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企業國際化與能力關聯性之研究-以太陽眼鏡公司為例
作者 曾素玲
貢獻者 于卓民
曾素玲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0-May-2016 16:18:13 (UTC+8)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藉由分析消費品製造廠商,即個案公司之國際化過程,探討企業國際化與能力蓄積之關聯性;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於中小企業國際化的建議。
       本論文係依據Johanson & Vahlne (1977)所提出之國際化過程的「動態模型」,適切地解釋本個案之國際化活動;主要以狀態面(State Aspect)及改變面(Change Aspect)的相互影響來說明該企業國際化的動態演變。
       一、企業國際化與能力之關聯性:
        (1)在中小企業國際化時,前一階段之能力係直接影響下一階段之國際市場進入策略。亦即企業根據本身現有之能力,選擇不同之進入策略(如出口外銷、海外生產、海外研發設計、海外合資建廠生產等),在此同時亦相對蓄積新的能力,以為下一階段國際化之用。
        (2)本階段之國際市場進入策略可使公司蓄積某種核心能力,如專業能力、OEM加工製造能力、OBM品牌行銷能力等;而透過上述國際化活動,企業將不斷蓄積相關之核心能力,以作為進入下一階段之能力基石。
       二、本研究具體發現如下:
        (1)在流行產業中,因消費者對「品牌」愈來愈重視,使得產業愈來愈向兩個極端發展。一端是高單價、高附加價值之國際知名品牌;另一端則是很強的代工製造能力,如亞洲公司之高效率、低成本之生產實力。企業要找出路,唯有從以上兩個極端擇一專注發展之。
        (2)流行產業專業之核心能力為:專業術語、美感、流行元素之掌握與運用、以及流行趨勢之敏感度。
        (3)OEM/ODM代工製造之核心能力為:速度、品質、價格、交貨期及服務。而整體效率之展現為企業成敗的關鍵。
        (4)OBM品牌行銷之核心能力為:產品定位與組合、存貨管控、應收帳款管理及銷售團隊管理。其中又以存貨控管之能力為經營成敗的關鍵。
        (5)OEM代工製造「國際化」的涉入程度較有限。主要的國際化過程為外銷出口、海外設廠生產、海外研發設計、及海外合資設廠。主要之目的仍在降低成本、提昇效率。
        (6)OBM品牌行銷之「國際化」涉入程度較深。主要的國際化過程為尋找各國代理商、設立國外行銷子公司、代理國際知名品牌、合資行銷、以及國際品牌授權。
        (7)品牌行銷首要應從本土市場(Home Market)開始做起,然後才有能力移轉成功之行銷經驗經營外國市場。
        (8)國際化是累積企業核心能力的一種途徑,國際化活動之參與可直接或間接提昇廠商之能力。國際化之過程與涉入將帶給本國企業技術提昇(如合資建廠)、品牌行銷(如合資行銷)及通路管理(如品牌授權)等知識與能力之提昇,故廠商應盡量從事國際化之相關活動。
謝辭
     論文摘要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流程-----5
       第四節 流行產業特性-----7
       第五節 論文之章節-----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源基礎理論13
       第二節 國際化之定義與理論-----21
       第三節 國際化之動機與進入策略-----28
       第四節 國際化之過程-----36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44
     第四章 產業分析
       第一節 眼鏡簡史-----48
       第二節 眼鏡產品介紹-----50
       第三節 全球眼鏡產業概況-----55
     第五章 個案分析
       第一節 個案公司背景-----65
       第二節 個案公司國際化過程-----73
       第三節 國際化過程能力蓄積之分析-----78
       第四節 研究發現彙總-----89
     第六章 結論及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96
       第三節 研究限制-----98
     參考文獻-----99
     附錄一:訪談綱要-----104
     附錄二:眼鏡產品結構-----106
     附錄三:逐夢F二十載-----108
     附錄四:F公司國際化活動一覽表-----112
     
     表目錄
     表2-1 策略性資源的內涵-----18
     表2-2 國際化之相關理論簡表-----27
     表2-3 國際化動機之相關理論簡表-----30
     表2-4 Dahringer & Muhlbacher之進入模式分類-----32
     表2-5 國際化過程之相關理論簡表-----37
     表4-1 太陽眼鏡消費國家級數量一覽表(1993)-----55
     表4-2 1990年美國太陽眼鏡進口統計資料(國家別)-----56
     表4-3 由台灣出口至美國之眼鏡統計資料-----57
     表4-4 美國太陽眼鏡市場進口統計資料(單位/國家別)-----58
     表4-5 品牌定位、訂價及通路間之關係-----62
     表4-6 眼鏡行銷企劃排程-----62
     表5-1 F公司策略思考之附加價值-----69
     表5-2 F公司及對應之策略行動一覽表-----91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6
     圖2-1 競爭三階段-----19
     圖2-2 進入模式折衷理論之決策架構-----33
     圖2-3 國際化過程的動態模型-----39
     圖3-1 本研究架構-----41
     圖4-1 眼鏡之通路與訂價關係圖-----59
     圖5-1 F公司組織架構-----72
