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蔣中正政治思想之研究-以正統及憲政主義為中心的論述
Study of Chiang Kai-shek``s Political Thought - Based on Orthodex Ideolgy and Constitution
作者 謝政諭
Hsieh, Chen-Yu
貢獻者 江炳倫<br>黃默
Joseph.Jiang P.L<br>Huang, Mab
謝政諭
Hsieh, Chen-Yu
關鍵詞 正統
憲政主義
德治政治
正當性
合法性
憲法時刻
Orthodox Ideology
Constitutionalism
Virtuocracy
Legitimacy
Legality
Constitutional moment
日期 1997
上傳時間 2016-05-11
摘要 傳統中國的道統與「正統」思想,是統治者建構其政治正當性的有力理之一。而「憲政主義」則是當代全球化的政治合法性的根由。本文旨在以此兩項「典範性」的理論來檢視蔣中正政治思想的落點。
Chinese conventional orthodoxy of teachings or precepts and its ideas are the powerful of a Chinese ruler establishing his governing legitimacy.
參考文獻 一、原典\\ 文獻與檔案
     周易
     詩經
     尚書
     四書
     荀子
     史記
     春秋繁露
     漢書
     韓愈, {原道》。
     王船山, {讀通鑑論》。
     魏源, {海國圖志》
     馮桂芬, {校邠廬抗議〉。
     李鴻章, {李文忠、公全集〉
     張之洞, {勸學篇》上、下。
     王韜, {弢園文錄外編〉。
     鄭觀應, {盛世危言》。
     康有為, {法國大革命記> (應詔統籌全局摺) {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
     譚桐同, {仁學〉。
     毛思誠編纂( 1971 ) , {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 ,台北:中央文物供
     應社。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至第五卷( 1966)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編( 1984 )國共談判文獻資料選輯J 1945 年8 月至
     1947 年3 月,江蘇人民出版社。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 1970) J {劉少奇問題資料專輯> `台北:中共研究雜誌
     社。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檔案3.1/39.2 檔一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
     大會政治總報告下冊。
     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紀錄( 1946) ,重慶:中央
     秘書處編印。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印( 1977)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實踐與展
     望〉
     283
     近代史研究所( 1933) , <口述歷史一二二八事件專號4} ,台北: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
     周恩來選集上卷( 1980) ,北京:人民出版社。
     孫中山( 1909,10,22 ) , <給王鴻告文信函) ,北京:中國近現代史博物館,台北;
     國父紀念館, 1997 年11 月12 日至1998 年5 月31 日展出。
     胡漢民先生文集(四) ( 1978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出版。
     秦孝儀主編( 1978A) , <蔣總統大事長編} ,卷一~卷八。
     ( 1978B) , <革命文獻第76 輯: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
     要決議案彙編(上吟,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 1981 ) ,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一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
     國一~四} ,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 1984) ,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1 卷一~卷四十,台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 1985) ,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一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中共活
     動真相(一)},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 1989) , {國父全集} ,第一冊至第三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
     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馬克思、恩格斯( 1965),(共產黨宣言) ,載馬、恩全集四,北京:人民出
     版社。
     國立政治大會校史編纂委員會( 1989) 1 {國立政治大學校史稿} ,台北:國
     立政治大學。
     國史館, {國民政府檔案} 055 國大代表選舉,第1863 號全國各地選舉國民大
     會代表檔。
     國史館1 {蔣中正總統檔案) ,革命文獻拓影,戳亂時期《國共協商與共軍叛亂〉
     上、下冊。
     革命文獻拓影,戡亂時期《美國特使馬歇爾來華經過》第四冊。
     革命文獻拓影,戡亂時期〈實行憲政與蔣總統就職》上、下冊。
     《蔣總統籌筆》第36-37 冊。
     國民參政會史料編輯委員會( 1962) 1 {國民參政會史料} ,台北:國民參政
     會歷屆在台灣參政員聯誼會。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 1961 ) , {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第一編,第二編} 1 台
     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 1966),{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第五編) 1 台北:國民
     大會秘書處。
     統一出版社編( 1946) , {政治協商會議前後中共陰謀之透視〉。
     蔣中正(出版事項不詳) 1 (自反錄) ,第一集卷一~第二集卷十六。
     蕭繼宗主編( 1975) ,革命文獻第六十八輯:新生活運動史料,台北:中國國
     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羅家倫主編( 1985) , {國父年譜(上)(下)}增訂本,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二、中文書籍
     丁學良( 1994) , { 共產主義後與中國}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部。
     王世杰( 1990) , { 王世杰日記} ,第五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影印出
     版。
     王永祥( 1996) , <中國現代憲政運動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爾敏( 1969) , {晚清政治思想史論} ,台北:經世。
     王健民( 1965) , {中國共產黨史稿一第三編延安時期} ,台北:作者自印。
     王曉波編( 1985) , {台灣的殖民地傷痕} ,中和:帕米爾。
     石之瑜( 1992) , {兩岸關係的深層結才捧一文化發展與政治認知) ,台北:永
     然文化出版。
     ( 1993) , (當代台灣的中國意識一對集體認同的反思) ,台北;正中
     書局。
     ( 1997) ,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民} ,台北:風雲論壇。
     牟宗三( 1975) , { 現象與物自身>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1991) , { 政道與治道> `台北:台灣學生。
     江炳倫( 1973) , <政治學論叢> `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 1976) , (政治學論叢續編> `台北:華欣文化。
     ( 1986) , <民主與發展} ,台北:時報文化。
     ( 1989) , <亞洲政治文化個案研究} ,台北:五南。
     ( 1994) , <政大中山所政治文化》上課筆記。
     朱鋒主編( 1993)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釋義> `廣東:人民出版社。
     朱諶( 1993) , { 孫中山與蔣中正的民族主義思想> `台北:黎明文化。
     成中英( 1988 ) , { 中國現代化的哲學省思一「傳統」與「現代」理性的結合} ,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任卓宣( 1971) , { 道統新編> `台北:帕米爾。
     余英時( 1982A) , <歷史與思想> `台北:聯經。
     ( 1982B) , <史學與傳統> `台北:時報。
     ( 1989) ,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台北:聯經。
     ( 1995) , {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 `台北:東大。
     ( 1996) , {錢穆與中國文化} ,上海:遠東出版社。
     杜維明( 1989) , {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 `台北:聯經。
     呂亞力( 1979) , <政治發展與民主)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何信全( 1984) , (晚清公羊學派的政治思想、) ,台北:經世書局。
      ( 1996) , (儒學與現代民主一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 ,台北:中
     研究文哲所。
     李旭( 1946) , <政治協商會議之檢討) ,南京:時代出版社。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 1993) , <李宗仁回憶錄) ,台北:曉園出版社。
     李長貴( 1991) , <社會運動學) ,台北:水牛出版社。
     ( 1985 ) , <社會運動) ,載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史第三冊,
     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李敖( 1989) , <蔣介石研究六集) ,台北 :李敖出版社。
     李敖、汪榮祖( 1995) , <蔣介石評傳(上)、(下) 》,台北:商周文化出版社。
     李雲漢( 1966) , <從容共到清黨)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1994) , <中國國民黨史述第一編一第五編) ,台北:近代中國出版
     社。
     李新、孫思白主編( 1978) , <民國人物傳第一卷> )北京:中華書局。
     李新霖( 1989) ) <春秋公羊傳要義) ,台北;文津。
     李華興( 1988) ) <中國近代思想史~ )杭州:湖江人民出版社。
     李澤厚( 1987) ,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台北:谷風。
     ( 1988) ,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台北:谷風。
     李澤厚、劉再復( 1995) , (告別革命一回望二十世紀中國) ,香港:天地圖
     書。
     李璜( 1982) , <學鈍室回憶錄下冊> `香港:明報月刊社。
     李鴻禧( 1995) , <李鴻禧憲法教室> `台北:月旦出版社。
     沈雲龍等( 1993 ) , <萬耀煜先生訪問紀錄)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
     汪榮祖( 1990) , <晚清變法思想、論叢) ,台北:聯經。
     汪樹白( 1991) , <毛澤東思想的中國基因》 ,台北:日知堂出版社。
     周世輔、周陽山( 1990) , (中山思想新詮一總論與民族主義) ,台北:三民
     書局。
     周世輔、周玉山( 1995 ) , <蔣公哲學思想與中西哲學) ,台北:國立編譯館。
     周開慶( 1971) , <總裁思想體系研究> `台北:正中書局。
     周開慶編著( 1986) , <總裁思想體系研究> `台北:正中書局。
     周陽山( 1993) , <民權理念與憲政改革}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再版。
     周質平( 1992) , <胡適叢論) ,台北:三民書局。
     ( 1996) , <儒林新誌> `台北:三民書局。
     周策縱等著( 1991 ) , <胡適與近代中國>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金耀基( 1977) , <現代人的夢魔> `台北:台灣商務。
     ( 1984) , <從傳統到現代} ,台北:時報。
     ( 1992) , <中國社會與文化>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金觀濤、劉青峰( 1987) , {興盛與危機一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
     台北:谷風。
     林君長( 1981 ) , 《國民革命軍之奮鬥一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紀念叢書} ,台
     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林紀東( 1990 ) , 《中華民國憲法釋論} ,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修訂53
     版。
     材吋圭圍( 1966) , 《蔣總統的政治思想(上)(中)(下) 》,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
     林毓生( 1983) , 《思想與人物} ,台北:聯經。
     ( 1989) , ~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 ,台北:聯經。
     林嘉誠( 1992) , 《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 `台北:黎明。
     吳安家( 1983) , {中共史學新探) ,台北:幼獅。
     邵玉銘( 1988) , 《文學、政治、知識份子}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季鎮准主編( 1988) ,《間一多研究四十年}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胡佛( 1998) , 《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一)方法與理論} ,台北:三民書局。
     胡春惠主編( 1978) , <民國憲政運動) ,台北:正中書局。
     胡適(年代不詳) , <胡適文存第四集} ,台北:洛陽圖書公司。
     ( 1986) , <四十自述} ,台北:遠流出版。
     胡頌平編著( 1984) ,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六冊} ,台北:聯經出版
     而士。
     胡繩( 1978) , (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 ,北京;人民出版社。
     胡繩主編( 1991) , 《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荊知仁( 1986) , {憲政論衡)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1989) , {中國立憲史) ,台北:聯經。
     ( 1991) , 《憲法論衡) ,台北:東大圖書。
     ( 1995) , 《政大政研所比較憲法〉上課筆記。
     高永光( 1995) ,《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的新趨勢} ,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
     司。
     高旭輝( 1981 ) , {五權憲法與三權憲法之比較研究}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
     社。
     秦友華編著( 1992) , {外國人看毛澤東與蔣介石> `武漢:武漢出版社。
     秦孝儀編訂( 1988 ) ,《先總統蔣公對國父思想之實踐篤行與融會貫通
     (上)(下) 》,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隆基( 1989)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J} ,香港:集賢社出版。
     孫廣德( 1994) ,《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 ,台北:商務。
     孫常煒( 1985) , <蔡元培先生年譜傳記(中)冊} ,台北:國史館。
     浦衛忠( 1995) ,《春秋三傳綜合研究} ,台北:文津。
     浦薛鳳( 1983) , {現代西洋政治思潮}台北:正中書局。
     章政通( 1980) , {中國思想史下冊) .台北:大林出版社。
     翁岳生( 1994) ·<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 ,台北:月旦出版社。
     馬起華( 1986) , {抗戰時期的政治建設} ,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殷海光( 1981 ) , {中國文化的展望} ,香港:大通書局。
     唐振楚( 1982 ) , {總統蔣公言論選讀} ,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上課筆記。
     許光根、林洗芬主編( 1990) , {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 ,南京:南京大學
     出版社。
     許志雄( 1993) , {憲法之基礎理論} ,台北:稻禾。
     許宗力( 1994) , {法與國家權力} ,台北:月旦出版社。
     許慶雄( 1991) , {社會權論} ,台北:眾文。
     崔書琴( 1984) , {孫中山與共產主義} ,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桑成之、林翹翹編著( 1987) , {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 ,北京:中國人民大
     學出版社。
     曹聖芬編著( 1967) , {蔣總統的生活與修養}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啟?編( 1997) , (國民黨怎樣丟掉了中國大陸?))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
     版社。
     郭廷以編著( 1985 ) ,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第四冊,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郭紹儀編著( 1988) , {蔣公中正與青年} ,台北:幼獅。
     梁啟超( 1976) , (飲冰室全集) ,台北:文化圖書公司。
     ( 1989) , (清代學術概論) ,台北:台灣中華。
     梁漱溟( 1977) , (中國文化要義) ,台北:問學出版社。
     陶逸明( 1980 ) , (總統蔣公法治思想之研究) ,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
