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台灣重金屬樂團社群行銷探討:以烙印之日為例
The Social Media Marketing of Heavy Metal Band in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Diesear
作者 白國巍
Pai, Kuo Wei
貢獻者 黃葳威
Huang, Wei Wei
白國巍
Pai, Kuo Wei
關鍵詞 重金屬樂
獨立音樂
線上音樂平台
社群行銷
Heavy Metal Music
Indie Music
Online Music Platform
Social Media Marketing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2-Aug-2016 10:39:00 (UTC+8)
摘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網路的普及,台灣獨立音樂也透過網路發聲與一連串的社會運動結合,逐漸浮上檯面受到更多關注。但在重金屬音樂這一方面,其被接受度依舊不高,常常會發現有些台灣重金屬樂團在國外聲名遠播,但回到台灣卻依舊是默默無聞。

為此,本文希望透過深度訪談法,研究「烙印之日」這支台灣重金屬樂團,了解台灣的重金屬樂團除了本身的實力之外,又如何透過與科技、網路社群的結合,達到將自己的音樂推廣至國際的目的,並透過對「烙印之日」成功走紅國際、取得國際代言等等的經驗,找出在數位時代中,台灣重金屬樂團未來發展方向之可能性。

研究結果發現,「烙印之日」主要透過網路社群平台吸引國外喜好重金屬樂的樂迷,並透過這些樂迷互相推薦、分享形成一個正向循環,達到其將音樂傳播至國際之目的。另外更結合實體的音樂雜誌、巡迴表演等方式,鞏固樂迷對他們的支持。

本研究中,可以了解到重金屬樂著重於樂手的演奏、歌唱實力,因此樂團本身必須擁有一定的水準,才容易藉由現場演唱的表現鞏固樂迷,獲得他們更進一步的支持與信賴。但撇除樂團本身之實力培養這項因素,文中有關於社群行銷與應用之部分,則希望可以提供其他學者或樂團做為其經營的參考及借鏡。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ty of the network, Taiwan indie music combining network and with a series of social movements, gradually cropped up to receive more attention. But heavy metal music is still not accepted, often can see some Taiwan heavy metal band are abroad famous, but returned to Taiwan was still unknown.

This article hopes through research "Diesear" to understand Taiwan`s heavy metal band in addition to their strength, and how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community, to achieve their music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purposes, and through to the "Diesear" became popular international success, experience gained international endorsement, etc., to find in the digital age, the likelihood of developing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aiwan`s heavy metal band.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Diesear" to attract major foreign favorite heavy metal music fans through the online community platform, and recommend one another through these fans to share the formation of a positive cycle, to achieve their music spread to international purpos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怡晴(2012)。《台灣搖滾樂迷的認同與展演:以2000年後的英搖、金屬樂迷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白紀齡(2006)。《台灣線上音樂營運模式之探索》。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江明珊(2001)。《聽mp3,何罪之有?—台灣數位音樂科技、法律與流行音樂工業之角力的開戰》。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夢慈(2001)。《台北創作樂團之音樂實踐與美學 以「閃靈」樂團為例》。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碩(2007)。《搖滾台灣:台灣重金屬樂迷的文化認同與實踐》。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雨珍(2007)。《數位時代下台灣音樂人之創作行為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逸瑄(2014)。《陰性顯影:女性金屬樂迷的日常實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宜蓉(2007)。《台灣流行音樂市場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周康玉(2008)。《閱聽人品牌忠誠度與品牌認同、品牌形象關聯性之研究 :以台灣MTV頻道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婉菱(2007)。《以知識創新觀點探討數位音樂平台服務與使用者需求之相關研究》。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高苹珊(2003)。《文化商品品牌行銷指標之建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千雅(2015)。《獨立樂團樂迷之音樂素養與行為意向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Bennett, A.[2001].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Buckingham, UK:Open University Press.《流行音樂的文化》。孫億南譯(2004)台北:書林。

Wicke, P. [1990]. Rock music: cultur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搖滾樂的再思考》。郭政倫譯(2000)台北:揚智。

