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都市原住民婦女就業生涯之研究:聚合形態與孤離形態
作者 隗振琪
貢獻者 傅仰止
隗振琪
日期 1999
上傳時間 10-May-2016 16:30:33 (UTC+8)
摘要   隨著原住民遷移至都市的比例增加,部份原住民婦女也至都市中求生存,然而原住民婦女在都市中工作,不僅受到一般女性職業生涯障礙所影響,更受到不同族群文化差異的歧視。本研究以都市原住民婦女為主,討論其就業生涯之狀況。以12位受訪者的田野資料,區分為聚合形態與孤離形態兩種職業形態。
       本研究以田野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範圍為居住在台北地區的原住民婦女,並有離開家鄉,在都市中工作的經驗。12位受訪者中有62次工作經驗,大部分的受訪者都有過聚合形態及孤離形態的經驗。在研究結果分析上有兩個重點,一為探討兩種職業形態的特色,二為討論就業生涯與職業形態的關係。
       一、聚合形態與孤離形態的特色:(1)在職業特性上,孤離形態比聚合形態在職業分類分布上廣泛,但其中三個類別為重疊,即「技術工及有關工作人員」、「非技術工及體力工」、「機器設備工及組裝工」,主要原因為此三種職業較容易進入,「技術」並非應徵條件中的最大要求,這三種類別工作需要大量人力,也不要求學歷及經驗。(2)在工作內涵上,聚合形態的工作具有固定時間,其中工地工作時間較不固定,也較缺乏連續性及穩定性,而孤離形態的工作分布較廣,除工廠工作外,比較特殊的為家庭代工與臨時性的工作,是可以賺錢又兼顧幼兒的工作,此外另有自己做生意、公教及服務業等。聚合形態與孤離形。態工作性質皆傾向機器取向,孤獨形態分布廣泛,因此有部份屬於人取向。(3)在職業形態形成的原因上,聚合形態形成的原因大致尚可分為三種:他人介紹工作、有助於適應工作及聚居形態所影響。孤離形態職業形成的原因,在本研究中大致可歸納出三種:自己尋找工作、熟悉社會環境、散居與孤離形態職業的關係。(4)在互動情形上,聚合形態與其他族群接觸機會少,與原住民同事連絡頻繁,孤離形態者與其他族群接觸機會多,互動較頻繁,但在質的分析上,與其他族群形成兩極化的互動,一種為短而淺的交往,一種為僅深交一、兩位漢人同事。兩種形態的共同點為在非工作時間裡,仍以同族人為主要的社會網絡,也以同族人為重要的心理支持因素。以上為兩種職業形態的特色。
       二、就業生涯與職業形態的關係:藉著職業形態來呈現出就業生涯的不同類型。以12位受訪者為例,從職業形態的轉換過程可歸納出以下四種情形:(1)就業生涯中皆為孤離形態或聚合形態。(2)就業生涯從聚合形態轉換至孤離形態。(3)就業生涯從孤離形態轉換至聚合形態。(4)就業生涯為聚合形態與孤離形態之間互換。因此可知,都市原住民婦女具有多樣性的就業生涯。在四種職業轉換的情形中,僅就業生涯完全為聚合形態者與其他族群接觸的機會較少,其他情形或多或少都有接觸的機會,但據資料顯示與其他族群的互動雖頻繁但不深入。以上為就業生涯與職業形態的關係。
       本研究區分為聚合形態與孤離形態的職業,以及全面性的探討都市原住民婦女的就業生涯,其目的是欲把兩種職業職業串連在一起作整體討論,可以進一步看出都市原住民婦女就業生涯的整體發展。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民族學系
84259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58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傅仰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隗振琪zh_TW
dc.creator (作者) 隗振琪zh_TW
dc.date (日期) 199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May-2016 16:30:33 (UTC+8)-
dc.date.available 10-May-2016 16:30:3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May-2016 16:30:33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58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13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民族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425901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原住民遷移至都市的比例增加,部份原住民婦女也至都市中求生存,然而原住民婦女在都市中工作,不僅受到一般女性職業生涯障礙所影響,更受到不同族群文化差異的歧視。本研究以都市原住民婦女為主,討論其就業生涯之狀況。以12位受訪者的田野資料,區分為聚合形態與孤離形態兩種職業形態。
       本研究以田野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範圍為居住在台北地區的原住民婦女,並有離開家鄉,在都市中工作的經驗。12位受訪者中有62次工作經驗,大部分的受訪者都有過聚合形態及孤離形態的經驗。在研究結果分析上有兩個重點,一為探討兩種職業形態的特色,二為討論就業生涯與職業形態的關係。
