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華嚴如來性起正法之研究-以法藏《探玄記》為主 |
Creator | 曾瓊瑤 |
Contributor | 羅宗濤 曾瓊瑤 |
Date | 2002 |
Date Issued | 9-May-2016 16:37:52 (UTC+8) |
Summary | 無 |
參考文獻 | (一)印度漢譯經典(依所譯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正,九。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唐‧實叉難陀譯,大正,十。 (二)華嚴重要宗典(依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華嚴五教止觀》,隋˙杜順說,大正,四五。 《華嚴法界觀門》,隋˙杜順撰,大正,四五。 《華嚴一乘十玄門》,隋˙杜順說,唐˙智儼撰,大正,四五。 《華嚴經搜玄記》,唐˙智儼撰,大正,三五。 《華嚴五十要問答》,唐˙智儼集,大正,四五。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唐˙智儼集,大正,四五。 《華嚴經探玄記》,唐˙法藏撰,大正,三五。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唐˙法藏撰,大正,四五。 《華嚴經文義綱目》,唐˙法藏撰,大正,三五。 《華嚴遊心法界記》,唐˙法藏撰,大正,四五。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唐˙法藏述,大正,四五。 《華嚴經義海百門》唐˙法藏述,大正,四五。 《華嚴經明法品三寶章》,唐˙法藏述,大正,四五。 《華嚴發菩提心章》,唐˙法藏述,大正,四五。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唐˙法藏撰,宋˙淨源述,大正,四五。 《華嚴金師子章註》,唐˙法藏撰,宋,承遷註,大正,四五。 《華嚴經旨歸》,唐˙法藏述,大正,四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唐˙澄觀撰,大正,三五。 (三)現代專籍論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華嚴思想》,川田熊太郎等著,李世傑譯,台北:法爾出版社,民七八,六月。 《中國華嚴思想史》,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八五,二月。 《華嚴宗哲學》,方東美,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七二,五月。 《華嚴金師子章》,方立天釋譯,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八五,八月。 《法藏》,方立天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八○,七月。 《佛學研究入門》,平川彰等著,許明銀譯,台北:法爾出版社,民七九,五月。 《如來藏之研究》,印順,台北:正聞出版社,民七○,十二月。 《佛性與般若》,牟宗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七三,九月。 《華嚴哲學要義》,李世傑撰,台北:佛教出版社。 《九會毘盧 華嚴圓教啟示錄》,金剛上師卓格多傑著,台北:圓明出版社,民八五,七月。 《性具與性起思想之比較研究》,林美華,香港能仁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八二年,六月。 《華嚴思想史》,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六八。 《如來藏思想》,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台北:華宇出版社,民七五。 《華嚴五教章》,徐紹強釋譯,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八六。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唐君毅,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七三,二月。 《華嚴思想論集》,張曼濤主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七○,七月。 《華嚴學概論》,張曼濤主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七○,七月。 《華嚴典籍研究》,張曼濤主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七○,七月。 《曲肱齋華嚴五論集》,陳健民,台北:圓明出版社,民八三,六月。 《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陳英善,台北:華嚴蓮社,民八五,九月。 《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源》,黃俊威,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八二,五月。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創古仁波切著,帕滇卓瑪譯,民八八,五月。 《華嚴哲學研究》,楊政河,台北:慧炬出版社,民八六,十二月。 《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鄧克銘著,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八六,七月。 《中國佛性論》,賴永海,高雄:佛光出版社,民七九,十二月。 《中國華嚴宗通史》,魏道儒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民八七,七月。 《華嚴學研究資料集成》,鎌田茂雄著,日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民八二,九月。 《華嚴經講話》,鎌田茂雄著,慈怡法師譯,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八二,一月。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印海譯,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八六,九月。 《華嚴心義的探究》,羅細妹,私立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八六,七月。 《華嚴玄談》,繼夢法師著,台北:圓明出版社,民八五,九月。 《華嚴宗哲學概要》,繼夢法師著,台北:圓明出版社,民八五,九月。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釋智諭撰,台北:西淨蓮苑,民八二,元月。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釋智諭撰,台北:西淨蓮苑,民八二,三月。 《華嚴經義海百門述義》,釋智諭撰,台北:西淨蓮苑,民八一,五月。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釋智諭撰,台北:西淨蓮苑,民八三,七月。 《性緣問題之申論》,釋智諭,台北:西蓮淨苑,民七七,二月。 《佛性思想》,釋恆清,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八六,二月。 《華嚴法海微波(上)(下)》,釋日慧,台北:慧炬出版社,民八九,十二月。 《禪宗論集 華嚴學論集》,台北:華宇出版社,民七七,六月。 (四)單篇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當代如來藏學的開展與問題〉,杜正民,《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期,民八七,七月。 