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貿易企業知識管理的創造、擴散與保護機制
Creation, Diffusion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rade Service Industry
作者 涂勝鈞
Tu, Sheng Jyun
貢獻者 許牧彥
Hsu, Mu Yen
涂勝鈞
Tu, Sheng Jyun
關鍵詞 知識管理
服務貿易業
知識創造
知識保護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1-Jul-2016 10:48:25 (UTC+8)
摘要 現代經濟體系中,知識管理愈來愈重要,世界貿易組織也指出2015年後全球貿易將持續復甦,台灣許多中小型企業也必需藉貿易商取得國際大廠認證,如此才能在激烈競爭取得訂單。許多研究曾探討科技業的知識管理,但對如此重要的貿易業之知識管理卻鮮少被提及,因此本研究欲探討科技公司與貿易公司知識管理的異同,並發掘貿易公司如何進行知識管理與保護的程序,並試圖回答:1.貿易公司(以個案D公司為例),如何進行內部知識管理作法呢?2.貿易公司如何保護公司內部的知識呢?對於知識的權限又有何種限制呢(知識保護)?

  商業與科技業知識不同在於商業知識最重要的為know-who,即瞭解交易對象,但科技業知識較著重於know-how及know-what。商業知識所擁有之技術為主要為改變時空、瞭解交易對象,及促進交易的規則與方法。商業及科技業皆有內隱知識及外顯知識,但Nonaka(1995)提出知識創造過程並未對不同產業的知識創造提出不同的知識管理方法,也未提及知識的保護,而陳英洲(2006)曾修正Nonaka的模型進行,提出每個知識創造的過程皆隱含某個刻意保密的部分。

  個案D公司主要提供採購、行銷、銷售、物流及售後服務,核心能力為支持企業發展新業務或新市場。社會化主要透過師徒制與管理階層群體分享,有的社會化知識可以外化,以Nonaka提出之知識創造模式運轉,但與顧客關係卻難以外化,只能在社會化中成為獨立運轉的小螺旋,故必須以師徒制傳授。社會化保護措施為簽署保密協定,以權限限制內部系統Salesforce,並限制高階主管才能進入全球管理階層群體,並實行供應商關係網路限制。外化為業務交出顧客特性、聯絡方式,使用Salesforce將業務擁有的資訊外化,該系統也提供保護,主管能知道部屬的營業機密,但是無法得知同事資料,本研究發現主管的領導風格會影響知識外化之程度。組合化為藉由分享會、獨有之實習生會議、Salesforce之導入提升組合化之成果,統整顧客所有資料,使外顯資料重新結合,進而找到新的機會。組合化的保護措施為錄取員工前進行徵信,限制接觸原廠之交流群組,並由事業部經理做為不同部門資訊交流的中心。內化為從資料中找到開拓新市場之供應商與客戶,Salesforce可以提供與專案相關的交易知識,Salesforce限制其他業務或非相關部門對業務知識之權限,且產業研究報告必須只有高階主管才能取得權限。
參考文獻 中文
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2014),2014批發零售業經營模式個案彙編,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
周廷鵬(2010),智慧財產-全球行銷獲利聖經,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
張柏承(2008),知識管理提升企業協同合作研究-食品貿易商與通路商,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蔡宏明(2007),台灣貿易產業發展策略,協助業者進入全球市場,網址:  
  http://www.npf.org.tw/2/1730
周延鵬(2006),營業機密外洩,好發期又來臨,網址:   https://law.moeasmea.gov.tw/modules.php?name=Content&pa=showpage&pid=515
陳英洲(2006),知識管理的整合性模式初探─知識的創造與保護.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許牧彥(2003),商業技術的創新─探索性模式與釋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林東清(2003),知識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出版。
謝洪明, & 劉常勇(2002),知识管理战略,方法及其绩效研究,管理世界, (10), 85-92。
Heney Mintzberg 等著(2002),柯雅琪譯,組織學習,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許牧彥(2001),從知識的經濟特質談台灣專利制度的演進.知識資本在台灣(297-352頁),台北市:遠流出版。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常勇(2001),組織知識形成的過程.,網址:http://www. cme. org. tw/know/paper/paper7. html
林英峰(2000),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研討會,2004(9)。
張淑萍(2000),知識管理與資訊科技應用相關性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方世杰, &方世榮(2000),知識管理-觀念架構的建立,台北:商管科技學刊, 1(3) 。
杜長樹(2000),服務業知識管理創新與經營,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劉權瑩(1999),資訊服務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台灣HP與台灣IBM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許士軍(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筆記,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
吳思華(1998),策略九說,二版,台北市:臉譜文化出版社。
馮震宇(1997),了解營業機密法(170-174),台北市:永然出版社
Nonaka, I., & Takeuchi, H.(1997),楊子江、王美音譯,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北市:遠流出版
謝銘洋、古清華、丁中原、張凱娜(1996),營業機密法解讀,月旦出版社。
Peter. F. Drucker (1994),後資本主義社會,台北市:時報出版。
Peter. F. Drucker(1988),新時代.新組織,哈佛商業評論-知識管理,天下文化出版。

