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國中校長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 : 校長的經驗紀實
作者 陳玉桂
Chen, Yu-Kuei
貢獻者 鄭同僚
Cheng, Tung-Liao
陳玉桂
Chen, Yu-Kuei
日期 1999
上傳時間 2016-05-11
摘要 本研究為一探索性之質化研究,旨在探討於學校與社區關係之下,身為學校對外重要代表人物的國中校長,在教育生態變革過程中如何代表學校與社區進行互動,以進而瞭解並探討:國中校長在與社區互動開係中所建立的人際網絡與其內涵;國中校長用以促進此一互動關係的策略;探討影響國中校長與社區互動關係的因素;最後歸結國中校長於此互動關係中所感受的壓力與困境。
     本研究係採質化研究方法以檢視校長與社區互動關係中的微觀層面,運用聲望法(與社區互動關係較佳)並配合分層立意取樣方法(以社區特性之不同,分為都市社區、鄉鎮社區、偏遠社區),尋求願意受訪校長。共計訪談十一位校長,其中男性校長六位,女校校長五位,但性別因素不作探討;若以社區特性之不同區分,則有都市社區校長五位、鄉鎮社區校長四位及偏遠社區校長兩位。
     在資料分析方面,研究者使用紥根理論的分析步驟進行各階段的譯碼工作,從校長與社區互動的實務經驗,可歸納出下列四大方向:
     一、互動關係中的人際網絡與內涵:包含「開展社區人際網絡」、「主要互動對象與互動樣態」、「人脈累積與關係成形」。
     二、促進互動關係的策略:包含「關懷社區」、「認同社區」、「有求必應」、「動用人情」。
     三、影響互動關係的因素:包含「校長理念」、「社區特性」、「學校因素」、「政治因素」、「時間因素」。
     四、互動關係中的壓力與困境:包含「關說請託」、「社交活動」、「學生外流」、「創意枯竭」、之壓力;「家長、社區參與度不高」、「社區兩極文化難以融合」之困境,面對壓力與困境,校長亦有所心聲。
     從國中校長與社區互動的實務中可以發現:此一互動關係類似學校黃光國所提出的「混合性關係」,因為在整個互動歷程,校長與社區的互動主要是依人情法則進行。此一互動關係中的核心成分,是校長與社區之間的相互「認同」以及社區民眾對校的認同。校長與社區的互動關係,乃於辦法脈絡之下進行;而學生校外行為、學校升學率表現,成為社區評判校長辦學績效的依據,進而影響社區對校長與學校的認同及參與,以及接下來社區與校長之間的互動行為。
     此外,於此一互動關係中,校長以行銷其個人形象、辦學理念與學校特色,作為與社區互動的基礎。而「交換」行為,良性互惠與利益交換的並存,正是此一互動關係的主要內涵:關係、人情、面子、人脈、權力與經費,是校長與社區之間的交換內容,校長與社區互動時的智慧正深藏與此交換歷程的拿捏。
     再者,研究者綜合文獻探討、研究過程與研究結果,謹針對實務及後續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實務上的建議
     (一)對校長的建議
     (二)對社區的建議
     (三)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內容
     (三)研究方法
     (四)資料解釋與呈現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文崇一(民78 )。台灣地區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
     王派仁(民83 )。兩個社區發展個案之比較:以一個城市社區與一個鄉村社區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國聯(民84 )。社區發展與學校社區工作。收於中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編) ,學校社區化,頁35-51。台北:師大書苑。
     王舒芸(民85 )。現代奶爸難為乎?。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省民政廳編印(民74 )。村里民大會手冊。
     白秀雄(民67 )。現代社會學。台北:自印。
     朱岑樓(民51)。社會學:社會之科學導論。台北:協志。
     朱岑樓主編(民80 )。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朱瑞玲(民78 )。有關「面子」的心理與行為現象之實徵研究。台大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明修(民85 )。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51期,頁41-49。
     江森仁(民75 )。國民中小學校長應具備的資格參考簡略。教育雜誌,24` ( 6),頁4-7。
     吳定(民78 )。行政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清山(民83 )。美國教育組織與行政。台北:五南。
     呂祝義(民83 )。國民中學學校環境、社區環境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教研所碩士論文。
     宋國誠(氏74 )。政治文化與青年對國家的認、同。中國論壇,15 ( 12),頁16-17。
     宋鎮照(民86 )。社會學。台北:五南。
     李永烈(民84 )。教育行政機關公共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惠(氏87 )。國民小學女校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昌(民86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氏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興(民68 )。小學與社區。台北:正中。
     李美技(民73 )。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惠美(民87 )。校長角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一所小學之觀察。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皓光(民84 )。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義男(民84 )。學校公共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李德鴻(民87)。工作中的人際之道:以營造從業人員的人際故事為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淑玲(民81 )。教育行政機關推展公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73 期,頁124-147。
     周愫嫻(民86)。從表態文化與權力運動看學校與社區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15 期,頁12-13。
     林文律(氏88 )。從校長必備能力看校長培育。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林生傳(氏71)。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明地(氏87)。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台灣省公私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看法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 (2) ,頁154-187。
