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唐禮運用三《禮》的禮教意義探析 Application of San Li in Tang Dynasty |
Creator | 劉柏宏 |
Contributor | 楊晉龍<br>林啟屏 劉柏宏 |
Key Words | 三禮 唐代 經典 |
Date | 2016 |
Date Issued | 11-Jul-2016 17:29:29 (UTC+8) |
Summary | 本文選擇以唐代禮制與儒家經典(特別是三《禮》)的互動為觀察對象,試圖闡發其間的禮教意義。本文將唐代禮制,依照與儒家經典內容切合的程度,區分為「正經典禮」、「非經新禮」、「附經之禮」三類。本文各設專章,針對這三類禮制運用儒家經典的現象進行探討。全文共設五章,第一章「緒論」,旨在介紹研究相關的背景資訊,並對重要觀念進行探討。第二章梳理唐代「正經典禮」沿用三《禮》及儒家經典的表現,進而分析所代表禮導人情的禮教意義。第三章以新興於唐代,由風俗習慣轉入國家正式典禮的「非經新禮」為對象,分析經典如何產生正典化的效果;如何以通俗化的方式滲入習俗,藉此闡明規整風俗的禮教精神。第四章藉由唐代三種「附經之禮」與三《禮》的互動,探討國家如何運用禮制以統攝經書內容與禮教思想。第五章則是結語。根據「經典」、「禮制」、「禮教」的三種互動方式,可知三者相輔相成,此可視為禮教的構造。然而禮教何以能發用成治,對民、對外(俗、蕃)具有維繫、形塑秩序的效果?從本文的觀察推斷,關鍵在乎情;媒介訴諸經和禮。 |
參考文獻 | 一、傳統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序)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等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黃懷信整理:《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朱傑人等整理:《毛詩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彭林整理:《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王輝整禮:《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周﹞荀況撰,﹝清﹞王先謙,沈嘯寰等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漢﹞孔鲋,傅亞庶校釋:《孔叢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漢﹞應劭撰,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釋名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晉﹞張華著,﹝晉﹞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晉﹞葛洪撰:《抱朴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南朝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陶弘景纂,﹝唐﹞閭丘方遠校訂,王家葵校理:《真靈位業圖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梁﹞劉勰撰,王利器校箋:《文心雕龍校證》(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南北朝﹞撰人不詳:《解籙略說正一之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中華道藏》本)。 撰人不詳:《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道藏要籍選刊》本)。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唐﹞長孫無忌撰,劉俊文箋解:《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唐﹞長孫無忌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題﹝唐﹞武則天御撰:《臣軌》(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官箴書集成》本)。 ﹝唐﹞蕭嵩奉敕纂:《大唐開元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與適園叢書所收本《大唐郊祀錄》合刊本)。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校點:《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杜佑撰,王文錦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王涇撰:《大唐郊祀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與洪氏公善堂刊本《大唐開元禮》合刊本)。 ﹝唐﹞王明希撰:《太乙金鏡式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王欽若等奉敕撰,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校訂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宋﹞錢易撰,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鄭居中等奉敕纂:《政和五禮新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朱熹撰,王燕均、王光照校點:《家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儒藏‧精華編》本)。 ﹝宋﹞蔡沈撰:《書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車垓撰:《內外服制通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沈家本全集》本)。 ﹝宋﹞高承撰:《事物紀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馬端臨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古及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明﹞丘濬撰:《大學衍義補》(臺北:丘文莊公叢書輯印委員會,1972年《丘文莊公叢書》本)。 ﹝明﹞丘濬撰,金良年整理:《大學衍義補》(上海:上海書店,2012年《中國經學史基本叢書》本)。 ﹝明﹞焦竑輯,李劍雄點校:《焦氏筆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汪琬,李聖華箋校:《古今五服考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汪琬全集箋校》本)。 ﹝清﹞朱彝尊撰,林慶彰老師等主編:《經義考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徐乾學撰:《讀禮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萬斯大撰,溫顯貴校注:《經學五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清﹞惠周惕等撰,漆永祥點校:《東吳三惠詩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清﹞陳元龍編撰:《格致鏡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聖祖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秦蕙田撰:《五禮通考》(中壢: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據味經窩初刻試本影印)。 ﹝清﹞全祖望撰,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高宗敕纂,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段玉裁撰,鍾敬華點校:《經韻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章學誠撰,葉英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董誥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據嘉慶十九年刊本縮印並附《潛園總集》本《唐文拾遺》《唐文緒拾》)。 ﹝清﹞淩廷堪撰,彭林點校:《禮經釋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阮元等撰:《經籍纂詁》(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清﹞胡培翬撰,段熙仲點校:《儀禮正義》(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賀長齡輯,﹝清﹞魏源編:《皇朝經世文編》(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魏源全集》本)。 ﹝清﹞陳澧撰,呂永光校點:《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等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曹元弼撰:《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13年《民國時期經學叢書》本)。 ﹝清﹞彭天相撰,彭衛民箋釋:《《喪禮撮要》箋釋》(臺北:新銳文創出版,2012年)。 二、近人論著(依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書 丁煌:《漢唐道教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丁鼎:《《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王啟發:《禮學思想體系探源》(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國維輯:《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殷商成湯》(臺北:藝文印書館,1951年與《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合刊本)。 王葆玹:《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任爽:《唐代禮制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朱溢:《事邦國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禮變遷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吳根友:《明清哲學與中國現代哲學諸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吳儀鳳老師:《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吳麗娛:《唐禮摭遺:中古書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終極之典:中古喪葬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年)。。 李无未:《周代朝聘制度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申:《中國儒教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希泌主編:《唐大詔令集補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增補本)》(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周昌龍:《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 周林根:《中國近代禮教史》(基隆:海洋學院,1971年)。 林存光:《儒教中國的形成──早期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林素英老師:《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慶彰老師:《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金澤:《宗教禁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 柳詒徵:《柳詒徵說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國史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胡戟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胡道靜等選輯:《道藏要籍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徐仁甫:《古書引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張君勱:《中國專制君主制之評議》(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 張國剛、楊樹森主編:《中國歷史‧隋唐宋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梁滿倉:《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清華大學歷史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合編:《清華歷史講堂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3月)。 章太炎:《章太炎國學演講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章群:《唐代祠祭論稿》(臺北:學海出版社,1996年)。 章權才:《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許地山:《國粹與國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87年)。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2年)。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祚龍:《敦煌學海探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陳登原:《中國田賦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湯志鈞:《經學史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華有根:《西漢禮學新論》(上海:上海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二卷本)。》(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馮秉文主編:《全唐文篇目分類索引》(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黃正建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86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 黃俊傑編:《東亞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黃徵、吳偉編校:《敦煌願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 楊成孚:《經學概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楊鴻年:《隋唐宮廷建築考》(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葉國良老師:《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80年)。 ───:《居愚居文獻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中國傳統生命禮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趙所生等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劉師培:《左盦外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劉申叔先生遺書》本)。 ───:《國學發微》(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 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蔡長林老師主編:《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增訂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9年)。 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 錢基博,傅宏星編訂:《經學論稿》(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雙溪獨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中國文化叢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錢賓四先生全集》本)。 ──:《經學大要》(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 ──:《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霍存福輯:《唐式輯佚》(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南:僶勉出版社,1978年)。 顧頡剛:《顧頡剛讀書筆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龔鵬程:《唐代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二)學位論文 狄君宏:《饗禮、食禮、燕禮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張長臺:《唐代喪禮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張寶三:《五經正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楊晉龍老師:《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趙樹龍:《《道士吉凶儀》校釋及初步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1年)。 鄭雯馨:《論《儀禮》禮例研究法──以鄭玄、賈公彥、淩廷堪為討論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橋本秀美老師:《南北朝至初唐義疏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 簡博賢:《今存唐代經學遺籍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三)期刊論文 王中江:〈經典的條件:以早期儒家經典的形成為例〉,《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2期。 何聯奎:〈中國禮俗研究導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第29期(1970年)。 李淑珍:〈當代美國學界關於中國註疏傳統的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3期(1999年9月)。 林毓生:〈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與中式馬列主義及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新史學》第6卷3期(1995年9月)。 林慶彰老師:〈對楊、劉兩先生文評的回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3期(2006年9月)。 洪喜美:〈五四前後廢除家族制與廢姓的討論〉,《國史館學術集刊》第3期(2003年9月)。 秦學頎:〈從《五經正義》到《五經大全》──關於唐、明二代經學統一的比較〉,《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 常金倉、張雁勇:〈《真靈位業圖》九宮位的兩個問題〉,《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1期(2011年1月)。 陳明光:〈唐朝的出使官與地方監察〉,《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總第192期)。 彭林:〈從俗到禮:中國上古文明的演進〉,《尋根》1998年。 彭美玲老師:〈凶事禮哭──中國古代儒式喪禮中的哭泣儀式及後世的傳承演變〉,《成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12年12月)。 童強:〈從注疏之學看唐代學術的發展〉,《江海學刊》2002年第4期。 黃豔:〈“貴族政治”與“君主獨裁”──內藤湖南“宋代近世說”中的史實問題〉,《古代文明》第8卷4期(2014年10月)。 劉桓:〈卜辭所見商王田獵的過程、禮俗及方法〉,《考古學報》2009年第3期。 劉曉東:〈論六朝時期的禮學研究及其歷史意義〉,《文史哲》1998年第5期。 鄭顯文:〈唐代禮學的社會變革〉,《人文雜誌》1995年第2期。 韓碧琴老師:〈答紙禮俗研究〉,《國文學報》第51期(2012年6月)。 嚴家炎:〈評五四、文革與傳統文化的論爭〉,《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42期(1997年8月)。 ﹝日﹞副島一郎:〈從“禮樂”到“仁義”──中唐儒學的演變趨向〉,《學術月刊》1999年第2期。 (四)論文集論文 王三慶:〈三洞道士朱法滿編《道士吉凶儀》初探〉,中國唐代學會等主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康樂:〈天子與轉輪王──中國中古「王權觀」演變的一些個案〉,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10年)。 陳弱水:〈中晚唐文人與經學〉,《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輯》(臺北:中央研究院,2012年)。 三、外文著作及譯作(依出版時間排序) ﹝日﹞藤川正藪:《魏晉時代における喪服禮の研究》(東京:敬文社,1960年)。 ﹝美﹞摩耳,見江紹原譯述:《宗教的出生與長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日﹞仁井田陞,栗勁等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年)。 ﹝日﹞野間文史:《五經正義の研究:その成立と展開》(東京都:研文出版,1998年)。 ﹝日﹞內藤湖南,夏應元監譯:《中國史通論:內藤湖南博士中國史學著作選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日﹞狩野直喜,周先民譯:《中國學文藪》(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日﹞金子修一主編:《大唐元陵儀注新釈》(東京都:汲古書院,2013年)。 ﹝英﹞弗雷澤,汪培基等譯:《金枝》(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四、報章雜誌(依出版時間排序) 陳獨秀:〈吾人最後之覺醒〉,《新青年》第1卷6期(1916.2)。 