “ Shareholdings of Board of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from Singapore”, Pacific Basin Capital Markets Research, Vol. 2, 211-225.
     42.Yermack D., 1996, “higher Market Valuation of Companies with a Small Board of Directors”,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 6, 185-211.
     43.Zmijewski Mark E., 1984,“Financial Ratio and the Probabilit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Spring, 59-8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財政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44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康榮寶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宓穎zh_TW
dc.creator (作者) 林宓穎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6:25:52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6:25:5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25:5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44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52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財政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主要探討,是否可以經由理論預測的指標來建構一個具有高度預測性的財務危機預警模式,這個主題自從Altman(1968)建立破產預測模式以來,成為學術界中重要的議題。本論文以國內外相關文獻作為建立財務危機預警模式的基礎,並進一步參酌我國上市公司獨特的特性,結合公司財務結構及董監事持股質押比例等風險控制因素,針對應計基礎制之人為盈餘管理做較詳盡的探討,建立研究假說並實證測試模式之可行性。本論文認為,在經濟景氣繁榮時,具有潛在財務危機因子的公司並不易被查覺,但當外在環境發生巨大改變時(例如:全國性金融風暴、匯率巨幅升貶值、往來廠商突然違約或破產…),該公司往往會因短期資金週轉不靈而面臨財務危機。由於公司發生財務危機時已然對投資者產生傷害,如果能夠發展一個財務危機預警模式,辨別公司是否具有潛在財務危機因子,才能防範於未然,保障投資者的權益,本論文根據這種觀點與基礎,探討如何調整以往國外內之相關文獻,讓財務危機預警模式更符合本土的特性,更易為投資者參考與使用。
       本論文係針對民國88年至民國91年元月間,國內非金融業發生財務危機之上市公司共計32家,以1:2的比率配對同一年度、同一產業、資產規模相近之正常公司共計60家,採用股票變更交易方式為全額交割股或未經變更交易方式逕行終止上市做為財務危機發生的時點,以「應計基礎制之人為盈餘管理」、「公司財務結構」、「風險控制因素」三方面的觀點來建構財務危機發生當季與發生前十一季的財務危機預警模式。本論文之實證模型為二元Logistic迴歸模型,經模型驗證得知,模型整體對於是否發生財務危機的預測正確率介於73﹪到82%之間,顯示本研究建立之財務危機預警模式尚足以區別正常公司與財務危機公司。
       若分別探討上述三方面的觀點,依據本研究實證的結果,「應計基礎制之人為盈餘管理:若企業進行過度盈餘管理,則易產生財務危機,其中依我國上市公司特性應收帳款與存貨可能是人為盈餘管理中最主要項目。」及「公司財務結構:公司應使用長期資金來源支應長期資產,短期資金來源支應流動資產」對於判斷是否為財務危機公司的預測並不顯著,不過「風險控制因素:風險越高的公司,越易成為財務危機公司」對於判斷是否為財務危機公司的預測呈現顯著的關聯性,而且實證結果顯示:負債比率與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呈現顯著的正向關聯性、公司整體的資產規模與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呈現顯著的負向關聯性、董監事持股質押比例與發生財務危機的可能性呈現顯著的正向關聯性。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
     摘要-----I
     目錄-----II
     圖表-----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目的及預期貢獻-----2
       第三節 研究架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財務危機定義之文獻整理-----6
       第二節 財務危機發生原因之文獻整理-----12
       第三節 盈餘管理及應計基礎制之文獻整理-----16
       第四節 董監事持股質押之文獻整理-----22
       第五節 財務危機預警模式分析方法之文獻整理-----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33
       第一節 操作模型定義-----33
       第二節 研究期間及研究樣本-----33
       第三節 研究假說-----36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模式-----43
       第五節 研究步驟-----49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50
       第一節 敘述性統計分析-----50
       第二節 常態性分析-----56
       第三節 兩群體差異性分析-----58
       第四節 相關性分析-----66
       第五節 因素分析-----73
       第六節 Logistic迴歸模式-----78
       第七節 模式之驗證-----83
       第八節 研究假說之驗證-----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7