     林泊佑(氏83 )。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組織效能之相關研究。政治大學教研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氏77 )。利用學校資源、參與社區發展工作。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林振春(氏85 )。教育研究。社區意識與教育改革,51 期,頁14-22。
     林清江(氏70 )。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清達(氏84 )。花蓮縣、國小校長對學校與社區互動之角色期望與實際參與狀況之研究。花蓮師範學報,5 期,頁1-46。
     金耀基(氏77 )。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收於楊國樞(編) ,中國人的心理。台北:巨流。
     胡幼慧(氏85 )。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的觀點。
     收於胡幼慧(編)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氏85 )。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收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先縉(氏77 )。中國人的面子觀。收於黃光國(編) ,中國人的權力遊戲。
     台北:巨流。
     徐震、林萬億(氏79 )。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祝振華(民77 )。公共關係學。台北:黎明。
     秦夢群(民76 )。管理學校的模式:校長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領導者。
     師友月刊,246 期,頁27-29。
     秦夢群(民86 )。教育行政理論部份-實務部份。台北:五南。
     袁自玉(民79 )。公共關係。台北:前程。
     張在山(民80 )。非營利性事業的策略性行銷。台北:授學。
     張幸愉(民83 )。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明侃(民87 )。桃囡囡小家長會參與學校事務運作。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0 )。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新松(民72 )。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明欽(民87)。國中校長時問管理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月娥(民75 )。城鄉地區居民生活形態、文化參與、文化認同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良益(氏的)。我國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倩慧(民87 )。家庭托育服務的品質:家庭保母的角色、家庭系統與家長互動關係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熔釧(民85 )。國民小學與社區溝通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玲(民79 )。國民小學推展學校公共關係之理論與實務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麗英(民84 )。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際:民間教育改革公益團體之個案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真(民78 )。台灣企業業主的關俘、及其轉變。東海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游常山(民87)。心懷教育大夢向前行。天下雜誌特刊,頁114-118。
     費孝通(民80 )。鄉土中國。香港:三聯。
     黃光國(氏77 )。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
     黃春長(民73 )。志願工作機構者機構認同和工作滿足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民78 )。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如品(民82 )。台北縣市國民中學公共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民77 )。中國人之緣的觀念與功能。收於楊國格(編) ,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
     楊國賜(氏80 )。成人教育之發展動向。成人教育,1 期,頁26-29。
     熊欣華(民85 )。商業活動中的關係取向:以組織邊際人員對外的人際互動為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民78 )。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文文(民84 )。非營利組織公共關係策略之研究。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慶輝(氏87)。鼻頭、南雅漁村家長對於學區國小經營期望之個案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進(民74)。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松齡(氏81)。公關趨勢。台北:遠流。
     蕭鴻光(民86 )。國民中小學校長辦學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冠海(民62 )。社會學。台北:三民。
     謝文全(氏80)。教育行政。台北:文景。
     謝文全(民82 )。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高橋(民86 )。社會學。台北:巨流。
     簡春安、鄒平儀(民87)。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龐景行(民85 )。社區學校的校園開放與社區發展之關連性分析。台灣大學城鄉建築所碩士論文。
     蘇進棻(氏80 )。國民中小學校長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裕隆(民85 )。個人工作人脈的形成與發展。輔大應用心理研究所。
     
     二、英文部份
     Armistead(1982).Building Confidence in Education: A Approach for Principa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213129).
