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男性幼教工作者生活世界的探究:性別刻板印象的抵抗與轉化
Inquiry of the male preschool teacher`s life world: Resis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against gender stereotype
作者 李詩媛
貢獻者 張盈堃
李詩媛
關鍵詞 男性幼教工作者
另類陽剛氣質
多元的抗拒類型
male preschool teacher
alternative masculinities
multiple resistance type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3-Aug-2016 10:47:18 (UTC+8)
摘要 幼教工作者不論在中西方社會皆帶給人們一種社會聲望低、薪資水平低與專業認同感低等既存的刻板印象,雖現今社會大力提倡男女平權、消弭性別刻板印象,但性別盲者不在少數,以學齡前幼兒師資培育為例,普羅大眾對「保姆」、「幼教老師」的第一印象仍是女性,故本研究核心主軸圍繞在幼教現場中的單一性別化現象,並關注兩個焦點,分別是(一)男性幼教工作者的優劣勢;與(二)探究男性幼教工作者面對性別刻板印象的抵抗與轉化。本研究透過四位男性幼教工作者的訪談,主要發現如下:
(一)既轉化又鞏固性別刻板印象:男性幼教工作者企圖轉化幼教高度性別化時,其實同時也無意識地在歌頌陽剛氣質,故男性幼教工作者的出現不等於可消弭性版刻版印象,反而無形之中更加鞏固傳統的性別二元區分。
(二)另類的陽剛展現:性別是多元的,男性化與女性化都不是反映特定的行為,他們會藉由不同的策略發展出不同的因應方式來處理性別身份。有些男性幼教工作者選擇消滅男性性別身份,採取傳統女性角色,在情感方面可較輕易地消弭與同事、家長、幼兒間的劃界關係;有些男性教師為讓性別認同突顯重要,選擇創造另類活動,他們會發展出大量的戶外活動,更著重培養幼兒體能。
(三)多元的抗拒類型:藉由四位幼教工作者的訪談,研究者整理出四種抗拒類型,分別是單刀直入型、頑強不屈型、春雨潤物型與借風使舵型的抗拒,教師可依其所處情況,採取不同的抗拒類型。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people have a certain gender stereotype toward preschool teachers. No matter in eastern or western societies, preschool teachers are in a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low occupational prestige. Although the current society advocates the equal rights for men and women, dispelling gender stereotypes, there are still “gender-blindness” people as the majority. For example, the first image of the publics for "babysitter" or “preschool teacher” is often considered as a job for women. This study aims to emphasize the phenomenon of female as majority in kindergartens, and focus on the two points: (1)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ale early preschool teachers. (2) the resis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mal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against the process of gender stereotypes. This study interviews four male preschool teachers, and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Both transform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gender stereotype: Male preschool teachers try to transform against the highly single-gender phenomenon,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consolidated their masculinity, maybe these male preschool teachers wouldn’t put an end to the gender stereotypes, but to consolidate the traditional gender distinction on the contrary.
(2) Alternative masculinities: Gender is diverse, masculine and feminine are not reflected in a single type, they will be different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Some male choose to destroy their masculinities in kindergarten, and take the traditional female role to easily eliminat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parents, children and colleagues; some male teachers consider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emphasize masculine identity, so they choose to develop a lot of outdoor activities, and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children`s physical fitness.
(3) The diversities of resistant strategy: Through four preschool teachers’ interviews, the researcher sorted out the four resistance tactics, which are straightforward type, indomitable type, tenderness type and speculation type resist. Teachers should take a different resistance strategies depending on different situations.