       第一節 研究結論-----87
       第二節 研究限制-----89
       第三節 建議-----90
     參考文獻-----91
     
     圖表次
     圖1-1 資金來源配置圖-----2
     圖1-2 研究架構圖-----5
     表2-1 整理「台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營業細則」與財務危機相關之條文-----8
     表2-2 除迴歸分析法外財務危機預警模式所採用的統計方法之比較-----31
     表2-3 三種迴歸分析法之比較-----32
     表3-1 財務危機公司彙整表-----34
     表3-2 研究變數彙整表-----42
     表4-1 敘述性統計分析-危機發生當季-----50
     表4-2 敘述性統計分析-危機發生前一季-----51
     表4-3 敘述性統計分析-危機發生前二季-----51
     表4-4 敘述性統計分析-危機發生前三季-----51
     表4-5 敘述性統計分析-危機發生前四季-----52
     表4-6 敘述性統計分析-危機發生前五季-----52
     表4-7 敘述性統計分析-危機發生前六季-----52
     表4-8 敘述性統計分析-危機發生前七季-----53
     表4-9 敘述性統計分析-危機發生前八季-----53
     表4-10 敘述性統計分析-危機發生前九季-----53
     表4-11 敘述性統計分析-危機發生前十季-----54
     表4-12 敘述性統計分析-危機發生前十一季-----54
     表4-13 常態性分析─危機發生當季至危機發生前三季-----56
     表4-14 常態性分析─危機發生前四季至危機發生前七季-----56
     表4-15 常態性分析─危機發生前八季至危機發生前十一季-----57
     表4-16 兩群體差異性分析─危機發生當季-----58
     表4-17 兩群體差異性分析─危機發生前一季-----59
     表4-18 兩群體差異性分析─危機發生前二季-----59
     表4-19 兩群體差異性分析─危機發生前三季-----60
     表4-20 兩群體差異性分析─危機發生前四季-----60
     表4-21 兩群體差異性分析─危機發生前五季-----61
     表4-22 兩群體差異性分析─危機發生前六季-----61
     表4-23 兩群體差異性分析─危機發生前七季-----62
     表4-24 兩群體差異性分析─危機發生前八季-----62
     表4-25 兩群體差異性分析─危機發生前九季-----63
     表4-26 兩群體差異性分析─危機發生前十季-----63
     表4-27 兩群體差異性分析─危機發生前十一季-----64
     表4-28 相關性分析─危機發生當季-----66
     表4-29 相關性分析─危機發生前一季-----67
     表4-30 相關性分析─危機發生前二季-----67
     表4-31 相關性分析─危機發生前三季-----68
     表4-32 相關性分析─危機發生前四季-----68
     表4-33 相關性分析─危機發生前五季-----69
     表4-34 相關性分析─危機發生前六季-----69
     表4-35 相關性分析─危機發生前七季-----70
     表4-36 相關性分析─危機發生前八季-----70
     表4-37 相關性分析─危機發生前九季-----71
     表4-38 相關性分析─危機發生前十季-----71
     表4-39 相關性分析─危機發生前十一季-----72
     表4-40 因素分析─危機發生當季-----73
     表4-41 因素分析─危機發生前一季-----74
     表4-42 因素分析─危機發生前二季-----74
     表4-43 因素分析─危機發生前三季-----74
     表4-44 因素分析─危機發生前四季-----75
     表4-45 因素分析─危機發生前五季-----75
     表4-46 因素分析─危機發生前六季-----75
     表4-47 因素分析─危機發生前七季-----76
     表4-48 因素分析─危機發生前八季-----76
     表4-49 因素分析─危機發生前九季-----76
     表4-50 因素分析─危機發生前十季-----77
     表4-51 因素分析─危機發生前十一季-----77
     表4-52 二元LOGISTIC 迴歸模式──危機發生當季-----78
     表4-53 二元LOGISTIC 迴歸模式──危機發生前一季-----78
     表4-54 二元LOGISTIC 迴歸模式──危機發生前二季-----79
     表4-55 二元LOGISTIC 迴歸模式──危機發生前三季-----79
     表4-56 二元LOGISTIC 迴歸模式──危機發生前四季-----79
     表4-57 二元LOGISTIC 迴歸模式──危機發生前五季-----80
     表4-58 二元LOGISTIC 迴歸模式──危機發生前六季-----80
     表4-59 二元LOGISTIC 迴歸模式──危機發生前七季-----80
     表4-60 二元LOGISTIC 迴歸模式──危機發生前八季-----81
     表4-61 二元LOGISTIC 迴歸模式──危機發生前九季-----81
     表4-62 二元LOGISTIC 迴歸模式──危機發生前十季-----81
     表4-63 二元LOGISTIC 迴歸模式──危機發生前十一季-----82
     表4-64 二元LOGISTIC 迴歸模式─各因素之彙整表-----82
     表4-65 模式之驗證表-----83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447en_US
dc.title (題名) 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模式之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王脩斐,「盈餘管理偵測模型之評估」,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2.王嘉穎,「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危機與監理因素之關聯性研究-實質所有權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3.占部都美著,陳耀茂譯,公司的危機及解決之道,聯經出版社,民國79年8月。
     4.台灣經濟研究院,「我國企業爆發財務危機之成因、影響及防範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經濟研究處,民國88年3月。
