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觀光工廠文創化指標建構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reativity-oriented Indicators for Tourism Factories
作者 胡馨文
Hu, Hsin Wen
貢獻者 鄭自隆
胡馨文
Hu, Hsin Wen
關鍵詞 觀光工廠
文化創意
修正式德菲法
Tourism Factories
Cultural Creativity
Modified Delphi Method
日期 2015
上傳時間 1-Jul-2016 14:52:14 (UTC+8)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一套觀光工廠文創化評鑑指標。

觀光工廠屬於產業文創化實踐的一環,觀光工廠所營造的體驗服務,亦屬於創意生活產業領域的一環。觀光工廠既被歸類至文創領域,則理應在文化創意層面多加著墨。然而,現行的觀光工廠評鑑指標並未將文化與創意元素具體羅列,於文創層面涉入不足,無法有效評量觀光工廠在文化創意面的具體表現,故本研究旨在重新建構一套屬於觀光工廠的文創化指標,作為提升觀光工廠文創質化品質的具體指南,使「產業文創化」的理念在推廣過程中能有所依據,進而落實於實際執行的成果。

本研究運用修正式德菲法,先透過文獻探討歸納出觀光工廠於文創層面的檢視題項,再針對學者、業者、政府單位三批專家進行三回合的意見調查,刪除重要性不足的題項後進行因素分析,研究結果為:

1.文化內涵方面,應具備傳播性、品牌化、在地性以及核心價值。
2.創意思維方面,應具備創新性、多元性、並著重體驗行銷。
3.特色美學方面,應具備風格化、整合性、並呈現視覺識別設計。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文化部(2014)。《2014台灣文創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新北市:文化部。
王育英、梁曉鶯譯(2004)。《體驗行銷》。臺北市:經典傳訊。(原書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田博元(2010)。《文化事業概論》。臺北:新文京開發。
朱光潛譯(1983)。《美學》。臺北:里仁。
仲曉玲,徐子超譯(2003)。《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臺北:典藏。(原書:Richard Caves (2000). 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好個文創(2012)。《慢觀光.遊工廠:14+2間台灣傳統產業轉型為觀光工廠的深度專訪》。新北市:好個文創。
吳松齡(2003)。《休閒產業經營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
李錫東(2009)。《文化產業的行銷與管理》。臺北市:紅螞蟻。
李烈圩(2011)。《體驗經濟下台灣稻米產業之商業模式創新》。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君如、陳品孜(2011)。〈美學經濟風潮下的企業創新思維-由厚植美感與品牌經營的觀光工廠經驗談起〉,《健康管理學刊》,9(1),83-97。
李天鐸(2011)。《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遠流。
林秀婉(2012)。《觀光工廠美學差異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函妤(2010)。《觀光工廠空間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灣玻璃新竹廠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1976)。《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依蓁(2006)。《創意生活產業之品牌識別打造探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德禎(2011)。《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徐雨村譯(2014)。《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新北市:巨流。(原書:Conrad Phillip Kottak (2012). Cultural Anthropology: Appreciating Cultural Diversity. USA, McGraw-Hill.)
高千涵(2005)。《創意生活產業體驗營造之探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臺北市:商周。
財團法人中衛研究所(2013),〈2013創意生活產業發展計劃執行成果〉。臺北市:經濟部。
夏學理等(2011)。《文化創意產業概論》。台北:五南。
許秋煌主編(2013)。《2012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文化部。
張淑華(2012)。《創意生活產業顧客完整體驗模式建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惟倫等譯(2003)。《文化經濟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原書:David Throsby (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niv Pr.)
張文櫻(2007)。《文化創意產業商業模式之研究-以文化創意商品產業價值鏈觀點》。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瑞珍(2007)。《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陶瓷業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簡惠湘、呂宛蓁(2013)。〈臺灣地區觀光工廠的博碩士論文之內容分析〉,《休閒與社會研究》,7,119-130。
范榮靖(2009)。〈文創航向新藍海:台灣文創成績 民間63.85分,政府51.32分〉,《遠見雜誌》,278期。上網日期:2015年2月13日,取自http://store.gvm.com.tw/article_content_15191.html
曾偉銘(2014)。《探討真實性、參觀體驗、品牌態度、口碑與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觀光工廠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
黃光男(2011)。《詠物成金-文化創意產業析論》。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黃淑真(2009)。《應用體驗行銷工具創造體驗價值以提升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台中市主題餐廳為例》。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賀瑞麟(2011)。〈創意與文化創意產業〉,周德禎(編),《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頁39-66。臺北市:五南。
賀瑞麟(2011)。〈美學與文化創意產業〉,周德禎(編),《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頁67-82。臺北市:五南。
費孝通譯(2002)。《文化論》。北京:華夏。(原書:Bronislaw Malinowski (1944), 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楊勝評(2003)。〈觀光工廠論壇—服務的品質及工廠觀光化的優勢〉。
葉子明、巫弘堯(2014)。〈觀光工廠遊客體驗行銷、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關係研究〉,《中小企業發展季刊》,31,101-132。
漢寶德(2010)。〈談論文化創意產業現在的發展〉。上網日期:2015年3月11日,取自http://cci.culture.tw/cci/cci/epp/004/epp-02-2.html
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臺北市:聯經。
劉維公(2005)。《創意生活產業:台灣經濟的啟蒙運動》。創意生活產業魔法書,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劉大和(2005)。《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臺北市:魔豆創意。
賴聲川(2006)。《創意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蔣勳(2001)。〈美的沈思,打造看不見的競爭力:發現自己的存在〉,《天下雜誌》,教育特刊,80-87。
陳雅君(2005)。《閒置工業區導入產業觀光可行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宇(2005)。《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文化。(第四版)
鄭自隆、洪雅慧、許安琪(2005)。《文化行銷》。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鄭自隆(2013)。《文創行銷》。臺北市:五南。
鄭智偉(2003)。《文化產業品牌管理模式應用研究初探 - 以台灣表演藝術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文斐(2012)。《廣告素養能力指標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良凱(2012)。《今天創意教什麼?:進入文化創意產業必修的13堂課》。新北市:暖暖書屋文化。
謝旭洲(2008)。《社會統計與資料分析》。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貳、英文部分

