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甲骨塗辭研究:以塗朱甲骨為核心
甲骨塗辭研究:以塗朱甲骨為核心
作者 林雅雯
Lin, Ya Wen
貢獻者 林宏明
林雅雯
Lin, Ya Wen
關鍵詞 甲骨
塗辭
塗朱
塗墨
oracle bones
coloring of incised characters on oracle bones
cinnabar inscriptions
ink inscriptions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Aug-2016 17:40:38 (UTC+8)
摘要 「甲骨塗辭」乃指在甲骨刻辭筆畫中塗以朱、墨,以往學者將之稱為「塗朱/墨」或「填朱/墨」,這類刻辭在刻寫完成之後,以朱砂或墨填入刻痕。其中,塗朱甲骨色彩鮮明奪目,很早就受到學者注意,其目的有美觀、宗教意涵、重要訊息的不同說法。然而,受限於甲骨著錄多為黑白拓本形式、早期彩色印刷不發達,目前甲骨學界尚無學者對塗辭做出專門且深入的研究。所幸,近年來出版之甲骨著錄附有彩色相片,部分甲骨收藏單位架設數位資料庫,如中研院史語所,所能蒐羅之資料備於完善,為甲骨塗辭研究奠定基礎。

本文以「塗朱甲骨」作為主要討論對象,試圖將辭例或形狀完整的塗朱卜辭進行分類。首先於第二章探討塗朱甲骨的年代以及塗朱甲骨的幾項特徵,包含:牛胛骨骨面塗朱卜辭、犯兆塗朱卜辭、塗朱記事刻辭。第三章及第四章則以塗朱甲骨的形態進行討論,分別以顏色及辭例的完整度作為分類標準。以顏色劃分塗朱甲骨可分為三類:僅見塗朱者、朱墨褐三色同版者、朱墨或朱褐同版者。以辭例完整度可分成八類。
The incised characters on oracle bones rubbed with cinnabar or ink are called cinnabar inscriptions or ink inscription. The vermillion colored cinnabar used on the coloring of oracle bones is said to have religious messages or aesthetic purposes. Previously limited by the immature color printing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oracle bones inscriptions were mostly rubbing editions in black and white, and thus there are few in-depth studies on the coloring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But now a corpus of oracle bones is taking form, such as editions with color pictures and digitalization of oracle bones images by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cinnabar inscriptions on oracle bones, discuss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categorize them into three categories based on colors, and eight categories based on the intactness of the inscriptions.
The incised characters on oracle bones rubbed with cinnabar or ink are called cinnabar inscriptions or ink inscription. The vermillion colored cinnabar used on the coloring of oracle bones is said to have religious messages or aesthetic purposes. Previously limited by the immature color printing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oracle bones inscriptions were mostly rubbing editions in black and white, and thus there are few in-depth studies on the coloring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But now a corpus of oracle bones is taking form, such as editions with color pictures and digitalization of oracle bones images by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cinnabar inscriptions on oracle bones, discuss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categorize them into three categories based on colors, and eight categories based on the intactness of the inscription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1151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1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宏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雅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Ya 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雅雯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Ya 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Aug-2016 17:40:38 (UTC+8)
dc.date.available 2-Aug-2016 17:40:3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Aug-2016 17:40:3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151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58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15100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甲骨塗辭」乃指在甲骨刻辭筆畫中塗以朱、墨,以往學者將之稱為「塗朱/墨」或「填朱/墨」,這類刻辭在刻寫完成之後,以朱砂或墨填入刻痕。其中,塗朱甲骨色彩鮮明奪目,很早就受到學者注意,其目的有美觀、宗教意涵、重要訊息的不同說法。然而,受限於甲骨著錄多為黑白拓本形式、早期彩色印刷不發達,目前甲骨學界尚無學者對塗辭做出專門且深入的研究。所幸,近年來出版之甲骨著錄附有彩色相片,部分甲骨收藏單位架設數位資料庫,如中研院史語所,所能蒐羅之資料備於完善,為甲骨塗辭研究奠定基礎。

本文以「塗朱甲骨」作為主要討論對象,試圖將辭例或形狀完整的塗朱卜辭進行分類。首先於第二章探討塗朱甲骨的年代以及塗朱甲骨的幾項特徵,包含:牛胛骨骨面塗朱卜辭、犯兆塗朱卜辭、塗朱記事刻辭。第三章及第四章則以塗朱甲骨的形態進行討論,分別以顏色及辭例的完整度作為分類標準。以顏色劃分塗朱甲骨可分為三類:僅見塗朱者、朱墨褐三色同版者、朱墨或朱褐同版者。以辭例完整度可分成八類。