     國父實業計畫研究學會( 1981 ) , (復興關懷念集)) ,台北:國父實業計畫研
     究學會出版。
     國立編譯館編著( 1979) , (西洋政治思想史) ,台北:國立編譯館。
     陳文尚、雷家聽主編( 1988 ) , (台灣戰略評析) ,台北:聯鳴文化有限公司,
     四版。
     陳永興等( 1991 ) ,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等。
     陳志讓( 1986) , (軍紳政權→丘代中國的軍閥時期) ,台北;谷風出版社。
     陳伯達( 1991) , {中國四大家族} ,台北:巴比倫出版社。
     陳其南( 1992) , {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 ,台北:允晨文化。
     陳秀容、江宜樺主編( 1995) , {政治社群} ,台北:中研院:社科所。
     陳新民( 1990) , {憲法基本權力之基本理論(下) 》 ,台北:作者自印。
     ( 1995) ,《中華民國憲法釋論) ,台北:自版。
     陳誠( 1945) , {總裁革命之理論與實踐} ,台北:正中書局。
     陳學霖( 1993) ,《宋史論集} ,台北:東大。
     陳鴻瑜( 1987) , {政治發展理論} ,台北:桂冠。
     陳鐵健、黃道炫( 1992) , {蔣介石與中國文化) ,香港;中華書局。
     張玉法( 1979) , (中國現代史) ,台北:東華書局。
     ( 1988) , {中國現代政治史論} ,台北:東華書局。
     ( 1991) , {歷史講演集) ,台北:東大圖書。
     張君勘( 1997) , {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 ,台北:洛克出版社。
     張佛泉( 1995) , {自由與人權)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知本( 1966) , <中國立憲故事) ,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張其昀( 1979) , {黨史概要補篇)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張金鑑先生等合著( 1980) , {先總統蔣公政治思想之研究) ,台北:中央
     文物供應社。
     張治中(年代不詳) , {張治中回憶錄) ,出版事項不詳。
     張治安( 1991) , {中國憲法及政府) ,台北:華視文化事業公司。
     張茂桂( 1991 ) , {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 ,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
     國家政研究中心。
     張顯( 1989) , {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 ,台北:聯經。
     張額等著( 1982) , <晚清思想) ,台北:時報。
     馮友蘭( 1992) , {中國哲學史上、下冊) ,北京:中華書局。
     馮岳編著( 1970) , <蔣總統與中華文化復興} ,台北:岳廬書局。
     途扶東( 1970) , <西洋政治想史) ,自印,增訂三版。
     賀凌虛( 1970) ,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論集) ,台中:霧峰出版社。
     賀淵( 1995) , <三民主義與中國政治)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賀麟,<(當代中國哲學) ,出版時地不詳。
     彭懷恩( 1983) , (精英民主理論評介) ,台北:正中書局。
     ( 1987) , <台灣政治變遷的年) ,台北:自立晚報。
     傳正主編( 1989) , (雷震全集23一制憲述要)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湯志鈞( 1991) , <改良與革命的中國情懷) ,台北:商務。
     曾春海( 1992) , (儒家的淑世哲學一治道與治術) ,台北:淑馨。
     黃仁宇( 1991) , (地北天南敘古今) ,台北:時報文化。
     ( 1995A) , <近代中國的出路) ,台北:聯經。
     ( 19958) ,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 ,台北:時報文化。
     黃俊傑( 1983) , <儒家傳統與文化創新)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黃開國主編( 1993) , <經學辭典) ,四)f [ :四川人民出版社。
     費孝通( 1948) , (鄉土中國、鄉土重建) ,上海:觀察社。
     郎昆如( 1981) , {三民主義哲學)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 1997) , {哲學概論)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葉啟政( 1990) , {開創人文理想的新境界) ,載文化與倫理,台北:國家政
     策研究資料中心編印。
     ( 1991) , (制度化的社會邏輯) ,台北:東大。
     楊向奎( 1989) , {大一統與儒家思想} ,吉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楊承彬( 1983) , {孔、孟、荀的道德思想> `台北:商務。
     楊逢泰( 1976) , <(民族自決的理論與實際) ,台北:正中。
      ( 1991) , 《蔣中正先生與中國之統一} ,台北:黎明。
     楊樹標( 1994) ,《蔣介石傳} ,北京:團結出版社。
     董翔飛( 1997) , ((中國憲法與政府) ,台北:作者自印,修訂三十四版。
     董顯光( 1980) , 《蔣總統傳}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鄒文海( 1982) , 《西洋政治思想史稿} ,台北:鄒文海先生獎學基金會。
     鄒讜( 1994) , 《二十世紀中國政治}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趙建民( 1994) ,《威權政治} ,台北:幼獅。
     齊錫生( 1998) ,六月四日於台北:國史館學人招待所中,筆者請益之筆記。
     鄭欽仁( 1991 ) , 《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之影響} ,台北:國家政策研究
     中心,三版。
     鄭牧心( 1991) ,《台灣議會政治40 年} ,台北;自立晚報。
     劉振鎧( 1960) ,《中國憲政史話} ,台北:憲政論壇社。
     劉慶瑞( 1970) ,《比較憲法) ,台北:大中國。
     蔣勻田( 1976) ,《中國近代史轉換點} ,香港:友聯出版社。
     蔣經國( 1975) ,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黎明。
     蔣慶( 1995) , (公羊學引論) ,遼寧教育出版社。
     魯、非、凡尼選編( 1989) , 《聞一多) ,台北:海風出版社。
     潘樹藩( 1935) , ~中華民國憲法史} ,上海:商務印書館。
     賴澤涵、馬若孟( R. Myers )、魏專合著,羅瑞珈譯( 1993) , {悲劇的開端
     一台灣二二八事變} ,台北:時報文化。
     薛化元( 1993) , <民主憲政與民族主義的辯證發展一張君勸思想、研究} ,台
     北:稻鄉出版社。
     薛光前主編( 1978) ,《八年對日抗戰中之國民政府} ,台北:商務。
     謝冰瑩等註譯( 1989) , {新譯古文觀止} ,台北:三民。
     謝政諭( 1989) , 《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一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 ,台北:
     幼獅。
     謝慶奎主編( 1996) , <當代中國政府} ,潘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戴秀陶( 1978 ) , 《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 ,載戴季陶等著:三民主義哲學。
     薩孟武( 1977) , 《中國政治思想史} ,台北:三民。
     ( 1982) , 《政治學} ,台北:三民書局。
     ( 1982) , 《儒家政論衍義} ,台北:東大。
     蕭一山( 1967) , <中國近代史概要) ,台北:三民書局。
     蕭公權( 1980) , <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下冊)}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 1982) , 《憲政與民主) ,台北:聯經。
     魏粵、謝幼田( 1996) , <中國政治文化史論1919-1949 > `台北:五南圖書。
     蘇俊雄( 1991) , 《法治政治} ,台北:正中書局。
     羅志淵( 1967) , 《中國憲法史} ,台北:台灣商務。
     ( 1976) , <近代中國法制演變研究} ,台北:正中書局。
     饒宗頤( 1977) , {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 ,香港:龍門。
     嚴懷儒、高軍、劉家賓主編( 1986) ) {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簡編} ,北京:
     北京出版社。
     龔忠武( 1971 ) , {學而集斗走君主到民主的中國社會) ,台北:環宇出版社。
     三中文論文期刊報紙
     丁文江( 1935 ) ) {再論民治與獨裁) ,載獨立評論第一三七號, 1935 年l
     月27 日,頁19-22 。
     王仲字( 1995) ) {先秦的王霸論與大一統論} ,載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頁31-43。
     王東原( 1986) , {重慶復興關訓練> `台北:傳記文學第四十九卷第三期,
     頁79-82 。
     王叔文( 1992) , {論憲法實施的保障} ,載北京:中國法學雙月刊199 2 年
     第6 期,頁15-22 。
     王孟平( 1994) , {訓政時期憲政準備歷程之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
     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雲五( 1965) , (政治協商會議追記) ,載《岫廬國是} ,台北;台灣商務。
     王壽南( 1981 ) , (第十一章第一節新生活運動> )載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
     文化發展史第四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頁2027-2114。
     ( 1981 ), (第十一章第三節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同上書,頁2147-2201 0
     ( 1986) , {蔣中正先生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倡導} ,載蔣中正先生
     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五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308-326 。
     王德、昭( 1982) ) {達爾文主義與中國) 載張額等著:晚清思想,台北:時
     報出版公司。
     王榮先( 1991 ) , {中國共產黨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基本經驗} ,載中共中央
     黨校黨史教研室編:中國共產黨七十年的歷程和經驗1921-1991 `北京:中
     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王爾敏( 1986) ) {近代中國知識份子應變之自覺} ,載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
     第十八編,近代思潮上冊,台北:商務, 173-236 。
     ( 1995) , {滿清入主華夏及其文化承緒之統一政術} ,載中國歷史上
     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頁247-271 。
     方東美( 1983 ) ) {中國政治理想要略> `載中華學術與現代文化叢書第一冊:
     哲學論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石鍾秀( 1973) ) (中央公職人員選舉制度之研究} ,載國民大會研討委員會
     年刊,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
     江宜樺( 1995 ) , <政治社群與生命共同體:亞里斯多德城邦理論的若干啟示卜
     載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江炳倫( 1976) , <自由主義詮釋) ,載氏著:政治學論叢,台北:華欣文化
     事業公司。
     朱雲影( 1981 ) , <中國正統論對於日韓越的影響~ ,載氏著:中國文化對日
     韓越的影響,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朱撫松( 1986) , <蔣中正先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中華民國外交} ,載蔣
     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四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242-
     256 。
     自由中國( 1960 )社論二,《「死亡宣告」可以適用於國大代表嗎? >第22
     卷第1 期。
     自由中國( 1960 )社論一, {敬向蔣總統作一最後的忠告》 ,第22 卷第3 期。
     竹內實( 1985) , (黃埔軍官學校的歷史地位) ,載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
     術討論集第三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朴炳奭( 1989) , (中國歷代易姓革命之正當化思想) ,台北:政治大學政治
     研究所博士論文。
     艾愷( 1986) , (西方史學論著中的蔣中正先生) ,載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
     學術討論集第一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592-676 。
     余英時( 1985) , (中國現代的民族主義與知識份子一敬悼蔣總統逝世> `載
     李國祁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一民族主義,台北:時報。
     ( 1990) , (國家觀念與民族意識) ,載氏著: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
     台北:允晨文化,頁17-32 。
     ( 1992 ) , <中國近代個人觀的改變) ,載氏著:中國文化與現代社會,
     台北:三民書局,頁167-206 。
     李中華( 1997) , <論東西文化的兩種超越觀> `載張岱年、湯一介等著:文
     化的衝突與融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309-322 。
     李念而且( 1981 ) , {動員戲亂時期臨時條款在我國憲法上之地位-臨時條款之
     制訂與施行~ ,載憲政時代第6 卷第4 期。
     李明輝( 1998 ) , {孟子王霸之辨重探) ,載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系主辦r 中
     國歷代政治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8 年6 月6 日。
     李炳南( 1990) , <政治協商會議之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博士論文。
     李國祁( 1994) , (滿清的認同與否定一中國近代漢民族主義思想的演變》
     載中研院近史所編:認同與國家一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頁91- 13 0 。
     李煥( 1975) , (蔣中正先生與中國青年) ,載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
     論集第三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510-526 。
     李璜、陶百川( 1987 ) , (國民參政會與中國現代化} ,載聯合報,民國76
     年7 月1 日第二版。
     李鴻禧( 1988) , ~回歸憲法解開政治紐結一從全面改選談起} ,載氏編;政
     治地殼變動一1987 年台灣政治批判,台北:敦理出版社。
     呂芳上( 1976) , (蔣中正先生與台灣光復} ,載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
     討論集第五冊,台北:中央文物,頁40-82 。
     吳安家( 1983) , 《「重慶會談與政協會議之研究J} ,台北:東亞季刊第十
     四卷第三期。
     吳庚( 1984) , {民權主義政治權威合法性之研究> `載三民主義學術研究中
     心編:三民主義方法研討會論文集,頁31-56 。
     ( 1985) , ~動員戲亂與國權鞏固) ,載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政治發展
     史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頁1582-1606 。
     沈清松( 1993A ) , (三民主義的時代意義} ,載胡佛等著:中華民國憲法與
     立國精神,台北:三民書局。
     ( 1993B ) , 《義利再辨一價值層級的現代詮釋) ,載氏編:中國人的
     價值觀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
     沈雲龍( 1986 ) , <我國憲政體制的回顧一先總統蔣公百齡誕辰紀念} ,台北:
     傳記文學第49 卷第4 期,頁10-16 。
     谷鳳翔( 1971 )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反攻復國前途) ,載中華文化復興月
     刊第四卷第八期,頁1-4 。
     林正弘( 1991 ) , (論孔恩的典範概念) ,載方萬全、李有成主編:第二屆美
     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美研所,頁517-533 。
     林安梧( 1982) , <當代新儒家述評} ,載台北:中國論壇第13 卷第10 期、
     第11 期, 1982 年2 月及3 月號。
     ( 1993) , < 「正統論」的瓦解與重建一以王船人性史哲學為核心的理
     解與詮釋} ,中壢:中央大學第二屆【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
     術研討會論文,頁276-296 。
     ( 1998) , <解開「道的錯置」一兼及於「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
     考) ,載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系主辦【中國歷代政治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
     會論文, 1998 月6 月6 日。
     林毓生( 1995) , <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與中式馬列主義及毛澤東的烏
     托邦主義》,載新史學第六卷第三期,台北: (新史學〉雜誌社編輯委員會,
     頁95-154。
     周道濟( 1978) , {我國一治一亂思想的探討} ,載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
     題選刊(十五)
     周應龍( 1986) , (蔣中正先生主持重要訓練的幾個時期) ,載蔣中正先生與
     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第二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岸信介( 1996) , (追懷蔣介石) ,載齊甫編:名人談蔣介石,烏魯木齊:新