     Biddle, B.J.( 1979).Role Theory - - Expections, Iedntities , and Behaviors. N. Y.: Academic Press.
     Blackledge, D. & Hunt, B.(李錦旭譯)。(民78)。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
     Blau, P.M.(1986).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Blumberg, & Greenfield,(1980).The Effective Perspectives on School Leadership. Boston: Allyn & Bacon.
     Davies, L.(1990).Equity and Efficiency? School Management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Englert, R.M.(1993).Understanding the Urban Context and Conditions of Practice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99310).
     Foa, E.B.& Foa, U.G.(1980).Resource Theory: Interpersonal Behavior as Exchange, In K. J. Gergen, M. S. Greenberg, & R. H. Wills(Eds.), Social Exchange: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Plenum.
     Foucault, M.(1979).Discipline and Punish. Harmondworth: Penguin.
     Glesne, C. & Peshkin, A.(1992).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 N.Y.: Longman.
     Goetz ,Po O. (1990)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a.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a.
     Greenberg, J.(1997).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Understa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 N.J.: Prentice Hall.
     Havighurst, R.J. & Neugarten, B.L.(l967).Society and Educa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Hedges, W.D.(l992).A small-town principal plays it safe. In W. Parkay F . & E. Hall G. (Eds .), Becoming a principal: The challenges of beginning leadership(p.158-168). Massachusetts : Allyn & Bacon.
     Hines, S.C. & McCleary, L.E.(l980).The Role of the Principal in Community Invol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32798).
     Hopkins, D.J.(l987).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chooling : Lesson from The GECD International School Improvemrnt Projec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Huges, W.L. & Ubben, G.C.(1987). The Principal: Creative Leadership for Effective Schools.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Jacobs, B.J.(1979).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tic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 : Kan-ching and Kuan-his in a rural Taiwanest township, China Quarterly.
     Jones, J. J.(l966)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N. Y.: Th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Inc.
     Kimbrough, R.B.& Burkett, C. W.(l990).The Principalship : Concepts and Practices.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Licata, J. W. & McCleary, L.E.(l980).School Community Involvement: New Realities and Their Principals. (ERIC Document Repro-
     duction Service No.ED243172).
     Lincoln, Y.S. & Guba , E.G.(l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McCarty ,D.& Ramsey, C. (1971) .The School Managers: Power and Conflict in American Public Education. Wesport, Conn: Greenwood.
     Nolte, L. W.& Wi1cox,D.L . (1979) Public Relations Writing and Media Techniques. N.Y.: Longman.
     National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s.(l986).School Public Relations: The Complete Book. Arlington, Va: NSPRA.
     Parsons, T.(1951).The Social System. N.Y.: Free Press.
     Patton, M. Q.(1990). Qualitiative evalu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s.
     Patton, M.Q.(李奉儒、吳芝儀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Popenoe, D.( 劉雲德譯)。(民80)。社會學。台北:五南。
     Rabbins, S.P.(l983).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Rebore, R.W.(l985).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 Management Approach. N.Y.: Prentice-Hall.
     Sabatelli, R.M., & Shehan, C.L.(l993).Exchange and Resource Theory, In Boss, P.G. et al.(Eds .), Sourcebook of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 : A Cotexual Approach. N. Y.: Plenum Press.
     Sills ,D.L.(1968).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 N. Y.: The Macmillon Company.
     Spring, J.H.(1993).Conflict of Interests: 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 N.Y.: Longman.
     Strauss, A. ( 1987).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uss, A.L& Corbin, J.(徐宗國譯)。(民8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Sumption, M. R.& Engstrom (1966).School-Community : A New Approach Relations. N.Y.: McGraw-Hill.
     Stoll, L. (1991).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Action : Supporting Growth in Supporting Growth in Schools and Classrooms. In Ainscow, M.(Ed).
     Effcetive Schools for All. Marylan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Inc.
     Struss, A. L, Corbin, J.(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Sage Publications.
