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汽車零件製造商生產與作業策略之個案研究
作者 張建仁
貢獻者 李易諭
張建仁
日期 2002
上傳時間 10-May-2016 16:18:51 (UTC+8)
摘要   汽車產業影響範圍廣闊,橫跨有電子、鋼鐵、塑膠、石化等等,雖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數十年,但由於經營環境特殊原因,使得我國一直沒有整車自製能力,無法打入國際市場;但窮則變,變則通,在汽車零組件上我國卻迎頭趕上汽車技術母廠原供應商,製造技術已具有世界水準,為未來台灣汽車產業有潛力的發展方向。
       由於我國即將加入WTO,在入會之後,汽車產業勢必面臨激烈競爭,因此本研究以汽車零組件作為研究對象,以個案研究方式,探討我國汽車零組件廠商應如何擬定生產與作業策略,建立起可長可久競爭優勢,以因應這個挑戰。
       由於汽車零組件非位居汽車產業中央位置,因此汽車零組件廠商成功關鍵因素乃在於能對其所處汽車網路組織、以及汽車產業供應鏈扮演重要的一環有關,這是本研究所欲探討主題之一。
       根據本研究整理後,認為個案公司主要關鍵成功因素在於,對下游汽車廠配合度高、生產製造技術優於同業、有自行設計能力非一般零件代工廠、經營團隊強、現發展新產品未來潛力佳等。
       經過對個案公司觀察,本研究建議國內汽車零件廠商應該要達到以下要項:
       1.汽車零件廠競爭必須即時配合汽車廠各項要求,如品質、價格、生產彈性、交貨時間等因素,當配合能力愈強,下單意願愈高。
       2.汽車零件廠競爭必須走在汽車廠要求之前,才會有競爭優勢。
       3.汽車零件廠必須設法走向能配合中心廠製造設計一端,由於成本的下降遲早會面臨瓶頸,而汽車廠有時可能會變更部分設計以滿足當地消費者特殊需求及嗜好,而零件廠能夠有能力替汽車廠變更設計將獲得競爭優勢,提高本身附加價值。
謝辭
     論文摘要-----I
     目錄-----III
     表目錄-----V
     圖目錄-----V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三節 研究架構-----7
       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9
     第貳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策略概念-----13
       第二節 網路組織-----27
       第三節 供應鏈管理-----40
       第四節 全面品質管理與汽車產業相關研究-----50
       第五節 及時化生產系統與汽車產業相關研究-----57
     第參章 研究設計-----63
     第肆章 外在分析與機會威脅認定-----66
       第一節 環境分析-----67
       第二節 產業分析-----72
       第三節 顧客分析-----87
       第四節 競爭對手分析-----91
       第五節 關鍵成功因素暨機會與威脅認定-----93
     第伍章 內在分析與優劣勢評估-----99
       第一節 個案公司簡介-----99
       第二節 個案公司現行生產與作業策略分析-----107
       第三節 策略困擾分析-----126
       第四節 優劣勢分析-----128
     第陸章 問題認定及生產與作業策略建議-----131
       第一節 問題認定-----131
       第二節 生產與作業策略建議-----133
     第柒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35
       第一節 研究結論-----135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6
     參考文獻-----139
     
     表目錄
     表2-1-1 Miles & Snow四種適應性策略-----18
     表2-1-2 Porter Generic Stratey-----22
     表2-2-1 產業合作網路的類型與成因-----39
     表4-2-1 台灣汽車廠概況-----78
     表4-2-2 台灣汽車零組件業分類與規模-----87
     表5-1-1 裕隆汽車公司SCS系統訂單-----106
     表5-1-2 個案公司與汽車廠之供應鏈連結方式-----109
     表5-2-1 個案公司實施之品質認證系統-----118
     表5-2-2 全面品質調查涵蓋範圍-----123
     表5-2-3 VA/VE改善活動架構-----124
     表5-2-4 生產和作業策略與個案公司優勢比較表-----127
     
     圖目錄
     圖1-3-1 本研究流程架構-----10
     圖2-1-1 Porter之五力分析-----20
     圖2-3-1 整個鄰接供應網路-----44
     圖2-4-1 全面品質管理演進-----56
     圖2-4-2 傳統的品質成本模式-----60
     圖2-4-3 一開始就投資防範性品管措施能快速降低其他各類的本-----60
     圖2-5-1 JIT方式系統圖-----66
     圖3-1-1 研究觀念架構圖-----68
     圖4-2-1 各車廠與國外技術合作關係-----79
     圖4-2-2 台灣汽車產業發展歷程-----81
     圖4-2-3 台灣汽車生產車種結構分析-----82
     圖4-2-4 中衛體系第一類體系-----84
     圖4-2-5 中衛體系第二類體系-----84
     圖4-2-6 中衛體系第三類體系-----85
     圖5-1-1 個案公司組織架構圖-----10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毛文騏,『我國汽車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8年。
     2.司徒達賢,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勝,民90年。
     3.吳思華,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民85年。
     4.宋清國,『企業導入供應鏈管理系統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經營管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90年。
     5.李宗哲,『中小企業合作優勢-中小企業的合作網路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蹟』,產業發展與政策研討會,中華經濟研究院,民84年。
     6.周旭華譯,Michael E. Porter著,競爭策略,台北:天下,民87年。
     7.邱信維,『產業供應鏈之實證研究-以汽車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90年。
     8.徐脩忠等,及時生產系統-實務操演手冊,台北:科技圖書,民87年。
     9.張奇,『網路組織中合作關係之研究-以中衛體系中汽車暨零組件產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6年。
     10.陳水圖,『新產品開發管理、網路組織與績效之研究:以中衛體系汽車零組件製造商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1.陳育菁,『我國汽車產業供應鏈特性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運輸工程與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9年。
