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智慧資本衡量模式探討
作者 郭家蓉
貢獻者 林炯垚<br>劉玉珍
郭家蓉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0-May-2016 15:49:09 (UTC+8)
摘要   過去20年來,公司資產負債表和投資者對其評估的價值,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美國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場價值,大概有40%沒有顯示在資產負債表上。對知識導向的企業而言,未能在資產負債表顯示的資產,更是超過能在資產負債表顯示的資產的100%。學者Handy(1994)指出,一家公司智慧財產的價值,往往是其帳列有形資產價值之三到四倍。
  發展智慧資本的衡量方法,可以幫助企業本身或是外部的利益關係人。公司可以藉由內部智慧資本的報告,找出甚至培育本身的競爭優勢。外部的利益關係人可以藉由智慧資本的多寡,窺視出公司前景與優劣態勢,進而決定投資金額的多寡。
  智慧資本須鑑價之時機,除在股票申請上市(櫃)時訂定承銷價外,還有:企業於進行購併,股權移轉、智慧財產權有關之訴訟,金融機構於決定是否對軟體業者授予融資,公司於內部決定轉撥價格,以及企業對內或對外進行財務報導等,在在均可能須評定無形資產之價格。
  研究結論包括研究發現、命題發展。
  研究發現:對一個組織來說,目前智慧資本最大的用途有:
  1. 由於智慧資本評量的範圍很廣泛,可以幫助組織在執行策略或計畫時,評量不同的構面上得到的成果。
  2. 權重的訂定,可以讓組織釐清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使策略執行的方向能更清楚。
  3. 將評量結果作年份的變化圖,並觀察組織在各個不同資本上面關係的消長。可以得到組織未來在不同形式的資本上的趨勢變化,並可以提醒組織在執行策略時要加強的地方。
  命題發展:
  1. 指標:指標的建立與評量並不容易,而且會花費組織龐大的資源。組織要評量智慧資本,必須從組織日常作業流程中的績效評量開始改進。不然某些指標會沒有辦法量化,也沒有紀錄。
  2. 因為策略與環境變動迅速,組織必須常常檢討的智慧資本評量指標,以其各個指標所使用的權重,一套指標如果長期沒有檢討,就會無法正確地表示組織的智慧資本。
  3. 計算方式:目前將不同形式的智慧資本整合成一個綜合的智慧資本指標的研究,計算綜合指標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大部分是用相加,但也有學者認為要用相乘的。而且每個學者所要計算方式的層級也有很大的歧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林大容譯(民88),「智慧資本-如何衡量資訊時代無形資產的價值」,第25-27頁,臉譜出版社。
2. 施純協譯(民89),「智能資本-領航於新的商業版圖」,知行文化。
3. 朱道凱譯(民88),「平衡計分卡-資訊時代的策略管理工具」,臉譜出版社。
4. 宋偉航譯(民87),「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智庫文化。
5. 馬秀如、劉正田、俞宏昭、諶家蘭等,「資訊軟體業無形資產鑑價制度之研究」,軟體工業五年發展計畫研究報告。
6. 馬維揚(民84)「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之績效評估---以科學工業園區為例」,台北銀行月刊26卷,第29-41頁。
7. 張恩浩(民80),「研究發展之影響央宿疾其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葉澤菁(民89),「壽險業經營績效衡量指標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宏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九年度年報。
10.「成功之路」,宏泰人壽內部出版品。
11. 范榮靖(民90),「宏泰人壽走出宏福陰霾,展翅高飛」,商業時代No.17,第80頁。
12. 陳淑惠(民89),「宏泰浴火重生,奉待客戶終身」,現代保險雜誌139期,第90-99頁。
二、英文部分
1. Skandia Insurance Company (1995-2000) Visualiz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Skandia: Supplemenst to Skandia Annual Reports 1994-2000 Skandia Insurance Company, Stockholm, Sweden. Available on line: www.skandia.com.
