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冷戰後美國亞太戰略下之美日安保新架構與台海安全
作者 陳善忠
貢獻者 李登科
陳善忠
關鍵詞 美日安保條約
美日安保體系
亞太戰略
台海安全
美國對華政策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57:47 (UTC+8)
摘要   冷戰結束前的美日安保條約與美國的台海政策,都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化而不斷的調整,尤其是美國的台海政策更是圍繞著中共因素,這中間牽連著整個美國亞太安全戰略。台海安全戰略變化中的中共因素,主要是為了因應美國在全球戰略上與蘇聯對抗所需;美日安保體系調整主要著眼,在於美國亞太戰略中對蘇聯與中共的防範。1950年2月,中蘇共間簽訂了「中蘇友好條約」後,美國放棄了對中共的幻想,並改而積極的思考如何將日本納入其亞太安全戰略體系,以防範國際共產主義在亞洲的彌漫,但在台海安全上所採取的是放任的放手政策。
  韓戰爆發後,美國感受到共產主義在亞洲擴張的潛在軍事壓力,對其亞太戰略態勢極為不利後,即積極著手建構美日安保體系,並組建日本保安部隊以彌補美軍為因應韓戰在日本所留下來的防衛空缺及確保駐日美軍基地安全等。在台海安全方面,美國認為倘此刻中共攻佔台灣,則美國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防線,從阿留申-日本至菲律賓一線將面臨瓦解,並嚴重的威脅到美國的亞洲安全支柱-日本,對美國介入中的韓戰及爾後的亞太戰略形勢發展非常不利。故以確保台海安全為第一要務,乃積極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而使其對台政策從原先的放手政策調整為以軍事積極介入台海安全,並與台灣簽訂中美協防條約以確保台海安全。之後,在1950年代的台海第一、二次危機中,美國也從日本基地派遣部隊增援台海等。美國對台政策的這種調整,主要是為了鞏固美國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戰略防線的安全,以實現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構想。
  1960年代末期起中蘇共決裂,美國鑑於全球戰略結構的鬆動有利於美國對蘇聯的圍堵,乃在全球戰略需求上積極拉攏中共,使美國、蘇聯、中共之間,在冷戰時期從自由與共產主義壁壘分明的對抗,發展到美中(共)聯合對抗蘇聯的戰略態勢。在對台政策方面,美國為了在全球戰略上創造美蘇對抗的有利態勢,除了與中共積極交往、拉攏、建交及建立戰略關係外,同時也不惜犧牲中華民國的利益,而於1979年採取斷交、終止官方關係、廢止中美協防條約等。雖然如此,但在亞太安全戰略考量上,美國面對中共的不確定未來,仍需要保持其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戰略防線的完整與安全,因此美國在台海安全防衛缺口上,乃以微妙的「台灣關係法」來維繫之;對日本則於1978年11月,透過《美日安保條約》的第二次修訂,來強化了美日安保體系的亞太應戰整備及遠東區域的防衛合作事宜,以涵蓋並彌補美國在亞太第一島鏈所失去的中美協防軍事同盟,以鞏固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基礎。
  冷戰結束蘇聯瓦解後,亞太安全環境主要的是面對中共的積極向外擴張,尤其是台海安全議題,可能會引爆美中軍事衝突。因此,美國的亞太戰略除了保持亞太10萬兵力前進部署及強化美日安保軍事聯盟外,更積極的尋求交往中共與亞太安全多邊對話等。美國除了在亞太保持兵力部署外,更積極的與亞太各國建立雙邊關係,其中以美日、美韓、美澳為最主要,餘美菲、美泰、美新亦保持戰略關係。在台海安全上,過去美國對於兩岸關係中的台灣問題主張,一直是強調「和平解決」,從三報一法均強調應該以和平方式解決看,「兩岸問題和平解決」應該是最符合美國的亞太安全與經濟利益。因此,冷戰後美國柯林頓政府一直在尋找可以降低兩岸軍事衝突的外交作為,只是他所採取的是一些以中共為主軸的作為,如較寬鬆的「一國三制」及接受中共的合平統一等,尤其在1996年台海危機後,更進一步提出對台「三不」政策,壓縮台灣在兩岸關係上的生存與迴旋的空間,削弱台灣在兩岸事務中與中共討價還價的能力,而間接的表示出美國在對華政策上傾向支持中共的統一方式。但在兩國論危機之後,美國總統柯林頓,即不再提對台「三不」政策,而改以「三大支柱」來延續美國一貫的三公報一法的精神。繼之,小布希在2001年10月的上海亞太經合會上亦表示,美國的中國政策不變;一個中國、兩岸對話及和平解決,同時強調美國在兩岸關係上將遵守「三報一法」,並重視對台軍售等。此外,美國也在亞太地區積極的戰略部署,並尋求與亞太國家的雙邊關係,以建構有利的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環境。在戰略部署上除繼續強化美日安保基礎外,亦積極的和菲律賓簽訂部隊到訪協定,以利在台海方面建立較佳的戰略態勢。
  1996年4月「美日安保共同宣言」發表以來,中共便一直對美日安保適用範圍擴大表示憂慮與抗議,尤其對新指針適用範圍涵蓋台海安全部分。故,冷戰後美日安保「新指針」的修訂,乃應亞太安全戰略環境變遷所產生,尤其是針對中共在冷戰後的一系列向外擴張行動。因此,冷戰後的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主要是透過美日安保軍事聯盟,來強化亞太地區的威脅平衡,以確保亞太地區的穩定與安全。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長期以來的台海安全政策,就是將美日安保體制適用範圍與《台灣關係法》相結合。故冷戰後之美日安保軍事聯盟,除可確保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存在外,亦可透過該條款中「日本周邊有事」的事態之說來介入台海安全,美國的此一亞太安全戰略在台海安全作用上,可達到嚇阻中共武力犯台的戰略目標,進而確保台海安全。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政府出版品與文件
一、美國
1. Brown, William A.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in The Future of Taiwan, U.S. Congress, Senate, Hearing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98th Congress, 1st Session on S. Res. 74 Expressing the Sense of the Senate Concerning the Future of the People on Taiwan, November 9, 1983.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4, p.8.
2. A DIA Global Security Assessment. Washington, D.C.: 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 1997.
3. Deadline Nears, Pressure Builds for Clinton to Punish China.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Vol.52, No.20. May 21, 1994, p1282.
4.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89, No.2152. Nov. 1989, p.51.
5. Department of State, U.S.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1-1963, Vol. 22.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6.
6. Department of State, U.S.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5-1957, Vol.23.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6, pp.52-60.
7. Department of State, U.S.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14.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5, pp.1103-1110.
8. Department of Stat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urrent Document, 1957.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8, pp.1155-1159.
9. Department of State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 Basic Document, 1950-1955, Vol.2.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1, pp.2337-2341.
10. Lord, Winston. “A New Pacific Community: Ten Goal for American Policy,”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Vol.47, No.36. Sept. 6, 1993, pp.612-614.
11. Lord, Winston. “Taiwan Policy Review,” Statement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Washington, D.C., Sept. 27,1994.
12. National Securit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Feb.15, 1994.
13.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Jan. 1993.
14. Nye, Joseph S. Jr. “Strategy for East Asia and the U.S.-Japan Security Alliance,” Defense Issue, Vol.10, No.35. March 29, 1995.
15. “Nye: Relations with China A Critical Challenge for the U.S.,”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EPF 306, December 13, 1995.
16.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Asian Pacific Rim: Report to Congres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92.
17. Testimony by Winston Lord.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East and the Pacific,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February 7, 1996, pp.2-7.
18. U.S. Security for the Asia-Pacific Region. Department of Defense, November 1998.
19. U.S.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A Decad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 Basic Documents, 1941-1949. Washington D.C.: U.S. GPO, 1951.
20. U.S.-Japan Common Agenda: Fact sheet released by the Bureau of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July 31, 1997.
21.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hip: Fact sheet released by the Bureau of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July 28, 1997.
22. United Stated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February 1995.
23. Wiedemann, Kent. “Taiwa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August 1995, pp.653-655.
24. 美國國防部編著。《1999年美國國防報告書》,張台航等譯。台北:國防大學,2000年。
25. 美國國防部編著。《2000年美國國防報告書》,張台航等譯。台北:國防大學,2000年。
二、日本
1. 日本外務省編。《日中關係基本資料集》。東京:霞山會,1970年。
2. 日本防衛研究所編著。《2001東亞戰略概觀》,曾清貴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年。
3. 日本防衛研究所編著。《東亞戰略概觀 1996-97年》,胡台生譯。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8年。
4. 日本防衛廳編。《日本防衛白皮書:平成11年版》。東京:大藏省,1999年。
5. 日本防衛廳編。《日本防衛白皮書:平成8年版》。東京:大藏省,1996年。
6. 日本防衛廳編。《日本防衛白皮書:平成9年版》。東京:大藏省,1997年7月。
7. 日本防衛廳編。《日本防衛白皮書1976年》,國防部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79年1月。
8. 日本防衛廳編。《日本防衛白皮書-1998年》,黃朝茂、宋一之、李坤海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9年2月。
三、中共
1.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合編。《中國台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洲出版社,199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1996》。北京:世紀知識出版社,1996。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1997》。北京:世紀知識出版社,199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1998》。北京:世紀知識出版社,1998。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1999》。北京:世紀知識出版社,1999。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87》。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8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8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0》。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1》。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3》。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合編。《「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北京:國務院,2000。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合編。《「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北京:國務院,1993。
17. 柴成文、黃政基、張長僅著。《三大突破:新中國走向世界的報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
18. 柴成文、趙水田。《板門店談判》。北京:解放軍,1989年。
19. 劉杰誠。《毛澤東與史達林》。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1月。
20. 聶鳳智。《三軍揮戈戰東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58年。
四、中華民國
1.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79年外交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
2.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80年外交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3.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81年外交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4.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82年外交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5.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86年外交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
6.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87年外交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7. 馬英九編。《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年2月。
8. 國防部史編局編。《金門保衛戰》。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7年。
9. 國防部史編局編。《軍事史評論-第七期》。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0年6月。
10. 國防部史編局編。《軍事史評論-第六期》。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9年6月。
11. 國防部軍務局編。《軍事史評論-第五期》。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8年6月。
12. 國防部編。《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2000年8月。
13. 國防部編。《扭轉乾坤的一戰:八二三炮戰三十週年專輯》。台北:國防總政戰部,1988年。
14. 總政戰部編。《扭轉乾坤的一戰:八二三炮戰三十週年專輯》。台北:國防總政戰部,1988年。
貳、專書
一、英文
1. The Annals of America, Vol. 21.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1987.
2. Arend, Anthony Clark & Beck, Robert J.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se of Force.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3. Baker, William B., and Bergner, Jeffrey T. eds. The Taiwan Relation Act: A Decade of Implementation. Hudson Institute/SRI International, 1989.
