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東亞信心暨安全建立機制-從中共的態度與角色檢證
作者 王韻
貢獻者 邱坤玄
王韻
關鍵詞 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CBMs)
國際建制
體系理論
東亞安全
中共周邊安全政策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57:19 (UTC+8)
摘要   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東亞無疑地是一塊讓研究者目眩神迷的地方:一方面有著人類歷史上最快的經濟發展成績;另一方面,卻又在冷戰結束後興起另一波的區域危機暗流,一九九四年北韓核子危機、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一九九八年北韓大浦洞飛彈引爆的日本安保效應、乃至二○○○年台灣總統選舉風雲與南北韓高峰會、加上美國在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後即將在東亞及世界推動的「反恐」所產生的未知效應,都在再地反應此一區域對安全機制的迫切需要。
  最常被提及的安全機制,就是不斷被討論的「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或是延伸的概念「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Confidence-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CSBMs),但是東亞現狀仍為冷戰對峙氣氛所籠罩,安全機制乏善可陳,在南海問題方面,各國仍以擱置暫代安全機制的建立;中共在台海危機中的態度更證明了信心建立措施主張的無力。在另一方面,中共在朝鮮半島與中亞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積極地扮演負責任的區域大國的任務,試圖在亞洲大陸中佔一個關鍵的地位,並以此外拒其它勢力染指此一區域。更為明顯的是,在東亞安全局勢的變化中,朝鮮問題與台海問題是最可能的爆發點,而其中共同的關鍵即是作為新興列強的中國大陸了,中共無疑是東亞地區關鍵的外交行為者,中共在區域安全事務上的矛盾性與特殊地位正給研究者一個重新檢視安全機制理論的良好例證。
  也因此本論文的重點即是重新評價與建構安全機制理論,分成兩大部分,第一是從理論的角度批判與補強信心建立措施,主要是由新現實主義的體系理論觀點批判信心建立措施的自成性與先驗性 ,另一方面也從建構主義 (construcivism)與國際建制理論(internaional regimes theory)的最新發展擷取靈感,補足其在方法論與分析架構的不足。就東亞安全的環境而言,「政治安全」的優先地位必須被特別加以考量,一方面是因為東亞國家在主觀意識上仍以國家利益的考量為依歸(就中共而言是「新安全觀」),另一方面,政治安全上的互信與互賴在被充分滿足的情形下,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等等次領域建制化的合作才能依次建立。
  另一個重點則是由實際的例證出發,分析中共在東亞安全的角色與作為,就同樣的理論基礎而言,中共也同樣地受主觀意願與客觀體系所制約,究竟何種因素推動中共的安全作為?其與體系成員的互動為何?又未來的安全架構如何建立?筆者認為東亞並非缺乏多邊安全建制的主張,而是缺乏如何建構安全機制的階段性手段,中共周邊安全機制發展成功與失敗的例子,都足以凸顯何種因素對於建構區域安全機制是最重要的,在朝鮮半島,大國的互動促成了兩韓和解與「四方會談」體制的實現,但也因為大國間的互信基礎在國內因素轉變下瓦解,而導致和解遲滯不前;在東協與東協區域論壇的發展上,雖然取得相當好的建制化成果,但在處理南海問題上,仍因區域論壇缺乏大國的積極參與而沒有任何突破性的進展;「上海合作組織」的出現顯示中共的確願意發展區域多邊安全機制,但這個機制的成員與目標則必須符合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的考量。
  因此,本文提出一個東亞「信心暨安全建立機制」的基本架構,第一個部分,這個機制在研究途徑上,除了新自由主義的方法與工具外,同時必須包含新現實主義的體系觀,也就是國家行為的產出包含主客觀因素的「體系十國家利益」的綜合考量(以中共而言,就是「大國外交」+「新安全觀」);第二個部分,釐清安全機制的發展階段概念,提出「東亞安全的發展光譜」,尤其著重「政治CBMs」的重要性。第三個部分,配合「東亞安全發展光譜」,與各吹區域建制水準與信心水準的觀察,可以得出一個東亞「信安機制」發展階段的客觀評估。最後,本文整理出一個東亞「信安機制」成立的十一個要件,作為本文對於「何謂東亞安全機制」與「東亞安全機制如何運作」這兩個核心問題的解答。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8726002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28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邱坤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王韻zh_TW
