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宋人小說中士人的科舉歷程
作者 葉虹汝
貢獻者 羅宗濤
葉虹汝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37:39 (UTC+8)
摘要 
參考文獻 一、 古籍部分(略依四庫全書總目分類法排列)
     王弼注、韓康伯注、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
     朱熹集註,《論語》,《四書集註》,台北:世界書局,1952。
     歐陽修、宋祁,《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第二冊,台北:鼎文書局,1976。
     脫脫,《宋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鄭樵,《通志》,台北:新興書局,1963。
     王栐,誠剛點校,《燕翼詒謀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方仁榮,《景定嚴州續志》,《宋元地方志叢書》,台北:大化,1980。
     陳公亮,《嚴州圖經》,《宋元地方志叢書》,台北:大化,1980。
     徐璉,《正德袁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龔明之,《中吳紀聞》,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吳自牧,《夢粱錄》,《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周密,《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勝錄》,《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杜佑,《通典》,台北:新興書局,1963。
     徐松,《宋會要輯稿》,台北:世界書局,1964。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出版地不詳:出版社不詳,出版年不詳。
     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3。
     譚吉璁,《歷代武舉考》,《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點校,《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撰人不詳,《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李心傳撰,崔文印點校,《舊聞證誤》,北京:中華書局,1997。
     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吳曾,《能改齋漫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洪邁,《容齋續筆》,台北:大立出版社,1981。
     洪邁,《容齋四筆》,台北:大立出版社,1981。
     劉昌詩,張榮錚、秦呈瑞點校,《蘆浦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戴埴,《鼠璞》,《筆記小說大觀八編》第二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趙升,《朝野類要》,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
     沈括,《夢溪筆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蘇軾,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97。
     朱弁,《曲洧舊聞》,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何薳,張明華點校,《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葉夢得,侯忠義點校,《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葉夢得,《避暑錄話》,《筆記小說大觀三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徐度,《卻掃編》,《筆記小說大觀九編》第二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張邦基,《墨莊漫錄》,《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沈作 ,《寓簡》,《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一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張世南,張茂鵬點校,《游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費袞,《梁谿漫志》,《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一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陸游,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陸游,孔凡禮點校,《家世舊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陸游,《放翁家訓》,《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羅大經,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張端義,《貴耳集》,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俞文豹,《吹劍錄外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周密,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袁采,《袁氏世範》,《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陶宗儀編,《說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
     鄭文寶編,《南唐近事》,《筆記小說大觀四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司馬光,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闢之,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歐陽修,李國偉點校,《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范鎮,汝沛點校,《東齋記事》,北京:中華書局,1997。
     吳處厚,李裕民點校,《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錢世昭,《錢氏私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
     蘇轍,《蘇黃門龍川略志》,《筆記小說大觀八編》第二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孫升,《孫公談圃》,《筆記小說大觀八編》第一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王鞏,《隨手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
     釋文瑩,鄭世剛、楊立揚點校,《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釋文瑩,鄭世剛、楊立揚點校,《玉壼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
     魏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方勺,許沛藻、楊立揚點校,《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蔡絛,馮惠民、沈錫麟點校,《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
     彭乘,《墨客揮犀》,北京:中華書局,1991。
     撰人不詳,《南窗紀談》,《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王銍,朱杰人點校《默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明清,《玉照新志》,《筆記小說大觀四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邵伯溫,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周煇,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周煇,《清波別志》,《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一編》第五冊,台北:新興書局,1978。
     莊綽,蕭魯陽點校,《雞肋篇》,北京:中華書局,1997。
