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政治敘事的性別化想像
Genderized Imagination of Political Narrative
作者 黃雨婕
Huang, Yu Chieh
貢獻者 范銘如
黃雨婕
Huang, Yu Chieh
關鍵詞 政治敘事
親屬
稱謂
婚姻
學運
Political narrative
Kinship
Kinship terminology
Marriage
Student movement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1-Jul-2016 09:47:56 (UTC+8)
摘要 此篇論文鎖定政治敘事為主軸,關注作者如何談論政治事件。觀察台灣文學場域,大多數的政治敘事偏好透過「性別」的二元對立,表述相對的政治理念。本文認為,這般敘事策略實是一種「想像」——敘事將權力關係「性別化」,以兩性的刻板特質來投射權力的高低;權力的消長與對抗,也被簡化為男女情感與性的對抗。
     更特別地,大部分政治敘事使用「家庭元素」為主要架構,不論是親屬關係、稱謂使用,甚至婚姻等元素屢見不鮮。據此,本文參考李維史陀《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魯賓〈女人交易〉與後結構女性主義等理論,析論家庭角色暗藏的性別位階,並且指出:政治敘事架構「家庭」的原因,就是有意藉由家庭角色,形塑性別化的個體,再以性別化的個體投射權力的高低位階。
     親屬關係、稱謂使用與婚姻為政治場域提供必要的想像價值,因為倫理、性別的差異恰好可以對應權力的階序;然而,此一想像價值卻也讓政治敘事顯得僵化固著。本文認為,唯有揭開深層的想像,才能為文學、政治學與性別研究提供不同以往的想像途徑。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a writer talks about political incidents, and focuses on the political narratives. Looking through the discours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 common narrative strategy shows up that conflicts of political ideas are usually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gender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efines this narrative strategy as an “imagina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power is genderized by the narratives. When the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power is genderized, the stronger part and the weaker part are projected and distinguished by the stereotype of the genders. The conflict, and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political power are also simplified as romantic relationship and sexual conflicts.
     More interestingly, most of the political narratives are constructed with elements of family, like kinship, terminology of kinship, and even marriage. Therefore, after reviewing Claude Lévi-Strauss’s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Gayle Rubin’s “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and post-structural feminism,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gender ranking in between the family members, and also points out the reason why political narratives are constructed with elements of family—the characters in the family represent the genderized individuals, and further project the hierarchy of political power.
     Kinship, terminology of kinship, and marriage provide an essential imaginary
     value for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since the hierarchy of political power is perfectly projected by ethic and the difference of gender; however, the imaginary value also highlights the rigidity and the staleness of political narratives. There is no way to establish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of imagination for literature, politics and gender studies, unless the genderized imagination is abolished.
參考文獻 一、 文本
     平路,《行道天涯》(台北:聯經,1995年)。
     平路,《禁書啓示錄》(台北:麥田,1997年)。
     呂赫若,〈冬夜〉,林雙不編選,《二二八台灣小說選》(台北:自立晚報,1989年),頁4-20。
     宋澤萊,〈娘子,回去未曾開墾的那片田〉,《中外文學》4卷16期(1976年4月),頁88-104。
     宋澤萊,〈娘子,回去未曾開墾的那片田〉,《宋澤萊集》(台北:前衛,1992年),頁69-94。
     宋澤萊,《宋澤萊作品集:等待燈籠花開時》(台北:前衛,1988年)。
     李昂,《自傳的小說》(台北:皇冠,1999年)。
     李昂,《殺夫》(台北:聯經,1989年)。
     李昂,《路邊甘蔗種人啃》(台北:麥田,2014年)。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戴貞操帶的魔鬼系列》(台北:麥田,2002年)。
     李喬,〈某種花卉——致山狗鮐〉,《台灣政治小說選》(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983年),頁99-115。
     李喬、高天生,《台灣政治小說選》(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983年)。
     李渝,〈夜琴〉,《夏日踟躇》(2002年7月),頁221-247。
     林雙不,〈黃素小編年〉,《自立晚報》副刊,1983年7月16日。
     邱妙津《寂寞的群眾》(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
     邱貴芬,《台灣政治小說選》(台北:二魚,2006年)。
     張系國,《昨日之怒》(台北:洪範,1979年)。
     許俊雅,《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2003年)。
     郭松棻,〈月印〉,《奔跑的母親》(台北:時報,2002年),頁15-112。
     陳映真,〈山路〉,《鈴鐺花》(台北:洪範,2001年),頁19-42。
