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從政策面看台灣生技產業發展軌跡-以生技製藥為例
作者 詹武強
貢獻者 賴士葆<br>羅麗珠
詹武強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0-May-2016 15:48:33 (UTC+8)
摘要   在對生物技術發展遠景的期待,使得世界各國都在推動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台灣亦是如此。民國84年政府訂定「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初步有所謂的生技產業政策雛型,也因此開始針對生技產業的特色而有不同的輔導措施,因此本研究主要是依據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歷年的修正案作為產業政策的研究軸,並且配合政府的實際作法,以政府政策觀點檢視產業需求面的影響,探討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而產業的發展受到政府產業政策的影響,而產業政策內的「研究發展」、「技術移轉」、「人才培訓與延攬」、「投資環境」則為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本研究透過生技產業政策之四項變數來檢視其中的影響,藉由產、學、研各界的個案訪談分析,與文獻探討得出以下命題:(一)國家型計畫如能夠考量與商業化結合及短期的效果,對產業的發展有立即性幫助;(二)建立完備的生技周邊體系,有助於生技產業的發展;(三)科專計畫的擴大,可大幅提升生技公司本身的研發能力,對生技產業研發能量的提升有幫助;(四)開放與健全的技術移轉機制,可提高學研單位研發成果擴散至產業;(五)健全的資本市場所提供的資金,可強化生技產業研發活動的競爭力;(六)產業租稅優惠的擴大,對企業投入更多的資源從事研發工作有幫助;(七)能夠讓產、學、研互動更密切與周邊體系健全之生技園區,更易產生產業聚落效應。由這些命題得知,政府相關政策,特別在研究發展、技術移轉、人才培訓及延攬、與投資環境等四方面,對於我國生技產業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一、英文部份
1. Amesse, F. and Cohendet, P. , “Technology Transfer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Research Policy,30(9),Dec.2001, pp.1459 -1478.
2. Bartholomew, S., “National systems of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in the global syste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 28(2) ,1997, pp. 241-266.
3. Billings, B.A. and Glazunov, S.N. and Houston, M. ,” The Role of Taxes in Corpor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pending”, R&D Management,31(4),Apr. 2001,pp.465-477.
4. Biotechnology Industry Organization(BIO)(1997), U.S. Biotechnology Industry: Profile 1996, http:// www.bio.org/ .
5. Callan.B., “Why 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not a Measure of Competitiveness in the Biotechnologie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4(3),Mar. 1997,pp.146-160.
6. Cooke,P.,“New Economy Innovation systems: Bio- technology in Europe and The USA”,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 8(3),Dec. 2001,pp.267-289.
7. Counci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isors, “Building Excellenc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BSET): The Federal Roles in Perform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www.csta-cest.gc.ca , Aug. 2000 , pp.1-44.
8. FCCSET Committee on Life Sciences and Health, Bio- techn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1995.
9. Giver, J, “Corporate Management of R&D-Lessons for the U.S. Government”, Research Technoloy Management, 38(2), Mar/Apr. 1995, PP.27-36.
10. Jamison, D.W. & Jansen, C. ,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Economic Growth”,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15(4), Jun. 2001, pp.189-196.
11. Lodise, C., “Biotechonlogy: Is the M&A Rush Finally on? ”,Corporate growth Report, 8(3), May 1990, pp.8-11.
12. Marceau, J. and Basri, E. ,” Transla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s into Industrial Policy: The Healthcare sector in Australia”, Industry and Innovation,8(3),Dec. 2001,pp.291-308.
13. Morgan, R. P. and Strickland, D. E.,” US University Research Contributions to Industry: Findings and Conjecture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8(2), Apr. 2001, pp.113-121.
14. President````s Committee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Wellspring of Prosperity”, http:// www.ostp.gov/ html/wellspring/wellspring.pdf, 2000, pp.1-37.