2. Roos, J, Roos, G., Dragonetti, N.C. and Edvinsson, L.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Navigating in the New Business Landscape, Macmillan, Houndsmills, Basingtoke
3. Karl-Erik Sveiby, “Measuring Intangibles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 An Emerging First Standard”, Internet version Aug 5, 1998
4. Karl-Erik Sveiby, “Measuring Intangibles Asset Monitor”, Internet version May 15, 1996
5. Skyrme, D. and Associates (2000) “Measur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 A plethora of methods” Available Online: http://www.skyrme.com/insights/24kmeas.htm#meas Accessed: October, 2000
6. Celemi Annual Report 1999.
7. Jan Duffy, “Measuring Customer Capital”, Strategy & Leadership, 20.5 2000, pp.10-14.
8. The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 (1999), “Introducing excellence”, Internet version
9. The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 (1999), “Eight Essentials of Excellence -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and their Benefits”, Internet version
10. Adolf Knapp, Manfred Bornemann, Ursula Schneider, Karin Iris Sixl(1999), “Holistic Measur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Measuring and repor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experience issues and prospects technical meeting.
11. Ventur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2001), “The Global Markets For Rugged Mobile Computers: Volume 1, Rugged Mobile Computer Products”.
12. Noah P. Barsky(2000), “The most valuable resource - measuring and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Strategic Finance, Feb 2000, pp.59-62.
13. Ramona Dzinkowski (1999), “Min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Strategic Finance, Feb 2000, pp.43-46
14. Alfred M. King (1999), “Valuing intangible assets through appraisals”, Strategic Finance, Nov 1999, pp.33-37.
15. Leif Edvinsson (1997), “Develop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t Skandia”, Long Range Planning, Vol.30, No.3, pp366-37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
8835502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53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炯垚<br>劉玉珍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郭家蓉zh_TW
dc.creator (作者) 郭家蓉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May-2016 15:49:09 (UTC+8)-
dc.date.available 10-May-2016 15:49:0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May-2016 15:49:0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53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588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企業管理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835502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過去20年來,公司資產負債表和投資者對其評估的價值,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美國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場價值,大概有40%沒有顯示在資產負債表上。對知識導向的企業而言,未能在資產負債表顯示的資產,更是超過能在資產負債表顯示的資產的100%。學者Handy(1994)指出,一家公司智慧財產的價值,往往是其帳列有形資產價值之三到四倍。
