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國大陸校辦科技企業研究-北大方正集團個案探討
作者 郭文瑛
貢獻者 劉雅靈
郭文瑛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56:04 (UTC+8)
摘要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張俊彥、游伯龍編著,活力:台灣如何創造半導體與個人電腦產業奇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1年)。
道格拉斯.諾斯(North, Douglass C.)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年4月)。
道格拉斯.諾斯著,劉瑞華譯,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道格拉斯.諾斯著,厲以平、蔡磊譯,西方世界的興起 : 新經濟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Harold Demsetz著,段毅才等譯,所有權、控制與企業---論經濟活動的組織,(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
Ronald Harry Coase著,盛洪、陳郁譯,論生産的制度結構,(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王小強,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之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朱燕華和張維安合編,兩岸三地經濟之社會文化分析,(臺北:生智出版公司,2001年)。
Peter Drucker,徐聯恩譯,企業的概念,(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0年3月)。
Janos Kornai著,王健全譯,邁向自由經濟之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
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張維迎,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維迎,產權、政府與信譽,(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7月)。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 (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楊瑞龍主編,企業共同治理的經濟學分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
董輔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郭曉川,合作技術創新﹍﹍大學與企業合作的理論與實證,(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年)。
范建著,誰是方正,(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9年)。
伊丁,中國的方正,(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1年6月)。
谷照明,走出危機,(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年)。
王選,王選談信息產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吳敬璉,改革:我們正在過大關,(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劉韌,企業方法---中關村財富之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昭鋒、黃巍東,高新技術產業化與政府行為創新,(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1年)。
中國教育科技發展中心編,蓬勃發展中的高校科技企業,(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等編,孕育未來:中關村創業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研究組,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200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2月)。
徐作聖,「從科技管理到企業競爭力」,發表於科技管理學會主辦,民國八十二年十月二日1993年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陳秀山、吳建輝,「國有企業”內部人控制”成因與對策」,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7年第3期
吳介民,「中國鄉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地方產權制度與非正式私有化」,台灣政治學刊,(1998)第三期
錢穎一,「企業的治理結構改革和融資結構改革」,經濟研究,1995年第1期。
王剛,「如何在中國實施期權方案」,深圳:世界經理人文摘,2000年11月。
費顯罡,「建設國家創新系統﹍﹍關於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滯後的思考」,經濟問題探討,2000年第1期
陳月端,中國大陸國有企業產權制度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岳智堅,「家醜不能外揚,獨立董事談何獨立?」,北京:科技日報,2001年7月19日。
李鵬,「國有股“一股獨大”困擾中國上市公司」,中新社,2001年6月2日
賈一偉,「香港創業板──高校科技企業融資的重要途徑」,中國教育報,2001年12月24日第4版
朱瀾平,「獨立性──獨立董事立身之本」,中國證券報,2002年1月28日。
趙悅,「三次舉牌震動股市 方正科技“無血戰爭”落帷幕?」,上海證券報,2001年7月1日。
鴻銘,「精神領袖重返方正」,中華工商時報,2000年8月18日
瞿會寧,「方正完成重大人事調整 新“旗艦”整裝出發」,北京晨報,2000年9月1日。
吳春波,「企業員工持股方面的思考」,計算機世界報,2000年7月3日B9版。
康釗,「方正再爆人事地震」,南方週末報,2002年3月7日12版。
張起衛,「信息產業在WTO後洗牌」,北京晨報,2002年3月11日。
楊光,「北大清華校企改制方案獲批」,中國證券報,2002年3月27日。
二、英文部分
Peter Nolan , State and market in the Chinese economy : essays on controversial issues,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 Macmillan Press, 1993
Joseph E. Stiglitz, Whither Socialis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94
Jean Oi, “Fiscal reform and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o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45(1992)
Andrew Walder,Zouping in transition : The Process of reform in rural north China,Cambria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Harold Demsetz ,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
Edward Saul Steinfeld , Property Right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rch 1996
Edward S. Steinfeld, Forging Reform in China: The Fate of State-Owned Indust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Armen Alchian and Harold 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No.62(1972)
Harold Demsetz,” 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Commen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Chicago; Jun 1983; Vol. 26, Iss. 2
Yia-ling Liu, “Reform from below: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al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Chian Quarterly ,No.130(1992)
Paul Milgrom and John Roberts, Economic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1992
Sanford Grossman and Oliver Hart,”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4(1986)
Nan Lin, “Local market socialism: 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 Theory and Society 24,3(1995)
Denis Fred Simon and Merle Goldman edited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ost-Mao Chin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Xielin Liu & Steven White, “ Comparing innovation systems: A 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s to China``s transitional context", Research Policy, 30 (2001)
Victor Nee,“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action: Hybrid Forms, Property rights, 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 Admin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7(1992)
Denis Fred Sim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 the case of the Shanghai semiconductor industry,Cambridge, Mass. : Ballinger Pub. Co., 1988
Shulin Gu,China``s Industrial Technology: Market Reform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Routledge,London(1999)
Henry Etzkowitz & Loet Leydesdorff (Eds.), Universities and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London: Cassell Academic, 1997).