〈略論華嚴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異同〉,莊崑木,《法光學壇》,第一期,民八六。 〈就「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思想之演變〉,陳英善,《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民八四,七月。 〈從「真如緣起」到「法界緣起」的進路----「一心」觀念的確立〉,黃俊威,《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民八三,七月。 〈華嚴宗性起思想的形成〉,廖明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六期,民八四,三月。 〈智儼的「緣起」與「性起」思想〉,廖明活,《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二期,民八六,七月。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87151014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352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羅宗濤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曾瓊瑤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曾瓊瑤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2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9-May-2016 16:37:52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9-May-2016 16:37:52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9-May-2016 16:37:52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A2010000352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593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7151014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無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如來性起正法之基本蘊含-----5 第一節 如來性起正法之定位-----5 一、如來性起正法之經典根據-----5 二、如來性起正法之定義-----6 三、如來性起正法所代表之地位-----10 (一)從判教的層次看-----10 (二)從法界觀的層次看-----13 (三)從〈性起品〉在《華嚴經》中的份位看-----14 四、如來性起正法所涵攝之內容-----18 第二節 從性緣關係看性起法之特質-----20 一、性起與緣起乃法界實相之一體二面-----21 二、一乘緣起即性起,三乘緣起與性起有別但關係密切-----21 三、「性起」之名不同於「緣起」的特殊意義-----25 第三節 本文詮釋性起法之「理行果」架構來源-----26 第三章 如來性起正法之生命本質觀-----31 第一節 「理」之本質意義-----31 一、理性本有-----31 (一)理性即本有之如來藏、佛性、真如-----31 (二)眾生在纏之因,具出纏果法-----34 (三)如來藏九喻-----36 (四)如來藏、佛性非實體-----37 二、理性遍一切法,萬法皆成佛-----39 三、理性深廣究竟-----47 四、理性即「正因佛性」-----50 第二節 「理」之作用意義-----52 一、實踐:以普賢智照了如來藏-----52 (一)普賢圓智的理論根據──本有修生-----52 (二)普賢圓智的具體工夫──十玄緣起-----56 二、興顯──法身果-----61 (一)法身的十種體性-----62 (二)法身的四種業用與海印森羅常住用-----63 第四章 如來性起正法之無礙法道觀-----65 第一節 「行」之本質意義-----65 一、行性與理性之差別-----65 二、行性是生命透過「修生」以顯「本有」的潛能-----67 三、行性是大願之力量-----70 四、二乘、闡提人有否行性之探討-----71 第二節 「行」之作用意義-----72 一、實踐:理行交融的普賢圓行-----72 (一)實際行持之重要性-----73 (二)普賢圓行「開顯差別而提昇至圓融」之特質-----74 (三)略示普賢圓行之實踐綱目-----77 (四)修普賢圓行之利益-----86 二、興顯──報身果-----88 (一)色身有為果-----88 (二)華嚴三昧之法界圓明自在用-----89 第三節 理與行之關係-----91 一、從教理看-----91 (一)理由修顯,理本具行-----92 (二)行從理起,以理奪行-----93 (三)理行俱融,不二而二-----93 (四)理行俱泯,二而不二-----93 (五)理行互嚴之根源──法性融通-----94 二、從「事理玄通非相止」看-----94 三、從「藥王生長喻」看-----95 四、小結-----96 第五章 如來性起正法之圓滿佛果觀-----99 第一節 「果」之本質意義-----99 一、恆常性-----99 (一)果性是理性與行性的圓滿實現-----99 (二)在教化上恆常展現為四義無礙來接引眾生-----100 二、無礙性-----102 三、無盡性-----103 第二節 「果」之作用意義-----107 一、實踐:契入性起果法之「知見」蘊含-----108 (一)知見即「以佛果的信解行證為道」-----108 (二)譬喻形式之作用-----109 (三)開解性起果法之意義-----111 二、興顯:偏重「化身義」的十門性起果法-----112 (一)總辨多緣以成正覺-----112 (二)如來身業-----115 (三)如來語業-----117 (四)如來意業-----119 (五)如來境界-----121 (六)如來性起行-----122 (七)如來性起菩提-----122 (八)如來性起轉法輪-----124 (九)如來性起涅槃-----125 (十)如來性起見聞敬養善根-----127 第三節 以「理行果」開解如來性起正法之義蘊-----128 一、理行果架構乃探討廣義之性起-----128 二、理行果三者之關係是不異、同時,交融開展-----129 三、與理行果性起法相應之義理-----131 (一)理行果即「佛華嚴」義-----121 (二)理行果與「體相用」-----132 (三)理行果與「法報化」三身之關聯…-----133 第六章 結論-----135 重要參考書目-----139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352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華嚴如來性起正法之研究-以法藏《探玄記》為主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印度漢譯經典(依所譯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正,九。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唐‧實叉難陀譯,大正,十。 (二)華嚴重要宗典(依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華嚴五教止觀》,隋˙杜順說,大正,四五。 《華嚴法界觀門》,隋˙杜順撰,大正,四五。 《華嚴一乘十玄門》,隋˙杜順說,唐˙智儼撰,大正,四五。 《華嚴經搜玄記》,唐˙智儼撰,大正,三五。 《華嚴五十要問答》,唐˙智儼集,大正,四五。