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我國老年婦女自主性之初探-以台北市居住於社區中的老年婦女為例
作者 邱清榮
貢獻者 呂寶靜
邱清榮
日期 1997
上傳時間 10-May-2016 16:35:18 (UTC+8)
摘要 研究動機與目的
       由「老人福利法」的立法宗旨可以發現,我國政府在意識形態上仍期待家庭奉養老人,在福利政策上對老人自主性之倡導並不重視。以我國現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婦女而言,她們年輕時生活在一個深受傳統「男尊女卑」社會規範限制的社會,被視為應擔任家務操持者、照顧者,也少有從事正式工作的機會。如此可能使她們在晚年時許多方面獨立性較低,若想要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會受到比較多的限制。
       目前我國直接探討老年婦女自主性的文獻為數不多,所以本研究試圖針對此一議題進行探索研究,希望達到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分析我國社會中的老年婦女對「自主性」本質的看法與認知,及她們享有自主性的情形。
       (二)、探討影響老年婦女自主性的因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分三個部份來陳述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在第一節「自主性的本質與意涵」中,討論老年人自主性受到大眾誤解的現狀,自主性的定義與內涵,自主性對老人的影響與重要性。第二節以社會交換論的觀點,分析老年婦女自主性較低的原因,關注的焦點在資源和權力對老年婦女享有獨立自主生活的影響。由於老年婦女晚年資源的累積與其生命週期(life course)中的歷史事件息息相關,因此第三節中試圖以生命週期的觀點看老年婦女之自主性,分析老年婦女生命週期的特殊性,和她們生命週期中的事件對其資源累積的影響。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方法探討老年婦女自主性議題。在資料的搜集方法採用深度訪談,以立意取樣選取訪談對象,透過不同管道搜集個案,在排除訪談失敗的個案後,以十二份資料進行分析。挑選的個案除了必須年滿65歲,具有自我照顧能力並居住於台北市各社區之外,尚需考量其它可能影響個案自主性的條件,主要包括婚姻狀況、居住方式、經濟狀況等等,據此篩選。
     研究結果
       (一)老年婦女對自主性的需求與認知
       本研究發現我國老年婦女對「自主」的確有強烈的需求。透過詢問她們對日常生活事項的決定過程描述,老年婦女使用了許多名詞來表示她們希望擁有的「自主」,包括「靠自己」、「自己控制」、「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等。這些有關自主性的言辭內容,包括六種概念:「獨立」、「受尊敬」、「有決定權」、「有自由與隱私」、「有足夠的錢」、以及「身體好」。其中前四項可以說是「自主」的內涵,後兩項呈現影響老年婦女自主範圍大小最重要的因素。
       當這些老太太們自主性需求受到滿足時,她們覺得快樂滿足,而自主性低的老太太,則會有悲傷、沮喪、、、等負向的感覺,在訪談時,她們常因為無力改變這種狀況而落淚,此種沮喪、悲傷的情緒,已經影響她們的身心健康。
       (二)老年婦女過去生命中享有自主性的狀況,影響她現在的生活
       雖然,老太太們談到現在她們有沒有自主性時,最常提到她們的經濟狀況與身體狀況,並認為自己現有的自主性深受這些因素的影響。然而,以生命周期(life-cuurse)觀點分析,老年婦女目前生活的形成,實為她們過去生活的延續。一方面,在年輕時傳統社會規範限制她們(如工作限制、財產繼承限制、、、),致使婦女無法累積足夠資源,造成老年時獨立性與決定權的缺乏。另一方面,當時受社會觀念(女性應為依賴者、不具決定權、、、)的影響,婦女自主權利在選擇婚姻對象、家庭決策參與等方面早已被父權社會所漠視。因此,影響老年婦女自主性的首要因素,應該是我國傳統社會與女性有關的文化規範。它不但是老年婦女在現在生活中做決定時重要的考慮因素,也是老年婦女在過去生命中不易累積各種資源的最大原因。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請受訪者回溯自己生命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婚姻」、「做家事」、「工作」以及「處理財產」能否自己做決定,試圖瞭解老年婦女在過去生命歷程中享有自主性的情形。分析受訪內容發現:台灣地區現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婦女,在她們年輕時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沒有選擇的自由。因為傳統文化規範的限制,她們在年輕時自主程度較男性低;這些限制也使她們不易累積自己的資源,造成老年婦女到老時資源的缺乏,需賴他人為生。
