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九○年代大陸女性作家的家族書寫
Family Writing of Mainland China Women`s Fictions in the 1990s
作者 劉希珍
Liu, Chsi Chen
貢獻者 唐翼明
Tan, Yi Ming
劉希珍
Liu, Chsi Chen
關鍵詞 九○年代
女性文學
家族書寫
鐵凝
蔣韻
徐小斌
1990s
Female Literature
Family Writing
Tei Ning
Jiang Yun
Xu Xiaobin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11-Jul-2016 17:29:44 (UTC+8)
摘要 九○年代大陸女性作家的家族書寫在八○年代末的新寫實小說思潮、新歷史小說思潮以及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思潮的相互激盪之下,延續新時期文學對「革命現實主義」的反叛姿態,在「追求自我」、「認識自我」的性別覺醒意識中重新審視女性的歷史,從而在「父子相繼」的傳統家族譜系之外,想像並打造「母女相連」的女性主體譜系,揭露「政治權力結構」和「性別權力結構」所暗含的偏斜與不公。對「政治權力結構」的批判是指文化大革命的「國家集體話語」對「個人自由」的限制與傷害,這部分藉由作者的敘事聲音、小說人物際遇以及承載特殊歷史意涵的意象來表現,對「性別權力結構」的反省主要在突顯父權秩序對女性的強制收編,因此塑造有別於血緣母親的代理母親、刻畫女性身體的各種造型,以及利用象徵性符號進而凝聚、團結女性們的精神力量。

本文所界定的女性家族書寫是指女性作家站在女性立場所書寫以女性為核心的家族故事,不僅積極嘗試改變、顛覆女性在父權歷史建構中的地位,並且能夠將「女性意識」、「家族敘事」和「歷史建構」融為一體,呈現女性歷史的發展過程和女性文化的演進形態,依此定義,本文選擇《玫瑰門》、《櫟樹的囚徒》和《羽蛇》作為研究分析對象,並且建立分析架構,分析架構包括「敘事面向的敘事時間、空間、視角、聲音分析」、「身體面向的女性人物主體性分析」、「文學面向的特殊意象分析」以及「史觀面向的陰性書寫策略分析」。《玫瑰門》展示的「演出型敘事模式」,用演員的登臺亮相、家具意象所潛藏的歷史象徵意義,以及「氣味」、「圖象」的感官陰性史觀,隱喻歷史的表演性質;《櫟樹的囚徒》呈現的「接力式敘事模式」,將歷史的詮釋權分配給不同世代的女性,隱喻歷史的傳承過程充滿著多元言說主體以及敘述的裂痕,因此「樹木」、「河流」、「眼睛」意象的源遠流長特質以及女性生死循環的陰性史觀,成為組織家族歷史最強而有力的書寫方式;《羽蛇》營造的「夢遊體敘事模式」,透過「羽蛇」這個實體人物和象徵符號在現實、夢境、幻境和家族歷史的自由轉換過程,「巨蚌」、「水晶燈」、「無字碑」等意象中無所不在的女性身體,以及「鮮血」和「白雪」相互抗衡的陰性史觀,投射出穿越時空的女性集體精神壓迫。

本文的研究侷限是對小說文本中的「男性人物」缺乏深刻關注,以及對小說文本的選取集中在五○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展望是希望未來能進行「比較性研究」,交叉比較家族書寫作者和敘述內容所呈現的不同性別立場,展現更為多元的女性主體性,多向度比較家族書寫作者的社會身份以及文本中構成女性身份的各種因素,為社會學層面和心理學層面的女性研究提出貢獻,並且比較大陸和臺灣的女性作家家族書寫在不同的政治、社會環境下,開展出何種相異與相似的書寫面貌,讓女性作家的家族書寫版圖更加遼闊。
參考文獻 一、小說、散文
王安憶:《故事和講故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朱天文:《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李昂:《殺夫--鹿城故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11月。
李黎:《尋找紅氣球》,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7月。
胡平、阿蓉主編,陳染、徐小斌等著:《迷幻花園:女性心理體驗小說(上)(下)》,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10月。
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7月。
陳燁:《烈愛真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4月。
徐小斌:《徐小斌文集》,北京:華藝出版社,1998年。
徐小斌:《羽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8月。
徐小斌:《煉獄之花》,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5月。
蔣韻:《春天看羅丹》,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蔣韻:《我的內陸》,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
蔣韻:《櫟樹的囚徒》,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蔣韻:《隱秘盛開》,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
鐵凝:《鐵凝文集》,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9月。
鐵凝:《一千張糖紙‧我的小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
鐵凝:《玫瑰門》,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8年11月。

二、研究專書
(一)中文專著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王喜絨:《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3月。
王艷芳:《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方維保:《當代文學思潮史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3月。
朱崇科:《身體意識型態——論漢語長篇(一九九○—)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0月。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5月。
李銀河:《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年。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
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9月。
林丹婭:《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
林幸謙:《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4年12月。
周志建:《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9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胡健玲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
洪子誠:《大陸當代文學史上編(1950-1970年代)》,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7月。
陳思和:《雞鳴風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陳思和:《犬耕集》,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陳芳明:《很慢的果子:閱讀與文學批評》,臺北:麥田出版,2015年4月。
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馬藜:《視覺文化下的女性身體敘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倪海燕:《性別優勢與性別陷阱──1990年代以來的女性小說寫作》,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9月。
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張清華:《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6月。
張清華主編:《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梁美儀、張燦輝合編:《凝視死亡——死與人間的多元省思》,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喬以鋼:《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楊經建:《家族文化與20世紀中國家族文學的母題型態》,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12月。
鄭利:《新時期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發展軌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5月。
劉世劍:《小說敘事藝術》,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戴錦華:《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顏翔林:《死亡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顧燕翎主編、林芳玫等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9月。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二)西文譯著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Christine de Pizan)等著、吳芬等譯:《誰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2月。
哈里‧A‧威爾默(Harry A. Wilmer)著、楊韶剛譯:《可理解的榮格:榮格心理學的個人方面》,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9月。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6年。
茱蒂斯‧赫曼(Judith Lewis Herman)著、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7月。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5月。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8月。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蘭西‧雀朵洛(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臺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Robert Kastenbaum著、劉震鐘、鄧博仁譯:《死亡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9月。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著、黃煜文譯:《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香港:城邦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3年4月。
史蒂文‧科恩(Steven Cohan)、琳達‧夏爾斯(Linda M. 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9月。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ng)著、刁曉華譯:《疾病的隱喻》,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陳正國譯:《生與死的雙重變奏--人類生命策略的社會學詮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

三、期刊論文
(一)女性家族書寫和女性新歷史小說相關研究
王彪:〈與歷史對話——新歷史小說論〉,《文藝評論》第4期(1992年),頁26-32。
王寧:〈「後新時期」:一種理論描述〉,《花城》第3期(1995年),頁201-208。
尹季:〈20世紀末女作家的家族意識與小說創作〉,《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5年),頁91-93。
付建舟:〈「歷史」的嬗變與「人」的突現〉,《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3年1月),頁31-33。
西慧玲:〈尋找母親的聲音——世紀末長篇小說「女性系譜」的擬建〉,《文藝評論》第3期(2003年),收入胡健玲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下)》,頁208-216。
李星:〈新歷史神話:民族價值觀念的傾斜——對幾部新歷史小說的別一解〉,《當代文壇》第5期(1988年),頁9-13。
李仰智:〈革命時期的愛情婚姻故事——《父親進城》與《英雄無語》比較談〉,《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3年1月),頁28-30。
沈紅芳:〈英雄與母親的另一面〉,《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3年1月),頁25-27。
徐坤:〈雙調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寫作〉,《小說界》第4期(1998年),收入張清華主編:《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頁195-222。
徐潔:〈女人的史詩——淺談九十年代的女性家族敘事〉,《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第6期(2012年),頁52-55。
荒林:〈問題意識、批評立場和九十年代女性寫作——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評述〉,《南方文壇》第2期(1998年),收入張清華主編:《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頁181-192。
郭力:〈女性家族史:生命經驗的「歷史化」書寫〉,《中州學刊》第1期(總第157期)(2007年1月),頁28-231。
馬雪英:〈喧囂中的共鳴——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家族小說的多重敘述聲音策略〉,《安徽文學(下半月)》第11期(2013年),頁64-65。
陳連錦:〈女性新歷史小說略論〉,《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6卷第6期(2014年),頁78-82。
陳連錦:〈「新歷史」小說命名與發展流變〉,《濟寧學院學報》第35卷第2期(2014年4月),頁11-14。
許祖華:〈作為一種小說類型的家族小說(上)〉,《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年),頁39-44。
許祖華:〈作為一種小說類型的家族小說(中)〉,《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5年),頁18-23。
許祖華:〈作為一種小說類型的家族小說(下)〉,《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21卷第5期(2005年),頁27-32。
張霞:〈女性宿命的演繹與突破——《玫瑰門》的女性世界及其在二十世紀晚期中國女性文學史上的意義〉,《四川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1999年),收入胡建玲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下)》,頁367-375。
張黎玲:〈論女性寫作的生命意識和歷史軌跡〉,《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2期(2002年3月),頁48-53。
張兵娟:〈將一束光帶進歷史的暗區——評趙玫的3部女性歷史傳記小說〉,《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3年1月),頁22-24。
張兵娟:〈一道奇異的歷史風景線——女性新歷史小說及其批評概覽〉,《中州學刊》第5期(總第137期)(2003年9月),頁94-99。
畢文君:〈女性‧歷史‧書寫——當代女性家族敘事的歷史內涵與文學表徵〉,《石家莊學院學報》第10卷第1期(2008年1月),頁23-28。
畢文君:〈女性‧本體‧神話——當代女性家族敘事的話語形態與文本結構〉,《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36-40。
畢文君:〈譜系‧圖景‧想像——當代女性家族敘事的主題形態與精神內涵〉,《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10年6月),頁140-143。
董之林:〈女性寫作與歷史場景——從九十年代文學思潮中「軀體寫作」談起〉,《文學評論》第6期(2000年),收入張清華主編:《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頁242-260。
董鋒、張英魁:〈當代女作家家族小說中女性形象分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期(2008年12月),頁66-69。
葉永勝:〈家族•女性•歷史——女性家族敘事分析〉,《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總第94期)(2003年),頁10-13。
趙德利:〈女神與女巫:女性偶像的雕塑與顛覆——20世紀家族小說人物論之二〉,《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2001年3月),頁76-82。
廖冬梅:〈家族母題與1980年代中期以來女性小說敘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8期(2007年),頁99-102。
潘曉生:〈穿行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當前女性家族小說創作的回顧與分析〉,《齊魯學刊》第1期(總第214期)(2010年),頁148-152。
劉思謙:〈走進歷史隧洞的女性寫作〉,《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3年1月),後改寫為〈走進歷史隧洞的女性寫作——談女性新歷史小說〉,收入張清華主編:《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頁331-341。
劉敏慧:〈女性生存的真相與困境——八十年代末以來女作家「家族小說」的人物書寫模式〉,《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14-17。
劉子禕:〈論90年代「女性家族小說」的敘事特徵〉,《參花(下)》第11期(2015年),頁154-155。