     Turner, J.H.(吳曲輝等譯)(民81)。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
     Ubben, G.C. & Hughes, L.W.(1987).The Principal: Creative Leadership for Effective Schools. Boston: Allyn & Baco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學系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V0212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鄭同僚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g, Tung-Liao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陳玉桂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Chen, Yu-Kuei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玉桂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Yu-Kueien_US
dc.date (日期) 199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016-05-11-
dc.date.available 2016-05-11-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016-05-11-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91NCCV0212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645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教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為一探索性之質化研究,旨在探討於學校與社區關係之下,身為學校對外重要代表人物的國中校長,在教育生態變革過程中如何代表學校與社區進行互動,以進而瞭解並探討:國中校長在與社區互動開係中所建立的人際網絡與其內涵;國中校長用以促進此一互動關係的策略;探討影響國中校長與社區互動關係的因素;最後歸結國中校長於此互動關係中所感受的壓力與困境。
     本研究係採質化研究方法以檢視校長與社區互動關係中的微觀層面,運用聲望法(與社區互動關係較佳)並配合分層立意取樣方法(以社區特性之不同,分為都市社區、鄉鎮社區、偏遠社區),尋求願意受訪校長。共計訪談十一位校長,其中男性校長六位,女校校長五位,但性別因素不作探討;若以社區特性之不同區分,則有都市社區校長五位、鄉鎮社區校長四位及偏遠社區校長兩位。
     在資料分析方面,研究者使用紥根理論的分析步驟進行各階段的譯碼工作,從校長與社區互動的實務經驗,可歸納出下列四大方向:
     一、互動關係中的人際網絡與內涵:包含「開展社區人際網絡」、「主要互動對象與互動樣態」、「人脈累積與關係成形」。
     二、促進互動關係的策略:包含「關懷社區」、「認同社區」、「有求必應」、「動用人情」。
     三、影響互動關係的因素:包含「校長理念」、「社區特性」、「學校因素」、「政治因素」、「時間因素」。
     四、互動關係中的壓力與困境:包含「關說請託」、「社交活動」、「學生外流」、「創意枯竭」、之壓力;「家長、社區參與度不高」、「社區兩極文化難以融合」之困境,面對壓力與困境,校長亦有所心聲。
     從國中校長與社區互動的實務中可以發現:此一互動關係類似學校黃光國所提出的「混合性關係」,因為在整個互動歷程,校長與社區的互動主要是依人情法則進行。此一互動關係中的核心成分,是校長與社區之間的相互「認同」以及社區民眾對校的認同。校長與社區的互動關係,乃於辦法脈絡之下進行;而學生校外行為、學校升學率表現,成為社區評判校長辦學績效的依據,進而影響社區對校長與學校的認同及參與,以及接下來社區與校長之間的互動行為。
     此外,於此一互動關係中,校長以行銷其個人形象、辦學理念與學校特色,作為與社區互動的基礎。而「交換」行為,良性互惠與利益交換的並存,正是此一互動關係的主要內涵:關係、人情、面子、人脈、權力與經費,是校長與社區之間的交換內容,校長與社區互動時的智慧正深藏與此交換歷程的拿捏。
     再者,研究者綜合文獻探討、研究過程與研究結果,謹針對實務及後續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實務上的建議
     (一)對校長的建議
     (二)對社區的建議
     (三)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二)研究內容
     (三)研究方法
     (四)資料解釋與呈現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1
     第二節主要名釋義..........4
     壹、社區..........5
     貳、國中校長..........5
     參、互動關係..........6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社區概念的相關內涵..........7
     壹、社區的定義..........7
     貳、社區的分類..........10
     參、社區權力人物與權力結構..........12
     第二節學校與社區的關係..........15
     壹、系統理論下的學校組織..........16
     貳、學校與社區關係的演變..........18
     參、學校與社區的溝通..........21
     第三節校長與社區關係的相關研究..........25
     壹、從校長領導談起..........25
     貳、從社區參與談起..........25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研究方法..........30
     壹、質化研究的特徵..........30
     貳、質化研究的使用時機..........32
     參、質化研究過程..........32
     肆、本研究採質化研究方法的理由..........35
     第二節研究設計..........36
     壹、研究者的角色與立場..........37
     貳、研究流程與進度..........39
     參、研究對象選取..........41
     肆、資料收集..........45
     伍、資料分析..........47
     陸、增進嚴謹性的方法..........48
     第四章研究結果之一:互動關係中的人際網絡興內涵
     第一節開展社區人際網絡..........51
     壹、互動起點..........51
     貳、中間人引見..........51
     第二節主要互動對象與互動樣態..........53
     壹、與學生家長的互動..........53
     貳、與其他社區權力人的互動..........65
     參、與一般社區民眾的互動..........84
     第三節人脈累積與關係成形..........88
     壹、人脈累積與聯繫..........89
     貳、人脈的功用..........92
     參、朋友、伙伴關係的成形..........95
     第五章研究結果之二:促進互動關係的策略
     第一節關懷社區..........99
     壹、關心學生..........101
     貳、照顧社區..........104
     參、參與社區..........105
     第二節認同社區..........121