     疆人民出版社。
     胡適( 1930) , <我們走那條路} ,載胡適文存第四集,台北:洛陽出版社,
     頁429-446 。
     ( 1932) , 《憲政問題} ,載獨立評論第一號, 5 月2 日。
     胡佛( 1988) , (中國人的政治生活} ,載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
     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89-112 。
     香港大學中文學會( 1979) ,五四運動六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施啟揚( 1983) , 《法律與道德},載中華學術與現代文化叢書第九冊一法學
     論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翁岳生( 1998) ,《當代憲法發展的主要趨勢} ,載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
     研討會論文暨研討會實錄,台北:國民大會。
     徐復觀( 1956) , 《我所了解的蔣總統的一面} ,載自由中國第15 卷第9 期,
     1956 年10 月31 日,頁9-11 0
     徐震( 1984) , 《我國鄉村建設運動之淵源及影響} ,載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
     討論集第四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徐伯揚(徐震) (1997) , 《丁丑春遊陽明山詩三首) ,載漢詩之聲季刊第13
     期,台北:漢詩學會, 1997 年3 月。
     孫廣德( 1980) , {陰陽五行說與漢代政治} ,載陳立夫等著:中華民族的歷
     史文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 1992) ,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之德與力) ,載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
     四期,頁189-208 。
     高朗( 1992) , 《從修憲後總統權力看政府體制問題} ,載高雄:中山大學中
     山學術研究所,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七卷第二期。
     陶百川( 1987) , 《七七抗戰五十週年紀念系刊專文(1)一民主憲政的發展及其
     保姆} ,載民國76 年7 月1 日,台北:聯合報第二版。
     殷海光( 1982) , (道德的重建) ,載周陽山編牟宗三等著:中國文化的危機
     與展望一文化傳統的重建,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姚淇清( 1980) , 《先總統蔣公的法律思想} ,載張金鑑先生等合著,先總
     統蔣公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145-151。
     浦薛鳳( 1971 ) , 《中國的政治建設} ,載薛光前主編:艱苦建國的十年,台
     北:正中書局,頁31-82 。
     ( 1973 ) , {政風為政治之本} ,載氏著戰時論評集,台北:復興書局。
     涂懷瑩( 1993 ) ,《「臨時條款」在我國憲政史上的「發展」與評價} ,台北:
     憲政時代第18 卷第4 期,頁46-74 。
     郭仁孚( 1982),《民權主義民主政治類型的前言) ,載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
     術研究所主編:民權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立編譯館,頁1-117 。
     ( 1984) , (民權主義的民主程度) ,載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會議論文研
     討集第三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子的。
     ( 1997) , {對傳統經典政治理論的基本認識} ,載台北:東吳政治學
     報第八期。
     郭廷以( 1977) , { 台灣的開發和現代化} ,載薛光前、朱建民主編:近代的
     台灣,台北:正中書局,頁131-164 。
     陳永興等( 1991 ) , {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
     會等,自立晚報經銷。
     陳芳明( 1971 ) , { 宋代正統論的形成背景及其內容》 ,台北:食貨月刊第一
     卷第八期,頁16-28 。
     陳省三( 1977) , {有關總統蔣公傳記的評述》 ,幼獅月刊的卷4 期。
     陳春生( 1997) , {國民大會在五權憲法上的定位》 ,載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
     祝賀論文集一現代國家與憲法,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裕清( 1986) , {蔣中正先生外交思想及其策略} ,載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
     國學術討論集第四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452-472 。
     陳進金( 1994) , {抗戰前國民黨的教育政策》 ,載於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
     黨黨史論文選集第五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陳啟天( 1975 ) , <哀悼總統蔣公逝世亂) ,載總統蔣公哀思錄編輯出版:
     總統蔣公哀思錄第一篇,頁399-401 。
     陳獨秀( 1916) , <憲法與孔教) ,新青年2 卷3 號,民國5 年11 月1 日。
     陳慶( 1986) , <重慶會談( 1945 年8 月至10 月)一中國的努力》 ,載蔣中
     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一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384-409 0
     梁惠錦( 1979) , <台灣民報中有關蔣總統中正先生的史料選錄) ,載中華
     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輯出版:先總統蔣公有關論述與史料,頁491-544 。
     許雅棠( 1987 ) , <中山先生的思想與行動的解讀方式一一個嘗試性的建議~ ,
     載台北:東吳政治社學報第11 期,頁117-147 。
     曹聖芬( 1975) , {蔣總統的日常生活》 ,載總統蔣公哀思錄編輯出版:總
     統蔣公哀思錄第一篇。
     張玉法( 1989) , <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 ,載朱松柏編:分裂國家的互動關
     {系,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張亞濯( 1979) , (總統蔣公政治思想述要) ,載馬起華主編:總統蔣公
     學術思想、研究論集第二集,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頁5 刊的。
     ( 1995) , <蔣介石之歷史定位》 ,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與廣州、|
     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聯合舉辦【近代中國與亞洲】學術交流會論文,
     廣州, 1995 年1 月17-20 日,頁1-41 。
     張朋園( 1986) , (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晚清學會運動》 ,載中國近代現代史論
     第十八編近代思潮(下)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益民( 1996) , {現代化變遷中的土地改革} ,載許紀霖、陳達凱主編: 中
     國現代史第一卷1800-1949 `上海:三聯書店。
     張雪雲( 1992) , (蔣中正的革命建國思想) ,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
     論文。
     張群、王雲五、陳啟天等( 1977) , <行憲三十週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 ,
     載近代中國第4 期, 1977 年12 月。
     張瑞德( 1989 ) , {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危機一晚近一些議題的評述} ,
     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頁
     719-744 。
     張德光( 1986) ,(<蔣中正先生與世界和平》 ,載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
     討論集第四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張寶樹( 1986) , {蔣中正先生與日本} ,載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
     論集第四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張鑫( 1988) , ~ 憲法觀念與實踐》 ,載翁松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論文
     集,香港:中文大學,頁3-38 。
     張顯( 1992) , {再論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起源》 ,載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
     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
     勞韓( 1969) ,《中國歷史中的政治問題》 ,載氏著:中國的社會與文學,台
     北:傳記文學出版社,頁143-148 。
     彭厚文( 1997) , (大陸蔣介石研究述評) ,載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 1997
     年5 月,武漢:湖北大學出版,頁53-60 。
     黃大受( 1990) , (知識青年從軍運動) ,載教育部主編:中華民國建國史第
     四篇抗戰建國(二) ,台北:國立編譯館,頁883-915 。
     黃俊傑( 1980) , <儒學價值系統中的兩難式一「元代朱喜正統思想之興起」
     讀後} ,載(中外文學) 8 卷9 期, 1980 年2 月,頁100-106 。
     ( 1996) ,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載楊儒賓、黃俊傑
     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
     ( 1998) , <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學J 特質與涵意) ,台
     北:政治大學政治系主辦【中國歷代政治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8 年6 月6 日。
     黃默( 1995) , {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有關正義社會的省思:當代歐美政治思潮
     三大論爭及其影響之研究) ,東吳政治學報第四期o
     黃默、陳俊宏( 1997) ,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一論台灣政治哲學研究的發展
     趨向) ,東吳政治學報第八期。
     傅鏡暉( 1994) , (中國歷代正統論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論文。
     慎之( 1991 ) ,《蔣介石) ,載李振霞、傅雲龍主編:中國現代哲學人物評傳,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詹明棧( 1980) , <先總統蔣公內聖外王思想之研究) ,台北:台大三民主
     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俊榮( 1997) , <消散中的「憲法時刻J} ,載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
     丈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國家與憲法,台北:月旦出版社,頁237-292 。
     楚崧秋( 1986) ,《陽明學說對蔣中正先生思想、德、業的影響} ,載蔣中正先生
     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一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146-161 0
     楊貞德( 1995) , ((胡適的自由主義與「修身」的政治觀) ,台北:中研院文
     哲所,頁61-103 。
     楊圍樞( 1992) , {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總結報告} ,載徐正光、宋
     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葛永光( 1989) , {民主化與台灣的政治發展~ ,載葛永光等著:現代化的困
     境與調適一中華民國轉型期的經驗,台北:幼獅文化。
     蔣永敬( 1993A ) , {胡汪蔣分合關係之演變} J 中研院近史所編;近代中國
     歷史人物論文集,頁1-27 。
     ( 1993B ), {國民黨實施訓政的背景及挫折一軍權、黨權、民權的較
     量} ,載氏著:百年老店滄桑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頁165-198。
     ( 1994),{三民主義青年團與抗戰建國} ,載中國國民黨黨史論文選
     集第五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頁383-416 。
     蔣延敝( 1933 ) , {論專制並答胡適之先生} J 獨立評論第八三號, 1933 年
     12 月31 日,頁2-6 。
     鄭心雄( 1986) , (蔣中正先生出席開羅會議暨分訪菲韓對國民革命影響之研
     究),載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四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頁134-153 。
     賴睯( 1981 ) , {國史的正統以道統為中心~ ,中研院國際漢學論文集(下)歷
     史考古組,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突中原( 1993 ) , (建國程序與政治發展) ,載洪泉湖等著:中華民國憲法與
     立國精神第十一章,台北:幼獅,頁285-302 。
     蔡明田( 1984) , (論孔子仁學中的正名思想) ,台北:孔孟學報第48 期3
     劉家駒( 1982) , {海外中國知識份子對大陸淪陷的評論與反省} ,載中華民
     國建國史討論集第五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鄧元忠( 1981 ) , {民族復興運動在民國史中的意義} ,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
     集第五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錢穆( 1977) , {治統與道統一從中國文化來看國父與故總統孫、蔣二公及當
     前之學術界} ,台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七) ,頁1-7 。
     閻沁恆( 1991 ) J (蔣中正先生的新聞傳播思想) ,載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
     術討論集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頁59-66 。
     薛光前( 1980) J {二十世紀前半的中國歷史} ,載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
     論集第一輯,台北:聯經,頁229-247 。
     謝政諭( 1995A) J (拆除「法統」意識藩離一開啟兩岸談判生機) J 民國84
     年l 月16 日,中央日報第16 版。
     ( 1995B) , {走出正統迷思邁向憲政民主} J 民國84 年12 月1 日中
     國時報時報廣場。
     ( 1995C ) J {中國正統思想的本義、爭論與轉型一以儒家思想為核心
     的論述》 ,載東吳政治學報第四期,頁241-266 。
     羅久蓉( 1994 ) , 《救亡陰影下的國家認同與種族認同》 ,載中研院近史所編:
     認同與國家-丘代中西歷史的比較,頁67-89 。
     羅志淵( 1970) , 《民主政治與地方自治> `載憲政思潮第十期。
     羅家倫( 1973) , 《本校(政治大學)的誕生與成長> `載政治大學校史編印
     委員會編:國立政治大學校史史料彙編第一集,台北:政治大學校長室。
     關中( 1985) , 《戰時國共商談) ,載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十輯國
     共門爭,台北:聯經。
     顏炳呈( 1991 ) , 《牟宗三的自我坎陷說與當代文人化癥結~ ,載「當代新儒
     家論文集一外王篇J 台北:文津出版社。
     蕭公權( 1970 ) , 《中國政治思想中之政原論~ ,載氏著色園文存) (一) ,
     台北:環宇。
     蕭高彥( 1995) , 《 愛國心與共同體政治認同之構成} ,載陳秀容、江宜樺主
     編:政治社群,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科所。
     ( 1997) , <馬基維利的政治觀} ,載台灣政治學會第四屆年會學術研
     討會。
     魏鏽( 1980 ) , 《中國政治體系之分裂與統一:觀念、爭論與過程} ,載氏著:
     科學、人才與現代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嚴如平( 1996) , 《提高蔣介石研究的科學性》 ,載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
     中心編:民國研究第三輯,南京大學出版社。
     蘇永欽( 1988) , <臨時條款的效力、功能與控制> `載氏著:憲法與社會文
     集,台北:三民書局,頁195-210 。
     羅若湘( 1982) , <總統蔣公政治思想與中國政治現代化} ,文化大學三民
     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顧華德( 1984) ,《先總統蔣公天人合一論之研究> `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顧頡剛( 1930) , 《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 `北平:清華學報第六卷第
     一期。
     顧毓琇( 1973 ) , 《本校的改制》 ,載國立政治大學校史編印委員會編:國立
     政治大學校史史料彙編第一集,台北:政治大學校長室。
     四中譯外文書籍論文
     小林直樹著,顏憲雄譯( 1991) , 《國家緊急權> `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
     山口定著,林翰譯( 1994) , 《政治學理論一政治體制> `台北;風雲論壇。
     木下彪(年代不詳) , 《孫中山與蔣介石} ,出版事項亦不詳。
     古屋奎二( 1974) ,《蔣總統秘錄第一冊》 ,台北:中央日報譯印。
     ( 1975) ,《蔣總統秘錄第四冊》 ,台北;中央日報譯印。
     ( 1976) , 《蔣總統秘錄第八冊) ,台北:中央日報譯印。
     ( 1977) , 《蔣總統秘錄第十四冊》 ,台北:中央日報譯印。
     竹內實著,郭興工、黃英哲譯( 1996) ,《解剖中國的思想一傳統與現代》
     台北:前衛出版社。
     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譯( 1979) , {中國思想之研究(一)儒家思想) ,台北:
     幼獅。
     司徒雷登著,李宜培、潘煥昆合譯( 1954) ,《旅華五十年) ,台北:大華晚