黃葳威(2012)。《數位時代資訊素養》。台北:威仕曼文化。

黃詩雯(2008)。《台灣獨立音樂發展與文化政策》。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維邦(2005)。《台灣重型搖滾樂文化行銷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瀞文(2007)。《音樂娛樂節目閱聽人之接收分析》。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之昊(2013)。《社群網站時代的次文化社群:台灣獨立音樂圈的社會與文化資本》。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婷(2013)《虛擬社群行銷工具之應用困境》。義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惠婷(2005)。《搖滾音樂演唱會之文化行銷分析 以「Say Yes to Taiwn」演唱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陳亭瑜(2008)。《歌唱選秀節目中素人明星的產製與消費初探》。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辜雅蕾(2007)。《數位科技對文化工作者的影響-以流行音樂工作者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Frith, Simon(1978). The Sociology of Rock.《搖滾樂社會學》,彭倩文譯(1994),台北:萬象圖書。

張予睿(2014)。《網路社群行銷內容分析 以服飾業粉絲專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佳蓉(2012)。《自由文化中的音樂商業模式初探:以獨立音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廖郡捷(2013)。《社群行銷效益探索 – 以臉書粉絲專業咖啡廣告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凱同(2003)。《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辨與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賴啟哲(2012)。《探討網路空間對獨立音樂人創造力的助力與阻力》。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凱逸(2009)。《台灣極端金屬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文學組碩士論文。

謝奇任(2006)。《國際唱片工業研究:跨國唱片公司的全球化、本土化、數位化》,台北,五南出版社

謝奇任(2008)。《數位音樂潮流下國際唱片工業市場行為分析》。復興崗學報 91期,269-292。

蕭世平(2007)。《台灣地區線上音樂會員使用狀況與業者行銷策略研究》。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簡妙如(2003)。《流行音樂意味著什麼?流行文化的科技、市場、差異主體與真誠性的解構》。中華傳播年會會議論文。

簡妙如(2006)。《現出跨國唱片「工業」原形》。廣播與電視。第26期,頁117-122。

簡子軒(2009)。《流行音樂明星形象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以實境選秀節目「超級偶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昀(2005)。《台灣獨立唱片廠牌實作:以小白兔橘子唱片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外文部分

Anderson, Nate. (2008), “A Brave New World: The Music Biz at the Dawn of 2008”

Ayers, Michael D. ed. (2006), Cybersounds: Essays on Virtual Music Culture. New York,NY:Peter Lang Press.

Berger, H. M. (1999), Metal, Rock and Jazz: Perception and the Phenomenology of Musical Experience. Hanover, NH: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Boyd, D. M. & N. B. Ellison, (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Vol.13,pp.210-230.

Burkart, Partrick and McCourt, Tom. (2006), Digital Music Wars: Ownership and control of the Celestial Jukebox. Lanham, MID: Rowman & Littlefield

Bennett, A. (2001),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Open University Press.
Sharpe-Young, Garry, New Wave of American Heavy Metal, New Plymouth: Zonda Books Limited, 2005

Frith, S. and McRobbie, A. (1978), Rock and sexuality, in S. Frith and A. Gooswin (eds) (1990) On Recode: Rock, Pop and the Written Word. Lndon: Routledge.

Harrell, Jack, (1994) , “The poetics of destruction: death metal rock,” 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 18/(1).

Hoffman, D. L. & T. P. Novak, (1996),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ments: Conceptur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60(3), 50-68.

Kotler,P. & K. L. Keller, (2008), Marketing Management, 13th edition, NJ: Prentice-Hall.sss

Kuesek, David and Leonhard, Gerd. (2005), The Future of Music. Boston, MA:Berklee Press.

Rogers (2008), ‘You`ve got to go to gigs to get gigs`: Indie musicians, eclecticism and the Brisbane scene’,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22(5), 639-649.
Straw, W. (1983) ‘Characterizing rock music culture: the case of heavy metal, in S. Frith and A. Goodwin (eds) (1990) On Recode: Pop and the Written Word. Lndon: Routledge.

Weinberg, T. (2009), The New Community Rules: Marketing on the Social Web. Published by O’Reilly Media, 3-9.