     陳燁,《泥河》(台北:自立晚報,1989年),頁131-132。
     黃凡,《賴索》(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
     黃凡、林耀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政治系》(台北:希代書版,1989年)。
     楊照,《背過身的瞬間》(台北:印刻,2006年)。
     劉大任,〈杜鵑啼血〉,《劉大任集》(台北:前衛,1992年),頁117-153。
     劉大任,〈遠方有風雷〉(2009),《遠方有風雷》(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頁15-163。
     蔡秀女,〈稻穗落土〉,亮軒編,《七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6年),頁227-250。
     賴香吟,〈喧嘩與酩酊〉,《島》(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頁80-104。
     賴香吟,〈虛構與紀實〉,《島》(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頁54-76。
     賴香吟,〈翻譯者〉,《散步到他方》(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頁49-125。
     賴香吟,〈蟬聲〉,《史前生活》(台北:印刻,2007年),頁128-198。
     鍾文音,《短歌行》(台北:智慧田,2010年)。
     鍾文音,《傷歌行》(台北:智慧田,2011年)。
     施淑,《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台北:麥田,2007年)。
     
     二、 專書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文化,2010年)
     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年)。
     Lévi-Strauss, Claude,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London: Eyre & Spottiswood, 1969).
     Davis, Joseph E. ed., Stories of Change: Narrative and Social Movements (New York: SUNY Press, 2002).
     Dienstag, Joshua, Dancing in Chains: Narrative and Memory in Political Theor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Jameson, Fredric,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Meyer Howard Abrams 著,吳松江主譯,《文學術語詞典》(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Molly Andrews,《形塑歷史:政治變遷如何被敘述》(台北:聯經,2015年)。
     Whitebrook, Maureen, Identity, Narrative and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2001).
     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導讀版(台北:天培文化,2008年)。
     何榮幸,《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出版,2001年)。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台北:玉山社,1997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下冊(台北:聯經,2011年)。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賴香吟解嚴小說中的知識菁英和底層人民〉,《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三、 專書論文
     Catharina G. Schües著、謝志偉譯,〈宋澤萊及其作品〉,《宋澤萊集》(台北:前衛,1992年),頁314-345。
     Rubin, Gayle著,〈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經濟學」初探〉,收於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頁24-75。
     王德威,〈序論:性,醜聞,與美學政治〉,《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1997年),頁11。
     施淑〈大悲咒——宋澤萊集序〉,《宋澤萊集》(台北:前衛,1992年),頁3-15。
     范銘如,〈由愛出走——八、九〇年代女性小說〉,《眾裡尋她——台灣女性說綜論》(台北:麥
     范銘如,〈從強種到雜種——女性小說一世紀〉,《眾裡尋她——台灣女性說綜論》,頁214。
     梅家玲,〈「她」的故事——平路小說中的女性・歷史・書寫〉,《性別,還是家國?》(台北:麥田,2004年),頁227-265。
     
     四、 期刊論文
     王雅各,〈大學學生社團中男性社員的性別意識及其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1998年9月),頁245-277。
     李欣倫,〈受苦敘事與身體隱喻——以施叔青《台灣三部曲》與鍾文音《島嶼百年物語》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2期(2012年7月),頁159-203。
     沈松僑,〈中國的一日,一日的中國—— 1930年代的日常生活敘事與國族想像〉,《新史學》21卷1期(2009年3月),頁1-59。
     邱貴芬,〈塗抹當代女性二二八撰述圖像〉,《中外文學》27卷1期(1998年6月)。
     姜貞吟,〈女性作為政治行動者:台灣女性參政圖像的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6期(2009年12月),頁277。
     姜貞吟,〈女性作為政治行動者:台灣女性參政圖像的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6期(2009年12月),頁277-316。
     洪英雪,〈從性政治突圍而出——論謝雪紅書寫以及李昻《自傳の小說》〉,《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08年10月),頁9-43。
     郝譽翔,〈我是誰?!:論八〇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政治迷惘〉,《中外文學》26卷12期(1998年5月),頁150-170。
     郝譽翔,〈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論平路小說之「謎」〉,《東華人文學報》第4期(2002年7月),頁163-180。
     楊婉瑩,〈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14卷2期(2007年11月),頁53-94。
     楊婉瑩、李冠成,〈一個屋簷下的權力關係對國家認同的影響(1996-2008)〉,《選舉研究》18卷1期(2011年5月),頁95-137。
     楊婉瑩、林珮婷,〈當「男女有別」變成「性別不平等」:性別角色認知與政治效能感〉,《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就》第29期(2011年12月),頁121-172。
     
     五、 學位論文