英文
Beckman, T. (1997). 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ASTED.
Blackler, F. (1995). Knowledge, knowledge work and organizations: An overview and interpretation. Organization studies, 16(6), 1021-1046.
Davenport, T. and 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
Davenport, T., Process Innovation. Reengineering work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3.
Hedlund, G. (1994).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S2), 73-90.
Holmstrom, B., & Tirole, J. (1991). Transfer pricing and organizational form.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7(2), 201-228.
Nonaka, I., & Teece, D. J. (Eds.). (2001). Managing industrial knowledge: creation, transfer and utilization. Sage.
Drucker, P. (1998). From capitalism to knowledge society. The knowledge economy, 15-34.
Drucker, P. F. (1994). Post-capitalist society. Routledge.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anyi, M. (1958). The study of man (p. 26).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sfuri, A., Motta, M., & Rønde, T. (2001).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s through workers’ mobil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3(1), 205-222.
Thomas Rønde, “Trade Secrets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Volume 10, Number 3, Fall 2001, 391–417
WTO(2016).Trade growth to remain subdued in 2016 as uncertainties weigh on global dema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to.org/english/news_e/pres16_e/pr768_e.htm
Yin, R.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 Beverly Hill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10336412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36412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牧彥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 Mu Y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涂勝鈞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Tu, Sheng Jy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涂勝鈞zh_TW
dc.creator (作者) Tu, Sheng Jyun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1-Jul-2016 10:48:25 (UTC+8)-
dc.date.available 21-Jul-2016 10:48:2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1-Jul-2016 10:48:25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36412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46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36412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現代經濟體系中,知識管理愈來愈重要,世界貿易組織也指出2015年後全球貿易將持續復甦,台灣許多中小型企業也必需藉貿易商取得國際大廠認證,如此才能在激烈競爭取得訂單。許多研究曾探討科技業的知識管理,但對如此重要的貿易業之知識管理卻鮮少被提及,因此本研究欲探討科技公司與貿易公司知識管理的異同,並發掘貿易公司如何進行知識管理與保護的程序,並試圖回答:1.貿易公司(以個案D公司為例),如何進行內部知識管理作法呢?2.貿易公司如何保護公司內部的知識呢?對於知識的權限又有何種限制呢(知識保護)?

  商業與科技業知識不同在於商業知識最重要的為know-who,即瞭解交易對象,但科技業知識較著重於know-how及know-what。商業知識所擁有之技術為主要為改變時空、瞭解交易對象,及促進交易的規則與方法。商業及科技業皆有內隱知識及外顯知識,但Nonaka(1995)提出知識創造過程並未對不同產業的知識創造提出不同的知識管理方法,也未提及知識的保護,而陳英洲(2006)曾修正Nonaka的模型進行,提出每個知識創造的過程皆隱含某個刻意保密的部分。