陳獨秀:〈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新青年》第5卷1期(1918)。。 吳虞:〈吃人與禮教〉,《新青年》第6卷6號(1919)。。 鄧公肅:〈三綱五常與自由平等〉,《孔會月刊》第3期(1929.10.27)。,第二版。 五、網路資源 故宮「寒泉」:http://skqs.lib.ntnu.edu.tw/dragon/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ctext.org/zh 成均館大學儒經編纂中心:http://ygc.skku.edu/index_2013.jsp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hanji.sinica.edu.tw/index.html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http://cnki.sris.com.tw/kns55/ 全國報刊索引:http://www.cnbksy.com/home 迪志文化「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Description |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7151501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501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楊晉龍<br>林啟屏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劉柏宏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劉柏宏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6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1-Jul-2016 17:29:29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1-Jul-2016 17:29:29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1-Jul-2016 17:29:29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09715150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8879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博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7151501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文選擇以唐代禮制與儒家經典(特別是三《禮》)的互動為觀察對象,試圖闡發其間的禮教意義。本文將唐代禮制,依照與儒家經典內容切合的程度,區分為「正經典禮」、「非經新禮」、「附經之禮」三類。本文各設專章,針對這三類禮制運用儒家經典的現象進行探討。全文共設五章,第一章「緒論」,旨在介紹研究相關的背景資訊,並對重要觀念進行探討。第二章梳理唐代「正經典禮」沿用三《禮》及儒家經典的表現,進而分析所代表禮導人情的禮教意義。第三章以新興於唐代,由風俗習慣轉入國家正式典禮的「非經新禮」為對象,分析經典如何產生正典化的效果;如何以通俗化的方式滲入習俗,藉此闡明規整風俗的禮教精神。第四章藉由唐代三種「附經之禮」與三《禮》的互動,探討國家如何運用禮制以統攝經書內容與禮教思想。第五章則是結語。根據「經典」、「禮制」、「禮教」的三種互動方式,可知三者相輔相成,此可視為禮教的構造。然而禮教何以能發用成治,對民、對外(俗、蕃)具有維繫、形塑秩序的效果?從本文的觀察推斷,關鍵在乎情;媒介訴諸經和禮。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說明 ──────────────── 1 一、 釋禮教 ──────────────────── 2 二、 經典與禮教 ────────────────── 15 三、 「禮崇正經」:經典、禮制對禮教的意義 ────── 17 第二節 前人研究回顧 ──────────────── 20 一、 「經學史研究」成果檢視 ───────────── 20 二、 「禮制史研究」成果介紹───────────── 28 第三節 研究方法介紹 ──────────────── 34 第二章 禮導人情:唐代正經典禮沿用三《禮》的禮教意義 ──── 39 第一節 祭祀構造沿用三《禮》考實 ────────── 39 一、 神位等級 ───────────────── 40 二、 流程安排 ───────────────── 43 第二節 喪葬制度沿用三《禮》考實 ────────── 52 一、 喪葬流程 ───────────────── 52 二、 喪祭流程 ───────────────── 61 第三節 禮儀法規運用三《禮》考實 ────────── 66 一、 祭祀法規運用三《禮》──────────── 66 二、 喪葬法規運用三《禮》──────────── 85 第四節 《禮記正義》與唐代禮教關係蠡測: 基於正經典禮構造的觀察 ──── 92 一、 敬、哀之情與禮教:「行禮─觀志」的禮教秩序 ─ 93 二、 《禮記正義》孔疏論聖王與禮教 ─────── 96 第三章 經整風俗:三《禮》對唐代非經新禮的作用 ─────── 103 第一節 三《禮》的正典化作用(一):新興祭典與三《禮》 103 一、 太清宮薦獻禮 ─────────────── 103 二、 九宮貴神祭祀 ─────────────── 119 第二節 三《禮》的正典化作用(二):追崇先人與三《禮》 134 一、 墓祭拜掃 ───────────────── 134 二、 忌日行香 ───────────────── 141 第三節 三《禮》的通俗化表現:道教喪儀與三《禮》── 148 第四節 「人情」視野下的經、禮、俗 ───────── 157 第四章 禮統經教:唐代附經之禮運用三《禮》的禮教意義 ──── 165 第一節 天命天德與仁德教化:唐代封禪運用三《禮》探究 165 一、 封禪禮意蠡測 ─────────────── 165 二、 經典資源分析 ─────────────── 169 三、 用經表現探究 ─────────────── 174 第二節 羈縻懷柔與來庭之教:外交賓禮運用三《禮》探究 190 一、 經典中的畿服制度與對外關係設想 ────── 191 二、 誕敷文德導向下的外交禮節與經義 ────── 194 第三節 聚民之教與唐代凶災禮 ─────────── 216 一、 禮教與民生:厚生、惠均的聚民原則 ────── 216 二、 凶災禮:急難情境下的均平實踐 ──────── 222 第五章 結論 ──────────────────────── 241 第一節 研究的心得與發現 ────────────── 241 第二節 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 245 附錄一 【周秦漢唐「禮教」詞彙用例】 ────────────── 251 附錄二【《冊府元龜》所見唐代施行凶災禮一覽表】 ─────── 265 徵引書目 ───────────────────────── 287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9454149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715150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三禮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唐代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經典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唐禮運用三《禮》的禮教意義探析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Application of San Li in Tang