     12.黃宏義譯,大前研一著,策略家的智慧,台北:長河,民76年。
     13.黃國鈞,『從中華汽車採購部門程序探討台灣汽車業合作網路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7年。
     14.黃智偉,『供應鏈管理下供應商選擇評估之研究-以台灣地區中衛體系汽機業與電腦資訊業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為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9年。
     15.葉匡時、蔡敦浩、和王俊森,『台灣紡織業的網路結構』,中山管理評論,卷二期一,民83年,p.p.102-121。
     16.葉淑君,『中心廠JIT採購與衛星廠製造批量互動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技術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7年。
     17.廖文森,『進入障礙、公司特質與進入策略、競爭策略之關係研究-以台灣地區先進汽車電子零組件廠商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5年。
     18.廖建順,『我國汽車經營策略之研究-策略矩陣分析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4年。
     19.廖建豪,『台灣汽車產業經營策略分析』,私立長庚醫學院暨工程學院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6年。
     20.鄭勝忠,『價值鏈體系網路組織合作關係之研究-國內汽車零組件製造業之實證』,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民86年。
     二、英文部分
     1.Aaker, D. A.,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1st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ms, 1985
     2.Ayers, J., Supply Chain Strategies, Information Strategy --The Executive``s Journal , Vol.15,Winter 1999.
     3.Benson, R.J., "JIT: Not Just For the Factory",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 St Louis: Mo, 1986, p.p.370-374.
     4.Chandler, A. D. Jr.,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62.
     5.Chase, R.B., "The Service Factory:A Future Vi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991, p.p.60-70.
     6.Christopher, M.,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s and Improving Services, London: Pitman, 1992.
     7.Crosby, P.B., Quality is Free, McGraw-Hill, 1979.
     8.Deming, W.E.,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s, MIT Center for Advanced Engineering Study, 1982.
     9.Dornier, P., R. Ernst, M. Fender, and P. Kouvelis., Global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Text and Casea ,New York; John Wiley,1998.
     10.Ellram, L, M., A Managerial Guide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 of Purchasing Partnershi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Summer, 1991.
     11.Frankfort-Nachmias & Nachmias,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2000.
     12.Hamel, G., "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2, 1991, p.p. 83-103.
     13.Harrison, A., Just-in-Time in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 1992.
     14.Hofer, C.W., and D.E. Schendel, Strategic Management: A new View of Business Policy and Planning, New York: Little, Brown and Co., 1979.
     15.Jarillo, J.C., "On Strategic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9, 1988, p.p.31-41.
     16.Johanson, J. & L.G. Mattsso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in Industrial System: A Network Approach Compared with the Transactional Cost Approach",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s, Vol.17, 1987, p.p.34-38.
     17.Kamann , D. F. & D. Dtrijker, The Network Approach :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Innovation Networks : Spatial Perspectives, London and New York: Belhaven Press, 1992.
     18.Kalakota, R. and Whinston, A. B. "Frontier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1996.
     19.Lewis, J.D., Partnerships for Profit: Structuring and Managing Strategic Alliances, New York: Free Press,1990.
     20.Miles, R.E. and C.C. Snow. ,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 McGraw-Hills, 1978.