4. Brownlie, Ian. “The Principle of Non-Use of Force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Law.” in W.E. Bulter ed., The Non-Use of Force in International Law. Dordrecht: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8.
5. Buckley, Roger. US-Japan Alliance Diplomacy: 1945-199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6. Burr, William ed. The Kissinger Transcripts: The Top Secret Talks With Beijing and Moscow.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99.
7. Dobrynin, Anatoly. In Confidence. New York: Times Books, 1995.
8. Feulner, Edwin J. The March of Freedom: Modern Classics in Conservative Thought. Dallas: Spence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9. Fukuyama, Francis and Oh, Kongdan. The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hip After the Cold War. Santa Monica, CA: RAND, 1993.
10.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11. Goldridge, John H. Crossing the Divide. New York: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7.
12. Henkin,Louis. How Nations Behave, 2nd 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13. Hickey, Dennis Van Vranken. Taiwan Security in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System.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7.
14. Hinton, Harold C. Communist China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Macmillan, 1966.
15. Hsu, Immanuel C.Y.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Fourth Edition, 1990.
16. Kant, Immanuel. Perpetual peace. trans. By M. Campbell Smith. London: Swan, 1903.
17. Katzenstein, Peter J. and Okawara, Nobuo. “Japan Security Issues.” in Japan: A New Kind of Superpower? eds. by Craig Garby and Mary Brown Bullock. Baltimore: The Johns Hopins University, 1994.
18. Kennan , George F. Memoirs 1925-1950.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 1967.
19. Keohane, Robert O.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a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gimes, 1967-1977.” in Ole R. Holsti, Randolph M. Siverson and Alexander L. George, eds.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0.
20. Kissinger, Henry A. White House Years.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1979.
21. Kissinger, Henry A. Years of Upheaval.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1982.
22. Laird, Melvin. The Nixon Doctrin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93.
23. Lasater, Martin L. The New Pacific Community: U.S. Strategic Options in Asia.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6.
24. Mann, James.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n’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9.
25.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93.
26. Oksenberg, Michel and Oxnam, Robert B. Dragon and Eagle: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Past and Fu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8.
27. Pyle, Kenneth B. “Japan Emerging Strategy in Asia.” in Southeast Asian Security in the New Millennium, eds. By Richard J. Ellings and Sheldon W. Simon. London: M.E. Sharpe, 1996.
28. Qingshan, Tan. The Making of U.S. China Policy: From Normalization to the Post-Cold War Era.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2.
29. Stuart, John L. Fifty Years in China. New York:Random House, 1954.
30. Sutter, Robert G.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Challenges for U.S. Polic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2.
31. Walt, Stephen M.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二、日文
1. 三根生久大。《安全保障-對日戰略》。東京:文京出版社,1996年。
2. 上田耕一郎。《安保、沖繩問題と集體自衛權》。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97年。
3. 五十嵐武士。《對日講和と冷戰》。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4. 五百旗頭真。<バツクス、アメリカ-ナ後退期の日米關係>。收錄《現代日本社會的國際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5. 內田健三。《現代日本的保守政治》。東京:岩波新書,1993年。
6. 日本平和安全保障研究所。《亞洲安全保障1997-1998》。東京:朝雲新聞社,1997年。
7. 田中明彥。《安全保障-戰後五十年の摸索》。東京:讀賣新聞社,1997年。
8. 田中明彥著。《日本與中共關係》。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9. 江火田謙介。《日本安全保障》。東京:講談社,1997年。
10. 江謙介。《日本安全保障》。東京:講談社,1997年。
11. 池井優。《日本外交史概說》。東京:慶應義塾大學,1984年。
12. 西伬優。《日米共同作戰その歷史と現階段》。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87年。
13. 西修。《憲法の改正から國家防衛か始まる》。東京:SAPIO,1999年。
14. 佐佐木隆爾著。《世界戰略としての新安保體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9年。
15. 油井大三郎著。《朝鮮戰爭と片面講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16. 前田哲男。《自衛隊をどうするか》。東京:岩波書店,1992年。
17. 派兵CHECK編輯委員。《「基地、軍隊」と私たちの安全》。東京:綠風,1998年。
18. 派兵CHECK編輯委員。《「基地、軍隊」と私たちの安全》。東京:綠風,1998年。
19. 崛江湛,楠精一郎。<日本社會黨の安全保障政策>。收錄《日本政黨の外交政策-國際現實との落差》,崛江湛,池井優編。東京:慶應通信株式會社,1980年。
20. 緒方貞子著。《戰後日中、米中關係》。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2年。
21. 增田弘,木村昌人編著。《日本外交史ハンドブツク-解說と資料》。東京:有信堂高文社,1996年。
22. 豐下楢彥。《安保條約的成立》。東京:岩波書局,1996年。
23. 讀賣新聞安保研究會編著。《日本は安全か》。東京:廣濟堂,1997年。
三、中文
1. 丁幸豪、潘銳。《冷戰後的美國》。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2. 于群。《美國對日政策研判:1945-1972》。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3. 小山內宏著。《日本自衛隊真相》,曾清貴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75年。
4. 川戶豬佐武著。《政權角逐》,宋紹英譯。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87年。
5. 中美關係報告編輯小組主編。《1979-1980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80年。
6. 中美關係報告編輯小組主編。《1980-1981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81年。
7. 中美關係報告編輯小組主編。《1981-1983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84年。
8. 中美關係報告編輯小組主編。《1983-1985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85年。
9.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會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8》。台北:黨史會,1958年。
10. 日本別冊寶島編集部著。《日本自衛隊的實力》,曾清貴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0年。
11. 王俊彥。《中美蘇三國演義》。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
12. 王振鎖。《日本戰後五十年:1945-199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13.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4. 王萬里著。《美蘇關係研究:冷戰、和解、對抗-1984》。台北:黎明出版社,1986年。
15. 王瑋主編。《美國對亞太政策的演變:1976-95》。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16. 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1年。
17. 正村公宏著。《戰後日本政策經濟史》,上海社科院經研所日本經研室譯。台北:桂冠,1994年。
18. Richard Nixon。《尼克松回憶錄-中》,伍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年。
19. 朱維瑜主編。《1998年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1997年。
20. 何德功。《傾聽中國:新冷戰與未來謀略》。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21. 克來恩。《我所知道的蔣經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22. 吳元黎。《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政策與戰略利益》。台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1986年。
23.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24. 李元平等著。《台海大戰下篇》。台北:風雲出版社,1992年。
25.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台北:世界出版社,2000年。
26. 李銳。《毛澤東的功過是非》。台北:新銳出版社,1994年。
27. 杜攻主編。《轉換中的世界格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
28. G. Friedman and M. Lebard 合著。《未來美日大戰》,沈彬康譯。台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
29. Meirion and Susie Harries著。《藏劍入鞘記-日本之非軍事化》,沈彬康譯。台北:金禾出版社,1993年。
30. 沈劍虹。《使美八年紀要-沈劍虹回憶錄》。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31. 和泉太郎。《日美台三國同盟》,李毓昭譯。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32. 周祖賠著。《戰後國際關係析論》。台北:帕米爾書店,1978年。
33. 周煦著。《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34. 岡本文夫著。《佐藤政權》,吳學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35. Harrison E. Salusbury。《新皇朝》,林君彥譯。台北:新新聞,1992年。
36. Henry A. Kissinger。《大外交》,林添貴、顧淑馨譯。台北:智庫出版社,1998年。
37. 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林添貴譯。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
38. 林弘展。《中國人民解放軍X檔案》。台北:本土文化,1996年。
39. 林正義。《台灣安全三角習題》。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
40. 林正義主編。《1988-1989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1991年。
41. 林正義主編。《1990-1991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1993年。
42. 林正義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5-1997》。台北:中央研究院,1998年。
43. 林宗達。《解放軍演習報告書》。台北:軍事迷,1997年。
44. 林金莖。《戰後中日關係與國際法》,孫克蔭譯。台北:中日關係研究會,1987年。
45. 姚嘉文。《南海十國春秋》。台北:大村文化,1995年。
46. John Spanier 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外交政策》,段若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47. 胡為真著。《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2001年。
48. 徐焰。《台海大戰上篇:中共觀點》。台北:風雲出版社,1992年。
49. 翁台生。《CIA在台活動秘辛》。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
50. 袁明主編。《國際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51. 高文閣。《戰爭邊緣40年》。台北:風雲出版社,1993年。
52. Michael J. Green and Patrick M. Cronin著。《美日聯盟-過去、現在、未來》,國防部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53. James R. Lilley & Chuck Downs合編。《台灣有沒有明天?》,張同瑩、馬勵、張定綺譯。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
54. 張五岳。《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
55. 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1999年。
56.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1年。
57. 張保民。《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文件》。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
58. 張暄編著。《當代中日關係四十年:1949-1989》。北京:時事出版社,1992年。
59. Gordon H. Chang著。《敵乎?友乎?-美國分化中蘇聯盟內幕》,梅寅生譯。台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
60. Michael Schaller。《亞洲冷戰與日本復興》,郭俊鉌譯。台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
61. 陳一新。《斷交後的中美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
62. 陳鵬仁。《日本當前政情》。台北:水牛出版社,1999年。
63. 陶百川。《冷戰形勢與中國命運》,再版。台北:智慧出版社,1962年。
64. 程天放。《美國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59年。
65. 馮啟人。《戰後美國對華政策背景之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66. 黃剛。《中華民國(台灣)與美國間關係運作之建制》。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0年。
67. 裘兆琳主編。《1985-1987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
68. 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2-1994》。台北:中央研究院,1996年。
69. James R. Lilley編。《共軍的未來》,翟文中、黃俊彥、余忠勇、張天虹、吳奇達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70. 翟文中。《台灣生存與海權發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71. 臧士俊著。《戰後日、中、台三角關係》。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72. 趙全勝。《日本政治背後的政治-兼論日本對華政策的制訂與中日關係》。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73. 趙宋岑。《亞洲各國現勢》。台北:中央日報社,1955年。
74. 劉國興。《評估美國杜魯門總統之中國政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75. 樊勇明、談春蘭著。《日本的大國夢》。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76. 鄭義。《鄧小平和他的對台政策》。台北:開今文化出版社,1994年。
77. 賴澤涵、于子橋。《台灣與四鄰論文集》。台北: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年。
78. Patrick Tyler 著。《中美交鋒》,聯合報編譯組譯。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79. 韓文輔著。《鄧小平傳-革命篇》。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參、期刊
一、英文
1. Bowett, D. “Collective Self-Defense Under the Charter.” British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32(1955-56): 146-149.
