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聊齋誌異》子弟書研究
An Analysis of Manchu Bannermen Tales Based o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作者 梁昱
貢獻者 高桂惠
梁昱
關鍵詞 《聊齋誌異》
子弟書
說唱文學
經典詮釋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1-Jul-2016 09:33:10 (UTC+8)
摘要 本文題為《聊齋誌異》子弟書研究,計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至第四章為本論,第五章是為結論。
第一章從「研究動機與意義」、「前人研究成果述評」、「研究範圍與材料」、「研究目的與方法」等角度,概述本文的研究對象——「《聊齋誌異》子弟書」。作為俗文學的一種,子弟書頗具研究價值,然而其相關研究又尚未完全展開,本文即就其中的《聊齋誌異》子弟書進行分析。
本論部分主要分兩個部分來進展。其一是從外部檢視子弟書「創作」——「表演」——「傳抄」——「販售」的過程,探究其作為文學成品在社會中的流轉,此為第二章的內容。其二是從內部檢視《聊齋》子弟書,是為本論文第三、第四章的論述重點。第三章通過分析《聊齋》子弟書,展示了子弟書的一般體制及《聊齋》子弟書的藝術風格;第四章則將《聊齋》子弟書放置到《聊齋》及《聊齋》衍生作品這一個大的系統中來,從選題出發,分析子弟書作者的寫作傾向,進而從「經典詮釋」的角度探詢文本之意義,並最終延續這一分析,簡述《聊齋》子弟書對於《聊齋》傳播和經典化的貢獻。
第五章結論部分總結了本文對於《聊齋》子弟書在「資料蒐集與整理」、「社會史補正」及「文本分析」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並檢討了本篇論文因學力所限而存在的一些侷限之處。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袁枚著,申孟、甘林點校:《子不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蒲松齡著,任篤行輯校:《全校會注集評聊齋誌異》,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校註:《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清〕震鈞:《天咫偶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

二、專書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俗文學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2004年。
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天津卷》,北京:中國ISBN出版,2009年。
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北京卷》,北京:中國ISBN出版,1999年。
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遼寧卷》,北京:中國ISBN出版,2000年。
王宜昌:《北平廟會調查報告——側重其經濟方面》,北京:北平民国学院,1937年。
王美雨:《車王府藏子弟書疊詞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3年。
王海洋:《清代仿〈聊齋誌異〉之傳奇小說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台北:聯經,2009年。
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輯校:《清蒙古車王府藏子弟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 年。
朱一玄:《聊齋誌異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佟洵:《佛教與北京寺廟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呂小蓬:《古代小說公案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李嘉瑞:《北平俗曲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汪玢玲:《鬼狐風情——〈聊齋誌異〉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孟犁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
林均珈:《〈紅樓夢〉子弟書研究》,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2年。
林驊、宋常立主編:《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藝術心理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波多野太郎編:《子弟書集》,東京:不二出版,1994年。
金受申著,李宏主編:《中國通》,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年。
金啟孮:《談北京的滿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版,頁149。
姚穎:《清代中晚期北京說唱文學與伎藝研究——以子弟書、岔曲為中心》,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