15. Robert, E.B. and R. Mizouchi, “Inter-firm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 the Case of Japanes Biotechnology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4(1), 1989, pp.43-61.
16. Thursby, J.G. and Thursby, M.C.,” Industry Perspectives on Licensing University Technologies”,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15(4), Aug. 2001, pp.289-294.
17. Zucker, L. G., and M. R. Darby, “Present at the bio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ical identity for a large incumbent pharmaceutical firm”, Research Policy, 26 ,Dec. 1997,pp. 429-446.
二、中文部份
1. 王健全(民85),「歐美日產業科技政策及對我國的啟示」,美歐月刊,第11卷,第4期,頁15-27。
2. 王健全(民87),「政府應否支援高科技產業?-台灣經驗之思考」,中山學術論叢,第16期,頁55-80。
3. 王惟貞(民89),「美國與各國研發經費之趨勢比較」,科技政策報導,第9期,頁1170-1176。
4. 王惠鈞等(民91),「我國發展生物科技的人才培育與引進策略」,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4期,頁223-229。
5. 田蔚城等(民85),生物技術,台北:九州圖書。
6. 朱兆文(民91),「全球生技/製藥產業併購白熱化」,生技/醫藥速報,第80期,頁13-15。
7. 江晃榮(民85),「全球生物技術之研發動向」,化工資訊,第10卷,第1期,頁28-46。
8. 牟敦剛(民85),「推動我國生物技術及相關產業升級之課題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2卷,第1期,頁76-93
9. 行政院(民84),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
10. 行政院(民86),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
11. 行政院(民88),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
12. 行政院(民90),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
13.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民90),行政院第五次生物技術產業策略(SRB)會議會議資料。
1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民91),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民國九十年版。
15.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民90),發展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計畫。
16. 吳豐祥(民87)「產學合作創新的機會與挑戰」,第七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暨論文集,頁215-229。
17. 李仁芳(民90),「從傑出學術研究到卓越產業創新」,科技政策發展報導,第9期,頁669-678。
18. 李清安(民88),「對台灣生技產業政策之政策分析-以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為個案」,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承立平(民86),「我國科技產業發展政策之做法與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3(3),頁1-37。
20. 林如華等(民90),「生技製藥產業的價值鏈探討」,培訓科技背景跨領域高級人才計畫海外培訓成果發表會。
21. 林博文、徐志明(民90),「如何培養國際化之事創新能耐」,科技政策報導,第9期,頁680-688。
22. 孫克難(民87),「政府角色與科技專案經費分配的理論基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4卷,第1期,頁106-126。
23. 孫智麗(民90),建構知識經濟運作之創新系統: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況與展望,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
24. 秦慶瑤(民91),「行政院開發基金餐與生物技術民間投募計畫彙整」,生技/醫藥速報,第88期,頁8-9。
25. 秦慶瑤(民91),「美國生物醫學研究人士欣見NIH經費增長」,生技/醫藥速報,第81期,頁4。
26.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編(民89),生物技術產業年鑑2000,台北: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27.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民91),生技醫藥趨勢年鑑,台北:藝軒圖書出版社
28. 巢佳莉(民91),「2001生技產業回顧」,化工資訊,第16卷,第2期,頁40-43。
29. 經建會(民91),加強產業科技人才供給措施。
30. 經濟部工業局(民89),我國新興產業發展模式暨行動方案研究計畫先期研究。
31. 經濟部技術處(民88),產業技術白皮書1998。
32. 廖君蓉(民91),「美國生物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1期,頁20。
33. 廖君蓉(民91),Mega Trend 2025二十一世紀科技趨勢報告:醫藥與生命科學,台北: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34. 劉大年等(民89),八0年代以來每日產業政策及產業發展條件之比較分析,台北。
35. 戴謙、楊惠郎(民90),「我國生技產業發展策略之分析及建議」,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10期,頁761-765。