     圖5-2 F公司指揮系統-----72
     圖5-3 個案公司的國際化過程-----83
     圖5-4 國際化能力蓄積動態圖-----9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于卓民,國際企業:環境與管理,台北:華泰,民89年。
     2.于卓民,國際行銷學─策略篇及分析篇,台北:華泰,民83年。
     3.方亮淵,「國際品牌授權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2年。
     4.王美雅,「流行產業核心資源與國際化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3年。
     5.王淮,「中小企業大陸市場進入模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3年。
     6.王開明、萬君豪,「企業戰略理論的新發展:資源基礎理論」,民90年。網站:經理學苑.中國www.vcmc.net。
     7.白錦裕,「台灣中小企業國際化之研究」,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8年。
     8.林茂桂,「台商企業國際化策略之研究」,大業工學院事業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4年。
     9.林晉寬,「組織資源之管理」,民84年。網站:http://140.127.13.63/ljk20.htm
     10.吳青松,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民85年。
     11.吳思華,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民89年。
     12.莊永順,「企業國際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工業電腦產業為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90年。
     13.張定綺譯,尼古拉斯.柯瑞奇原著,流行陰謀─名牌時裝帝國遊記,台北:時報,民84年。
     14.曾浩岳,「台灣廠商出口活動之研究─國際化階段及其影響因素」,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3年。
     15.趙義隆、于卓民、謝文雀,國際企業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87年。
     16.螘金花,「外派人員配偶海外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7年。
     二、英文部份
     1.Bartlett, C.A. & Ghoshal, S. (1989), Managing Across Borders: 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2.Contractor, F. J., “Perspectives for International IP Managers,” Les Nouvelles, 34(2), Jun. 1999, pp.41-50.
     3.Dahringer, L. D. and H. Muhlbacher (1991), International Marketing-A Global Prospective, NY: Addison-Wesley.
     4.Dunning, John H. (1981), “Explaining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Support of 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in Krishna Kumar and Maxwell G. McLeod (eds.), Multinational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Toronto: Lexington Books.
     5.Dunning, John H. (1993),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N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6.Hill C., Hwang P., and W. Kim (1990), “An Ec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7.Johanson, J. & J.E Vahlne (1977),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pring-Summer, pp.23-32.
     8.Johanson, J. & J.E. Vahlne (1990),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view, 7(4), pp.11-24.
     9.Kogut, B. (1985), “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pp.15-27.
     9.Kogut, B. (1985), “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pp.15-27.
     10.Medcof, J. W.,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Transnational Technology Strategy,”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1(1), 2000, pp.59-74.