dc.creator (作者) 王韻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6:57:19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6:57:1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57:1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28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75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26002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東亞無疑地是一塊讓研究者目眩神迷的地方:一方面有著人類歷史上最快的經濟發展成績;另一方面,卻又在冷戰結束後興起另一波的區域危機暗流,一九九四年北韓核子危機、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一九九八年北韓大浦洞飛彈引爆的日本安保效應、乃至二○○○年台灣總統選舉風雲與南北韓高峰會、加上美國在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後即將在東亞及世界推動的「反恐」所產生的未知效應,都在再地反應此一區域對安全機制的迫切需要。
  最常被提及的安全機制,就是不斷被討論的「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或是延伸的概念「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Confidence-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CSBMs),但是東亞現狀仍為冷戰對峙氣氛所籠罩,安全機制乏善可陳,在南海問題方面,各國仍以擱置暫代安全機制的建立;中共在台海危機中的態度更證明了信心建立措施主張的無力。在另一方面,中共在朝鮮半島與中亞扮演完全不同的角色,積極地扮演負責任的區域大國的任務,試圖在亞洲大陸中佔一個關鍵的地位,並以此外拒其它勢力染指此一區域。更為明顯的是,在東亞安全局勢的變化中,朝鮮問題與台海問題是最可能的爆發點,而其中共同的關鍵即是作為新興列強的中國大陸了,中共無疑是東亞地區關鍵的外交行為者,中共在區域安全事務上的矛盾性與特殊地位正給研究者一個重新檢視安全機制理論的良好例證。
  也因此本論文的重點即是重新評價與建構安全機制理論,分成兩大部分,第一是從理論的角度批判與補強信心建立措施,主要是由新現實主義的體系理論觀點批判信心建立措施的自成性與先驗性 ,另一方面也從建構主義 (construcivism)與國際建制理論(internaional regimes theory)的最新發展擷取靈感,補足其在方法論與分析架構的不足。就東亞安全的環境而言,「政治安全」的優先地位必須被特別加以考量,一方面是因為東亞國家在主觀意識上仍以國家利益的考量為依歸(就中共而言是「新安全觀」),另一方面,政治安全上的互信與互賴在被充分滿足的情形下,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等等次領域建制化的合作才能依次建立。
  另一個重點則是由實際的例證出發,分析中共在東亞安全的角色與作為,就同樣的理論基礎而言,中共也同樣地受主觀意願與客觀體系所制約,究竟何種因素推動中共的安全作為?其與體系成員的互動為何?又未來的安全架構如何建立?筆者認為東亞並非缺乏多邊安全建制的主張,而是缺乏如何建構安全機制的階段性手段,中共周邊安全機制發展成功與失敗的例子,都足以凸顯何種因素對於建構區域安全機制是最重要的,在朝鮮半島,大國的互動促成了兩韓和解與「四方會談」體制的實現,但也因為大國間的互信基礎在國內因素轉變下瓦解,而導致和解遲滯不前;在東協與東協區域論壇的發展上,雖然取得相當好的建制化成果,但在處理南海問題上,仍因區域論壇缺乏大國的積極參與而沒有任何突破性的進展;「上海合作組織」的出現顯示中共的確願意發展區域多邊安全機制,但這個機制的成員與目標則必須符合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的考量。
  因此,本文提出一個東亞「信心暨安全建立機制」的基本架構,第一個部分,這個機制在研究途徑上,除了新自由主義的方法與工具外,同時必須包含新現實主義的體系觀,也就是國家行為的產出包含主客觀因素的「體系十國家利益」的綜合考量(以中共而言,就是「大國外交」+「新安全觀」);第二個部分,釐清安全機制的發展階段概念,提出「東亞安全的發展光譜」,尤其著重「政治CBMs」的重要性。第三個部分,配合「東亞安全發展光譜」,與各吹區域建制水準與信心水準的觀察,可以得出一個東亞「信安機制」發展階段的客觀評估。最後,本文整理出一個東亞「信安機制」成立的十一個要件,作為本文對於「何謂東亞安全機制」與「東亞安全機制如何運作」這兩個核心問題的解答。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章節目錄-----2