Dynasty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傳統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序)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等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黃懷信整理:《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朱傑人等整理:《毛詩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彭林整理:《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王輝整禮:《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 ﹝周﹞荀況撰,﹝清﹞王先謙,沈嘯寰等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漢﹞孔鲋,傅亞庶校釋:《孔叢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漢﹞應劭撰,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釋名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續修四庫全書》本)。 ﹝晉﹞張華著,﹝晉﹞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晉﹞葛洪撰:《抱朴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南朝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陶弘景纂,﹝唐﹞閭丘方遠校訂,王家葵校理:《真靈位業圖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梁﹞劉勰撰,王利器校箋:《文心雕龍校證》(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南北朝﹞撰人不詳:《解籙略說正一之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中華道藏》本)。 撰人不詳:《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道藏要籍選刊》本)。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唐﹞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唐﹞長孫無忌撰,劉俊文箋解:《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唐﹞長孫無忌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題﹝唐﹞武則天御撰:《臣軌》(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官箴書集成》本)。 ﹝唐﹞蕭嵩奉敕纂:《大唐開元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與適園叢書所收本《大唐郊祀錄》合刊本)。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校點:《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杜佑撰,王文錦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王涇撰:《大唐郊祀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與洪氏公善堂刊本《大唐開元禮》合刊本)。 ﹝唐﹞王明希撰:《太乙金鏡式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王欽若等奉敕撰,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校訂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宋﹞錢易撰,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宋﹞鄭居中等奉敕纂:《政和五禮新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朱熹撰,王燕均、王光照校點:《家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儒藏‧精華編》本)。 ﹝宋﹞蔡沈撰:《書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車垓撰:《內外服制通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沈家本全集》本)。 ﹝宋﹞高承撰:《事物紀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馬端臨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古及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明﹞丘濬撰:《大學衍義補》(臺北:丘文莊公叢書輯印委員會,1972年《丘文莊公叢書》本)。 ﹝明﹞丘濬撰,金良年整理:《大學衍義補》(上海:上海書店,2012年《中國經學史基本叢書》本)。 ﹝明﹞焦竑輯,李劍雄點校:《焦氏筆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汪琬,李聖華箋校:《古今五服考異》(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汪琬全集箋校》本)。 ﹝清﹞朱彝尊撰,林慶彰老師等主編:《經義考新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徐乾學撰:《讀禮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萬斯大撰,溫顯貴校注:《經學五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清﹞惠周惕等撰,漆永祥點校:《東吳三惠詩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 ﹝清﹞陳元龍編撰:《格致鏡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聖祖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秦蕙田撰:《五禮通考》(中壢: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據味經窩初刻試本影印)。 ﹝清﹞全祖望撰,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清﹞高宗敕纂,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段玉裁撰,鍾敬華點校:《經韻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章學誠撰,葉英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清﹞董誥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據嘉慶十九年刊本縮印並附《潛園總集》本《唐文拾遺》《唐文緒拾》)。 ﹝清﹞淩廷堪撰,彭林點校:《禮經釋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阮元等撰:《經籍纂詁》(臺北:龍泉書屋,1979年)。 ﹝清﹞胡培翬撰,段熙仲點校:《儀禮正義》(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賀長齡輯,﹝清﹞魏源編:《皇朝經世文編》(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魏源全集》本)。 ﹝清﹞陳澧撰,呂永光校點:《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孫詒讓撰,王文錦等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曹元弼撰:《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13年《民國時期經學叢書》本)。 ﹝清﹞彭天相撰,彭衛民箋釋:《《喪禮撮要》箋釋》(臺北:新銳文創出版,2012年)。 二、近人論著(依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書 丁煌:《漢唐道教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丁鼎:《《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王啟發:《禮學思想體系探源》(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國良:《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國維輯:《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殷商成湯》(臺北:藝文印書館,1951年與《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合刊本)。 王葆玹:《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任爽:《唐代禮制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朱溢:《事邦國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禮變遷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吳根友:《明清哲學與中國現代哲學諸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吳儀鳳老師:《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吳麗娛:《唐禮摭遺:中古書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終極之典:中古喪葬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呂妙芬:《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1年)。。 李无未:《周代朝聘制度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申:《中國儒教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希泌主編:《唐大詔令集補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增補本)》(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周昌龍:《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 周林根:《中國近代禮教史》(基隆:海洋學院,1971年)。 林存光:《儒教中國的形成──早期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林素英老師:《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慶彰老師:《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金澤:《宗教禁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 柳詒徵:《柳詒徵說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國史要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胡戟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胡道靜等選輯:《道藏要籍選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徐仁甫:《古書引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 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張君勱:《中國專制君主制之評議》(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年)。 張國剛、楊樹森主編:《中國歷史‧隋唐宋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梁滿倉:《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清華大學歷史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合編:《清華歷史講堂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3月)。 章太炎:《章太炎國學演講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 章群:《唐代祠祭論稿》(臺北:學海出版社,1996年)。 章權才:《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許地山:《國粹與國學》(臺北:水牛出版社,1987年)。 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2年)。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祚龍:《敦煌學海探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陳登原:《中國田賦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湯志鈞:《經學史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華有根:《西漢禮學新論》(上海:上海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二卷本)。》(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馮秉文主編:《全唐文篇目分類索引》(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黃正建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86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 黃俊傑編:《東亞儒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黃徵、吳偉編校:《敦煌願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 楊成孚:《經學概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楊鴻年:《隋唐宮廷建築考》(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葉國良老師:《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80年)。 ───:《居愚居文獻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 ───:《中國傳統生命禮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趙所生等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劉師培:《左盦外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劉申叔先生遺書》本)。 ───:《國學發微》(臺北:廣文書局,1986年)。 