2. Brown, Eugene. “Japan Search for Strategic Vision: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February 1993): 1-5.
3. Chin Chu-Kwang. “The US-Japan Joint Declaration: Strategic Implication’s for Taiwan Security.” World Affairs, Vol.160, No.3(Winter 1998): 150-155.
4. Chou, David S.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U.S. Roles in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Issues and Studies(October 1996): 1-13.
5. Ennis, Peter. “The Nye Initiative: Can It Save the U.S.-Japan Alliance?” Tokyo Business Today(June 1995): 38-41.
6. Gorden, Benard k.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in 1981.” Asian Survey, Vol. 24, No.1(Jan. 1984): 20-22.
7. Harding, Harry. “Prospects for Cooperative Security Arrange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 Studies, Vol.13, No.3(Fall 1993): 29-41.
8. Hudson, Dary J. “Vandenberg Reconsidered: Senate Resolution 239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Diplomacy History, Vol.1, No.1(Winter 1977): 60-66.
9. Itoh, Mayumi. “Expanding Japan Role in the United Nations.” The Pacific Review, Vol.3,No.3( January 1992): 43-46.
10. Joffe, Sef. “Bismarck or Britain? Toward an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After Bipola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 No.4(Spring 1995): 94-117.
11. Kowkow, Bills, ed. Wall Street Journal(July 1998): 21-23.
12. Mastanduno, Michael. “Preserving the Unipolar Moment: Realist Theories and U.S. Grand Strategy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1, No.4, (Spring 1997): 49-88.
13. “Military Muscle-Flexing in a Chinese Political Gam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March 1996): 4-5.
14. Neff, Holstein, and Magnuson, Paul. “Rethinking Japan: The Harder Line Toward Tokyo.” Business Week(August 1989): 44-52.
15. Nye, Joseph S. eal, “Harnessing Japan: A U.S. Strategy for Managing Japans Rise as a Global Power.”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16, No.2(Spring 1993): 29-42.
16. Ross, Robert S.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3, No.4(Spring 1999): 81-119.
17. Roy, Denny. “The China Threat Issue-Major Arguments.” Asian Survey, Vol. 36, No. 8(August 1996): 759-760.
18. Ruggie, John Gerard. “Multilateralism: 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6, No.3(Summer 1992): 561-598.
19. Shambaugh, Divid. “Growing Strong: China Challenge to Asian Security.” Survival, Vol. 36, No2(Summer 1994): 51-57.
20. Song, Young-sun. “Prospects for U.S.-Japan Security Cooperation.” Asian Survey, Vol.35, No.12(Dec. 1995): 1090-1091.
21. Takagi, Seeichiro. “In Search of a Sustainable Equal Partnership: Japan-China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War Era.” Jap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Spring 1999): 17-38.
22. Tong, Kurt W. “Revolutionizing Americas Japan Policy.” Foreign Policy, No.105(Winter 1996-97): 106-110.
23. Wright, Quincy. “The Cuban Quarantin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57(1963): 544-548.
24. Zhao, Lihai. “The Main Legal Problems i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 Vol.16, pp.543-579.
二、日文
1. 高木誠一郎。<冷戰後の日米同盟と北東ア``ぎちジア-安全保障ジレンマ論の視點から>。《國際問題》。(東京:1999年9月),頁9-11。
2. 平松茂雄。<擴大する中國の東しナ海進出-侵蝕されるわが國の經濟水域>。《東亞月刊》,4月號。1999年4月,頁6-23。
3. 藤井久。<13個師團體制の崩壞と旅團>。《軍事研究》。1996年3月,頁97-105。
三、中文
1. 丁樹範。<美中台三角關係中的美國角色─走在兩岸間的鋼索>,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三軍大學主辦,1999年12月8日。
2. 王緝思著。<遏制還是交往-評冷戰後美國對華政策>。《國際問題研究》,1期。1996年,頁1-6。
3. 伍儒慕。<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揭密>。《共黨問題研究》,25卷5期。1999年5月,頁113-15。
4. 任潭。<美日同盟安保新架構之研析>。《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1卷。2000年10月,頁103-13。
5. 朱少先。<日美安保條約與日本防衛>,《問題與研究》,9卷9期。1970年6月,頁32-41。
6. 朱松柏。<北韓的飛彈外交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9卷2期。2000年2月,頁1-12。
7. 艾凌耀。<砲擊金門作戰述略>。《軍事史林》,5期。1990年,頁55-64。
8. 何玉枝。<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外交>。《問題與研究》,39卷5期。2000年5月,頁71-88。
9. 何迪<台海危機和中國對金門、馬祖政策的形成>。《美國研究》,3期。1988年,頁44-47。
10. 何燿光。<從亞太區域安全角度關察中共之區域霸權>。《海軍學術月刊》,34卷3期。2000年3月,頁10-28。
11. 吳安家。<現階段兩岸關係>,「國紀問題與兩岸關係專題講座」演講集。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主辦,1995年10-12月。
12. 宋鎮照。<美國霸權在亞太地區之挑戰>。《美歐月刊》,11卷3期。1996年3月,頁23-39。
13. 李大中。<後冷戰時期美國飛彈防禦政策>。《問題與研究》,39卷5期。2000年5月,頁17-46。
14. 李博文。<日美防衛新指針-防止周邊有事的外交努力>。《日本研究》,395期。1997年11月,頁4-5。
15.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15期。2000年12月,頁33-68。
16. 杜一平。<捍衛海洋權益是國防的一個關鍵>。《現代軍事》。1996年11月,頁38-40。
17. 周季華。<日美安保體制強化與東亞安全>。《日本學刊》,4期。1996年,頁28-35。
18. 周煦。<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軍事關係>。《國際關係學報》,13期。1998年12月,頁1-32。
19. 周煦。<新世紀的中(美)關係>。《國際關係學報》,15期。2000年12月,頁69-90。
20. 林文程。<美國安全情勢>。《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2001年3月,頁59-73。
21. 林正義。<危機處理的原則>。《國家政策雙週刊》,52期。1993年1月,頁7-8。
22. 林正義著。<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35卷12期。1996年12月,頁1-18。
23. 姚文禮。<轉型期的日本外交-評大平、鈴木、中曾根內閣外交>。《日本學刊》,4期。1996年,頁42-50。
24. 施子中。<中共建構「抗美打(奪)台」戰略之理論與實際>。《戰略與國際研究》,2卷4期。2000年10月,頁15-70。
25. 范希周。<1958年台海緊張局勢分析>。《台灣研究集刊》,4期。1990年,頁32-42。
26. 崔呸著。<美國對日經濟復興政策與中國>。《美國研究》,4期。1993年,頁60-76。
27. 張大林。<評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國際問題與研究》,4期。1996年,頁20-34。
28. 張旭成。<有關台灣國家安全的優先順序>。《國防政策評論》,1期。2000年10月,頁49-60。
29. 張隆義。<安保體制下的美日防衛合作關係>。《問題與研究》,25卷4期。1985年,頁43-62。
30. 曹異美。<中共與美日安保條約>。《日本研究雜誌》,9期。1997年10月。
31. 畢英賢。<美蘇馬爾他高峰會議>。《問題與研究》,29卷4期。1994年6月,頁21-30。
32. 郭承天。<單邊主義、區域主義、多邊主義>。《美歐季刊》,12卷1期。1997年,春季號,頁1-25。
33. 郭臨伍。<信心建立措失與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2卷1期。2000年1月,頁130-51。
34. 陳偉華。<從「戰略嚇阻」論台灣「國防戰略」發展的兩難>。《戰略與國際研究》,2卷4期。2000年10月,頁71-96。
35. 陳毓鈞。<台海危機與美國干預>。《美歐月刊》,10卷1期。1995年1月,頁4-22。
36. 曾復生。<台北、北京、華府的互動趨勢備忘錄>。《盟訊》,104期。2000年12月,頁23-28。
37. 黃介正。<跨世紀美國亞太安全戰略─華府關點>,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三軍大學主辦,1999年12月8日。
38. 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9期。1998年6月,頁275-304。
39. 楊永明。<從國際法觀點看聯合國集體安全體系之法律架構、制度性問題與對應之策>。《台大法學論叢》,26卷3期。1997年7月,頁183-211。
40. 楊永明。<聯合國維和行動發展:冷戰後國際安全之轉變>。《問題與研究》,36卷11期。1997年11月,頁23-40。
41. 楊永明。<亞太安全環境對兩岸關係與台海安全的影響>,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研討會。台灣大學政治系主辦,1999年10月16日。
42. 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冬季號。1997年10月。
43. 楊永明。<從戰略模糊到三不政策:美國對台政策的轉變>。《理論與政策》,12卷4期。1998年12月,頁87-105。
44. 楊伯江。<『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意味著什麼>。《現代國際關係》,6期,1996年,頁1-6。
45. 楊志恆。<美日安保之沿革及其對台海安全之影響>,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三軍大學主辦,1999年12月8日。
46. 楊志恆。<美日安保之沿革及其對台海安全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2卷2期。2000年4月,頁1-30。
47. 楊浪。<戰爭邊緣-對八二三金門砲戰的回顧>。《戰略與管理》,5期。1995年,頁17-28。
48. 溫在春譯。<從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談美軍戰區飛彈防禦計畫>。《海軍學術月刊》,34卷3期。2000年3月,頁4-9。
49. 趙階琦。<冷戰後的中美日三邊關係>。《日本學刊》,3期。1997年,頁18-19。
50. 劉世龍。<當前日美安保體制的三個特點>。《日本學刊》,4期。1996年,頁19-25。
51. 劉先舉。<日本八八艦隊發展之研究>。《海軍學術月刊》,34卷3期。2000年3月,頁79-84。
52. 劉青雷。<雷根政府政策下的美日安保關係>。《問題與研究》,27卷10期。1996年,頁25-38。
53. 潘家宇。<「特殊國與國關係」後中共可能行動研析>,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三軍大學主辦,1999年12月8日。
54. 蔡瑋。<第三次台海危機:美中台三角互動>。《東亞季刊》,27卷6期。1996年9月,頁30-47。
55. 鄭輝麟。<中共八二三軍事行動探討>。《軍事史評論》,6期。1999年6月,頁112-115。
56. 閻學通。<冷戰後中共的對外安全戰略>。《中國外交》,9期。1995年,頁21-29。
57. 韓高潤、宋中岳。<朝鮮戰爭反思>。《戰略與管理》,3期。1994年,頁92-93。
58. 鐘堅。<中共高技術犯台戰``爭如何以戰逼降>。《國防政策評論》,1期。2000年10月,頁140-63。
肆、碩博士論文
1. 石原忠浩。<中共與日本關係之間的台灣因素>。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7月。
2. 全中樊。<一九九○年代「中國威脅論」之形成與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12月。
3. 朱玉書。<從兩岸關係發展看美國的「中國」政策>。三軍大學戰略研究所,研究論文,1998年6月。
4. 李世暉。<日美安保體制變遷之中共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5. 李平儀。<後冷戰時期美日安保體制對遠東區域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6. 李憲秋。<布希政府對華政策-1998-1992>。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7. 沈萍。<中共在台海衝突中之行為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1月。
8. 沈綸桂。<冷戰後美、日、中共對「台灣問題」關係互動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9. 林宗達。<中共軍事演習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10. 林風佑著。<冷戰後中共與日本的安全關係>。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4月。
12. 林聰毅。<美國對華防衛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13. 李世暉撰。<日美安保體制變遷之中共因素>。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8月。
14. 邱昭憲。<冷戰後中共的安全觀與東南亞合作>。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15. 袁恆。<兩岸關係發展之研析>。三軍大會戰略研究所,研究論文,1998年5月。
16. 張廖秋鄉。<美國在台海兩岸互動過程中的角色及其影響>。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12月。
17. 林聰毅。<美國對華防衛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18. 陳威任。<美國與台海兩岸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19. 陳聯邦。<中共對台政策演便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5月。
20. 曾永光。<日美安保體制之研究>。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21. 曾宗文。<日本憲法之自治權理論與行使問題>。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22. 舒孝煌。<中共歷次對外戰爭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5月。