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incised characters on oracle bones rubbed with cinnabar or ink are called cinnabar inscriptions or ink inscription. The vermillion colored cinnabar used on the coloring of oracle bones is said to have religious messages or aesthetic purposes. Previously limited by the immature color printing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oracle bones inscriptions were mostly rubbing editions in black and white, and thus there are few in-depth studies on the coloring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But now a corpus of oracle bones is taking form, such as editions with color pictures and digitalization of oracle bones images by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cinnabar inscriptions on oracle bones, discuss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categorize them into three categories based on colors, and eight categories based on the intactness of the inscriptions.en_US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incised characters on oracle bones rubbed with cinnabar or ink are called cinnabar inscriptions or ink inscription. The vermillion colored cinnabar used on the coloring of oracle bones is said to have religious messages or aesthetic purposes. Previously limited by the immature color printing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oracle bones inscriptions were mostly rubbing editions in black and white, and thus there are few in-depth studies on the coloring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But now a corpus of oracle bones is taking form, such as editions with color pictures and digitalization of oracle bones images by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This paper aims to examine the cinnabar inscriptions on oracle bones, discuss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categorize them into three categories based on colors, and eight categories based on the intactness of the inscriptions.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一) 甲骨著錄
     [日]天理大學天理教道友社編集、伊藤道治釋文:《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參考館藏品‧甲骨文字》,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7年。
     [日]白川靜:《甲骨文集》,東京:二玄社,1963年。
     [日]貝塚茂樹、伊藤道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1959年。
     [日]東洋文庫古代史硏究委員會編:《東洋文庫所藏甲骨文字》,東京:東洋文庫,1979年。
     [日]林泰輔:《龜甲獸骨文字》,日本三省堂石印本,1917年,富晉書社翻印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日]松丸道雄:《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圖版篇》,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1983年。
     [日]原田淑人:《周漢遺寶》,東京:國書刊行會,1981年。
     [日]荒木日呂子:《中島玉振舊藏的甲骨片》(中島玉振舊藏の甲骨片について),東京:創榮出版株式會社,1996年;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五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日]梅原末治:《河南安陽遺寶》,京都:同朋舍,1984年。
     [加]明義士(Menzies, James Mellon):《殷虛卜辭》(Oracle records from the waste of Yin),Shanghai:Kelly & Walsh,1917年。
     [加]許進雄編著:《明義士收藏甲骨》(The Menzies Collection of Shang Dynasty Oracle Bone),多倫多: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1972年。
     [加]許進雄編著:《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Oracle bones from the White and other collections),多倫多: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1979年。
     [法]雷煥章(Jean A. Lefeuvre)、利氏學社:《法國所藏甲骨錄》(Collections of oracular inscriptions in France),臺北:光啟出版社,1965年。
     [法]雷煥章(Jean A. Lefeuvre)、利氏學社:《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錄》(Several collections of oracular inscriptions in Germany,Switzerland,the Netherlands,Belgium),臺北:光啟出版社,1997年。
     [美]方法斂(Frank Herring Chalfant):《甲骨卜辭七集》(Seven Collections 0f Inscribed Oracle Bone),New York,1938年。收入嚴一萍編:《方法斂摹甲骨卜辭三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美]方法斂(Frank Herring Chalfant):《金璋所藏甲骨卜辭》(Hopkins Collection of the 1nscribed Oracle Bone),New York,1939年。收入嚴一萍編:《方法斂摹甲骨卜辭三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美]方法斂(Frank Herring Chalfant):《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The couling-chalfant collection of inscribed oracle bone),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收入嚴一萍編:《方法斂摹甲骨卜辭三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美]白瑞華(Roswell S. Britton):《甲骨五十片》(Fifty shang inscriptions),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1940年。
     [美]周鴻翔(Hung-hsiang Chou):《美國所藏甲骨錄》(Oracle bone colle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所編著:《小屯南地甲骨》,上海:中華書局,1980-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所編著:《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所編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國維編釋:《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藝術叢編第三集石印本,1917年。
     王襄:《簠室殷契徵文》,石印本,1925年;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年。