     11.Mintzberg H., Quinn J.B. and S. Ghoshal (1995), “Canon: Competing on Capabilities, " in The Strategy Process: An European Perspective, London:Prentice-Hall.
     12.Porter, M. E. (1986), "Changing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pp.8-40.
     13.Petersen B. and L.S. Welch (2000), “International Retailing Operations: Downstream Entry and Expansion via Franchis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9, pp. 479-496.
     14.Prahalad, C. K. & Y. Doz, (1984),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Control System and Delegation Issu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Fall, pp.55- 72.
     15.Root, F. R (1987), Entry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16.Vernon, Raymond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 pp.190-207.
     17.Yip, George S. (1989), "Global Strategy - In a World of Natio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Fall, pp.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8736001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52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于卓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曾素玲zh_TW
dc.creator (作者) 曾素玲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May-2016 16:18:13 (UTC+8)-
dc.date.available 10-May-2016 16:18:1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May-2016 16:18:1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52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00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736001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藉由分析消費品製造廠商,即個案公司之國際化過程,探討企業國際化與能力蓄積之關聯性;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於中小企業國際化的建議。
       本論文係依據Johanson & Vahlne (1977)所提出之國際化過程的「動態模型」,適切地解釋本個案之國際化活動;主要以狀態面(State Aspect)及改變面(Change Aspect)的相互影響來說明該企業國際化的動態演變。
       一、企業國際化與能力之關聯性:
        (1)在中小企業國際化時,前一階段之能力係直接影響下一階段之國際市場進入策略。亦即企業根據本身現有之能力,選擇不同之進入策略(如出口外銷、海外生產、海外研發設計、海外合資建廠生產等),在此同時亦相對蓄積新的能力,以為下一階段國際化之用。
        (2)本階段之國際市場進入策略可使公司蓄積某種核心能力,如專業能力、OEM加工製造能力、OBM品牌行銷能力等;而透過上述國際化活動,企業將不斷蓄積相關之核心能力,以作為進入下一階段之能力基石。
       二、本研究具體發現如下:
        (1)在流行產業中,因消費者對「品牌」愈來愈重視,使得產業愈來愈向兩個極端發展。一端是高單價、高附加價值之國際知名品牌;另一端則是很強的代工製造能力,如亞洲公司之高效率、低成本之生產實力。企業要找出路,唯有從以上兩個極端擇一專注發展之。
        (2)流行產業專業之核心能力為:專業術語、美感、流行元素之掌握與運用、以及流行趨勢之敏感度。
        (3)OEM/ODM代工製造之核心能力為:速度、品質、價格、交貨期及服務。而整體效率之展現為企業成敗的關鍵。
        (4)OBM品牌行銷之核心能力為:產品定位與組合、存貨管控、應收帳款管理及銷售團隊管理。其中又以存貨控管之能力為經營成敗的關鍵。
        (5)OEM代工製造「國際化」的涉入程度較有限。主要的國際化過程為外銷出口、海外設廠生產、海外研發設計、及海外合資設廠。主要之目的仍在降低成本、提昇效率。
        (6)OBM品牌行銷之「國際化」涉入程度較深。主要的國際化過程為尋找各國代理商、設立國外行銷子公司、代理國際知名品牌、合資行銷、以及國際品牌授權。
        (7)品牌行銷首要應從本土市場(Home Market)開始做起,然後才有能力移轉成功之行銷經驗經營外國市場。
        (8)國際化是累積企業核心能力的一種途徑,國際化活動之參與可直接或間接提昇廠商之能力。國際化之過程與涉入將帶給本國企業技術提昇(如合資建廠)、品牌行銷(如合資行銷)及通路管理(如品牌授權)等知識與能力之提昇,故廠商應盡量從事國際化之相關活動。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謝辭
     論文摘要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流程-----5
       第四節 流行產業特性-----7
       第五節 論文之章節-----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源基礎理論13
       第二節 國際化之定義與理論-----21
       第三節 國際化之動機與進入策略-----28
       第四節 國際化之過程-----36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44
     第四章 產業分析
       第一節 眼鏡簡史-----48