A. Otgaar (2012). Towards a common agend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4, 86–91.
Conrad Phillip Kottak (2012). Cultural Anthropology: Appreciating Cultural Diversity. USA, McGraw-Hill.
Chevalier, Michel and Mazzalovo, Gerald.(2008). Luxury Brand Management.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Dimitrios Buhalis (1998). Strategic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Management, 19(5), 409–421.
Faherty, V.(1979). Continuing social work education: Results of Delphi survey.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 15(1), 12-19.
Holden, M. C., & Wedman, J. F. (1993). Future issue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he results of a delphi stud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1(1), 5-24.
Kevin Lane Keller (2012).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4 th Edition. USA, Prentice Hall.
Keller, Kevin and Kotler, Philip. (2011). Marketing Management. (14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INE, B. J. II, AND GILMORE, J. 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urry, J. W., & Hammons, J. O. (1995). 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cation, 18(4), 423-436.
Sobel, R. S. and A. Rothenberg (1980). Artistic Creation as Stimulated by Superimposed Versus Separated Visual Imag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 951-96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告學系
102452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45200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鄭自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胡馨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u, Hsin 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胡馨文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 Hsin 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5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Jul-2016 14:52:14 (UTC+8)-
dc.date.available 1-Jul-2016 14:52:1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Jul-2016 14:52:1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2452007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852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告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452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建構一套觀光工廠文創化評鑑指標。