     何遂:《敘圃甲骨釋略》,影印本,1941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宋鎮豪、郭富純主編:《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宋鎮豪、趙鵬、馬季凡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李旦丘:《殷契摭佚》,北京:來薰閣書店,珂㼈版影印本,1941年;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旦丘:《殷契摭佚續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50年;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旦丘:《鐵雲藏龜零拾》,上海:中法出版委員會,1939年5月;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學勤、齊文心、[美]艾蘭(Sarah Allan):《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藏甲骨文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李學勤、齊文心、[美]艾蘭(Sarah Allan);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編輯:《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鍾淑、葛英會編著:《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河南省運臺古物監護委員會:《河南省運臺古物監護委員會》,臺北:河南省運臺古物監護委員會,2001年。
     金祖同:《殷契遺珠》,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金祖同:《龜卜》,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金毓黻輯、李孝定摹寫、蔣維崧釋文:《中央大學史學系所藏甲骨文字》國立中央大學史學系,1940年。
     段振美等編著:《殷墟甲骨輯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胡厚宣:《甲骨六錄》,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5年;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年。
     胡厚宣:《甲骨續存》,群聯出版社,1955年。
     胡厚宣:《甲骨續存補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胡厚宣:《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群聯出版社,1954年3月;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胡厚宣:《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北京:來薰閣書店,1951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胡厚宣:《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北京:來薰閣書店,1951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胡厚宣:《蘇德美日所見甲骨集》,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孫海波:《甲骨文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孫海波:《誠齋殷虛文字》,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容庚、瞿潤緡:《殷契卜辭》,哈佛燕京學社石印本,1933年,收於《殷契卜辭附釋文及文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年)。
     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文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衡:《凡將齋藏甲骨文字》,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商承祚:《殷契佚存》,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影印本,1933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商承祚:《福氏所藏甲骨文字》,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張秉權:《殷虛文字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上輯(一),1957年;上輯(二),1959年;中輯(一),1962年;中輯(二),1965年;下輯(一),1967年;下輯(二),1972年。
     曹瑋:《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2年。
     許進雄:《殷虛卜辭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郭沫若、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2年。
     郭沫若:《卜辭通纂》,東京:文求堂,1933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郭沫若:《殷契粹編》,東京:文求堂,1937年;日本東京三一書房重印本,1976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郭若愚編集:《殷契拾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陳邦懷:《甲骨文零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彭邦炯、謝濟、馬季凡:《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黃濬:《衡齋金石識小錄》,收於梁廷栴:《金石稱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黃濬:《鄴中片羽》,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葉玉森:《鐵雲藏龜拾遺》,影印本,1925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董作賓:《殷虛文字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董作賓:《殷虛文字甲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董作賓:《新獲卜辭寫本》,《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9年;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一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敬亭:《山東省博物館珍藏甲骨墨拓集》,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劉鶚:《鐵雲藏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劉體智:《善齋藏契萃編》,東京:文求堂,1937年;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蔣一安:《三代吉金漢唐樂石拓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戴春陽:《西北甲骨金文集錄》,蘭州:古籍書店,1990年。
     謝伯殳輯、[日]松丸道雄解題:《謝氏瓠廬殷墟遺文》,東京:汲古書院,1979年。
     鍾柏生:《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乙編.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前編》,國學叢刊三期三卷石印本,1911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後編》,藝術叢編第一集本,1916年;臺北:大通書局,1976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菁華》,實物照像影印本,富晉書社翻印本,1914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續編》,影印本,1933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羅振玉:《鐵雲藏龜之餘》,石印本,1915年;香港:香港書店,1972年。
     羅福成:《傳古別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嚴一萍編:《方法斂摹甲骨卜辭三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嚴一萍編:《北京大學國學門藏殷虛文字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
     
