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魯凱族下三社群的族群與音樂研究
作者 文上瑜
貢獻者 吳榮順
文上瑜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51:26 (UTC+8)
摘要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外文文獻
     ﹙一﹚ 日文
     三吉朋十 1932年《トンボ玉の種類》東京:南方土俗研究會。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 1935年《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台北:台北帝國大學言語研究室編,刀江書院刊。
     小島由道 1922年《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台灣總督府番族調查會。
     伊能嘉矩、粟野傅之丞 1899年《台灣番人事情》,台北:台灣總督府文書課。
     佐山融吉 1921年《番族調查報告書》台灣總督府番族調查會。
     佐藤文一 1942年《台灣原住種族の原始藝術研究》,台北:台灣總督府理蕃課
     馬淵東一 1954年 〈高砂族の移動および分布〉《民族學研究》18﹙1-2﹚,頁123-154。18.4,頁23-72。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 1935年《高砂族系統分類所屬の研究》2冊,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黑澤隆朝 1973年《台灣高砂族の音樂》,東京:雄山閣
     森丑之助 1915年《台灣番族圖譜》台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17年《台灣番族志》台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二﹚英文
     Beauclair, Inez de鮑克蘭1960年 〈Dutch Beads on Formosa : An Ethnohistorical Note〉《中研院民族所集刊》29,頁385-402。
     Dyen, Isidore 1956 Languag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theory, Language 32(4):611-626。1963 The Position of the 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 of Formosa, Asian Perspectives 7, pp. 261-71.1971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 of Formosa, Current Trends in Linguistics 8, pp.168-199.
     Ferrell, Raleigh 1969 Taiwan Aboriginal Groups: Problems in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lassification,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Monograph No.17.1974 Construction Markers and Subgrouping of Formosa Language, Paper Presendted to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arative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January 2-7. 1974, Honolulu.Also in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 Studies 3,pp.199-211,ed.by Nguyen Dang Liem.
     Gennep, A.Van 1960 The Rites of Pass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Levi-strauss,Claude 1971與Didier Eribon合著,Mythologies.IV.p.578 轉引自高宣揚,1992年,<結構主義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見證與詮釋》,台北:正中書局,頁272。1988 De Pres et de Loin.Paris.p.193.轉引自上註書,頁260。
     Sachs,Curt 1962 The Wellsprings of Music .The Hague:M.Nijhoff.p.15轉引自Bruno Nettl(著),沈信一(譯),1964年,《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頁38。
     Sapir ,Edward 1916 Time Perspective in Aboriginal American Culture:A study in the Method,Reprinted in David G.Mandelbaum(1968),ed.,Selected Writtings of Edward Sapir in Language,Culture and Personality,186-467.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eger, Charles 1951 Systematic Musicology: Viewpoints, Orientations and Method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 4:240-218.
     Turner, Victor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Chicago: Aldine-Atherton.
     Zeitoun, Elizabeth齊莉莎 1997a Coding of Grammatical Relation in Mantaura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68.1, pp.249-281.1997b The Pronominal System of Mantauran(Rukai). Oceanic Linguistics, 36.2, pp.114-148.2000 Dynamic vs. Stative verbs in Mantauran(Rukai). Oceanic Linguistics, 39.2, pp.415-427. 2001 Plurality in Mantauran(Rukai).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on Nominalization in Formosan Languages. To Appear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