參考文獻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原作者:P. Freire)。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68)
王雅各(1996)。男性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婦女研究通訊》,41,1-6。
王旭萍(2004)。一位資深女性幼教老師的專業發展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所,新竹市。
王采薇(2012)。「他」山之「實」:西方男性幼教工作人員研究之文獻回顧與評析 。收錄於女學會、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台灣經驗(181-208頁)。臺北市:巨流。
王靜珠(2012)。王靜珠文集下:幼兒教育篇。臺北市:五南。
江麗美(譯)(1999)。幼教典範–六個傑出的幼教老師《The good preschool teacher: Six teachers reflect on their lives》(原作者: W. Ayers)。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89)
呂翠夏、顏嘉辰(2005)。查甫教幼稚園?男性幼教教師的性別角色建構與定位。兒童與教育研究,1,1-21。
李天健(2007)。Paulo Freire批判意識概念重建及其在社區大學實踐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余治瑩(譯)(2001)。奧利佛是個娘娘腔《Oliver Button Is a Sissy》(原作者:T. dePaola)。臺北市:三之三。(原著出版年:1900)
吳嘉惠(2002)。杜榮琛教師專業發展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吳慧梅(2011)。田園舞者-一位幼教老師自我成長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林曉萍(2000)。轉化困境到出路-一個原住民老師的生命、行動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林志昇(2003)。一位資深幼教工作者的生命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臺北市。
林邦文(譯)(2008)。解放教育學:轉化教育對話錄。(原作者:I. Shor、 P. Freire)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87)
林芳誼(2010)。十二年回首-一位私幼教師之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花蓮縣。
尚衡(譯)(1992)。性意識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e》(原作者:M. Foucault)。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76)
武藍蕙(2007年3月)。從批判教育學的觀點檢視幼兒園教師的專業自主,學校教師的日常生活世界。「批判教育學的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新北市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
范信賢(1995)。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對國小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新竹市。
洪孟華(2003)。國小教師增權賦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英國文學與文化資料庫(2009年7月20)。Antonio Gramsci基本資料。取自http://english.fju.edu.tw/lctd/list/TheoristsIntro.asp?T_ID=17
胡美智(2011)。從女性主義觀點探究幼教工作者之生命經驗。慈濟大學教育究學刊,7,287-316。
師瓊璐(2000)。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徐瑞珠(譯)(1992)。情緒管理的探索《The Managed Heart》(原作者:A. Hochschild)。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83)
徐明佑(2010)。自己的路,勇敢的走:一位男性幼教師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幼稚園教師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秘舒、凌旻華譯(2013)。學做工《Learning to Labour》(原作者:P. Willis)。南京:譯林。(原著出版年:1977)
陳兆慶(2001)。一位幼教男老師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佑任(2002)。他們的故事:三位國小男性教育人員的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陳怡文(2004)。轉化性知識份子與教育實踐-以社區大學教師為例的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伯璋、張盈堃(2006)。解放的場所與實踐:批判教育學的關懷。教育研究月刊,146,20-32。
陳儒晰(譯)(2007)。教師是知識份子《Teacher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原作者:H. Giroux)。臺北市:高等教育。(原著出版年:1988)
陳景堂(2011)。「哥哥」背著洋娃娃–男性幼兒教育工作者經驗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花蓮縣。
張建成(2002)。主體的解放:批判教學論的觀點。載於作者(主編),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181-208頁)。臺北市:學富。
張盈堃(2000)。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1,25-58。
張盈堃、郭瑞坤(2005)。批判教育學只是個名:關於翻譯政治的討論。「華文文化研究會議」,新竹市交通大學。
張盈堃(2010)。霸權陽剛氣質-以工作與學校場域為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9,97-105。
張盈堃、根秀欽(2012)。原住民娘娘腔男同志其陽剛氣質的規訓與抵抗-以臺灣魯凱族校園田野為例。載於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臺灣經驗(139-178頁)。臺北市:巨流。
張純子(2010)。幼教工作者專業認同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
郭丁熒(2004)。教師圖像:教師社會學研究。高雄市:復文。
郭道遠(2012)。「化」與「話」:男性彩妝師的職場經驗探究。收錄於女學會、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臺灣經驗(209-246頁)。臺北市:巨流。
教育部(2011)。幼兒園教職員數【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973&Page=20272&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c
莊振參(2005)。性別角色與生涯選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莊懷親(2012)。男男自語-一位幼教男教師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黃郁芳(2006)。一位資深教師的專業發展歷程與實踐智慧-廖美菊的教師生涯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黃婕涵(2009)。跨越性別的藩籬-三位男幼教老師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台北縣。
黃鴻文(2011)。抗拒乎?拒絕乎?偏差乎。-學生文化研究中抗拒概念之誤用與澄清。教育研究集刊,54(3):123-154。
黃琬玲(2013)。男性操演幼兒教育及照顧角色-重構社會性別的新劇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葉子勝(2003)。Giroux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之研究:兼論其對臺灣教師與師資培育課程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童筠真(2012)。一位幼教師之專業成長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馮朝霖(2004)。駱駝、獅子與孩童-尼采精神三變說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學的起源。教育研究月刊,122,5-13。
溫韋勛(2006)。三位幼稚園男性教師性別角色類型、職業態度與職業適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臺中縣。
楊秀慧(2007)。幼教師的在職進修與成長-一位幼教師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臺中縣。
楊婷喬(2014)。歷史脈絡下臺灣師資培育制度與理想教師特質轉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詹欣怡(2007)。一位男性幼教教師的新任經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蔡雅惠(2006)。國中小學生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與職業興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劉北成等(譯)(1992)。規訓與懲罰(原作者:M. Foucault)。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77)
劉美琪(2005)。當芒花搖曳-一位國小教師哀傷與憤怒生命探究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謝佩珊(2002)。回首杏壇總是情-描繪一位即將退休的國小教師生命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藍惠寧(1999)。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解放教育(哲)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桃園縣。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家庭。臺北市:行人。
蕭靖融(2011)。Paulo Freire教師圖像之研究: 以《教師即文化工作者》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西文文獻
Aronowitz, S., & Giroux, H. A. (1985). Radical education and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9(3), 48-63.