     21.Muller, R. K., Corporate Networking: How to tap Unconventional Wisdom, Corporate Networking: Building Channels for Information and Influence, New York: Free Press, 1986.
     22.Porter & Fuller, "Coalitions and Global Strategy: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315-343.
     23.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Free Press, 1980.
     24.Preffer J. & G.R. Salancik,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8.
     25.Thorelli, H.B., "Networks: 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7, 1986, p.p.37-51.
     26.Voss, C.A., Just-in-time Manufacture, IFS/Springer-Verlag, 1987.
     27.Yin. R.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Series Vol.5, 2nd Edition, London: Sag Publication, 1994.
     28.Glueck, W.F., Business Policy: Strategy Formulation and Management Action, 1976,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29.Aaker, D.A.,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Vol.17, 1984,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889310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55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易諭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建仁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建仁zh_TW
dc.date (日期) 200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May-2016 16:18:51 (UTC+8)-
dc.date.available 10-May-2016 16:18:5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May-2016 16:18:5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55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02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893101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汽車產業影響範圍廣闊,橫跨有電子、鋼鐵、塑膠、石化等等,雖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數十年,但由於經營環境特殊原因,使得我國一直沒有整車自製能力,無法打入國際市場;但窮則變,變則通,在汽車零組件上我國卻迎頭趕上汽車技術母廠原供應商,製造技術已具有世界水準,為未來台灣汽車產業有潛力的發展方向。
       由於我國即將加入WTO,在入會之後,汽車產業勢必面臨激烈競爭,因此本研究以汽車零組件作為研究對象,以個案研究方式,探討我國汽車零組件廠商應如何擬定生產與作業策略,建立起可長可久競爭優勢,以因應這個挑戰。
       由於汽車零組件非位居汽車產業中央位置,因此汽車零組件廠商成功關鍵因素乃在於能對其所處汽車網路組織、以及汽車產業供應鏈扮演重要的一環有關,這是本研究所欲探討主題之一。
       根據本研究整理後,認為個案公司主要關鍵成功因素在於,對下游汽車廠配合度高、生產製造技術優於同業、有自行設計能力非一般零件代工廠、經營團隊強、現發展新產品未來潛力佳等。
       經過對個案公司觀察,本研究建議國內汽車零件廠商應該要達到以下要項:
       1.汽車零件廠競爭必須即時配合汽車廠各項要求,如品質、價格、生產彈性、交貨時間等因素,當配合能力愈強,下單意願愈高。
       2.汽車零件廠競爭必須走在汽車廠要求之前,才會有競爭優勢。
       3.汽車零件廠必須設法走向能配合中心廠製造設計一端,由於成本的下降遲早會面臨瓶頸,而汽車廠有時可能會變更部分設計以滿足當地消費者特殊需求及嗜好,而零件廠能夠有能力替汽車廠變更設計將獲得競爭優勢,提高本身附加價值。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謝辭
     論文摘要-----I
     目錄-----III
     表目錄-----V
     圖目錄-----V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三節 研究架構-----7
       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9
     第貳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策略概念-----13
       第二節 網路組織-----27
       第三節 供應鏈管理-----40
       第四節 全面品質管理與汽車產業相關研究-----50
       第五節 及時化生產系統與汽車產業相關研究-----57
     第參章 研究設計-----63
     第肆章 外在分析與機會威脅認定-----66
       第一節 環境分析-----67
       第二節 產業分析-----72
       第三節 顧客分析-----87
       第四節 競爭對手分析-----91
       第五節 關鍵成功因素暨機會與威脅認定-----93
     第伍章 內在分析與優劣勢評估-----99
       第一節 個案公司簡介-----99
       第二節 個案公司現行生產與作業策略分析-----107
       第三節 策略困擾分析-----126
       第四節 優劣勢分析-----128
     第陸章 問題認定及生產與作業策略建議-----131
       第一節 問題認定-----131
       第二節 生產與作業策略建議-----133
     第柒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35
       第一節 研究結論-----135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6
     參考文獻-----139
     
     表目錄
     表2-1-1 Miles & Snow四種適應性策略-----18
     表2-1-2 Porter Generic Stratey-----22
     表2-2-1 產業合作網路的類型與成因-----39
     表4-2-1 台灣汽車廠概況-----78
     表4-2-2 台灣汽車零組件業分類與規模-----87
     表5-1-1 裕隆汽車公司SCS系統訂單-----106
     表5-1-2 個案公司與汽車廠之供應鏈連結方式-----109
     表5-2-1 個案公司實施之品質認證系統-----118
     表5-2-2 全面品質調查涵蓋範圍-----123
     表5-2-3 VA/VE改善活動架構-----124
     表5-2-4 生產和作業策略與個案公司優勢比較表-----127
     
     圖目錄
     圖1-3-1 本研究流程架構-----10
     圖2-1-1 Porter之五力分析-----20
     圖2-3-1 整個鄰接供應網路-----44