  發展智慧資本的衡量方法,可以幫助企業本身或是外部的利益關係人。公司可以藉由內部智慧資本的報告,找出甚至培育本身的競爭優勢。外部的利益關係人可以藉由智慧資本的多寡,窺視出公司前景與優劣態勢,進而決定投資金額的多寡。
  智慧資本須鑑價之時機,除在股票申請上市(櫃)時訂定承銷價外,還有:企業於進行購併,股權移轉、智慧財產權有關之訴訟,金融機構於決定是否對軟體業者授予融資,公司於內部決定轉撥價格,以及企業對內或對外進行財務報導等,在在均可能須評定無形資產之價格。
  研究結論包括研究發現、命題發展。
  研究發現:對一個組織來說,目前智慧資本最大的用途有:
  1. 由於智慧資本評量的範圍很廣泛,可以幫助組織在執行策略或計畫時,評量不同的構面上得到的成果。
  2. 權重的訂定,可以讓組織釐清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使策略執行的方向能更清楚。
  3. 將評量結果作年份的變化圖,並觀察組織在各個不同資本上面關係的消長。可以得到組織未來在不同形式的資本上的趨勢變化,並可以提醒組織在執行策略時要加強的地方。
  命題發展:
  1. 指標:指標的建立與評量並不容易,而且會花費組織龐大的資源。組織要評量智慧資本,必須從組織日常作業流程中的績效評量開始改進。不然某些指標會沒有辦法量化,也沒有紀錄。
  2. 因為策略與環境變動迅速,組織必須常常檢討的智慧資本評量指標,以其各個指標所使用的權重,一套指標如果長期沒有檢討,就會無法正確地表示組織的智慧資本。
  3. 計算方式:目前將不同形式的智慧資本整合成一個綜合的智慧資本指標的研究,計算綜合指標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大部分是用相加,但也有學者認為要用相乘的。而且每個學者所要計算方式的層級也有很大的歧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論文摘要-----I
誌謝-----III
目錄-----IV
圖表目錄-----VI
第一章 研究動機-----1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Skandia Navigator™ 斯堪地亞導航者-----9
  第二節 Johan and Goran Roos “IC-Index™ Approach”---智能資本指數方法-----20
  第三節 Balanced Scored Card---平衡計分卡-----25
  第四節 Intangible Asset Monitor---無形資產監控者-----33
  第五節 歐洲品質管理基金會(The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EFQM)-----38
  第六節 Holistic Measur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智慧資本完整衡量模型-----45
第三章 論文架構-----48
  第一節 模型比較-----48
  第二節 架構建立-----50
  第三節 指標建立方式-----53
  第四節 衡量方法-----54
第四章 個案研究-----55
  第一節 宏碁電腦---資訊家電產品中心-----55
  第二節 精技電腦---電子資料收集部-----61
  第三節 宏泰人壽公司-----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1
  第一節 研究發現-----71
  第二節 訪談結果-----72
  第三節 研究限制-----73
  第四節 後續研究方向建議-----73
參考文獻-----74

圖表目錄
Exhibit 2-1 現存智慧資本與無形資產衡量的理論模型-----7
Exhibit 2-2 斯堪地亞智慧資本導航者-----9
Exhibit 2-3 斯堪地亞智慧資本價值架構-----10
Exhibit 2-4 斯堪地亞智慧資本財務焦點指標-----15
Exhibit 2-5 斯堪地亞智慧資本顧客焦點指標-----16
Exhibit 2-6 斯堪地亞智慧資本流程焦點指標-----17
Exhibit 2-7 斯堪地亞智慧資本更新與開發焦點指標-----18
Exhibit 2-8 斯堪地亞智慧資本人力焦點指標-----19
Exhibit 2-9 智能資本指數方法架構-----21
Exhibit 2-10 智能資本指標評選方法-----22
Exhibit 2-11 平衡計分卡財務指標的分類方式-----26
Exhibit 2-12 平衡計分卡顧客構面核心量度-----27
Exhibit 2-13 平衡計分卡顧客構面核心量度之衡量指標-----28
Exhibit 2-14 平衡計分卡顧客價值主張之衡量指標-----28
Exhibit 2-15 平衡計分卡內部流程構面之衡量指標-----30
Exhibit 2-16 平衡計分卡學習與成長構面之衡量標準-----31
Exhibit 2-17 平衡計分卡學習與成長構面之衡量指標-----31
Exhibit 2-18 平衡計分卡學習與成長構面激勵部分之衡量指標-----32
Exhibit 2-19 無形資產監控者模型架構-----33
Exhibit 2-20 歐洲品質管理模型衡量方式-----38
Exhibit 2-21 歐洲品質管理模型衡量方式-----39
Exhibit 2-22 歐洲品質管理模型計算方式-----41
Exhibit 2-23 完整智慧資本衡量模型-----46
Exhibit 2-24 完整智慧指標的發展圖-----47
Exhibit 2-25 完整組織指標的發展圖-----47
Exhibit 3-1 模型比較-----48
Exhibit 3-2 各模型指標衡量方式比較-----50
Exhibit 3-3 智慧資本架構-----52
Exhibit 3-4 指標建立方式-----54
Exhibit 4-1 宏基集團組織圖-----55
Exhibit 4-2 宏基STB產品開發部的衡量指標-----58
Exhibit 4-3 精技電腦組織圖-----61
Exhibit 4-4 精技電腦第二責任中心的四大類產品-----62
Exhibit 4-5 2000年全球工業PDA型掌上資料收集器全球市場佔有率-----63
Exhibit 4-6 精技電腦智慧資本指標-----64
Exhibit 4-7 宏泰人壽智慧資本指標-----66
Exhibit 4-8 宏泰人壽人力資源份配表-----67
Exhibit 5-1 公司策略對不同形式智慧資本的流量-----72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536en_US