     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 以《行道天涯》和《自傳小說》為考察對象》(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宜屏,《論李昻小說中的女性問題之呈現》(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黃懿慧,《學運世代知識分子的知識實踐:賴香吟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年)。
     陳芹漪,《平路、李昂小說中的「政治女性」書寫研究》(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六、 報章雜誌
     何春蕤,〈香爐也有參政權 媒體時代——身體操弄視覺的「性」政治 全民政治——不是只有一種女人能參政〉,《聯合報》,1997年8月7日,第11版。
     何春蕤,〈女性主義性解放——重訪豪爽女人的爭議〉,《中國時報》,1997年9月5日。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部分章節,《聯合報副刊》,1997年7月23-26日,第41版。
     李伊晴記錄整理,〈小說的真心與技藝:周芬伶對談賴香吟〉,《印刻雜誌》8卷6期(2012年2月),頁56-65。
     邵冰如,〈北港香爐悶燒 婦團痛心女權大反挫〉,《聯合晚報》,1997年8月9日,第4版。
     紀惠容,〈太陽花運動女性在哪裡〉,《蘋果日報》,2014年4月7日,社論。
     洪茗馨,〈誰怕香爐被人人插 誰怕位子被人卡 婦女團體聲援陳文茜〉,《中國時報》,1997年8月7日。
     廖素慧,〈李昂抨擊陳文茜〉,《中國時報》,1997年11月16日。
     樊嘉傑,〈陳文茜首度站出來反擊〉,《中國時報》,1997年8月2日。
     
     七、 電子媒體
     丘琦欣、劉文,〈一場缺乏性權利的性別化運動〉,《破土》(來源:http://newbloommag.net/2015/01/14/%E4%B8%80%E5%A0%B4%E7%BC%BA%E4%B9%8F%E6%80%A7%E6%AC%8A%E5%88%A9%E7%9A%84%E6%80%A7%E5%88%A5%E5%8C%96%E9%81%8B%E5%8B%95/,2015年1月14日)
     甘軒軒,〈太陽花學運暴露台灣社會的性別歧視〉,《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2015年1月12日。(來源:http://www.frontier.org.tw/bongchhi/archives/26712)
     陳瑞榆、黃璨瑜,〈太陽花運動內的性別政治〉,《公視新聞議題中心》(來源:http://pnn.pts.org.tw/main/2014/04/16/%E5%A4%AA%E9%99%BD%E8%8A%B1%E9%81%8B%E5%8B%95%E5%85%A7%E7%9A%84%E6%80%A7%E5%88%A5%E6%94%BF%E6%B2%BB/,2014年4月16日)。
     黃佳玉,〈「運動的性別vs.性別的運動」活動會後報導〉,《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第67期,2013年7月10日。(來源:http://www2.tku.edu.tw/~tfst/067FST/meeting/067report1.pdf)
     趙祥亨、張語羚,〈父權結構的學運:剛性的太陽花——學運男人背後的女人〉,《跨閱誌》(來源:http://shs.ntu.edu.tw/shsblog/?p=29268,2014年8月20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101159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59007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范銘如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黃雨婕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Huang, Yu Chiehen_US
dc.creator (作者) 黃雨婕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ang, Yu Chieh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1-Jul-2016 09:47:56 (UTC+8)-
dc.date.available 21-Jul-2016 09:47:5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1-Jul-2016 09:47:5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1159007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40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文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159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此篇論文鎖定政治敘事為主軸,關注作者如何談論政治事件。觀察台灣文學場域,大多數的政治敘事偏好透過「性別」的二元對立,表述相對的政治理念。本文認為,這般敘事策略實是一種「想像」——敘事將權力關係「性別化」,以兩性的刻板特質來投射權力的高低;權力的消長與對抗,也被簡化為男女情感與性的對抗。
     更特別地,大部分政治敘事使用「家庭元素」為主要架構,不論是親屬關係、稱謂使用,甚至婚姻等元素屢見不鮮。據此,本文參考李維史陀《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魯賓〈女人交易〉與後結構女性主義等理論,析論家庭角色暗藏的性別位階,並且指出:政治敘事架構「家庭」的原因,就是有意藉由家庭角色,形塑性別化的個體,再以性別化的個體投射權力的高低位階。
     親屬關係、稱謂使用與婚姻為政治場域提供必要的想像價值,因為倫理、性別的差異恰好可以對應權力的階序;然而,此一想像價值卻也讓政治敘事顯得僵化固著。本文認為,唯有揭開深層的想像,才能為文學、政治學與性別研究提供不同以往的想像途徑。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a writer talks about political incidents, and focuses on the political narratives. Looking through the discours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 common narrative strategy shows up that conflicts of political ideas are usually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gender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efines this narrative strategy as an “imagina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power is genderized by the narratives. When the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power is genderized, the stronger part and the weaker part are projected and distinguished by the stereotype of the genders. The conflict, and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political power are also simplified as romantic relationship and sexual conflicts.