23. 黃昭能。<中共海協會的角色與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24. 黃喜。<日本軍事戰略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25. 劉長秦。<後冷戰時期美日安保條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12月。
26. 盧世宏。<美日新伙伴關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27. 賴昭穎。<從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論美國對台安全政策>。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28. 韓璐。<美國處理中共飛彈演習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29. 簡佩芩。<美日安保條約再協議後之美日中三角關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12月。
伍、報紙
一、英文
1. China Post 1995-2001
2. New York Times 1999-2001
3. Washington Post 1995-2001
二、中文
1. 人民日報(北京) 1995-2001年
2. 大公報(香港) 1999-2001年
3. 文匯報(香港) 1995-2001年
4. 明報(香港) 1995-2001年
5. 中央日報(台北) 1999-2001年
6. 中國時報(台北) 1995-2001年
7. 自由時報(台北) 2000-2001年
8. 聯合報(台北) 1995-2001年
陸、其他
一、網站資料
1. Bill Gertz, “The Chinese Buildup Rolls On,” at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qdr/toc.html.
2. “Defense White Paper,” State Council, Beijing, July 1998, at http://www.china.org.cn.
3. Energy Secretary Richardson May 25 Remarks on Cox Report, at http://www.usia.gov/regional/ea/ uschina/richrdsn.htm
4. “Japan-U.S. Joint Declaration on Security-Alliance for the 21st Century,” 17 April 1996. at http://www.mofa. go.jp/ju/security/security.html.
5. “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 at http://usinfo.state
6. The Nicaragua Case, Dissenting Opinion of Judge Schwebel,” at http://www.cc.ntu.edu.tw/~yang /paper-11.htm .
7. National Defense Program Outline in and after FY1996, at http://www.mofa.go.jp/region/n-america/ us/q&a/ref/6a.html.
8. Rand, “The United S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 at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080.
9. R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 at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RB/RB68/
10. The Stimson Center,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for Regional Security,” at http://www.stimson.org/pub/ stimson/cbm/china/tract2.htm.
11. Statement by the Chief Cabinet Secretary on the Signing of the Agreement, April 15, 1996.at http://www. mofa.go.jp/ju/security/forces.html.
12. “Taiwan to Get Variety of Arms,” at http://washingtonpost.com/wp-dyn/world/asia/A54851-2001Apr23.html
13. Testimony by East Asia and Pacific Bureau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Susan l. Shirk Before Th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May 20,1998, at http://www.usia.gov/regional/ea/uschina/ shirk520.htm.
14. Thomas M. Molino, “Pacific Security Today: Overcoming the Hurdles,” at http://carlisle-www.army.mil/usassi/ssipubs/pubs99/pacific.htm.
15.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at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easr98/.
16. “U.S. Commitment to Securi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Region,” at 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easec/
17.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Press Conference by the President, July 21, 1999. “Exerpt: Clinton Cautions Taiwan, China to Resolve Differences Peacefully,” at http://www.pub.whitehouse.gov/urires/另加(Feb.2000)。
18. <台灣將領評大陸國慶閱兵>,http://www.future-china.org.tw/spcl_rpt /oc_y50/c99101103.htm.
19. 宋燕輝,<日本海上自衛隊戰略部署與活動範圍擴伸至南海地區>, http://www.dsis.org.tw/peace forum/cindex
20. <美日安保條約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 http://tauwan.yam.org.tw/china_policy/p_us-jp1.htm .
21. 陳少廷,<美日安保聯盟與台海安全>,http://www.wufo.org.tw/chen613.htm
22. 黃山,<戰略重心轉向亞洲-十萬美軍虎視亞太>,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on/ideas/fcs20010522htm
23. 楊永明,<亞太安全環境對兩岸關係與台灣安全的影響>, http://www.cc.ntu.edu.tw/~yang/Paper-9910-Asia-Security.htm.
24. 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http://www.cc.ntu.edu.tw/~yang/paper-11.htm
25. 戴壇克(David R. Tanks),<中國大陸飛彈發展>, http://www2.thu.tw/-military/MilBox/VALBOX/Referces /blistic.htm.
二、相關研究網站
1.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uncil, at http://www.afpc.org
2. The Brookings Institute, at http://www.brookings.edu
3.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 at http://www.csis.org
4. Center for Study of Chinese Military Affair, at http://www.ndu.edu/inss/China_Center/Chinaframe.htm
5. Center of Defense Information, at http://www.cdi.org
6. Chinese Military Power, at http://www.comw.org/cmp/
7. Institute for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at http://www.ifpa.org
8. Pacific Forum CSIS, at http://www.csis.org/pacfor
9. RAND, at http://www.rand.org
10. The US-China Policy Foundation, at http://www.erol.com/uscpf/
11. The US-Japan Alliance, at http://www.usia.gov/regional/ea/easec/japanpg.htm
12.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t http://www.defenselink.mil
1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US and Japan, at http://www.state.gov/p/eap/ci/ja/
14. U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at http://www.ndu.edu
15. US Navy 7th Fleet, at http://www.c7f.navy.mil
16. 日本自衛隊網站,http://www.jda.go.jp/e/index-.htm
17. 台綜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DSIS)和平論壇網站, http://www.dsis.org.tw/peace.htm
18. 未來中國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tw/future china research
19. 楊永明,台灣安全研究網站,http://www.cc.ntu.edu.tw/~yang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89922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34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登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善忠zh_TW
dc.creator (作者) 陳善忠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May-2016 16:57:47 (UTC+8)-
dc.date.available 9-May-2016 16:57:4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May-2016 16:57:47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34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75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92201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冷戰結束前的美日安保條約與美國的台海政策,都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化而不斷的調整,尤其是美國的台海政策更是圍繞著中共因素,這中間牽連著整個美國亞太安全戰略。台海安全戰略變化中的中共因素,主要是為了因應美國在全球戰略上與蘇聯對抗所需;美日安保體系調整主要著眼,在於美國亞太戰略中對蘇聯與中共的防範。1950年2月,中蘇共間簽訂了「中蘇友好條約」後,美國放棄了對中共的幻想,並改而積極的思考如何將日本納入其亞太安全戰略體系,以防範國際共產主義在亞洲的彌漫,但在台海安全上所採取的是放任的放手政策。
  韓戰爆發後,美國感受到共產主義在亞洲擴張的潛在軍事壓力,對其亞太戰略態勢極為不利後,即積極著手建構美日安保體系,並組建日本保安部隊以彌補美軍為因應韓戰在日本所留下來的防衛空缺及確保駐日美軍基地安全等。在台海安全方面,美國認為倘此刻中共攻佔台灣,則美國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防線,從阿留申-日本至菲律賓一線將面臨瓦解,並嚴重的威脅到美國的亞洲安全支柱-日本,對美國介入中的韓戰及爾後的亞太戰略形勢發展非常不利。故以確保台海安全為第一要務,乃積極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而使其對台政策從原先的放手政策調整為以軍事積極介入台海安全,並與台灣簽訂中美協防條約以確保台海安全。之後,在1950年代的台海第一、二次危機中,美國也從日本基地派遣部隊增援台海等。美國對台政策的這種調整,主要是為了鞏固美國的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戰略防線的安全,以實現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構想。
  1960年代末期起中蘇共決裂,美國鑑於全球戰略結構的鬆動有利於美國對蘇聯的圍堵,乃在全球戰略需求上積極拉攏中共,使美國、蘇聯、中共之間,在冷戰時期從自由與共產主義壁壘分明的對抗,發展到美中(共)聯合對抗蘇聯的戰略態勢。在對台政策方面,美國為了在全球戰略上創造美蘇對抗的有利態勢,除了與中共積極交往、拉攏、建交及建立戰略關係外,同時也不惜犧牲中華民國的利益,而於1979年採取斷交、終止官方關係、廢止中美協防條約等。雖然如此,但在亞太安全戰略考量上,美國面對中共的不確定未來,仍需要保持其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戰略防線的完整與安全,因此美國在台海安全防衛缺口上,乃以微妙的「台灣關係法」來維繫之;對日本則於1978年11月,透過《美日安保條約》的第二次修訂,來強化了美日安保體系的亞太應戰整備及遠東區域的防衛合作事宜,以涵蓋並彌補美國在亞太第一島鏈所失去的中美協防軍事同盟,以鞏固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基礎。
  冷戰結束蘇聯瓦解後,亞太安全環境主要的是面對中共的積極向外擴張,尤其是台海安全議題,可能會引爆美中軍事衝突。因此,美國的亞太戰略除了保持亞太10萬兵力前進部署及強化美日安保軍事聯盟外,更積極的尋求交往中共與亞太安全多邊對話等。美國除了在亞太保持兵力部署外,更積極的與亞太各國建立雙邊關係,其中以美日、美韓、美澳為最主要,餘美菲、美泰、美新亦保持戰略關係。在台海安全上,過去美國對於兩岸關係中的台灣問題主張,一直是強調「和平解決」,從三報一法均強調應該以和平方式解決看,「兩岸問題和平解決」應該是最符合美國的亞太安全與經濟利益。因此,冷戰後美國柯林頓政府一直在尋找可以降低兩岸軍事衝突的外交作為,只是他所採取的是一些以中共為主軸的作為,如較寬鬆的「一國三制」及接受中共的合平統一等,尤其在1996年台海危機後,更進一步提出對台「三不」政策,壓縮台灣在兩岸關係上的生存與迴旋的空間,削弱台灣在兩岸事務中與中共討價還價的能力,而間接的表示出美國在對華政策上傾向支持中共的統一方式。但在兩國論危機之後,美國總統柯林頓,即不再提對台「三不」政策,而改以「三大支柱」來延續美國一貫的三公報一法的精神。繼之,小布希在2001年10月的上海亞太經合會上亦表示,美國的中國政策不變;一個中國、兩岸對話及和平解決,同時強調美國在兩岸關係上將遵守「三報一法」,並重視對台軍售等。此外,美國也在亞太地區積極的戰略部署,並尋求與亞太國家的雙邊關係,以建構有利的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環境。在戰略部署上除繼續強化美日安保基礎外,亦積極的和菲律賓簽訂部隊到訪協定,以利在台海方面建立較佳的戰略態勢。
  1996年4月「美日安保共同宣言」發表以來,中共便一直對美日安保適用範圍擴大表示憂慮與抗議,尤其對新指針適用範圍涵蓋台海安全部分。故,冷戰後美日安保「新指針」的修訂,乃應亞太安全戰略環境變遷所產生,尤其是針對中共在冷戰後的一系列向外擴張行動。因此,冷戰後的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主要是透過美日安保軍事聯盟,來強化亞太地區的威脅平衡,以確保亞太地區的穩定與安全。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長期以來的台海安全政策,就是將美日安保體制適用範圍與《台灣關係法》相結合。故冷戰後之美日安保軍事聯盟,除可確保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存在外,亦可透過該條款中「日本周邊有事」的事態之說來介入台海安全,美國的此一亞太安全戰略在台海安全作用上,可達到嚇阻中共武力犯台的戰略目標,進而確保台海安全。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自序
摘要
目錄-----I
圖表頁次對照-----III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2
  第三節 論文組織與架構-----3
  第四節 研究資料與限制-----4
第二章 冷戰時期之美日安保條約與美國台海政策回顧-----7
  第一節 戰後之美國對日政策與和約締結-----7
  第二節 美日安保條約的簽署與強化(1950年代)-----15
  第三節 美日安保條約的修訂-----21
