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郭雍易學義理思想研究
A Study on Guo-yong`s Yi Learning
作者 鍾依穎
貢獻者 陳睿宏
鍾依穎
關鍵詞 郭雍
義理易學
宇宙觀
聖人論
程頤
兼山學派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2-Aug-2016 10:58:10 (UTC+8)
摘要 本論文以郭雍為主要研究對象,以《郭氏傳家易說》為核心材料,觀察其《易》
學義理思想之體系與繼承。本文以「義理觀」為核心議題,針對郭雍《易》學之
宇宙生成論、聖人論、《易程傳》之繼承等三大命題進行探討。其「天道性命之
學」以「太極化生系統」為中心開展,強調太極為《易》之體,以《易》為太極
之用。其釋《易》特言「道統三才之說」,治《易》注重人世關懷,三才之說尤
以人道為重,可說是繼承了程頤《易》學之實用精神。關於陰陽動靜觀之討論,
其主張陰陽剛柔皆為一道,論剛柔相推與時偕行,亦強調動靜適時之重要性。

郭雍《易》學「聖人論」強調人道之發揮與詮釋,以「明聖人之道」為著書
要旨,由歷史起源論的角度論《易》之形成,認為「聖人」具有貫通天人之間的
重要意義。另一方面,郭氏認為聖人可學而至,肯定了一般人成聖之可能與價值,
處處可見其宗本儒家之說,推展儒家人倫教化的用心。郭雍不否認刑罰之必要,
不以刑治天下,強調用刑輔教。其論《易》繼承《易程傳》,繼承了伊川「體用
一源,顯微無間」之主張,「心性修養論」亦本於伊川誠敬之論,下開洗心用《易》之風。
參考文獻 一、古籍
[魏]王弼:《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2006年。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程頤:《周易程氏傳》,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郭忠孝:《兼山易解》《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北京:中國書店,1998年。
[宋]郭忠孝:《兼山易說》《大易類聚初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郭雍:《郭氏傳家易說》,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郭雍:《郭氏傳家易說》《易學叢書續編》,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編:《朱子全書:內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據摛藻堂本影印)
[宋]方聞一撰:《大易粹言》,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李光地等編:《周易折中》,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
[清]朱彝尊:《經義考》,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據摛藻堂本影印)
[清]紀昀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徐松輯錄:《宋會要輯稿.崇儒》,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近人著作
(一)專書
王鐵:〈宋代易學的疑經、改經之風〉《周易文化研究》(第二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王鐵:《宋代易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書店,1996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崑崙出版社,2009年。
朱伯崑:《易學基礎教程》,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朱伯崑主編:《易學漫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朱權民等:《中國學術史.宋元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牟宗山:《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8-1967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6月。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二版)》,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余敦康:《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吳乃恭編:《宋明理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呂紹綱:《周易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李日章:《程顥、程頤》,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統(二)儒學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杭辛齋:《學易筆談》,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林忠軍:《易學源流與現代詮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林忠軍主編:《歷代易學名著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7年。
林益勝:《伊川易傳的處世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
林義正:《《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林維杰、邱黃海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出版社,2008年出版。
林麗真:《義理易學鈎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祁潤興:《周易義理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書店,1998年。
侯外廬等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編:《中國思想史與思想家評傳》,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姜海軍:〈和而不同:邵雍、程頤的易學詮釋及思想之比較〉《周易文化研究》,第四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姜海軍:〈程頤對張載易學的繼承和完善〉《周易文化研究》第三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姜海軍:《程頤《易》學思想研究——思想史世界下的經學詮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夏長樸:《北宋儒學與思想》,臺北:大安出版社,2015年。
夏長樸:《儒家與儒學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
孫振青:《宋明道學》,臺北:千華圖書公司,1986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7年。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77年。
郭曉東:《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2010年。
陳來等編:《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義初編:《二程與宋學──首屆宋學暨程灝程頤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榮捷:《中國哲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4年。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6年。
陳榮捷:《新儒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5年。
陳榮捷編著、楊儒賓等合譯:《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出版社,1993年。
陳睿宏(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陳睿宏:《宋元時期易圖與數論的綜合典範:丁易東大衍數說圖式結構化之易學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
曾春海:〈《周易》天人關係說之行程與涵義〉《周易文化研究》第二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臺北:藍燈文化出版,1991年。
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
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黃沛榮:《易學論著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
劉大鈞:《周易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劉大鈞主編:《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初編:《周易》哲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
劉大鈞主編:《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初編:《周易》象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
劉大鈞主編:《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初編:易學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