     二、中文文獻
     (一)專書
     Bruno Nettl(著),沈信一(譯)
     1964,《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
     Levi-strauss(著)李幼蒸(譯)
     1989,《野性的思維》台北:聯經出版社。
     王長華
     1984,《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鍵──以多納為例》,台北:台大人類所。
     王宜雯
     1999,《從宜灣阿美族Jlisin(豐年祭)看變遷中之祭典音樂文化》,台北:師大音樂所。
     石磊
     1976,《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廚制度: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比較研究》,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79 ,《親屬與婚姻》台北:黎明文化
     1993,《親屬體系分類芻議》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5,《文化政治與歷史重建研討會論文》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8a,《族群接觸與族群關係:大梅、旭海、牡丹三聚落的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民住民委員會
     1998b,《遷徙與適應:三和、平和、排灣三村居民選村後調適問題之研究》,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伍麗華
     1999,《萬山口述文本之詮釋研究》屏東:屏師國教所。
     呂炳川
     1982,《台灣土著族音樂》(中文譯本),台北:百科文化事業。
     余瑞明
     1997,《台灣原住民曹族卡那卡那富專輯》,高雄:三民鄉公所。
     李壬癸Li Paul Jen Kuei
     1991,《台灣南島語的語音符號系統》台北:教育部教研會
     1992,《台灣南島語的內部與對外關係》台東: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1993,《台灣南島語言研究論文日文中譯彙編》台東: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1995a,《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台北:教育部教研會
     1995b,《南島語言學與史前文化》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1997a,《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出版社
     1997b,《高雄縣南島語言》高雄:高雄縣政府
     1998,《台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9,《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省文獻會。
     宋筱蕙
     1989,《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周宇廷
     1998,《南台灣公路地圖集》,台北:大輿出版社。
     林文寶
     1995,《兒童詩歌論集》台北:富春文化。
     洪田浚、莊華堂
     1996,《歐布諾伙與孤巴察峨研究》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宮本延人(著)、魏桂邦(譯)
     1992,《台灣的原住民族》台北:晨星出版社。
     納日碧力戈 等 (譯)
     1998,《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莊英章(等著)
     1992,《文化人類學》,台北:空中大學。
     許功明
     1991,《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台北:稻鄉出版社。
     許美智
     1992,《排灣族的琉璃珠》,台北:稻鄉出版社。
     許常惠
     1984,《多采多姿的民俗音樂》,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
     1955,《台灣考古學與民族學概觀》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郭淨
     1993,《儺:驅鬼、逐疫、酬神》,台北:台灣珠海出版社。
     陳逸君
     1994,《發現老台灣》台北:台原出版社
     1999,《歷險福爾摩沙》台北:台原出版社。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
     1996《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出版社。
     馮輝岳
     1995,《兒歌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應貴
     1992,《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9,《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齊莉莎 Zeitoun Elizabeth
     2000,《魯凱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出版社。
     臧振華
     1995,《考古學與台灣史》台北:國科會科資中心。
     蔣斌
     1970,《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台北:台大人類所。
     鄭瑋寧
     2000,《人、家屋與親屬:以Taromak魯凱人為例》新竹:清華人類所。
     歐陽中石(編)
     1999,《藝術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蔡尚志