     報社。
     蘆部信喜著,李鴻禧譯( 1995) , 《憲法》 ,台北:月旦。
     畢仰高( Bianco ) ( 1985 ) , 《自發性農民騷動與農民對中共動員的回應( 1920年代至1940年代末期)) ,載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三冊,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210-237 。
     Bukharin N.著,呂智明譯( 1988) ,《帝國主義與世界經濟) ,台北:南方出
     版社。
     狄百瑞( De Bary )著,施寄錦譯( 1983A ) , (元代新儒家正統思想的興起上、中、下) ,載(思與言)第21 卷第1 , 2 , 3 期, 1983 年5 月、7 月、9 月。
     李弘祺譯( 1983B ) , ~中國的自由傳統) ,台北:聯
     Duara, Prasenjit 著,王福明譯( 1994) , {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 的華北農村) ,江蘇人民出版社。
     易勞逸( Eastman, Lloyd E. ) ( 1994 ), ~南京十年時期的國民黨中國, 1927-1937年) ,載費正清等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Eisenstadt 等,閻步克譯( 1992) ,《帝國的政治體系》,貴州人民出版社。
     張公權著,楊志信譯( 1986) , {中國通貨膨脹史( 1937-1949 )} ,北京:
     文史資料出版社。
     費正清Fairbank 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編譯室譯( 1993) , ~劍橋
     中國晚清史1800-1911 年上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Fairbank and Reischauer 著,陳仲丹等譯( 1995) ,《中國:傳統與變革} ,江蘇人民出版社。
     Fish, Hamilton 著,中國出版公司譯( 1973 ) , 《民主自由被出賣的歷史悲劇The Betrayal of Nationalist China to Stalin and Communism} ,台北:中國出版公司。
     Friedrich, Carl J.著,周勇、王麗芝譯( 1997 ) , (超驗正義一憲政的宗教之維) ,北京:三聯書店。
     Fukuyama, Francis著,李永熾譯( 1994 )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Greenstein, Frod J. and Polsby, Nelson W. edit 著,劉志攻等譯( 1983) , {總體政治學》 ,台北:幼獅。
     Herrfahradt 著,王家鴻譯( 1978) , <孫中山傳》 ,台北:商務印書館。
     Heywood A 著,林文斌、劉照隆譯( 1998) , <政治學} ,台北:韋伯文化。
     Lee, Alfred M.等著,李寶寅譯( 1959) , <社會學原理》 ,台北:新陸書局。
     Lasswell, Marold 著,鯨棍、和敏譯( 1991) , <政治:論權勢人物的成長、時機和方法}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墨子刻( Metzger, Thomas) , (二十世紀中國知識份子的自覺問題) ,載余英
     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
     Mohr,Emst Gunther 著,張采欣譯( 1994) , <蔣介石的功過一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 ,台北:學生書局。
     Mostafa Rej ai ( 1990) , (游擊共產主義~ ,載Engel 等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第六章,台北:桂冠出版社。
     黎安友( Nathan, Andrew 1.)著,姜敬寬譯( 1994) , {中國的民主} ,台北:五南。
     Pennock, J. R. ( 1980) , <民主政治理論} ,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出版。
     Raphael, D. D著,王玉種、黃年等譯( 1990) , (政治的哲學中的論題) ,台北:幼獅。
     羅素著,宋平譯( 1973) , <中國問題~ ,台北:有志圖書出版。
     Rossiter, C. L.著,楊日旭等譯( 1987) , {憲政獨裁} ,台北:黎明文化事公司。
     韋伯( Weber, Max )著,康樂編譯( 1985 ) , {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J} ,台北:允晨文化。
     Wilbur, C. Martin 著,黃謙益等譯( 1980 ),<中國史一民國時期( 1912-1949) 》 ,載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一輯總論,台北;聯經。
     費孝通著、戴可景譯( 1987) , {江村經濟} ,香港:中華書局。
     蔣廷黻口述、謝鐘璉譯( 1984) , {蔣廷黻回憶錄} ,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五、英文書刊
     Ackerman, Bruce ( 1991 ) , We the People: Foundations,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lmond Gabriel and Verba, Sindney ( 1963 ) , The Civic Culture, N. 1.: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pter, David E. & Andrain Charles ( 1971 ), "Comparative Government: Developing New Nations", in Apter, D. E. & Andrain, C. (eds), Political Change, London: Frank Casso
     Berlin, Isaiah ( 1979 ) ,Four Essays on Libert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Berman, Harold J. (1983), Law and Revolu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Legal Tra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ianco, Lucied, Trans, Muriel Bell ( 1971 ) ,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5-1949,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Binder, Leonard, et. al ( 1971 ) , Crisis and Sequences in Political Edvelopment, 台北:馬陵出版社。
     Chang H. H. ( 1944 ) , Chiang Kai-Shek-Asia`s Man of Destiny, New York: Doubleday, Doran and Company.
     Chen, Hok -Lam ( 1984 ) , 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 Discussions under the Jurchen-Chin Dynasty (1115-1234),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台北:弘文館翻印)
     Ch`I Hsi-Sheng ( 1976 ) ,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su, Immanuel c.Y. ( 1983 ) , The Rise of Modem China,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ozier, Brian ( 1976 ) , The Man Who Lost China: The First Full Biography of Chiang Kai-Shek,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Dahl, Robert A. ( 1984 ) ,Modem Political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De, Bary, Theodore ( 1995 ) , The Constitutional Tradi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Law, Vol. 9 No.1, Spring 1995, PP.7-33.
     Deutsch, Karl W. ( 1974 ) , Politics and Government,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Dicey, A. V. ( 1893 ) ,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
     Eastman, Lloyd E. ( 1974 ),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r
     1927-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 1984 ) ,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Elster, J. & Slagstad, R. edit. ( 1988 ) , Constitutionalism and Democracy, Brit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Fairbank, John, K. etc. ( 1965 ), East Asia: The Modem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 1972 ) ,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 1987 ) , 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Fitzgerald, John ( 1998 ) , What Is a Province? Or An Institutional History of Provincial Separatism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ining China: Regional Division and National Unity, 1998年3月19日-21日, 頁1-26。
     Franke, Wolfgang, Trans by: Rudman, Stunley ( 1980 ) , A Centu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1851-1949,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Franklin, Daniel P. and Baun, Michael 1. Editors ( 1995 ) , Political Culture and Constitutionalism,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Friedrich, Carl 1. ( 1964 ) , Trancedent Justice: The Religious Diments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N. c.: Duke University Press.
     ( 1968 ) ,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and Democracy, Mass.
     Waltham: Blaisdell Publishing company.
     Hamilton, Madison, Jay ( 1961 ), The Federalist Papers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linton Rossiter) New York: Penguin Bouks.
     Hart. H. L. A. ( 1961 ) , The Concept of Law,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Huntington, Samuel P. and Nelson, John M. ( 1977 ) , No Easy Choic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Huntington, S. P. (1995), Democracy for the long Haul, keynote Speech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olidating the Third Wave Democracies: Trends and Challenges, Taip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August 27, 1995.
     Kuhn, Thomas S. ( 1977 ) ,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台北:問學出版社。
     Lasswell, Harold D. and Kaplan Abraham ( 1950 ) , Power and Society: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Yale University.
     Leung Yuen Sang ( 1985 ), The Tragic Passage to a New World: Changing attitudes of the Chinese Interllectuals to the West in the Late Ch`ing Period.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頁56-81。
     Levenson, Joseph R. ( 1968 ) ,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m F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ineberry, Edwards, Wattenberg ( 1991 ) , Government in America: People, Politics and Policy, N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Fifth Edition.
     Linz, Juan 1. ( 1975 ) , 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in Greensten, Fred 1.
     And Polshy, Nelson W.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3,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Lipset, Seymour Martin ( 1981 ) , Political Man-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Loewenstein, Karl ( 1965 ),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ubot, Eugene ( 1982 ) , Liberalism and Illiberal Age: New Culture Liberals in. Republican China, 1919-1937,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Machiavelli, Niccol ( 1970 ) , The Discourses, Introduction by Bernard Crick, London: Penguin Group.
     McIlwain, Charles Howard ( 1987 ) ,Constitutionalism: Ancient & Mode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Metzger, T. A. ( 1977 ) ,Escape from Predicament, NY: Columbia University.
     Montesquieu, Baron de ( 1977 ), The Spirit of Laws Book XI, ed. By David Wallace Carrithers, California.
     Morgenthau, Hans J. and Thompson, Kenneth W. ( 1985 ) ,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ur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Y: Alfred A. Knopf.
     Neubauer, Deane E. ( 1967 ) , Some Conditions of Democr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LXI, No.4, pp. 1002-1009.
     Pye, Lucian W. ( 1966 ),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
     Pye, Lucian W. with Pye, Mary W. ( 1985 ),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The Culture Dimentsions of Authority, Harvard.
     Ranny, Austin ( 1982 ), 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3rd ed. NY:
     CBS College Press.
     Raws, John (1993), Political Liberalism,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eason, Joyce ( 1943 ), Chiang Kai-Shek and the Unity of China, London: Morrison nad gibb.
     Rozman, Gilbert edited ( 1981 ) ,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NY: The Free Press.
     Sabine, George H. and Thorson, Thomas L. ( 1973 ) ,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v, Illinois: Dryden Press.
     Sartori, Giovanni ( 1995 ) , "How Far Can Free Government Travel?" Journal of Democracy, V. 6, N. 3, pp. 101-111.
     Schurmann, Franz (1973),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eridan, James E. ( 1975 ), China in Disintegration: The Republican Era in Chinese History, 1912-1949, NY: The Free Press.
     Taylor, Charles ( 1989 ) , Cross-Purposes: The liberal-Communitarian Debate, in Nancy Rosenblum ed., Liberalism and the Moral Life, Cambridge, Mass: Harved University Press.
     Tien, Hlmg-Mao ( 1972 ) ,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China. 1927-193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Tsou, Tang ( 1969 ) , 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 1941-1950, V. 1, Chicago: The 303 University of Chicago.