     邵博,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施德操,《北窗炙輠錄》,《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岳珂,吳企明點校,《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曾敏行,《獨醒雜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陳鵠,《耆舊續聞》,《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二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葉紹翁,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祁,《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
     徐鉉,白化文點校,《稽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6。
     張師正,白化文、許德楠點校,《括異志》,北京:中華書局,1996。
     馬純,《陶朱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
     郭彖,《睽車志》,《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洪邁,《夷堅志》,台北:明文書局,1994。
     羅燁,《醉翁談錄》,台北:世界書局,1958。
     李之彥,《東谷隨筆》,《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李昌齡,《樂善錄》,《筆記小說大觀三編》第二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李獻民,程毅中、程有慶點校,《雲齋廣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俞文豹,《清夜錄》,《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張仲文,《白獺髓》,《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張耒,《張太史明道雜志》,《筆記小說大觀三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張邦幾,《侍兒小名錄拾遺》,《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趙潽,《養痾漫筆》,《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陳錄,《善誘文》,《筆記小說大觀八編》第二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劉斧,《青瑣高議》,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
     南宋皇都風月主人編,《綠窗新話》,台北:世界書局,1975。
     魯應龍,《閑窗括異志》,《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施耐庵、羅貫中,《容與堂水滸傳》,台北:莊嚴出版社,1990。
     洪楩編,《清平山堂話本》,台北:世界書局,1958。
     馮夢龍,《古今小說》,台北:鼎文書局,1974。
     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1。
     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2。
     繆荃蓀刊刻,《京本通俗小說》,台北:世界書局,1958。
     元稹,《元氏長慶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
     柳開,《河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蘇洵,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王文誥、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
     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陸佃,《陶山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劉剛中,《北山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王十朋,《梅溪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袁燮,《絜齋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劉宰,《漫塘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趙藩,《淳熙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998。
     吳氏,《荊溪林下偶談》,《筆記小說大觀四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二、 近代專著部分(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王建秋《宋代太學與太學生》,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5。
     朱傳譽《宋代新聞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7。
     朱沛蓮校訂《唐人小說》,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74。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沈兼士《中國考試制度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李正富《宋代科舉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1963。
     李弘祺《宋代教育散論》,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林麗雪《王充》,台北:東大圖書,1991。
     金諍《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金達凱《中國文化史論(上卷)》,香港:屯青書屋,1994。
     孟瑤 中國小說史》第二冊,台北:文星書店,1966。
     星川清孝注譯《古文真寶》前集,東京:明治書院,昭和42年。(1967)
     侯紹文《唐宋考試制度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苗壯《筆記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79。
     姚瀛艇等編著《宋代文化史》,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黃留珠《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述略》,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
     張希清《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張邦煒《婚姻與社會:宋代》,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1。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賈志揚《宋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1995。
     趙明政《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台北:木鐸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詳。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9。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譚正璧《中國小說發達史》,台北:啟業書局,1978。
     三、 論文部分(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一) 學位論文
     王年雙《洪邁生平及其夷堅志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王啟屏《北宋士人生活》,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邱芳津《宋代果報小說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張上翡《宋人筆記所見北宋科舉制度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許翠琴《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人仕宦觀念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陳玲碧《唐人小說中的定命觀研究》,台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陳祈安《宋代社會的命份觀念》,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甯慧如《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劉煥雲《孔孟荀命義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劉靜貞《宋人的果報觀念》,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二) 期刊論文