     1989,《兒童故事原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簡迥仁
     2000,《高雄縣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商雄縣立文化中心。
     魏桂邦(譯)、宮本延人(著)
     1992,《台灣的原住民族》台中:晨星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王嵩山
     1989年 〈阿里山鄒族會所初探〉《台大考古人類學刊》46,頁101-118。
     石磊
     1972年 〈魯凱族親屬制度〉《思與言》9:6,頁18-19。
     丘其謙
     1992年 〈布農族郡社群的巫術〉《高縣文獻》12,頁21-51。
     任先民
     1956年 〈魯凱族大南社的會所〉《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一卷,頁141-161。
     何大安
     1983年 〈論魯凱語的親屬關係〉《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4:1,頁121-168。
     宋龍生
     1965年 〈南王村卑南族的會所制度〉《考古人類學刊》第25/26卷,頁112-140。
     李京兒
     1980年 〈布農族語魯凱族社會階層制度比較〉《人類與文化》26,頁30-34。
     李壬癸
     1973年 Rukai Structure﹙魯凱語結構﹚《中研院史語所專刊》64
     1975年 Rukai Texts﹙魯凱語料﹚《中研院史語所專刊》64-2
     1975年 〈馬加音韻初步報告〉《台大考古人類學刊》37、38,頁16-28。
     1977年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Rukai﹙魯凱語內部之關係﹚《中研院史語所集刊》48卷第1期,頁1-92。
     余德慧、彭榮邦
     2000年 〈巫現象的考察:以巫行事的社會情懷〉,該年9月30日發表於中研院民族所主辦「情感、情緒與文化」研討會,原文名為〈從靈知象徵領域談哀傷的抒解〉。
     洪秀桂
     1976年 〈南王卑南族女巫師〉《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39/40卷,頁28-57。
     陳奇祿
     1953〈屏東霧台村民族學調查簡報〉《台大考古人類學刊》2,頁17-22。
     1955〈台灣屏東霧台魯凱族的家庭與婚姻〉《大國民族學報》1,頁103-123。
     1965〈臺灣土著的年齡組織及會所制度〉《考古人類學刊》25、26合訂本,頁1-16。
     1966〈台灣排灣群的古琉璃珠及其傳入年代的推測〉《考古人類學刊》28,頁1-16。
     許功明
     1987a年 〈由社會階層看藝術行為與儀式在交換體系中的地位〉《中研院民族所集刊》62,頁189-203。
     1987b年 〈魯凱族好茶村「獵頭征戰祭儀行為」之口傳資料分析〉《思與言》25:3,頁41-58。
     1988年 〈霧台鄉魯凱族豐年節比賽活動及其意義之探討〉《思與言》25:5,頁63-78。
     1989年 〈魯凱族花飾與儀式關係之研究〉《自然科學博物館學報》1,頁213-229。
     1991年 〈排灣族古樓村頭目系統來源與承繼之口傳〉《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4,頁113-150。
     唐淑芬
     1992年 〈魯凱族下三社群婚禮與服飾探討〉《高縣文獻》12,頁65-88。
     鄭惠珠
     1992年 〈排灣族巫醫:生命危機與社會規範的控制者〉《高縣文獻》12,頁53-64。
     蔣斌
     1984年 〈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中研院民族所集刊》55,頁1-48。
     劉斌雄
     1969年 〈沙阿魯阿族的社會組織〉《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28卷,頁67-196。
     衛惠林
     1953年 〈台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初步研究〉《考古人類學刊》1,頁2-9。
     1963年 〈魯凱族親族組織與階級制度〉《中國民族學報》3,頁67-83。
     三、錄音資料
     吳榮順
     1995年《魯凱族的音樂》台北:風潮唱片
     1999年《高雄縣境內六大族群傳統歌謠叢書﹙四﹚:魯凱族民歌》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陳美玲
     1999年《魯凱之歌》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872590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3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榮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文上瑜zh_TW
dc.creator (作者) 文上瑜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6:51:26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6:51:2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51:2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13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69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民族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2590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前言-----I
     範例-----V
     目錄
     表例
     圖例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3
       第三節 文獻回顧-----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10
     第一章 魯凱族分類系屬之疑義-----13
       第一節 人類學的分類-----14
        一、 魯凱族對外與排灣族的關係-----14
         (一﹚日治以前-----14
