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不同年齡層兒童的壓力觀探討
作者 張秀玲
貢獻者 許文耀
張秀玲
日期 1998
上傳時間 10-May-2016 16:22:59 (UTC+8)
摘要   有關兒童壓力的研究,不論是「疾病模式」或「發展模式」的觀點,皆是以生活事件的發生至個人適應功能的發展脈絡為主軸,探討壓力對兒童的影響。不同處只在於強調影響性質的不同,鮮少探討兒童面對生活事件時,個人是如何知覺其內在的壓力經驗。本研究的目的,即是探討兒童對壓力經驗的知覺,是否依年級和情境壓力特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以及年級和情境的壓力特性在壓力經驗知覺的不同,是否因壓力來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年級因素是指國小一、三、六年級的學童;情境的壓力特性則是指個人與環境間的不一致關係,不一致的關係可分為“要求做到、卻沒有做”和“要求不要做、卻做了”等兩方面;壓力來源則是指“權威要求”和“個人要求”;兒童的壓力經驗可分為認知經驗和情緒經驗,認知經驗包括要求覺知的正確性、壓力感受的特性、和壓力經驗的解釋,情緒經驗則是指情緒類別、情緒反應強度和情緒經驗的知覺線索。年級、情境的壓力特性、以及壓力來源是獨變項,兒童壓力經驗的認知和情緒因素則是依變項。
       本研究的方式是以結構式訪談配合故事判斷作業,來瞭解不同年級的兒童處在不同壓力特性的情境時的反應。兒童的反應內容是以錄音方式作為收集,研究結果的整理,是將兒童的反應內容全數轉謄為逐字稿後,依資料的屬性及性質,分別以現象的描述、洛基對數線性模式考驗、和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等方法,作為結果的分析與呈現的方式。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1.面對“權威要求”時,兒童在「互動面」的壓力解釋,是隨著年級的增長而有遞增的現象。普遍而言,高年級兒童比低年級兒童,較會從情境感受到「壓力處理」感受、較多以「心理」作為情緒的知覺方式;低年級比高年級兒童較多以「表情」、「生理」作為情緒的知覺方式。
       2.面對“權威要求”時,兒童處於“要求不要做、卻做了”比“要求做到、卻沒有做”的壓力情境時,較多以「互動面」作為壓力經驗的解釋、較多感受到「具體性威脅」、較多以「心理」作為情緒經驗的知覺線索。反之,當兒童處於“要求做到、卻沒有做”比“要求不要做、卻做了”的壓力情境時,較多感受到「內在心理威脅」。
       3.面對“個人要求”時,兒童從情境所感受到的「內在心理威脅」和以「心理」作為情緒知覺線索,會隨著年級的增長而有遞增的現象;以「表情」作為情緒知覺線索,會隨著年級的增長而有遞減的現象。另方面,高年級比低年級兒童,對情境的要求有較多「正確」的覺知、較多「壓力處理」的感受、較多以「行為」作為情緒經驗的知覺線索。
       4.面對“個人要求”時,兒童處於“要求不要做、卻做了”比“要求做到、卻沒有做”的壓力情境時,較多從情境感受到「壓力處理」感受和「內在心理威脅」、有較多的「難過情緒」、較強烈的「難過情緒」和「生氣情緒」。反之,當兒童處於“要求做到、卻沒有做”比“要求不要做、卻做了”的壓力情境時,對情境的要求有較多的正確覺知、較多感受到「自我受到威脅」及「具體性威脅」的感受。
       5.不同年級的兒童在「互動面」的壓力經驗解釋、從情境中感受到「自我受到威脅」的感覺、表達以「行為」、表達且選擇以「心理」線索來覺察個人的情緒狀態等反應,都不因要求來源是“權威”或“個人”而有不同型態的反應。反之,不同年級兒童在其他方面的反應,皆因壓力來源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型態。
       6.兒童處於不同的壓力情境,在「反應面」的壓力經驗解釋、從情境中感受到「自我受到威脅」和「壓力處理」的感受、「生氣」情緒的反應強度、表達以「事件及影響,性」和「心理」、以及選擇以「行為」和「表情」作為情緒的知覺線索,都不因要求來源是“權威”或“個人”而有不同型態的反應。反之,兒童處於不同的壓力情境在其他方面的反應,皆因壓力來源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型態。
       綜合討論部分,研究者針對上述結果的可能原因加以討論,同時也檢討本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結果的限制,最後提出對未來可能研究方向的建議。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心理學系
811560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60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文耀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張秀玲zh_TW
dc.creator (作者) 張秀玲zh_TW
dc.date (日期) 199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May-2016 16:22:59 (UTC+8)-
dc.date.available 10-May-2016 16:22:5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May-2016 16:22:5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60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06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心理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11560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有關兒童壓力的研究,不論是「疾病模式」或「發展模式」的觀點,皆是以生活事件的發生至個人適應功能的發展脈絡為主軸,探討壓力對兒童的影響。不同處只在於強調影響性質的不同,鮮少探討兒童面對生活事件時,個人是如何知覺其內在的壓力經驗。本研究的目的,即是探討兒童對壓力經驗的知覺,是否依年級和情境壓力特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以及年級和情境的壓力特性在壓力經驗知覺的不同,是否因壓力來源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年級因素是指國小一、三、六年級的學童;情境的壓力特性則是指個人與環境間的不一致關係,不一致的關係可分為“要求做到、卻沒有做”和“要求不要做、卻做了”等兩方面;壓力來源則是指“權威要求”和“個人要求”;兒童的壓力經驗可分為認知經驗和情緒經驗,認知經驗包括要求覺知的正確性、壓力感受的特性、和壓力經驗的解釋,情緒經驗則是指情緒類別、情緒反應強度和情緒經驗的知覺線索。年級、情境的壓力特性、以及壓力來源是獨變項,兒童壓力經驗的認知和情緒因素則是依變項。
       本研究的方式是以結構式訪談配合故事判斷作業,來瞭解不同年級的兒童處在不同壓力特性的情境時的反應。兒童的反應內容是以錄音方式作為收集,研究結果的整理,是將兒童的反應內容全數轉謄為逐字稿後,依資料的屬性及性質,分別以現象的描述、洛基對數線性模式考驗、和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等方法,作為結果的分析與呈現的方式。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1.面對“權威要求”時,兒童在「互動面」的壓力解釋,是隨著年級的增長而有遞增的現象。普遍而言,高年級兒童比低年級兒童,較會從情境感受到「壓力處理」感受、較多以「心理」作為情緒的知覺方式;低年級比高年級兒童較多以「表情」、「生理」作為情緒的知覺方式。
       2.面對“權威要求”時,兒童處於“要求不要做、卻做了”比“要求做到、卻沒有做”的壓力情境時,較多以「互動面」作為壓力經驗的解釋、較多感受到「具體性威脅」、較多以「心理」作為情緒經驗的知覺線索。反之,當兒童處於“要求做到、卻沒有做”比“要求不要做、卻做了”的壓力情境時,較多感受到「內在心理威脅」。
       3.面對“個人要求”時,兒童從情境所感受到的「內在心理威脅」和以「心理」作為情緒知覺線索,會隨著年級的增長而有遞增的現象;以「表情」作為情緒知覺線索,會隨著年級的增長而有遞減的現象。另方面,高年級比低年級兒童,對情境的要求有較多「正確」的覺知、較多「壓力處理」的感受、較多以「行為」作為情緒經驗的知覺線索。