     Turner, R. H. and Killian, L. M. (1972), Collective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Weber Max (1978) Edited by Roth, Guenther and Wittick, Claus,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heare, K. C. ( 1967 ) , Modem Constitution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ttfogel, karl A. ( 1964 ) , 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Zhao, Suisheng ( 1996 ) , Power by Design-Constitution-Making in Natonalist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V9042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江炳倫<br>黃默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Joseph.Jiang P.L<br>Huang, Mab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謝政諭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sieh, Chen-Yuen_US
dc.creator (作者) 謝政諭zh_TW
dc.creator (作者) Hsieh, Chen-Yuen_US
dc.date (日期) 1997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016-05-11-
dc.date.available 2016-05-11-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016-05-11-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91NCCV9042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406-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傳統中國的道統與「正統」思想,是統治者建構其政治正當性的有力理之一。而「憲政主義」則是當代全球化的政治合法性的根由。本文旨在以此兩項「典範性」的理論來檢視蔣中正政治思想的落點。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Chinese conventional orthodoxy of teachings or precepts and its ideas are the powerful of a Chinese ruler establishing his governing legitimacy.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2
     第三節研究方法..........5
     一、資料收集與運用上..........6
     二、資料分析方法上..........7
     第四節研究限制..........8
     一、研究資料上的限制..........8
     二、研究方法上的限制..........9
     三、研究知識上的限制..........9
     第二章傳統與現代中國統治「正當性」的基說-正統論與憲政主義論..........11
     第一節正統論與正當性的意涵..........11
     一、正統論的意涵..........11
     二、正當性的意涵..........12
     第二節傳統中國正統論的統治正當性涵義..........14
     一、傳統中國統治正當性學說的類型..........14
     二、儒家正統論的基本要義..........17
     第三節現代國家合法性基設-憲政主義與中國立憲運動..........25
     一、近代國家合法性的基本構造-憲政主義與中國立憲運動..........25
     二、憲政主義的基本要義..........27
     三、中國立憲運動史略..........30
     四、中國憲法政治權利內涵的比較與「法統」的爭議..........35
     第三章蔣中正政治思想的時代背景與發展歷程..........41
     第一節國際時代背景與思潮..........42
     一、帝國主義思潮與勢力的入侵..........42
     二、共產主義思潮與勢力的滋生..........44
     三、民族國家思潮的興起..........45
     第二節國內時代背景與思潮..........47
     一、滿清中葉以後統治合法性逐漸式微..........47
     二、傳統政治思維方式的改-進化論取代治亂循環論..........49
     三、革命主義演變成為解決當代中國問題的主流思潮..........55
     第三節蔣中正政治思想的淵源與發展..........60
     一、一八八七年至一九一○年-家庭與家校教育時期..........61
     二、一九一○年至一九四九年追隨、繼承中山先生革命建國時期..........64
     三、一九五○年至一九七五年-復興基地台灣反攻復國時期..........69
     第四章蔣中正的道統與德治思想..........77
     第一節蔣中正的道統思想..........77
     一、繼承傳統文化的道統思想..........77
     二、繼承 中山先生的道統思想..........79
     三、獨自創獲闡揚的「道統」思想..........83
     第二節蔣中正在教育、訓練中的德治思想..........92
     一、黃埔軍校的德治思想..........92
     二、中央政治學校的德治思想..........94
     三、大陸時期訓練團中的德治思想..........96
     四、台灣時期訓練團(革命實踐研究院)中的德治思想..........104
     第三節蔣中正 在社會運動中的德治思想..........106
     一、社會運動的意義與類型..........106
     二、新生活運動的德治思想..........108
     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德治思想..........113
     第五章蔣中正的憲政思想..........117
     第一節預備立憲階段的憲政思想..........117
     一、訓政階段的思想..........117
     二、抗戰階段的憲政思想..........125
     三、政治協商至制憲階段的憲政思想..........130
     第二節常態規範性的憲政思想..........153
     一、國家概念..........153
     二、人民權利..........157
     三、政府體制..........161
     四、法治主義..........167
     第三節非常時期的憲政思想..........172
     一、臨時條款制定的背景與目的..........173
     二、臨時條款歷次修訂的內涵與目的..........175
     三、臨時條款的運作及其影響..........181
     四、臨時條款的評論..........184
     第六章蔣中正正統與憲政思想的互動發展之理路..........189
     第一節正統與憲政在後設理論上的互斥互補觀..........189
     一、正統與憲政的五項後設理論互斥互補觀..........190
     二、蔣中正對正統與憲政主義的後設理論的觀念..........202
     第二節蔣中正在國家統一、獨立上的正統與憲政主義觀..........208
     一、北伐在正統與憲政主義上的意義..........208
     二、中共興立與國、共分合在正統與憲政主義上的意義..........213
     三、外交在正統與憲政主義上的意義..........229
     第三節蔣中正主政時代的正統思想與憲政主義的困境..........246
     一、蔣中正主政時代正統思想的困境..........246
     二、蔣中正主政時代憲政主義的困境..........252
     三、以「權」與「責」論蔣中正的正統與憲政主義思想..........260
     第七章結論..........269
     一、蔣中正以「正統」思想為主,「憲政」為輔建構其統治「正當性」基礎..........269
     二、蔣中正正統思想落實與否影響其政權興衰起伏..........270
     三、正統思想面臨「結構」與「思潮」的雙重困境..........271
     四、憲政主義面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難題..........272
     五、正義與憲政主義在典範意義上的變遷與轉化..........275
     附錄一:政治協商會議各黨派38位代表資歷表(根據當時資料)..........279
     參考書目..........283
     一、原典、文獻與檔案..........283
     二、中文書籍..........285
     三、中文論文、期刊、報紙..........291
     四、中譯外文書籍、論文..........298
     五、英文書刊..........300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V90420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正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憲政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德治政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正當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合法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憲法時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Orthodox Ideolog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nstitutional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Virtuocrac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egitimac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egal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nstitutional momenten_US
dc.title (題名) 蔣中正政治思想之研究-以正統及憲政主義為中心的論述zh_TW
dc.title (題名) Study of Chiang Kai-shek``s Political Thought - Based on Orthodex Ideolgy and Constitutio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原典\\ 文獻與檔案
     周易
     詩經
     尚書
     四書
     荀子
     史記
     春秋繁露
     漢書
     韓愈, {原道》。
     王船山, {讀通鑑論》。
     魏源, {海國圖志》
     馮桂芬, {校邠廬抗議〉。
     李鴻章, {李文忠、公全集〉
     張之洞, {勸學篇》上、下。
     王韜, {弢園文錄外編〉。
     鄭觀應, {盛世危言》。
     康有為, {法國大革命記> (應詔統籌全局摺) {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
     譚桐同, {仁學〉。
     毛思誠編纂( 1971 ) , {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 ,台北:中央文物供
     應社。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至第五卷( 1966)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編( 1984 )國共談判文獻資料選輯J 1945 年8 月至
     1947 年3 月,江蘇人民出版社。
     中共研究雜誌社編( 1970) J {劉少奇問題資料專輯> `台北:中共研究雜誌
     社。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檔案3.1/39.2 檔一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
     大會政治總報告下冊。
     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紀錄( 1946) ,重慶:中央
     秘書處編印。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印( 1977)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實踐與展
     望〉
     283
     近代史研究所( 1933) , <口述歷史一二二八事件專號4} ,台北: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
     周恩來選集上卷( 1980) ,北京:人民出版社。
     孫中山( 1909,10,22 ) , <給王鴻告文信函) ,北京:中國近現代史博物館,台北;
     國父紀念館, 1997 年11 月12 日至1998 年5 月31 日展出。
     胡漢民先生文集(四) ( 1978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出版。
     秦孝儀主編( 1978A) , <蔣總統大事長編} ,卷一~卷八。
     ( 1978B) , <革命文獻第76 輯: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
     要決議案彙編(上吟,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 1981 ) ,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一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
     國一~四} ,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 1984) ,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1 卷一~卷四十,台北: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 1985) ,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一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中共活
     動真相(一)},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 1989) , {國父全集} ,第一冊至第三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
     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馬克思、恩格斯( 1965),(共產黨宣言) ,載馬、恩全集四,北京:人民出
     版社。
     國立政治大會校史編纂委員會( 1989) 1 {國立政治大學校史稿} ,台北:國
     立政治大學。
     國史館, {國民政府檔案} 055 國大代表選舉,第1863 號全國各地選舉國民大
     會代表檔。
     國史館1 {蔣中正總統檔案) ,革命文獻拓影,戳亂時期《國共協商與共軍叛亂〉
     上、下冊。
     革命文獻拓影,戡亂時期《美國特使馬歇爾來華經過》第四冊。
     革命文獻拓影,戡亂時期〈實行憲政與蔣總統就職》上、下冊。
     《蔣總統籌筆》第36-37 冊。
     國民參政會史料編輯委員會( 1962) 1 {國民參政會史料} ,台北:國民參政
     會歷屆在台灣參政員聯誼會。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 1961 ) , {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第一編,第二編} 1 台
     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 1966),{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第五編) 1 台北:國民
     大會秘書處。
     統一出版社編( 1946) , {政治協商會議前後中共陰謀之透視〉。
     蔣中正(出版事項不詳) 1 (自反錄) ,第一集卷一~第二集卷十六。
     蕭繼宗主編( 1975) ,革命文獻第六十八輯:新生活運動史料,台北:中國國
     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羅家倫主編( 1985) , {國父年譜(上)(下)}增訂本,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二、中文書籍
     丁學良( 1994) , { 共產主義後與中國}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部。
     王世杰( 1990) , { 王世杰日記} ,第五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影印出
     版。
     王永祥( 1996) , <中國現代憲政運動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爾敏( 1969) , {晚清政治思想史論} ,台北:經世。
     王健民( 1965) , {中國共產黨史稿一第三編延安時期} ,台北:作者自印。
     王曉波編( 1985) , {台灣的殖民地傷痕} ,中和:帕米爾。
     石之瑜( 1992) , {兩岸關係的深層結才捧一文化發展與政治認知) ,台北:永
     然文化出版。
     ( 1993) , (當代台灣的中國意識一對集體認同的反思) ,台北;正中
     書局。
     ( 1997) ,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民} ,台北:風雲論壇。
     牟宗三( 1975) , { 現象與物自身>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 1991) , { 政道與治道> `台北:台灣學生。
     江炳倫( 1973) , <政治學論叢> `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
     ( 1976) , (政治學論叢續編> `台北:華欣文化。
     ( 1986) , <民主與發展} ,台北:時報文化。
     ( 1989) , <亞洲政治文化個案研究} ,台北:五南。
     ( 1994) , <政大中山所政治文化》上課筆記。
     朱鋒主編( 1993)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釋義> `廣東:人民出版社。
     朱諶( 1993) , { 孫中山與蔣中正的民族主義思想> `台北:黎明文化。
     成中英( 1988 ) , { 中國現代化的哲學省思一「傳統」與「現代」理性的結合} ,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任卓宣( 1971) , { 道統新編> `台北:帕米爾。
     余英時( 1982A) , <歷史與思想> `台北:聯經。
     ( 1982B) , <史學與傳統> `台北:時報。
     ( 1989) ,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 ,台北:聯經。
     ( 1995) , {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 `台北:東大。
     ( 1996) , {錢穆與中國文化} ,上海:遠東出版社。
     杜維明( 1989) , {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 `台北:聯經。
     呂亞力( 1979) , <政治發展與民主)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何信全( 1984) , (晚清公羊學派的政治思想、) ,台北:經世書局。
      ( 1996) , (儒學與現代民主一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 ,台北:中
     研究文哲所。
     李旭( 1946) , <政治協商會議之檢討) ,南京:時代出版社。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 1993) , <李宗仁回憶錄) ,台北:曉園出版社。
     李長貴( 1991) , <社會運動學) ,台北:水牛出版社。
     ( 1985 ) , <社會運動) ,載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史第三冊,
     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李敖( 1989) , <蔣介石研究六集) ,台北 :李敖出版社。
     李敖、汪榮祖( 1995) , <蔣介石評傳(上)、(下) 》,台北:商周文化出版社。
     李雲漢( 1966) , <從容共到清黨)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1994) , <中國國民黨史述第一編一第五編) ,台北:近代中國出版
     社。
     李新、孫思白主編( 1978) , <民國人物傳第一卷> )北京:中華書局。
     李新霖( 1989) ) <春秋公羊傳要義) ,台北;文津。
     李華興( 1988) ) <中國近代思想史~ )杭州:湖江人民出版社。
     李澤厚( 1987) ,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台北:谷風。
     ( 1988) , (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台北:谷風。
     李澤厚、劉再復( 1995) , (告別革命一回望二十世紀中國) ,香港:天地圖
     書。
     李璜( 1982) , <學鈍室回憶錄下冊> `香港:明報月刊社。
     李鴻禧( 1995) , <李鴻禧憲法教室> `台北:月旦出版社。
     沈雲龍等( 1993 ) , <萬耀煜先生訪問紀錄)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所。
     汪榮祖( 1990) , <晚清變法思想、論叢) ,台北:聯經。
     汪樹白( 1991) , <毛澤東思想的中國基因》 ,台北:日知堂出版社。
     周世輔、周陽山( 1990) , (中山思想新詮一總論與民族主義) ,台北:三民
     書局。
     周世輔、周玉山( 1995 ) , <蔣公哲學思想與中西哲學) ,台北:國立編譯館。
     周開慶( 1971) , <總裁思想體系研究> `台北:正中書局。
     周開慶編著( 1986) , <總裁思想體系研究> `台北:正中書局。