  第四節 美國的台海安全政策-----30
  第五節 小結-----42
第三章 冷戰後美國亞太戰略與台海安全政策之演進-----47
  第一節 美國的亞太安全戰略-----47
  第二節 美國的對台政策-----59
  第三節 美國的台海安全作為-----73
  第四節 小結-----91
第四章 冷戰後美國亞太戰略下之美日安保體制演進-----97
  第一節 中國威脅論與軍備發展-----97
  第二節 美日安保聯合宣言-----106
  第三節 美日新安保防衛合作指針-第三次修訂(1997年9月)-----113
  第四節 美日新安保新指針對亞太區域之影響-----123
  第五節 小節-----131
第五章 美日安保的台海安全作用-----133
  第一節 美日安保理論功能-----133
  第二節 美日安保的亞太戰略意涵-----142
  第三節 美日安保的支持與合作事項-----152
  第四節 新架構與台海安全-----164
  第五節 小結-----174
第六章 結論-----177
附錄-----183
  附錄一 1960年美日共同合作與安全保障條約-----183
  附錄二 1978年美日防衛合作指針-----185
  附錄三 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8
  附錄四 1972年美中(共)上海公報-----192
  附錄五 1978年美中(共)建交公報-----298
  附錄六 1979年台灣關係法-----200
  附錄七 1982年美中(共)八一七公報-----211
  附錄八 1994年美國務院「對台政策檢討」-----214
  附錄九 1996年美日安全保障聯合宣言:邁向廿一世紀的聯盟-----219
  附錄十 1997年美日防衛合作指針-----222
參考書目-----231

圖表頁次對照
表一 美日安保軍事聯盟演進比較表-----119
表二 新指針所定「平時」舉行之合作-----154
表三 新指針所定「日本受武力攻擊時」的因應行動-----155
表四 日本受武力攻擊時的作戰構想-----157
表五 新指針所定「日本周邊地區」發生狀況對日本和平與安全有重要影響時的合作-----160
表六 周邊事態發生之合作事項機能、範圍與項目-----161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34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美日安保條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美日安保體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亞太戰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海安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美國對華政策zh_TW
dc.title (題名) 冷戰後美國亞太戰略下之美日安保新架構與台海安全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政府出版品與文件
一、美國
1. Brown, William A.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in The Future of Taiwan, U.S. Congress, Senate, Hearing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98th Congress, 1st Session on S. Res. 74 Expressing the Sense of the Senate Concerning the Future of the People on Taiwan, November 9, 1983.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4, p.8.
2. A DIA Global Security Assessment. Washington, D.C.: 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 1997.
3. Deadline Nears, Pressure Builds for Clinton to Punish China.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Vol.52, No.20. May 21, 1994, p1282.
4.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89, No.2152. Nov. 1989, p.51.
5. Department of State, U.S.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1-1963, Vol. 22.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6.
6. Department of State, U.S.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5-1957, Vol.23.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6, pp.52-60.
7. Department of State, U.S.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14.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5, pp.1103-1110.
8. Department of Stat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urrent Document, 1957.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8, pp.1155-1159.
9. Department of State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 Basic Document, 1950-1955, Vol.2.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1, pp.2337-2341.
10. Lord, Winston. “A New Pacific Community: Ten Goal for American Policy,”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Vol.47, No.36. Sept. 6, 1993, pp.612-614.
11. Lord, Winston. “Taiwan Policy Review,” Statement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Washington, D.C., Sept. 27,1994.
12. National Security of 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Feb.15, 1994.
13.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The White House, Jan. 1993.
14. Nye, Joseph S. Jr. “Strategy for East Asia and the U.S.-Japan Security Alliance,” Defense Issue, Vol.10, No.35. March 29, 1995.
15. “Nye: Relations with China A Critical Challenge for the U.S.,”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EPF 306, December 13, 1995.
16. A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Asian Pacific Rim: Report to Congres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92.
17. Testimony by Winston Lord.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East and the Pacific,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 February 7, 1996, pp.2-7.
18. U.S. Security for the Asia-Pacific Region. Department of Defense, November 1998.
19. U.S.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A Decad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 Basic Documents, 1941-1949. Washington D.C.: U.S. GPO, 1951.
20. U.S.-Japan Common Agenda: Fact sheet released by the Bureau of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July 31, 1997.
21.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hip: Fact sheet released by the Bureau of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July 28, 1997.
22. United Stated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Defense,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February 1995.
23. Wiedemann, Kent. “Taiwa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 August 1995, pp.653-655.
24. 美國國防部編著。《1999年美國國防報告書》,張台航等譯。台北:國防大學,2000年。
25. 美國國防部編著。《2000年美國國防報告書》,張台航等譯。台北:國防大學,2000年。
二、日本
1. 日本外務省編。《日中關係基本資料集》。東京:霞山會,1970年。
2. 日本防衛研究所編著。《2001東亞戰略概觀》,曾清貴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1年。
3. 日本防衛研究所編著。《東亞戰略概觀 1996-97年》,胡台生譯。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8年。
4. 日本防衛廳編。《日本防衛白皮書:平成11年版》。東京:大藏省,1999年。
5. 日本防衛廳編。《日本防衛白皮書:平成8年版》。東京:大藏省,1996年。
6. 日本防衛廳編。《日本防衛白皮書:平成9年版》。東京:大藏省,1997年7月。
7. 日本防衛廳編。《日本防衛白皮書1976年》,國防部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79年1月。
8. 日本防衛廳編。《日本防衛白皮書-1998年》,黃朝茂、宋一之、李坤海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9年2月。
三、中共
1.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合編。《中國台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洲出版社,199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1996》。北京:世紀知識出版社,1996。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1997》。北京:世紀知識出版社,199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1998》。北京:世紀知識出版社,1998。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1999》。北京:世紀知識出版社,1999。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87》。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7。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88》。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89》。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0》。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1》。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2》。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3》。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4》。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中國外交概覽199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5。
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合編。《「一個中國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北京:國務院,2000。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合編。《「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北京:國務院,1993。
17. 柴成文、黃政基、張長僅著。《三大突破:新中國走向世界的報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
18. 柴成文、趙水田。《板門店談判》。北京:解放軍,1989年。
19. 劉杰誠。《毛澤東與史達林》。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1月。
20. 聶鳳智。《三軍揮戈戰東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58年。
四、中華民國
1.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79年外交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
2.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80年外交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3.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81年外交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4.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82年外交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5.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86年外交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
6. 外交部外交年鑑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87年外交年鑑》。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
7. 馬英九編。《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年2月。
8. 國防部史編局編。《金門保衛戰》。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7年。
9. 國防部史編局編。《軍事史評論-第七期》。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0年6月。
10. 國防部史編局編。《軍事史評論-第六期》。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99年6月。
11. 國防部軍務局編。《軍事史評論-第五期》。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8年6月。
12. 國防部編。《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台北:中華民國國防部,2000年8月。
13. 國防部編。《扭轉乾坤的一戰:八二三炮戰三十週年專輯》。台北:國防總政戰部,1988年。
14. 總政戰部編。《扭轉乾坤的一戰:八二三炮戰三十週年專輯》。台北:國防總政戰部,1988年。
貳、專書
一、英文
1. The Annals of America, Vol. 21.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1987.
2. Arend, Anthony Clark & Beck, Robert J.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se of Force.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3. Baker, William B., and Bergner, Jeffrey T. eds. The Taiwan Relation Act: A Decade of Implementation. Hudson Institute/SRI International, 1989.