     More interestingly, most of the political narratives are constructed with elements of family, like kinship, terminology of kinship, and even marriage. Therefore, after reviewing Claude Lévi-Strauss’s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Gayle Rubin’s “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and post-structural feminism,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gender ranking in between the family members, and also points out the reason why political narratives are constructed with elements of family—the characters in the family represent the genderized individuals, and further project the hierarchy of political power.
     Kinship, terminology of kinship, and marriage provide an essential imaginary
     value for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since the hierarchy of political power is perfectly projected by ethic and the difference of gender; however, the imaginary value also highlights the rigidity and the staleness of political narratives. There is no way to establish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of imagination for literature, politics and gender studies, unless the genderized imagination is abolished.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9
     第四節 前行研究 16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3
     第二章 政治女性的愛與性:家庭想像的收編 29
     前言 29
     第一節 「愛」的政治啟蒙 33
     第二節 「愛」是政治救贖 42
     第三節 稱謂、婚姻的「性限制」 52
     第四節 小結 61
     第三章 街頭外的文學省察:性別、家庭與政治的想像關係 64
     前言 64
     第一節 家庭想像 66
     第二節 父母想像 75
     第三節 後學運的婚姻想像 86
     第四節 小結 89
     第四章 受難者家屬:日常女性的無辜與角色位移 91
     前言 91
     第一節 無辜受累的日常女性 94
     第二節 家庭與政治的對立? 99
     第三節 家庭角色的位移 108
     第四節 小結 113
     第五章 結論 115
     參考文獻 121
zh_TW
dc.format.extent 164339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59007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敘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親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稱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婚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學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olitical narrativ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Kinship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Kinship terminolog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arriag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tudent movementen_US
dc.title (題名) 政治敘事的性別化想像zh_TW
dc.title (題名) Genderized Imagination of Political Narrativ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文本
     平路,《行道天涯》(台北:聯經,1995年)。
     平路,《禁書啓示錄》(台北:麥田,1997年)。
     呂赫若,〈冬夜〉,林雙不編選,《二二八台灣小說選》(台北:自立晚報,1989年),頁4-20。
     宋澤萊,〈娘子,回去未曾開墾的那片田〉,《中外文學》4卷16期(1976年4月),頁88-104。
     宋澤萊,〈娘子,回去未曾開墾的那片田〉,《宋澤萊集》(台北:前衛,1992年),頁69-94。
     宋澤萊,《宋澤萊作品集:等待燈籠花開時》(台北:前衛,1988年)。
     李昂,《自傳的小說》(台北:皇冠,1999年)。
     李昂,《殺夫》(台北:聯經,1989年)。
     李昂,《路邊甘蔗種人啃》(台北:麥田,2014年)。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戴貞操帶的魔鬼系列》(台北:麥田,2002年)。