     周陽山( 1993) , <民權理念與憲政改革}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再版。
     周質平( 1992) , <胡適叢論) ,台北:三民書局。
     ( 1996) , <儒林新誌> `台北:三民書局。
     周策縱等著( 1991 ) , <胡適與近代中國>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金耀基( 1977) , <現代人的夢魔> `台北:台灣商務。
     ( 1984) , <從傳統到現代} ,台北:時報。
     ( 1992) , <中國社會與文化>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金觀濤、劉青峰( 1987) , {興盛與危機一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
     台北:谷風。
     林君長( 1981 ) , 《國民革命軍之奮鬥一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紀念叢書} ,台
     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林紀東( 1990 ) , 《中華民國憲法釋論} ,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修訂53
     版。
     材吋圭圍( 1966) , 《蔣總統的政治思想(上)(中)(下) 》,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
     林毓生( 1983) , 《思想與人物} ,台北:聯經。
     ( 1989) , ~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 ,台北:聯經。
     林嘉誠( 1992) , 《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 `台北:黎明。
     吳安家( 1983) , {中共史學新探) ,台北:幼獅。
     邵玉銘( 1988) , 《文學、政治、知識份子}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季鎮准主編( 1988) ,《間一多研究四十年}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胡佛( 1998) , 《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一)方法與理論} ,台北:三民書局。
     胡春惠主編( 1978) , <民國憲政運動) ,台北:正中書局。
     胡適(年代不詳) , <胡適文存第四集} ,台北:洛陽圖書公司。
     ( 1986) , <四十自述} ,台北:遠流出版。
     胡頌平編著( 1984) ,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六冊} ,台北:聯經出版
     而士。
     胡繩( 1978) , (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 ,北京;人民出版社。
     胡繩主編( 1991) , 《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荊知仁( 1986) , {憲政論衡)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1989) , {中國立憲史) ,台北:聯經。
     ( 1991) , 《憲法論衡) ,台北:東大圖書。
     ( 1995) , 《政大政研所比較憲法〉上課筆記。
     高永光( 1995) ,《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的新趨勢} ,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
     司。
     高旭輝( 1981 ) , {五權憲法與三權憲法之比較研究}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
     社。
     秦友華編著( 1992) , {外國人看毛澤東與蔣介石> `武漢:武漢出版社。
     秦孝儀編訂( 1988 ) ,《先總統蔣公對國父思想之實踐篤行與融會貫通
     (上)(下) 》,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孫隆基( 1989)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J} ,香港:集賢社出版。
     孫廣德( 1994) ,《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 ,台北:商務。
     孫常煒( 1985) , <蔡元培先生年譜傳記(中)冊} ,台北:國史館。
     浦衛忠( 1995) ,《春秋三傳綜合研究} ,台北:文津。
     浦薛鳳( 1983) , {現代西洋政治思潮}台北:正中書局。
     章政通( 1980) , {中國思想史下冊) .台北:大林出版社。
     翁岳生( 1994) ·<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 ,台北:月旦出版社。
     馬起華( 1986) , {抗戰時期的政治建設} ,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殷海光( 1981 ) , {中國文化的展望} ,香港:大通書局。
     唐振楚( 1982 ) , {總統蔣公言論選讀} ,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上課筆記。
     許光根、林洗芬主編( 1990) , {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 ,南京:南京大學
     出版社。
     許志雄( 1993) , {憲法之基礎理論} ,台北:稻禾。
     許宗力( 1994) , {法與國家權力} ,台北:月旦出版社。
     許慶雄( 1991) , {社會權論} ,台北:眾文。
     崔書琴( 1984) , {孫中山與共產主義} ,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桑成之、林翹翹編著( 1987) , {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 ,北京:中國人民大
     學出版社。
     曹聖芬編著( 1967) , {蔣總統的生活與修養}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啟?編( 1997) , (國民黨怎樣丟掉了中國大陸?))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
     版社。
     郭廷以編著( 1985 ) ,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 ,第四冊,台北:中研院近史所。
     郭紹儀編著( 1988) , {蔣公中正與青年} ,台北:幼獅。
     梁啟超( 1976) , (飲冰室全集) ,台北:文化圖書公司。
     ( 1989) , (清代學術概論) ,台北:台灣中華。
     梁漱溟( 1977) , (中國文化要義) ,台北:問學出版社。
     陶逸明( 1980 ) , (總統蔣公法治思想之研究) ,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
     國父實業計畫研究學會( 1981 ) , (復興關懷念集)) ,台北:國父實業計畫研
     究學會出版。
     國立編譯館編著( 1979) , (西洋政治思想史) ,台北:國立編譯館。
     陳文尚、雷家聽主編( 1988 ) , (台灣戰略評析) ,台北:聯鳴文化有限公司,
     四版。
     陳永興等( 1991 ) ,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等。
     陳志讓( 1986) , (軍紳政權→丘代中國的軍閥時期) ,台北;谷風出版社。
     陳伯達( 1991) , {中國四大家族} ,台北:巴比倫出版社。
     陳其南( 1992) , {公民國家意識與台灣政治發展} ,台北:允晨文化。
     陳秀容、江宜樺主編( 1995) , {政治社群} ,台北:中研院:社科所。
     陳新民( 1990) , {憲法基本權力之基本理論(下) 》 ,台北:作者自印。
     ( 1995) ,《中華民國憲法釋論) ,台北:自版。
     陳誠( 1945) , {總裁革命之理論與實踐} ,台北:正中書局。
     陳學霖( 1993) ,《宋史論集} ,台北:東大。
     陳鴻瑜( 1987) , {政治發展理論} ,台北:桂冠。
     陳鐵健、黃道炫( 1992) , {蔣介石與中國文化) ,香港;中華書局。
     張玉法( 1979) , (中國現代史) ,台北:東華書局。
     ( 1988) , {中國現代政治史論} ,台北:東華書局。
     ( 1991) , {歷史講演集) ,台北:東大圖書。
     張君勘( 1997) , {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 ,台北:洛克出版社。
     張佛泉( 1995) , {自由與人權)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知本( 1966) , <中國立憲故事) ,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張其昀( 1979) , {黨史概要補篇)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張金鑑先生等合著( 1980) , {先總統蔣公政治思想之研究) ,台北:中央
     文物供應社。
     張治中(年代不詳) , {張治中回憶錄) ,出版事項不詳。
     張治安( 1991) , {中國憲法及政府) ,台北:華視文化事業公司。
     張茂桂( 1991 ) , {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 ,台北: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
     國家政研究中心。
     張顯( 1989) , {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 ,台北:聯經。
     張額等著( 1982) , <晚清思想) ,台北:時報。
     馮友蘭( 1992) , {中國哲學史上、下冊) ,北京:中華書局。
     馮岳編著( 1970) , <蔣總統與中華文化復興} ,台北:岳廬書局。
     途扶東( 1970) , <西洋政治想史) ,自印,增訂三版。
     賀凌虛( 1970) , <中國古代政治思想論集) ,台中:霧峰出版社。
     賀淵( 1995) , <三民主義與中國政治)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賀麟,<(當代中國哲學) ,出版時地不詳。
     彭懷恩( 1983) , (精英民主理論評介) ,台北:正中書局。
     ( 1987) , <台灣政治變遷的年) ,台北:自立晚報。
     傳正主編( 1989) , (雷震全集23一制憲述要)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湯志鈞( 1991) , <改良與革命的中國情懷) ,台北:商務。
     曾春海( 1992) , (儒家的淑世哲學一治道與治術) ,台北:淑馨。
     黃仁宇( 1991) , (地北天南敘古今) ,台北:時報文化。
     ( 1995A) , <近代中國的出路) ,台北:聯經。
     ( 19958) ,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 ,台北:時報文化。
     黃俊傑( 1983) , <儒家傳統與文化創新)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黃開國主編( 1993) , <經學辭典) ,四)f [ :四川人民出版社。
     費孝通( 1948) , (鄉土中國、鄉土重建) ,上海:觀察社。
     郎昆如( 1981) , {三民主義哲學)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 1997) , {哲學概論)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葉啟政( 1990) , {開創人文理想的新境界) ,載文化與倫理,台北:國家政
     策研究資料中心編印。
     ( 1991) , (制度化的社會邏輯) ,台北:東大。
     楊向奎( 1989) , {大一統與儒家思想} ,吉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楊承彬( 1983) , {孔、孟、荀的道德思想> `台北:商務。
     楊逢泰( 1976) , <(民族自決的理論與實際) ,台北:正中。
      ( 1991) , 《蔣中正先生與中國之統一} ,台北:黎明。
     楊樹標( 1994) ,《蔣介石傳} ,北京:團結出版社。
     董翔飛( 1997) , ((中國憲法與政府) ,台北:作者自印,修訂三十四版。
     董顯光( 1980) , 《蔣總統傳}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鄒文海( 1982) , 《西洋政治思想史稿} ,台北:鄒文海先生獎學基金會。
     鄒讜( 1994) , 《二十世紀中國政治}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趙建民( 1994) ,《威權政治} ,台北:幼獅。
     齊錫生( 1998) ,六月四日於台北:國史館學人招待所中,筆者請益之筆記。
     鄭欽仁( 1991 ) , 《歷史文化意識對我國政策之影響} ,台北:國家政策研究
     中心,三版。
     鄭牧心( 1991) ,《台灣議會政治40 年} ,台北;自立晚報。
     劉振鎧( 1960) ,《中國憲政史話} ,台北:憲政論壇社。
     劉慶瑞( 1970) ,《比較憲法) ,台北:大中國。
     蔣勻田( 1976) ,《中國近代史轉換點} ,香港:友聯出版社。
     蔣經國( 1975) , {風雨中的寧靜} ,台北:黎明。
     蔣慶( 1995) , (公羊學引論) ,遼寧教育出版社。
     魯、非、凡尼選編( 1989) , 《聞一多) ,台北:海風出版社。
     潘樹藩( 1935) , ~中華民國憲法史} ,上海:商務印書館。
     賴澤涵、馬若孟( R. Myers )、魏專合著,羅瑞珈譯( 1993) , {悲劇的開端
     一台灣二二八事變} ,台北:時報文化。
     薛化元( 1993) , <民主憲政與民族主義的辯證發展一張君勸思想、研究} ,台
     北:稻鄉出版社。
     薛光前主編( 1978) ,《八年對日抗戰中之國民政府} ,台北:商務。
     謝冰瑩等註譯( 1989) , {新譯古文觀止} ,台北:三民。
     謝政諭( 1989) , 《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一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 ,台北:
     幼獅。
     謝慶奎主編( 1996) , <當代中國政府} ,潘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戴秀陶( 1978 ) , 《孫文主義之哲學的基礎} ,載戴季陶等著:三民主義哲學。
     薩孟武( 1977) , 《中國政治思想史} ,台北:三民。
     ( 1982) , 《政治學} ,台北:三民書局。
     ( 1982) , 《儒家政論衍義} ,台北:東大。
     蕭一山( 1967) , <中國近代史概要) ,台北:三民書局。
     蕭公權( 1980) , <中國政治思想史(上、下冊)}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 1982) , 《憲政與民主) ,台北:聯經。
     魏粵、謝幼田( 1996) , <中國政治文化史論1919-1949 > `台北:五南圖書。
     蘇俊雄( 1991) , 《法治政治} ,台北:正中書局。
     羅志淵( 1967) , 《中國憲法史} ,台北:台灣商務。
     ( 1976) , <近代中國法制演變研究} ,台北:正中書局。
     饒宗頤( 1977) , {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 ,香港:龍門。
     嚴懷儒、高軍、劉家賓主編( 1986) ) {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簡編} ,北京:
     北京出版社。
     龔忠武( 1971 ) , {學而集斗走君主到民主的中國社會) ,台北:環宇出版社。
     三中文論文期刊報紙
     丁文江( 1935 ) ) {再論民治與獨裁) ,載獨立評論第一三七號, 1935 年l
     月27 日,頁19-22 。
     王仲字( 1995) ) {先秦的王霸論與大一統論} ,載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頁31-43。
     王東原( 1986) , {重慶復興關訓練> `台北:傳記文學第四十九卷第三期,
     頁79-82 。
     王叔文( 1992) , {論憲法實施的保障} ,載北京:中國法學雙月刊199 2 年
     第6 期,頁15-22 。
     王孟平( 1994) , {訓政時期憲政準備歷程之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
     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雲五( 1965) , (政治協商會議追記) ,載《岫廬國是} ,台北;台灣商務。
     王壽南( 1981 ) , (第十一章第一節新生活運動> )載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
     文化發展史第四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頁2027-2114。
     ( 1981 ), (第十一章第三節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同上書,頁2147-2201 0
     ( 1986) , {蔣中正先生與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之倡導} ,載蔣中正先生
     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五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308-326 。
     王德、昭( 1982) ) {達爾文主義與中國) 載張額等著:晚清思想,台北:時
     報出版公司。
     王榮先( 1991 ) , {中國共產黨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基本經驗} ,載中共中央
     黨校黨史教研室編:中國共產黨七十年的歷程和經驗1921-1991 `北京:中
     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王爾敏( 1986) ) {近代中國知識份子應變之自覺} ,載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
     第十八編,近代思潮上冊,台北:商務, 173-236 。
     ( 1995) , {滿清入主華夏及其文化承緒之統一政術} ,載中國歷史上
     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頁247-271 。
     方東美( 1983 ) ) {中國政治理想要略> `載中華學術與現代文化叢書第一冊:
     哲學論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石鍾秀( 1973) ) (中央公職人員選舉制度之研究} ,載國民大會研討委員會
     年刊,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
     江宜樺( 1995 ) , <政治社群與生命共同體:亞里斯多德城邦理論的若干啟示卜
     載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江炳倫( 1976) , <自由主義詮釋) ,載氏著:政治學論叢,台北:華欣文化
     事業公司。
     朱雲影( 1981 ) , <中國正統論對於日韓越的影響~ ,載氏著:中國文化對日
     韓越的影響,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朱撫松( 1986) , <蔣中正先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中華民國外交} ,載蔣
     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四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242-
     256 。
     自由中國( 1960 )社論二,《「死亡宣告」可以適用於國大代表嗎? >第22
     卷第1 期。
     自由中國( 1960 )社論一, {敬向蔣總統作一最後的忠告》 ,第22 卷第3 期。
     竹內實( 1985) , (黃埔軍官學校的歷史地位) ,載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
     術討論集第三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朴炳奭( 1989) , (中國歷代易姓革命之正當化思想) ,台北:政治大學政治
     研究所博士論文。
     艾愷( 1986) , (西方史學論著中的蔣中正先生) ,載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
     學術討論集第一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592-676 。
     余英時( 1985) , (中國現代的民族主義與知識份子一敬悼蔣總統逝世> `載
     李國祁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一民族主義,台北:時報。
     ( 1990) , (國家觀念與民族意識) ,載氏著: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
     台北:允晨文化,頁17-32 。
     ( 1992 ) , <中國近代個人觀的改變) ,載氏著:中國文化與現代社會,
     台北:三民書局,頁167-206 。
     李中華( 1997) , <論東西文化的兩種超越觀> `載張岱年、湯一介等著:文
     化的衝突與融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309-322 。
     李念而且( 1981 ) , {動員戲亂時期臨時條款在我國憲法上之地位-臨時條款之
     制訂與施行~ ,載憲政時代第6 卷第4 期。
     李明輝( 1998 ) , {孟子王霸之辨重探) ,載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系主辦r 中
     國歷代政治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8 年6 月6 日。
     李炳南( 1990) , <政治協商會議之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博士論文。