     朱傳譽〈宋代考試之陋風(中)〉,《中央日報》,1966年7月20日。
     李弘祺〈宋代的舉人〉,《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8。
     李子廣、袁和平〈宋元南戲中的士人婚戀主題〉,《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第八卷,1999年第2期。
     林麗月〈宋元明的科舉制度〉,《故宮文物月刊》,第八卷第四期,1990年7月。
     金中樞〈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上)、(下)〉,《宋史研究集》第十一、第十二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79、1980。
     胡繼瓊〈筆記與小說源流初探〉,《貴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洪順隆〈北宋傳奇小說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二期,1994年6月。
     馬幼垣〈綜論中國傳統短篇小說的形式:筆記、傳奇、變文、話本、公案〉,《中華文藝》,1977年10月。
     梁庚堯〈南宋官戶與士人的城居〉,《新史學》,第一卷第二期,1990年6月。
     梁庚堯〈南宋的貧士與貧宦〉,《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十六期,1991年8月。
     梁庚堯〈南宋城居官戶與士人的經濟來源〉,《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6月。
     梁庚堯〈南宋教書行業興盛的背景〉,《宋史研究集》第三十輯,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
     陶晉生〈北宋士人的起家及其家族之維持〉《興大歷史學報》,第三期,1993年4月。
     黃寬重〈科舉考試反映的社會現象〉,《宋史叢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黃寬重〈科舉、經濟與家族興衰:以宋代德興張氏家族為例〉,《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化大學,1996。
     陳妙香、林淑楓、譚家瑜、顧瓊華、魏寶具〈「儒林外史」所反映的「讀書人」形象〉,《史繹》,第十七期,1981年5月。
     張興武〈宋初太平氣象、士人風貌與柳詞真情〉,《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
     楊聯陞〈科舉時代的赴考旅費問題〉,《清華學報》,新二卷第二期,1961年6月。
     楊聯陞著,段昌國譯〈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劉靜貞〈宋人的冥報觀:洪邁《夷堅志》試探〉,《食貨月刊》1980年2月。
     劉興漢〈「因果報應」觀念與中國話本小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5期。
     錢穆〈唐宋時代文化〉,《大陸雜誌》,第四卷第八期,1952年4月。
     謝仲明〈因果報應與宗教信仰〉,《中國文化月刊》,1993年8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89120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4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羅宗濤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葉虹汝zh_TW
dc.creator (作者) 葉虹汝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6:37:39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6:37:3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37:3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14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58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89120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1
       第二節 宋人小說的選材範圍及原則-----3
       第三節 近人研究概況-----10
     第二章 宋代科舉制度
       第一節 科舉制度的發展-----12
       第二節 科舉考試的程序和特色-----23
       第三節 科舉考試的競爭情形-----35
     第三章 求學與應考
       第一節 自我期許與家庭期望-----39
       第二節 求學過程-----47
       第三節 應考之路-----61
     第四章 焦慮與期待
       第一節 考場文化-----71
       第二節 不問蒼生問鬼神-----82
       第三節 期待-----97
     第五章 考後的境遇
       第一節 仕宦之路-----111
       第二節 未第者之出路-----127
     第六章 結論-----143
     參考書目-----147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43en_US
dc.title (題名) 宋人小說中士人的科舉歷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古籍部分(略依四庫全書總目分類法排列)
     王弼注、韓康伯注、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
     朱熹集註,《論語》,《四書集註》,台北:世界書局,1952。
     歐陽修、宋祁,《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第二冊,台北:鼎文書局,1976。
     脫脫,《宋史》,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鄭樵,《通志》,台北:新興書局,1963。
     王栐,誠剛點校,《燕翼詒謀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方仁榮,《景定嚴州續志》,《宋元地方志叢書》,台北:大化,1980。
     陳公亮,《嚴州圖經》,《宋元地方志叢書》,台北:大化,1980。
     徐璉,《正德袁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龔明之,《中吳紀聞》,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吳自牧,《夢粱錄》,《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周密,《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勝錄》,《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杜佑,《通典》,台北:新興書局,1963。
     徐松,《宋會要輯稿》,台北:世界書局,1964。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出版地不詳:出版社不詳,出版年不詳。
     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3。
     譚吉璁,《歷代武舉考》,《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點校,《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撰人不詳,《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李心傳撰,崔文印點校,《舊聞證誤》,北京:中華書局,1997。
     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吳曾,《能改齋漫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洪邁,《容齋續筆》,台北:大立出版社,1981。
     洪邁,《容齋四筆》,台北:大立出版社,1981。
     劉昌詩,張榮錚、秦呈瑞點校,《蘆浦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戴埴,《鼠璞》,《筆記小說大觀八編》第二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趙升,《朝野類要》,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
     沈括,《夢溪筆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蘇軾,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97。