     李喬,〈某種花卉——致山狗鮐〉,《台灣政治小說選》(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983年),頁99-115。
     李喬、高天生,《台灣政治小說選》(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983年)。
     李渝,〈夜琴〉,《夏日踟躇》(2002年7月),頁221-247。
     林雙不,〈黃素小編年〉,《自立晚報》副刊,1983年7月16日。
     邱妙津《寂寞的群眾》(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
     邱貴芬,《台灣政治小說選》(台北:二魚,2006年)。
     張系國,《昨日之怒》(台北:洪範,1979年)。
     許俊雅,《無語的春天——二二八小說選》(台北:玉山社,2003年)。
     郭松棻,〈月印〉,《奔跑的母親》(台北:時報,2002年),頁15-112。
     陳映真,〈山路〉,《鈴鐺花》(台北:洪範,2001年),頁19-42。
     陳燁,《泥河》(台北:自立晚報,1989年),頁131-132。
     黃凡,《賴索》(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
     黃凡、林耀德主編,《新世代小說大系——政治系》(台北:希代書版,1989年)。
     楊照,《背過身的瞬間》(台北:印刻,2006年)。
     劉大任,〈杜鵑啼血〉,《劉大任集》(台北:前衛,1992年),頁117-153。
     劉大任,〈遠方有風雷〉(2009),《遠方有風雷》(台北:聯合文學,2010年),頁15-163。
     蔡秀女,〈稻穗落土〉,亮軒編,《七十四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6年),頁227-250。
     賴香吟,〈喧嘩與酩酊〉,《島》(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頁80-104。
     賴香吟,〈虛構與紀實〉,《島》(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頁54-76。
     賴香吟,〈翻譯者〉,《散步到他方》(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頁49-125。
     賴香吟,〈蟬聲〉,《史前生活》(台北:印刻,2007年),頁128-198。
     鍾文音,《短歌行》(台北:智慧田,2010年)。
     鍾文音,《傷歌行》(台北:智慧田,2011年)。
     施淑,《日據時期台灣小說選》(台北:麥田,2007年)。
     
     二、 專書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文化,2010年)
     Chris Weedo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年)。
     Lévi-Strauss, Claude, The Elementary Structures of Kinship (London: Eyre & Spottiswood, 1969).
     Davis, Joseph E. ed., Stories of Change: Narrative and Social Movements (New York: SUNY Press, 2002).
     Dienstag, Joshua, Dancing in Chains: Narrative and Memory in Political Theor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Jameson, Fredric, 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1).
     Meyer Howard Abrams 著,吳松江主譯,《文學術語詞典》(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Molly Andrews,《形塑歷史:政治變遷如何被敘述》(台北:聯經,2015年)。
     Whitebrook, Maureen, Identity, Narrative and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2001).
     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導讀版(台北:天培文化,2008年)。
     何榮幸,《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出版,2001年)。
     沈秀華,《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台北:玉山社,1997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下冊(台北:聯經,2011年)。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賴香吟解嚴小說中的知識菁英和底層人民〉,《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
     
     三、 專書論文
     Catharina G. Schües著、謝志偉譯,〈宋澤萊及其作品〉,《宋澤萊集》(台北:前衛,1992年),頁314-345。
     Rubin, Gayle著,〈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經濟學」初探〉,收於王政、杜芳琴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頁24-75。
     王德威,〈序論:性,醜聞,與美學政治〉,《北港香爐人人插》(台北:麥田,1997年),頁11。
     施淑〈大悲咒——宋澤萊集序〉,《宋澤萊集》(台北:前衛,1992年),頁3-15。
     范銘如,〈由愛出走——八、九〇年代女性小說〉,《眾裡尋她——台灣女性說綜論》(台北:麥
     范銘如,〈從強種到雜種——女性小說一世紀〉,《眾裡尋她——台灣女性說綜論》,頁214。