     圖2-4-1 全面品質管理演進-----56
     圖2-4-2 傳統的品質成本模式-----60
     圖2-4-3 一開始就投資防範性品管措施能快速降低其他各類的本-----60
     圖2-5-1 JIT方式系統圖-----66
     圖3-1-1 研究觀念架構圖-----68
     圖4-2-1 各車廠與國外技術合作關係-----79
     圖4-2-2 台灣汽車產業發展歷程-----81
     圖4-2-3 台灣汽車生產車種結構分析-----82
     圖4-2-4 中衛體系第一類體系-----84
     圖4-2-5 中衛體系第二類體系-----84
     圖4-2-6 中衛體系第三類體系-----85
     圖5-1-1 個案公司組織架構圖-----103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辭
     論文摘要-----I
     目錄-----III
     表目錄-----V
     圖目錄-----V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三節 研究架構-----7
       第四節 論文章節架構-----9
     第貳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策略概念-----13
       第二節 網路組織-----27
       第三節 供應鏈管理-----40
       第四節 全面品質管理與汽車產業相關研究-----50
       第五節 及時化生產系統與汽車產業相關研究-----57
     第參章 研究設計-----63
     第肆章 外在分析與機會威脅認定-----66
       第一節 環境分析-----67
       第二節 產業分析-----72
       第三節 顧客分析-----87
       第四節 競爭對手分析-----91
       第五節 關鍵成功因素暨機會與威脅認定-----93
     第伍章 內在分析與優劣勢評估-----99
       第一節 個案公司簡介-----99
       第二節 個案公司現行生產與作業策略分析-----107
       第三節 策略困擾分析-----126
       第四節 優劣勢分析-----128
     第陸章 問題認定及生產與作業策略建議-----131
       第一節 問題認定-----131
       第二節 生產與作業策略建議-----133
     第柒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35
       第一節 研究結論-----135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6
     參考文獻-----139
     
     表目錄
     表2-1-1 Miles & Snow四種適應性策略-----18
     表2-1-2 Porter Generic Stratey-----22
     表2-2-1 產業合作網路的類型與成因-----39
     表4-2-1 台灣汽車廠概況-----78
     表4-2-2 台灣汽車零組件業分類與規模-----87
     表5-1-1 裕隆汽車公司SCS系統訂單-----106
     表5-1-2 個案公司與汽車廠之供應鏈連結方式-----109
     表5-2-1 個案公司實施之品質認證系統-----118
     表5-2-2 全面品質調查涵蓋範圍-----123
     表5-2-3 VA/VE改善活動架構-----124
     表5-2-4 生產和作業策略與個案公司優勢比較表-----127
     
     圖目錄
     圖1-3-1 本研究流程架構-----10
     圖2-1-1 Porter之五力分析-----20
     圖2-3-1 整個鄰接供應網路-----44
     圖2-4-1 全面品質管理演進-----56
     圖2-4-2 傳統的品質成本模式-----60
     圖2-4-3 一開始就投資防範性品管措施能快速降低其他各類的本-----60
     圖2-5-1 JIT方式系統圖-----66
     圖3-1-1 研究觀念架構圖-----68
     圖4-2-1 各車廠與國外技術合作關係-----79
     圖4-2-2 台灣汽車產業發展歷程-----81
     圖4-2-3 台灣汽車生產車種結構分析-----82
     圖4-2-4 中衛體系第一類體系-----84
     圖4-2-5 中衛體系第二類體系-----84
     圖4-2-6 中衛體系第三類體系-----85
     圖5-1-1 個案公司組織架構圖-----103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553en_US
dc.title (題名) 汽車零件製造商生產與作業策略之個案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毛文騏,『我國汽車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8年。
     2.司徒達賢,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台北:智勝,民90年。
     3.吳思華,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民85年。
     4.宋清國,『企業導入供應鏈管理系統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經營管理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90年。
     5.李宗哲,『中小企業合作優勢-中小企業的合作網路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蹟』,產業發展與政策研討會,中華經濟研究院,民84年。
     6.周旭華譯,Michael E. Porter著,競爭策略,台北:天下,民87年。
     7.邱信維,『產業供應鏈之實證研究-以汽車產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90年。
     8.徐脩忠等,及時生產系統-實務操演手冊,台北:科技圖書,民87年。
     9.張奇,『網路組織中合作關係之研究-以中衛體系中汽車暨零組件產業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國86年。
     10.陳水圖,『新產品開發管理、網路組織與績效之研究:以中衛體系汽車零組件製造商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1.陳育菁,『我國汽車產業供應鏈特性之探討』,國立交通大學運輸工程與管理學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9年。
     12.黃宏義譯,大前研一著,策略家的智慧,台北:長河,民76年。
     13.黃國鈞,『從中華汽車採購部門程序探討台灣汽車業合作網路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7年。
     14.黃智偉,『供應鏈管理下供應商選擇評估之研究-以台灣地區中衛體系汽機業與電腦資訊業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為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9年。
     15.葉匡時、蔡敦浩、和王俊森,『台灣紡織業的網路結構』,中山管理評論,卷二期一,民83年,p.p.102-121。
     16.葉淑君,『中心廠JIT採購與衛星廠製造批量互動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技術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7年。
     17.廖文森,『進入障礙、公司特質與進入策略、競爭策略之關係研究-以台灣地區先進汽車電子零組件廠商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5年。
     18.廖建順,『我國汽車經營策略之研究-策略矩陣分析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4年。