     壹、使用本土語言..........121
     貳、認同社區優點..........122
     第三節有求必應..........124
     第四節動用人情..........127
     壹、人情攻勢..........127
     貳、聯誼會..........129
     第六章研究結果之三:影響互動關係的因素
     第一節校長理念..........132
     壹、開放校園:形式與心理..........132
     貳、保持一定互動距離..........135
     參、互利關係:良性互惠與利益交換..........135
     肆、學校是社區文化中心..........137
     伍、與社區關係好:表象或實質..........138
     第二節社區特性..........139
     壹、民眾是否熱心參與學校事務..........140
     貳、行政首長是否支持教育文化活動..........142
     參、議員是否出身當地..........143
     第三節學校因素..........145
     壹、升學率..........146
     貳、學生校外行為..........151
     第四節政治因素..........155
     壹、選舉..........156
     貳、政黨..........161
     參、派系..........163
     第五節時間因素..........166
     壹、時間頻率..........167
     貳、時間量..........169
     參、時間點..........170
     第七章研究結果之四:互動關係中的壓力與困境
     第一節互動關係中的壓力..........173
     壹、關說請託..........175
     貳、社交活動..........186
     參、學生外流..........188
     肆、創意枯竭..........189
     第二節互動關係中的困境..........191
     壹、家長、社區參與度不高..........191
     貳、社區兩極文化難以融合..........197
     第三節校長心聲..........198
     壹、當校長像在馬戲團走鋼索..........198
     貳、曾經滄海難為水..........198
     參、腰桿要挺直..........199
     肆、去與留的兩難抉擇..........200
     伍、帶領過程衡突難免..........201
     第八章討論、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討論..........203
     壹、互動關係中的核心成分:認同感..........203
     貳、互動關係的基礎與主要內涵:行銷與交換..........213
     第二節結論..........228
     第三節建議..........242
     壹、對實務上的建議..........243
     貳、對後續研究的建議..........254
     參考書目..........258
     附錄
     附錄一:學校所在社區特性..........268
     附錄二:訪談大鋼..........276
     附錄三:訪談說明函..........279
     附錄四:田野筆記記錄表..........281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V0212012en_US
dc.title (題名) 國中校長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 : 校長的經驗紀實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文崇一(民78 )。台灣地區社區權力結構。台北:東大。
     王派仁(民83 )。兩個社區發展個案之比較:以一個城市社區與一個鄉村社區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國聯(民84 )。社區發展與學校社區工作。收於中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編) ,學校社區化,頁35-51。台北:師大書苑。
     王舒芸(民85 )。現代奶爸難為乎?。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灣省民政廳編印(民74 )。村里民大會手冊。
     白秀雄(民67 )。現代社會學。台北:自印。
     朱岑樓(民51)。社會學:社會之科學導論。台北:協志。
     朱岑樓主編(民80 )。社會學辭典。台北:五南。
     朱瑞玲(民78 )。有關「面子」的心理與行為現象之實徵研究。台大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明修(民85 )。社區意識與公民參與。教育研究,51期,頁41-49。
     江森仁(民75 )。國民中小學校長應具備的資格參考簡略。教育雜誌,24` ( 6),頁4-7。
     吳定(民78 )。行政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清山(民83 )。美國教育組織與行政。台北:五南。
     呂祝義(民83 )。國民中學學校環境、社區環境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教研所碩士論文。
     宋國誠(氏74 )。政治文化與青年對國家的認、同。中國論壇,15 ( 12),頁16-17。
     宋鎮照(民86 )。社會學。台北:五南。
     李永烈(民84 )。教育行政機關公共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惠(氏87 )。國民小學女校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昌(民86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氏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建興(民68 )。小學與社區。台北:正中。
     李美技(民73 )。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惠美(民87 )。校長角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一所小學之觀察。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皓光(民84 )。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量指標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義男(民84 )。學校公共關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李德鴻(民87)。工作中的人際之道:以營造從業人員的人際故事為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淑玲(民81 )。教育行政機關推展公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73 期,頁124-147。
     周愫嫻(民86)。從表態文化與權力運動看學校與社區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15 期,頁12-13。