Connell, R. W. (1995). Masculinitie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nnell, R. W. (1996). Teaching the boys: News research on masculinity, and gender strategies for school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8, 206-35.
Connell, R. W. (2002). Studying men and masculinity. Resource in Feminist Research, 29(1-2), 43-56.
Farquhar, S. E. (1997). Are male teachers really necessa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ew Zealand Asspciation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National Conference, Auckland.
Gee, J. P.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2n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Sumsion, J. (2000). Negotiating otherness: A male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gender positio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8, 129-140.
Williams, C. L. (1988).Gender differences at work: Women and men in the non-traditional occupation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所
102157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157014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盈堃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詩媛zh_TW
dc.creator (作者) 李詩媛zh_TW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3-Aug-2016 10:47:18 (UTC+8)-
dc.date.available 3-Aug-2016 10:47:1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3-Aug-2016 10:47:18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2157014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66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幼兒教育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701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幼教工作者不論在中西方社會皆帶給人們一種社會聲望低、薪資水平低與專業認同感低等既存的刻板印象,雖現今社會大力提倡男女平權、消弭性別刻板印象,但性別盲者不在少數,以學齡前幼兒師資培育為例,普羅大眾對「保姆」、「幼教老師」的第一印象仍是女性,故本研究核心主軸圍繞在幼教現場中的單一性別化現象,並關注兩個焦點,分別是(一)男性幼教工作者的優劣勢;與(二)探究男性幼教工作者面對性別刻板印象的抵抗與轉化。本研究透過四位男性幼教工作者的訪談,主要發現如下:
(一)既轉化又鞏固性別刻板印象:男性幼教工作者企圖轉化幼教高度性別化時,其實同時也無意識地在歌頌陽剛氣質,故男性幼教工作者的出現不等於可消弭性版刻版印象,反而無形之中更加鞏固傳統的性別二元區分。
(二)另類的陽剛展現:性別是多元的,男性化與女性化都不是反映特定的行為,他們會藉由不同的策略發展出不同的因應方式來處理性別身份。有些男性幼教工作者選擇消滅男性性別身份,採取傳統女性角色,在情感方面可較輕易地消弭與同事、家長、幼兒間的劃界關係;有些男性教師為讓性別認同突顯重要,選擇創造另類活動,他們會發展出大量的戶外活動,更著重培養幼兒體能。
(三)多元的抗拒類型:藉由四位幼教工作者的訪談,研究者整理出四種抗拒類型,分別是單刀直入型、頑強不屈型、春雨潤物型與借風使舵型的抗拒,教師可依其所處情況,採取不同的抗拒類型。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people have a certain gender stereotype toward preschool teachers. No matter in eastern or western societies, preschool teachers are in a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low occupational prestige. Although the current society advocates the equal rights for men and women, dispelling gender stereotypes, there are still “gender-blindness” people as the majority. For example, the first image of the publics for "babysitter" or “preschool teacher” is often considered as a job for women. This study aims to emphasize the phenomenon of female as majority in kindergartens, and focus on the two points: (1)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ale early preschool teachers. (2) the resis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mal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against the process of gender stereotypes. This study interviews four male preschool teachers, and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Both transform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gender stereotype: Male preschool teachers try to transform against the highly single-gender phenomenon,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consolidated their masculinity, maybe these male preschool teachers wouldn’t put an end to the gender stereotypes, but to consolidate the traditional gender distinction on the contrary.