36. 蘇遠志(民82),「我國生物技術產業之發展策略(上)」,生物產業,第14卷,第1期,頁1-11。
37. 蘇遠志(民89),「生物技術產業國內外市場發展趨勢」,生物醫學報導,http://www.cbt.ntu.edu.tw/cbtweb/research/Research-R3-Su.htm。
38. 蘇顯揚等人(民89),美、日政府協助業界(含中小企業)開發產業技術之相關制度研究。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8935503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47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賴士葆<br>羅麗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詹武強zh_TW
dc.creator (作者) 詹武強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May-2016 15:48:33 (UTC+8)-
dc.date.available 10-May-2016 15:48:3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May-2016 15:48:3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47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86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企業管理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935503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在對生物技術發展遠景的期待,使得世界各國都在推動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台灣亦是如此。民國84年政府訂定「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初步有所謂的生技產業政策雛型,也因此開始針對生技產業的特色而有不同的輔導措施,因此本研究主要是依據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歷年的修正案作為產業政策的研究軸,並且配合政府的實際作法,以政府政策觀點檢視產業需求面的影響,探討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而產業的發展受到政府產業政策的影響,而產業政策內的「研究發展」、「技術移轉」、「人才培訓與延攬」、「投資環境」則為影響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本研究透過生技產業政策之四項變數來檢視其中的影響,藉由產、學、研各界的個案訪談分析,與文獻探討得出以下命題:(一)國家型計畫如能夠考量與商業化結合及短期的效果,對產業的發展有立即性幫助;(二)建立完備的生技周邊體系,有助於生技產業的發展;(三)科專計畫的擴大,可大幅提升生技公司本身的研發能力,對生技產業研發能量的提升有幫助;(四)開放與健全的技術移轉機制,可提高學研單位研發成果擴散至產業;(五)健全的資本市場所提供的資金,可強化生技產業研發活動的競爭力;(六)產業租稅優惠的擴大,對企業投入更多的資源從事研發工作有幫助;(七)能夠讓產、學、研互動更密切與周邊體系健全之生技園區,更易產生產業聚落效應。由這些命題得知,政府相關政策,特別在研究發展、技術移轉、人才培訓及延攬、與投資環境等四方面,對於我國生技產業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誌謝
摘要
目錄-----I
圖表目錄-----III
第一章、緒論-----1
  1.1 前言-----1
  1.2 研究動機-----3
  1.3 研究目的-----7
  1.4 研究範圍-----8
第二章、文獻探討-----9
  2.1、生物科技產業簡介-----9
    2.1.1 生技產業探討-----9
    2.1.2 全球生技產業概況-----14
    2.1.3 台灣生技產業概況-----17
  2.2、美國推動生物科技產業之產業政策-----21
    2.2.1 智慧財產權發展歷程-----21
    2.2.2 產學合作政策-----22
    2.2.3 人才交流-----25
    2.2.4 產業創新研發-----26
    2.2.5 租稅與獎勵措施-----29
    2.2.6 小結-----30
第三章、台灣歷年政策比較分析-----32
  3.1 研究發展-----32
  3.2 技術移轉-----36
  3.3 人才培訓及延攬-----42
  3.4 投資環境-----44
第四章、研究方法-----51
  4.1 研究結構-----51
  4.2 研究方法-----52
  4.3 研究流程-----54
第五章、個案探討與命題發展-----55
  5.1 個案描述-----55
    個案一、財團法人生技中心-----55
    個案二、台灣東洋製藥公司-----59
    個案三、台灣基因公司-----63
    個案四、科進製藥公司-----66
    個案五、創意疫苗公司-----70
    個案六、進階生技公司-----73
  5.2 個案彙整與產業政策評比-----77
  5.3 個案分析-----81
  5.4 命題發展-----85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90
  6.1 結論-----90
  6.2 建議-----91
  6.3 研究貢獻-----93
  6.4 研究限制-----93
  6.5 後續研究方向-----94
參考文獻-----96
附錄一、工業局訪談-----101
附錄二、技術處訪談-----106

圖表目錄
表1.1、各產業技術領域之科學關連程度-----4
表2.1、生物技術產業範疇-----11
表2.2、1999~2005年生物技術工業世界市場-----15
表2.3、美國生技產業統計-----16
表2.4、美國生技產業對經濟的貢獻-----17
表2.5、1999~2005年生物技術工業國內市場-----18
表2.6、美國產學合作政策的演進-----24
表3.1、中央研究院生技相關技轉成果-----36
表3.2、國科會延攬人才統計表-----43
表3.3、經濟部生物技術與醫藥工業發展推動小組成果-----45
表3.4、我國生技醫療產業歷年投資額-----45
表3.5、行政院開發基金參與投資之公司-----46
表3.6、創業投資業參與生物技術產業之投資-----47
圖4.1、研究架構-----51
表4.1、訪談對象整理表-----53
