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倪鳴香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趙偉婷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趙偉婷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6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9-Aug-2016 14:34:29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9-Aug-2016 14:34:29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9-Aug-2016 14:34:29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98157017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99848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幼兒教育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8157017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這是一篇思考生死真相及生命真義的論文,藉由自身在經歷父親死亡後,為求釐清死亡的面貌,採用自我敘說作為起點,道出與父親共處的生命故事。故事內描繪眼中的父親圖像,突顯與父親強烈的依附情感,面對父親的離世所引發重大失落、極度悲傷之負面情緒,隨著時間的流動,自覺該跳脫此一低靡的情境。而這份自覺來自於體悟人無法掌握出生的時機和選擇死亡的方式,無法決定生命的兩端,那父親生死兩端要如何活出意義與價值,是本研究想要去彰顯及探討。 透過母親的敘述訪談輔佐採集父親的資料,整全父親的生命故事。然而訪談母親的同時也消解過去自身對母親和哥哥的心結,重新締結良好關係,避免可能的終生遺憾。 最後,帶著對生死理解後的安身立命,本研究在力圖將生死的愛與關懷拓展延伸至幼兒教育,闡述處理幼兒的喪親之痛中「教師陪伴」的必要性,不僅要容許幼兒有悲傷的權力,並協助幼兒學習與悲傷相處,同時給予幼兒擁抱及正面的關懷。在強調生命教育皆與每個人生命發展有緊密的關聯下,安頓自身生死之心境質變的同時,自我探究追尋理解生命的本質,乃是為了把握未來活出生命的色彩與美好。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序曲 8第一章 緒論 13壹、搭起愛的橋樑 14貳、研究的搭建 15第二章 生命軌跡的遊走 18壹、窺探生活經驗的意義 21貳、理解生命故事的價值 23參、母親的點燈 26肆、待解的生死議題 28伍、這一夜‧這一頁,我們說好不許哭 30第三章 父親的在與不在 32壹、我眼中的父親圖像 32一、父親是我生命的天使 32二、父親的待我之道 39貳、我記得的父女關係 44一、跟屁蟲 44二、小大人 45三、分離的焦慮 46四、上輩子的情人 47五、有吵有糖吃 48六、眼中閃亮的一顆星 49七、不聽話的孩子 49八、最暖的牽掛 51九、英雄也會哭 51十、換我照顧你 54參、生死的交界 56一、最後的畫面 56二、白色布紗和白色塑膠套 60三、紅黃色紙蓮花 62四、黑色喪服和黑色雨傘 64五、最珍惜的東西 66第四章 終究,得回頭再看見父親一眼 68壹、父親的成長背景 69貳、父親與母親的緣定 72一、父親的原性格 73二、克服難關的婚姻 74參、各持己見的教育後作用力 76肆、與父親與母親關係的質變 79一、母親也許是對的 80二、母親的轉變 82三、請原諒我 83第五章 生死的另一篇章 87壹、生命的節奏 87貳、再看看自己 88參、給幼稚園教師的一封信 98第六章 與父親書信的往來 103壹、給父親的一封信 103貳、父親捎來的一封信 116參考書目 118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3398982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7017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生命故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自我探究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生命教育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Life Story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elf-Exploration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Life Education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思念的回映:父女關係形塑歷程之自我探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oughts of Reverberation:Self-exploration in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Shaping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金貴,張作驥(2009)。爸…你好嗎?。http://blog.xuite.net/changfilm/father?st=c&p=1&w=1724935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丁興祥校閱。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1993)原著。敘說分析(Narrative Analysis)。台北:五南。王邦雄(1985)。緣與命。台北:漢光文化。王震武、林文瑛(1994)。教育的困境與改革的困境。台北市:桂冠。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 (2004)。吳芝儀校閱。Michele L. Crossley (2000) 原著。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 (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self,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嘉義:濤石文化。朱自清(1990)。背影。台北:金楓。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吳芝儀(譯)(2008)。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 Tamar Zilber (1998) 原著。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嘉義:濤石文化。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臺北:心理。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2006)。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原作者:J.W. Worden)。臺北:心理。李俐歆(2009)。再現台灣。台中:莎士比亞。易之新(譯)(2000)。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金恩‧康姆斯(Gene Combs)(1999)原著。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Narrative therapy)。台北:張老師。卓格多傑(2007)。大圓滿:佛陀的終極理念。台北縣中和市:久又達文化。周月明(2015)。你偏心!為什麼每次都要我讓弟弟?有效化解手足爭執15招。台北市:華文經典。林尹、高明(1991)。中文大辭典。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洪漢鼎等(譯)。詮釋學經典文選(上)(原著作:G.A.F.Ast)。台北市:桂冠。范信賢(2005)。期待一種帶有敘事性質的敘說研究方法論。應用心理研究,26,19-21。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倪鳴香(2004)。敘述訪談與傳記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18,26-31。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高淑清校閱。Max van Manen(1990)原著。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 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2nd ed.)。嘉義:濤石文化。張定綺(譯)(2009)。布萊克‧摩里森(Blake Morrison)(1993)原著。最後的告別(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台北:臺灣商務。張淑美(2001)。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載於郭聰貴(主編),生命教育,(1-16)。台南:南師院輔導處。馬志國(2012年7月)。我為何總是亂吃醋。新天地雜誌,7,39。徐憑(譯)(2003)。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堅強(原作者:Maxine Schnall)。台北市:張老師。許玉來、成蒂、林方皓、陳美琴、楊筱華、葛書倫、呂嘉惠(譯)(2002)。Doka, Kenneth J.(1996)原著。與悲傷共渡-走出親人遽逝的喪慟(Living with grief after sudden loss:suicide, homicide, accident, heart attack, stroke)。台北:心理。許玉容(2014)。枯木又逢春:悲傷的面對與處理。載於紀潔芳、張淑美(主編),生死關懷與生命教育(10:4-10:24)。新北:新頁圖書。莊慧秋等(1993)。中國人的姻緣觀。台北:張老師。傅偉勳 (2010)。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六版)。台北:正中。鈕則誠(2010)。生命教育:人生啟思錄。臺北:洪葉文化。游賀凱 (2007)。孤獨行者朝向麥田捕手:自殺者遺族的敘說與實踐。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蔡敏玲、余曉雯(譯 )(2003)。D.Jean Clandinin & F. Michael Connelly (2000) 原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 Narrative Inquiry :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心理。蔡婉緩(2011)。漫遊竹塹:新竹古蹟導覽。新竹市:竹市文化局。黎雅麗(譯)(2003)。活在當下(原作者: Barbara Angelis)。臺北:天下文化。賴誠斌、丁興祥(2005)。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蕭菊貞(2001)。銀簪子-終究,我得回頭看見自己。台北:時報文化。戴寶村(2007)。簡明台灣史。南投市:台灣文獻館。蘇絢慧(2003)。請容許我悲傷。臺北:張老師。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