     5.何太山,「運用區別分析建立商業放款信用評分制度」,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4年。
     6.池千駒,「運用財務性、非財務性資訊建立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困難預警模式」,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7.吳昆皇,「上市公司董事會組成與特性對企業經營績效之關連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民國84年。
     8.吳建宏,「以類神經網路應用於公司財務危機之時點預測」,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9.吳樂群,「從金融風暴省思監察人制度的興與革」,會計研究月刊,第159期,頁27-34。
     10.李仁芳,我國企業經營危機過程與偵測之探討,中國生產力中心,民國76年。
     11.李明娟,「台灣新上市公司盈餘管理之再探討」,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12.李明峰,「銀行業對企業授信『信用評等表』財務比率預警有效性之實證分析」,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13.李智雯,「運用現金流量資訊預測企業財務危機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4.李婉慈,「銀行往來關係與公司經營績效及財務危機之關聯性分析」,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5.邱湘靈,「台灣危機企業總體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2卷第3期,頁16-20,民國88年3月。
     16.官心怡,「經理人員盈餘預測與盈餘操縱之關聯性」,國立臺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17.林嬋娟、洪櫻芬、薛敏正,「財務困難公司盈餘管理實證研究」,管理學報,第十四期,頁15-38,民國86年。
     18.郭瓊宜,「類神經網路在財務危機預警模式之應用」,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19.胡永純,「盈餘預測與盈餘管理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6年。
     20.施大為,「運用財務比率建立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估模式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
     21.施淑萍,「財務危機預警模式與財務危機企業財務性之研究」,東吳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22.陳明賢,「財務危機預測之計量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5年。
     23.陳政弘,「問題公司之診察、重整與再生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高階經營碩士班博士論文,民國89年。
     24.陳春山,「從地雷股事件看市場改革與企業風險管理」,實用稅務月刊,第292期,頁22-24,民國88年4月。
     25.陳碧滋,「我國上市公司股價行為與董監因素關連性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26.陳肇榮,「運用財務比率預測財務危機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2年。
     27.張智欽,「財務比率、區別分析與台灣股票上市公司升降類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28.張明峰,「股權結構對公司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
     29.張訓華,「股權結構、董事會組成與企業當年度財務績效─以77年度會計報酬率為準」,東吳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
     30.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 SPSS For Windows (上冊)(下冊)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松崗電腦圖書,民國90年10月。
     31.黃小玉,「銀行放款信用評估模式之研究-最佳模式之選擇」,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
     32.黃文隆,「財務危機預警模式建立與驗證」,東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33.黃俊雄,「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在銀行授信決策之運用」,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34.黃然,「交叉持股之財務危機預警模式」,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
     35.黃惠君,「公司上市前後盈餘操縱與上市後營運績效及盈餘操縱動機之關聯性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36.黃國光,SPSS與統計原理分析,松崗電腦圖書,民國89年4月。
     37.曾素娟,「考慮經濟景氣變動之企業失敗預警模式─台灣上市公司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38.傅嚴,「地雷股連串引爆,凸顯股市管理漏洞」,會計研究月刊,第157期,頁17-20,民國87年12月。
     39.楊淑華,「從代理理論觀點探究上市公司股權集中度與經營績效及市場評價的關係」,淡江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
