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精神分析、詮釋學與意識型態批判-論呂格爾在詮釋學論爭中之仲裁角色
作者 戴康祐
貢獻者 張鼎國
戴康祐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38:32 (UTC+8)
摘要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哲學系
871540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32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鼎國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戴康祐zh_TW
dc.creator (作者) 戴康祐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6:38:32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6:38:3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38:32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32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60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1540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寫在前面的一封瓶中信:
     目錄
     第一章 導論:問題之提出─呂格爾如何調解詮釋與批判-----1
       第一節 問題脈絡與問題之發現-----2
       第二節 論題主旨與主要議題-----3
       第三節 相關主要文獻的探討-----6
       第四節 論文論述基本方向與架構-----8
     第二章 佛洛伊德之「精神分析」與深層詮釋學-----11
       第一節 夢的解析與第一地形學:意識生成的課題-----12
         2.1.1 夢的工作-----12
         2.1.2 後設心理學中的欲力與潛意識-----13
       第二節 第二地形學與自我生成的課題-----17
         2.2.1 自我與本我、外在世界之關係-----18
         2.2.2 兩性特質的形構:伊底帕斯情結的消解與超我的建立-----20
       第三節 詮釋學普遍性宣稱的攻防戰-----28
         2.3.1 實效歷史意識的優先性 vs.理性自我反思的優先性-----28
         2.3.2 對傳統的隸屬 vs.參與式的採距-----30
         2.3.3 語言中心論的爭議:語言之中 vs.語言背後-----33
         2.3.4 精神分析與詮釋學的限制性經驗-----35
       第四節 精神分析與成熟的主體:哈伯瑪斯之進路-----38
         2.4.1 精神分析作為一種自我反思-----38
         2.4.2 稽查、壓抑、語言與系統扭曲溝通-----40
         2.4.3 精神分析與意識型態批判-----43
         2.4.4 遊戲對話 vs.精神分析-----45
     第三章 「遊戲對話 vs.精神分析」發展與回應(一):高達美「哲學詮釋學」對存有論詮釋約經驗之揭露-----50
       第一節 哲學詮釋學的存有論轉向-----52
         3.1.1 從理解的存有論和歷史性探討理解的可能性條件-----52
         3.1.2 詮釋學的批判性任務:前見的轉變、時間距離與視域融合-----54
         3.1.3 遊戲作為藝術作品的存有模式與藝術作品真理之揭露-----58
       第二節 與文本對話的詮釋學經驗-----61
         3.2.1 詮釋學經驗中經驗之特質-----61
         3.2.2 與文本進行對話:問答之辯證-----62
         3.2.3 哲學詮釋學的批判反思能力-----65
     第四章 「遊戲對話 vs.精神分析」發展與回應(二):呂格爾對間接存有論之籌劃-----69
       第一節 精神分析作為主體考古學和欲望語意學:對主體的重新定位-----70
         4.1.1 精神分析作為主體考古學-----71
         4.1.2 精神分析作為欲望語意學-----75
       第二節 精神分析對主體之重構:朝向敘事與意識型態批判-----77
         4.2.1 分析經驗中事實的特色-----77
         4.2.2 精神分析真理宣稱的特質和內涵-----79
       第三節 朝向批判詮釋學的四重奏-----82
         4.3.1 三重採距-----82
         4.3.2 理解與解釋之辯證:朝向新的詮釋概念-----83
         4.3.3 文本的世界-----84
         4.3.4 取用:自我理解與批判反思-----84
       第四節 意識型態與烏托邦之辯-----85
         4.4.1 何謂意識型態的現象?-----85
         4.4.2 烏托邦與意識型態批判-----90
       第五節 自我形構與敘事:尋找敘事者的生命故事-----91
         4.5.1 自性與同一-----91
         4.5.2 敘事的統整與生命的故事-----93
       第六節 自我存有論中之辯證與迂迴
         4.6.1 自性與他性之辯證-----94
         4.6.2 迂迴之路中的辯證-----96
     第五章 「遊戲對話 vs.精神分析」發展與回應(三):社會批判與倫理實踐-----102
       第一節 溝通的可能性條件與理想溝通情境-----103
         5.1.1 意義理論中的語用學轉向-----103
         5.1.2 何謂溝通行動?-----105
         5.1.3 言說的雙重結構-----108
         5.1.4 可批判的有效性宣稱與理想溝通情境-----109
       第二節 論述倫理學對道德普遍原則的證成與應用-----116
         5.2.1 論述倫理學的基本原則-----116
         5.2.2 作為論證規則的可普遍化原則-----118
         5.2.3 論述倫理學的基本特色:對康德倫理學的繼承與超克-----121
         5.2.4 普遍原則的應用與實踐議題-----125
       第三節 呂格爾對倫理關係之分析-----128
         5.3.1 以良善的生活為目標-----128
         5.3.2 與他人並為他人-----131
         5.3.3 在正義的制度中-----135
         5.3.4 對論述倫理學和實踐智慧之調和-----136
     第六章 結論:朝向批判詮釋學之重建-----139
     參考書目-----151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323en_US
dc.title (題名) 精神分析、詮釋學與意識型態批判-論呂格爾在詮釋學論爭中之仲裁角色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