     梅家玲,〈「她」的故事——平路小說中的女性・歷史・書寫〉,《性別,還是家國?》(台北:麥田,2004年),頁227-265。
     
     四、 期刊論文
     王雅各,〈大學學生社團中男性社員的性別意識及其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1998年9月),頁245-277。
     李欣倫,〈受苦敘事與身體隱喻——以施叔青《台灣三部曲》與鍾文音《島嶼百年物語》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2期(2012年7月),頁159-203。
     沈松僑,〈中國的一日,一日的中國—— 1930年代的日常生活敘事與國族想像〉,《新史學》21卷1期(2009年3月),頁1-59。
     邱貴芬,〈塗抹當代女性二二八撰述圖像〉,《中外文學》27卷1期(1998年6月)。
     姜貞吟,〈女性作為政治行動者:台灣女性參政圖像的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6期(2009年12月),頁277。
     姜貞吟,〈女性作為政治行動者:台灣女性參政圖像的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6期(2009年12月),頁277-316。
     洪英雪,〈從性政治突圍而出——論謝雪紅書寫以及李昻《自傳の小說》〉,《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08年10月),頁9-43。
     郝譽翔,〈我是誰?!:論八〇年代台灣小說中的政治迷惘〉,《中外文學》26卷12期(1998年5月),頁150-170。
     郝譽翔,〈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論平路小說之「謎」〉,《東華人文學報》第4期(2002年7月),頁163-180。
     楊婉瑩,〈政治參與的性別差異〉,《選舉研究》14卷2期(2007年11月),頁53-94。
     楊婉瑩、李冠成,〈一個屋簷下的權力關係對國家認同的影響(1996-2008)〉,《選舉研究》18卷1期(2011年5月),頁95-137。
     楊婉瑩、林珮婷,〈當「男女有別」變成「性別不平等」:性別角色認知與政治效能感〉,《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就》第29期(2011年12月),頁121-172。
     
     五、 學位論文
     王鈺婷,《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 以《行道天涯》和《自傳小說》為考察對象》(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宜屏,《論李昻小說中的女性問題之呈現》(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黃懿慧,《學運世代知識分子的知識實踐:賴香吟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年)。
     陳芹漪,《平路、李昂小說中的「政治女性」書寫研究》(台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六、 報章雜誌
     何春蕤,〈香爐也有參政權 媒體時代——身體操弄視覺的「性」政治 全民政治——不是只有一種女人能參政〉,《聯合報》,1997年8月7日,第11版。
     何春蕤,〈女性主義性解放——重訪豪爽女人的爭議〉,《中國時報》,1997年9月5日。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部分章節,《聯合報副刊》,1997年7月23-26日,第41版。
     李伊晴記錄整理,〈小說的真心與技藝:周芬伶對談賴香吟〉,《印刻雜誌》8卷6期(2012年2月),頁56-65。
     邵冰如,〈北港香爐悶燒 婦團痛心女權大反挫〉,《聯合晚報》,1997年8月9日,第4版。
     紀惠容,〈太陽花運動女性在哪裡〉,《蘋果日報》,2014年4月7日,社論。
     洪茗馨,〈誰怕香爐被人人插 誰怕位子被人卡 婦女團體聲援陳文茜〉,《中國時報》,1997年8月7日。
     廖素慧,〈李昂抨擊陳文茜〉,《中國時報》,1997年11月16日。
     樊嘉傑,〈陳文茜首度站出來反擊〉,《中國時報》,1997年8月2日。
     
     七、 電子媒體
     丘琦欣、劉文,〈一場缺乏性權利的性別化運動〉,《破土》(來源:http://newbloommag.net/2015/01/14/%E4%B8%80%E5%A0%B4%E7%BC%BA%E4%B9%8F%E6%80%A7%E6%AC%8A%E5%88%A9%E7%9A%84%E6%80%A7%E5%88%A5%E5%8C%96%E9%81%8B%E5%8B%95/,2015年1月14日)
     甘軒軒,〈太陽花學運暴露台灣社會的性別歧視〉,《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2015年1月12日。(來源:http://www.frontier.org.tw/bongchhi/archives/26712)
     陳瑞榆、黃璨瑜,〈太陽花運動內的性別政治〉,《公視新聞議題中心》(來源:http://pnn.pts.org.tw/main/2014/04/16/%E5%A4%AA%E9%99%BD%E8%8A%B1%E9%81%8B%E5%8B%95%E5%85%A7%E7%9A%84%E6%80%A7%E5%88%A5%E6%94%BF%E6%B2%BB/,2014年4月16日)。
     黃佳玉,〈「運動的性別vs.性別的運動」活動會後報導〉,《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第67期,2013年7月10日。(來源:http://www2.tku.edu.tw/~tfst/067FST/meeting/067report1.pdf)
     趙祥亨、張語羚,〈父權結構的學運:剛性的太陽花——學運男人背後的女人〉,《跨閱誌》(來源:http://shs.ntu.edu.tw/shsblog/?p=29268,2014年8月20日)。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