4. Brownlie, Ian. “The Principle of Non-Use of Force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Law.” in W.E. Bulter ed., The Non-Use of Force in International Law. Dordrecht: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8.
5. Buckley, Roger. US-Japan Alliance Diplomacy: 1945-199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6. Burr, William ed. The Kissinger Transcripts: The Top Secret Talks With Beijing and Moscow.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99.
7. Dobrynin, Anatoly. In Confidence. New York: Times Books, 1995.
8. Feulner, Edwin J. The March of Freedom: Modern Classics in Conservative Thought. Dallas: Spence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9. Fukuyama, Francis and Oh, Kongdan. The U.S.-Japan Security Relationship After the Cold War. Santa Monica, CA: RAND, 1993.
10.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11. Goldridge, John H. Crossing the Divide. New York: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7.
12. Henkin,Louis. How Nations Behave, 2nd e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
13. Hickey, Dennis Van Vranken. Taiwan Security in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System.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7.
14. Hinton, Harold C. Communist China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Macmillan, 1966.
15. Hsu, Immanuel C.Y.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Fourth Edition, 1990.
16. Kant, Immanuel. Perpetual peace. trans. By M. Campbell Smith. London: Swan, 1903.
17. Katzenstein, Peter J. and Okawara, Nobuo. “Japan Security Issues.” in Japan: A New Kind of Superpower? eds. by Craig Garby and Mary Brown Bullock. Baltimore: The Johns Hopins University, 1994.
18. Kennan , George F. Memoirs 1925-1950.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 1967.
19. Keohane, Robert O. “The Theory of Hegemonic Stability and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gimes, 1967-1977.” in Ole R. Holsti, Randolph M. Siverson and Alexander L. George, eds.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0.
20. Kissinger, Henry A. White House Years.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1979.
21. Kissinger, Henry A. Years of Upheaval. Boston: Little Brown Company, 1982.
22. Laird, Melvin. The Nixon Doctrine.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1993.
23. Lasater, Martin L. The New Pacific Community: U.S. Strategic Options in Asia.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6.
24. Mann, James.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n’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9.
25.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93.
26. Oksenberg, Michel and Oxnam, Robert B. Dragon and Eagle: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Past and Fu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8.
27. Pyle, Kenneth B. “Japan Emerging Strategy in Asia.” in Southeast Asian Security in the New Millennium, eds. By Richard J. Ellings and Sheldon W. Simon. London: M.E. Sharpe, 1996.
28. Qingshan, Tan. The Making of U.S. China Policy: From Normalization to the Post-Cold War Era.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2.
29. Stuart, John L. Fifty Years in China. New York:Random House, 1954.
30. Sutter, Robert G.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Challenges for U.S. Polic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2.
31. Walt, Stephen M.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二、日文
1. 三根生久大。《安全保障-對日戰略》。東京:文京出版社,1996年。
2. 上田耕一郎。《安保、沖繩問題と集體自衛權》。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97年。
3. 五十嵐武士。《對日講和と冷戰》。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4. 五百旗頭真。<バツクス、アメリカ-ナ後退期の日米關係>。收錄《現代日本社會的國際化》。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5. 內田健三。《現代日本的保守政治》。東京:岩波新書,1993年。
6. 日本平和安全保障研究所。《亞洲安全保障1997-1998》。東京:朝雲新聞社,1997年。
7. 田中明彥。《安全保障-戰後五十年の摸索》。東京:讀賣新聞社,1997年。
8. 田中明彥著。《日本與中共關係》。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9. 江火田謙介。《日本安全保障》。東京:講談社,1997年。
10. 江謙介。《日本安全保障》。東京:講談社,1997年。
11. 池井優。《日本外交史概說》。東京:慶應義塾大學,1984年。
12. 西伬優。《日米共同作戰その歷史と現階段》。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87年。
13. 西修。《憲法の改正から國家防衛か始まる》。東京:SAPIO,1999年。
14. 佐佐木隆爾著。《世界戰略としての新安保體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9年。
15. 油井大三郎著。《朝鮮戰爭と片面講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16. 前田哲男。《自衛隊をどうするか》。東京:岩波書店,1992年。
17. 派兵CHECK編輯委員。《「基地、軍隊」と私たちの安全》。東京:綠風,1998年。
18. 派兵CHECK編輯委員。《「基地、軍隊」と私たちの安全》。東京:綠風,1998年。
19. 崛江湛,楠精一郎。<日本社會黨の安全保障政策>。收錄《日本政黨の外交政策-國際現實との落差》,崛江湛,池井優編。東京:慶應通信株式會社,1980年。
20. 緒方貞子著。《戰後日中、米中關係》。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2年。
21. 增田弘,木村昌人編著。《日本外交史ハンドブツク-解說と資料》。東京:有信堂高文社,1996年。
22. 豐下楢彥。《安保條約的成立》。東京:岩波書局,1996年。
23. 讀賣新聞安保研究會編著。《日本は安全か》。東京:廣濟堂,1997年。
三、中文
1. 丁幸豪、潘銳。《冷戰後的美國》。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2. 于群。《美國對日政策研判:1945-1972》。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3. 小山內宏著。《日本自衛隊真相》,曾清貴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1975年。
4. 川戶豬佐武著。《政權角逐》,宋紹英譯。長春:東北師範大學,1987年。
5. 中美關係報告編輯小組主編。《1979-1980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80年。
6. 中美關係報告編輯小組主編。《1980-1981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81年。
7. 中美關係報告編輯小組主編。《1981-1983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84年。
8. 中美關係報告編輯小組主編。《1983-1985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85年。
9.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會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8》。台北:黨史會,1958年。
10. 日本別冊寶島編集部著。《日本自衛隊的實力》,曾清貴譯。台北:國防部史編局,2000年。
11. 王俊彥。《中美蘇三國演義》。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
12. 王振鎖。《日本戰後五十年:1945-199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13.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14. 王萬里著。《美蘇關係研究:冷戰、和解、對抗-1984》。台北:黎明出版社,1986年。
15. 王瑋主編。《美國對亞太政策的演變:1976-95》。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16. 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1年。
17. 正村公宏著。《戰後日本政策經濟史》,上海社科院經研所日本經研室譯。台北:桂冠,1994年。
18. Richard Nixon。《尼克松回憶錄-中》,伍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年。
19. 朱維瑜主編。《1998年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1997年。
20. 何德功。《傾聽中國:新冷戰與未來謀略》。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21. 克來恩。《我所知道的蔣經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22. 吳元黎。《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政策與戰略利益》。台北:中華學術院南洋研究所,1986年。
23. 吳建德。《中國威脅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24. 李元平等著。《台海大戰下篇》。台北:風雲出版社,1992年。
25.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台北:世界出版社,2000年。
26. 李銳。《毛澤東的功過是非》。台北:新銳出版社,1994年。
27. 杜攻主編。《轉換中的世界格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年。
28. G. Friedman and M. Lebard 合著。《未來美日大戰》,沈彬康譯。台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
29. Meirion and Susie Harries著。《藏劍入鞘記-日本之非軍事化》,沈彬康譯。台北:金禾出版社,1993年。
30. 沈劍虹。《使美八年紀要-沈劍虹回憶錄》。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31. 和泉太郎。《日美台三國同盟》,李毓昭譯。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
32. 周祖賠著。《戰後國際關係析論》。台北:帕米爾書店,1978年。
33. 周煦著。《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年。
34. 岡本文夫著。《佐藤政權》,吳學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35. Harrison E. Salusbury。《新皇朝》,林君彥譯。台北:新新聞,1992年。
36. Henry A. Kissinger。《大外交》,林添貴、顧淑馨譯。台北:智庫出版社,1998年。
37. 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林添貴譯。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
38. 林弘展。《中國人民解放軍X檔案》。台北:本土文化,1996年。
39. 林正義。《台灣安全三角習題》。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年。
40. 林正義主編。《1988-1989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1991年。
41. 林正義主編。《1990-1991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1993年。
42. 林正義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5-1997》。台北:中央研究院,1998年。
43. 林宗達。《解放軍演習報告書》。台北:軍事迷,1997年。
44. 林金莖。《戰後中日關係與國際法》,孫克蔭譯。台北:中日關係研究會,1987年。
45. 姚嘉文。《南海十國春秋》。台北:大村文化,1995年。
46. John Spanier 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外交政策》,段若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47. 胡為真著。《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台北:台灣商務,2001年。
48. 徐焰。《台海大戰上篇:中共觀點》。台北:風雲出版社,1992年。
49. 翁台生。《CIA在台活動秘辛》。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年。
50. 袁明主編。《國際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51. 高文閣。《戰爭邊緣40年》。台北:風雲出版社,1993年。
52. Michael J. Green and Patrick M. Cronin著。《美日聯盟-過去、現在、未來》,國防部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53. James R. Lilley & Chuck Downs合編。《台灣有沒有明天?》,張同瑩、馬勵、張定綺譯。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
54. 張五岳。《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
55. 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1999年。
56.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1年。
57. 張保民。《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文件》。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
58. 張暄編著。《當代中日關係四十年:1949-1989》。北京:時事出版社,1992年。
59. Gordon H. Chang著。《敵乎?友乎?-美國分化中蘇聯盟內幕》,梅寅生譯。台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
60. Michael Schaller。《亞洲冷戰與日本復興》,郭俊鉌譯。台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
61. 陳一新。《斷交後的中美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
62. 陳鵬仁。《日本當前政情》。台北:水牛出版社,1999年。
63. 陶百川。《冷戰形勢與中國命運》,再版。台北:智慧出版社,1962年。
64. 程天放。《美國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1959年。
65. 馮啟人。《戰後美國對華政策背景之分析》。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66. 黃剛。《中華民國(台灣)與美國間關係運作之建制》。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0年。
67. 裘兆琳主編。《1985-1987中美關係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
68. 裘兆琳主編。《中美關係專題研究1992-1994》。台北:中央研究院,1996年。
69. James R. Lilley編。《共軍的未來》,翟文中、黃俊彥、余忠勇、張天虹、吳奇達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0年。
70. 翟文中。《台灣生存與海權發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
71. 臧士俊著。《戰後日、中、台三角關係》。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72. 趙全勝。《日本政治背後的政治-兼論日本對華政策的制訂與中日關係》。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73. 趙宋岑。《亞洲各國現勢》。台北:中央日報社,1955年。
74. 劉國興。《評估美國杜魯門總統之中國政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75. 樊勇明、談春蘭著。《日本的大國夢》。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年。
76. 鄭義。《鄧小平和他的對台政策》。台北:開今文化出版社,1994年。
77. 賴澤涵、于子橋。《台灣與四鄰論文集》。台北: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年。
78. Patrick Tyler 著。《中美交鋒》,聯合報編譯組譯。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79. 韓文輔著。《鄧小平傳-革命篇》。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參、期刊
一、英文
1. Bowett, D. “Collective Self-Defense Under the Charter.” British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32(1955-56): 146-149.