劉秀蘭:《宋代史事易學之義理風華》,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劉炳良:〈變法思潮下的北宋儒學復興與易學發展,《周易文化研究》第四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
潘雨廷:《易學史叢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潘雨廷:《讀易指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蔡方鹿:《朱熹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蔡方鹿:《程顥程頤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鄭吉雄、林永勝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蕭漢明:《易苑漫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賴貴三主編:《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賴貴三:《臺灣易學人物志》,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論叢(五)》,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劄》,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韓鍾文:《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二)學位論文
毛炳生:《程頤易傳探微》,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王基西:《北宋易學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江超平:《伊川易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周欣婷:《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14年。
周芳敏:《王弼及程頤易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文莉:《《易》教內涵及其實踐——由《周易.繫辭》「以傳解經」展開之詮釋與探索》,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金尚燮:《朱熹以理學詮釋易學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胡培基:《周易程傳朱熹本義之比較研究》,香港:珠海大學文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胡培基:《程頤思想研究》,香港:珠海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孫勁松:《郭雍易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陳淑娟:《論程氏易傳對十翼天人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臺北:臺大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睿宏(伯适)《惠棟易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陳靜瑩:《二程工夫論之比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5年。
黃忠天:《楊萬里易學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楊國寬:《朱熹易學研究——對程頤易學的傳承與開新》,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葛世萱:《程明道思想與道家思想之交涉》,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潘亮君:《易傳》與《中庸》、《大學》「誠」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潘清芳:《二程哲學思想探賾》,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蔡月禎:《王弼易學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9年。
蔡府原:《從伊川易傳探伊川思想》,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鄭相峰:《伊川道德實踐之理論依據及其展開》,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鄭敏華:《程頤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戴景賢:《北宋周張二程思想之分析》,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薛名傑:《程頤易學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謝政欣:《《周易》經傳哲學論人與自然的關係》,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鍾彩鈞:《二程聖人之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龔鵬程:《孔穎達周易正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三)期刊與單篇論文
李秋麗:〈論《周易》的「象」世界和「理」世界——象數和義理關係芻議〉,《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
杜保瑞:〈程頤易學進路的形上思想與功夫理論〉,《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10期,2004年。
林麗真:〈朱子論易象與易理〉,《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2年。
邱漢生:〈伊川易傳的理學思想〉,《中華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胡自逢:〈伊川易學述評〉,《中華易學》,第16卷8期,1995年。
孫勁松:〈略論朱熹和郭雍的蓍法之辨〉,《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10年。
孫勁松:〈郭雍易學思想述評——《易》言三才之道〉,《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0卷第1期,2007年。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9卷第3期,1999年。
陳睿宏(伯适):〈王弼易學的爻位觀〉,《2008年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8年。
曾春海:〈比較王弼與程頤的易注及本體論〉,《國際易學研究》第五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曾春海:〈伊川易傳的哲學〉,《哲學與文化》,第20卷6期,1993年。
曾春海:〈對比朱熹和伊川的易學〉,《哲學與文化》,第30卷30期,2003年。
湯一介:〈關於建立《周易》解釋學問題的探討〉,《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
湯一介:〈釋「易,所以會天道人道者也」〉,《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
馮鵬:〈《易》以人道為主,擬議以成其用-郭雍的易道觀及其用《易》方法研究〉,《哲學論叢理論月刊》,2014年第8期。
詹康:〈易程傳爻例考〉,《中國文學研究》,第6卷,1992年。
蔡方鹿:〈朱熹對宋代易學的發展─兼論朱熹、程顥易學思想的異同〉,《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蔡方鹿:〈宋學經典詮釋中的哲學意涵〉,《哲學研究》,第6期,2005年。
蔡方鹿:〈程顥程頤在宋學和理學中的地位〉,《學習論壇》,第23卷第5期,2007年。
蔡方鹿:〈論宋明理學的經學觀〉,《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2009年。
鄭萬耕:〈試論宋明易學的太極動靜觀〉,《周易研究》2002年第5期(總第55期),2002年。
賴貴三:〈《周易》「命」觀初探〉,《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115101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10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睿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鍾依穎zh_TW
dc.creator (作者) 鍾依穎zh_TW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2-Aug-2016 10:58:10 (UTC+8)-
dc.date.available 22-Aug-2016 10:58:1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2-Aug-2016 10:58:10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15101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048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15101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以郭雍為主要研究對象,以《郭氏傳家易說》為核心材料,觀察其《易》
學義理思想之體系與繼承。本文以「義理觀」為核心議題,針對郭雍《易》學之
宇宙生成論、聖人論、《易程傳》之繼承等三大命題進行探討。其「天道性命之
學」以「太極化生系統」為中心開展,強調太極為《易》之體,以《易》為太極
之用。其釋《易》特言「道統三才之說」,治《易》注重人世關懷,三才之說尤
以人道為重,可說是繼承了程頤《易》學之實用精神。關於陰陽動靜觀之討論,
其主張陰陽剛柔皆為一道,論剛柔相推與時偕行,亦強調動靜適時之重要性。

郭雍《易》學「聖人論」強調人道之發揮與詮釋,以「明聖人之道」為著書