姜昆:《中國曲藝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段寶林編:《中國俗文學七十年——紀念北京大學〈歌謠〉週刊創刊七十週年暨俗文學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胡絜青:《滿族人是講故事的能手》,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分會合編:《滿族民間故事選·序》,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81年。
胡萬川:《宋明話本:聽古人說書》,台北:時報出版社,2012年。
范伯群主編:《中國近代俗文學大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
首都圖書館編輯:《清車王府藏曲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啟功:〈創造性的新詩子弟書〉,《百年啟功•文體兩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婁子匡、朱介凡:《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臺北:正中書局1957年第四版。
崔蘊華:《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張佳生:《獨入佳境——滿族宗室文學》,瀋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
張壽崇主編,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輯校:《子弟書珍本百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張鐵偉:《老北京的廟會:隆福寺、護國寺、財神廟廟會》,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戚福康:《中國古代書坊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24。
曹樹基著,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盛偉:《蒲松齡全集》,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郭曉婷:《子弟書與清代旗人社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陳汝衡:《說書史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陳琪一:《中國公案故事》,西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0年。
傅惜華:《子弟書總目》,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
黃仕忠、李芳、關瑾華:《子弟書全集》第十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黃仕忠:《新編子弟書總目》,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楊忠:《明清驚天大案》,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
楊昌年:《析說聊齋》,台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3年。
葛劍雄:《古都與城市——地圖上的中國歷史》,香港:中華書局,2014。
趙志忠:《北京的王府與文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
劉萬國:《中華成語辭海》,台北:建弘書局,1999年。
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蔣玉彬:《〈聊齋誌異〉的清代衍生作品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九版。
戴安娜·克蘭著,趙國新譯:《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薛寶琨、鮑震培:《中國說唱藝術史論》,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0年。
韓書瑞著,朱徵春譯,王征、秦方校:《北京:寺廟與城市生活》,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14年。
關德棟、李萬鵬:《聊齋誌異說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關德棟、車錫倫:《聊齋誌異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關德棟、周中明:《子弟書叢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三、單篇期刊論文
丁春華、李丹:〈車王府藏曲本文獻分析與研究前瞻〉,《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年第1期,頁93-99。
方家良:〈試論文藝的經濟功能〉,《學習與探索》,1996年第1期,頁106-110。
王美雨:〈子弟書中清代流行小吃研究〉,《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頁5-7。
佟悅:〈滿學研究與當代滿族的關係〉,《滿族研究》,2007年第1期,頁43-48。
吳曉玲:〈綏中吳氏雙棔書屋所藏子弟書目錄〉,《文學遺產》,1982年第4期,頁150-156。
李芳:〈民國年間天津的子弟書教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5年第2期,頁108-113。
李芳:〈觀看與書寫:清初、中葉旗人觀劇體驗與其俗曲創制〉,《中正大學學術年刊》第16期,2010年12月,頁221-250。
李國平:〈於暢談風月之中,寓諧鐸譎諫之意——退中有進的民初小說理論〉,《殷都學刊》,2005年第3期,頁79-82。