     19.廖建豪,『台灣汽車產業經營策略分析』,私立長庚醫學院暨工程學院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民86年。
     20.鄭勝忠,『價值鏈體系網路組織合作關係之研究-國內汽車零組件製造業之實證』,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民86年。
     二、英文部分
     1.Aaker, D. A.,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1st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ms, 1985
     2.Ayers, J., Supply Chain Strategies, Information Strategy --The Executive``s Journal , Vol.15,Winter 1999.
     3.Benson, R.J., "JIT: Not Just For the Factory",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American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 St Louis: Mo, 1986, p.p.370-374.
     4.Chandler, A. D. Jr.,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62.
     5.Chase, R.B., "The Service Factory:A Future Vi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1991, p.p.60-70.
     6.Christopher, M.,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s and Improving Services, London: Pitman, 1992.
     7.Crosby, P.B., Quality is Free, McGraw-Hill, 1979.
     8.Deming, W.E.,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s, MIT Center for Advanced Engineering Study, 1982.
     9.Dornier, P., R. Ernst, M. Fender, and P. Kouvelis., Global Operations and Logistics:Text and Casea ,New York; John Wiley,1998.
     10.Ellram, L, M., A Managerial Guidelin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 of Purchasing Partnershi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Summer, 1991.
     11.Frankfort-Nachmias & Nachmias,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2000.
     12.Hamel, G., "C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2, 1991, p.p. 83-103.
     13.Harrison, A., Just-in-Time in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 1992.
     14.Hofer, C.W., and D.E. Schendel, Strategic Management: A new View of Business Policy and Planning, New York: Little, Brown and Co., 1979.
     15.Jarillo, J.C., "On Strategic Network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9, 1988, p.p.31-41.
     16.Johanson, J. & L.G. Mattsso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in Industrial System: A Network Approach Compared with the Transactional Cost Approach",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s, Vol.17, 1987, p.p.34-38.
     17.Kamann , D. F. & D. Dtrijker, The Network Approach :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Innovation Networks : Spatial Perspectives, London and New York: Belhaven Press, 1992.
     18.Kalakota, R. and Whinston, A. B. "Frontier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1996.
     19.Lewis, J.D., Partnerships for Profit: Structuring and Managing Strategic Alliances, New York: Free Press,1990.
     20.Miles, R.E. and C.C. Snow. ,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 McGraw-Hills, 1978.
     21.Muller, R. K., Corporate Networking: How to tap Unconventional Wisdom, Corporate Networking: Building Channels for Information and Influence, New York: Free Press, 1986.
     22.Porter & Fuller, "Coalitions and Global Strategy: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315-343.
     23.Porter, M. E.,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Free Press, 1980.
     24.Preffer J. & G.R. Salancik,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8.
     25.Thorelli, H.B., "Networks: 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 7, 1986, p.p.37-51.
     26.Voss, C.A., Just-in-time Manufacture, IFS/Springer-Verlag, 1987.
     27.Yin. R.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Series Vol.5, 2nd Edition, London: Sag Publication, 1994.
     28.Glueck, W.F., Business Policy: Strategy Formulation and Management Action, 1976,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29.Aaker, D.A., Strategic Market Management, Vol.17, 1984,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