2. Brown, Eugene. “Japan Search for Strategic Vision: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February 1993): 1-5.
3. Chin Chu-Kwang. “The US-Japan Joint Declaration: Strategic Implication’s for Taiwan Security.” World Affairs, Vol.160, No.3(Winter 1998): 150-155.
4. Chou, David S.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U.S. Roles in the Taiwan Strait Crisis.” Issues and Studies(October 1996): 1-13.
5. Ennis, Peter. “The Nye Initiative: Can It Save the U.S.-Japan Alliance?” Tokyo Business Today(June 1995): 38-41.
6. Gorden, Benard k.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in 1981.” Asian Survey, Vol. 24, No.1(Jan. 1984): 20-22.
7. Harding, Harry. “Prospects for Cooperative Security Arrange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 Studies, Vol.13, No.3(Fall 1993): 29-41.
8. Hudson, Dary J. “Vandenberg Reconsidered: Senate Resolution 239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Diplomacy History, Vol.1, No.1(Winter 1977): 60-66.
9. Itoh, Mayumi. “Expanding Japan Role in the United Nations.” The Pacific Review, Vol.3,No.3( January 1992): 43-46.
10. Joffe, Sef. “Bismarck or Britain? Toward an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After Bipola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 No.4(Spring 1995): 94-117.
11. Kowkow, Bills, ed. Wall Street Journal(July 1998): 21-23.
12. Mastanduno, Michael. “Preserving the Unipolar Moment: Realist Theories and U.S. Grand Strategy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1, No.4, (Spring 1997): 49-88.
13. “Military Muscle-Flexing in a Chinese Political Gam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March 1996): 4-5.
14. Neff, Holstein, and Magnuson, Paul. “Rethinking Japan: The Harder Line Toward Tokyo.” Business Week(August 1989): 44-52.
15. Nye, Joseph S. eal, “Harnessing Japan: A U.S. Strategy for Managing Japans Rise as a Global Power.”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16, No.2(Spring 1993): 29-42.
16. Ross, Robert S. “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 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3, No.4(Spring 1999): 81-119.
17. Roy, Denny. “The China Threat Issue-Major Arguments.” Asian Survey, Vol. 36, No. 8(August 1996): 759-760.
18. Ruggie, John Gerard. “Multilateralism: The Anatomy of an Institu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6, No.3(Summer 1992): 561-598.
19. Shambaugh, Divid. “Growing Strong: China Challenge to Asian Security.” Survival, Vol. 36, No2(Summer 1994): 51-57.
20. Song, Young-sun. “Prospects for U.S.-Japan Security Cooperation.” Asian Survey, Vol.35, No.12(Dec. 1995): 1090-1091.
21. Takagi, Seeichiro. “In Search of a Sustainable Equal Partnership: Japan-China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War Era.” Jap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Spring 1999): 17-38.
22. Tong, Kurt W. “Revolutionizing Americas Japan Policy.” Foreign Policy, No.105(Winter 1996-97): 106-110.
23. Wright, Quincy. “The Cuban Quarantin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57(1963): 544-548.
24. Zhao, Lihai. “The Main Legal Problems i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law and Politics, Vol.16, pp.543-579.
二、日文
1. 高木誠一郎。<冷戰後の日米同盟と北東ア``ぎちジア-安全保障ジレンマ論の視點から>。《國際問題》。(東京:1999年9月),頁9-11。
2. 平松茂雄。<擴大する中國の東しナ海進出-侵蝕されるわが國の經濟水域>。《東亞月刊》,4月號。1999年4月,頁6-23。
3. 藤井久。<13個師團體制の崩壞と旅團>。《軍事研究》。1996年3月,頁97-105。
三、中文
1. 丁樹範。<美中台三角關係中的美國角色─走在兩岸間的鋼索>,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三軍大學主辦,1999年12月8日。
2. 王緝思著。<遏制還是交往-評冷戰後美國對華政策>。《國際問題研究》,1期。1996年,頁1-6。
3. 伍儒慕。<台灣有沒有明天─台海危機美中台揭密>。《共黨問題研究》,25卷5期。1999年5月,頁113-15。
4. 任潭。<美日同盟安保新架構之研析>。《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1卷。2000年10月,頁103-13。
5. 朱少先。<日美安保條約與日本防衛>,《問題與研究》,9卷9期。1970年6月,頁32-41。
6. 朱松柏。<北韓的飛彈外交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39卷2期。2000年2月,頁1-12。
7. 艾凌耀。<砲擊金門作戰述略>。《軍事史林》,5期。1990年,頁55-64。
8. 何玉枝。<日本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外交>。《問題與研究》,39卷5期。2000年5月,頁71-88。
9. 何迪<台海危機和中國對金門、馬祖政策的形成>。《美國研究》,3期。1988年,頁44-47。
10. 何燿光。<從亞太區域安全角度關察中共之區域霸權>。《海軍學術月刊》,34卷3期。2000年3月,頁10-28。
11. 吳安家。<現階段兩岸關係>,「國紀問題與兩岸關係專題講座」演講集。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主辦,1995年10-12月。
12. 宋鎮照。<美國霸權在亞太地區之挑戰>。《美歐月刊》,11卷3期。1996年3月,頁23-39。
13. 李大中。<後冷戰時期美國飛彈防禦政策>。《問題與研究》,39卷5期。2000年5月,頁17-46。
14. 李博文。<日美防衛新指針-防止周邊有事的外交努力>。《日本研究》,395期。1997年11月,頁4-5。
15. 李登科。<冷戰後中共大國外交策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15期。2000年12月,頁33-68。
16. 杜一平。<捍衛海洋權益是國防的一個關鍵>。《現代軍事》。1996年11月,頁38-40。
17. 周季華。<日美安保體制強化與東亞安全>。《日本學刊》,4期。1996年,頁28-35。
18. 周煦。<冷戰後美國與中共的軍事關係>。《國際關係學報》,13期。1998年12月,頁1-32。
19. 周煦。<新世紀的中(美)關係>。《國際關係學報》,15期。2000年12月,頁69-90。
20. 林文程。<美國安全情勢>。《2001年台灣安全展望白皮書》。2001年3月,頁59-73。
21. 林正義。<危機處理的原則>。《國家政策雙週刊》,52期。1993年1月,頁7-8。
22. 林正義著。<亞太安全保障的新體系>。《問題與研究》,35卷12期。1996年12月,頁1-18。
23. 姚文禮。<轉型期的日本外交-評大平、鈴木、中曾根內閣外交>。《日本學刊》,4期。1996年,頁42-50。
24. 施子中。<中共建構「抗美打(奪)台」戰略之理論與實際>。《戰略與國際研究》,2卷4期。2000年10月,頁15-70。
25. 范希周。<1958年台海緊張局勢分析>。《台灣研究集刊》,4期。1990年,頁32-42。
26. 崔呸著。<美國對日經濟復興政策與中國>。《美國研究》,4期。1993年,頁60-76。
27. 張大林。<評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國際問題與研究》,4期。1996年,頁20-34。
28. 張旭成。<有關台灣國家安全的優先順序>。《國防政策評論》,1期。2000年10月,頁49-60。
29. 張隆義。<安保體制下的美日防衛合作關係>。《問題與研究》,25卷4期。1985年,頁43-62。
30. 曹異美。<中共與美日安保條約>。《日本研究雜誌》,9期。1997年10月。
31. 畢英賢。<美蘇馬爾他高峰會議>。《問題與研究》,29卷4期。1994年6月,頁21-30。
32. 郭承天。<單邊主義、區域主義、多邊主義>。《美歐季刊》,12卷1期。1997年,春季號,頁1-25。
33. 郭臨伍。<信心建立措失與兩岸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2卷1期。2000年1月,頁130-51。
34. 陳偉華。<從「戰略嚇阻」論台灣「國防戰略」發展的兩難>。《戰略與國際研究》,2卷4期。2000年10月,頁71-96。
35. 陳毓鈞。<台海危機與美國干預>。《美歐月刊》,10卷1期。1995年1月,頁4-22。
36. 曾復生。<台北、北京、華府的互動趨勢備忘錄>。《盟訊》,104期。2000年12月,頁23-28。
37. 黃介正。<跨世紀美國亞太安全戰略─華府關點>,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三軍大學主辦,1999年12月8日。
38. 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政治科學論叢》,9期。1998年6月,頁275-304。
39. 楊永明。<從國際法觀點看聯合國集體安全體系之法律架構、制度性問題與對應之策>。《台大法學論叢》,26卷3期。1997年7月,頁183-211。
40. 楊永明。<聯合國維和行動發展:冷戰後國際安全之轉變>。《問題與研究》,36卷11期。1997年11月,頁23-40。
41. 楊永明。<亞太安全環境對兩岸關係與台海安全的影響>,展望跨世紀兩岸關係研討會。台灣大學政治系主辦,1999年10月16日。
42. 楊永明。<美國亞太安全戰略之理論分析>。《美歐季刊》,冬季號。1997年10月。
43. 楊永明。<從戰略模糊到三不政策:美國對台政策的轉變>。《理論與政策》,12卷4期。1998年12月,頁87-105。
44. 楊伯江。<『日美安全保障聯合宣言』意味著什麼>。《現代國際關係》,6期,1996年,頁1-6。
45. 楊志恆。<美日安保之沿革及其對台海安全之影響>,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三軍大學主辦,1999年12月8日。
46. 楊志恆。<美日安保之沿革及其對台海安全之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2卷2期。2000年4月,頁1-30。
47. 楊浪。<戰爭邊緣-對八二三金門砲戰的回顧>。《戰略與管理》,5期。1995年,頁17-28。
48. 溫在春譯。<從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談美軍戰區飛彈防禦計畫>。《海軍學術月刊》,34卷3期。2000年3月,頁4-9。
49. 趙階琦。<冷戰後的中美日三邊關係>。《日本學刊》,3期。1997年,頁18-19。
50. 劉世龍。<當前日美安保體制的三個特點>。《日本學刊》,4期。1996年,頁19-25。
51. 劉先舉。<日本八八艦隊發展之研究>。《海軍學術月刊》,34卷3期。2000年3月,頁79-84。
52. 劉青雷。<雷根政府政策下的美日安保關係>。《問題與研究》,27卷10期。1996年,頁25-38。
53. 潘家宇。<「特殊國與國關係」後中共可能行動研析>,跨世紀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學術研討會。三軍大學主辦,1999年12月8日。
54. 蔡瑋。<第三次台海危機:美中台三角互動>。《東亞季刊》,27卷6期。1996年9月,頁30-47。
55. 鄭輝麟。<中共八二三軍事行動探討>。《軍事史評論》,6期。1999年6月,頁112-115。
56. 閻學通。<冷戰後中共的對外安全戰略>。《中國外交》,9期。1995年,頁21-29。