杜海燕:〈川劇高腔唱法與民族唱法比較〉,《作家》,2014年第2期,頁179-180。
姚穎:〈「雙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後——以《聊齋誌異》和子弟書「志目」為例〉,《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頁43-52。
姚穎:〈子弟書對《紅樓夢》人物性格的世俗化改編〉,《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2期,頁84-89。
姚穎:〈論《紅樓夢》子弟書對俗語的運用〉,《滿族研究》,2004年第2期,頁44-50。
昝紅宇:〈清代時事類子弟書中的「子弟」形象考略〉,《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頁64-66。
孫大海:〈何守奇及其《聊齋誌異》評點——以北大藏本《批點聊齋誌異》為中心〉,《蒲松齡研究》2015年第4期,頁81-90。
耿英:〈讀《子弟書全集》談其成果及補遺〉,《曲藝》,2014年第2期,頁22-26。
高桂惠:〈豔與異的續衍辯證:清代文言小說「蒲派」與「紀派」的綺想世界──以《螢窗異草》為主的討論〉,《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8年4月,129-165。
崔蘊華、田耕:〈子弟書與北京地域文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頁90-95。
崔蘊華:〈明清時期三大流域間的文化互動——彈詞、子弟書、木魚書淵源與相互關係研究〉,《蘇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9期,頁99-103。
盛至梅:〈試論子弟書的敘事及體制及特點〉,《時代文學》,2011年第18期,頁180-181。
郭曉婷:〈明清小說對說唱文學子弟書的結構影響〉,《民族文化研究》,2011年第6期,頁36-41。
郭曉婷:〈從子弟書看清代旗人官吏的日常工作〉,《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頁107-112。
陳錦釗:〈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世紀回顧〉,《漢學研究通訊》,2003年第86期,頁18-27。
曾麗蓉:〈同枝異花 各擅其妙——論蒲松齡《聊齋誌異》中的雙美情節〉,《蒲松齡研究》第2期,2013年2月,頁75-85。
董國炎:〈市民文學與平民文學之爭〉,《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頁54-59。
賈靜波:〈《聊齋誌異》子弟書初探〉,《蒲松齡研究》,2008年第4期,頁85-96。
賈靜波:〈《聊齋誌異》子弟書的「市民化特征分析」,《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第3期,頁50-55。
趙伯陶:〈讀全校會註集評《聊齋誌異》〉,《蒲松齡研究》2000年Z1期,頁17-23。
趙志輝:〈《八角鼓》、《子弟書》考略〉,《社會科學輯刊》,1990年第1期,頁134-139。
鄭秀琴:〈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試論清代「聊齋戲」中的道德因素〉,《戲劇文學》,2009年第2期,頁92-95。
鄭秀琴:〈清代《聊齋誌異》戲曲改編及其研究綜述〉,《蒲松齡研究》,2006年第4期,頁126-134。
賴惠敏:〈從宗教場所到廟會中心─清代北京藏傳佛寺的演變及其與喀爾喀蒙古王公朝覲貿易的互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2期,2011年6月,頁1-54。
錢翰:〈論兩種截然不同的互文性〉,《學術論壇》,2015年第2期,頁88-95。
閻崇年:〈中國滿學研究評述1949-1991〉,《滿學研究》第1期,1992年7月,頁298-321。
駱偉:〈試論《聊齋誌異》版本系統〉,《圖書與情報》,2008年第02期,頁124-129。
顏崑陽:〈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的文化原料性、不定式文本再製與多元價值兌現〉,《東華漢學》,2014年第19期,頁281-328。

四、學位論文
王美雨:《車王府藏子弟書方言詞語及滿語詞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林均珈:《紅樓夢子弟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姚穎:《論子弟書對小說〈紅樓夢〉的通俗化改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高岩:《〈聊齋誌異〉說唱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崔蘊華,《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張可:《清代審級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博士論文,2011年。
陳錦釗:《子弟書之題材來源及其綜合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77年。
賈靜波:《聊齋誌異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五、報紙
朱家溍:〈老北京俗語正誤〉,《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七版,文藝副刊,2000年11月9日。
盛韵:〈歐立德談滿文與滿族認同〉,《東方早報》,第B02版。
劉玉書:〈常談〉,《大公報》,1935年7月28日。

六、網路資料
wikiwand「北京衚衕列表」:(http://www.wikiwand.com/zh-hk/%E5%8C%97%E4%BA%AC%E8%83%A1%E5%90%8C%E5%88%97%E8%A1%A8)。
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網頁:
(http://wxs.sysu.edu.cn/item1.html)。
中國論文網:〈解析瀋陽滿族的形成〉:(http://www.lunwencloud.com/lunwen/lishilunwen/minzushizhi/20150619/367266.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215103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03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桂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梁昱zh_TW
dc.creator (作者) 梁昱zh_TW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1-Jul-2016 09:33:10 (UTC+8)-
dc.date.available 21-Jul-2016 09:33:1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1-Jul-2016 09:33:1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215103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39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103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題為《聊齋誌異》子弟書研究,計分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至第四章為本論,第五章是為結論。
第一章從「研究動機與意義」、「前人研究成果述評」、「研究範圍與材料」、「研究目的與方法」等角度,概述本文的研究對象——「《聊齋誌異》子弟書」。作為俗文學的一種,子弟書頗具研究價值,然而其相關研究又尚未完全展開,本文即就其中的《聊齋誌異》子弟書進行分析。
本論部分主要分兩個部分來進展。其一是從外部檢視子弟書「創作」——「表演」——「傳抄」——「販售」的過程,探究其作為文學成品在社會中的流轉,此為第二章的內容。其二是從內部檢視《聊齋》子弟書,是為本論文第三、第四章的論述重點。第三章通過分析《聊齋》子弟書,展示了子弟書的一般體制及《聊齋》子弟書的藝術風格;第四章則將《聊齋》子弟書放置到《聊齋》及《聊齋》衍生作品這一個大的系統中來,從選題出發,分析子弟書作者的寫作傾向,進而從「經典詮釋」的角度探詢文本之意義,並最終延續這一分析,簡述《聊齋》子弟書對於《聊齋》傳播和經典化的貢獻。
第五章結論部分總結了本文對於《聊齋》子弟書在「資料蒐集與整理」、「社會史補正」及「文本分析」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並檢討了本篇論文因學力所限而存在的一些侷限之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意義⋯⋯⋯⋯⋯⋯⋯⋯⋯⋯⋯⋯⋯⋯⋯1
一、雅俗共賞的曲藝形式⋯⋯⋯⋯⋯⋯⋯⋯⋯⋯⋯⋯⋯⋯⋯2
二、八旗子弟的消遣之作⋯⋯⋯⋯⋯⋯⋯⋯⋯⋯⋯⋯⋯⋯⋯3
三、衛子弟書與社會教育⋯⋯⋯⋯⋯⋯⋯⋯⋯⋯⋯⋯⋯⋯⋯4
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述評⋯⋯⋯⋯⋯⋯⋯⋯⋯⋯⋯⋯⋯⋯5
一、作為俗文學一環的「子弟書」研究⋯⋯⋯⋯⋯⋯⋯⋯⋯5
二、「子弟書」研究者分析⋯⋯⋯⋯⋯⋯⋯⋯⋯⋯⋯⋯⋯⋯9
三、《聊齋誌異》子弟書專題研究⋯⋯⋯⋯⋯⋯⋯⋯⋯⋯⋯15
四、綜述⋯⋯⋯⋯⋯⋯⋯⋯⋯⋯⋯⋯⋯⋯⋯⋯⋯⋯⋯⋯⋯⋯17
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材料⋯⋯⋯⋯⋯⋯⋯⋯⋯⋯⋯⋯⋯⋯⋯18
第四節、研究目的與方法⋯⋯⋯⋯⋯⋯⋯⋯⋯⋯⋯⋯⋯⋯⋯30
第二章、清代社會生活中的《聊齋》子弟書⋯⋯⋯⋯⋯⋯⋯32
第一節、子弟書的創作與表演⋯⋯⋯⋯⋯⋯⋯⋯⋯⋯⋯⋯⋯33
一、子弟書的作者⋯⋯⋯⋯⋯⋯⋯⋯⋯⋯⋯⋯⋯⋯⋯⋯⋯⋯33
二、子弟書的表演⋯⋯⋯⋯⋯⋯⋯⋯⋯⋯⋯⋯⋯⋯⋯⋯⋯⋯35
第二節、子弟書的傳抄與出版⋯⋯⋯⋯⋯⋯⋯⋯⋯⋯⋯⋯⋯38
一、子弟書的傳抄⋯⋯⋯⋯⋯⋯⋯⋯⋯⋯⋯⋯⋯⋯⋯⋯⋯⋯39
二、子弟書的印刷出版⋯⋯⋯⋯⋯⋯⋯⋯⋯⋯⋯⋯⋯⋯⋯⋯44
第三節、廟會與子弟書的售賣⋯⋯⋯⋯⋯⋯⋯⋯⋯⋯⋯⋯⋯47
一、護國寺⋯⋯⋯⋯⋯⋯⋯⋯⋯⋯⋯⋯⋯⋯⋯⋯⋯⋯⋯⋯⋯48
二、隆福寺⋯⋯⋯⋯⋯⋯⋯⋯⋯⋯⋯⋯⋯⋯⋯⋯⋯⋯⋯⋯⋯50
第三章、《聊齋》子弟書的說唱藝術⋯⋯⋯⋯⋯⋯⋯⋯⋯⋯55
第一節、《聊齋》子弟書的體例⋯⋯⋯⋯⋯⋯⋯⋯⋯⋯⋯⋯55
一、結構⋯⋯⋯⋯⋯⋯⋯⋯⋯⋯⋯⋯⋯⋯⋯⋯⋯⋯⋯⋯⋯⋯56
二、曲調⋯⋯⋯⋯⋯⋯⋯⋯⋯⋯⋯⋯⋯⋯⋯⋯⋯⋯⋯⋯⋯⋯61
三、語言⋯⋯⋯⋯⋯⋯⋯⋯⋯⋯⋯⋯⋯⋯⋯⋯⋯⋯⋯⋯⋯⋯63
第二節、雅俗共賞的《聊齋》子弟書⋯⋯⋯⋯⋯⋯⋯⋯⋯⋯65
一、辭婉韻工⋯⋯⋯⋯⋯⋯⋯⋯⋯⋯⋯⋯⋯⋯⋯⋯⋯⋯⋯⋯65
二、通俗易懂⋯⋯⋯⋯⋯⋯⋯⋯⋯⋯⋯⋯⋯⋯⋯⋯⋯⋯⋯⋯70
第三節、「通情理」的《聊齋》子弟書⋯⋯⋯⋯⋯⋯⋯⋯⋯73
一、故事的剪裁⋯⋯⋯⋯⋯⋯⋯⋯⋯⋯⋯⋯⋯⋯⋯⋯⋯⋯⋯74
二、細節的改動⋯⋯⋯⋯⋯⋯⋯⋯⋯⋯⋯⋯⋯⋯⋯⋯⋯⋯⋯76
第四章、《聊齋》系統中的《聊齋》子弟書⋯⋯⋯⋯⋯⋯⋯78
第一節、遊戲之筆⋯⋯⋯⋯⋯⋯⋯⋯⋯⋯⋯⋯⋯⋯⋯⋯⋯⋯80
一、〈迷目奇觀〉的文本整理及創作時間分析⋯⋯⋯⋯⋯ ⋯80
二、「炫技」與「閒筆寫就」⋯⋯⋯⋯⋯⋯⋯⋯⋯⋯⋯⋯⋯92
第二節、談狐說鬼事/人間警世文⋯⋯⋯⋯⋯⋯⋯⋯⋯⋯⋯99
一、談狐說鬼事⋯⋯⋯⋯⋯⋯⋯⋯⋯⋯⋯⋯⋯⋯⋯⋯⋯⋯⋯100
二、人間警世文⋯⋯⋯⋯⋯⋯⋯⋯⋯⋯⋯⋯⋯⋯⋯⋯⋯⋯⋯103
第三節、虛實之間⋯⋯⋯⋯⋯⋯⋯⋯⋯⋯⋯⋯⋯⋯⋯⋯⋯⋯113
一、對《聊齋》虛實處理的繼承⋯⋯⋯⋯⋯⋯⋯⋯⋯⋯⋯⋯113
二、對《聊齋》虛實處理的改動⋯⋯⋯⋯⋯⋯⋯⋯⋯⋯⋯⋯116
第五章、結論⋯⋯⋯⋯⋯⋯⋯⋯⋯⋯⋯⋯⋯⋯⋯⋯⋯⋯⋯⋯119