(2) Alternative masculinities: Gender is diverse, masculine and feminine are not reflected in a single type, they will be different strategie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Some male choose to destroy their masculinities in kindergarten, and take the traditional female role to easily eliminate the boundaries between parents, children and colleagues; some male teachers consider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emphasize masculine identity, so they choose to develop a lot of outdoor activities, and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children`s physical fitness.
(3) The diversities of resistant strategy: Through four preschool teachers’ interviews, the researcher sorted out the four resistance tactics, which are straightforward type, indomitable type, tenderness type and speculation type resist. Teachers should take a different resistance strategies depending on different situation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訪談焦點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6
第四節 研究對象 15
第五節 論文章節規劃 22
第貳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觀點 23
第一節 教師社會學探討 23
第二節 批判教育學觀點 38
第三節 本章總結 48
第參章 男性幼教工作者的優劣勢 49
第一節 男性幼教工作者的原罪 49
第二節 男性幼教工作者的優勢 57
第三節 本章總結 63
第肆章 抵抗與轉化行動 67
第一節 單刀直入型的A老師 67
第二節 春雨潤物型的C老師 73
第三節 頑強不屈型的B老師 87
第四節 借風使舵型的D老師
第五節 本章總結 110
第伍章 結論 117
第一節 研究回顧 117
第二節 研究發現 120
第三節 後臺續說 125
參考文獻 129
附錄 135
zh_TW
dc.format.extent 889707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157014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男性幼教工作者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另類陽剛氣質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多元的抗拒類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male preschool teacher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lternative masculiniti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ultiple resistance typeen_US
dc.title (題名) 男性幼教工作者生活世界的探究:性別刻板印象的抵抗與轉化zh_TW
dc.title (題名) Inquiry of the male preschool teacher`s life world: Resis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against gender stereotyp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原作者:P. Freire)。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68)
王雅各(1996)。男性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婦女研究通訊》,41,1-6。
王旭萍(2004)。一位資深女性幼教老師的專業發展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所,新竹市。
王采薇(2012)。「他」山之「實」:西方男性幼教工作人員研究之文獻回顧與評析 。收錄於女學會、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台灣經驗(181-208頁)。臺北市:巨流。
王靜珠(2012)。王靜珠文集下:幼兒教育篇。臺北市:五南。
江麗美(譯)(1999)。幼教典範–六個傑出的幼教老師《The good preschool teacher: Six teachers reflect on their lives》(原作者: W. Ayers)。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89)
呂翠夏、顏嘉辰(2005)。查甫教幼稚園?男性幼教教師的性別角色建構與定位。兒童與教育研究,1,1-21。
李天健(2007)。Paulo Freire批判意識概念重建及其在社區大學實踐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余治瑩(譯)(2001)。奧利佛是個娘娘腔《Oliver Button Is a Sissy》(原作者:T. dePaola)。臺北市:三之三。(原著出版年:1900)
吳嘉惠(2002)。杜榮琛教師專業發展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吳慧梅(2011)。田園舞者-一位幼教老師自我成長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林曉萍(2000)。轉化困境到出路-一個原住民老師的生命、行動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林志昇(2003)。一位資深幼教工作者的生命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臺北市。
林邦文(譯)(2008)。解放教育學:轉化教育對話錄。(原作者:I. Shor、 P. Freire)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87)
林芳誼(2010)。十二年回首-一位私幼教師之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花蓮縣。
尚衡(譯)(1992)。性意識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e》(原作者:M. Foucault)。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76)
武藍蕙(2007年3月)。從批判教育學的觀點檢視幼兒園教師的專業自主,學校教師的日常生活世界。「批判教育學的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新北市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
范信賢(1995)。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對國小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新竹市。
洪孟華(2003)。國小教師增權賦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英國文學與文化資料庫(2009年7月20)。Antonio Gramsci基本資料。取自http://english.fju.edu.tw/lctd/list/TheoristsIntro.asp?T_ID=17
胡美智(2011)。從女性主義觀點探究幼教工作者之生命經驗。慈濟大學教育究學刊,7,287-316。
師瓊璐(2000)。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徐瑞珠(譯)(1992)。情緒管理的探索《The Managed Heart》(原作者:A. Hochschild)。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83)