(二)《玫瑰門》相關研究
王春林:〈人世的傾斜與畸變——評鐵凝《玫瑰門》〉,《當代作家評論》第12期(1989年),頁54-61。
王瑩瑩、張小剛:〈論鐵凝小說中的兒童視角〉,《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8年1月),頁127-129。
王志華:〈「玫瑰門」裡看「身體」——從《玫瑰門》看鐵凝身體寫作的意義〉,《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3期(2009年6月),頁84-91。
王蕾:〈困鬥與突圍——讀《玫瑰門》〉,《青年文學家》第8期(2013年),頁16-17。
王勛:〈枷鎖下的人生——探析鐵凝《玫瑰門》姑爸悲劇溯源〉,《名作欣賞》第6期(2014年),頁90-92。
田泥:〈有效的女性敘事轉身與追索——重讀《玫瑰門》〉,《當代文壇》第11期(2009年),頁29-31。
李文傑:〈叩問女性之門——對《玫瑰門》中女性生命歷程的一種解讀〉,《現代語文》第12期(2006年),頁90-91。
李嬋明:〈「走出」宿命中的「玫瑰門」——淺析《玫瑰門》中的女性意識〉,《金田》總第312期(2014年),頁80-81。
郭芮彤:〈《玫瑰門》的敘事順序〉,《安徽文學》第11期(2006年),頁35-36。
陳惠鈴:〈玫瑰戰爭——論鐵凝《玫瑰門》中的女人戰爭〉,《問學集》第14期(2007年6月),頁65-73。
陳謙紅:〈佛洛德理論在《玫瑰門》中的體現——司猗紋性心理的探討〉,《思想戰線》第34卷(2008年),頁42-43。
馬雪英:〈《玫瑰門》的多重敘述策略分析〉,《安徽文學》第10期(2013年),頁79-80。
張倩:〈凸顯「玫瑰門」中女性的坎坷命運——論《玫瑰門》的敘事魅力〉,《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09年3月),頁28-31。
張福新:〈《玫瑰門》敘事人稱的特點及藝術效果〉,《林區教學》第1期(總第154期,2010年),頁39-41。
梁盼盼:〈解讀蘇眉:分裂、成長與療救〉,《梧州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10年4月),頁61-66。
康鑫、段國華:〈鐵凝小說結構的敘事學分析〉,《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 卷第4 期(2010年12月),頁70。
楊曉宇:〈在成長中裂化、縫合與自贖——《玫瑰門》和《大浴女》的一種解讀方法〉,《衛生職業教育》第1期(2010年),頁156-159。
賈釗:〈《玫瑰門》司猗紋形象分析〉,《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卷第1期(2014年2月),頁96-100。
趙宇紅:〈「關係」的精神向度——以鐵凝小說《玫瑰門》為例〉,《作家》第2期(2011年),頁10-11。
趙蕾:〈《玫瑰門》中「玫瑰門」的獨特意蘊〉,《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7卷第4期(2015年7月),頁65-67。
翟興娥:〈童年經驗對鐵凝創作《玫瑰門》的影響〉,《寫作》第10期(2005年),頁10-12。
劉莉:〈家國同構的寓言與四合院中的女性人生〉,《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4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5-17+59。
劉瑩:〈打開女性沉重的命運之門——論鐵凝《玫瑰門》的敘事藝術〉,《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8卷第3期(2007年3月),頁96-98。
謝有順:〈鐵凝小說的敘事倫理〉,《當代作家評論》第6期(2003年),頁22-35。
鐵凝:〈文學是燈——東西文學的經典與我的文學經歷〉,《人民文學》第1期(2009年),頁98-102。
欒曉慧:〈玫瑰門裡的卡門——宋竹西形象淺論〉,《環球人文地理》第5期(2014年),頁182。

(三)《櫟樹的囚徒》相關研究
王春林:〈女性生命的詠嘆——評蔣韻《櫟樹的囚徒》〉,《當代文壇》第8期(1997年),頁6-10。
毛時安:〈美麗的憂傷——關於蔣韻近作的一種解讀〉,《上海文學》第6期(1992年),頁69-73。
李海霞:〈賀蓮東:你為誰命名?——讀蔣韻的《櫟樹的囚徒》〉,《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3期(1997年),頁36-37。
李娜:〈死亡的美麗、美麗的死亡——談蔣韻小說中的死亡意象〉,《文教資料》第6期(2008年),頁26-28。
李娜:〈心靈記憶的呈現——談蔣韻與葛水平小說中的死亡意象〉,《呂梁學院學報》第1卷第6期(2011年12月),頁13-15。
岳引弟:〈死亡,也是一種美麗——解讀蔣韻長篇小說《櫟樹的囚徒》〉,《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期(總第29期)(2002年3月),頁57-58。
姚曉雷:〈落日時代與古典守望——蔣韻小說的一種主題解讀〉,《上海文學》第11期(2003年),頁65-72。
孫梅:〈永恆對立的傷口——閱讀蔣韻〉,《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2期(2003年5月),頁142-145。
馬越:〈論蔣韻小說創作〉,《文藝生活》第6期(2013年),頁14。
陳怡安:〈蔣韻《櫟樹的囚徒》中「家」的想像與性別差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17期(2011年12月),頁189-206。
陳怡安:〈蔣韻《櫟樹的囚徒》的死亡美學與家族女書〉,《興大人文學報》第51期(2013年9月),頁175-206。
徐珊:〈家族女性命運的悲歌——論蔣韻、徐小斌、王安憶的長篇小說〉,《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總第65期)(2004年),頁52-57。
郭冬梅:〈女性生命的贊歌——評《櫟樹的囚徒》對女性的書寫〉,《攀枝花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6年2月),頁50-52。
郭劍卿:〈以「死亡」與「故鄉」為表徵的蔣韻小說〉,《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7期(2010年),頁17-21。
傅書華:〈人類的「十四」歲「詩吟」——論蔣韻的小說創作〉,《理論與創作》第5期(2000年),頁17-21。
趙黎波:〈無地自由——評蔣韻《櫟樹的囚徒》中的女性形象〉,《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1期(2004年1月),頁90-92。
趙春秀:〈論蔣韻近期小說創作〉,《文藝爭鳴》第5期(2014年),頁120-123。
蔣韻、汪元:〈詩意是種植在生命深處的〉,《中學生天地(B版)》第6期(2013年),頁22-25。
劉恒、戴錦華等:〈蔣韻長篇小說《櫟樹的囚徒》談片〉,《當代作家評論》第5期(1997年),頁65-70。
劉思謙:〈蔣韻小說的女性主義性別美學觀照〉,《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1期(2009年1月),頁61-70。
戴紅穩:〈蔣韻小說女性悲情書寫及其文學意義〉,《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2期(總第94期)(2008年),頁98-101。
戴紅穩:〈論蔣韻的文學追求〉,《瓊州學院學報》第15卷第1期(2008年2月),頁80-82。
戴紅穩:〈蔣韻小說研究綜述〉,《賀州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9年9月),頁55-59。
戴紅穩、劉復生:〈蔣韻小說女性悲情書寫的初始動力源探析〉,《廣西社會科學》第4期(總第178期)(2010年),頁93-96。
戴紅穩:〈苦難•孤獨•死亡——蔣韻小說女性.悲情書寫閱讀劄記〉,《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2010年4月),頁17-21。
嚴秀英:〈女性主義的格調性寫作:蔣韻作品散論〉,《當代文壇》第2期(2009年),頁123-125。