Morgan, R. P.; Strickland, D. E.,” US University Research Contributions to Industry: Findings and Conjecture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8(2), Apr. 2001
James F. Gibbons,”The role of Stanford University: A Dean’s Reflections” in The Silicon Valley edge : a habita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By Chong-Moon Lee,William F. Miller,Marguerite Gong Hancock and Hery S. Rowen,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Qiwen Lu,China``s Leap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Computer Indust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0
William A. Fischer, “China’s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For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ost-Mao China, edited by Denis Fred Simon and Merle Goldman, published by th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Corinna-Barbara Francis, “Bargained property rights: The case of China’s high-technology sector, “ in Pro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edted by Jean C. Oi and Andrew G. Walde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999
三、原始文獻
北京大學科技開發與產業管理辦公室發佈的《北大科技與產業簡訊》,第一期,2002年1月31日。
北京大學編,北京大學年鑑1999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四、網站
工研院創業育成中心網站:http://www.itri.org.tw/chi/services/incubator/incubator_index.jsp?tree_idx=0300
中國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網站:http://www.cutech.edu.cn/paixu/paixu01.asp
北大方正電子公司網站:http://www.founder.com.cn/rd/rd.htm#
北京大學科技開發與產業管理辦公室網站:http://www.pku.edu.cn/cgi-bin/bigate.cgi/b/g/g/http@kjcy.pku.edu.cn/lunt/min.htm
Andrew Sheng, “Corporate Governance : The Key to Sustainable Financial Markets”, The 14th General Meeting of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uncil (第十四屆太平洋經濟合作議會全體大會),28-30 November 2001. http://www.info.gov.hk/pecc/webcaste.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26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雅靈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郭文瑛zh_TW
dc.creator (作者) 郭文瑛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6:56:04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6:56:0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56:0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26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75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
目次
壹、導論
  一、研究緣起-----1
  二、研究問題-----2
  三、本文論點-----2
貳、產權與公司治理-----7
  一、產權理論-----7
    (一)產權的涵義-----7
    (二)產權的作用-----8
  二、公司治理-----10
  三、小結-----14
參、大學校辦企業的發展過程-----18
  一、中國大學校辦企業的興起-----18
  二、校辦企業的產權體制與公司治理結構-----27
    (一)北大方正簡介-----27
    (二)產權體制與公司治理-----30
  三、中國大學校辦企業管理體制的改革-----40
肆、結語-----49
附件
參考書目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269en_US
dc.title (題名) 中國大陸校辦科技企業研究-北大方正集團個案探討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張俊彥、游伯龍編著,活力:台灣如何創造半導體與個人電腦產業奇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1年)。
道格拉斯.諾斯(North, Douglass C.)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年4月)。
道格拉斯.諾斯著,劉瑞華譯,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
道格拉斯.諾斯著,厲以平、蔡磊譯,西方世界的興起 : 新經濟史,(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Harold Demsetz著,段毅才等譯,所有權、控制與企業---論經濟活動的組織,(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
Ronald Harry Coase著,盛洪、陳郁譯,論生産的制度結構,(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王小強,摸著石頭過河:中國改革之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朱燕華和張維安合編,兩岸三地經濟之社會文化分析,(臺北:生智出版公司,2001年)。
Peter Drucker,徐聯恩譯,企業的概念,(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0年3月)。
Janos Kornai著,王健全譯,邁向自由經濟之路,(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
張維迎,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
張維迎,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維迎,產權、政府與信譽,(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7月)。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 (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楊瑞龍主編,企業共同治理的經濟學分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
董輔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
郭曉川,合作技術創新﹍﹍大學與企業合作的理論與實證,(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年)。
范建著,誰是方正,(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9年)。
伊丁,中國的方正,(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1年6月)。
谷照明,走出危機,(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年)。
王選,王選談信息產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吳敬璉,改革:我們正在過大關,(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
劉韌,企業方法---中關村財富之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昭鋒、黃巍東,高新技術產業化與政府行為創新,(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1年)。
中國教育科技發展中心編,蓬勃發展中的高校科技企業,(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等編,孕育未來:中關村創業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研究組,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200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2月)。
徐作聖,「從科技管理到企業競爭力」,發表於科技管理學會主辦,民國八十二年十月二日1993年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
陳秀山、吳建輝,「國有企業”內部人控制”成因與對策」,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7年第3期
吳介民,「中國鄉村快速工業化的制度動力:地方產權制度與非正式私有化」,台灣政治學刊,(1998)第三期