Wasler, R. (1993) Running with the Devil: Power, Gender and Madness in Heavy Metal Music. Londo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網站部分

Blow 吹音樂 獨立音樂大小事。網址:https://blow.streetvoice.com/

Battle Helm,2016。網址:http://battlehelm.com/uncategorized/diesear-ashes-of-the-dawn/

Diesear 烙印之日,2016。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Diesearofficial/?fref=ts

Diesear,2016。網址:http://www.diesear.com.tw/

Femforgacs,2013。網址:http://www.femforgacs.hu/kritika/3454/Diesear_Ashes_Of_The_Dawn_2013

Heavy Metal Maniac,2016。網址:http://heavymetalmaniaczine.blogspot.tw/2016/01/diesear-ashes-of-dawn.html?spref=fb

Lords of Metal,2015。網址:
http://www.lordsofmetal.nl/en/reviews/view/id/31517

Metal Revolution,2013。網址:http://www.metal-revolution.com/reviews/diesear-ashes-of-the-dawn



Necromance Digital Magazine,2015。網址:http://necromance.eu/criticas-diesear-twn-ashes-of-the-dawn-cd-2015-total-metal-records/

Power of Metal,2013。網址:http://powerofmetal.dk/2015/11/diesear-ashes-of-the-dawn-out-now/

Vampster,2015。網址:http://vampster.com/reviews/50457_DIESEAR-Ashes-of-the-Dawn-Re-Release_CD-Kritik.html

美特拉音樂公司,2016。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Meteoramusic/?fref=ts

美特拉音樂官方網站,2016。網址:http://www.meteorarecords.co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
101453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453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葳威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uang, Wei We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白國巍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Pai, Kuo Weien_US
dc.creator (作者) 白國巍zh_TW
dc.creator (作者) Pai, Kuo Wei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2-Aug-2016 10:39:00 (UTC+8)-
dc.date.available 22-Aug-2016 10:39:0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2-Aug-2016 10:39:0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453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044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播電視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453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網路的普及,台灣獨立音樂也透過網路發聲與一連串的社會運動結合,逐漸浮上檯面受到更多關注。但在重金屬音樂這一方面,其被接受度依舊不高,常常會發現有些台灣重金屬樂團在國外聲名遠播,但回到台灣卻依舊是默默無聞。

為此,本文希望透過深度訪談法,研究「烙印之日」這支台灣重金屬樂團,了解台灣的重金屬樂團除了本身的實力之外,又如何透過與科技、網路社群的結合,達到將自己的音樂推廣至國際的目的,並透過對「烙印之日」成功走紅國際、取得國際代言等等的經驗,找出在數位時代中,台灣重金屬樂團未來發展方向之可能性。

研究結果發現,「烙印之日」主要透過網路社群平台吸引國外喜好重金屬樂的樂迷,並透過這些樂迷互相推薦、分享形成一個正向循環,達到其將音樂傳播至國際之目的。另外更結合實體的音樂雜誌、巡迴表演等方式,鞏固樂迷對他們的支持。

本研究中,可以了解到重金屬樂著重於樂手的演奏、歌唱實力,因此樂團本身必須擁有一定的水準,才容易藉由現場演唱的表現鞏固樂迷,獲得他們更進一步的支持與信賴。但撇除樂團本身之實力培養這項因素,文中有關於社群行銷與應用之部分,則希望可以提供其他學者或樂團做為其經營的參考及借鏡。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popularity of the network, Taiwan indie music combining network and with a series of social movements, gradually cropped up to receive more attention. But heavy metal music is still not accepted, often can see some Taiwan heavy metal band are abroad famous, but returned to Taiwan was still unknown.