觀光工廠屬於產業文創化實踐的一環,觀光工廠所營造的體驗服務,亦屬於創意生活產業領域的一環。觀光工廠既被歸類至文創領域,則理應在文化創意層面多加著墨。然而,現行的觀光工廠評鑑指標並未將文化與創意元素具體羅列,於文創層面涉入不足,無法有效評量觀光工廠在文化創意面的具體表現,故本研究旨在重新建構一套屬於觀光工廠的文創化指標,作為提升觀光工廠文創質化品質的具體指南,使「產業文創化」的理念在推廣過程中能有所依據,進而落實於實際執行的成果。

本研究運用修正式德菲法,先透過文獻探討歸納出觀光工廠於文創層面的檢視題項,再針對學者、業者、政府單位三批專家進行三回合的意見調查,刪除重要性不足的題項後進行因素分析,研究結果為:

1.文化內涵方面,應具備傳播性、品牌化、在地性以及核心價值。
2.創意思維方面,應具備創新性、多元性、並著重體驗行銷。
3.特色美學方面,應具備風格化、整合性、並呈現視覺識別設計。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觀光工廠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文化創意產業 10
第二節 創意生活產業 14
第三節 觀光工廠文創化指標建構 21
  壹、文化內涵基底 23
  貳、創意思維運用 27
  參、特色美學展演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方法概述:修正式德菲法 3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5
第三節 問卷發放與回收 43

第四章 資料分析 46
第一節 問卷調查結果 46
  壹、信度檢定 46
  貳、一致性分析 47
第二節 各面向之專家平均分數 55
  壹、文化內涵基底 56
  貳、創意思維運用 58
  參、特色美學展演 60

第三節 因素分析 62
  壹、分析步驟說明 62
  貳、各構面之因素分析結果 64
  參、主要評估指標之命名結果說明 70
  肆、構面與主要指標之信度檢測 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9
第二節 結論 105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07