要旨,由歷史起源論的角度論《易》之形成,認為「聖人」具有貫通天人之間的
重要意義。另一方面,郭氏認為聖人可學而至,肯定了一般人成聖之可能與價值,
處處可見其宗本儒家之說,推展儒家人倫教化的用心。郭雍不否認刑罰之必要,
不以刑治天下,強調用刑輔教。其論《易》繼承《易程傳》,繼承了伊川「體用
一源,顯微無間」之主張,「心性修養論」亦本於伊川誠敬之論,下開洗心用《易》之風。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4
第二節 前人研究概況回顧 11
一、宋代《易》學發展概述 12
二、程頤《易》學思想概述 14
三、郭雍《易》學研究概況 16
(一)孫勁松《郭雍易學思想研究》 16
(二)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 17
(三)期刊論文研究回顧 1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 19
一、研究方法 19
(一)歷史研究法 20
(二)系統研究法 20
(三)歸納分析法 20
(四)相對比較法 21
(五)主題討論法 21
二、研究限制 22
第四節 研究範圍、進路與章節安排 22
一、研究範圍 22
二、研究進路與章節安排 24
第二章 郭雍《易》學的宇宙生成論 27
第一節 太極化生之說 27
一、太極化生系統的建立 28
二、大衍《易》數之用 30
三、太極、《易》、道、大衍之辨 35
第二節 道統三才之說 37
一、天道與地道:明乾坤、天地之辨 37
二、天、地、人:合三為一的重要意義 39
三、以人為核心的三才之道 41
第三節 論陰陽動靜思想 44
一、唯變所適:陽動陰靜之道 45
二、與時偕行:剛柔相推係乎時 48
三、陰陽之氣:相感相應之說 51
第四節 小結 54
第三章 聖人之道:貫通天地與人道之橋樑 57
第一節 聖人觀象設卦以作《易》 58
一、四聖作《易》之說 58
二、聖人之心無偏無執,盡心知性則知天 62
第二節 聖人典範:聖人之德與智 64
一、聖人法天,知所進退 65
二、法乾坤易知簡能之道,得天下之理 67
三、聖人之憂,居安慮危 69
第三節 論聖人君子之成聖可能性 72
一、論君子之德 73
(一)君子法乾健坤順之德 73
(二)君子謙沖自守,惟誠所感 74
(三)君子用舍行藏,待時而動 76
(四)君子與小人之別在於「道」之有無 79
二、論成聖的可能性:聖人洗心齋戒,君子可學而至 81
(一)聖人洗心用《易》,不自用其心 81
(二)君子玩《易》以成德 83
三、聖人與君子之道 84
第四節 聖人治道之推展與實踐 86
一、明儒家治道,行人倫教化 86
二、教化與刑罰的權衡:用刑輔教 89
第五節 小結 90
第四章 郭雍與程頤《易》學思想之繼承 95
第一節 以義理為釋《易》核心,推天道以明人事 96
一、以義理為重之《易》學觀 96
二、天道與人道同為一道 99
第二節 宇宙論與本體論之詮釋 102
一、繼承伊川「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體用觀 102
二、論道與《易》道 106
三、隨時變易以從其道 109
第三節 心性修養論 114
一、盡心知性之說 114
二、修養工夫論:秉誠敬之心,惟誠之為貴 117
(一)延續程頤論誠敬之德 118
(二)「心」之修養落實於現實人世:開展洗心用《易》之說 120
第四節 小結 123
第五章 結論 127
第一節 郭雍釋《易》特色 127
第二節 郭雍《易》學研究成果之檢討與展望 130
參考文獻 133
一、古籍 133
二、近人著作 134
zh_TW
dc.format.extent 129613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15101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郭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義理易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宇宙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聖人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程頤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兼山學派zh_TW
dc.title (題名) 郭雍易學義理思想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Guo-yong`s Yi Learning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魏]王弼:《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2006年。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程頤:《周易程氏傳》,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郭忠孝:《兼山易解》《中國古代易學叢書》,北京:中國書店,1998年。
[宋]郭忠孝:《兼山易說》《大易類聚初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郭雍:《郭氏傳家易說》,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郭雍:《郭氏傳家易說》《易學叢書續編》,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編:《朱子全書:內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據摛藻堂本影印)
[宋]方聞一撰:《大易粹言》,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李光地等編:《周易折中》,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
[清]朱彝尊:《經義考》,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據摛藻堂本影印)
[清]紀昀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徐松輯錄:《宋會要輯稿.崇儒》,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二、近人著作
(一)專書
王鐵:〈宋代易學的疑經、改經之風〉《周易文化研究》(第二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王鐵:《宋代易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古清美:《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書店,1996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崑崙出版社,2009年。
朱伯崑:《易學基礎教程》,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
朱伯崑主編:《易學漫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朱權民等:《中國學術史.宋元卷》,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牟宗山:《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68-1967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6月。
余英時:《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2004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二版)》,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余敦康:《內聖外王的貫通——北宋易學的現代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吳乃恭編:《宋明理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
呂紹綱:《周易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李日章:《程顥、程頤》,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統(二)儒學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杭辛齋:《學易筆談》,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
林忠軍:《易學源流與現代詮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林忠軍主編:《歷代易學名著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7年。
林益勝:《伊川易傳的處世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
林義正:《《周易》《春秋》的詮釋原理與應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林維杰、邱黃海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中國觀點》,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
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林麗真:《王弼》,臺北:東大出版社,2008年出版。
林麗真:《義理易學鈎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祁潤興:《周易義理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書店,1998年。
侯外廬等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編:《中國思想史與思想家評傳》,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姜海軍:〈和而不同:邵雍、程頤的易學詮釋及思想之比較〉《周易文化研究》,第四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姜海軍:〈程頤對張載易學的繼承和完善〉《周易文化研究》第三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姜海軍:《程頤《易》學思想研究——思想史世界下的經學詮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姜廣輝:《理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胡自逢:《程伊川易學述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夏長樸:《北宋儒學與思想》,臺北:大安出版社,2015年。