This article hopes through research "Diesear" to understand Taiwan`s heavy metal band in addition to their strength, and how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community, to achieve their music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purposes, and through to the "Diesear" became popular international success, experience gained international endorsement, etc., to find in the digital age, the likelihood of developing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aiwan`s heavy metal band.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Diesear" to attract major foreign favorite heavy metal music fans through the online community platform, and recommend one another through these fans to share the formation of a positive cycle, to achieve their music spread to international purpose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 4
(一) 研究動機 4
(二) 研究問題與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 9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獨立音樂與重金屬 12
(一) 獨立音樂的精神 12
(二) 金屬樂與極端金屬 17
(三) 台灣的獨立音樂 21
第二節 重金屬次文化與迷群 24
(一) 次文化研究的演進 24
(二) 金屬樂迷 27
第三節 數位科技與獨立音樂推廣 29
(一) 科技、網路對音樂的影響 29
(二) 網路社群與音樂平台 30
第四節 重金屬的社群行銷 34
(一) 音樂視為一種文化商品 34
(二) 音樂的行銷與社群行銷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深度訪談法 39
第二節 訪談對象 39
第三節 訪談設計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45
第一節 新生曙光 46
(一) 美式金屬新浪潮 46
(二) 台灣重金屬革命 47
第二節 邁向國際 48
(一) 全職音樂人的困境 49
(二) 獨立音樂人的堅持 50
(三) 實力與網路的結合 52
第三節 餘燼傳承 57
(一) 美特拉 57
(二) 不滅的金屬魂 6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64
第一節 眾聲喧嘩的重金屬風格 64
第二節 人脈與社群行銷 65
第三節 回歸原點不屈的信念 68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70
參考文獻 71
附錄 77
zh_TW
dc.format.extent 296251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453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重金屬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獨立音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線上音樂平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群行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Heavy Metal Music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Indie Music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Online Music Platfor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ocial Media Marketingen_US
dc.title (題名) 台灣重金屬樂團社群行銷探討:以烙印之日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ocial Media Marketing of Heavy Metal Band in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Diesear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怡晴(2012)。《台灣搖滾樂迷的認同與展演:以2000年後的英搖、金屬樂迷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白紀齡(2006)。《台灣線上音樂營運模式之探索》。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江明珊(2001)。《聽mp3,何罪之有?—台灣數位音樂科技、法律與流行音樂工業之角力的開戰》。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夢慈(2001)。《台北創作樂團之音樂實踐與美學 以「閃靈」樂團為例》。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碩(2007)。《搖滾台灣:台灣重金屬樂迷的文化認同與實踐》。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雨珍(2007)。《數位時代下台灣音樂人之創作行為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逸瑄(2014)。《陰性顯影:女性金屬樂迷的日常實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宜蓉(2007)。《台灣流行音樂市場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周康玉(2008)。《閱聽人品牌忠誠度與品牌認同、品牌形象關聯性之研究 :以台灣MTV頻道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婉菱(2007)。《以知識創新觀點探討數位音樂平台服務與使用者需求之相關研究》。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高苹珊(2003)。《文化商品品牌行銷指標之建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千雅(2015)。《獨立樂團樂迷之音樂素養與行為意向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

Bennett, A.[2001].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Buckingham, UK:Open University Press.《流行音樂的文化》。孫億南譯(2004)台北:書林。

Wicke, P. [1990]. Rock music: cultur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搖滾樂的再思考》。郭政倫譯(2000)台北:揚智。

黃葳威(2012)。《數位時代資訊素養》。台北:威仕曼文化。

黃詩雯(2008)。《台灣獨立音樂發展與文化政策》。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維邦(2005)。《台灣重型搖滾樂文化行銷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瀞文(2007)。《音樂娛樂節目閱聽人之接收分析》。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之昊(2013)。《社群網站時代的次文化社群:台灣獨立音樂圈的社會與文化資本》。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婷(2013)《虛擬社群行銷工具之應用困境》。義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惠婷(2005)。《搖滾音樂演唱會之文化行銷分析 以「Say Yes to Taiwn」演唱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陳亭瑜(2008)。《歌唱選秀節目中素人明星的產製與消費初探》。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辜雅蕾(2007)。《數位科技對文化工作者的影響-以流行音樂工作者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Frith, Simon(1978). The Sociology of Rock.《搖滾樂社會學》,彭倩文譯(1994),台北:萬象圖書。

張予睿(2014)。《網路社群行銷內容分析 以服飾業粉絲專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佳蓉(2012)。《自由文化中的音樂商業模式初探:以獨立音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廖郡捷(2013)。《社群行銷效益探索 – 以臉書粉絲專業咖啡廣告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凱同(2003)。《主流與獨立的再思考:文化價值、音樂產業與文化政策的思辨與探討》。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賴啟哲(2012)。《探討網路空間對獨立音樂人創造力的助力與阻力》。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凱逸(2009)。《台灣極端金屬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研究所文學組碩士論文。