     討論
       (一)「自主」概念雖具文化差異性,但為一普遍性概念
       自主性在生活中呈現的事項,其意涵本國與外國大致相同。然而因為國情的差異,「自主」的概念也會受不同社會文化影響,呈現不同風貌。
       (二)資源對「自主」的影響
       資源的種類和質量,對老年婦女的自主性有很大影響。各種資源透過社會交換運作,限定了婦女自主的範圍,
       (三)年齡對「自主」的影響
       雖然老人因年齡增長而資源減少為一事實,但許多老人仍有維持生活自主的能力與需求。若抱持老人為依賴者的概念,會忽略老人異質性甚高的特色,遺漏對於造成部份老人「必需依賴」之社會成因和制度體系的檢討批判。
       (四)性別對「自主」的影響
       社會規範對「女性」的限制,終其一生影響著老年婦女,模塑其價值觀;全面而廣泛地影響婦女各種角色的獲得,以及其具體、非具體資源的累積;也使每一個人(不論男性或女性)皆視女性為依賴者。
       (五)「鼓勵家庭支持老人」雖然重要,但應先著重「維持老人獨立自主能力」我國政府推行老人福利主要政策方向是仍是「以家庭支持老人」,然而此種想法忽略老人擁有的「社會權」。只有加強老人自主生活的能力,他們才能處於平等的地位與他人互動而不受歧視;他們才能得到社會大眾尊敬,也不會成為家庭沉重的負擔。
       (六)社會變遷與自主性的關係
       現在的中年婦女在未來老年時,對自主生活的追求會愈來愈重視,而且在自主概念與認知上,亦有可能與現在老年婦女不同。
     建議
       (一)保障老年婦女的經濟安全
       本研究發現經濟資源對老年婦女自主性有很大影響。具有足夠經濟資源的老年婦女較有獨立性,對日常生活事項也有較多選擇權,有較高自主性。因此,政府應儘速推行相關經濟安全政策,以滿足老年婦女需求。
       (二)儘速規劃老人長期照護政策
       老年婦女的「可替代照顧資源」十分缺乏,她們明白若有一天自己需人長期照護時,目前具自主性的生活方式就會消失。故政府應改善目前我國殘缺的長期照護措施,建立長期照護體系,以滿足老人需求。
       (三)提供多元的居住安排
       有的老年婦女希望能不要和家人共居。此時若她們沒有能力選擇獨居,只好被迫接受目前的居住方式。在居住安排方面,政府除了與鼓勵與下一代共居的三代同堂外,應還要做到:提供各種措施,幫助老人具有選擇獨居的可能;提升老人安養機構的質與量。以使老人有多種居住安排選擇的機會。
       (四)增進老人社會參與
       老年婦女認為,自己能做一些事情(如:能工作),就是獨立自主的展現,也證明自己能掌控生活。若能提供一些機會,鼓勵老人參與社會,對於增進老人自主性將有幫助。
       (五)提供諮商及各種心理支持方案
       自主性較低的老年婦女,在訪問中會出現悲傷、無助、哭泣的反應,並且對未來感到憂心。因此政府應提供心理諮商、支持性團體等方案,以處理老年人因缺乏獨立、自主生活能力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六)落實兩性平權
       為使女性與男性有相同機會累積的資源,政府應加緊訂頒各種法令,如:兩性工作平等法、托育政策、老人照顧政策、、、等,在政策上真正落實兩性平權。
     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由深度、仔細的訪談,促進對研究個案和情境的瞭解,並不著重概推性。此外,本研究在樣本挑選方面是以目前有自我照顧能力,健康狀況良好的老年婦女為對象,而且只限居住於台北市社區中,因此無法對需要別人照顧或居住於鄉村、機構中的老年婦女自主性進行完整討論,此為本研究樣本之限制。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學系
83254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70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呂寶靜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邱清榮zh_TW
dc.creator (作者) 邱清榮zh_TW
dc.date (日期) 199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May-2016 16:35:18 (UTC+8)-
dc.date.available 10-May-2016 16:35:1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May-2016 16:35:1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A201000070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13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社會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832540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研究動機與目的