圖4.1、研究流程-----54
表5.1、個案彙整表-----78
表5.2、產業政策評比表-----80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478en_US
dc.title (題名) 從政策面看台灣生技產業發展軌跡-以生技製藥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英文部份
1. Amesse, F. and Cohendet, P. , “Technology Transfer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Research Policy,30(9),Dec.2001, pp.1459 -1478.
2. Bartholomew, S., “National systems of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in the global syste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 28(2) ,1997, pp. 241-266.
3. Billings, B.A. and Glazunov, S.N. and Houston, M. ,” The Role of Taxes in Corpor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pending”, R&D Management,31(4),Apr. 2001,pp.465-477.
4. Biotechnology Industry Organization(BIO)(1997), U.S. Biotechnology Industry: Profile 1996, http:// www.bio.org/ .
5. Callan.B., “Why production Technology Is not a Measure of Competitiveness in the Biotechnologie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24(3),Mar. 1997,pp.146-160.
6. Cooke,P.,“New Economy Innovation systems: Bio- technology in Europe and The USA”,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 8(3),Dec. 2001,pp.267-289.
7. Counci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isors, “Building Excellenc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BSET): The Federal Roles in Perform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www.csta-cest.gc.ca , Aug. 2000 , pp.1-44.
8. FCCSET Committee on Life Sciences and Health, Bio- techn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1995.
9. Giver, J, “Corporate Management of R&D-Lessons for the U.S. Government”, Research Technoloy Management, 38(2), Mar/Apr. 1995, PP.27-36.
10. Jamison, D.W. & Jansen, C. ,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Economic Growth”,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15(4), Jun. 2001, pp.189-196.
11. Lodise, C., “Biotechonlogy: Is the M&A Rush Finally on? ”,Corporate growth Report, 8(3), May 1990, pp.8-11.
12. Marceau, J. and Basri, E. ,” Transla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s into Industrial Policy: The Healthcare sector in Australia”, Industry and Innovation,8(3),Dec. 2001,pp.291-308.
13. Morgan, R. P. and Strickland, D. E.,” US University Research Contributions to Industry: Findings and Conjecture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8(2), Apr. 2001, pp.113-121.
14. President````s Committee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Wellspring of Prosperity”, http:// www.ostp.gov/ html/wellspring/wellspring.pdf, 2000, pp.1-37.
15. Robert, E.B. and R. Mizouchi, “Inter-firm Technological Collaboration: the Case of Japanes Biotechnology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4(1), 1989, pp.43-61.
16. Thursby, J.G. and Thursby, M.C.,” Industry Perspectives on Licensing University Technologies”,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15(4), Aug. 2001, pp.289-294.
17. Zucker, L. G., and M. R. Darby, “Present at the bio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ical identity for a large incumbent pharmaceutical firm”, Research Policy, 26 ,Dec. 1997,pp. 429-446.