參考資料 109
附錄一、第一回合問卷 115
附錄二、第二回合問卷 120
附錄三、第三回合問卷 130
zh_TW
dc.format.extent 92915474 bytes-
dc.format.extent 9291547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452007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觀光工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創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修正式德菲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ourism Factori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ultural Creativi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odified Delphi Methoden_US
dc.title (題名) 觀光工廠文創化指標建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reativity-oriented Indicators for Tourism Factorie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文化部(2014)。《2014台灣文創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新北市:文化部。
王育英、梁曉鶯譯(2004)。《體驗行銷》。臺北市:經典傳訊。(原書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田博元(2010)。《文化事業概論》。臺北:新文京開發。
朱光潛譯(1983)。《美學》。臺北:里仁。
仲曉玲,徐子超譯(2003)。《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臺北:典藏。(原書:Richard Caves (2000). Creative Industries: Contracts Between Art and Commer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好個文創(2012)。《慢觀光.遊工廠:14+2間台灣傳統產業轉型為觀光工廠的深度專訪》。新北市:好個文創。
吳松齡(2003)。《休閒產業經營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
李錫東(2009)。《文化產業的行銷與管理》。臺北市:紅螞蟻。
李烈圩(2011)。《體驗經濟下台灣稻米產業之商業模式創新》。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君如、陳品孜(2011)。〈美學經濟風潮下的企業創新思維-由厚植美感與品牌經營的觀光工廠經驗談起〉,《健康管理學刊》,9(1),83-97。
李天鐸(2011)。《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台北:遠流。
林秀婉(2012)。《觀光工廠美學差異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函妤(2010)。《觀光工廠空間發展策略之研究-以台灣玻璃新竹廠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1976)。《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依蓁(2006)。《創意生活產業之品牌識別打造探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德禎(2011)。《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徐雨村譯(2014)。《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新北市:巨流。(原書:Conrad Phillip Kottak (2012). Cultural Anthropology: Appreciating Cultural Diversity. USA, McGraw-Hill.)
高千涵(2005)。《創意生活產業體驗營造之探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臺北市:商周。
財團法人中衛研究所(2013),〈2013創意生活產業發展計劃執行成果〉。臺北市:經濟部。
夏學理等(2011)。《文化創意產業概論》。台北:五南。
許秋煌主編(2013)。《2012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文化部。
張淑華(2012)。《創意生活產業顧客完整體驗模式建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惟倫等譯(2003)。《文化經濟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原書:David Throsby (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niv Pr.)
張文櫻(2007)。《文化創意產業商業模式之研究-以文化創意商品產業價值鏈觀點》。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瑞珍(2007)。《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陶瓷業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簡惠湘、呂宛蓁(2013)。〈臺灣地區觀光工廠的博碩士論文之內容分析〉,《休閒與社會研究》,7,119-130。
范榮靖(2009)。〈文創航向新藍海:台灣文創成績 民間63.85分,政府51.32分〉,《遠見雜誌》,278期。上網日期:2015年2月13日,取自http://store.gvm.com.tw/article_content_15191.html
曾偉銘(2014)。《探討真實性、參觀體驗、品牌態度、口碑與購買意願關係之研究-以觀光工廠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
黃光男(2011)。《詠物成金-文化創意產業析論》。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黃淑真(2009)。《應用體驗行銷工具創造體驗價值以提升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研究-以台中市主題餐廳為例》。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賀瑞麟(2011)。〈創意與文化創意產業〉,周德禎(編),《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頁39-66。臺北市:五南。
賀瑞麟(2011)。〈美學與文化創意產業〉,周德禎(編),《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頁67-82。臺北市:五南。
費孝通譯(2002)。《文化論》。北京:華夏。(原書:Bronislaw Malinowski (1944), 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楊勝評(2003)。〈觀光工廠論壇—服務的品質及工廠觀光化的優勢〉。
葉子明、巫弘堯(2014)。〈觀光工廠遊客體驗行銷、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關係研究〉,《中小企業發展季刊》,31,101-132。
漢寶德(2010)。〈談論文化創意產業現在的發展〉。上網日期:2015年3月11日,取自http://cci.culture.tw/cci/cci/epp/004/epp-02-2.html
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臺北市:聯經。
劉維公(2005)。《創意生活產業:台灣經濟的啟蒙運動》。創意生活產業魔法書,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劉大和(2005)。《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臺北市:魔豆創意。
賴聲川(2006)。《創意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蔣勳(2001)。〈美的沈思,打造看不見的競爭力:發現自己的存在〉,《天下雜誌》,教育特刊,80-87。
陳雅君(2005)。《閒置工業區導入產業觀光可行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順宇(2005)。《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文化。(第四版)
鄭自隆、洪雅慧、許安琪(2005)。《文化行銷》。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鄭自隆(2013)。《文創行銷》。臺北市:五南。
鄭智偉(2003)。《文化產業品牌管理模式應用研究初探 - 以台灣表演藝術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文斐(2012)。《廣告素養能力指標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良凱(2012)。《今天創意教什麼?:進入文化創意產業必修的13堂課》。新北市:暖暖書屋文化。
謝旭洲(2008)。《社會統計與資料分析》。新北市:威仕曼文化。


貳、英文部分

A. Otgaar (2012). Towards a common agend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4, 86–91.
Conrad Phillip Kottak (2012). Cultural Anthropology: Appreciating Cultural Diversity. USA, McGraw-Hill.
Chevalier, Michel and Mazzalovo, Gerald.(2008). Luxury Brand Management.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Dimitrios Buhalis (1998). Strategic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Management, 19(5), 409–421.
Faherty, V.(1979). Continuing social work education: Results of Delphi survey.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ocial Work, 15(1), 12-19.
Holden, M. C., & Wedman, J. F. (1993). Future issue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The results of a delphi stud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1(1), 5-24.
Kevin Lane Keller (2012).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 4 th Edition. USA, Prentice Hall.
Keller, Kevin and Kotler, Philip. (2011). Marketing Management. (14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INE, B. J. II, AND GILMORE, J. 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urry, J. W., & Hammons, J. O. (1995). 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cation, 18(4), 423-436.
Sobel, R. S. and A. Rothenberg (1980). Artistic Creation as Stimulated by Superimposed Versus Separated Visual Imag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9, 951-96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