     (二) 甲骨工具書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李宗焜:《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臺北:中華書局,1988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臺北:中華書局,1989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曹錦炎、沈建華:《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劉釗、洪颺、張新俊:《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三) 專書
     [日]白川靜:《甲骨文的世界──古殷王朝的締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
     [韓]朴載福:《先秦卜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宇信:《中國甲骨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頁133-134。
     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
     吳浩坤、潘悠:《中國甲骨學史》,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鎮豪:《百年甲骨論著目》,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宋鎮豪主編:《張世放所藏甲骨集》,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
     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台北:台灣古籍,2002年。
     汪濤:《顏色與祭祀 : 中國古代文化中顏色涵義探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林宏明:《契合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林宏明:《醉古集—甲骨的綴合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一版,2008年三刷。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曾毅公:《甲骨綴合編》,北京:修文堂書店,1950年。
     黃天樹:《甲骨拼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黃天樹:《甲骨拼合續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黃天樹:《甲骨拼合三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
     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董作賓:《甲骨學五十年》,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共六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劉玉建:《中國古代龜卜文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集》,臺北:文淵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彙編》(圖版篇),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彙編》(釋文與考釋),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3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續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四) 單篇論文
     [美]白瑞華(Roswell S. Britton):〈Oracle-Bone Color Pigment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37年3月,vol.ii,no.1)。
     [美]皮其萊(A.A. Benedetti-Pichler):〈Microchemical Analysis of Pigments Used in the Fossae of the Incisions of Chinese Oracle Bones〉,《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Analytical》(1937年3月,Vol.ix,no.3)。
     李學勤:〈甲骨學的七個課題〉,《歷史研究》(1999年第5期),頁57-62。
     李學勤:〈關於甲骨的基礎知識〉,《歷史教學》(1959年第7期)。
     胡厚宣:〈卜辭同文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第2分,1947年),頁135-211。
     胡厚宣:〈武丁時五種記事刻辭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台北:大通書局,1972年),頁467-612。
     孫亞冰:〈百年來甲骨材料再統計〉,《中國文物報》(2003年5月9日)。
     張秉權:〈殷墟卜龜之卜兆及其有關問題〉,《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一輯(1954年6月)。
     張秉權:〈論成套卜辭〉《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四種上冊(1960年7月),頁289-401。
     張秉權:〈甲骨文的發現與骨卜習慣的考證〉,原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67年6月第37本下冊),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七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66-67。
     陳光宇:〈從「硃砂」到「不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一) 甲骨著錄
     [日]天理大學天理教道友社編集、伊藤道治釋文:《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參考館藏品‧甲骨文字》,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7年。
     [日]白川靜:《甲骨文集》,東京:二玄社,1963年。
     [日]貝塚茂樹、伊藤道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1959年。
     [日]東洋文庫古代史硏究委員會編:《東洋文庫所藏甲骨文字》,東京:東洋文庫,1979年。
     [日]林泰輔:《龜甲獸骨文字》,日本三省堂石印本,1917年,富晉書社翻印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日]松丸道雄:《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圖版篇》,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硏究所,1983年。
     [日]原田淑人:《周漢遺寶》,東京:國書刊行會,1981年。
     [日]荒木日呂子:《中島玉振舊藏的甲骨片》(中島玉振舊藏の甲骨片について),東京:創榮出版株式會社,1996年;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五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日]梅原末治:《河南安陽遺寶》,京都:同朋舍,1984年。
     [加]明義士(Menzies, James Mellon):《殷虛卜辭》(Oracle records from the waste of Yin),Shanghai:Kelly & Walsh,1917年。
     [加]許進雄編著:《明義士收藏甲骨》(The Menzies Collection of Shang Dynasty Oracle Bone),多倫多: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1972年。
     [加]許進雄編著:《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Oracle bones from the White and other collections),多倫多: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1979年。
     [法]雷煥章(Jean A. Lefeuvre)、利氏學社:《法國所藏甲骨錄》(Collections of oracular inscriptions in France),臺北:光啟出版社,1965年。