第一節、文意匯總⋯⋯⋯⋯⋯⋯⋯⋯⋯⋯⋯⋯⋯⋯⋯⋯⋯⋯119
第二節、研究侷限與未來展望⋯⋯⋯⋯⋯⋯⋯⋯⋯⋯⋯⋯⋯120
參考書目:⋯⋯⋯⋯⋯⋯⋯⋯⋯⋯⋯⋯⋯⋯⋯⋯⋯⋯⋯⋯⋯122
附錄:⋯⋯⋯⋯⋯⋯⋯⋯⋯⋯⋯⋯⋯⋯⋯⋯⋯⋯⋯⋯⋯⋯⋯131
一、賈靜波論文中整理之《聊齋誌異》子弟書文本⋯⋯⋯⋯131
二、《聊齋誌異》之版本狀況⋯⋯⋯⋯⋯⋯⋯⋯⋯⋯⋯⋯⋯132
三、〈大力將軍〉一文之版本校對⋯⋯⋯⋯⋯⋯⋯⋯⋯⋯⋯136
四、石印本〈冤外冤〉、〈姐妹易嫁〉、〈海獻蜃樓〉和〈洞庭湖〉 ⋯⋯⋯⋯⋯⋯⋯⋯⋯⋯⋯⋯⋯⋯⋯⋯⋯⋯⋯⋯⋯⋯⋯⋯⋯⋯140
五、《聊齋》子弟書所涉《聊齋》篇目之當代改編作品⋯⋯152
zh_TW
dc.format.extent 2957924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03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聊齋誌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子弟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說唱文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經典詮釋zh_TW
dc.title (題名) 《聊齋誌異》子弟書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n Analysis of Manchu Bannermen Tales Based o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清〕袁枚著,申孟、甘林點校:《子不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蒲松齡著,任篤行輯校:《全校會注集評聊齋誌異》,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校註:《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清〕震鈞:《天咫偶聞》,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

二、專書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俗文學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2004年。
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天津卷》,北京:中國ISBN出版,2009年。
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北京卷》,北京:中國ISBN出版,1999年。
中國曲藝志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遼寧卷》,北京:中國ISBN出版,2000年。
王宜昌:《北平廟會調查報告——側重其經濟方面》,北京:北平民国学院,1937年。
王美雨:《車王府藏子弟書疊詞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3年。
王海洋:《清代仿〈聊齋誌異〉之傳奇小說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台北:聯經,2009年。
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輯校:《清蒙古車王府藏子弟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 年。
朱一玄:《聊齋誌異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
佟洵:《佛教與北京寺廟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呂小蓬:《古代小說公案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李嘉瑞:《北平俗曲略》,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汪玢玲:《鬼狐風情——〈聊齋誌異〉與民俗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孟犁野:《中國公案小說藝術發展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年。
林均珈:《〈紅樓夢〉子弟書研究》,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2年。
林驊、宋常立主編:《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藝術心理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波多野太郎編:《子弟書集》,東京:不二出版,1994年。
金受申著,李宏主編:《中國通》,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年。
金啟孮:《談北京的滿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版,頁149。
姚穎:《清代中晚期北京說唱文學與伎藝研究——以子弟書、岔曲為中心》,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
姜昆:《中國曲藝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段寶林編:《中國俗文學七十年——紀念北京大學〈歌謠〉週刊創刊七十週年暨俗文學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胡絜青:《滿族人是講故事的能手》,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分會合編:《滿族民間故事選·序》,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81年。