       第二節 眼鏡產品介紹-----50
       第三節 全球眼鏡產業概況-----55
     第五章 個案分析
       第一節 個案公司背景-----65
       第二節 個案公司國際化過程-----73
       第三節 國際化過程能力蓄積之分析-----78
       第四節 研究發現彙總-----89
     第六章 結論及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96
       第三節 研究限制-----98
     參考文獻-----99
     附錄一:訪談綱要-----104
     附錄二:眼鏡產品結構-----106
     附錄三:逐夢F二十載-----108
     附錄四:F公司國際化活動一覽表-----112
     
     表目錄
     表2-1 策略性資源的內涵-----18
     表2-2 國際化之相關理論簡表-----27
     表2-3 國際化動機之相關理論簡表-----30
     表2-4 Dahringer & Muhlbacher之進入模式分類-----32
     表2-5 國際化過程之相關理論簡表-----37
     表4-1 太陽眼鏡消費國家級數量一覽表(1993)-----55
     表4-2 1990年美國太陽眼鏡進口統計資料(國家別)-----56
     表4-3 由台灣出口至美國之眼鏡統計資料-----57
     表4-4 美國太陽眼鏡市場進口統計資料(單位/國家別)-----58
     表4-5 品牌定位、訂價及通路間之關係-----62
     表4-6 眼鏡行銷企劃排程-----62
     表5-1 F公司策略思考之附加價值-----69
     表5-2 F公司及對應之策略行動一覽表-----91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6
     圖2-1 競爭三階段-----19
     圖2-2 進入模式折衷理論之決策架構-----33
     圖2-3 國際化過程的動態模型-----39
     圖3-1 本研究架構-----41
     圖4-1 眼鏡之通路與訂價關係圖-----59
     圖5-1 F公司組織架構-----72
     圖5-2 F公司指揮系統-----72
     圖5-3 個案公司的國際化過程-----83
     圖5-4 國際化能力蓄積動態圖-----92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
     論文摘要
     目錄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流程-----5
       第四節 流行產業特性-----7
       第五節 論文之章節-----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源基礎理論13
       第二節 國際化之定義與理論-----21
       第三節 國際化之動機與進入策略-----28
       第四節 國際化之過程-----36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44
     第四章 產業分析
       第一節 眼鏡簡史-----48
       第二節 眼鏡產品介紹-----50
       第三節 全球眼鏡產業概況-----55
     第五章 個案分析
       第一節 個案公司背景-----65
       第二節 個案公司國際化過程-----73
       第三節 國際化過程能力蓄積之分析-----78
       第四節 研究發現彙總-----89
     第六章 結論及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96
       第三節 研究限制-----98
     參考文獻-----99
     附錄一:訪談綱要-----104
     附錄二:眼鏡產品結構-----106
     附錄三:逐夢F二十載-----108
     附錄四:F公司國際化活動一覽表-----112
     
     表目錄
     表2-1 策略性資源的內涵-----18
     表2-2 國際化之相關理論簡表-----27
     表2-3 國際化動機之相關理論簡表-----30
     表2-4 Dahringer & Muhlbacher之進入模式分類-----32
     表2-5 國際化過程之相關理論簡表-----37
     表4-1 太陽眼鏡消費國家級數量一覽表(1993)-----55
     表4-2 1990年美國太陽眼鏡進口統計資料(國家別)-----56
     表4-3 由台灣出口至美國之眼鏡統計資料-----57
     表4-4 美國太陽眼鏡市場進口統計資料(單位/國家別)-----58
     表4-5 品牌定位、訂價及通路間之關係-----62
     表4-6 眼鏡行銷企劃排程-----62
     表5-1 F公司策略思考之附加價值-----69
     表5-2 F公司及對應之策略行動一覽表-----91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圖-----6
     圖2-1 競爭三階段-----19
     圖2-2 進入模式折衷理論之決策架構-----33
     圖2-3 國際化過程的動態模型-----39
     圖3-1 本研究架構-----41
     圖4-1 眼鏡之通路與訂價關係圖-----59
     圖5-1 F公司組織架構-----72
     圖5-2 F公司指揮系統-----72
     圖5-3 個案公司的國際化過程-----83
     圖5-4 國際化能力蓄積動態圖-----92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529en_US
dc.title (題名) 企業國際化與能力關聯性之研究-以太陽眼鏡公司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于卓民,國際企業:環境與管理,台北:華泰,民89年。
     2.于卓民,國際行銷學─策略篇及分析篇,台北:華泰,民83年。
     3.方亮淵,「國際品牌授權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2年。
     4.王美雅,「流行產業核心資源與國際化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3年。
     5.王淮,「中小企業大陸市場進入模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3年。
     6.王開明、萬君豪,「企業戰略理論的新發展:資源基礎理論」,民90年。網站:經理學苑.中國www.vcmc.net。
     7.白錦裕,「台灣中小企業國際化之研究」,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8年。