     朱弁,《曲洧舊聞》,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何薳,張明華點校,《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葉夢得,侯忠義點校,《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葉夢得,《避暑錄話》,《筆記小說大觀三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徐度,《卻掃編》,《筆記小說大觀九編》第二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張邦基,《墨莊漫錄》,《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沈作 ,《寓簡》,《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一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張世南,張茂鵬點校,《游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費袞,《梁谿漫志》,《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一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陸游,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陸游,孔凡禮點校,《家世舊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陸游,《放翁家訓》,《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羅大經,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張端義,《貴耳集》,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俞文豹,《吹劍錄外集》,《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周密,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袁采,《袁氏世範》,《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
     陶宗儀編,《說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
     鄭文寶編,《南唐近事》,《筆記小說大觀四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司馬光,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闢之,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歐陽修,李國偉點校,《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范鎮,汝沛點校,《東齋記事》,北京:中華書局,1997。
     吳處厚,李裕民點校,《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錢世昭,《錢氏私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
     蘇轍,《蘇黃門龍川略志》,《筆記小說大觀八編》第二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孫升,《孫公談圃》,《筆記小說大觀八編》第一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王鞏,《隨手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
     釋文瑩,鄭世剛、楊立揚點校,《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釋文瑩,鄭世剛、楊立揚點校,《玉壼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
     魏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方勺,許沛藻、楊立揚點校,《泊宅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蔡絛,馮惠民、沈錫麟點校,《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
     彭乘,《墨客揮犀》,北京:中華書局,1991。
     撰人不詳,《南窗紀談》,《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王銍,朱杰人點校《默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明清,《玉照新志》,《筆記小說大觀四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邵伯溫,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周煇,劉永翔校注,《清波雜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周煇,《清波別志》,《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一編》第五冊,台北:新興書局,1978。
     莊綽,蕭魯陽點校,《雞肋篇》,北京:中華書局,1997。
     邵博,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施德操,《北窗炙輠錄》,《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岳珂,吳企明點校,《桯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曾敏行,《獨醒雜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陳鵠,《耆舊續聞》,《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二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葉紹翁,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祁,《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
     徐鉉,白化文點校,《稽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6。
     張師正,白化文、許德楠點校,《括異志》,北京:中華書局,1996。
     馬純,《陶朱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
     郭彖,《睽車志》,《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洪邁,《夷堅志》,台北:明文書局,1994。
     羅燁,《醉翁談錄》,台北:世界書局,1958。
     李之彥,《東谷隨筆》,《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李昌齡,《樂善錄》,《筆記小說大觀三編》第二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李獻民,程毅中、程有慶點校,《雲齋廣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俞文豹,《清夜錄》,《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張仲文,《白獺髓》,《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張耒,《張太史明道雜志》,《筆記小說大觀三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張邦幾,《侍兒小名錄拾遺》,《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趙潽,《養痾漫筆》,《筆記小說大觀六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陳錄,《善誘文》,《筆記小說大觀八編》第二冊,台北:新興書局,1975。
     劉斧,《青瑣高議》,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
     南宋皇都風月主人編,《綠窗新話》,台北:世界書局,1975。
     魯應龍,《閑窗括異志》,《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
     施耐庵、羅貫中,《容與堂水滸傳》,台北:莊嚴出版社,1990。
     洪楩編,《清平山堂話本》,台北:世界書局,1958。
     馮夢龍,《古今小說》,台北:鼎文書局,1974。
     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1。
     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2。
     繆荃蓀刊刻,《京本通俗小說》,台北:世界書局,1958。
     元稹,《元氏長慶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
     柳開,《河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蘇洵,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王文誥、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台北:學海出版社,1983。