     [法]雷煥章(Jean A. Lefeuvre)、利氏學社:《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錄》(Several collections of oracular inscriptions in Germany,Switzerland,the Netherlands,Belgium),臺北:光啟出版社,1997年。
     [美]方法斂(Frank Herring Chalfant):《甲骨卜辭七集》(Seven Collections 0f Inscribed Oracle Bone),New York,1938年。收入嚴一萍編:《方法斂摹甲骨卜辭三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美]方法斂(Frank Herring Chalfant):《金璋所藏甲骨卜辭》(Hopkins Collection of the 1nscribed Oracle Bone),New York,1939年。收入嚴一萍編:《方法斂摹甲骨卜辭三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美]方法斂(Frank Herring Chalfant):《庫方二氏藏甲骨卜辭》(The couling-chalfant collection of inscribed oracle bone),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收入嚴一萍編:《方法斂摹甲骨卜辭三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美]白瑞華(Roswell S. Britton):《甲骨五十片》(Fifty shang inscriptions),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1940年。
     [美]周鴻翔(Hung-hsiang Chou):《美國所藏甲骨錄》(Oracle bone colle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所編著:《小屯南地甲骨》,上海:中華書局,1980-198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所編著:《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所編著:《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國維編釋:《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藝術叢編第三集石印本,1917年。
     王襄:《簠室殷契徵文》,石印本,1925年;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年。
     何遂:《敘圃甲骨釋略》,影印本,1941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宋鎮豪、郭富純主編:《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宋鎮豪、趙鵬、馬季凡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李旦丘:《殷契摭佚》,北京:來薰閣書店,珂㼈版影印本,1941年;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旦丘:《殷契摭佚續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50年;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旦丘:《鐵雲藏龜零拾》,上海:中法出版委員會,1939年5月;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學勤、齊文心、[美]艾蘭(Sarah Allan):《瑞典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藏甲骨文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李學勤、齊文心、[美]艾蘭(Sarah Allan);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編輯:《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鍾淑、葛英會編著:《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河南省運臺古物監護委員會:《河南省運臺古物監護委員會》,臺北:河南省運臺古物監護委員會,2001年。
     金祖同:《殷契遺珠》,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金祖同:《龜卜》,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金毓黻輯、李孝定摹寫、蔣維崧釋文:《中央大學史學系所藏甲骨文字》國立中央大學史學系,1940年。
     段振美等編著:《殷墟甲骨輯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胡厚宣:《甲骨六錄》,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5年;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年。
     胡厚宣:《甲骨續存》,群聯出版社,1955年。
     胡厚宣:《甲骨續存補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胡厚宣:《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群聯出版社,1954年3月;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胡厚宣:《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北京:來薰閣書店,1951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胡厚宣:《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北京:來薰閣書店,1951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胡厚宣:《蘇德美日所見甲骨集》,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孫海波:《甲骨文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年。
     孫海波:《誠齋殷虛文字》,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容庚、瞿潤緡:《殷契卜辭》,哈佛燕京學社石印本,1933年,收於《殷契卜辭附釋文及文編》(北京:北京圖書館,2000年)。
     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文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衡:《凡將齋藏甲骨文字》,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十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商承祚:《殷契佚存》,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影印本,1933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商承祚:《福氏所藏甲骨文字》,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張秉權:《殷虛文字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上輯(一),1957年;上輯(二),1959年;中輯(一),1962年;中輯(二),1965年;下輯(一),1967年;下輯(二),1972年。
     曹瑋:《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2年。
     許進雄:《殷虛卜辭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郭沫若、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上海:中華書局,1982年。