         (二﹚日治時期-----15
         ﹙三﹚光復後-----17
        二、 魯凱族內部下三社群的關係-----17
         ﹙一﹚日治時代-----18
         ﹙二﹚光復後-----19
       第二節 歷史語言學的分類-----20
        一、 魯凱語對外關係的研究回顧-----20
         ﹙一﹚戴恩﹙Isidore Dyen﹚-----21
         ﹙二﹚費羅禮﹙Raleigh Ferrell﹚-----22
         ﹙三﹚李壬癸-----22
         ﹙四﹚土田滋-----23
         ﹙五﹚何大安-----24
        二、 魯凱語對內親屬關係的研究回顧-----25
         ﹙一﹚李壬癸-----25
         ﹙二﹚齊莉莎﹙Elizabeth Zeitoun﹚-----28
        三、 萬山方言的特殊地位-----30
         ﹙一﹚下三社的語言使用現況-----30
         ﹙二﹚萬山方言的定位與魯凱族遷徙方向-----31
     小結 人類學與歷史語言學對下三社的分類差異-----34
     第二章 下三社歌謠體系的建立-----35
       第一節 台灣原住民歌謠分類史的回顧-----37
        一、學者對台灣原住民歌謠的分類觀-----37
        二、吳榮順對下三社歌謠的分類-----41
       第二節 下三社族人音樂認知的形成與實踐-----43
        一、三個部落音樂術語之比較-----43
        二、歌謠演唱形式-----44
         (一)獨唱-----44
         (二)領唱與齊唱-----44
         ﹙三﹚男女對唱-----45
        三、歌謠由來的相關傳說-----46
        四、貴族階級制度與歌謠演唱形制-----48
       第三節 下三社歌謠分類的在地觀點-----49
        一、依歌謠的功能區分-----49
         (一)聯歡舞曲與對唱情歌-----49
         (二)生命禮儀歌-----53
         (三)童謠-----61
         (四)英雄報功歌-----65
         (五)巫術祭儀歌-----65
        二、依時間的序列區分-----67
         (一)古調-----67
         (二)流行歌-----68
     小結 下三社的歌謠體系-----69
     第三章 三個部落相同的生活性歌謠-----71
       第一節 聯歡舞曲與對唱情歌-----72
        一、多納-----72
        二、茂林-----90
        三、萬山-----106
        四、綜合整理-----118
       第二節 生命禮儀歌-----123
        一、 多納-----123
        二、 茂林-----125
        三、 萬山-----127
       第三節 童謠-----130
        一、 多納-----130
        二、 茂林-----134
        三、 萬山-----152
     小結 生活性歌謠的歌詞與意義-----170
     第四章 三個部落相異的儀式性歌謠(Ⅰ)男性英雄、出草狩獵與英雄報功歌-----173
       第一節 主要報導人歌唱生命史-----175
        一、多納:簡水來-----175
        二、茂林:朱金龍﹝lola lasiva﹞-----175
        三、萬山:藍健安﹝laoco vinara﹞-----176
       第二節 下三社的男性中心--會所-----177
        一、 三個部落對會所的描述-----177
         (一﹚多納-----178
         (二﹚茂林-----180
         (三﹚萬山-----181
        二、年齡階級-----183
        三、下三社三個部落會所的比較-----187
         ﹙一﹚三部落相同之處-----188
         (二﹚三部落相異之處-----189
       第三節 出草與狩獵的占卜、禁忌與祭儀-----190
        一、多納-----190
        二、茂林-----193
        三、萬山-----194
       第四節 英雄報功歌的種類與意義-----198
        一、多納-----200
         ﹙一﹚culisi-----200
         ﹙二﹚palayilayi-----202
         ﹙三﹚kilakili-----205
         ﹙四﹚o-o-e加上lalahe-----207
        二、茂林-----212
         ﹙一﹚culisi-----212
         ﹙二﹚lalahe-----214
        三、萬山-----216
         ﹙一﹚toisi合唱-----216
         (二﹚coisi獨唱-----217
         ﹙三﹚ripaolai念詞-----219
     小結 英雄報功歌的社會意義-----221
     第五章 三個部落相異的儀式性歌謠(Ⅱ)女性巫師、巫術信仰與祭儀歌謠-----225
       第一節 主要報導人歌唱生命史-----227
        一、多納:姚牡丹-----227
        二、多納:趙秋里﹝mumuni kumula)-----228
        三、茂林:梁梅英﹝mumuni putua)-----228
       第二節 多納部落的巫術信仰、祭儀與歌謠-----230
        一、多納人的靈魂觀與神靈觀-----230
        二、女巫的社會地位與擔任資格-----231
        三、巫術祭儀與歌謠-----232
         (一)成巫儀式-----232
         (二)治病儀式﹝wasuapu﹞-----244
         (三)驅鬼逐疫儀式-----246
         (四)求神賜珠儀式﹝kiyasilivi﹞-----251
         (五)狩獵祭﹝wadaulu﹞-----260
         (六)其他-----261
        四、巫術的消失-----262
         (一)西方科技醫療的傳入-----262
         (二)基督教的傳入-----263
       第三節 茂林與萬山對巫術歌謠的詮釋-----264
        一、茂林的巫術傳習-----264
        二、萬山缺乏巫術信仰的特殊現象-----270
     小結 歌謠與巫術的關聯-----272
     結論-----275
     參考書目-----285
     附錄一:錄音資料-----293
     附錄二:有聲資料三份﹙A多納、B茂林、C萬山﹚
     
     表例
     表1-1 戴恩於1963年所作之語言統計-----21