謝奇任(2006)。《國際唱片工業研究:跨國唱片公司的全球化、本土化、數位化》,台北,五南出版社

謝奇任(2008)。《數位音樂潮流下國際唱片工業市場行為分析》。復興崗學報 91期,269-292。

蕭世平(2007)。《台灣地區線上音樂會員使用狀況與業者行銷策略研究》。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簡妙如(2003)。《流行音樂意味著什麼?流行文化的科技、市場、差異主體與真誠性的解構》。中華傳播年會會議論文。

簡妙如(2006)。《現出跨國唱片「工業」原形》。廣播與電視。第26期,頁117-122。

簡子軒(2009)。《流行音樂明星形象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以實境選秀節目「超級偶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昀(2005)。《台灣獨立唱片廠牌實作:以小白兔橘子唱片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外文部分

Anderson, Nate. (2008), “A Brave New World: The Music Biz at the Dawn of 2008”

Ayers, Michael D. ed. (2006), Cybersounds: Essays on Virtual Music Culture. New York,NY:Peter Lang Press.

Berger, H. M. (1999), Metal, Rock and Jazz: Perception and the Phenomenology of Musical Experience. Hanover, NH: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Boyd, D. M. & N. B. Ellison, (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Vol.13,pp.210-230.

Burkart, Partrick and McCourt, Tom. (2006), Digital Music Wars: Ownership and control of the Celestial Jukebox. Lanham, MID: Rowman & Littlefield

Bennett, A. (2001), Cultures of Popular Music. Open University Press.
Sharpe-Young, Garry, New Wave of American Heavy Metal, New Plymouth: Zonda Books Limited, 2005

Frith, S. and McRobbie, A. (1978), Rock and sexuality, in S. Frith and A. Gooswin (eds) (1990) On Recode: Rock, Pop and the Written Word. Lndon: Routledge.

Harrell, Jack, (1994) , “The poetics of destruction: death metal rock,” 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 18/(1).

Hoffman, D. L. & T. P. Novak, (1996),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ments: Conceptur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60(3), 50-68.

Kotler,P. & K. L. Keller, (2008), Marketing Management, 13th edition, NJ: Prentice-Hall.sss

Kuesek, David and Leonhard, Gerd. (2005), The Future of Music. Boston, MA:Berklee Press.

Rogers (2008), ‘You`ve got to go to gigs to get gigs`: Indie musicians, eclecticism and the Brisbane scene’,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22(5), 639-649.
Straw, W. (1983) ‘Characterizing rock music culture: the case of heavy metal, in S. Frith and A. Goodwin (eds) (1990) On Recode: Pop and the Written Word. Lndon: Routledge.

Weinberg, T. (2009), The New Community Rules: Marketing on the Social Web. Published by O’Reilly Media, 3-9.

Wasler, R. (1993) Running with the Devil: Power, Gender and Madness in Heavy Metal Music. Londo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網站部分

Blow 吹音樂 獨立音樂大小事。網址:https://blow.streetvoice.com/

Battle Helm,2016。網址:http://battlehelm.com/uncategorized/diesear-ashes-of-the-dawn/

Diesear 烙印之日,2016。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Diesearofficial/?fref=ts

Diesear,2016。網址:http://www.diesear.com.tw/

Femforgacs,2013。網址:http://www.femforgacs.hu/kritika/3454/Diesear_Ashes_Of_The_Dawn_2013

Heavy Metal Maniac,2016。網址:http://heavymetalmaniaczine.blogspot.tw/2016/01/diesear-ashes-of-dawn.html?spref=fb

Lords of Metal,2015。網址:
http://www.lordsofmetal.nl/en/reviews/view/id/31517

Metal Revolution,2013。網址:http://www.metal-revolution.com/reviews/diesear-ashes-of-the-dawn



Necromance Digital Magazine,2015。網址:http://necromance.eu/criticas-diesear-twn-ashes-of-the-dawn-cd-2015-total-metal-records/

Power of Metal,2013。網址:http://powerofmetal.dk/2015/11/diesear-ashes-of-the-dawn-out-now/

Vampster,2015。網址:http://vampster.com/reviews/50457_DIESEAR-Ashes-of-the-Dawn-Re-Release_CD-Kritik.html

美特拉音樂公司,2016。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Meteoramusic/?fref=ts

美特拉音樂官方網站,2016。網址:http://www.meteorarecords.com/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