徐明佑(2010)。自己的路,勇敢的走:一位男性幼教師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幼稚園教師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秘舒、凌旻華譯(2013)。學做工《Learning to Labour》(原作者:P. Willis)。南京:譯林。(原著出版年:1977)
陳兆慶(2001)。一位幼教男老師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佑任(2002)。他們的故事:三位國小男性教育人員的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陳怡文(2004)。轉化性知識份子與教育實踐-以社區大學教師為例的質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伯璋、張盈堃(2006)。解放的場所與實踐:批判教育學的關懷。教育研究月刊,146,20-32。
陳儒晰(譯)(2007)。教師是知識份子《Teacher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原作者:H. Giroux)。臺北市:高等教育。(原著出版年:1988)
陳景堂(2011)。「哥哥」背著洋娃娃–男性幼兒教育工作者經驗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花蓮縣。
張建成(2002)。主體的解放:批判教學論的觀點。載於作者(主編),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181-208頁)。臺北市:學富。
張盈堃(2000)。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的教育實踐。教育與社會研究,1,25-58。
張盈堃、郭瑞坤(2005)。批判教育學只是個名:關於翻譯政治的討論。「華文文化研究會議」,新竹市交通大學。
張盈堃(2010)。霸權陽剛氣質-以工作與學校場域為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9,97-105。
張盈堃、根秀欽(2012)。原住民娘娘腔男同志其陽剛氣質的規訓與抵抗-以臺灣魯凱族校園田野為例。載於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臺灣經驗(139-178頁)。臺北市:巨流。
張純子(2010)。幼教工作者專業認同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
郭丁熒(2004)。教師圖像:教師社會學研究。高雄市:復文。
郭道遠(2012)。「化」與「話」:男性彩妝師的職場經驗探究。收錄於女學會、張盈堃、吳嘉麗(主編),陽剛氣質:國外論述與臺灣經驗(209-246頁)。臺北市:巨流。
教育部(2011)。幼兒園教職員數【原始數據】。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973&Page=20272&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c
莊振參(2005)。性別角色與生涯選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莊懷親(2012)。男男自語-一位幼教男教師的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黃郁芳(2006)。一位資深教師的專業發展歷程與實踐智慧-廖美菊的教師生涯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黃婕涵(2009)。跨越性別的藩籬-三位男幼教老師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台北縣。
黃鴻文(2011)。抗拒乎?拒絕乎?偏差乎。-學生文化研究中抗拒概念之誤用與澄清。教育研究集刊,54(3):123-154。
黃琬玲(2013)。男性操演幼兒教育及照顧角色-重構社會性別的新劇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葉子勝(2003)。Giroux教師作為轉化型知識份子之研究:兼論其對臺灣教師與師資培育課程之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童筠真(2012)。一位幼教師之專業成長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馮朝霖(2004)。駱駝、獅子與孩童-尼采精神三變說與批判教育學及另類教育學的起源。教育研究月刊,122,5-13。
溫韋勛(2006)。三位幼稚園男性教師性別角色類型、職業態度與職業適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臺中縣。
楊秀慧(2007)。幼教師的在職進修與成長-一位幼教師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臺中縣。
楊婷喬(2014)。歷史脈絡下臺灣師資培育制度與理想教師特質轉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詹欣怡(2007)。一位男性幼教教師的新任經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蔡雅惠(2006)。國中小學生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與職業興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劉北成等(譯)(1992)。規訓與懲罰(原作者:M. Foucault)。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77)
劉美琪(2005)。當芒花搖曳-一位國小教師哀傷與憤怒生命探究的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謝佩珊(2002)。回首杏壇總是情-描繪一位即將退休的國小教師生命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藍惠寧(1999)。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解放教育(哲)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桃園縣。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家庭。臺北市:行人。
蕭靖融(2011)。Paulo Freire教師圖像之研究: 以《教師即文化工作者》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西文文獻
Aronowitz, S., & Giroux, H. A. (1985). Radical education and 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9(3), 48-63.
Connell, R. W. (1995). Masculinitie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nnell, R. W. (1996). Teaching the boys: News research on masculinity, and gender strategies for school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8, 206-35.
Connell, R. W. (2002). Studying men and masculinity. Resource in Feminist Research, 29(1-2), 43-56.
Farquhar, S. E. (1997). Are male teachers really necessa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ew Zealand Asspciation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National Conference, Auckland.
Gee, J. P. (2006).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2nd ed.). New York, NY: Routledge.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Sumsion, J. (2000). Negotiating otherness: A male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gender positio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 8, 129-140.
Williams, C. L. (1988).Gender differences at work: Women and men in the non-traditional occupation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