(四)《羽蛇》相關研究
王莉:〈女性命運的迷幻抒寫——《羽蛇》分析〉,《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8卷第11期(2007年11月),頁104-108。
王圓圓:〈「羽蛇」形象的象徵隱喻〉,《安徽文學(下半月)》第12期(2008年),頁189。
王侃:〈海妖的歌聲——徐小斌論〉,《中國作家》第24期(2010年),頁78-84。
王慧:〈「末日審判」下的「愛」與「美」——論徐小斌《羽蛇》中的母女關係〉,《商洛學院學報》第26卷第3期(2012年6月),頁47-50。
王紅旗:〈談徐小斌文學創作的先鋒性價值——從《羽蛇》到《煉獄之花》〉,《名作欣賞》第2期(2013年),頁39-41。
王蕾:〈從《羽蛇》看徐小斌的女性寫作〉,《宜賓學院學報》第14卷第5期(2014年5月),頁73-78。
文世瑜:〈尋找失去的性——淺析徐小斌《羽蛇》的女性主義思想〉,《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 卷第2 期(2013年6月),頁29-32、48。
包偎麗:〈且讀「無形之文」——徐小斌《羽蛇》中畫的象徵隱喻探析〉,《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5期(2010年9月),頁79-83。
朱俊珂:〈在困境中突圍的生命之歌——以《羽蛇》為例,淺談徐小斌小說創作的主題內蘊〉,《時代文學(雙月版)》第6期(2006年),頁48-49。
仲晴晴:〈原始魅影——對中外同名小說《羽蛇》的人類學解讀〉,《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3期(2009年9月),頁65-68。
李敬澤:〈《羽蛇》筆記〉,《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9年),頁63-67。
李永宏:〈向歷史的真相突圍——讀徐小斌《羽蛇》的兩點斷想〉,《當代文壇》第5期(2005年),頁68-70。
李雪蓮:〈鏡子‧水仙花‧燈——談徐小斌《羽蛇》對當代女性主義文學的諭啟〉,《淄博師專學報》第4期(2006年),頁68-71。
李萱:〈「水晶鞋」與「涉渡之舟」——對《雙魚星座》中「夢」的精神分析與文化闡釋〉,《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社科版)》第23卷第3期(2007年6月),頁61-63。
李睿、劉進:〈現代人的精神飄零——試析《羽蛇》的現代主義特徵〉,《安徽文學(下半月)》第2期(2008年),頁341。
阮淵、張紅妍:〈叛逃與畸存——以徐小斌《羽蛇》為例解讀女性歷史敘事〉,《大舞臺》第6期(2011年),頁261+269。
吳言、徐小斌:〈同這個世界不曾和解——徐小斌訪談(上)〉,《名作欣賞》第10期(2014年),頁90-95。
吳言、徐小斌:〈同這個世界不曾和解——徐小斌訪談(下)〉,《名作欣賞》第11期(2014年),頁57-63。
汪濤:〈廣場空間的文化寓意——以墨西哥城廣場文化的抉擇為例〉,《甘肅社會科學》第3期(2008年),頁54-57。
孟繁華:〈逃離意識與女性宿命─—徐小斌九十年代的小說創作〉,《當代作家評論》第6期(1996年),頁31-35。
周新蘭:〈內省與外化的親密交融—-徐小斌九十年代小說敘事的一大手法〉,《阜陽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1期(總第91期,2003年),頁82-83。
岑澤麗:〈徐小斌作品的神秘氛圍及其語言風格的神秘感〉,《職大學報》第3期(2009年),頁46-49。
金其楨:〈無字碑探溯辨疑〉,《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2期(2005年3月),頁40-43+111。
河貞美:〈女性與女性之間:母女關系——讀徐小斌《羽蛇》〉,《名作欣賞》第3期(2015年),頁99-100。
祝亞峰:〈女性自我認同的一種虛幻化敘事——論徐小斌的《羽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總第101期,2004年),頁32-35+44。
段安平:〈失樂園的召喚——論《太陽氏族》中羽的心理嬗變過程〉,《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11期(2007年),頁91-93。
段友國:〈《羽蛇》中「羽」的反叛形象解析〉,《電影文學》第10期(2010年),頁114-15。
紀昭君:〈徐小斌神異世界中勃發的原始慾望〉,《中國現代文學》第14 期(2008 年12月),頁145‐163。
胡敏:〈母性的顛覆曲 人性的困惑調——讀《羽蛇》有感〉,《泰山鄉鎮企業職工大學學報》第11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7-18。
胡晴:〈「海的女兒」的逃離之路——《羽蛇》的癥候式分析〉,《大眾文藝》第6期(2011年),頁106-108。
胡行舟:〈以神話抵抗健忘——《羽蛇》的圓廣與燭龍之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2015年),頁170-177。
洪燕:〈論徐小斌《羽蛇》中母性的顛覆〉,《劍南文學(經典教苑)》第3期(2013年),頁43。
陳曉明:〈絕對的女性歷史——評徐小斌的《羽蛇》〉,《南方文壇》第6期(總第70期,1999年),頁35-37、41。
陳曉明:〈反抗歷史異化的倔強女性──評徐小斌的〈羽蛇〉〉,《幼獅文藝》第601期(2004年1月),頁128‐131。
陳摯:〈穿越文本的精神歷險——當代女性寫作的原罪解讀〉,《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07-109。
陳少萍:〈風中飄零的無根之羽——徐小斌《羽蛇》中羽的生命品質〉,《肇慶學院學報》第32卷第6期(2011年11月),頁42-45。
陳孟君:〈論徐小斌小說中國家神話的重釋與太陽神話的復魅(1981~1998)〉,《中國文學研究》第33期(2012年1月),頁133-171。
郭力:〈網和線:「時間性」與「空間化」——論《羽蛇》及女性歷史敘事〉,《北方論叢》第3期(總第185期,2004年),頁40-44。
徐小斌:〈出錯的紙牌--關於我的中短篇小說集《迷幻花園》〉,《博覽群書》第9期(1995年),頁20-21。
徐小斌:〈我寫《羽蛇》〉,《寫作》第6期(2001年),頁40-41。
徐小斌:〈母親已乘黃鶴去〉,《北京文學(精彩閱讀)》第11期(2007年),頁140-147。
徐宏件、王琪:〈乾陵無字碑研究綜述〉,《乾陵文化研究》第5期(2005年),頁208-214。
徐運源:〈對「該隱的記號」的追認——試論徐小斌《羽蛇》中的罪感意識〉,《電影評介》第7期(2010年),頁97-99。
高小弘:〈逃離與回歸的迷惘心旅——試論20 世紀90 年代女性成長小說中的逃離意識〉,《北華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1期(2012年2月),頁92-95。
孫金燕:〈神界的「黃昏」——談徐小斌小說《羽蛇》中的象徵性意象〉,《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5(總第91期,2007年),頁101-104。
孫嬡麗:〈試論《羽蛇》的解構傾向〉,《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6 卷第5 期(2007年9月),頁141-143。
唐春蘭:〈生存寓言的迴圈複唱——解讀徐小斌小說的隱喻意象〉,《名作欣賞》第2期(2010年),頁41-43。
唐春蘭:〈神秘文化與精神療法:評徐小斌小說的救贖意識〉,《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3期(2011年5月),頁60-64。
盛英:〈親吻「神祕」──談徐小斌小說和神秘文化〉,《小說評論》第5 期(1999年),頁67‐72。
張田:〈血緣媒介視角下的女性流浪命運——試析徐小斌的《羽蛇》〉,《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總第88期,2006年),頁125-128。
張旭:〈女性意識的重建與自審——淺析徐小斌的《羽蛇》〉,《山東文學》第7期(2007年),頁61。
賀桂梅:〈伊甸之光:徐小斌訪談錄〉,《花城》第5期(1998年),頁118-125。
馮娟娟:〈徐小斌《羽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第27 卷第二期(總第46期,2007年),頁107-108。
黃子響:〈內心世界的神話書寫——另眼看《羽蛇》〉,《文教資料》第9期(2006年),頁47-49。
鄒明:〈《羽蛇》中水的原型意象探析〉,《文教資料》下旬刊(2009年9月),頁24-26。
鄒宇欣:〈救贖思想觀照下的《羽蛇》女性史書寫脈絡〉,《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46期(2011年6月),頁25‐46。
彭瑤:〈《羽蛇》中的母親主題分析〉,《名作欣賞》第11期(2011年),頁22-24+32。
楊慧:〈現代性漩渦中的瘋女人——從《晨鐘響徹黃昏》、《羽蛇》、《無字》談起〉,《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 卷第1期(2006年3月),頁73-75。
鄧寒梅、江澄:〈《羽蛇》中的色彩化描寫及其內蘊〉,《廣西社會科學》第12期(總第150期,2007年),頁117-122。
潘凱雄:〈超越性別讀《羽蛇》〉,《當代作家評論》第6期(1999年),頁84-87+96。
劉君:〈廣場文化研究〉,《學術交流》第8期(總第125期,2004年8月),頁131-133。
劉皓:〈對峙的鏡像——試論《金鎖記》與《羽蛇》中家族背景下的母女關系〉,《湘潮(下半月)(理論)》第1期(總第253期,2007年),頁42-44。
劉攀:〈論《羽蛇》中母女之間的承襲關系〉,《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2010年12月),頁54-55+61。
劉鍇:〈神州幾多無字碑〉,《福建農機》第1期(2012年3月),頁42-43。
賴翅萍:〈血緣•家族•國家——徐小斌《羽蛇》的血緣敘事解讀〉,《理論與創作》第2期(2006年),頁91-95。
戴錦華:〈自我纏繞的迷幻花園--閱讀徐小斌〉,《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9年),頁46-56。
謝有順:〈羽蛇的內心生活〉,《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9年),頁57-62。
謝建文:〈女性書寫的多重意蘊——《羽蛇》關鍵詞解讀〉,《山花》第3期(2014年),頁129-130。
顏夢藝:〈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探討《羽蛇》中女性的生存困境〉,《青年文學家》第11期(2013年),頁65-66+68。
羅漢:〈從西方文學來看武瞾「無字碑」的含意〉,《乾陵文化研究》第12期(2007年),頁121-124。