     林文律(氏88 )。從校長必備能力看校長培育。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林生傳(氏71)。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明地(氏87)。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台灣省公私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看法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 (2) ,頁154-187。
     林泊佑(氏83 )。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組織效能之相關研究。政治大學教研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氏77 )。利用學校資源、參與社區發展工作。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林振春(氏85 )。教育研究。社區意識與教育改革,51 期,頁14-22。
     林清江(氏70 )。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清達(氏84 )。花蓮縣、國小校長對學校與社區互動之角色期望與實際參與狀況之研究。花蓮師範學報,5 期,頁1-46。
     金耀基(氏77 )。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收於楊國樞(編) ,中國人的心理。台北:巨流。
     胡幼慧(氏85 )。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的觀點。
     收於胡幼慧(編)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氏85 )。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收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先縉(氏77 )。中國人的面子觀。收於黃光國(編) ,中國人的權力遊戲。
     台北:巨流。
     徐震、林萬億(氏79 )。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祝振華(民77 )。公共關係學。台北:黎明。
     秦夢群(民76 )。管理學校的模式:校長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領導者。
     師友月刊,246 期,頁27-29。
     秦夢群(民86 )。教育行政理論部份-實務部份。台北:五南。
     袁自玉(民79 )。公共關係。台北:前程。
     張在山(民80 )。非營利性事業的策略性行銷。台北:授學。
     張幸愉(民83 )。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明侃(民87 )。桃囡囡小家長會參與學校事務運作。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80 )。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新松(民72 )。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明欽(民87)。國中校長時問管理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月娥(民75 )。城鄉地區居民生活形態、文化參與、文化認同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良益(氏的)。我國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倩慧(民87 )。家庭托育服務的品質:家庭保母的角色、家庭系統與家長互動關係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熔釧(民85 )。國民小學與社區溝通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玲(民79 )。國民小學推展學校公共關係之理論與實務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麗英(民84 )。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際:民間教育改革公益團體之個案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懷真(民78 )。台灣企業業主的關俘、及其轉變。東海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游常山(民87)。心懷教育大夢向前行。天下雜誌特刊,頁114-118。
     費孝通(民80 )。鄉土中國。香港:三聯。
     黃光國(氏77 )。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
     黃春長(民73 )。志願工作機構者機構認同和工作滿足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民78 )。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楊如品(民82 )。台北縣市國民中學公共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民77 )。中國人之緣的觀念與功能。收於楊國格(編) ,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
     楊國賜(氏80 )。成人教育之發展動向。成人教育,1 期,頁26-29。
     熊欣華(民85 )。商業活動中的關係取向:以組織邊際人員對外的人際互動為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用生(民78 )。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文文(民84 )。非營利組織公共關係策略之研究。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慶輝(氏87)。鼻頭、南雅漁村家長對於學區國小經營期望之個案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進(民74)。社區原理。台北:三民。
     蔡松齡(氏81)。公關趨勢。台北:遠流。
     蕭鴻光(民86 )。國民中小學校長辦學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龍冠海(民62 )。社會學。台北:三民。
     謝文全(氏80)。教育行政。台北:文景。
     謝文全(民82 )。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高橋(民86 )。社會學。台北:巨流。
     簡春安、鄒平儀(民87)。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龐景行(民85 )。社區學校的校園開放與社區發展之關連性分析。台灣大學城鄉建築所碩士論文。
     蘇進棻(氏80 )。國民中小學校長角色衝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裕隆(民85 )。個人工作人脈的形成與發展。輔大應用心理研究所。
     
     二、英文部份
     Armistead(1982).Building Confidence in Education: A Approach for Principa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213129).