       由「老人福利法」的立法宗旨可以發現,我國政府在意識形態上仍期待家庭奉養老人,在福利政策上對老人自主性之倡導並不重視。以我國現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婦女而言,她們年輕時生活在一個深受傳統「男尊女卑」社會規範限制的社會,被視為應擔任家務操持者、照顧者,也少有從事正式工作的機會。如此可能使她們在晚年時許多方面獨立性較低,若想要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會受到比較多的限制。
       目前我國直接探討老年婦女自主性的文獻為數不多,所以本研究試圖針對此一議題進行探索研究,希望達到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分析我國社會中的老年婦女對「自主性」本質的看法與認知,及她們享有自主性的情形。
       (二)、探討影響老年婦女自主性的因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分三個部份來陳述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在第一節「自主性的本質與意涵」中,討論老年人自主性受到大眾誤解的現狀,自主性的定義與內涵,自主性對老人的影響與重要性。第二節以社會交換論的觀點,分析老年婦女自主性較低的原因,關注的焦點在資源和權力對老年婦女享有獨立自主生活的影響。由於老年婦女晚年資源的累積與其生命週期(life course)中的歷史事件息息相關,因此第三節中試圖以生命週期的觀點看老年婦女之自主性,分析老年婦女生命週期的特殊性,和她們生命週期中的事件對其資源累積的影響。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方法探討老年婦女自主性議題。在資料的搜集方法採用深度訪談,以立意取樣選取訪談對象,透過不同管道搜集個案,在排除訪談失敗的個案後,以十二份資料進行分析。挑選的個案除了必須年滿65歲,具有自我照顧能力並居住於台北市各社區之外,尚需考量其它可能影響個案自主性的條件,主要包括婚姻狀況、居住方式、經濟狀況等等,據此篩選。
     研究結果
       (一)老年婦女對自主性的需求與認知
       本研究發現我國老年婦女對「自主」的確有強烈的需求。透過詢問她們對日常生活事項的決定過程描述,老年婦女使用了許多名詞來表示她們希望擁有的「自主」,包括「靠自己」、「自己控制」、「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等。這些有關自主性的言辭內容,包括六種概念:「獨立」、「受尊敬」、「有決定權」、「有自由與隱私」、「有足夠的錢」、以及「身體好」。其中前四項可以說是「自主」的內涵,後兩項呈現影響老年婦女自主範圍大小最重要的因素。
       當這些老太太們自主性需求受到滿足時,她們覺得快樂滿足,而自主性低的老太太,則會有悲傷、沮喪、、、等負向的感覺,在訪談時,她們常因為無力改變這種狀況而落淚,此種沮喪、悲傷的情緒,已經影響她們的身心健康。
       (二)老年婦女過去生命中享有自主性的狀況,影響她現在的生活
       雖然,老太太們談到現在她們有沒有自主性時,最常提到她們的經濟狀況與身體狀況,並認為自己現有的自主性深受這些因素的影響。然而,以生命周期(life-cuurse)觀點分析,老年婦女目前生活的形成,實為她們過去生活的延續。一方面,在年輕時傳統社會規範限制她們(如工作限制、財產繼承限制、、、),致使婦女無法累積足夠資源,造成老年時獨立性與決定權的缺乏。另一方面,當時受社會觀念(女性應為依賴者、不具決定權、、、)的影響,婦女自主權利在選擇婚姻對象、家庭決策參與等方面早已被父權社會所漠視。因此,影響老年婦女自主性的首要因素,應該是我國傳統社會與女性有關的文化規範。它不但是老年婦女在現在生活中做決定時重要的考慮因素,也是老年婦女在過去生命中不易累積各種資源的最大原因。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請受訪者回溯自己生命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婚姻」、「做家事」、「工作」以及「處理財產」能否自己做決定,試圖瞭解老年婦女在過去生命歷程中享有自主性的情形。分析受訪內容發現:台灣地區現年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婦女,在她們年輕時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沒有選擇的自由。因為傳統文化規範的限制,她們在年輕時自主程度較男性低;這些限制也使她們不易累積自己的資源,造成老年婦女到老時資源的缺乏,需賴他人為生。
     討論
       (一)「自主」概念雖具文化差異性,但為一普遍性概念