圖表目錄-----3
摘要-----5
感謝詞-----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檢閱-----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20
  第四節 論述結構與主要問題意識-----22
第二章 「信心暨安全建立機制」的理論探討
  第一節 「信心暨安全建立機制」的實踐經驗-----27
  第二節 「信心暨安全建立機制」的理論基礎-----38
  第三節 東亞安全的本質與理論架構-----50
第三章 中共安全戰略與國家利益
  第一節 中共安全戰略的演進-----57
  第二節 中共對國家利益的認知與界定-----69
  第三節 中共對國際安全機制的基本態度-----80
第四章 中共與東北亞「信心暨安全建立機制」
  第一節 中共與美、日之間的安全互動-----90
  第二節 中共與兩韓的互動模式-----104
  第三節 小結─雙邊安全與複合式安全模式的綜合分析-----120
第五章 中共與周邊區域安全建制的互動
  第一節 中共與東協的安全互動-----129
  第二節 東協自由貿易區與「東協加三」-----142
  第三節 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150
第六章 結論─東亞「信心暨安全建立機制」的理論與實際
  第一節 理論檢證-----170
  第二節 中共主觀態度的檢證-----172
  第三節 中共外交行為與角色的檢證-----173
  第四節 東亞「信心暨安全建立機制」的一個假設架構-----176
參考書目-----181

圖表目錄
表2-1 赫爾辛基最後議定書─信心建立措施條款-----30
表2-2 歐洲「信安機制」的建制發展程度-----32
表2-3 亞太地區多邊安全機制-----37
圖2-1 傳統的安全機制理論結構-----43
表2-4 東亞安全議題的性質分類-----48
圖2-2 一個東亞安全機制理論的修正結構-----49
圖2-3 東亞安全發展光譜-----55
表3-1 中共安全戰略的雙重屬性-----60
表3-2 中共認知的「新安全觀」對亞太國家影響程度的區分-----66
表3-3 中共「新安全觀」在內涵與態度的分歧比較-----68
圖3-1 中共國家利益的次序-----73
表3-4 環境、實力、科技及認識對中共國家利益緊迫性和重要性的影響-----76
圖3-2 中共「國家利益」的分類-----79
表3-5 中共安全戰略的特質-----85
表3-6 主客觀環境對中共國家利益緊迫性和重要性的影響─以「新安全觀」角度的比較-----86
表4-1 日本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PKO)大事紀-----92
表4-2 美日安保體制的框架與限制-----96
表4-3 「美日安保」體制對中共國家利益緊迫性和重要性的影響─以「新安全觀」角度的比較-----100
表4-4 「美日安保」體制的建制發展程度─與中共新安全觀不衝突的部分-----101
表4-5 朝鮮半島和平機制的建制發展成果-----124
圖5-1 以東協為核心的政治安全關係-----130
表5-1 美國與東協國家的軍事合作關係-----130
表5-2 東協區域論壇主要議決事項-----137
表5-3 「東協+3」領導人會議大事紀-----144
表5-4 中共與東協「信安機制」─綜合安全與新安全觀下的合作-----148
表5-5 中共官方及媒體公布1991一2001年發生在境內外的「恐怖主義活動」-----157
表5-6 上海合作組織相關建制發展過程-----161
圖5-2 上海合作組織表(2002年上海憲章)-----168
表5-7 「上海合作組織」的建制發展成果-----169
表6-1 中共周邊安全機制發展程度的比較-----176
圖6-1 東亞安全發展光譜的細節-----178
圖6-2 2002年東亞「信安機制」發展的評估-----178
表6-2 東亞「信安機制」成立的要件-----180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28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CBMs)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際建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體系理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東亞安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共周邊安全政策zh_TW
dc.title (題名) 東亞信心暨安全建立機制-從中共的態度與角色檢證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