四、學位論文
(一)女性家族書寫和女性新歷史小說相關研究
王杰:《女性生存的心史靈譜——論新時期女性家族史小說》,江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王丹:《論新時期以來女性小說的家庭書寫》,雲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
果金風:《女性譜系的建構與家族敘事的書寫--以1990年代女作家創作的家族小說為例》,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胡娟:《女性新歷史小說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郭冬梅:《論新時期以來女作家書寫的家族小說》,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馬雪英:《90年代以來女性家族小說敘述聲音研究》,溫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3月。
畢文君:《當代女性作家的家族敘事》,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梁麗:《女性陳述與歷史故事——新歷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舒多多:《論世紀之交的女性家族史小說》,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馮雋《論新時期女作家對家族史的寫作》,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過淵弘《填補家族史的空白之頁——論90年代以來「女性家族小說」的敘事方法》,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趙欣:《當代女作家家族小說女性形象論》,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7月。
羅雯:《新時期女性家族小說中的空間研究》,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二)鐵凝小說相關研究
王昭君:《逃離與追尋--鐵凝尋找「自我」的歷程》,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王秀紅:《鐵凝小說的女性意識》,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尹航:《論鐵凝小說創作的人性關性》,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甘挺:《論鐵凝小說的複調特徵》,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付林婷:《論鐵凝小說的性別意識與敘事策略》,雲南大學人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杜漸:《鐵凝小說中女性形象「審醜化」變遷的美學探析》,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吳曉晨:《論鐵凝小說中的女性意識》,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汪素芳:《在關係中呈現人性的複雜性--鐵凝小說論》,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汪娟:《此岸與彼岸--鐵凝小說論》,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7月。
李欣梅:《你從玫瑰門中翩然走來--鐵凝小說中的「女性意識」與當代女性文學》,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4月。
李璀:《鐵凝小說的心理透視》,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林琳:《解讀鐵凝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內蒙古大學人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6月。
周睿:《鐵凝小說女性形象的審美建構》,齊齊哈爾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3月。
姜哲:《探尋鐵凝小說女性成長歷程》,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陳惠鈴:《鐵凝女性題材小說論》,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陳梅芬:《論鐵凝小說的女性書寫》,南昌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徐惠娟:《論鐵凝小說女性意識的書寫》,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張芙蓉:《論鐵凝小說的超性別視角敘事》,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張爽:《鐵凝的創作心理與女性視角的流變》,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張曦文:《論鐵凝小說的人物形象》,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習琲:《中國當代女小說家作品中母親形象研究》,南京師範大學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黃淑君:《鐵凝女性意識小說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黃璐超:《論鐵凝小說中的女性他者》,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馮佳明:《論鐵凝的小說創作》,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楊曉宇:《「和」視域下的鐵凝女性小說》,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鄭積梅:《論鐵凝小說的女性意識》,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4月。
趙愛學:《論鐵凝小說的人性內核》,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4月。
劉晶:《論鐵凝小說的敘事倫理》,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鞏麗靜:《論鐵凝小說的語言風格》,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
閻紅:《鐵凝與新時期文學》,山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饒艷:《鐵凝小說創作流變論》,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11月。


(三)蔣韻小說相關研究
王琪:《論蔣韻小說中的烏托邦精神》,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朱青:《「尋找的主題」和「古典的詩意」蔣韻小說研究》,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吳相蓉:《論蔣韻小說創作的藝術特色》,廣東技術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范婷婷:《懷舊與超越——蔣韻小說解讀一種》,雲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段夢靜:《苦難中的生命詠歎--從生存情境看蔣韻小說中人物內蘊》,瀋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郭劍卿:《蔣韻小說研究》,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陳芊卉:《重述神話──《人間:重述白蛇傳》析論》,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7月。
馬越:《無名時代的精神救贖——論蔣韻小說中的悲情體驗》,重慶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4月。
倪立春:《蔣韻的精神原鄉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張玲玲:《論蔣韻長篇小說的兒童敘述與兒童形象》,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蔡明潔:《現代白蛇故事《人間》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劉瑞蘭:《女性命運的悲情書寫--論蔣韻小說中的女性主體意識》,雲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劉素娟:《論蔣韻的女性書寫》,廣西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四)徐小斌小說相關研究
王益:《異數的真相與消解--有關徐小斌、《羽蛇》及其他》,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王敏:《徐小斌對個體生命悲劇的探索》,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王曉旋:《抗爭與救贖的孤獨書寫--徐小斌小說論》,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4月。
吉志音:《潛入女性心靈迷宮的光束--徐小斌創作論》,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朱思遠:《論徐小斌小說創作的獨特性》,廣西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李曉梅:《死亡之路上的現代巫女們--徐小斌的巫女情結探幽》,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11月。
李鑫娜:《揭開面具獨舞--淺論徐小斌的小說創作》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胡娉:《巫風彌漫的世界--論徐小斌小說與巫文化》,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孫海燕:《殊途上演繹灼傷的逃遁--論徐小斌小說的女性書寫》,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3月。
唐春蘭:《穿越「神秘」的女性極地——徐小斌小說創作的精神分析學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晁永丹:《解析徐小斌小說創作與神秘文化的因緣》,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陳亭勻:《歧路孤影:徐小斌長篇小說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張婷婷:《逃離是永生--解讀徐小斌小說創作的逃離意識》,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康健:《徐小斌文學創作的生態批評》,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梁靜方:《飄零的羽毛 終生的流浪--論徐小斌小說中的女性命運》,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程利:《夢幻精靈的飄零世界--徐小斌小說論》,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路瓊:《徐小斌創作論》,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董娜:《流轉在歷史中的血緣宿命--論徐小斌的小說創作》,沈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謝小平:《論徐小斌小說的男性形象》,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羅韻:《徐小斌小說與聖經》,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竇彩娟:《徐小斌文學創作研究》,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五、網路資料
〈《玫瑰門》版本一覽〉,《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721789/11204354.htm#6,2016年4月2日最後點擊。
〈鐵凝簡介〉,《中國作家網》,http://www.chinawriter.com.cn/fwzj/writer/84.shtml,2016年4月2日最後點擊。
〈徐小斌簡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67338.htm,2016年4月2日最後點擊。
陳福民:〈無罪的凋謝——寫在徐小斌《羽蛇》再版重印之際〉,《中國文學網》,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18484,2016年4月2日最後點擊。
〈紫水晶簡介〉,《臺灣wiki百科》,http://www.twwiki.com/wiki/%E7%B4%AB%E8%89%B2%E6%B0%B4%E6%99%B6,2016年4月2日最後點擊。
〈紫羅蘭簡介〉,《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90345,2016年4月2日最後點擊。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981515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50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唐翼明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Tan, Yi Mi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希珍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u, Chsi Ch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劉希珍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u, Chsi Ch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1-Jul-2016 17:29:44 (UTC+8)-
dc.date.available 11-Jul-2016 17:29:4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Jul-2016 17:29:4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15150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8880-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15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九○年代大陸女性作家的家族書寫在八○年代末的新寫實小說思潮、新歷史小說思潮以及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思潮的相互激盪之下,延續新時期文學對「革命現實主義」的反叛姿態,在「追求自我」、「認識自我」的性別覺醒意識中重新審視女性的歷史,從而在「父子相繼」的傳統家族譜系之外,想像並打造「母女相連」的女性主體譜系,揭露「政治權力結構」和「性別權力結構」所暗含的偏斜與不公。對「政治權力結構」的批判是指文化大革命的「國家集體話語」對「個人自由」的限制與傷害,這部分藉由作者的敘事聲音、小說人物際遇以及承載特殊歷史意涵的意象來表現,對「性別權力結構」的反省主要在突顯父權秩序對女性的強制收編,因此塑造有別於血緣母親的代理母親、刻畫女性身體的各種造型,以及利用象徵性符號進而凝聚、團結女性們的精神力量。

本文所界定的女性家族書寫是指女性作家站在女性立場所書寫以女性為核心的家族故事,不僅積極嘗試改變、顛覆女性在父權歷史建構中的地位,並且能夠將「女性意識」、「家族敘事」和「歷史建構」融為一體,呈現女性歷史的發展過程和女性文化的演進形態,依此定義,本文選擇《玫瑰門》、《櫟樹的囚徒》和《羽蛇》作為研究分析對象,並且建立分析架構,分析架構包括「敘事面向的敘事時間、空間、視角、聲音分析」、「身體面向的女性人物主體性分析」、「文學面向的特殊意象分析」以及「史觀面向的陰性書寫策略分析」。《玫瑰門》展示的「演出型敘事模式」,用演員的登臺亮相、家具意象所潛藏的歷史象徵意義,以及「氣味」、「圖象」的感官陰性史觀,隱喻歷史的表演性質;《櫟樹的囚徒》呈現的「接力式敘事模式」,將歷史的詮釋權分配給不同世代的女性,隱喻歷史的傳承過程充滿著多元言說主體以及敘述的裂痕,因此「樹木」、「河流」、「眼睛」意象的源遠流長特質以及女性生死循環的陰性史觀,成為組織家族歷史最強而有力的書寫方式;《羽蛇》營造的「夢遊體敘事模式」,透過「羽蛇」這個實體人物和象徵符號在現實、夢境、幻境和家族歷史的自由轉換過程,「巨蚌」、「水晶燈」、「無字碑」等意象中無所不在的女性身體,以及「鮮血」和「白雪」相互抗衡的陰性史觀,投射出穿越時空的女性集體精神壓迫。