     40.葉東煇,「股票類別變更與盈餘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41.葉雅薰,「公司改組、監督機制與盈餘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42.葉容真,「財務危機企業之盈餘管理-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43.管夢欣,「長期性資產出售交易與盈餘操縱行為之關連性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44.潘玉葉,「台灣上市公司財務危機預警分析」,淡江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7年。
     45.鄧志豪,「以分類樣本偵測地雷股─新財務危機預警模型」,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
     46.劉宴辰,「從代理理論觀點探究股權結構、董事會組成對企業財務績效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47.賴季柔,「企業失敗危機的預測-現金管理模式、財務比率模式、現金流量模式與混合模式的比較」,輔仁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48.戴淵明,「公司控制型態與其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台灣地區上市公司之實證分析」,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民國74年。
     49.戴鳳鈴,「以類神經網路與Logit模式對財務危機預測能力之比較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民國85年。
     50.謝國松,「從企業信用風暴中看企業經營之控管」,會計研究月刊,第157期,頁21-24,民國87年12月。
     51.謝金賢、林風儀,「上市公司內部股東持股質押因素與經營績效關聯性之探討」,今日會計,第85期,頁33-43,民國90年12月。
     52.蘇文娟,「台灣上市企業財務危機預測之實證研究」,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53.蘇慧芬,「新上市公司上市前後年度盈餘窗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
     54.龔品如,「交叉持股企業財務危機預警模式建構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
     英文部份
     1.Altman E. I., 1968,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ournal of Finance, September, 589-609.
     2.Altman E. I., Marco G.V., Varetto F., 1994, “Corporate distress diagnosis:Comparisons using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neural networks (The Italian Experienc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18, 505-529.
     3.Beaver W. H., 1966,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 Empirical Reseach in Accounting: Selected Studies, Supplement to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71-111.
     4.Beaver W. H., 1968, “Alternative Accounting Measure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 The Accounting Review, January,113-122.
     5.Collins R. A., Green R. D., 1982, “Statistical Method for Bankruptcy Forecast”,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348-354.
     6.DeAngelo L. E., 1986, “Accounting Numbers as Market Valuation Substitates:A Study of Management Buyouts of Public Stockholders”, The Accounting Review, July, 400-420.
     7.DeAngelo L. E., 1988, “Managerial Composi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Use of Account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In Proxy Contes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10, 3-36.
     8.Dechow P. M., Skinner D. J., 2000,“ Earnings Management:Reconciling the Views of Accounting Academics,Practitioners, and Regulator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February).
     9.Dechow P. M., Richard G. Sloan, 1991, “Executive incentives and the horizon problem”,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14, 51-89.
     10.Defond M. L., Chul W. Park, 1997, “Smoothing income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Vol.23, 115-119.
     11.Demsetz H., 1983, “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26, 375-390.