       自主性在生活中呈現的事項,其意涵本國與外國大致相同。然而因為國情的差異,「自主」的概念也會受不同社會文化影響,呈現不同風貌。
       (二)資源對「自主」的影響
       資源的種類和質量,對老年婦女的自主性有很大影響。各種資源透過社會交換運作,限定了婦女自主的範圍,
       (三)年齡對「自主」的影響
       雖然老人因年齡增長而資源減少為一事實,但許多老人仍有維持生活自主的能力與需求。若抱持老人為依賴者的概念,會忽略老人異質性甚高的特色,遺漏對於造成部份老人「必需依賴」之社會成因和制度體系的檢討批判。
       (四)性別對「自主」的影響
       社會規範對「女性」的限制,終其一生影響著老年婦女,模塑其價值觀;全面而廣泛地影響婦女各種角色的獲得,以及其具體、非具體資源的累積;也使每一個人(不論男性或女性)皆視女性為依賴者。
       (五)「鼓勵家庭支持老人」雖然重要,但應先著重「維持老人獨立自主能力」我國政府推行老人福利主要政策方向是仍是「以家庭支持老人」,然而此種想法忽略老人擁有的「社會權」。只有加強老人自主生活的能力,他們才能處於平等的地位與他人互動而不受歧視;他們才能得到社會大眾尊敬,也不會成為家庭沉重的負擔。
       (六)社會變遷與自主性的關係
       現在的中年婦女在未來老年時,對自主生活的追求會愈來愈重視,而且在自主概念與認知上,亦有可能與現在老年婦女不同。
     建議
       (一)保障老年婦女的經濟安全
       本研究發現經濟資源對老年婦女自主性有很大影響。具有足夠經濟資源的老年婦女較有獨立性,對日常生活事項也有較多選擇權,有較高自主性。因此,政府應儘速推行相關經濟安全政策,以滿足老年婦女需求。
       (二)儘速規劃老人長期照護政策
       老年婦女的「可替代照顧資源」十分缺乏,她們明白若有一天自己需人長期照護時,目前具自主性的生活方式就會消失。故政府應改善目前我國殘缺的長期照護措施,建立長期照護體系,以滿足老人需求。
       (三)提供多元的居住安排
       有的老年婦女希望能不要和家人共居。此時若她們沒有能力選擇獨居,只好被迫接受目前的居住方式。在居住安排方面,政府除了與鼓勵與下一代共居的三代同堂外,應還要做到:提供各種措施,幫助老人具有選擇獨居的可能;提升老人安養機構的質與量。以使老人有多種居住安排選擇的機會。
       (四)增進老人社會參與
       老年婦女認為,自己能做一些事情(如:能工作),就是獨立自主的展現,也證明自己能掌控生活。若能提供一些機會,鼓勵老人參與社會,對於增進老人自主性將有幫助。
       (五)提供諮商及各種心理支持方案
       自主性較低的老年婦女,在訪問中會出現悲傷、無助、哭泣的反應,並且對未來感到憂心。因此政府應提供心理諮商、支持性團體等方案,以處理老年人因缺乏獨立、自主生活能力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六)落實兩性平權
       為使女性與男性有相同機會累積的資源,政府應加緊訂頒各種法令,如:兩性工作平等法、托育政策、老人照顧政策、、、等,在政策上真正落實兩性平權。
     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由深度、仔細的訪談,促進對研究個案和情境的瞭解,並不著重概推性。此外,本研究在樣本挑選方面是以目前有自我照顧能力,健康狀況良好的老年婦女為對象,而且只限居住於台北市社區中,因此無法對需要別人照顧或居住於鄉村、機構中的老年婦女自主性進行完整討論,此為本研究樣本之限制。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摘要-----1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章 文獻探討-----4
       第一節 自主性的本質與意涵-----4
       第二節 以社會交換論看老年婦女的自主性-----14
       第三節 老年婦女生命週期與資源累積-----2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28
       第一節 質化研究法-----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選擇-----29
     第四章 研究結果-----31
       第一節 我國老年婦女對自主性的需求與認知-----31
       第二節 我國老年婦女過去生活中的自主性-----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9
     附錄一:深度訪談大綱-----84
     附錄二:個案基本資料-----88
     參考書目-----90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A2010000700en_US
dc.title (題名) 我國老年婦女自主性之初探-以台北市居住於社區中的老年婦女為例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