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因子模型於台灣股票市場之實證檢驗
An Empirical test of factors model in Taiwan Stock Market
作者 劉晉翰
Liu, Chin Han
貢獻者 郭維裕
Kuo, Wei Yu
劉晉翰
Liu, Chin Han
關鍵詞 異常現象
Fama and French
定價模型
五因子模型
橫斷面股票報酬
Anomalies
Fama and French
asset pricing
factor model
cross section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11-Jul-2016 16:53:36 (UTC+8)
摘要 過去的實證研究發現,個股或投資組合平均報酬具有特殊型態,無法使用傳統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解釋,這些現象通稱為異常現象(anomalies),包括DeBond and Thalor (1985)之長期反轉與Jegadeesh and Titman (1993)之中期動能;以及規模效果(Size effect)、價值效果(Value effect)等。針對這些異常現象,行為財務學者從投資人非理性的觀點加以解釋,Fama and French (1993) 則提出三因子模型,修正CAPM單因子模型之不足。

Fama and French (1995)指出 B/M與HML係數為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代理變數:績效表現較差的股票或投資組合通常具有高淨值市價比(B/M ratio),即「價值股」,其HML係數為正;績效表現較好的股票或投資組合通常具有較低的淨值市價比(B/M ratio),亦即「成長股」,其HML係數為負。Fama and French更積極地將三因子模型視為均衡模型。

Fama and French(2014)針對原有的Fama-French(1993)三因子模型進行了改進,在原有的市場、公司市值以及淨值市價比三因數的基礎上,加入了獲利能力(Profitability)因子和投資模式(Investment Patterns)因子,提出了具備五因子的模型,並認為五因子模型能更好地解釋股票橫斷面報酬率的差異。

因此本研究將以台灣股票市場的資料檢驗各種因子模型(Fama-French(2014)五因子模型與嘗試在五因子模型之上加入動能與股票品質因子的因子模型)是否適合作為台灣股市用來衡量投資組合績效的標準,我們的實證結果發現CAPM與3因子模型無法解釋投資組合報酬率,雖然5因子或自行建構的7 因子模型亦不是解釋台灣股票市場投資組合完整的模型,但是5因子與自行建構的7因子模型相較CAPM與3因子模型在解釋力上大幅提升。

從投資組合的溢酬效果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台灣資本市場並沒有明顯的規模效果與價值效果,反而大型股與成長股投資組合能獲得較高預期報酬。此外,我們也可以發現台灣資本市場中獲利能力佳、投資多與股票品質高的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可以獲得較高預期報酬。

雖然CAPM和FF3因子回歸的截距項斜率項皆不顯著異於0,但是三因子模型的SMB和HML因子皆不能顯著捕捉預期報酬的變異。而5 因子模型中的「獲利能力」與「投資模式」因子則顯著解釋了投資組合的報酬。加入「動能」與「股票品質」所形成的7因子模型對於原本的5因子模型的解釋力有所提升,其中「獲利能力」、「投資模式」與「股票品質」對於投資組合預期報酬有顯著解釋力。
參考文獻 Eugene F. Fama and Kenneth R. French, 2014, “A Five-Factor Asset Pricing Mode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6(1), 1–22
Asness, Clifford S. and Frazzini, Andrea and Pedersen, Lasse Heje, 2014, “Quality Minus Junk,” AQR Capital Management, LLC, 1-60
Mark M. Carhart, 1997, “On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2(1), 57–82
Andrew Ang, Robert J. Hodrick, Yu Hang Xing, and Xiao Yan Zhang, 2006, “The Cross-Section of Volatility and Expected Retur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59-299
張眾卓、王祝三,民國一零二年,「臺灣時間序列與橫斷面股票報酬之研究:不同模型設定、投資組合建構以及樣本選擇下之再檢測」,臺北大學經濟學系經濟研究 (Taipei Economic Inquiry), 49(1)(2013), 31-88。
許光輔,民國一零二年,「投資組合的貝他值套利模式在台灣股票市場的應用」,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碩士班論文
徐郁婷,TEJ市場面多因子模組介紹,上網日期2011年01月11日,檢自: https://libapp.lib.ncku.edu.tw/libref/handout/TEJ%20MultiFactors20120321.pdf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10335101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351015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郭維裕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Kuo, Wei Y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晉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u, Chin H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劉晉翰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u, Chin H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1-Jul-2016 16:53:36 (UTC+8)-
dc.date.available 11-Jul-2016 16:53:3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Jul-2016 16:53:3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3351015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8837-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35101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過去的實證研究發現,個股或投資組合平均報酬具有特殊型態,無法使用傳統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解釋,這些現象通稱為異常現象(anomalies),包括DeBond and Thalor (1985)之長期反轉與Jegadeesh and Titman (1993)之中期動能;以及規模效果(Size effect)、價值效果(Value effect)等。針對這些異常現象,行為財務學者從投資人非理性的觀點加以解釋,Fama and French (1993) 則提出三因子模型,修正CAPM單因子模型之不足。