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唐˙智儼集,大正,四五。 《華嚴經探玄記》,唐˙法藏撰,大正,三五。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唐˙法藏撰,大正,四五。 《華嚴經文義綱目》,唐˙法藏撰,大正,三五。 《華嚴遊心法界記》,唐˙法藏撰,大正,四五。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唐˙法藏述,大正,四五。 《華嚴經義海百門》唐˙法藏述,大正,四五。 《華嚴經明法品三寶章》,唐˙法藏述,大正,四五。 《華嚴發菩提心章》,唐˙法藏述,大正,四五。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唐˙法藏撰,宋˙淨源述,大正,四五。 《華嚴金師子章註》,唐˙法藏撰,宋,承遷註,大正,四五。 《華嚴經旨歸》,唐˙法藏述,大正,四五。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唐˙澄觀撰,大正,三五。 (三)現代專籍論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華嚴思想》,川田熊太郎等著,李世傑譯,台北:法爾出版社,民七八,六月。 《中國華嚴思想史》,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八五,二月。 《華嚴宗哲學》,方東美,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七二,五月。 《華嚴金師子章》,方立天釋譯,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八五,八月。 《法藏》,方立天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八○,七月。 《佛學研究入門》,平川彰等著,許明銀譯,台北:法爾出版社,民七九,五月。 《如來藏之研究》,印順,台北:正聞出版社,民七○,十二月。 《佛性與般若》,牟宗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七三,九月。 《華嚴哲學要義》,李世傑撰,台北:佛教出版社。 《九會毘盧 華嚴圓教啟示錄》,金剛上師卓格多傑著,台北:圓明出版社,民八五,七月。 《性具與性起思想之比較研究》,林美華,香港能仁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八二年,六月。 《華嚴思想史》,高峰了州著,釋慧嶽譯,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六八。 《如來藏思想》,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台北:華宇出版社,民七五。 《華嚴五教章》,徐紹強釋譯,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八六。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唐君毅,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七三,二月。 《華嚴思想論集》,張曼濤主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七○,七月。 《華嚴學概論》,張曼濤主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七○,七月。 《華嚴典籍研究》,張曼濤主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七○,七月。 《曲肱齋華嚴五論集》,陳健民,台北:圓明出版社,民八三,六月。 《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陳英善,台北:華嚴蓮社,民八五,九月。 《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源》,黃俊威,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八二,五月。 《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創古仁波切著,帕滇卓瑪譯,民八八,五月。 《華嚴哲學研究》,楊政河,台北:慧炬出版社,民八六,十二月。 《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鄧克銘著,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八六,七月。 《中國佛性論》,賴永海,高雄:佛光出版社,民七九,十二月。 《中國華嚴宗通史》,魏道儒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民八七,七月。 《華嚴學研究資料集成》,鎌田茂雄著,日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民八二,九月。 《華嚴經講話》,鎌田茂雄著,慈怡法師譯,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八二,一月。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印海譯,高雄:佛光出版社,民八六,九月。 《華嚴心義的探究》,羅細妹,私立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八六,七月。 《華嚴玄談》,繼夢法師著,台北:圓明出版社,民八五,九月。 《華嚴宗哲學概要》,繼夢法師著,台北:圓明出版社,民八五,九月。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釋智諭撰,台北:西淨蓮苑,民八二,元月。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直解》,釋智諭撰,台北:西淨蓮苑,民八二,三月。 《華嚴經義海百門述義》,釋智諭撰,台北:西淨蓮苑,民八一,五月。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釋智諭撰,台北:西淨蓮苑,民八三,七月。 《性緣問題之申論》,釋智諭,台北:西蓮淨苑,民七七,二月。 《佛性思想》,釋恆清,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八六,二月。 《華嚴法海微波(上)(下)》,釋日慧,台北:慧炬出版社,民八九,十二月。 《禪宗論集 華嚴學論集》,台北:華宇出版社,民七七,六月。 (四)單篇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當代如來藏學的開展與問題〉,杜正民,《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期,民八七,七月。 〈略論華嚴別教一乘與同教一乘之異同〉,莊崑木,《法光學壇》,第一期,民八六。 〈就「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思想之演變〉,陳英善,《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民八四,七月。 〈從「真如緣起」到「法界緣起」的進路----「一心」觀念的確立〉,黃俊威,《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民八三,七月。 〈華嚴宗性起思想的形成〉,廖明活,《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六期,民八四,三月。 〈智儼的「緣起」與「性起」思想〉,廖明活,《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二期,民八六,七月。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