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獨輪車在幼兒園內的教育意涵 -奎山幼兒園幼童搬運牛奶日常活動的影像分析
Educational Meaning of Wheelbarrow in Kindergarten - Documentary Analysis to Children’s Daily Activity of Delivering the Milk in Kui-Shan Preschool
作者 曾舒萍
貢獻者 倪 鳴 香
曾舒萍
關鍵詞 幼兒
身體勞動
社會互動關係
社會化統整性活動課程
獨輪車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3-Aug-2016 10:46:59 (UTC+8)
摘要 本研究透過解析與詮釋奎山幼兒園幼童使用獨輪車來搬運牛奶的日常活動影片,來理解「獨輪車」存在於幼兒園的教育意涵。具體而言,即是以幼童透過使用獨輪車搬運牛奶的日常活動經驗為研究對象,探討該經驗如何在幼童的身體知覺、社會互動關係、勞動的身體經驗等面向上帶來學習。研究方法採「影像解讀分析」及「個人經驗訪談」兩個部分進行,前者主要從拍攝的12部幼童使用獨輪車搬運牛奶活動影片中選取其中具代表性的3部影片進行影像微觀解析;後者則訪談從奎山幼兒園直升至小學部三年級、六年級的學生各3名,共計6名,回觀其個人使用「獨輪車」之主觀經驗整。透過爬梳奎山學校歷史及創辦人熊慧英的「社會化統整性活動課程」教育理念,以及「獨輪車」在人類生活歷史演化圖像作為本研究之參照背景,以理解奎山幼兒園每日由3名幼童協同用獨輪車,在長達近400公尺的路途中為全班將「牛奶」搬回活動室的複雜任務,對幼童學習與發展的教育意涵。在資料解析與詮釋後,研究結果讓我們認識孩童共同協力推動「獨輪車」中,過程中的「衝突」將可帶來孩童間群性關係的拓展(合作、協商、解決問題)及養成觀點取替的能力;而為了能推動笨重難行的獨輪車,用力的同時孩童的身體自然會產生需要達成平衡的知覺;而象徵人類身體勞動經驗的「獨輪車」也在服務他者的搬運中,讓孩童完成以「勞動身體」作為認識自我的途徑,此也是熊慧英推動「社會化統整性活動課程」以建構幼童健全人格之教育目標所強調的一環。
By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documentaries of Kuei-shan Kindergarten which let children use wheelbarrow to transport milk, this thesis illustrates the educational meaning of wheelbarrow’s existence. Generally speaking, by using the daily practice of transporting milk by wheelbarrow, the study try to examine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children’s perception,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 and laboring’s body experience.
First of 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eelbarrow’s cultural history to clarify the symbolization of human laboring. In the second place, by introducing Kuei-shan Kindergarten’s 51 years history and the founder (Miss Xiong Hui-Ying)’s background, to demonstrate how she established “Socialize Integrated Curriculum ” through experiments. “Socialize Integrated Curriculum” use transporting milk as an example, to accomplish such difficult work, the three children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transport the milk back to their classroom daily by nearly 400 meters way.
In other words, by making 12 documentaries of how children transport milk by wheelbarrow, I observed the educational meaning of this daily practice. Then I picked 3 documentaries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my observation.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interview with 6 Kuei-sh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3 from the third grade, 3 from the sixth grade) who graduated from Kuei-shan Kindergarten, I review the educational meaning of the practice. To sum up,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Kindergartens should help children construct personality through “Socialize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cluding perception, challenge, labor and sociability, in order to fulfill modern children’s needs.