     表1-2 戴恩於1971年所作之語言統計-----21
     表1-3 贊羅禮於1969年所作之語言統計-----22
     表1-4 土田滋於1976年所作之語言統計-----23
     表1-5 何大安於1983年比較魯凱語所含鄒群與排灣群之特色對照表-----24
     表2-1 佐藤文一的歌謠分類-----38
     表2-2 黑澤隆朝的歌謠分類-----38
     表2-3 呂炳川的歌誦分類-----39
     表2-4 許常惠的歌謠分類-----40
     表2-5 吳榮順對下三社歌謠的分類-----42
     表2-6 下三社音樂術語之比較-----43
     表2-7 下三社歌謠分類之母語對照興數量統計-----66
     表3-1 下三社古語歌詞比較-----171
     表4-1 魯凱族下三社群的年齡階級-----184
     表4-2 魯凱族大南群的年齡階級-----185
     表4-3 多納馬占的種類-----190
     表4-4 茂林馬占的種類-----193
     表4-5 萬山馬占的種類-----194
     表4-6 下三社英雄報功歌與勇士舞種類之比較-----199
     表4-7 下三社自稱與他稱之比較-----222
     表6-1 下三社歌謠類別與數量統計表-----276
     
     圖例
     圖1 多納部落鳥瞰圖-----4
     圖2 茂林部落鳥瞰圖-----4
     圖3 萬山部落鳥瞰圖-----5
     圖4 高雄縣茂林鄉地圖-----4
     圖1-1 魯凱語系屬樹枝示意圖(1977年)-----26
     圖1-2 魯凱語各方言在地理上的位置(1995年)-----27
     圖1-3 魯凱語各方言在地理上的位置(1997年)-----28
     圖2-1 多納的四步舞θiyiwubu-----51
     圖2-2 茂林的四步舞θerobu-----51
     圖2-3 萬山的四步舞sihaovo-----51
     圖2-4 訂婚時男女雙方親屬檢視聘禮內容-----55
     圖2-5 新娘以哭嫁歌向親友道別-----56
     圖2-6 報導人梁梅英女士教導孫女演唱童謠的情景-----62
     圖4-1 多納會所位置圖-----179
     圖4-2 萬山會所位置圖-----181
     圖4-3 下三社的男裙-----183
     圖4-4 萬山聯外道路圖-----196
     圖4-5 多納勇士舞kilakili-----205
     圖4-6 多納踏步舞siisipi-----211
     圖5-1 男友送來鮮花,佈置?ula?ula-----233
     圖5-2 女巫前輩替少女招魂-----236
     圖5-3 少女在成巫儀式中的裝扮-----239
     圖5-4 女巫以歌聲召喚神靈,同時也有神靈藉女巫歌聲自我介紹的意思-----247
     圖5-5 求神賜珠儀式中女巫拉起毯子並揮動手中小刀向神靈祈求琉璃珠-----252
     圖5-6 女巫在接受獻祭之後,商與地圍圓唱歌-----258
     圖5-7 神石露出藍家屋外的頭部,有禁止觸碰的禁忌-----271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135en_US
dc.title (題名) 魯凱族下三社群的族群與音樂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外文文獻
     ﹙一﹚ 日文
     三吉朋十 1932年《トンボ玉の種類》東京:南方土俗研究會。
     小川尚義、淺井惠倫 1935年《原語による台灣高砂族傳說集》,台北:台北帝國大學言語研究室編,刀江書院刊。
     小島由道 1922年《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台灣總督府番族調查會。
     伊能嘉矩、粟野傅之丞 1899年《台灣番人事情》,台北:台灣總督府文書課。
     佐山融吉 1921年《番族調查報告書》台灣總督府番族調查會。
     佐藤文一 1942年《台灣原住種族の原始藝術研究》,台北:台灣總督府理蕃課
     馬淵東一 1954年 〈高砂族の移動および分布〉《民族學研究》18﹙1-2﹚,頁123-154。18.4,頁23-72。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 1935年《高砂族系統分類所屬の研究》2冊,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黑澤隆朝 1973年《台灣高砂族の音樂》,東京:雄山閣
     森丑之助 1915年《台灣番族圖譜》台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1917年《台灣番族志》台北: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
     ﹙二﹚英文
     Beauclair, Inez de鮑克蘭1960年 〈Dutch Beads on Formosa : An Ethnohistorical Note〉《中研院民族所集刊》29,頁385-402。
     Dyen, Isidore 1956 Language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theory, Language 32(4):611-626。1963 The Position of the Malayo-polynesian Language of Formosa, Asian Perspectives 7, pp. 261-71.1971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 of Formosa, Current Trends in Linguistics 8, pp.168-199.
     Ferrell, Raleigh 1969 Taiwan Aboriginal Groups: Problems in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lassification,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Monograph No.17.1974 Construction Markers and Subgrouping of Formosa Language, Paper Presendted to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arative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January 2-7. 1974, Honolulu.Also in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 Studies 3,pp.199-211,ed.by Nguyen Dang Liem.