     李國祁( 1994) , (滿清的認同與否定一中國近代漢民族主義思想的演變》
     載中研院近史所編:認同與國家一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頁91- 13 0 。
     李煥( 1975) , (蔣中正先生與中國青年) ,載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
     論集第三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510-526 。
     李璜、陶百川( 1987 ) , (國民參政會與中國現代化} ,載聯合報,民國76
     年7 月1 日第二版。
     李鴻禧( 1988) , ~回歸憲法解開政治紐結一從全面改選談起} ,載氏編;政
     治地殼變動一1987 年台灣政治批判,台北:敦理出版社。
     呂芳上( 1976) , (蔣中正先生與台灣光復} ,載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
     討論集第五冊,台北:中央文物,頁40-82 。
     吳安家( 1983) , 《「重慶會談與政協會議之研究J} ,台北:東亞季刊第十
     四卷第三期。
     吳庚( 1984) , {民權主義政治權威合法性之研究> `載三民主義學術研究中
     心編:三民主義方法研討會論文集,頁31-56 。
     ( 1985) , ~動員戲亂與國權鞏固) ,載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政治發展
     史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頁1582-1606 。
     沈清松( 1993A ) , (三民主義的時代意義} ,載胡佛等著:中華民國憲法與
     立國精神,台北:三民書局。
     ( 1993B ) , 《義利再辨一價值層級的現代詮釋) ,載氏編:中國人的
     價值觀一人文學觀點,台北:桂冠圖書。
     沈雲龍( 1986 ) , <我國憲政體制的回顧一先總統蔣公百齡誕辰紀念} ,台北:
     傳記文學第49 卷第4 期,頁10-16 。
     谷鳳翔( 1971 )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反攻復國前途) ,載中華文化復興月
     刊第四卷第八期,頁1-4 。
     林正弘( 1991 ) , (論孔恩的典範概念) ,載方萬全、李有成主編:第二屆美
     國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研院美研所,頁517-533 。
     林安梧( 1982) , <當代新儒家述評} ,載台北:中國論壇第13 卷第10 期、
     第11 期, 1982 年2 月及3 月號。
     ( 1993) , < 「正統論」的瓦解與重建一以王船人性史哲學為核心的理
     解與詮釋} ,中壢:中央大學第二屆【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學
     術研討會論文,頁276-296 。
     ( 1998) , <解開「道的錯置」一兼及於「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
     考) ,載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系主辦【中國歷代政治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
     會論文, 1998 月6 月6 日。
     林毓生( 1995) , <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與中式馬列主義及毛澤東的烏
     托邦主義》,載新史學第六卷第三期,台北: (新史學〉雜誌社編輯委員會,
     頁95-154。
     周道濟( 1978) , {我國一治一亂思想的探討} ,載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
     題選刊(十五)
     周應龍( 1986) , (蔣中正先生主持重要訓練的幾個時期) ,載蔣中正先生與
     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第二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岸信介( 1996) , (追懷蔣介石) ,載齊甫編:名人談蔣介石,烏魯木齊:新
     疆人民出版社。
     胡適( 1930) , <我們走那條路} ,載胡適文存第四集,台北:洛陽出版社,
     頁429-446 。
     ( 1932) , 《憲政問題} ,載獨立評論第一號, 5 月2 日。
     胡佛( 1988) , (中國人的政治生活} ,載文崇一、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
     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89-112 。
     香港大學中文學會( 1979) ,五四運動六十週年紀念論文集。
     施啟揚( 1983) , 《法律與道德},載中華學術與現代文化叢書第九冊一法學
     論集,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翁岳生( 1998) ,《當代憲法發展的主要趨勢} ,載中華民國行憲五十年學術
     研討會論文暨研討會實錄,台北:國民大會。
     徐復觀( 1956) , 《我所了解的蔣總統的一面} ,載自由中國第15 卷第9 期,
     1956 年10 月31 日,頁9-11 0
     徐震( 1984) , 《我國鄉村建設運動之淵源及影響} ,載中華民國歷史與文化
     討論集第四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徐伯揚(徐震) (1997) , 《丁丑春遊陽明山詩三首) ,載漢詩之聲季刊第13
     期,台北:漢詩學會, 1997 年3 月。
     孫廣德( 1980) , {陰陽五行說與漢代政治} ,載陳立夫等著:中華民族的歷
     史文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 1992) ,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之德與力) ,載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
     四期,頁189-208 。
     高朗( 1992) , 《從修憲後總統權力看政府體制問題} ,載高雄:中山大學中
     山學術研究所,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七卷第二期。
     陶百川( 1987) , 《七七抗戰五十週年紀念系刊專文(1)一民主憲政的發展及其
     保姆} ,載民國76 年7 月1 日,台北:聯合報第二版。
     殷海光( 1982) , (道德的重建) ,載周陽山編牟宗三等著:中國文化的危機
     與展望一文化傳統的重建,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姚淇清( 1980) , 《先總統蔣公的法律思想} ,載張金鑑先生等合著,先總
     統蔣公政治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145-151。
     浦薛鳳( 1971 ) , 《中國的政治建設} ,載薛光前主編:艱苦建國的十年,台
     北:正中書局,頁31-82 。
     ( 1973 ) , {政風為政治之本} ,載氏著戰時論評集,台北:復興書局。
     涂懷瑩( 1993 ) ,《「臨時條款」在我國憲政史上的「發展」與評價} ,台北:
     憲政時代第18 卷第4 期,頁46-74 。
     郭仁孚( 1982),《民權主義民主政治類型的前言) ,載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
     術研究所主編:民權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立編譯館,頁1-117 。
     ( 1984) , (民權主義的民主程度) ,載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會議論文研
     討集第三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子的。
     ( 1997) , {對傳統經典政治理論的基本認識} ,載台北:東吳政治學
     報第八期。
     郭廷以( 1977) , { 台灣的開發和現代化} ,載薛光前、朱建民主編:近代的
     台灣,台北:正中書局,頁131-164 。
     陳永興等( 1991 ) , {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
     會等,自立晚報經銷。
     陳芳明( 1971 ) , { 宋代正統論的形成背景及其內容》 ,台北:食貨月刊第一
     卷第八期,頁16-28 。
     陳省三( 1977) , {有關總統蔣公傳記的評述》 ,幼獅月刊的卷4 期。
     陳春生( 1997) , {國民大會在五權憲法上的定位》 ,載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
     祝賀論文集一現代國家與憲法,台北:月旦出版社。
     陳裕清( 1986) , {蔣中正先生外交思想及其策略} ,載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
     國學術討論集第四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452-472 。
     陳進金( 1994) , {抗戰前國民黨的教育政策》 ,載於李雲漢主編:中國國民
     黨黨史論文選集第五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陳啟天( 1975 ) , <哀悼總統蔣公逝世亂) ,載總統蔣公哀思錄編輯出版:
     總統蔣公哀思錄第一篇,頁399-401 。
     陳獨秀( 1916) , <憲法與孔教) ,新青年2 卷3 號,民國5 年11 月1 日。
     陳慶( 1986) , <重慶會談( 1945 年8 月至10 月)一中國的努力》 ,載蔣中
     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一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384-409 0
     梁惠錦( 1979) , <台灣民報中有關蔣總統中正先生的史料選錄) ,載中華
     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輯出版:先總統蔣公有關論述與史料,頁491-544 。
     許雅棠( 1987 ) , <中山先生的思想與行動的解讀方式一一個嘗試性的建議~ ,
     載台北:東吳政治社學報第11 期,頁117-147 。
     曹聖芬( 1975) , {蔣總統的日常生活》 ,載總統蔣公哀思錄編輯出版:總
     統蔣公哀思錄第一篇。
     張玉法( 1989) , <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 ,載朱松柏編:分裂國家的互動關
     {系,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張亞濯( 1979) , (總統蔣公政治思想述要) ,載馬起華主編:總統蔣公
     學術思想、研究論集第二集,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頁5 刊的。
     ( 1995) , <蔣介石之歷史定位》 ,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與廣州、|
     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聯合舉辦【近代中國與亞洲】學術交流會論文,
     廣州, 1995 年1 月17-20 日,頁1-41 。
     張朋園( 1986) , (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晚清學會運動》 ,載中國近代現代史論
     第十八編近代思潮(下)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益民( 1996) , {現代化變遷中的土地改革} ,載許紀霖、陳達凱主編: 中
     國現代史第一卷1800-1949 `上海:三聯書店。
     張雪雲( 1992) , (蔣中正的革命建國思想) ,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
     論文。
     張群、王雲五、陳啟天等( 1977) , <行憲三十週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 ,
     載近代中國第4 期, 1977 年12 月。
     張瑞德( 1989 ) , {中國近代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危機一晚近一些議題的評述} ,
     載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頁
     719-744 。
     張德光( 1986) ,(<蔣中正先生與世界和平》 ,載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
     討論集第四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張寶樹( 1986) , {蔣中正先生與日本} ,載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
     論集第四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張鑫( 1988) , ~ 憲法觀念與實踐》 ,載翁松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論文
     集,香港:中文大學,頁3-38 。
     張顯( 1992) , {再論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起源》 ,載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
     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
     勞韓( 1969) ,《中國歷史中的政治問題》 ,載氏著:中國的社會與文學,台
     北:傳記文學出版社,頁143-148 。
     彭厚文( 1997) , (大陸蔣介石研究述評) ,載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 1997
     年5 月,武漢:湖北大學出版,頁53-60 。
     黃大受( 1990) , (知識青年從軍運動) ,載教育部主編:中華民國建國史第
     四篇抗戰建國(二) ,台北:國立編譯館,頁883-915 。
     黃俊傑( 1980) , <儒學價值系統中的兩難式一「元代朱喜正統思想之興起」
     讀後} ,載(中外文學) 8 卷9 期, 1980 年2 月,頁100-106 。
     ( 1996) ,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載楊儒賓、黃俊傑
     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
     ( 1998) , <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學J 特質與涵意) ,台
     北:政治大學政治系主辦【中國歷代政治思想與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
     1998 年6 月6 日。
     黃默( 1995) , {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有關正義社會的省思:當代歐美政治思潮
     三大論爭及其影響之研究) ,東吳政治學報第四期o
     黃默、陳俊宏( 1997) ,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一論台灣政治哲學研究的發展
     趨向) ,東吳政治學報第八期。
     傅鏡暉( 1994) , (中國歷代正統論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
     論文。
     慎之( 1991 ) ,《蔣介石) ,載李振霞、傅雲龍主編:中國現代哲學人物評傳,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詹明棧( 1980) , <先總統蔣公內聖外王思想之研究) ,台北:台大三民主
     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俊榮( 1997) , <消散中的「憲法時刻J} ,載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
     丈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國家與憲法,台北:月旦出版社,頁237-292 。
     楚崧秋( 1986) ,《陽明學說對蔣中正先生思想、德、業的影響} ,載蔣中正先生
     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一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146-161 0
     楊貞德( 1995) , ((胡適的自由主義與「修身」的政治觀) ,台北:中研院文
     哲所,頁61-103 。
     楊圍樞( 1992) , { 「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總結報告} ,載徐正光、宋
     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
     葛永光( 1989) , {民主化與台灣的政治發展~ ,載葛永光等著:現代化的困
     境與調適一中華民國轉型期的經驗,台北:幼獅文化。
     蔣永敬( 1993A ) , {胡汪蔣分合關係之演變} J 中研院近史所編;近代中國
     歷史人物論文集,頁1-27 。
     ( 1993B ), {國民黨實施訓政的背景及挫折一軍權、黨權、民權的較
     量} ,載氏著:百年老店滄桑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頁165-198。
     ( 1994),{三民主義青年團與抗戰建國} ,載中國國民黨黨史論文選
     集第五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頁383-416 。
     蔣延敝( 1933 ) , {論專制並答胡適之先生} J 獨立評論第八三號, 1933 年
     12 月31 日,頁2-6 。
     鄭心雄( 1986) , (蔣中正先生出席開羅會議暨分訪菲韓對國民革命影響之研
     究),載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四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頁134-153 。
     賴睯( 1981 ) , {國史的正統以道統為中心~ ,中研院國際漢學論文集(下)歷
     史考古組,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突中原( 1993 ) , (建國程序與政治發展) ,載洪泉湖等著:中華民國憲法與
     立國精神第十一章,台北:幼獅,頁285-302 。
     蔡明田( 1984) , (論孔子仁學中的正名思想) ,台北:孔孟學報第48 期3
     劉家駒( 1982) , {海外中國知識份子對大陸淪陷的評論與反省} ,載中華民
     國建國史討論集第五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鄧元忠( 1981 ) , {民族復興運動在民國史中的意義} ,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
     集第五冊,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錢穆( 1977) , {治統與道統一從中國文化來看國父與故總統孫、蔣二公及當
     前之學術界} ,台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七) ,頁1-7 。
     閻沁恆( 1991 ) J (蔣中正先生的新聞傳播思想) ,載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
     術討論集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頁59-66 。
     薛光前( 1980) J {二十世紀前半的中國歷史} ,載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
     論集第一輯,台北:聯經,頁229-247 。
     謝政諭( 1995A) J (拆除「法統」意識藩離一開啟兩岸談判生機) J 民國84
     年l 月16 日,中央日報第16 版。
     ( 1995B) , {走出正統迷思邁向憲政民主} J 民國84 年12 月1 日中
     國時報時報廣場。
     ( 1995C ) J {中國正統思想的本義、爭論與轉型一以儒家思想為核心
     的論述》 ,載東吳政治學報第四期,頁241-266 。
     羅久蓉( 1994 ) , 《救亡陰影下的國家認同與種族認同》 ,載中研院近史所編:
     認同與國家-丘代中西歷史的比較,頁67-89 。
     羅志淵( 1970) , 《民主政治與地方自治> `載憲政思潮第十期。
     羅家倫( 1973) , 《本校(政治大學)的誕生與成長> `載政治大學校史編印
     委員會編:國立政治大學校史史料彙編第一集,台北:政治大學校長室。
     關中( 1985) , 《戰時國共商談) ,載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十輯國
     共門爭,台北:聯經。
     顏炳呈( 1991 ) , 《牟宗三的自我坎陷說與當代文人化癥結~ ,載「當代新儒
     家論文集一外王篇J 台北:文津出版社。
     蕭公權( 1970 ) , 《中國政治思想中之政原論~ ,載氏著色園文存) (一) ,
     台北:環宇。
     蕭高彥( 1995) , 《 愛國心與共同體政治認同之構成} ,載陳秀容、江宜樺主
     編:政治社群,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科所。
     ( 1997) , <馬基維利的政治觀} ,載台灣政治學會第四屆年會學術研
     討會。
     魏鏽( 1980 ) , 《中國政治體系之分裂與統一:觀念、爭論與過程} ,載氏著:
     科學、人才與現代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嚴如平( 1996) , 《提高蔣介石研究的科學性》 ,載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
     中心編:民國研究第三輯,南京大學出版社。
     蘇永欽( 1988) , <臨時條款的效力、功能與控制> `載氏著:憲法與社會文
     集,台北:三民書局,頁195-210 。
     羅若湘( 1982) , <總統蔣公政治思想與中國政治現代化} ,文化大學三民
     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顧華德( 1984) ,《先總統蔣公天人合一論之研究> `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