Key words: Child, Body of labor, Social Interaction,Sociability,Socialize Integrated Curriculum , wheelbarrow
參考文獻 一、 中英文部分
倪鳴香(2011)。思想的交響談台彎1960年代熊慧英的社會化統整性活動課程。論文發表於2011 寧波張雪門教育思想國際研討會,寧波。
Uwe Flick著; 李政賢, 廖志恒, 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
徐詩婷(2011)。熊慧英社會化統整性活動課程形成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陳淑菁 (2001)。揭開木牛流馬的奧妙: 動力與機械。高雄市 : 科工館。
郭治 (2001)。物理傳奇 :神祕的力。臺北市 : 國際村。
鄭若葵 (2005)。交通工具史話。臺北市 : 國家。
趙海明、許京生(2001)。中國古代發明圖話。香港 : 三聯出版發行 : 臺灣商務總代理。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2002)。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臺北市 : 師大書苑。
黃琇敏 (2009)。從獨生子女特點談獨生子女家庭的親職教育。臺北市 : 家庭教育雙月刊第19期:43。
王立天(2013)。奎山學校的孩童圖像。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 百年幼教論壇研討會:468-471。
Angela Wilkes作; Eric Thomas圖 (2011)。農場的歷史 : 從中世紀到現代。嘉義市 : 明山書局出版:28-29。
郭靜晃(2006) 。兒童心理學。臺北市 : 洪葉文化,,初版。
郭靜晃(1995) 。兒童的有伴關係發展。輯於張欣戊等著,《發展心理學》(第十二章)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Marion Dowlingmm著;蔡春美譯(2006)。幼兒個人.社會與情緒發展。臺北市 : 華騰文化出版。
陳幗眉、馮曉霞、龐麗娟(1995)。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中國 : 北京師範大學。
林風南,(1990)。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市:五南。第二版。
水心蓓(2005)。動作教育概念詮釋與定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8(2):383-384。
陳英三,(2009)。知覺動作訓練理論與實務系列一。臺南 : 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特教叢書地53輯。
莊司雅子著;傅王遜雪譯(1992)。福祿貝爾『人的教育』入門。臺北市 : 新民幼教。
Friedrich Frobe;陶明潔譯(1992)。人的教育。臺北市 : 亞太圖書。
白韜(1992)。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學說。上海市 : 上海書店。
陶行知(2008)。陶行知文集。南京 : 江蘇教育。
張泉均(1995)。著名教育家演講鑑賞。濟南:山東人民:231。
Kotnick, Jure(2011)。New Kindergarten Architecture: Guidelines & 37 Case Studies。Natl Book Network。
二、網路部分
陸紅兵 (2014年3月17日)。獨輪車的回憶。中國:東洋日報,第12 版,上網日期:2014年8月28日。網址:http://dyrb.zjol.com.cn/html/2014-03/17/content_689054.htm
維基百科(2014年3月1日)。獨輪車。上網日期:2014 年 8 月 29 日,網 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D%A8%E8%BC%AA%E8%BB%8A
維基百科(2014年5月18日)。台灣經濟史。上網日期:2014 年 10月14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7%B6%93%E6%BF%9F%E5%8F%B2
維基百科(2014年6月20日)。夏山學校。上網日期:2015 年 2月12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8F%E5%B1%B1%E5%AD%A6%E6%A0%A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101157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57013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倪 鳴 香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曾舒萍zh_TW
dc.creator (作者) 曾舒萍zh_TW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Aug-2016 10:46:59 (UTC+8)-
dc.date.available 3-Aug-2016 10:46:5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Aug-2016 10:46:5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1157013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66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幼兒教育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15701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透過解析與詮釋奎山幼兒園幼童使用獨輪車來搬運牛奶的日常活動影片,來理解「獨輪車」存在於幼兒園的教育意涵。具體而言,即是以幼童透過使用獨輪車搬運牛奶的日常活動經驗為研究對象,探討該經驗如何在幼童的身體知覺、社會互動關係、勞動的身體經驗等面向上帶來學習。研究方法採「影像解讀分析」及「個人經驗訪談」兩個部分進行,前者主要從拍攝的12部幼童使用獨輪車搬運牛奶活動影片中選取其中具代表性的3部影片進行影像微觀解析;後者則訪談從奎山幼兒園直升至小學部三年級、六年級的學生各3名,共計6名,回觀其個人使用「獨輪車」之主觀經驗整。透過爬梳奎山學校歷史及創辦人熊慧英的「社會化統整性活動課程」教育理念,以及「獨輪車」在人類生活歷史演化圖像作為本研究之參照背景,以理解奎山幼兒園每日由3名幼童協同用獨輪車,在長達近400公尺的路途中為全班將「牛奶」搬回活動室的複雜任務,對幼童學習與發展的教育意涵。在資料解析與詮釋後,研究結果讓我們認識孩童共同協力推動「獨輪車」中,過程中的「衝突」將可帶來孩童間群性關係的拓展(合作、協商、解決問題)及養成觀點取替的能力;而為了能推動笨重難行的獨輪車,用力的同時孩童的身體自然會產生需要達成平衡的知覺;而象徵人類身體勞動經驗的「獨輪車」也在服務他者的搬運中,讓孩童完成以「勞動身體」作為認識自我的途徑,此也是熊慧英推動「社會化統整性活動課程」以建構幼童健全人格之教育目標所強調的一環。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By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documentaries of Kuei-shan Kindergarten which let children use wheelbarrow to transport milk, this thesis illustrates the educational meaning of wheelbarrow’s existence. Generally speaking, by using the daily practice of transporting milk by wheelbarrow, the study try to examine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children’s perception,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 and laboring’s body experience.