     郭沫若:《卜辭通纂》,東京:文求堂,1933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郭沫若:《殷契粹編》,東京:文求堂,1937年;日本東京三一書房重印本,1976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郭若愚編集:《殷契拾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陳邦懷:《甲骨文零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三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彭邦炯、謝濟、馬季凡:《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黃濬:《衡齋金石識小錄》,收於梁廷栴:《金石稱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黃濬:《鄴中片羽》,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葉玉森:《鐵雲藏龜拾遺》,影印本,1925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董作賓:《殷虛文字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董作賓:《殷虛文字甲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8年。
     董作賓:《新獲卜辭寫本》,《安陽發掘報告》第一期,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9年;收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一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劉敬亭:《山東省博物館珍藏甲骨墨拓集》,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劉鶚:《鐵雲藏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劉體智:《善齋藏契萃編》,東京:文求堂,1937年;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蔣一安:《三代吉金漢唐樂石拓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戴春陽:《西北甲骨金文集錄》,蘭州:古籍書店,1990年。
     謝伯殳輯、[日]松丸道雄解題:《謝氏瓠廬殷墟遺文》,東京:汲古書院,1979年。
     鍾柏生:《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乙編.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前編》,國學叢刊三期三卷石印本,1911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後編》,藝術叢編第一集本,1916年;臺北:大通書局,1976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菁華》,實物照像影印本,富晉書社翻印本,1914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羅振玉:《殷虛書契續編》,影印本,1933年;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羅振玉:《鐵雲藏龜之餘》,石印本,1915年;香港:香港書店,1972年。
     羅福成:《傳古別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嚴一萍編:《方法斂摹甲骨卜辭三種》,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嚴一萍編:《北京大學國學門藏殷虛文字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0年。
     
     (二) 甲骨工具書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李宗焜:《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臺北:中華書局,1988年。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臺北:中華書局,1989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曹錦炎、沈建華:《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
     劉釗、洪颺、張新俊:《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三) 專書
     [日]白川靜:《甲骨文的世界──古殷王朝的締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7年。
     [韓]朴載福:《先秦卜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王宇信、楊升南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王宇信:《中國甲骨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頁133-134。
     方稚松:《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
     吳浩坤、潘悠:《中國甲骨學史》,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鎮豪:《百年甲骨論著目》,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
     宋鎮豪主編:《張世放所藏甲骨集》,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
     李旼姈:《甲骨文例研究》,台北:台灣古籍,2002年。
     汪濤:《顏色與祭祀 : 中國古代文化中顏色涵義探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林宏明:《契合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林宏明:《醉古集—甲骨的綴合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張秉權:《甲骨文與甲骨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一版,2008年三刷。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曾毅公:《甲骨綴合編》,北京:修文堂書店,1950年。
     黃天樹:《甲骨拼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黃天樹:《甲骨拼合續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
     黃天樹:《甲骨拼合三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
     黃天樹:《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董作賓:《甲骨學五十年》,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共六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劉玉建:《中國古代龜卜文化》,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集》,臺北:文淵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彙編》(圖版篇),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彙編》(釋文與考釋),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3年。
     蔡哲茂:《甲骨綴合續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1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甲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塗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塗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塗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oracle bon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loring of incised characters on oracle bon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innabar inscription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k inscriptionsen_US
dc.title (題名) 甲骨塗辭研究:以塗朱甲骨為核心zh_TW
dc.title (題名) 甲骨塗辭研究:以塗朱甲骨為核心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