本文的研究侷限是對小說文本中的「男性人物」缺乏深刻關注,以及對小說文本的選取集中在五○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展望是希望未來能進行「比較性研究」,交叉比較家族書寫作者和敘述內容所呈現的不同性別立場,展現更為多元的女性主體性,多向度比較家族書寫作者的社會身份以及文本中構成女性身份的各種因素,為社會學層面和心理學層面的女性研究提出貢獻,並且比較大陸和臺灣的女性作家家族書寫在不同的政治、社會環境下,開展出何種相異與相似的書寫面貌,讓女性作家的家族書寫版圖更加遼闊。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九○年代大陸女性家族書寫的興起背景 2
一、新寫實小說思潮的影響 2
二、新歷史小說思潮的啟迪 5
三、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思潮的洗禮 9
第二節、九○年代大陸女性家族書寫的研究概況與界定 15
一、九○年代大陸女性家族書寫的研究概況 15
二、九○年代大陸女性家族書寫的界定 21
第三節、九○年代大陸女性家族書寫的三部文本研究現況 24
一、鐵凝小說的研究現況 25
二、蔣韻小說的研究現況 26
三、徐小斌小說的研究現況 28
第四節、九○年代大陸女性家族書寫的分析架構 30

第二章、鐵凝《玫瑰門》的演出敘事 33
第一節、《玫瑰門》的敘事分析 34
一、敘事時間:回憶往事的歷史重現 34
二、敘事空間:人生舞臺的小院子 35
三、敘事視角:沉默與逃逸的成長視角 37
四、敘事聲音:歷史評價的蒼涼聲音 39
第二節、《玫瑰門》的女性身體 42
一、司猗紋的權力身體 43
二、姑爸的傷殘身體 48
三、竹西的慾望身體 51
四、蘇眉的社會身體 53
第三節、《玫瑰門》的意象經營 57
一、玫瑰門:生產與修護的陰性空間 57
二、寫字檯和麻將桌:男性歷史的沉重與糾纏 59
三、梳妝檯:對女性歷史的悉心守護 61
第四節、《玫瑰門》的陰性史觀 62
一、選擇氣味來編碼記憶 63
二、從機械複製到藝術表現的人體圖像 65
第五節、小結 67

第三章、蔣韻《櫟樹的囚徒》的接力敘事 69
第一節、《櫟樹的囚徒》的敘事分析 69
一、敘事時間:雙線交織的家族故事 70
二、敘事空間:遷移流徙的「家」空間 71
三、敘事視角:離/返家的女兒 73
四、敘事聲音:各代女性的故事接龍 75
第二節、《櫟樹的囚徒》的女性身體 78
一、陳桂花、賀蓮東的母性身體 78
二、段金釵、小紅的自愛身體 81
三、關莨玉、芬子的剛烈身體 83
四、蘇柳、天菊的漂泊身體 86
第三節、《櫟樹的囚徒》的意象經營 89
一、櫟樹與河流:家族歷史的想像源頭 89
二、眼睛:家族歷史的精神標誌與虛擬見證 93
三、鞋子與爛棉絮:家族歷史的殘酷傷疤 95
第四節、《櫟樹的囚徒》的陰性史觀 98
一、「生」與「死」的代謝循環 99
二、「自殺」的多層次演繹 100
第五節、小結 104

第四章、徐小斌《羽蛇》的夢遊敘事 106
第一節、《羽蛇》的敘事分析 107
一、敘事時間:充滿試煉的女性成長 107
二、敘事空間:現實、幻境、夢境與歷史的多維空間 109
三、敘事視角:客觀和主觀視角的對話 111
四、敘事聲音:照看生命的「神喻」 112
第二節、《羽蛇》的女性身體 114
一、玄溟、若木的母權身體 115
二、陸羽的靈性身體 118
三、金烏的啟蒙身體 122
四、陸綾、亞丹的肉慾身體 124
五、安小桃、陸韻的交易身體 126
第三節、《羽蛇》的意象經營 127
一、羽蛇和巨蚌:女性的神話史學 127
二、水晶燈:不為人知的陰性歷史 129
三、廣場、碑林:強權銘刻的歷史反思 131
第四節、《羽蛇》的陰性史觀 135
一、獻血的女性愛 135
二、女性原罪的肉身記號 137
三、美麗而猙獰的白雪 139
第五節、小結 141

第五章、結論 143

參考資料 149
一、小說、散文 149
二、研究專書 149
(一)中文專著 149
(二)西文譯著 151
三、期刊論文 152
(一)女性家族書寫和女性新歷史小說相關研究 152
(二)《玫瑰門》相關研究 155
(三)《櫟樹的囚徒》相關研究 156
(四)《羽蛇》相關研究 158
四、學位論文 162
(一)女性家族書寫和女性新歷史小說相關研究 162
(二)鐵凝小說相關研究 163
(三)蔣韻小說相關研究 165
(四)徐小斌小說相關研究 165
五、網路資料 167
zh_TW
dc.format.extent 334839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15150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九○年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家族書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鐵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蔣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徐小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1990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emale Literatu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amily Writ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ei N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Jiang Yu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Xu Xiaobinen_US
dc.title (題名) 九○年代大陸女性作家的家族書寫zh_TW
dc.title (題名) Family Writing of Mainland China Women`s Fictions in the 1990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小說、散文
王安憶:《故事和講故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
朱天文:《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李昂:《殺夫--鹿城故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11月。
李黎:《尋找紅氣球》,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7月。
胡平、阿蓉主編,陳染、徐小斌等著:《迷幻花園:女性心理體驗小說(上)(下)》,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10月。
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7月。
陳燁:《烈愛真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4月。
徐小斌:《徐小斌文集》,北京:華藝出版社,1998年。
徐小斌:《羽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8月。
徐小斌:《煉獄之花》,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5月。
蔣韻:《春天看羅丹》,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蔣韻:《我的內陸》,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
蔣韻:《櫟樹的囚徒》,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蔣韻:《隱秘盛開》,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
鐵凝:《鐵凝文集》,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9月。
鐵凝:《一千張糖紙‧我的小傳》,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
鐵凝:《玫瑰門》,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8年11月。

二、研究專書
(一)中文專著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10月。
王喜絨:《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3月。
王艷芳:《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方維保:《當代文學思潮史論》,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3月。
朱崇科:《身體意識型態——論漢語長篇(一九九○—)中的力比多實踐及再現》,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0月。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5月。
李銀河:《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年。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
汪民安主編:《身體的文化政治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9月。
林丹婭:《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
林幸謙:《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4年12月。
周志建:《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9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胡健玲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下)》,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
洪子誠:《大陸當代文學史上編(1950-1970年代)》,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3月。
范銘如:《空間/文本/政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7月。
陳思和:《雞鳴風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陳思和:《犬耕集》,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二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陳芳明:《很慢的果子:閱讀與文學批評》,臺北:麥田出版,2015年4月。
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9月。
馬藜:《視覺文化下的女性身體敘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倪海燕:《性別優勢與性別陷阱──1990年代以來的女性小說寫作》,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9月。
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張清華:《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6月。
張清華主編:《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梁美儀、張燦輝合編:《凝視死亡——死與人間的多元省思》,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喬以鋼:《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楊經建:《家族文化與20世紀中國家族文學的母題型態》,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12月。
鄭利:《新時期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發展軌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評述》,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5月。
劉世劍:《小說敘事藝術》,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戴錦華:《涉渡之舟——新時期中國女性寫作與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顏翔林:《死亡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顧燕翎主編、林芳玫等著:《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9月。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0月。

(二)西文譯著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Christine de Pizan)等著、吳芬等譯:《誰是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2月。
哈里‧A‧威爾默(Harry A. Wilmer)著、楊韶剛譯:《可理解的榮格:榮格心理學的個人方面》,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9月。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臺北: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6年。
茱蒂斯‧赫曼(Judith Lewis Herman)著、楊大和譯:《創傷與復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7月。
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5月。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8月。
Mike Crang著、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蘭西‧雀朵洛(Nancy J. Chodorow)著,張君玫譯:《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臺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Robert Kastenbaum著、劉震鐘、鄧博仁譯:《死亡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9月。
理查‧桑內特(Richard Sennett)著、黃煜文譯:《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香港:城邦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3年4月。
史蒂文‧科恩(Steven Cohan)、琳達‧夏爾斯(Linda M. 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9月。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ng)著、刁曉華譯:《疾病的隱喻》,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陳正國譯:《生與死的雙重變奏--人類生命策略的社會學詮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