     Biddle, B.J.( 1979).Role Theory - - Expections, Iedntities , and Behaviors. N. Y.: Academic Press.
     Blackledge, D. & Hunt, B.(李錦旭譯)。(民78)。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
     Blau, P.M.(1986).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Blumberg, & Greenfield,(1980).The Effective Perspectives on School Leadership. Boston: Allyn & Bacon.
     Davies, L.(1990).Equity and Efficiency? School Management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Englert, R.M.(1993).Understanding the Urban Context and Conditions of Practice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399310).
     Foa, E.B.& Foa, U.G.(1980).Resource Theory: Interpersonal Behavior as Exchange, In K. J. Gergen, M. S. Greenberg, & R. H. Wills(Eds.), Social Exchange: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Plenum.
     Foucault, M.(1979).Discipline and Punish. Harmondworth: Penguin.
     Glesne, C. & Peshkin, A.(1992).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 N.Y.: Longman.
     Goetz ,Po O. (1990)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a.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a.
     Greenberg, J.(1997).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Understa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 N.J.: Prentice Hall.
     Havighurst, R.J. & Neugarten, B.L.(l967).Society and Educa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Hedges, W.D.(l992).A small-town principal plays it safe. In W. Parkay F . & E. Hall G. (Eds .), Becoming a principal: The challenges of beginning leadership(p.158-168). Massachusetts : Allyn & Bacon.
     Hines, S.C. & McCleary, L.E.(l980).The Role of the Principal in Community Invol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32798).
     Hopkins, D.J.(l987).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chooling : Lesson from The GECD International School Improvemrnt Projec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Huges, W.L. & Ubben, G.C.(1987). The Principal: Creative Leadership for Effective Schools.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Jacobs, B.J.(1979).A preliminary model of particularitics In Chinese political alliances : Kan-ching and Kuan-his in a rural Taiwanest township, China Quarterly.
     Jones, J. J.(l966)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N. Y.: Th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Inc.
     Kimbrough, R.B.& Burkett, C. W.(l990).The Principalship : Concepts and Practices.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Licata, J. W. & McCleary, L.E.(l980).School Community Involvement: New Realities and Their Principals. (ERIC Document Repro-
     duction Service No.ED243172).
     Lincoln, Y.S. & Guba , E.G.(l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McCarty ,D.& Ramsey, C. (1971) .The School Managers: Power and Conflict in American Public Education. Wesport, Conn: Greenwood.
     Nolte, L. W.& Wi1cox,D.L . (1979) Public Relations Writing and Media Techniques. N.Y.: Longman.
     National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s.(l986).School Public Relations: The Complete Book. Arlington, Va: NSPRA.
     Parsons, T.(1951).The Social System. N.Y.: Free Press.
     Patton, M. Q.(1990). Qualitiative evalu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Sage Publications.
     Patton, M.Q.(李奉儒、吳芝儀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Popenoe, D.( 劉雲德譯)。(民80)。社會學。台北:五南。
     Rabbins, S.P.(l983).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Rebore, R.W.(l985).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 Management Approach. N.Y.: Prentice-Hall.
     Sabatelli, R.M., & Shehan, C.L.(l993).Exchange and Resource Theory, In Boss, P.G. et al.(Eds .), Sourcebook of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 : A Cotexual Approach. N. Y.: Plenum Press.
     Sills ,D.L.(1968).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Science. N. Y.: The Macmillon Company.
     Spring, J.H.(1993).Conflict of Interests: 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 N.Y.: Longman.
     Strauss, A. ( 1987).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uss, A.L& Corbin, J.(徐宗國譯)。(民8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Sumption, M. R.& Engstrom (1966).School-Community : A New Approach Relations. N.Y.: McGraw-Hill.
     Stoll, L. (1991).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Action : Supporting Growth in Supporting Growth in Schools and Classrooms. In Ainscow, M.(Ed).
     Effcetive Schools for All. Marylan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Inc.
     Struss, A. L, Corbin, J.(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Sage Publications.
     Turner, J.H.(吳曲輝等譯)(民81)。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
     Ubben, G.C. & Hughes, L.W.(1987).The Principal: Creative Leadership for Effective Schools. Boston: Allyn & Bacon.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