       4.面對“個人要求”時,兒童處於“要求不要做、卻做了”比“要求做到、卻沒有做”的壓力情境時,較多從情境感受到「壓力處理」感受和「內在心理威脅」、有較多的「難過情緒」、較強烈的「難過情緒」和「生氣情緒」。反之,當兒童處於“要求做到、卻沒有做”比“要求不要做、卻做了”的壓力情境時,對情境的要求有較多的正確覺知、較多感受到「自我受到威脅」及「具體性威脅」的感受。
       5.不同年級的兒童在「互動面」的壓力經驗解釋、從情境中感受到「自我受到威脅」的感覺、表達以「行為」、表達且選擇以「心理」線索來覺察個人的情緒狀態等反應,都不因要求來源是“權威”或“個人”而有不同型態的反應。反之,不同年級兒童在其他方面的反應,皆因壓力來源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型態。
       6.兒童處於不同的壓力情境,在「反應面」的壓力經驗解釋、從情境中感受到「自我受到威脅」和「壓力處理」的感受、「生氣」情緒的反應強度、表達以「事件及影響,性」和「心理」、以及選擇以「行為」和「表情」作為情緒的知覺線索,都不因要求來源是“權威”或“個人”而有不同型態的反應。反之,兒童處於不同的壓力情境在其他方面的反應,皆因壓力來源不同而有不同的反應型態。
       綜合討論部分,研究者針對上述結果的可能原因加以討論,同時也檢討本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結果的限制,最後提出對未來可能研究方向的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誌謝
     摘要
     目錄
     附表一覽表
     附圖一覽表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章 文獻探討-----3
       第一節 壓力理論-----3
       第二節 兒童壓力研究-----11
       第三節 由知覺情緒經驗的觀點探討兒童的壓力現象-----22
       第四節 結論-----39
       第五節 研究理念架構和假設-----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50
       第一節 研究對象-----50
       第二節 研究與實驗設計-----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55
       第四節 研究程序-----57
       第五節 資料的整理與分類-----68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結果呈現-----102
     第四章 研究結果-----107
       第一節 要求來源:權威人物-----126
       第二節 要求來源:個人-----126
       第三節 結果整合-----147
       第四節 研究假設與研究結果間比較-----176
     第五章 綜合討論-----187
       第一節 研究結果的說明與討論-----187
       第二節 研究架構的討論-----198
       第三節 研究方法的討論-----203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方向-----206
     參考文獻-----210
       一、中文部分-----210
       二、英文部分-----211
     附錄-----220
       附錄一、情緒臉譜-----220
       附錄二、故事圖卡-----221
     
     附表一覽表
     表2-1、不同壓力觀的差異-----5
     表2-2、兒童的生活事件之研究-----16
     表2-3、兒童的因應方式之研究-----24
     表2-4、情緒與核心關係原則間關係-----26
     表2-5、兒童混合情緒概念的發展-----30
     表2-6、情感知識、情感表達控制、混合情緒、情緒的起因的解釋層次-----35
     表2-7、兒童壓力事件的意義與情緒內涵之比較-----38
     表3-1、壓力特性與要求、行為的內、外在向度間關係-----52
     表3-3、壓力來源、壓力特性、故事情境、壓力經驗解釋、壓力感受間關係-----54
     表3-3、要求性質的分類表(他人面)-----69
     表3-3、要求性質的分類表(個人面)-----71
     表3-4、兒童壓力經驗解釋的分類表(要求面)-----74
     表3-4、兒童壓力經驗解釋的分類表(反應面:心理)-----76
     表3-4、兒童壓力經驗解釋的分類表(反應面:心理及行為)-----81
     表3-4、兒童壓力經驗解釋的分類表(互動面)-----84
     表3-5、兒童壓力感受特性的分類表(自我受到威脅)-----86
     表3-5、兒童壓力感受特性的分類表(壓力處理)-----91
     表3-6、情緒知覺線索的分類表(事件及影響性)-----95
     表3-6、情緒知覺線索的分類表(生理反應)-----97
     表3-6、情緒知覺線索的分類表(行為及結果)-----98
     表3-6、情緒知覺線索的分類表(內在及心理)-----100
     表4-1、面對“權威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知覺正確,性的反應人次-----107
     表4-2、表4-1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08
     表4-3、面對權威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的壓力情境,有無「刺激面」解釋的反應人次-----108
     表4-4、表4-3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09
     表4-5、面對權威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有無「反應面」解釋的反應人次-----109
     表4-6、表4-5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10
     表4-8、表4-7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11
     表4-9、{12}{13}{23}模式相應的洛基模式之參數值(β)-----111
     表4-10、面對權威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有無「自我受到威脅」感受的反應人次-----112
     表4-11、表4-10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12
     表4-12、面對權威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有無「壓力處理」感受的反應人次-----113
     表4-13、表4-12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14
     表4-14、{12}{13}模式相應的洛基模式之參數值(β)-----114
     表4-15、面對權威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感受威脅性質」的反應人次-----115
     表4-16、表4-15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15
     表4-17、{12}{23}模式相應的洛基模式之參數值(β)-----115
     表4-18、面對權威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有無「難過情緒」的反應人次-----116
     表4-19、表4-18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16
     表4-20、面對權威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有無「害怕情緒」的反應人次-----117