二、中文部份
1. 王健全(民85),「歐美日產業科技政策及對我國的啟示」,美歐月刊,第11卷,第4期,頁15-27。
2. 王健全(民87),「政府應否支援高科技產業?-台灣經驗之思考」,中山學術論叢,第16期,頁55-80。
3. 王惟貞(民89),「美國與各國研發經費之趨勢比較」,科技政策報導,第9期,頁1170-1176。
4. 王惠鈞等(民91),「我國發展生物科技的人才培育與引進策略」,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4期,頁223-229。
5. 田蔚城等(民85),生物技術,台北:九州圖書。
6. 朱兆文(民91),「全球生技/製藥產業併購白熱化」,生技/醫藥速報,第80期,頁13-15。
7. 江晃榮(民85),「全球生物技術之研發動向」,化工資訊,第10卷,第1期,頁28-46。
8. 牟敦剛(民85),「推動我國生物技術及相關產業升級之課題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2卷,第1期,頁76-93
9. 行政院(民84),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
10. 行政院(民86),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
11. 行政院(民88),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
12. 行政院(民90),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
13.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民90),行政院第五次生物技術產業策略(SRB)會議會議資料。
14.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民91),中華民國科學技術年鑑民國九十年版。
15.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民90),發展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計畫。
16. 吳豐祥(民87)「產學合作創新的機會與挑戰」,第七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暨論文集,頁215-229。
17. 李仁芳(民90),「從傑出學術研究到卓越產業創新」,科技政策發展報導,第9期,頁669-678。
18. 李清安(民88),「對台灣生技產業政策之政策分析-以行政院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為個案」,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9. 承立平(民86),「我國科技產業發展政策之做法與檢討」,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3(3),頁1-37。
20. 林如華等(民90),「生技製藥產業的價值鏈探討」,培訓科技背景跨領域高級人才計畫海外培訓成果發表會。
21. 林博文、徐志明(民90),「如何培養國際化之事創新能耐」,科技政策報導,第9期,頁680-688。
22. 孫克難(民87),「政府角色與科技專案經費分配的理論基礎」,經濟情勢暨評論,第4卷,第1期,頁106-126。
23. 孫智麗(民90),建構知識經濟運作之創新系統:台灣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況與展望,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
24. 秦慶瑤(民91),「行政院開發基金餐與生物技術民間投募計畫彙整」,生技/醫藥速報,第88期,頁8-9。
25. 秦慶瑤(民91),「美國生物醫學研究人士欣見NIH經費增長」,生技/醫藥速報,第81期,頁4。
26. 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編(民89),生物技術產業年鑑2000,台北: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27.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民91),生技醫藥趨勢年鑑,台北:藝軒圖書出版社
28. 巢佳莉(民91),「2001生技產業回顧」,化工資訊,第16卷,第2期,頁40-43。
29. 經建會(民91),加強產業科技人才供給措施。
30. 經濟部工業局(民89),我國新興產業發展模式暨行動方案研究計畫先期研究。
31. 經濟部技術處(民88),產業技術白皮書1998。
32. 廖君蓉(民91),「美國生物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1期,頁20。
33. 廖君蓉(民91),Mega Trend 2025二十一世紀科技趨勢報告:醫藥與生命科學,台北: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
34. 劉大年等(民89),八0年代以來每日產業政策及產業發展條件之比較分析,台北。
35. 戴謙、楊惠郎(民90),「我國生技產業發展策略之分析及建議」,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10期,頁761-765。
36. 蘇遠志(民82),「我國生物技術產業之發展策略(上)」,生物產業,第14卷,第1期,頁1-11。
37. 蘇遠志(民89),「生物技術產業國內外市場發展趨勢」,生物醫學報導,http://www.cbt.ntu.edu.tw/cbtweb/research/Research-R3-Su.htm。
38. 蘇顯揚等人(民89),美、日政府協助業界(含中小企業)開發產業技術之相關制度研究。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