三、期刊論文
(一)女性家族書寫和女性新歷史小說相關研究
王彪:〈與歷史對話——新歷史小說論〉,《文藝評論》第4期(1992年),頁26-32。
王寧:〈「後新時期」:一種理論描述〉,《花城》第3期(1995年),頁201-208。
尹季:〈20世紀末女作家的家族意識與小說創作〉,《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2005年),頁91-93。
付建舟:〈「歷史」的嬗變與「人」的突現〉,《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3年1月),頁31-33。
西慧玲:〈尋找母親的聲音——世紀末長篇小說「女性系譜」的擬建〉,《文藝評論》第3期(2003年),收入胡健玲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下)》,頁208-216。
李星:〈新歷史神話:民族價值觀念的傾斜——對幾部新歷史小說的別一解〉,《當代文壇》第5期(1988年),頁9-13。
李仰智:〈革命時期的愛情婚姻故事——《父親進城》與《英雄無語》比較談〉,《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3年1月),頁28-30。
沈紅芳:〈英雄與母親的另一面〉,《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3年1月),頁25-27。
徐坤:〈雙調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寫作〉,《小說界》第4期(1998年),收入張清華主編:《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頁195-222。
徐潔:〈女人的史詩——淺談九十年代的女性家族敘事〉,《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第6期(2012年),頁52-55。
荒林:〈問題意識、批評立場和九十年代女性寫作——中國當代女性文學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評述〉,《南方文壇》第2期(1998年),收入張清華主編:《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頁181-192。
郭力:〈女性家族史:生命經驗的「歷史化」書寫〉,《中州學刊》第1期(總第157期)(2007年1月),頁28-231。
馬雪英:〈喧囂中的共鳴——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家族小說的多重敘述聲音策略〉,《安徽文學(下半月)》第11期(2013年),頁64-65。
陳連錦:〈女性新歷史小說略論〉,《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6卷第6期(2014年),頁78-82。
陳連錦:〈「新歷史」小說命名與發展流變〉,《濟寧學院學報》第35卷第2期(2014年4月),頁11-14。
許祖華:〈作為一種小說類型的家族小說(上)〉,《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2005年),頁39-44。
許祖華:〈作為一種小說類型的家族小說(中)〉,《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21卷第4期(2005年),頁18-23。
許祖華:〈作為一種小說類型的家族小說(下)〉,《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21卷第5期(2005年),頁27-32。
張霞:〈女性宿命的演繹與突破——《玫瑰門》的女性世界及其在二十世紀晚期中國女性文學史上的意義〉,《四川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1999年),收入胡建玲主編:《中國新時期小說研究資料(下)》,頁367-375。
張黎玲:〈論女性寫作的生命意識和歷史軌跡〉,《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2期(2002年3月),頁48-53。
張兵娟:〈將一束光帶進歷史的暗區——評趙玫的3部女性歷史傳記小說〉,《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3年1月),頁22-24。
張兵娟:〈一道奇異的歷史風景線——女性新歷史小說及其批評概覽〉,《中州學刊》第5期(總第137期)(2003年9月),頁94-99。
畢文君:〈女性‧歷史‧書寫——當代女性家族敘事的歷史內涵與文學表徵〉,《石家莊學院學報》第10卷第1期(2008年1月),頁23-28。
畢文君:〈女性‧本體‧神話——當代女性家族敘事的話語形態與文本結構〉,《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8年12月),頁36-40。
畢文君:〈譜系‧圖景‧想像——當代女性家族敘事的主題形態與精神內涵〉,《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2010年6月),頁140-143。
董之林:〈女性寫作與歷史場景——從九十年代文學思潮中「軀體寫作」談起〉,《文學評論》第6期(2000年),收入張清華主編:《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頁242-260。
董鋒、張英魁:〈當代女作家家族小說中女性形象分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期(2008年12月),頁66-69。
葉永勝:〈家族•女性•歷史——女性家族敘事分析〉,《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總第94期)(2003年),頁10-13。
趙德利:〈女神與女巫:女性偶像的雕塑與顛覆——20世紀家族小說人物論之二〉,《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2期(2001年3月),頁76-82。
廖冬梅:〈家族母題與1980年代中期以來女性小說敘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8期(2007年),頁99-102。
潘曉生:〈穿行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當前女性家族小說創作的回顧與分析〉,《齊魯學刊》第1期(總第214期)(2010年),頁148-152。
劉思謙:〈走進歷史隧洞的女性寫作〉,《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03年1月),後改寫為〈走進歷史隧洞的女性寫作——談女性新歷史小說〉,收入張清華主編:《中國新時期女性文學研究資料》,頁331-341。
劉敏慧:〈女性生存的真相與困境——八十年代末以來女作家「家族小說」的人物書寫模式〉,《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14-17。
劉子禕:〈論90年代「女性家族小說」的敘事特徵〉,《參花(下)》第11期(2015年),頁154-155。

(二)《玫瑰門》相關研究
王春林:〈人世的傾斜與畸變——評鐵凝《玫瑰門》〉,《當代作家評論》第12期(1989年),頁54-61。
王瑩瑩、張小剛:〈論鐵凝小說中的兒童視角〉,《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8年1月),頁127-129。
王志華:〈「玫瑰門」裡看「身體」——從《玫瑰門》看鐵凝身體寫作的意義〉,《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3期(2009年6月),頁84-91。
王蕾:〈困鬥與突圍——讀《玫瑰門》〉,《青年文學家》第8期(2013年),頁16-17。
王勛:〈枷鎖下的人生——探析鐵凝《玫瑰門》姑爸悲劇溯源〉,《名作欣賞》第6期(2014年),頁90-92。
田泥:〈有效的女性敘事轉身與追索——重讀《玫瑰門》〉,《當代文壇》第11期(2009年),頁29-31。
李文傑:〈叩問女性之門——對《玫瑰門》中女性生命歷程的一種解讀〉,《現代語文》第12期(2006年),頁90-91。
李嬋明:〈「走出」宿命中的「玫瑰門」——淺析《玫瑰門》中的女性意識〉,《金田》總第312期(2014年),頁80-81。
郭芮彤:〈《玫瑰門》的敘事順序〉,《安徽文學》第11期(2006年),頁35-36。
陳惠鈴:〈玫瑰戰爭——論鐵凝《玫瑰門》中的女人戰爭〉,《問學集》第14期(2007年6月),頁65-73。
陳謙紅:〈佛洛德理論在《玫瑰門》中的體現——司猗紋性心理的探討〉,《思想戰線》第34卷(2008年),頁42-43。
馬雪英:〈《玫瑰門》的多重敘述策略分析〉,《安徽文學》第10期(2013年),頁79-80。
張倩:〈凸顯「玫瑰門」中女性的坎坷命運——論《玫瑰門》的敘事魅力〉,《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09年3月),頁28-31。
張福新:〈《玫瑰門》敘事人稱的特點及藝術效果〉,《林區教學》第1期(總第154期,2010年),頁39-41。
梁盼盼:〈解讀蘇眉:分裂、成長與療救〉,《梧州學院學報》第20卷第2期(2010年4月),頁61-66。
康鑫、段國華:〈鐵凝小說結構的敘事學分析〉,《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 卷第4 期(2010年12月),頁70。
楊曉宇:〈在成長中裂化、縫合與自贖——《玫瑰門》和《大浴女》的一種解讀方法〉,《衛生職業教育》第1期(2010年),頁156-159。
賈釗:〈《玫瑰門》司猗紋形象分析〉,《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7卷第1期(2014年2月),頁96-100。
趙宇紅:〈「關係」的精神向度——以鐵凝小說《玫瑰門》為例〉,《作家》第2期(2011年),頁10-11。
趙蕾:〈《玫瑰門》中「玫瑰門」的獨特意蘊〉,《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7卷第4期(2015年7月),頁65-67。
翟興娥:〈童年經驗對鐵凝創作《玫瑰門》的影響〉,《寫作》第10期(2005年),頁10-12。
劉莉:〈家國同構的寓言與四合院中的女性人生〉,《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4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5-17+59。
劉瑩:〈打開女性沉重的命運之門——論鐵凝《玫瑰門》的敘事藝術〉,《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8卷第3期(2007年3月),頁96-98。
謝有順:〈鐵凝小說的敘事倫理〉,《當代作家評論》第6期(2003年),頁22-35。
鐵凝:〈文學是燈——東西文學的經典與我的文學經歷〉,《人民文學》第1期(2009年),頁98-102。
欒曉慧:〈玫瑰門裡的卡門——宋竹西形象淺論〉,《環球人文地理》第5期(2014年),頁182。