First of 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eelbarrow’s cultural history to clarify the symbolization of human laboring. In the second place, by introducing Kuei-shan Kindergarten’s 51 years history and the founder (Miss Xiong Hui-Ying)’s background, to demonstrate how she established “Socialize Integrated Curriculum ” through experiments. “Socialize Integrated Curriculum” use transporting milk as an example, to accomplish such difficult work, the three children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transport the milk back to their classroom daily by nearly 400 meters way.
In other words, by making 12 documentaries of how children transport milk by wheelbarrow, I observed the educational meaning of this daily practice. Then I picked 3 documentaries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my observation.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interview with 6 Kuei-sh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3 from the third grade, 3 from the sixth grade) who graduated from Kuei-shan Kindergarten, I review the educational meaning of the practice. To sum up,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Kindergartens should help children construct personality through “Socialize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cluding perception, challenge, labor and sociability, in order to fulfill modern children’s needs.

Key words: Child, Body of labor, Social Interaction,Sociability,Socialize Integrated Curriculum , wheelbarrow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消逝的童年勞動身體經驗 1
第二節 奎山的獨輪車與社會化統整性活動課程的關係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二章 關於獨輪車的歷史與功能 7
第一節 爬梳歷史中獨輪車的身影 7
第二節 獨輪車運載的原理與功能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影像資料的採集與解析 26
第二節 訪談資料的採集與運用 3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37
第四章 影像案例分析 39
第一節 協調之中的日常漫步 39
第二節 你來我往的衝突 58
第三節 失衡中的汗流浹背 83
第四節 影像案例分析總結 104
第五章 獨輪車在幼兒園存在之教育意涵 109
第一節 幼童身體知覺之建構 109
第二節 社會互動關係之媒介 119
第三節 勞動作為認識自我的途徑 124
第四節 透過「社會化統整性活動課程」培養幼童能力 128
第六章 回顧與建議 131
第一節 幼兒園中該給幼童使用什麼樣的物件 131
第二節 影像研究方法 132
參考文獻 134
附件 136
附件一:奎山幼兒園家長研究同意說明書 136
附件二:奎山資深老師訪談同意書 138
附件三:奎山畢業校友訪談同意書 139
附件四:奎山小學部家長訪談同意說明書 140
附件五:訪談大綱 142

表目錄
表 3-1 拍攝影片簡介一覽表 27
表 3-2 奎山幼童搬運牛奶的日常活動影像分析步驟表 31
表 3-3 受訪者一覽表 33
表 3-4 受訪者一覽表 33

圖目錄
圖2-1 西元1300-1350年馬修巴黎(MATTHEW PARIS)所繪畫SS ALBAN AND AMPHIBALUS的生活 8
圖 2-2 西元900年前後在 VÉZELAY這個地方的獨輪車 8
圖2-3 西元1700-1900年歐洲農家生活的獨輪車 9
圖2-4 中國古代戰車 10
圖2-5 明代兩人操作的火戰車 11
圖2-6 三國時代諸葛亮的木牛流馬 12
圖2-7,北宋畫家張擇端繪的《清明上河圖》 12
圖2-8 明代獨輪手推車及應用圖(《皇都積勝圖》圖錄) 13
圖2-9 1941年中國浙江攝影作品一 15
圖2-10 1941年中國浙江市攝影作品二 15
圖2-11 台灣早期勞動者用肩挑賣木屐 16
圖 2-12 民國20年士林庄役場(士林區公所) 16
圖 2-13 台灣早期小販用兩輪推車賣布 17
圖 2-14 荷蘭人由瓜哇引進水牛,徹底改變台灣的農業(日制發行的明信片) 17
圖2-15台北市建築工地所使用的獨輪車 (曾舒萍,2014) 18
圖2-16 2014年奎山幼兒園搬運牛奶的獨輪車 18
圖2-17 第一種槓桿如:老虎鉗的槓桿原理 19
圖2-18 第二種槓桿如:獨輪車的槓桿原理 20
圖2-19第三種槓桿如:掃把的槓桿原理 20
圖2-20 獨輪車組成結構 21