  個案D公司主要提供採購、行銷、銷售、物流及售後服務,核心能力為支持企業發展新業務或新市場。社會化主要透過師徒制與管理階層群體分享,有的社會化知識可以外化,以Nonaka提出之知識創造模式運轉,但與顧客關係卻難以外化,只能在社會化中成為獨立運轉的小螺旋,故必須以師徒制傳授。社會化保護措施為簽署保密協定,以權限限制內部系統Salesforce,並限制高階主管才能進入全球管理階層群體,並實行供應商關係網路限制。外化為業務交出顧客特性、聯絡方式,使用Salesforce將業務擁有的資訊外化,該系統也提供保護,主管能知道部屬的營業機密,但是無法得知同事資料,本研究發現主管的領導風格會影響知識外化之程度。組合化為藉由分享會、獨有之實習生會議、Salesforce之導入提升組合化之成果,統整顧客所有資料,使外顯資料重新結合,進而找到新的機會。組合化的保護措施為錄取員工前進行徵信,限制接觸原廠之交流群組,並由事業部經理做為不同部門資訊交流的中心。內化為從資料中找到開拓新市場之供應商與客戶,Salesforce可以提供與專案相關的交易知識,Salesforce限制其他業務或非相關部門對業務知識之權限,且產業研究報告必須只有高階主管才能取得權限。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研究定位與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知識 9
第二節、知識的特性 16
第三節、知識管理 18
第四節、知識的擴散與保護 22
第五節、知識管理之整合性模式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研究方法 29
第二節、研究設計 31
第四章 個案分析 37
第一節 產業概況 37
第二節 企業簡介 40
第三節 商業模式與價值 45
第四節 D公司知識管理-以商業開發部門為例 4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6
第一節 結論 56
第二節 建議 61
第三節 研究限制 63
參考文獻 64
zh_TW
dc.format.extent 157837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36412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知識管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服務貿易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知識創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知識保護zh_TW
dc.title (題名) 貿易企業知識管理的創造、擴散與保護機制zh_TW
dc.title (題名) Creation, Diffusion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Trade Service Industr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
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2014),2014批發零售業經營模式個案彙編,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
周廷鵬(2010),智慧財產-全球行銷獲利聖經,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
張柏承(2008),知識管理提升企業協同合作研究-食品貿易商與通路商,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蔡宏明(2007),台灣貿易產業發展策略,協助業者進入全球市場,網址:  
  http://www.npf.org.tw/2/1730
周延鵬(2006),營業機密外洩,好發期又來臨,網址:   https://law.moeasmea.gov.tw/modules.php?name=Content&pa=showpage&pid=515
陳英洲(2006),知識管理的整合性模式初探─知識的創造與保護.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許牧彥(2003),商業技術的創新─探索性模式與釋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林東清(2003),知識管理,台北市:智勝文化出版。
謝洪明, & 劉常勇(2002),知识管理战略,方法及其绩效研究,管理世界, (10), 85-92。
Heney Mintzberg 等著(2002),柯雅琪譯,組織學習,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許牧彥(2001),從知識的經濟特質談台灣專利制度的演進.知識資本在台灣(297-352頁),台北市:遠流出版。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常勇(2001),組織知識形成的過程.,網址:http://www. cme. org. tw/know/paper/paper7. html
林英峰(2000),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知識管理研討會,2004(9)。
張淑萍(2000),知識管理與資訊科技應用相關性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方世杰, &方世榮(2000),知識管理-觀念架構的建立,台北:商管科技學刊, 1(3) 。
杜長樹(2000),服務業知識管理創新與經營,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劉權瑩(1999),資訊服務業知識管理之研究─以台灣HP與台灣IBM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許士軍(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筆記,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
吳思華(1998),策略九說,二版,台北市:臉譜文化出版社。
馮震宇(1997),了解營業機密法(170-174),台北市:永然出版社
Nonaka, I., & Takeuchi, H.(1997),楊子江、王美音譯,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北市:遠流出版
謝銘洋、古清華、丁中原、張凱娜(1996),營業機密法解讀,月旦出版社。
Peter. F. Drucker (1994),後資本主義社會,台北市:時報出版。
Peter. F. Drucker(1988),新時代.新組織,哈佛商業評論-知識管理,天下文化出版。

英文
Beckman, T. (1997). 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ASTED.
Blackler, F. (1995). Knowledge, knowledge work and organizations: An overview and interpretation. Organization studies, 16(6), 1021-1046.
Davenport, T. and 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
Davenport, T., Process Innovation. Reengineering work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3.
Hedlund, G. (1994).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5(S2), 73-90.
Holmstrom, B., & Tirole, J. (1991). Transfer pricing and organizational form.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 Organization, 7(2), 201-228.
Nonaka, I., & Teece, D. J. (Eds.). (2001). Managing industrial knowledge: creation, transfer and utilization. Sage.
Drucker, P. (1998). From capitalism to knowledge society. The knowledge economy, 15-34.
Drucker, P. F. (1994). Post-capitalist society. Routledge.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lanyi, M. (1958). The study of man (p. 26).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sfuri, A., Motta, M., & Rønde, T. (2001).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s through workers’ mobil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53(1), 205-222.
Thomas Rønde, “Trade Secrets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Volume 10, Number 3, Fall 2001, 391–417
WTO(2016).Trade growth to remain subdued in 2016 as uncertainties weigh on global dema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to.org/english/news_e/pres16_e/pr768_e.htm
Yin, R.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 Beverly Hills.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