     表4-21、表4-20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17
     表4-22、面對權威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有無「生氣情緒」的反應人次-----118
     表4-23、表4-22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18
     表4-24、面對權威要求時,年級、壓力情境在各情緒類別的反應強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9
     表4-25、面對權威要求時,年級、壓力情境在知覺線索的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1
     表4-26、面對權威要求時,年級、壓力情境提供知覺線索的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22
     表4-27、年級、壓力情境、交互作用在「權威要求」情境下,在各依變項的綜合結果-----124
     表4-28、面對個人要求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知覺正確性的反應人次-----127
     表4-29、表4-28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28
     表4-30、{12}{13}{23}模式相應的洛基模式之參數值(β)-----128
     表4-31、面對個人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有無「刺激面」解釋的反應人次-----129
     表4-32、表4-31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29
     表4-33、面對個人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有無「反應面」解釋的反應人次-----129
     表4-34、表4-33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30
     表4-35、面對個人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有無「互動面」解釋的反應人次-----130
     表4-36、表4-35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30
     表4-37、面對個人要求,不同年級在不同壓力情境,有無「自我受到威脅」感受的反應人次-----131
     表4-38、表4-37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31
     表4-39、{12}{23}模式相應的洛基模式之參數值(β)-----132
     表4-40、面對個人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有無「壓力處理」感受的反應人次-----133
     表4-41、表4-40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33
     表4-42、{12}{13}{23}模式相應的洛基模式之參數值(β)-----133
     表4-43、面對個人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感受威脅性質之選擇的反應人次-----134
     表4-44、表4-43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35
     表4-45、{12}{13}{23}模式相應的洛基模式之參數值(β)-----135
     表4-46、面對個人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有無「難過情緒」的反應人次-----136
     表4-47、表4-46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36
     表4-47、{12}{13}{23}模式相應的洛基模式之參數值(β)-----136
     表4-49、面對個人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有無「害怕情緒」的反應人次-----137
     表4-50、表4-49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37
     表4-51、面對個人要求,不同年級兒童在不同壓力情境,有無「生氣情緒」的反應人次-----138
     表4-52、表4-51三向度聯列表的各類模式適合度考驗-----138
     表4-53、面對個人要求時,年級、壓力情境在各情緒類別的反應強度之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9
     表4-54、面對個人要求,年級、壓力情境在知覺線索的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40
     表4-55、面對個人要求,年級、壓力情境提供知覺線索的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42
     表4-56、年級、壓力情境、交互作用在「個人要求」情境下,在各依變項的綜合結果-----144
     表4-57、本研究假設考驗的主要結果-----177
     
     附圖一覽表
     圖2-1、壓力歷程的形成-----8
     圖2-2、生活事件至疾病形成的路徑-----9
     圖2-3、互動觀點的壓力模式-----10
     圖2-4、兒童壓力模式-----12
     圖2-5、兒童及青少年的壓力來源-----13
     圖2-6、兒童壓力的實証性模式-----15
     圖2-7、兒童壓力現象的研究取向-----39
     圖2-8、壓力經驗的結構因素-----44
     圖2-9、研究架構─壓力歷程:認知與情緒間互動關係-----44
     圖4-1、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正確「覺知要求」的次數分配-----148
     圖4-2、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錯誤「覺知要求」的次數分配-----148
     圖4-3、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正確「覺知要求」的次數分配-----149
     圖4-4、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錯誤「覺知要求」的次數分配-----149
     圖4-5、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刺激面」壓力經驗解釋的次數分配-----150
     圖4-6、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反應面」壓力經驗解釋的次數分配-----151
     圖4-7、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互動面」壓力經驗解釋的次數分配-----151
     圖4-8、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刺激面」的次數分配-----152
     圖4-9、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反應面」的次數分配-----152
     圖4-10、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互動面」的次數分配-----153
     圖4-11、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自我受到威脅」的次數分配-----154
     圖4-12、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壓力處理」感受的次數分配-----154