圖2-21 上坡中的獨輪車 22
圖 2-22 下坡中的獨輪車 23
圖2-23 在前方視點的獨輪車,包括平衡及側翻狀態。 23
圖5-1 SCSMMOM 內臟發育曲線 110
圖5-2 FROSTIG, M.發展四階段與MOVEMENT EDUCATION達成課題之關係 114
圖7-1 德國柏林幼兒園幼童在沙坑使用的獨輪車 132
zh_TW
dc.format.extent 751643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1157013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幼兒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身體勞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互動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化統整性活動課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獨輪車zh_TW
dc.title (題名) 獨輪車在幼兒園內的教育意涵 -奎山幼兒園幼童搬運牛奶日常活動的影像分析zh_TW
dc.title (題名) Educational Meaning of Wheelbarrow in Kindergarten - Documentary Analysis to Children’s Daily Activity of Delivering the Milk in Kui-Shan Preschool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英文部分
倪鳴香(2011)。思想的交響談台彎1960年代熊慧英的社會化統整性活動課程。論文發表於2011 寧波張雪門教育思想國際研討會,寧波。
Uwe Flick著; 李政賢, 廖志恒, 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
徐詩婷(2011)。熊慧英社會化統整性活動課程形成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陳淑菁 (2001)。揭開木牛流馬的奧妙: 動力與機械。高雄市 : 科工館。
郭治 (2001)。物理傳奇 :神祕的力。臺北市 : 國際村。
鄭若葵 (2005)。交通工具史話。臺北市 : 國家。
趙海明、許京生(2001)。中國古代發明圖話。香港 : 三聯出版發行 : 臺灣商務總代理。
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2002)。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臺北市 : 師大書苑。
黃琇敏 (2009)。從獨生子女特點談獨生子女家庭的親職教育。臺北市 : 家庭教育雙月刊第19期:43。
王立天(2013)。奎山學校的孩童圖像。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 : 百年幼教論壇研討會:468-471。
Angela Wilkes作; Eric Thomas圖 (2011)。農場的歷史 : 從中世紀到現代。嘉義市 : 明山書局出版:28-29。
郭靜晃(2006) 。兒童心理學。臺北市 : 洪葉文化,,初版。
郭靜晃(1995) 。兒童的有伴關係發展。輯於張欣戊等著,《發展心理學》(第十二章)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Marion Dowlingmm著;蔡春美譯(2006)。幼兒個人.社會與情緒發展。臺北市 : 華騰文化出版。
陳幗眉、馮曉霞、龐麗娟(1995)。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中國 : 北京師範大學。
林風南,(1990)。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市:五南。第二版。
水心蓓(2005)。動作教育概念詮釋與定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8(2):383-384。
陳英三,(2009)。知覺動作訓練理論與實務系列一。臺南 : 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特教叢書地53輯。
莊司雅子著;傅王遜雪譯(1992)。福祿貝爾『人的教育』入門。臺北市 : 新民幼教。
Friedrich Frobe;陶明潔譯(1992)。人的教育。臺北市 : 亞太圖書。
白韜(1992)。陶行知的生平及其學說。上海市 : 上海書店。
陶行知(2008)。陶行知文集。南京 : 江蘇教育。
張泉均(1995)。著名教育家演講鑑賞。濟南:山東人民:231。
Kotnick, Jure(2011)。New Kindergarten Architecture: Guidelines & 37 Case Studies。Natl Book Network。
二、網路部分
陸紅兵 (2014年3月17日)。獨輪車的回憶。中國:東洋日報,第12 版,上網日期:2014年8月28日。網址:http://dyrb.zjol.com.cn/html/2014-03/17/content_689054.htm
維基百科(2014年3月1日)。獨輪車。上網日期:2014 年 8 月 29 日,網 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D%A8%E8%BC%AA%E8%BB%8A
維基百科(2014年5月18日)。台灣經濟史。上網日期:2014 年 10月14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7%B6%93%E6%BF%9F%E5%8F%B2
維基百科(2014年6月20日)。夏山學校。上網日期:2015 年 2月12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8F%E5%B1%B1%E5%AD%A6%E6%A0%A1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