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蔡長林老師主編:《隋唐五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增訂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9年)。 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 錢基博,傅宏星編訂:《經學論稿》(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雙溪獨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中國文化叢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錢賓四先生全集》本)。 ──:《經學大要》(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 ──:《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霍存福輯:《唐式輯佚》(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南:僶勉出版社,1978年)。 顧頡剛:《顧頡剛讀書筆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龔鵬程:《唐代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二)學位論文 狄君宏:《饗禮、食禮、燕禮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張長臺:《唐代喪禮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張寶三:《五經正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楊晉龍老師:《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趙樹龍:《《道士吉凶儀》校釋及初步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論文,2011年)。 鄭雯馨:《論《儀禮》禮例研究法──以鄭玄、賈公彥、淩廷堪為討論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橋本秀美老師:《南北朝至初唐義疏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9年)。 簡博賢:《今存唐代經學遺籍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三)期刊論文 王中江:〈經典的條件:以早期儒家經典的形成為例〉,《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2期。 何聯奎:〈中國禮俗研究導言〉,《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集刊》第29期(1970年)。 李淑珍:〈當代美國學界關於中國註疏傳統的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9卷3期(1999年9月)。 林毓生:〈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與中式馬列主義及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新史學》第6卷3期(1995年9月)。 林慶彰老師:〈對楊、劉兩先生文評的回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3期(2006年9月)。 洪喜美:〈五四前後廢除家族制與廢姓的討論〉,《國史館學術集刊》第3期(2003年9月)。 秦學頎:〈從《五經正義》到《五經大全》──關於唐、明二代經學統一的比較〉,《孔子研究》2002年第1期。 常金倉、張雁勇:〈《真靈位業圖》九宮位的兩個問題〉,《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1期(2011年1月)。 陳明光:〈唐朝的出使官與地方監察〉,《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總第192期)。 彭林:〈從俗到禮:中國上古文明的演進〉,《尋根》1998年。 彭美玲老師:〈凶事禮哭──中國古代儒式喪禮中的哭泣儀式及後世的傳承演變〉,《成大中文學報》第39期(2012年12月)。 童強:〈從注疏之學看唐代學術的發展〉,《江海學刊》2002年第4期。 黃豔:〈“貴族政治”與“君主獨裁”──內藤湖南“宋代近世說”中的史實問題〉,《古代文明》第8卷4期(2014年10月)。 劉桓:〈卜辭所見商王田獵的過程、禮俗及方法〉,《考古學報》2009年第3期。 劉曉東:〈論六朝時期的禮學研究及其歷史意義〉,《文史哲》1998年第5期。 鄭顯文:〈唐代禮學的社會變革〉,《人文雜誌》1995年第2期。 韓碧琴老師:〈答紙禮俗研究〉,《國文學報》第51期(2012年6月)。 嚴家炎:〈評五四、文革與傳統文化的論爭〉,《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42期(1997年8月)。 ﹝日﹞副島一郎:〈從“禮樂”到“仁義”──中唐儒學的演變趨向〉,《學術月刊》1999年第2期。 (四)論文集論文 王三慶:〈三洞道士朱法滿編《道士吉凶儀》初探〉,中國唐代學會等主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康樂:〈天子與轉輪王──中國中古「王權觀」演變的一些個案〉,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2010年)。 陳弱水:〈中晚唐文人與經學〉,《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輯》(臺北:中央研究院,2012年)。 三、外文著作及譯作(依出版時間排序) ﹝日﹞藤川正藪:《魏晉時代における喪服禮の研究》(東京:敬文社,1960年)。 ﹝美﹞摩耳,見江紹原譯述:《宗教的出生與長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日﹞仁井田陞,栗勁等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年)。 ﹝日﹞野間文史:《五經正義の研究:その成立と展開》(東京都:研文出版,1998年)。 ﹝日﹞內藤湖南,夏應元監譯:《中國史通論:內藤湖南博士中國史學著作選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日﹞狩野直喜,周先民譯:《中國學文藪》(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日﹞金子修一主編:《大唐元陵儀注新釈》(東京都:汲古書院,2013年)。 ﹝英﹞弗雷澤,汪培基等譯:《金枝》(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四、報章雜誌(依出版時間排序) 陳獨秀:〈吾人最後之覺醒〉,《新青年》第1卷6期(1916.2)。 陳獨秀:〈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新青年》第5卷1期(1918)。。 吳虞:〈吃人與禮教〉,《新青年》第6卷6號(1919)。。 鄧公肅:〈三綱五常與自由平等〉,《孔會月刊》第3期(1929.10.27)。,第二版。 五、網路資源 故宮「寒泉」:http://skqs.lib.ntnu.edu.tw/dragon/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ctext.org/zh 成均館大學儒經編纂中心:http://ygc.skku.edu/index_2013.jsp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hanji.sinica.edu.tw/index.html 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http://cnki.sris.com.tw/kns55/ 全國報刊索引:http://www.cnbksy.com/home 迪志文化「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