     圖4-13、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內在心理威脅」的次數分配-----155
     圖4-14、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具體性威脅」的次數分配-----155
     圖4-15、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自我受到威脅」的次數分配-----157
     圖4-16、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壓力處理」的次數分配-----157
     圖4-17、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內在心理威脅」的次數分配-----157
     圖4-18、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具體性威脅」的次數分配-----158
     圖4-19、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難過情緒反應」的次數分配-----159
     圖4-20、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害怕情緒反應」的次數分配-----159
     圖4-21、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生氣情緒反應」的次數分配-----159
     圖4-22、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難過情緒反應」的次數分配-----160
     圖4-23、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害怕情緒反應」的次數分配-----161
     圖4-24、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生氣情緒反應」的次數分配-----161
     圖4-25、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難過情緒強度」的次數分配-----162
     圖4-26、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害怕情緒強度」的次數分配-----162
     圖4-27、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生氣情緒強度」的次數分配-----163
     圖4-28、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難過情緒強度」的次數分配-----164
     圖4-29、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害怕情緒強度」的次數分配-----164
     圖4-30、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生氣情緒強度」的次數分配-----164
     圖4-31、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自我陳述「事件及影響」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66
     圖4-32、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自我陳述「生理」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66
     圖4-33、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自我陳述「行為」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66
     圖4-34、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自我陳述「心理」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67
     圖4-35、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提供選項「事件」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68
     圖4-36、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提供選項「表情」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68
     圖4-37、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提供選項「生理」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69
     圖4-38、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提供選項「行為」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69
     圖4-39、不同年級兒童,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提供選項「心理」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69
     圖4-40、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自我陳述「事件及影響」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71
     圖4-41、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自我陳述「生理」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71
     圖4-42、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自我陳述「行為」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71
     圖4-43、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自我陳述「心理」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72
     圖4-44、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提供選項「事件」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73
     圖4-45、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提供選項「表情」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73
     圖4-46、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提供選項「生理」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73
     圖4-47、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提供選項「行為」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74
     圖4-48、兒童處在不同壓力情境,面對不同要求來源,在提供選項「心理」知覺線索的次數分配-----174
     圖2-9、研究架構─壓力歷程:認知與情緒間互動關係-----199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609en_US
dc.title (題名) 不同年齡層兒童的壓力觀探討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