57. 韓高潤、宋中岳。<朝鮮戰爭反思>。《戰略與管理》,3期。1994年,頁92-93。
58. 鐘堅。<中共高技術犯台戰``爭如何以戰逼降>。《國防政策評論》,1期。2000年10月,頁140-63。
肆、碩博士論文
1. 石原忠浩。<中共與日本關係之間的台灣因素>。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7月。
2. 全中樊。<一九九○年代「中國威脅論」之形成與發展>。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12月。
3. 朱玉書。<從兩岸關係發展看美國的「中國」政策>。三軍大學戰略研究所,研究論文,1998年6月。
4. 李世暉。<日美安保體制變遷之中共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5. 李平儀。<後冷戰時期美日安保體制對遠東區域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6. 李憲秋。<布希政府對華政策-1998-1992>。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7. 沈萍。<中共在台海衝突中之行為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1月。
8. 沈綸桂。<冷戰後美、日、中共對「台灣問題」關係互動之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9. 林宗達。<中共軍事演習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10. 林風佑著。<冷戰後中共與日本的安全關係>。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4月。
12. 林聰毅。<美國對華防衛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13. 李世暉撰。<日美安保體制變遷之中共因素>。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8月。
14. 邱昭憲。<冷戰後中共的安全觀與東南亞合作>。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15. 袁恆。<兩岸關係發展之研析>。三軍大會戰略研究所,研究論文,1998年5月。
16. 張廖秋鄉。<美國在台海兩岸互動過程中的角色及其影響>。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12月。
17. 林聰毅。<美國對華防衛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18. 陳威任。<美國與台海兩岸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19. 陳聯邦。<中共對台政策演便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5月。
20. 曾永光。<日美安保體制之研究>。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21. 曾宗文。<日本憲法之自治權理論與行使問題>。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22. 舒孝煌。<中共歷次對外戰爭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5月。
23. 黃昭能。<中共海協會的角色與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24. 黃喜。<日本軍事戰略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25. 劉長秦。<後冷戰時期美日安保條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12月。
26. 盧世宏。<美日新伙伴關係>。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27. 賴昭穎。<從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論美國對台安全政策>。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28. 韓璐。<美國處理中共飛彈演習之研究>。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29. 簡佩芩。<美日安保條約再協議後之美日中三角關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12月。
伍、報紙
一、英文
1. China Post 1995-2001
2. New York Times 1999-2001
3. Washington Post 1995-2001
二、中文
1. 人民日報(北京) 1995-2001年
2. 大公報(香港) 1999-2001年
3. 文匯報(香港) 1995-2001年
4. 明報(香港) 1995-2001年
5. 中央日報(台北) 1999-2001年
6. 中國時報(台北) 1995-2001年
7. 自由時報(台北) 2000-2001年
8. 聯合報(台北) 1995-2001年
陸、其他
一、網站資料
1. Bill Gertz, “The Chinese Buildup Rolls On,” at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qdr/toc.html.
2. “Defense White Paper,” State Council, Beijing, July 1998, at http://www.china.org.cn.
3. Energy Secretary Richardson May 25 Remarks on Cox Report, at http://www.usia.gov/regional/ea/ uschina/richrdsn.htm
4. “Japan-U.S. Joint Declaration on Security-Alliance for the 21st Century,” 17 April 1996. at http://www.mofa. go.jp/ju/security/security.html.
5. “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ury,” at http://usinfo.state
6. The Nicaragua Case, Dissenting Opinion of Judge Schwebel,” at http://www.cc.ntu.edu.tw/~yang /paper-11.htm .
7. National Defense Program Outline in and after FY1996, at http://www.mofa.go.jp/region/n-america/ us/q&a/ref/6a.html.
8. Rand, “The United Sates and a Rising China: Strategic and Military Implications,” at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MR/MR1080.
9. R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Toward a New U.S. 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 at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RB/RB68/
10. The Stimson Center, “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for Regional Security,” at http://www.stimson.org/pub/ stimson/cbm/china/tract2.htm.
11. Statement by the Chief Cabinet Secretary on the Signing of the Agreement, April 15, 1996.at http://www. mofa.go.jp/ju/security/forces.html.
12. “Taiwan to Get Variety of Arms,” at http://washingtonpost.com/wp-dyn/world/asia/A54851-2001Apr23.html
13. Testimony by East Asia and Pacific Bureau Deputy Assistant Secretary Susan l. Shirk Before Th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May 20,1998, at http://www.usia.gov/regional/ea/uschina/ shirk520.htm.
14. Thomas M. Molino, “Pacific Security Today: Overcoming the Hurdles,” at http://carlisle-www.army.mil/usassi/ssipubs/pubs99/pacific.htm.
15.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Pacific Region,” at http://www.defenselink.mil/pubs/easr98/.
16. “U.S. Commitment to Securi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Region,” at http://usinfo.state.gov/regional/ea/easec/
17.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Press Conference by the President, July 21, 1999. “Exerpt: Clinton Cautions Taiwan, China to Resolve Differences Peacefully,” at http://www.pub.whitehouse.gov/urires/另加(Feb.2000)。
18. <台灣將領評大陸國慶閱兵>,http://www.future-china.org.tw/spcl_rpt /oc_y50/c99101103.htm.
19. 宋燕輝,<日本海上自衛隊戰略部署與活動範圍擴伸至南海地區>, http://www.dsis.org.tw/peace forum/cindex
20. <美日安保條約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 http://tauwan.yam.org.tw/china_policy/p_us-jp1.htm .
21. 陳少廷,<美日安保聯盟與台海安全>,http://www.wufo.org.tw/chen613.htm
22. 黃山,<戰略重心轉向亞洲-十萬美軍虎視亞太>, http://www.future-china.org.tw/fon/ideas/fcs20010522htm
23. 楊永明,<亞太安全環境對兩岸關係與台灣安全的影響>, http://www.cc.ntu.edu.tw/~yang/Paper-9910-Asia-Security.htm.
24. 楊永明,<美日安保與亞太安全>,http://www.cc.ntu.edu.tw/~yang/paper-11.htm
25. 戴壇克(David R. Tanks),<中國大陸飛彈發展>, http://www2.thu.tw/-military/MilBox/VALBOX/Referces /blistic.htm.
二、相關研究網站
1.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uncil, at http://www.afpc.org
2. The Brookings Institute, at http://www.brookings.edu
3.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 at http://www.csis.org
4. Center for Study of Chinese Military Affair, at http://www.ndu.edu/inss/China_Center/Chinaframe.htm
5. Center of Defense Information, at http://www.cdi.org
6. Chinese Military Power, at http://www.comw.org/cmp/
7. Institute for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at http://www.ifpa.org
8. Pacific Forum CSIS, at http://www.csis.org/pacfor
9. RAND, at http://www.rand.org
10. The US-China Policy Foundation, at http://www.erol.com/uscpf/
11. The US-Japan Alliance, at http://www.usia.gov/regional/ea/easec/japanpg.htm
12.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t http://www.defenselink.mil
1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US and Japan, at http://www.state.gov/p/eap/ci/ja/
14. US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at http://www.ndu.edu
15. US Navy 7th Fleet, at http://www.c7f.navy.mil
16. 日本自衛隊網站,http://www.jda.go.jp/e/index-.htm
17. 台綜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DSIS)和平論壇網站, http://www.dsis.org.tw/peace.htm
18. 未來中國網站,http://www.future-china.org.tw/future china research
19. 楊永明,台灣安全研究網站,http://www.cc.ntu.edu.tw/~yang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