Fama and French (1995)指出 B/M與HML係數為公司發生財務危機的代理變數:績效表現較差的股票或投資組合通常具有高淨值市價比(B/M ratio),即「價值股」,其HML係數為正;績效表現較好的股票或投資組合通常具有較低的淨值市價比(B/M ratio),亦即「成長股」,其HML係數為負。Fama and French更積極地將三因子模型視為均衡模型。

Fama and French(2014)針對原有的Fama-French(1993)三因子模型進行了改進,在原有的市場、公司市值以及淨值市價比三因數的基礎上,加入了獲利能力(Profitability)因子和投資模式(Investment Patterns)因子,提出了具備五因子的模型,並認為五因子模型能更好地解釋股票橫斷面報酬率的差異。

因此本研究將以台灣股票市場的資料檢驗各種因子模型(Fama-French(2014)五因子模型與嘗試在五因子模型之上加入動能與股票品質因子的因子模型)是否適合作為台灣股市用來衡量投資組合績效的標準,我們的實證結果發現CAPM與3因子模型無法解釋投資組合報酬率,雖然5因子或自行建構的7 因子模型亦不是解釋台灣股票市場投資組合完整的模型,但是5因子與自行建構的7因子模型相較CAPM與3因子模型在解釋力上大幅提升。

從投資組合的溢酬效果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台灣資本市場並沒有明顯的規模效果與價值效果,反而大型股與成長股投資組合能獲得較高預期報酬。此外,我們也可以發現台灣資本市場中獲利能力佳、投資多與股票品質高的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可以獲得較高預期報酬。

雖然CAPM和FF3因子回歸的截距項斜率項皆不顯著異於0,但是三因子模型的SMB和HML因子皆不能顯著捕捉預期報酬的變異。而5 因子模型中的「獲利能力」與「投資模式」因子則顯著解釋了投資組合的報酬。加入「動能」與「股票品質」所形成的7因子模型對於原本的5因子模型的解釋力有所提升,其中「獲利能力」、「投資模式」與「股票品質」對於投資組合預期報酬有顯著解釋力。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背景 7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9
第二章 研究設計 12
第一節 研究方法 12
第二節 樣本資料與來源 14
第三章 實證結果 44
第一節 樣本回歸結果 45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63
參考文獻 66
zh_TW
dc.format.extent 220250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3351015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異常現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Fama and French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定價模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五因子模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橫斷面股票報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Anomali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ama and French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sset pric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actor model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ross sec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因子模型於台灣股票市場之實證檢驗zh_TW
dc.title (題名) An Empirical test of factors model in Taiwan Stock Marke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ugene F. Fama and Kenneth R. French, 2014, “A Five-Factor Asset Pricing Mode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6(1), 1–22
Asness, Clifford S. and Frazzini, Andrea and Pedersen, Lasse Heje, 2014, “Quality Minus Junk,” AQR Capital Management, LLC, 1-60
Mark M. Carhart, 1997, “On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52(1), 57–82
Andrew Ang, Robert J. Hodrick, Yu Hang Xing, and Xiao Yan Zhang, 2006, “The Cross-Section of Volatility and Expected Return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59-299
張眾卓、王祝三,民國一零二年,「臺灣時間序列與橫斷面股票報酬之研究:不同模型設定、投資組合建構以及樣本選擇下之再檢測」,臺北大學經濟學系經濟研究 (Taipei Economic Inquiry), 49(1)(2013), 31-88。
許光輔,民國一零二年,「投資組合的貝他值套利模式在台灣股票市場的應用」,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碩士班論文
徐郁婷,TEJ市場面多因子模組介紹,上網日期2011年01月11日,檢自: https://libapp.lib.ncku.edu.tw/libref/handout/TEJ%20MultiFactors20120321.pdf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