(三)《櫟樹的囚徒》相關研究
王春林:〈女性生命的詠嘆——評蔣韻《櫟樹的囚徒》〉,《當代文壇》第8期(1997年),頁6-10。
毛時安:〈美麗的憂傷——關於蔣韻近作的一種解讀〉,《上海文學》第6期(1992年),頁69-73。
李海霞:〈賀蓮東:你為誰命名?——讀蔣韻的《櫟樹的囚徒》〉,《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3期(1997年),頁36-37。
李娜:〈死亡的美麗、美麗的死亡——談蔣韻小說中的死亡意象〉,《文教資料》第6期(2008年),頁26-28。
李娜:〈心靈記憶的呈現——談蔣韻與葛水平小說中的死亡意象〉,《呂梁學院學報》第1卷第6期(2011年12月),頁13-15。
岳引弟:〈死亡,也是一種美麗——解讀蔣韻長篇小說《櫟樹的囚徒》〉,《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期(總第29期)(2002年3月),頁57-58。
姚曉雷:〈落日時代與古典守望——蔣韻小說的一種主題解讀〉,《上海文學》第11期(2003年),頁65-72。
孫梅:〈永恆對立的傷口——閱讀蔣韻〉,《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2期(2003年5月),頁142-145。
馬越:〈論蔣韻小說創作〉,《文藝生活》第6期(2013年),頁14。
陳怡安:〈蔣韻《櫟樹的囚徒》中「家」的想像與性別差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17期(2011年12月),頁189-206。
陳怡安:〈蔣韻《櫟樹的囚徒》的死亡美學與家族女書〉,《興大人文學報》第51期(2013年9月),頁175-206。
徐珊:〈家族女性命運的悲歌——論蔣韻、徐小斌、王安憶的長篇小說〉,《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總第65期)(2004年),頁52-57。
郭冬梅:〈女性生命的贊歌——評《櫟樹的囚徒》對女性的書寫〉,《攀枝花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6年2月),頁50-52。
郭劍卿:〈以「死亡」與「故鄉」為表徵的蔣韻小說〉,《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7期(2010年),頁17-21。
傅書華:〈人類的「十四」歲「詩吟」——論蔣韻的小說創作〉,《理論與創作》第5期(2000年),頁17-21。
趙黎波:〈無地自由——評蔣韻《櫟樹的囚徒》中的女性形象〉,《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1期(2004年1月),頁90-92。
趙春秀:〈論蔣韻近期小說創作〉,《文藝爭鳴》第5期(2014年),頁120-123。
蔣韻、汪元:〈詩意是種植在生命深處的〉,《中學生天地(B版)》第6期(2013年),頁22-25。
劉恒、戴錦華等:〈蔣韻長篇小說《櫟樹的囚徒》談片〉,《當代作家評論》第5期(1997年),頁65-70。
劉思謙:〈蔣韻小說的女性主義性別美學觀照〉,《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1期(2009年1月),頁61-70。
戴紅穩:〈蔣韻小說女性悲情書寫及其文學意義〉,《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2期(總第94期)(2008年),頁98-101。
戴紅穩:〈論蔣韻的文學追求〉,《瓊州學院學報》第15卷第1期(2008年2月),頁80-82。
戴紅穩:〈蔣韻小說研究綜述〉,《賀州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9年9月),頁55-59。
戴紅穩、劉復生:〈蔣韻小說女性悲情書寫的初始動力源探析〉,《廣西社會科學》第4期(總第178期)(2010年),頁93-96。
戴紅穩:〈苦難•孤獨•死亡——蔣韻小說女性.悲情書寫閱讀劄記〉,《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2期(2010年4月),頁17-21。
嚴秀英:〈女性主義的格調性寫作:蔣韻作品散論〉,《當代文壇》第2期(2009年),頁123-125。

(四)《羽蛇》相關研究
王莉:〈女性命運的迷幻抒寫——《羽蛇》分析〉,《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8卷第11期(2007年11月),頁104-108。
王圓圓:〈「羽蛇」形象的象徵隱喻〉,《安徽文學(下半月)》第12期(2008年),頁189。
王侃:〈海妖的歌聲——徐小斌論〉,《中國作家》第24期(2010年),頁78-84。
王慧:〈「末日審判」下的「愛」與「美」——論徐小斌《羽蛇》中的母女關係〉,《商洛學院學報》第26卷第3期(2012年6月),頁47-50。
王紅旗:〈談徐小斌文學創作的先鋒性價值——從《羽蛇》到《煉獄之花》〉,《名作欣賞》第2期(2013年),頁39-41。
王蕾:〈從《羽蛇》看徐小斌的女性寫作〉,《宜賓學院學報》第14卷第5期(2014年5月),頁73-78。
文世瑜:〈尋找失去的性——淺析徐小斌《羽蛇》的女性主義思想〉,《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 卷第2 期(2013年6月),頁29-32、48。
包偎麗:〈且讀「無形之文」——徐小斌《羽蛇》中畫的象徵隱喻探析〉,《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5期(2010年9月),頁79-83。
朱俊珂:〈在困境中突圍的生命之歌——以《羽蛇》為例,淺談徐小斌小說創作的主題內蘊〉,《時代文學(雙月版)》第6期(2006年),頁48-49。
仲晴晴:〈原始魅影——對中外同名小說《羽蛇》的人類學解讀〉,《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3期(2009年9月),頁65-68。
李敬澤:〈《羽蛇》筆記〉,《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9年),頁63-67。
李永宏:〈向歷史的真相突圍——讀徐小斌《羽蛇》的兩點斷想〉,《當代文壇》第5期(2005年),頁68-70。
李雪蓮:〈鏡子‧水仙花‧燈——談徐小斌《羽蛇》對當代女性主義文學的諭啟〉,《淄博師專學報》第4期(2006年),頁68-71。
李萱:〈「水晶鞋」與「涉渡之舟」——對《雙魚星座》中「夢」的精神分析與文化闡釋〉,《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 (社科版)》第23卷第3期(2007年6月),頁61-63。
李睿、劉進:〈現代人的精神飄零——試析《羽蛇》的現代主義特徵〉,《安徽文學(下半月)》第2期(2008年),頁341。
阮淵、張紅妍:〈叛逃與畸存——以徐小斌《羽蛇》為例解讀女性歷史敘事〉,《大舞臺》第6期(2011年),頁261+269。
吳言、徐小斌:〈同這個世界不曾和解——徐小斌訪談(上)〉,《名作欣賞》第10期(2014年),頁90-95。
吳言、徐小斌:〈同這個世界不曾和解——徐小斌訪談(下)〉,《名作欣賞》第11期(2014年),頁57-63。
汪濤:〈廣場空間的文化寓意——以墨西哥城廣場文化的抉擇為例〉,《甘肅社會科學》第3期(2008年),頁54-57。
孟繁華:〈逃離意識與女性宿命─—徐小斌九十年代的小說創作〉,《當代作家評論》第6期(1996年),頁31-35。
周新蘭:〈內省與外化的親密交融—-徐小斌九十年代小說敘事的一大手法〉,《阜陽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1期(總第91期,2003年),頁82-83。
岑澤麗:〈徐小斌作品的神秘氛圍及其語言風格的神秘感〉,《職大學報》第3期(2009年),頁46-49。
金其楨:〈無字碑探溯辨疑〉,《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2期(2005年3月),頁40-43+111。
河貞美:〈女性與女性之間:母女關系——讀徐小斌《羽蛇》〉,《名作欣賞》第3期(2015年),頁99-100。
祝亞峰:〈女性自我認同的一種虛幻化敘事——論徐小斌的《羽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總第101期,2004年),頁32-35+44。
段安平:〈失樂園的召喚——論《太陽氏族》中羽的心理嬗變過程〉,《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11期(2007年),頁91-93。
段友國:〈《羽蛇》中「羽」的反叛形象解析〉,《電影文學》第10期(2010年),頁114-15。
紀昭君:〈徐小斌神異世界中勃發的原始慾望〉,《中國現代文學》第14 期(2008 年12月),頁145‐163。
胡敏:〈母性的顛覆曲 人性的困惑調——讀《羽蛇》有感〉,《泰山鄉鎮企業職工大學學報》第11卷第1期(2004年3月),頁17-18。
胡晴:〈「海的女兒」的逃離之路——《羽蛇》的癥候式分析〉,《大眾文藝》第6期(2011年),頁106-108。
胡行舟:〈以神話抵抗健忘——《羽蛇》的圓廣與燭龍之間〉,《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2期(2015年),頁170-177。
洪燕:〈論徐小斌《羽蛇》中母性的顛覆〉,《劍南文學(經典教苑)》第3期(2013年),頁43。
陳曉明:〈絕對的女性歷史——評徐小斌的《羽蛇》〉,《南方文壇》第6期(總第70期,1999年),頁35-37、41。
陳曉明:〈反抗歷史異化的倔強女性──評徐小斌的〈羽蛇〉〉,《幼獅文藝》第601期(2004年1月),頁128‐131。
陳摯:〈穿越文本的精神歷險——當代女性寫作的原罪解讀〉,《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07-109。
陳少萍:〈風中飄零的無根之羽——徐小斌《羽蛇》中羽的生命品質〉,《肇慶學院學報》第32卷第6期(2011年11月),頁42-45。
陳孟君:〈論徐小斌小說中國家神話的重釋與太陽神話的復魅(1981~1998)〉,《中國文學研究》第33期(2012年1月),頁133-171。
郭力:〈網和線:「時間性」與「空間化」——論《羽蛇》及女性歷史敘事〉,《北方論叢》第3期(總第185期,2004年),頁40-44。
徐小斌:〈出錯的紙牌--關於我的中短篇小說集《迷幻花園》〉,《博覽群書》第9期(1995年),頁20-21。
徐小斌:〈我寫《羽蛇》〉,《寫作》第6期(2001年),頁40-41。
徐小斌:〈母親已乘黃鶴去〉,《北京文學(精彩閱讀)》第11期(2007年),頁140-147。
徐宏件、王琪:〈乾陵無字碑研究綜述〉,《乾陵文化研究》第5期(2005年),頁208-214。
徐運源:〈對「該隱的記號」的追認——試論徐小斌《羽蛇》中的罪感意識〉,《電影評介》第7期(2010年),頁97-99。
高小弘:〈逃離與回歸的迷惘心旅——試論20 世紀90 年代女性成長小說中的逃離意識〉,《北華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1期(2012年2月),頁92-95。
孫金燕:〈神界的「黃昏」——談徐小斌小說《羽蛇》中的象徵性意象〉,《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5(總第91期,2007年),頁101-104。
孫嬡麗:〈試論《羽蛇》的解構傾向〉,《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6 卷第5 期(2007年9月),頁141-143。
唐春蘭:〈生存寓言的迴圈複唱——解讀徐小斌小說的隱喻意象〉,《名作欣賞》第2期(2010年),頁41-43。
唐春蘭:〈神秘文化與精神療法:評徐小斌小說的救贖意識〉,《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3期(2011年5月),頁60-64。
盛英:〈親吻「神祕」──談徐小斌小說和神秘文化〉,《小說評論》第5 期(1999年),頁67‐72。
張田:〈血緣媒介視角下的女性流浪命運——試析徐小斌的《羽蛇》〉,《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總第88期,2006年),頁125-128。
張旭:〈女性意識的重建與自審——淺析徐小斌的《羽蛇》〉,《山東文學》第7期(2007年),頁61。
賀桂梅:〈伊甸之光:徐小斌訪談錄〉,《花城》第5期(1998年),頁118-125。
馮娟娟:〈徐小斌《羽蛇》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第27 卷第二期(總第46期,2007年),頁107-108。
黃子響:〈內心世界的神話書寫——另眼看《羽蛇》〉,《文教資料》第9期(2006年),頁47-49。
鄒明:〈《羽蛇》中水的原型意象探析〉,《文教資料》下旬刊(2009年9月),頁24-26。
鄒宇欣:〈救贖思想觀照下的《羽蛇》女性史書寫脈絡〉,《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46期(2011年6月),頁25‐46。
彭瑤:〈《羽蛇》中的母親主題分析〉,《名作欣賞》第11期(2011年),頁22-24+32。
楊慧:〈現代性漩渦中的瘋女人——從《晨鐘響徹黃昏》、《羽蛇》、《無字》談起〉,《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 卷第1期(2006年3月),頁73-75。
鄧寒梅、江澄:〈《羽蛇》中的色彩化描寫及其內蘊〉,《廣西社會科學》第12期(總第150期,2007年),頁117-122。
潘凱雄:〈超越性別讀《羽蛇》〉,《當代作家評論》第6期(1999年),頁84-87+96。
劉君:〈廣場文化研究〉,《學術交流》第8期(總第125期,2004年8月),頁131-133。
劉皓:〈對峙的鏡像——試論《金鎖記》與《羽蛇》中家族背景下的母女關系〉,《湘潮(下半月)(理論)》第1期(總第253期,2007年),頁42-44。
劉攀:〈論《羽蛇》中母女之間的承襲關系〉,《牡丹江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2010年12月),頁54-55+61。
劉鍇:〈神州幾多無字碑〉,《福建農機》第1期(2012年3月),頁42-43。
賴翅萍:〈血緣•家族•國家——徐小斌《羽蛇》的血緣敘事解讀〉,《理論與創作》第2期(2006年),頁91-95。
戴錦華:〈自我纏繞的迷幻花園--閱讀徐小斌〉,《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9年),頁46-56。
謝有順:〈羽蛇的內心生活〉,《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1999年),頁57-62。
謝建文:〈女性書寫的多重意蘊——《羽蛇》關鍵詞解讀〉,《山花》第3期(2014年),頁129-130。
顏夢藝:〈尋找我們母親的花園——探討《羽蛇》中女性的生存困境〉,《青年文學家》第11期(2013年),頁65-66+68。
羅漢:〈從西方文學來看武瞾「無字碑」的含意〉,《乾陵文化研究》第12期(2007年),頁121-124。