錢穎一,「企業的治理結構改革和融資結構改革」,經濟研究,1995年第1期。
王剛,「如何在中國實施期權方案」,深圳:世界經理人文摘,2000年11月。
費顯罡,「建設國家創新系統﹍﹍關於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滯後的思考」,經濟問題探討,2000年第1期
陳月端,中國大陸國有企業產權制度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岳智堅,「家醜不能外揚,獨立董事談何獨立?」,北京:科技日報,2001年7月19日。
李鵬,「國有股“一股獨大”困擾中國上市公司」,中新社,2001年6月2日
賈一偉,「香港創業板──高校科技企業融資的重要途徑」,中國教育報,2001年12月24日第4版
朱瀾平,「獨立性──獨立董事立身之本」,中國證券報,2002年1月28日。
趙悅,「三次舉牌震動股市 方正科技“無血戰爭”落帷幕?」,上海證券報,2001年7月1日。
鴻銘,「精神領袖重返方正」,中華工商時報,2000年8月18日
瞿會寧,「方正完成重大人事調整 新“旗艦”整裝出發」,北京晨報,2000年9月1日。
吳春波,「企業員工持股方面的思考」,計算機世界報,2000年7月3日B9版。
康釗,「方正再爆人事地震」,南方週末報,2002年3月7日12版。
張起衛,「信息產業在WTO後洗牌」,北京晨報,2002年3月11日。
楊光,「北大清華校企改制方案獲批」,中國證券報,2002年3月27日。
二、英文部分
Peter Nolan , State and market in the Chinese economy : essays on controversial issues,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 Macmillan Press, 1993
Joseph E. Stiglitz, Whither Socialis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94
Jean Oi, “Fiscal reform and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o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45(1992)
Andrew Walder,Zouping in transition : The Process of reform in rural north China,Cambria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Harold Demsetz ,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
Edward Saul Steinfeld , Property Right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rch 1996
Edward S. Steinfeld, Forging Reform in China: The Fate of State-Owned Indust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Armen Alchian and Harold 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No.62(1972)
Harold Demsetz,” 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Commen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Chicago; Jun 1983; Vol. 26, Iss. 2
Yia-ling Liu, “Reform from below: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al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Chian Quarterly ,No.130(1992)
Paul Milgrom and John Roberts, Economic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1992
Sanford Grossman and Oliver Hart,”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4(1986)
Nan Lin, “Local market socialism: 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 Theory and Society 24,3(1995)
Denis Fred Simon and Merle Goldman edited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ost-Mao Chin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Xielin Liu & Steven White, “ Comparing innovation systems: A 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s to China``s transitional context", Research Policy, 30 (2001)
Victor Nee,“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f Market Transaction: Hybrid Forms, Property rights, and Mixed Economy in China”, Admin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7(1992)
Denis Fred Sim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 the case of the Shanghai semiconductor industry,Cambridge, Mass. : Ballinger Pub. Co., 1988
Shulin Gu,China``s Industrial Technology: Market Reform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Routledge,London(1999)
Henry Etzkowitz & Loet Leydesdorff (Eds.), Universities and the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London: Cassell Academic, 1997).
Morgan, R. P.; Strickland, D. E.,” US University Research Contributions to Industry: Findings and Conjecture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8(2), Apr. 2001
James F. Gibbons,”The role of Stanford University: A Dean’s Reflections” in The Silicon Valley edge : a habitat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By Chong-Moon Lee,William F. Miller,Marguerite Gong Hancock and Hery S. Rowen,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Qiwen Lu,China``s Leap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Computer Indust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0
William A. Fischer, “China’s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For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ost-Mao China, edited by Denis Fred Simon and Merle Goldman, published by the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Corinna-Barbara Francis, “Bargained property rights: The case of China’s high-technology sector, “ in Pro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edted by Jean C. Oi and Andrew G. Walde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999
三、原始文獻
北京大學科技開發與產業管理辦公室發佈的《北大科技與產業簡訊》,第一期,2002年1月31日。
北京大學編,北京大學年鑑1999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四、網站
工研院創業育成中心網站:http://www.itri.org.tw/chi/services/incubator/incubator_index.jsp?tree_idx=0300
中國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網站:http://www.cutech.edu.cn/paixu/paixu01.asp
北大方正電子公司網站:http://www.founder.com.cn/rd/rd.htm#
北京大學科技開發與產業管理辦公室網站:http://www.pku.edu.cn/cgi-bin/bigate.cgi/b/g/g/http@kjcy.pku.edu.cn/lunt/min.htm
Andrew Sheng, “Corporate Governance : The Key to Sustainable Financial Markets”, The 14th General Meeting of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uncil (第十四屆太平洋經濟合作議會全體大會),28-30 November 2001. http://www.info.gov.hk/pecc/webcaste.htm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