胡萬川:《宋明話本:聽古人說書》,台北:時報出版社,2012年。
范伯群主編:《中國近代俗文學大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
首都圖書館編輯:《清車王府藏曲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啟功:〈創造性的新詩子弟書〉,《百年啟功•文體兩種》,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婁子匡、朱介凡:《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臺北:正中書局1957年第四版。
崔蘊華:《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張佳生:《獨入佳境——滿族宗室文學》,瀋陽:遼海出版社,1997年。
張壽崇主編,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輯校:《子弟書珍本百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張鐵偉:《老北京的廟會:隆福寺、護國寺、財神廟廟會》,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戚福康:《中國古代書坊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24。
曹樹基著,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盛偉:《蒲松齡全集》,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郭曉婷:《子弟書與清代旗人社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陳汝衡:《說書史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陳琪一:《中國公案故事》,西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0年。
傅惜華:《子弟書總目》,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
黃仕忠、李芳、關瑾華:《子弟書全集》第十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黃仕忠:《新編子弟書總目》,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
黃岩柏:《中國公案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楊忠:《明清驚天大案》,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年。
楊昌年:《析說聊齋》,台北:致知學術出版社,2013年。
葛劍雄:《古都與城市——地圖上的中國歷史》,香港:中華書局,2014。
趙志忠:《北京的王府與文化》,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
劉萬國:《中華成語辭海》,台北:建弘書局,1999年。
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蔣玉彬:《〈聊齋誌異〉的清代衍生作品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九版。
戴安娜·克蘭著,趙國新譯:《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薛寶琨、鮑震培:《中國說唱藝術史論》,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0年。
韓書瑞著,朱徵春譯,王征、秦方校:《北京:寺廟與城市生活》,新北市:稻香出版社,2014年。
關德棟、李萬鵬:《聊齋誌異說唱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關德棟、車錫倫:《聊齋誌異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關德棟、周中明:《子弟書叢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三、單篇期刊論文
丁春華、李丹:〈車王府藏曲本文獻分析與研究前瞻〉,《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5年第1期,頁93-99。
方家良:〈試論文藝的經濟功能〉,《學習與探索》,1996年第1期,頁106-110。
王美雨:〈子弟書中清代流行小吃研究〉,《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頁5-7。
佟悅:〈滿學研究與當代滿族的關係〉,《滿族研究》,2007年第1期,頁43-48。
吳曉玲:〈綏中吳氏雙棔書屋所藏子弟書目錄〉,《文學遺產》,1982年第4期,頁150-156。
李芳:〈民國年間天津的子弟書教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5年第2期,頁108-113。
李芳:〈觀看與書寫:清初、中葉旗人觀劇體驗與其俗曲創制〉,《中正大學學術年刊》第16期,2010年12月,頁221-250。
李國平:〈於暢談風月之中,寓諧鐸譎諫之意——退中有進的民初小說理論〉,《殷都學刊》,2005年第3期,頁79-82。
杜海燕:〈川劇高腔唱法與民族唱法比較〉,《作家》,2014年第2期,頁179-180。
姚穎:〈「雙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後——以《聊齋誌異》和子弟書「志目」為例〉,《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頁43-52。