四、學位論文
(一)女性家族書寫和女性新歷史小說相關研究
王杰:《女性生存的心史靈譜——論新時期女性家族史小說》,江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王丹:《論新時期以來女性小說的家庭書寫》,雲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
果金風:《女性譜系的建構與家族敘事的書寫--以1990年代女作家創作的家族小說為例》,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胡娟:《女性新歷史小說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郭冬梅:《論新時期以來女作家書寫的家族小說》,曲阜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馬雪英:《90年代以來女性家族小說敘述聲音研究》,溫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3月。
畢文君:《當代女性作家的家族敘事》,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梁麗:《女性陳述與歷史故事——新歷史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舒多多:《論世紀之交的女性家族史小說》,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馮雋《論新時期女作家對家族史的寫作》,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過淵弘《填補家族史的空白之頁——論90年代以來「女性家族小說」的敘事方法》,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趙欣:《當代女作家家族小說女性形象論》,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7月。
羅雯:《新時期女性家族小說中的空間研究》,廣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二)鐵凝小說相關研究
王昭君:《逃離與追尋--鐵凝尋找「自我」的歷程》,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王秀紅:《鐵凝小說的女性意識》,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尹航:《論鐵凝小說創作的人性關性》,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甘挺:《論鐵凝小說的複調特徵》,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付林婷:《論鐵凝小說的性別意識與敘事策略》,雲南大學人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杜漸:《鐵凝小說中女性形象「審醜化」變遷的美學探析》,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吳曉晨:《論鐵凝小說中的女性意識》,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汪素芳:《在關係中呈現人性的複雜性--鐵凝小說論》,河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汪娟:《此岸與彼岸--鐵凝小說論》,新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7月。
李欣梅:《你從玫瑰門中翩然走來--鐵凝小說中的「女性意識」與當代女性文學》,西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4月。
李璀:《鐵凝小說的心理透視》,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林琳:《解讀鐵凝小說中的女性意識》,內蒙古大學人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6月。
周睿:《鐵凝小說女性形象的審美建構》,齊齊哈爾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3月。
姜哲:《探尋鐵凝小說女性成長歷程》,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陳惠鈴:《鐵凝女性題材小說論》,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陳梅芬:《論鐵凝小說的女性書寫》,南昌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徐惠娟:《論鐵凝小說女性意識的書寫》,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張芙蓉:《論鐵凝小說的超性別視角敘事》,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張爽:《鐵凝的創作心理與女性視角的流變》,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張曦文:《論鐵凝小說的人物形象》,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習琲:《中國當代女小說家作品中母親形象研究》,南京師範大學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4月。
黃淑君:《鐵凝女性意識小說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黃璐超:《論鐵凝小說中的女性他者》,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馮佳明:《論鐵凝的小說創作》,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楊曉宇:《「和」視域下的鐵凝女性小說》,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鄭積梅:《論鐵凝小說的女性意識》,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4月。
趙愛學:《論鐵凝小說的人性內核》,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4月。
劉晶:《論鐵凝小說的敘事倫理》,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鞏麗靜:《論鐵凝小說的語言風格》,河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
閻紅:《鐵凝與新時期文學》,山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饒艷:《鐵凝小說創作流變論》,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11月。


(三)蔣韻小說相關研究
王琪:《論蔣韻小說中的烏托邦精神》,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朱青:《「尋找的主題」和「古典的詩意」蔣韻小說研究》,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吳相蓉:《論蔣韻小說創作的藝術特色》,廣東技術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范婷婷:《懷舊與超越——蔣韻小說解讀一種》,雲南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段夢靜:《苦難中的生命詠歎--從生存情境看蔣韻小說中人物內蘊》,瀋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郭劍卿:《蔣韻小說研究》,天津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陳芊卉:《重述神話──《人間:重述白蛇傳》析論》,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7月。
馬越:《無名時代的精神救贖——論蔣韻小說中的悲情體驗》,重慶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4月。
倪立春:《蔣韻的精神原鄉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張玲玲:《論蔣韻長篇小說的兒童敘述與兒童形象》,山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蔡明潔:《現代白蛇故事《人間》小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劉瑞蘭:《女性命運的悲情書寫--論蔣韻小說中的女性主體意識》,雲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劉素娟:《論蔣韻的女性書寫》,廣西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四)徐小斌小說相關研究
王益:《異數的真相與消解--有關徐小斌、《羽蛇》及其他》,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王敏:《徐小斌對個體生命悲劇的探索》,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王曉旋:《抗爭與救贖的孤獨書寫--徐小斌小說論》,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4月。
吉志音:《潛入女性心靈迷宮的光束--徐小斌創作論》,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5月。
朱思遠:《論徐小斌小說創作的獨特性》,廣西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李曉梅:《死亡之路上的現代巫女們--徐小斌的巫女情結探幽》,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11月。
李鑫娜:《揭開面具獨舞--淺論徐小斌的小說創作》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5月。
胡娉:《巫風彌漫的世界--論徐小斌小說與巫文化》,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孫海燕:《殊途上演繹灼傷的逃遁--論徐小斌小說的女性書寫》,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3月。
唐春蘭:《穿越「神秘」的女性極地——徐小斌小說創作的精神分析學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6月。
晁永丹:《解析徐小斌小說創作與神秘文化的因緣》,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陳亭勻:《歧路孤影:徐小斌長篇小說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張婷婷:《逃離是永生--解讀徐小斌小說創作的逃離意識》,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康健:《徐小斌文學創作的生態批評》,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梁靜方:《飄零的羽毛 終生的流浪--論徐小斌小說中的女性命運》,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程利:《夢幻精靈的飄零世界--徐小斌小說論》,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路瓊:《徐小斌創作論》,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董娜:《流轉在歷史中的血緣宿命--論徐小斌的小說創作》,沈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謝小平:《論徐小斌小說的男性形象》,湖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羅韻:《徐小斌小說與聖經》,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竇彩娟:《徐小斌文學創作研究》,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5月。


五、網路資料
〈《玫瑰門》版本一覽〉,《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721789/11204354.htm#6,2016年4月2日最後點擊。
〈鐵凝簡介〉,《中國作家網》,http://www.chinawriter.com.cn/fwzj/writer/84.shtml,2016年4月2日最後點擊。
〈徐小斌簡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67338.htm,2016年4月2日最後點擊。
陳福民:〈無罪的凋謝——寫在徐小斌《羽蛇》再版重印之際〉,《中國文學網》,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18484,2016年4月2日最後點擊。
〈紫水晶簡介〉,《臺灣wiki百科》,http://www.twwiki.com/wiki/%E7%B4%AB%E8%89%B2%E6%B0%B4%E6%99%B6,2016年4月2日最後點擊。
〈紫羅蘭簡介〉,《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90345,2016年4月2日最後點擊。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