     Gennep, A.Van 1960 The Rites of Pass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Levi-strauss,Claude 1971與Didier Eribon合著,Mythologies.IV.p.578 轉引自高宣揚,1992年,<結構主義人類學大師李維史陀>《見證與詮釋》,台北:正中書局,頁272。1988 De Pres et de Loin.Paris.p.193.轉引自上註書,頁260。
     Sachs,Curt 1962 The Wellsprings of Music .The Hague:M.Nijhoff.p.15轉引自Bruno Nettl(著),沈信一(譯),1964年,《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頁38。
     Sapir ,Edward 1916 Time Perspective in Aboriginal American Culture:A study in the Method,Reprinted in David G.Mandelbaum(1968),ed.,Selected Writtings of Edward Sapir in Language,Culture and Personality,186-467.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eger, Charles 1951 Systematic Musicology: Viewpoints, Orientations and Method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 4:240-218.
     Turner, Victor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Chicago: Aldine-Atherton.
     Zeitoun, Elizabeth齊莉莎 1997a Coding of Grammatical Relation in Mantaura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68.1, pp.249-281.1997b The Pronominal System of Mantauran(Rukai). Oceanic Linguistics, 36.2, pp.114-148.2000 Dynamic vs. Stative verbs in Mantauran(Rukai). Oceanic Linguistics, 39.2, pp.415-427. 2001 Plurality in Mantauran(Rukai).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kshop on Nominalization in Formosan Languages. To Appear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
     二、中文文獻
     (一)專書
     Bruno Nettl(著),沈信一(譯)
     1964,《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
     Levi-strauss(著)李幼蒸(譯)
     1989,《野性的思維》台北:聯經出版社。
     王長華
     1984,《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鍵──以多納為例》,台北:台大人類所。
     王宜雯
     1999,《從宜灣阿美族Jlisin(豐年祭)看變遷中之祭典音樂文化》,台北:師大音樂所。
     石磊
     1976,《台灣土著血族型親廚制度:魯凱、排灣、卑南三族群比較研究》,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79 ,《親屬與婚姻》台北:黎明文化
     1993,《親屬體系分類芻議》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5,《文化政治與歷史重建研討會論文》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8a,《族群接觸與族群關係:大梅、旭海、牡丹三聚落的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民住民委員會
     1998b,《遷徙與適應:三和、平和、排灣三村居民選村後調適問題之研究》,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伍麗華
     1999,《萬山口述文本之詮釋研究》屏東:屏師國教所。
     呂炳川
     1982,《台灣土著族音樂》(中文譯本),台北:百科文化事業。
     余瑞明
     1997,《台灣原住民曹族卡那卡那富專輯》,高雄:三民鄉公所。
     李壬癸Li Paul Jen Kuei
     1991,《台灣南島語的語音符號系統》台北:教育部教研會
     1992,《台灣南島語的內部與對外關係》台東: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1993,《台灣南島語言研究論文日文中譯彙編》台東: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1995a,《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台北:教育部教研會
     1995b,《南島語言學與史前文化》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
     1997a,《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常民出版社
     1997b,《高雄縣南島語言》高雄:高雄縣政府
     1998,《台灣原住民文化基本教材》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9,《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省文獻會。
     宋筱蕙
     1989,《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周宇廷
     1998,《南台灣公路地圖集》,台北:大輿出版社。
     林文寶
     1995,《兒童詩歌論集》台北:富春文化。
     洪田浚、莊華堂
     1996,《歐布諾伙與孤巴察峨研究》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宮本延人(著)、魏桂邦(譯)
     1992,《台灣的原住民族》台北:晨星出版社。
     納日碧力戈 等 (譯)