姚穎:〈子弟書對《紅樓夢》人物性格的世俗化改編〉,《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2期,頁84-89。
姚穎:〈論《紅樓夢》子弟書對俗語的運用〉,《滿族研究》,2004年第2期,頁44-50。
昝紅宇:〈清代時事類子弟書中的「子弟」形象考略〉,《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頁64-66。
孫大海:〈何守奇及其《聊齋誌異》評點——以北大藏本《批點聊齋誌異》為中心〉,《蒲松齡研究》2015年第4期,頁81-90。
耿英:〈讀《子弟書全集》談其成果及補遺〉,《曲藝》,2014年第2期,頁22-26。
高桂惠:〈豔與異的續衍辯證:清代文言小說「蒲派」與「紀派」的綺想世界──以《螢窗異草》為主的討論〉,《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8年4月,129-165。
崔蘊華、田耕:〈子弟書與北京地域文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頁90-95。
崔蘊華:〈明清時期三大流域間的文化互動——彈詞、子弟書、木魚書淵源與相互關係研究〉,《蘇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9期,頁99-103。
盛至梅:〈試論子弟書的敘事及體制及特點〉,《時代文學》,2011年第18期,頁180-181。
郭曉婷:〈明清小說對說唱文學子弟書的結構影響〉,《民族文化研究》,2011年第6期,頁36-41。
郭曉婷:〈從子弟書看清代旗人官吏的日常工作〉,《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頁107-112。
陳錦釗:〈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世紀回顧〉,《漢學研究通訊》,2003年第86期,頁18-27。
曾麗蓉:〈同枝異花 各擅其妙——論蒲松齡《聊齋誌異》中的雙美情節〉,《蒲松齡研究》第2期,2013年2月,頁75-85。
董國炎:〈市民文學與平民文學之爭〉,《吉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頁54-59。
賈靜波:〈《聊齋誌異》子弟書初探〉,《蒲松齡研究》,2008年第4期,頁85-96。
賈靜波:〈《聊齋誌異》子弟書的「市民化特征分析」,《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第3期,頁50-55。
趙伯陶:〈讀全校會註集評《聊齋誌異》〉,《蒲松齡研究》2000年Z1期,頁17-23。
趙志輝:〈《八角鼓》、《子弟書》考略〉,《社會科學輯刊》,1990年第1期,頁134-139。
鄭秀琴:〈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試論清代「聊齋戲」中的道德因素〉,《戲劇文學》,2009年第2期,頁92-95。
鄭秀琴:〈清代《聊齋誌異》戲曲改編及其研究綜述〉,《蒲松齡研究》,2006年第4期,頁126-134。
賴惠敏:〈從宗教場所到廟會中心─清代北京藏傳佛寺的演變及其與喀爾喀蒙古王公朝覲貿易的互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2期,2011年6月,頁1-54。
錢翰:〈論兩種截然不同的互文性〉,《學術論壇》,2015年第2期,頁88-95。
閻崇年:〈中國滿學研究評述1949-1991〉,《滿學研究》第1期,1992年7月,頁298-321。
駱偉:〈試論《聊齋誌異》版本系統〉,《圖書與情報》,2008年第02期,頁124-129。
顏崑陽:〈中國古典小說名著的文化原料性、不定式文本再製與多元價值兌現〉,《東華漢學》,2014年第19期,頁281-328。

四、學位論文
王美雨:《車王府藏子弟書方言詞語及滿語詞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林均珈:《紅樓夢子弟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姚穎:《論子弟書對小說〈紅樓夢〉的通俗化改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高岩:《〈聊齋誌異〉說唱研究》,長春: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崔蘊華,《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張可:《清代審級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博士論文,2011年。
陳錦釗:《子弟書之題材來源及其綜合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77年。
賈靜波:《聊齋誌異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五、報紙
朱家溍:〈老北京俗語正誤〉,《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七版,文藝副刊,2000年11月9日。
盛韵:〈歐立德談滿文與滿族認同〉,《東方早報》,第B02版。
劉玉書:〈常談〉,《大公報》,1935年7月28日。

六、網路資料
wikiwand「北京衚衕列表」:(http://www.wikiwand.com/zh-hk/%E5%8C%97%E4%BA%AC%E8%83%A1%E5%90%8C%E5%88%97%E8%A1%A8)。
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網頁:
(http://wxs.sysu.edu.cn/item1.html)。
中國論文網:〈解析瀋陽滿族的形成〉:(http://www.lunwencloud.com/lunwen/lishilunwen/minzushizhi/20150619/367266.html)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