       一、聚合形態與孤離形態的特色:(1)在職業特性上,孤離形態比聚合形態在職業分類分布上廣泛,但其中三個類別為重疊,即「技術工及有關工作人員」、「非技術工及體力工」、「機器設備工及組裝工」,主要原因為此三種職業較容易進入,「技術」並非應徵條件中的最大要求,這三種類別工作需要大量人力,也不要求學歷及經驗。(2)在工作內涵上,聚合形態的工作具有固定時間,其中工地工作時間較不固定,也較缺乏連續性及穩定性,而孤離形態的工作分布較廣,除工廠工作外,比較特殊的為家庭代工與臨時性的工作,是可以賺錢又兼顧幼兒的工作,此外另有自己做生意、公教及服務業等。聚合形態與孤離形。態工作性質皆傾向機器取向,孤獨形態分布廣泛,因此有部份屬於人取向。(3)在職業形態形成的原因上,聚合形態形成的原因大致尚可分為三種:他人介紹工作、有助於適應工作及聚居形態所影響。孤離形態職業形成的原因,在本研究中大致可歸納出三種:自己尋找工作、熟悉社會環境、散居與孤離形態職業的關係。(4)在互動情形上,聚合形態與其他族群接觸機會少,與原住民同事連絡頻繁,孤離形態者與其他族群接觸機會多,互動較頻繁,但在質的分析上,與其他族群形成兩極化的互動,一種為短而淺的交往,一種為僅深交一、兩位漢人同事。兩種形態的共同點為在非工作時間裡,仍以同族人為主要的社會網絡,也以同族人為重要的心理支持因素。以上為兩種職業形態的特色。
       二、就業生涯與職業形態的關係:藉著職業形態來呈現出就業生涯的不同類型。以12位受訪者為例,從職業形態的轉換過程可歸納出以下四種情形:(1)就業生涯中皆為孤離形態或聚合形態。(2)就業生涯從聚合形態轉換至孤離形態。(3)就業生涯從孤離形態轉換至聚合形態。(4)就業生涯為聚合形態與孤離形態之間互換。因此可知,都市原住民婦女具有多樣性的就業生涯。在四種職業轉換的情形中,僅就業生涯完全為聚合形態者與其他族群接觸的機會較少,其他情形或多或少都有接觸的機會,但據資料顯示與其他族群的互動雖頻繁但不深入。以上為就業生涯與職業形態的關係。
       本研究區分為聚合形態與孤離形態的職業,以及全面性的探討都市原住民婦女的就業生涯,其目的是欲把兩種職業職業串連在一起作整體討論,可以進一步看出都市原住民婦女就業生涯的整體發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感謝詞
     論文提要
     目錄
     表目錄
     圖附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1-5
       第二節 界定範圍-----5-6
       第三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7-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生涯理論的探討-----9-16
       第二節 族群復原論與都市原住民-----16-20
       第三節 原住民婦女地位的轉變-----20-23
       第四節 都市原住民婦女的職業特性-----23-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選擇樣本-----31-34
       第二節 搜集資料-----34-43
       第三節 建立關係-----43-45
       第四節 田野研究的撤離-----45-45
       第五節 資料分析-----45-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一節 聚合形態生涯之分析-----47-67
       第二節 孤離形態生涯之分析-----67-89
       第三節 生涯發展階段與職業形態的關係-----89-106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論摘要-----107-111
       第二節 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111-113
     參考書目-----114-122
     附錄-----123-139
     
     表目錄
     表1-1 都市原住民的戶口數及人口數-----1
     表2-1 Super生涯發展階段-----11
     表2-2 雅美都市移民生涯發展模式-----12
     表2-3 原住民青年生涯發展歷程-----13
     表2-4 生涯發展階段男女角色區分表-----14
     表2-5 台灣原住民戶內六歲以上人口之教育程度-----26
     表2-6 傳統的工作特性-----29
     表2-7 工作內容取向-----29
     表3-1 受訪者基本資料-----32
     表3-2 受訪者職業資料表-----34
     表3-3 工作環境觀察表-----39
     表3-4 一天的人際互動記錄表-----42
     表3-5 接觸次數表-----44
     表4-1 聚合形態之職業分類表-----49
     表4-2 聚合形態之職業類別-----49
     表4-3 受訪者的居住形態-----60
     表4-4 聚合形態工作接觸表-----65
     表4-5 聚合形態職業與原住民互動關係-----66
     表4-6 孤離形態職業分類表-----68
     表4-7 孤離形態職業獲得的途徑-----74
     表4-8 孤離形態職業顧客人數-----81
     表4-9 孤離形態工作接觸表-----83
     表4-10 孤離形態互動人數與關係-----85
     表4-11 職業分布、工作內涵、工作性質取向之異同點-----87
     表4-12 形成原因之異同點-----88
     表4-13 受訪者年齡別-----90
     表4-14 第一份工作之年齡表-----91
     表4-15 受訪者遷移都市年齡表-----95
     表4-16 都市原住民婦女就業生涯發展階段-----101
     表4-17 職業形態與就業生涯表-----102
     表4-18 生涯發展階段的比較-----105
     
     圖附錄
     圖2-1 資本主義、父權關係與都市空間結構及婦女地位之關係-----20
     圖4-1 刻板印象、偏見、歧視的關係-----63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587en_US
dc.title (題名) 都市原住民婦女就業生涯之研究:聚合形態與孤離形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