     1998,《文化的解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莊英章(等著)
     1992,《文化人類學》,台北:空中大學。
     許功明
     1991,《魯凱族的文化與藝術》台北:稻鄉出版社。
     許美智
     1992,《排灣族的琉璃珠》,台北:稻鄉出版社。
     許常惠
     1984,《多采多姿的民俗音樂》,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
     1955,《台灣考古學與民族學概觀》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郭淨
     1993,《儺:驅鬼、逐疫、酬神》,台北:台灣珠海出版社。
     陳逸君
     1994,《發現老台灣》台北:台原出版社
     1999,《歷險福爾摩沙》台北:台原出版社。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
     1996《探險台灣──鳥居龍藏的台灣人類學之旅》台北:遠流出版社。
     馮輝岳
     1995,《兒歌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應貴
     1992,《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1999,《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齊莉莎 Zeitoun Elizabeth
     2000,《魯凱語參考語法》台北:遠流出版社。
     臧振華
     1995,《考古學與台灣史》台北:國科會科資中心。
     蔣斌
     1970,《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台北:台大人類所。
     鄭瑋寧
     2000,《人、家屋與親屬:以Taromak魯凱人為例》新竹:清華人類所。
     歐陽中石(編)
     1999,《藝術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蔡尚志
     1989,《兒童故事原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簡迥仁
     2000,《高雄縣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高雄:商雄縣立文化中心。
     魏桂邦(譯)、宮本延人(著)
     1992,《台灣的原住民族》台中:晨星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王嵩山
     1989年 〈阿里山鄒族會所初探〉《台大考古人類學刊》46,頁101-118。
     石磊
     1972年 〈魯凱族親屬制度〉《思與言》9:6,頁18-19。
     丘其謙
     1992年 〈布農族郡社群的巫術〉《高縣文獻》12,頁21-51。
     任先民
     1956年 〈魯凱族大南社的會所〉《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一卷,頁141-161。
     何大安
     1983年 〈論魯凱語的親屬關係〉《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4:1,頁121-168。
     宋龍生
     1965年 〈南王村卑南族的會所制度〉《考古人類學刊》第25/26卷,頁112-140。
     李京兒
     1980年 〈布農族語魯凱族社會階層制度比較〉《人類與文化》26,頁30-34。
     李壬癸
     1973年 Rukai Structure﹙魯凱語結構﹚《中研院史語所專刊》64
     1975年 Rukai Texts﹙魯凱語料﹚《中研院史語所專刊》64-2
     1975年 〈馬加音韻初步報告〉《台大考古人類學刊》37、38,頁16-28。
     1977年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Rukai﹙魯凱語內部之關係﹚《中研院史語所集刊》48卷第1期,頁1-92。
     余德慧、彭榮邦
     2000年 〈巫現象的考察:以巫行事的社會情懷〉,該年9月30日發表於中研院民族所主辦「情感、情緒與文化」研討會,原文名為〈從靈知象徵領域談哀傷的抒解〉。
     洪秀桂
     1976年 〈南王卑南族女巫師〉《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39/40卷,頁28-57。
     陳奇祿
     1953〈屏東霧台村民族學調查簡報〉《台大考古人類學刊》2,頁17-22。
     1955〈台灣屏東霧台魯凱族的家庭與婚姻〉《大國民族學報》1,頁103-123。
     1965〈臺灣土著的年齡組織及會所制度〉《考古人類學刊》25、26合訂本,頁1-16。
     1966〈台灣排灣群的古琉璃珠及其傳入年代的推測〉《考古人類學刊》28,頁1-16。
     許功明
     1987a年 〈由社會階層看藝術行為與儀式在交換體系中的地位〉《中研院民族所集刊》62,頁189-203。
     1987b年 〈魯凱族好茶村「獵頭征戰祭儀行為」之口傳資料分析〉《思與言》25:3,頁41-58。
     1988年 〈霧台鄉魯凱族豐年節比賽活動及其意義之探討〉《思與言》25:5,頁63-78。
     1989年 〈魯凱族花飾與儀式關係之研究〉《自然科學博物館學報》1,頁213-229。
     1991年 〈排灣族古樓村頭目系統來源與承繼之口傳〉《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4,頁113-150。
     唐淑芬
     1992年 〈魯凱族下三社群婚禮與服飾探討〉《高縣文獻》12,頁65-88。
     鄭惠珠
     1992年 〈排灣族巫醫:生命危機與社會規範的控制者〉《高縣文獻》12,頁53-64。
     蔣斌
     1984年 〈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中研院民族所集刊》55,頁1-48。
     劉斌雄
     1969年 〈沙阿魯阿族的社會組織〉《中研院民族所集刊》第28卷,頁67-196。
     衛惠林
     1953年 〈台灣東部阿美族的年齡階級制度初步研究〉《考古人類學刊》1,頁2-9。
     1963年 〈魯凱族親族組織與階級制度〉《中國民族學報》3,頁67-83。
     三、錄音資料
     吳榮順
     1995年《魯凱族的音樂》台北:風潮唱片
     1999年《高雄縣境內六大族群傳統歌謠叢書﹙四﹚:魯凱族民歌》高雄: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陳美玲
     1999年《魯凱之歌》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