dc.title (題名) 智慧資本衡量模式探討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 林大容譯(民88),「智慧資本-如何衡量資訊時代無形資產的價值」,第25-27頁,臉譜出版社。
2. 施純協譯(民89),「智能資本-領航於新的商業版圖」,知行文化。
3. 朱道凱譯(民88),「平衡計分卡-資訊時代的策略管理工具」,臉譜出版社。
4. 宋偉航譯(民87),「智慧資本-資訊時代的企業利基」,智庫文化。
5. 馬秀如、劉正田、俞宏昭、諶家蘭等,「資訊軟體業無形資產鑑價制度之研究」,軟體工業五年發展計畫研究報告。
6. 馬維揚(民84)「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之績效評估---以科學工業園區為例」,台北銀行月刊26卷,第29-41頁。
7. 張恩浩(民80),「研究發展之影響央宿疾其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葉澤菁(民89),「壽險業經營績效衡量指標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宏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九年度年報。
10.「成功之路」,宏泰人壽內部出版品。
11. 范榮靖(民90),「宏泰人壽走出宏福陰霾,展翅高飛」,商業時代No.17,第80頁。
12. 陳淑惠(民89),「宏泰浴火重生,奉待客戶終身」,現代保險雜誌139期,第90-99頁。
二、英文部分
1. Skandia Insurance Company (1995-2000) Visualiz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Skandia: Supplemenst to Skandia Annual Reports 1994-2000 Skandia Insurance Company, Stockholm, Sweden. Available on line: www.skandia.com.
2. Roos, J, Roos, G., Dragonetti, N.C. and Edvinsson, L. (1997) Intellectual Capital: Navigating in the New Business Landscape, Macmillan, Houndsmills, Basingtoke
3. Karl-Erik Sveiby, “Measuring Intangibles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 An Emerging First Standard”, Internet version Aug 5, 1998
4. Karl-Erik Sveiby, “Measuring Intangibles Asset Monitor”, Internet version May 15, 1996
5. Skyrme, D. and Associates (2000) “Measur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 A plethora of methods” Available Online: http://www.skyrme.com/insights/24kmeas.htm#meas Accessed: October, 2000
6. Celemi Annual Report 1999.
7. Jan Duffy, “Measuring Customer Capital”, Strategy & Leadership, 20.5 2000, pp.10-14.
8. The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 (1999), “Introducing excellence”, Internet version
9. The European Foundation for Quality Management (1999), “Eight Essentials of Excellence -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and their Benefits”, Internet version
10. Adolf Knapp, Manfred Bornemann, Ursula Schneider, Karin Iris Sixl(1999), “Holistic Measurement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Measuring and repor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experience issues and prospects technical meeting.
11. Ventur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2001), “The Global Markets For Rugged Mobile Computers: Volume 1, Rugged Mobile Computer Products”.
12. Noah P. Barsky(2000), “The most valuable resource - measuring and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Strategic Finance, Feb 2000, pp.59-62.
13. Ramona Dzinkowski (1999), “Min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Strategic Finance, Feb 2000, pp.43-46
14. Alfred M. King (1999), “Valuing intangible assets through appraisals”, Strategic Finance, Nov 1999, pp.33-37.
15. Leif Edvinsson (1997), “Develop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at Skandia”, Long Range Planning, Vol.30, No.3, pp366-37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