     蘇轍著、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陸佃,《陶山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劉剛中,《北山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王十朋,《梅溪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袁燮,《絜齋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劉宰,《漫塘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趙藩,《淳熙稿》,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998。
     吳氏,《荊溪林下偶談》,《筆記小說大觀四編》第三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
     二、 近代專著部分(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王建秋《宋代太學與太學生》,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5。
     朱傳譽《宋代新聞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7。
     朱沛蓮校訂《唐人小說》,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74。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沈兼士《中國考試制度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李正富《宋代科舉制度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1963。
     李弘祺《宋代教育散論》,台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
     李新達《中國科舉制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林麗雪《王充》,台北:東大圖書,1991。
     金諍《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金達凱《中國文化史論(上卷)》,香港:屯青書屋,1994。
     孟瑤 中國小說史》第二冊,台北:文星書店,1966。
     星川清孝注譯《古文真寶》前集,東京:明治書院,昭和42年。(1967)
     侯紹文《唐宋考試制度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苗壯《筆記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79。
     姚瀛艇等編著《宋代文化史》,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黃留珠《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述略》,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1996。
     張希清《中國科舉考試制度》,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
     張邦煒《婚姻與社會:宋代》,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志一出版社,1995。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1。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賈志揚《宋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1995。
     趙明政《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0。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
     劉海峰《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劉葉秋《歷代筆記概述》,台北:木鐸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詳。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9。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譚正璧《中國小說發達史》,台北:啟業書局,1978。
     三、 論文部分(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一) 學位論文
     王年雙《洪邁生平及其夷堅志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王啟屏《北宋士人生活》,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邱芳津《宋代果報小說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張上翡《宋人筆記所見北宋科舉制度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許翠琴《太平廣記所反映之唐人仕宦觀念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陳玲碧《唐人小說中的定命觀研究》,台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陳祈安《宋代社會的命份觀念》,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甯慧如《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劉煥雲《孔孟荀命義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劉靜貞《宋人的果報觀念》,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二) 期刊論文
     朱傳譽〈宋代考試之陋風(中)〉,《中央日報》,1966年7月20日。
     李弘祺〈宋代的舉人〉,《國際宋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8。
     李子廣、袁和平〈宋元南戲中的士人婚戀主題〉,《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第八卷,1999年第2期。
     林麗月〈宋元明的科舉制度〉,《故宮文物月刊》,第八卷第四期,1990年7月。
     金中樞〈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上)、(下)〉,《宋史研究集》第十一、第十二輯,台北:國立編譯館,1979、1980。
     胡繼瓊〈筆記與小說源流初探〉,《貴州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洪順隆〈北宋傳奇小說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二期,1994年6月。
     馬幼垣〈綜論中國傳統短篇小說的形式:筆記、傳奇、變文、話本、公案〉,《中華文藝》,1977年10月。
     梁庚堯〈南宋官戶與士人的城居〉,《新史學》,第一卷第二期,1990年6月。
     梁庚堯〈南宋的貧士與貧宦〉,《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十六期,1991年8月。
     梁庚堯〈南宋城居官戶與士人的經濟來源〉,《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6月。
     梁庚堯〈南宋教書行業興盛的背景〉,《宋史研究集》第三十輯,台北:國立編譯館,2000。
     陶晉生〈北宋士人的起家及其家族之維持〉《興大歷史學報》,第三期,1993年4月。
     黃寬重〈科舉考試反映的社會現象〉,《宋史叢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黃寬重〈科舉、經濟與家族興衰:以宋代德興張氏家族為例〉,《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化大學,1996。
     陳妙香、林淑楓、譚家瑜、顧瓊華、魏寶具〈「儒林外史」所反映的「讀書人」形象〉,《史繹》,第十七期,1981年5月。
     張興武〈宋初太平氣象、士人風貌與柳詞真情〉,《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
     楊聯陞〈科舉時代的赴考旅費問題〉,《清華學報》,新二卷第二期,1961年6月。
     楊聯陞著,段昌國譯〈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劉靜貞〈宋人的冥報觀:洪邁《夷堅志》試探〉,《食貨月刊》1980年2月。
     劉興漢〈「因果報應」觀念與中國話本小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5期。
     錢穆〈唐宋時代文化〉,《大陸雜誌》,第四卷第八期,1952年4月。
     謝仲明〈因果報應與宗教信仰〉,《中國文化月刊》,1993年8月。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