     8.林茂桂,「台商企業國際化策略之研究」,大業工學院事業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4年。
     9.林晉寬,「組織資源之管理」,民84年。網站:http://140.127.13.63/ljk20.htm
     10.吳青松,國際企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民85年。
     11.吳思華,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民89年。
     12.莊永順,「企業國際化策略之研究─以台灣工業電腦產業為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90年。
     13.張定綺譯,尼古拉斯.柯瑞奇原著,流行陰謀─名牌時裝帝國遊記,台北:時報,民84年。
     14.曾浩岳,「台灣廠商出口活動之研究─國際化階段及其影響因素」,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3年。
     15.趙義隆、于卓民、謝文雀,國際企業管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87年。
     16.螘金花,「外派人員配偶海外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87年。
     二、英文部份
     1.Bartlett, C.A. & Ghoshal, S. (1989), Managing Across Borders: 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2.Contractor, F. J., “Perspectives for International IP Managers,” Les Nouvelles, 34(2), Jun. 1999, pp.41-50.
     3.Dahringer, L. D. and H. Muhlbacher (1991), International Marketing-A Global Prospective, NY: Addison-Wesley.
     4.Dunning, John H. (1981), “Explaining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Support of 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in Krishna Kumar and Maxwell G. McLeod (eds.), Multinational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Toronto: Lexington Books.
     5.Dunning, John H. (1993),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N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6.Hill C., Hwang P., and W. Kim (1990), “An Ec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7.Johanson, J. & J.E Vahlne (1977),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Spring-Summer, pp.23-32.
     8.Johanson, J. & J.E. Vahlne (1990), "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view, 7(4), pp.11-24.
     9.Kogut, B. (1985), “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pp.15-27.
     9.Kogut, B. (1985), “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pp.15-27.
     10.Medcof, J. W., “The Resource-Based View and Transnational Technology Strategy,”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1(1), 2000, pp.59-74.
     11.Mintzberg H., Quinn J.B. and S. Ghoshal (1995), “Canon: Competing on Capabilities, " in The Strategy Process: An European Perspective, London:Prentice-Hall.
     12.Porter, M. E. (1986), "Changing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Winter, pp.8-40.
     13.Petersen B. and L.S. Welch (2000), “International Retailing Operations: Downstream Entry and Expansion via Franchis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9, pp. 479-496.
     14.Prahalad, C. K. & Y. Doz, (1984),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Control System and Delegation Issu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Fall, pp.55- 72.
     15.Root, F. R (1987), Entry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16.Vernon, Raymond (1966),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0, pp.190-207.
     17.Yip, George S. (1989), "Global Strategy - In a World of Natio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Fall, pp.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