     12.Foster B. P., Ward T. J., Woodroof J., 1998, “An analysis of the usefulness of Debt defaults and Going Concern Opinions in Bankruptcy Risk Assess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 Summer, 351-371.
     13.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 1987-1997, “An Analysis of U.S. Public Companies”, Research Commissioned by 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adeway Commission.
     14.Friedlan J. M., 1994, “Accounting choices of issuers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Summer, 1-31.
     15.Friendman E., Johnson S., 2000, “Tunneling and Propping”,October.
     16.Healy P.M., 1985,“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April, 85-107.
     17.Healy P.M., 1998,“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Kelley School of Busniess, Indiana University, November.
     18.Hill Charles W.L., Snell Scott A., 1989, “Effects of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ntrol on corporate produc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32, 25-46.
     19.Hopwood W., Mckeown J. C., Mutchler J. F., 1994, “A reexamination of Auditor versus Model Accuracy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Going-Concern Opinion Decisi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Vol.10, Spring, 409-431.
     20.Jensen M. C., Meckling W. H.,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3, 305-360.
     21.Jensen M. C., Ruback R. S., 1983,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Empir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11, 5-50.
     22.Jensen M. C., Jerold r B. Warner, 1988“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among Corporate Managers, Shareholders, and Directo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20, 3-24.
     23.Joel E. Ross, Michael J. Kami, 1973,“Corporate management in Crisis: why they might fall?”, New York:Prentic-Hill Inc.
     24.John Argenti,1976,“Corporate Collapsse the Causes And Symptoms”, London: Mc Graw-Hill Inc.
     25.Jones, Jennifer J., 1991, “ Earning management during import relief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29 No.2, 193-228.
     26.Kaiser H., 1958, “The Varimax Criterion for Analytic Rotation in Factor Analysis”, Psychometrika, Vol.23,187-200.
     27.Kesner I. F., Dalton D. R., 1986, “Board of Directors amd the Checks and Balance of Corporate Goverance”, Business Horizon, Sept/Oct, 17-23.
     28.Lau Amy Hing-Ling, 1987, “A Five -State financial distress prediction model”,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25 No.1, Spring, 127-138.
     29.Leland H., Pyle D., 1977, “Information Asymmetries,Financial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Vol. 132,371-387.
     30.Liberty S. E., Zimmerman, J. L., 1986, “Labor union contract negotiations and accounting choice”,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61(October), 692-712.
     31.Lo A. W., 1986, “Logit versu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 Specification Test and Application to Corporate Bankruptcie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March, 151-178.
     32.Martin D., 1977, “Early Warning of Banking Failur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1, 249-276.
     33.McNichols M., Wilson G. P., 1988,“Evid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the Provision of Bad Debt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26, 1-40.
     34.Morck R., Shieifer A., Vishny R. W., 1988,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20, 293-315
     35.Odom M. D., Sharda R., 1990, “A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Bankruptcy Predi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ural Networks, Vol.2, 163-168.
     36.Ohlson J. A., 1980, “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18, Spring, 109-131.
     37.Platt Harlan D., Platt Marjorie B., 1990, “Improving Ex Ant Bankruptcy Classification Using Stable Predictive Variables”,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Spring, 31- 51.
     38.Schipper, K., 1989,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ccounting Horizons, December, 91-102.
     39.Scott William R., 2000, “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Prentice-all Canada Inc., Scarborough Ontario.
     40.Walters J. E., 1957, “The Determination of Technical Solvency”, Journal of Business, January, 30-45.
     41.Wong K. A., Yek T. C., 1991, “ Shareholdings of Board of Directors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from Singapore”, Pacific Basin Capital Markets Research, Vol. 2, 211-225.
     42.Yermack D., 1996, “higher Market Valuation of Companies with a Small Board of Directors”,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Vol. 6, 185-211.
     43.Zmijewski Mark E., 1984,“Financial Ratio and the Probabilit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Spring, 59-86.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