     究所碩士論文。
     顧頡剛( 1930) , 《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和歷史> `北平:清華學報第六卷第
     一期。
     顧毓琇( 1973 ) , 《本校的改制》 ,載國立政治大學校史編印委員會編:國立
     政治大學校史史料彙編第一集,台北:政治大學校長室。
     四中譯外文書籍論文
     小林直樹著,顏憲雄譯( 1991) , 《國家緊急權> `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
     山口定著,林翰譯( 1994) , 《政治學理論一政治體制> `台北;風雲論壇。
     木下彪(年代不詳) , 《孫中山與蔣介石} ,出版事項亦不詳。
     古屋奎二( 1974) ,《蔣總統秘錄第一冊》 ,台北:中央日報譯印。
     ( 1975) ,《蔣總統秘錄第四冊》 ,台北;中央日報譯印。
     ( 1976) , 《蔣總統秘錄第八冊) ,台北:中央日報譯印。
     ( 1977) , 《蔣總統秘錄第十四冊》 ,台北:中央日報譯印。
     竹內實著,郭興工、黃英哲譯( 1996) ,《解剖中國的思想一傳統與現代》
     台北:前衛出版社。
     宇野精一主編,洪順隆譯( 1979) , {中國思想之研究(一)儒家思想) ,台北:
     幼獅。
     司徒雷登著,李宜培、潘煥昆合譯( 1954) ,《旅華五十年) ,台北:大華晚
     報社。
     蘆部信喜著,李鴻禧譯( 1995) , 《憲法》 ,台北:月旦。
     畢仰高( Bianco ) ( 1985 ) , 《自發性農民騷動與農民對中共動員的回應( 1920年代至1940年代末期)) ,載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三冊,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頁210-237 。
     Bukharin N.著,呂智明譯( 1988) ,《帝國主義與世界經濟) ,台北:南方出
     版社。
     狄百瑞( De Bary )著,施寄錦譯( 1983A ) , (元代新儒家正統思想的興起上、中、下) ,載(思與言)第21 卷第1 , 2 , 3 期, 1983 年5 月、7 月、9 月。
     李弘祺譯( 1983B ) , ~中國的自由傳統) ,台北:聯
     Duara, Prasenjit 著,王福明譯( 1994) , {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 的華北農村) ,江蘇人民出版社。
     易勞逸( Eastman, Lloyd E. ) ( 1994 ), ~南京十年時期的國民黨中國, 1927-1937年) ,載費正清等編:劍橋中華民國史(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Eisenstadt 等,閻步克譯( 1992) ,《帝國的政治體系》,貴州人民出版社。
     張公權著,楊志信譯( 1986) , {中國通貨膨脹史( 1937-1949 )} ,北京:
     文史資料出版社。
     費正清Fairbank 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編譯室譯( 1993) , ~劍橋
     中國晚清史1800-1911 年上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Fairbank and Reischauer 著,陳仲丹等譯( 1995) ,《中國:傳統與變革} ,江蘇人民出版社。
     Fish, Hamilton 著,中國出版公司譯( 1973 ) , 《民主自由被出賣的歷史悲劇The Betrayal of Nationalist China to Stalin and Communism} ,台北:中國出版公司。
     Friedrich, Carl J.著,周勇、王麗芝譯( 1997 ) , (超驗正義一憲政的宗教之維) ,北京:三聯書店。
     Fukuyama, Francis著,李永熾譯( 1994 ) ,《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Greenstein, Frod J. and Polsby, Nelson W. edit 著,劉志攻等譯( 1983) , {總體政治學》 ,台北:幼獅。
     Herrfahradt 著,王家鴻譯( 1978) , <孫中山傳》 ,台北:商務印書館。
     Heywood A 著,林文斌、劉照隆譯( 1998) , <政治學} ,台北:韋伯文化。
     Lee, Alfred M.等著,李寶寅譯( 1959) , <社會學原理》 ,台北:新陸書局。
     Lasswell, Marold 著,鯨棍、和敏譯( 1991) , <政治:論權勢人物的成長、時機和方法}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墨子刻( Metzger, Thomas) , (二十世紀中國知識份子的自覺問題) ,載余英
     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
     Mohr,Emst Gunther 著,張采欣譯( 1994) , <蔣介石的功過一德使墨爾駐華回憶錄} ,台北:學生書局。
     Mostafa Rej ai ( 1990) , (游擊共產主義~ ,載Engel 等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第六章,台北:桂冠出版社。
     黎安友( Nathan, Andrew 1.)著,姜敬寬譯( 1994) , {中國的民主} ,台北:五南。
     Pennock, J. R. ( 1980) , <民主政治理論} ,台北:國民大會憲政研討會出版。
     Raphael, D. D著,王玉種、黃年等譯( 1990) , (政治的哲學中的論題) ,台北:幼獅。
     羅素著,宋平譯( 1973) , <中國問題~ ,台北:有志圖書出版。
     Rossiter, C. L.著,楊日旭等譯( 1987) , {憲政獨裁} ,台北:黎明文化事公司。
     韋伯( Weber, Max )著,康樂編譯( 1985 ) , {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J} ,台北:允晨文化。
     Wilbur, C. Martin 著,黃謙益等譯( 1980 ),<中國史一民國時期( 1912-1949) 》 ,載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第一輯總論,台北;聯經。
     費孝通著、戴可景譯( 1987) , {江村經濟} ,香港:中華書局。
     蔣廷黻口述、謝鐘璉譯( 1984) , {蔣廷黻回憶錄} ,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五、英文書刊
     Ackerman, Bruce ( 1991 ) , We the People: Foundations,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lmond Gabriel and Verba, Sindney ( 1963 ) , The Civic Culture, N. 1.: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pter, David E. & Andrain Charles ( 1971 ), "Comparative Government: Developing New Nations", in Apter, D. E. & Andrain, C. (eds), Political Change, London: Frank Casso
     Berlin, Isaiah ( 1979 ) ,Four Essays on Libert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Berman, Harold J. (1983), Law and Revolu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Legal Tra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ianco, Lucied, Trans, Muriel Bell ( 1971 ) ,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5-1949,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Binder, Leonard, et. al ( 1971 ) , Crisis and Sequences in Political Edvelopment, 台北:馬陵出版社。
     Chang H. H. ( 1944 ) , Chiang Kai-Shek-Asia`s Man of Destiny, New York: Doubleday, Doran and Company.
     Chen, Hok -Lam ( 1984 ) , 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 Discussions under the Jurchen-Chin Dynasty (1115-1234),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台北:弘文館翻印)
     Ch`I Hsi-Sheng ( 1976 ) ,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su, Immanuel c.Y. ( 1983 ) , The Rise of Modem China,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ozier, Brian ( 1976 ) , The Man Who Lost China: The First Full Biography of Chiang Kai-Shek,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Dahl, Robert A. ( 1984 ) ,Modem Political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De, Bary, Theodore ( 1995 ) , The Constitutional Tradi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Law, Vol. 9 No.1, Spring 1995, PP.7-33.
     Deutsch, Karl W. ( 1974 ) , Politics and Government,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Dicey, A. V. ( 1893 ) ,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
     Eastman, Lloyd E. ( 1974 ),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r
     1927-1937,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 1984 ) ,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Elster, J. & Slagstad, R. edit. ( 1988 ) , Constitutionalism and Democracy, Brit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Fairbank, John, K. etc. ( 1965 ), East Asia: The Modem Transform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 1972 ) ,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 1987 ) , 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Fitzgerald, John ( 1998 ) , What Is a Province? Or An Institutional History of Provincial Separatism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ining China: Regional Division and National Unity, 1998年3月19日-21日, 頁1-26。
     Franke, Wolfgang, Trans by: Rudman, Stunley ( 1980 ) , A Century of Chinese Revolution 1851-1949,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Franklin, Daniel P. and Baun, Michael 1. Editors ( 1995 ) , Political Culture and Constitutionalism, 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
     Friedrich, Carl 1. ( 1964 ) , Trancedent Justice: The Religious Diments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N. c.: Duke University Press.
     ( 1968 ) ,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and Democracy, Mass.
     Waltham: Blaisdell Publishing company.
     Hamilton, Madison, Jay ( 1961 ), The Federalist Papers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linton Rossiter) New York: Penguin Bouks.
     Hart. H. L. A. ( 1961 ) , The Concept of Law,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Huntington, Samuel P. and Nelson, John M. ( 1977 ) , No Easy Choic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Huntington, S. P. (1995), Democracy for the long Haul, keynote Speech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olidating the Third Wave Democracies: Trends and Challenges, Taip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August 27, 1995.
     Kuhn, Thomas S. ( 1977 ) ,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台北:問學出版社。
     Lasswell, Harold D. and Kaplan Abraham ( 1950 ) , Power and Society: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Yale University.
     Leung Yuen Sang ( 1985 ), The Tragic Passage to a New World: Changing attitudes of the Chinese Interllectuals to the West in the Late Ch`ing Period.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頁56-81。
     Levenson, Joseph R. ( 1968 ) ,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m Fat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ineberry, Edwards, Wattenberg ( 1991 ) , Government in America: People, Politics and Policy, N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Fifth Edition.
     Linz, Juan 1. ( 1975 ) , Totalitarian and Authoritarian regimes, in Greensten, Fred 1.
     And Polshy, Nelson W.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3, Mas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Lipset, Seymour Martin ( 1981 ) , Political Man-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Loewenstein, Karl ( 1965 ),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ubot, Eugene ( 1982 ) , Liberalism and Illiberal Age: New Culture Liberals in. Republican China, 1919-1937,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Machiavelli, Niccol ( 1970 ) , The Discourses, Introduction by Bernard Crick, London: Penguin Group.
     McIlwain, Charles Howard ( 1987 ) ,Constitutionalism: Ancient & Mode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Metzger, T. A. ( 1977 ) ,Escape from Predicament, NY: Columbia University.
     Montesquieu, Baron de ( 1977 ), The Spirit of Laws Book XI, ed. By David Wallace Carrithers, California.
     Morgenthau, Hans J. and Thompson, Kenneth W. ( 1985 ) ,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ur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Y: Alfred A. Knopf.
     Neubauer, Deane E. ( 1967 ) , Some Conditions of Democr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LXI, No.4, pp. 1002-1009.
     Pye, Lucian W. ( 1966 ),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Little, Brown & Co ..
     Pye, Lucian W. with Pye, Mary W. ( 1985 ),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The Culture Dimentsions of Authority, Harvard.
     Ranny, Austin ( 1982 ), 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3rd ed. NY:
     CBS College Press.
     Raws, John (1993), Political Liberalism,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eason, Joyce ( 1943 ), Chiang Kai-Shek and the Unity of China, London: Morrison nad gibb.
     Rozman, Gilbert edited ( 1981 ) ,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NY: The Free Press.
     Sabine, George H. and Thorson, Thomas L. ( 1973 ) ,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v, Illinois: Dryden Press.
     Sartori, Giovanni ( 1995 ) , "How Far Can Free Government Travel?" Journal of Democracy, V. 6, N. 3, pp. 101-111.
     Schurmann, Franz (1973),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eridan, James E. ( 1975 ), China in Disintegration: The Republican Era in Chinese History, 1912-1949, NY: The Free Press.
     Taylor, Charles ( 1989 ) , Cross-Purposes: The liberal-Communitarian Debate, in Nancy Rosenblum ed., Liberalism and the Moral Life, Cambridge, Mass: Harved University Press.
     Tien, Hlmg-Mao ( 1972 ) ,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China. 1927-193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Tsou, Tang ( 1969 ) , 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 1941-1950, V. 1, Chicago: The 303 University of Chicago.
     Turner, R. H. and Killian, L. M. (1972), Collective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Weber Max (1978) Edited by Roth, Guenther and Wittick, Claus,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heare, K. C. ( 1967 ) , Modem Constitution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ttfogel, karl A. ( 1964 ) , 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Zhao, Suisheng ( 1996 ) , Power by Design-Constitution-Making in Natonalist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