夏長樸:《儒家與儒學探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
孫振青:《宋明道學》,臺北:千華圖書公司,1986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7年。
張善文:《象數與義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77年。
郭曉東:《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允晨文化,2010年。
陳來等編:《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義初編:《二程與宋學──首屆宋學暨程灝程頤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陳榮捷:《中國哲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4年。
陳榮捷:《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6年。
陳榮捷:《新儒學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5年。
陳榮捷編著、楊儒賓等合譯:《中國哲學文獻選編》,臺北:巨流出版社,1993年。
陳睿宏(伯适):《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
陳睿宏:《宋元時期易圖與數論的綜合典範:丁易東大衍數說圖式結構化之易學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
曾春海:〈《周易》天人關係說之行程與涵義〉《周易文化研究》第二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五冊,臺北:藍燈文化出版,1991年。
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
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黃沛榮:《易學論著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喜瑪拉雅基金會,2002年。
楊儒賓:《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年。
劉大鈞:《周易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劉大鈞主編:《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初編:《周易》哲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
劉大鈞主編:《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初編:《周易》象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
劉大鈞主編:《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初編:易學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
劉秀蘭:《宋代史事易學之義理風華》,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劉炳良:〈變法思潮下的北宋儒學復興與易學發展,《周易文化研究》第四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1994年。
潘雨廷:《易學史叢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潘雨廷:《讀易指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蔡方鹿:《朱熹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蔡方鹿:《程顥程頤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鄭吉雄、林永勝編:《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蕭漢明:《易苑漫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賴貴三主編:《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賴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賴貴三:《臺灣易學人物志》,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論叢(五)》,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劄》,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韓鍾文:《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二)學位論文
毛炳生:《程頤易傳探微》,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王基西:《北宋易學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江弘毅:《朱子易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江超平:《伊川易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周欣婷:《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14年。
周芳敏:《王弼及程頤易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3年。
林文莉:《《易》教內涵及其實踐——由《周易.繫辭》「以傳解經」展開之詮釋與探索》,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金尚燮:《朱熹以理學詮釋易學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胡培基:《周易程傳朱熹本義之比較研究》,香港:珠海大學文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胡培基:《程頤思想研究》,香港:珠海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孫勁松:《郭雍易學思想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03年。
許維萍:《宋元易學的復古運動》,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陳淑娟:《論程氏易傳對十翼天人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臺北:臺大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睿宏(伯适)《惠棟易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陳靜瑩:《二程工夫論之比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黃忠天:《宋代史事易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5年。
黃忠天:《楊萬里易學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楊國寬:《朱熹易學研究——對程頤易學的傳承與開新》,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葛世萱:《程明道思想與道家思想之交涉》,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潘亮君:《易傳》與《中庸》、《大學》「誠」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
潘清芳:《二程哲學思想探賾》,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
蔡月禎:《王弼易學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9年。
蔡府原:《從伊川易傳探伊川思想》,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鄭相峰:《伊川道德實踐之理論依據及其展開》,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鄭敏華:《程頤學術思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盧佩宏:《《郭氏傳家易說》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戴景賢:《北宋周張二程思想之分析》,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薛名傑:《程頤易學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2013年。
謝政欣:《《周易》經傳哲學論人與自然的關係》,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鍾彩鈞:《二程聖人之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龔鵬程:《孔穎達周易正義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三)期刊與單篇論文
李秋麗:〈論《周易》的「象」世界和「理」世界——象數和義理關係芻議〉,《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
杜保瑞:〈程頤易學進路的形上思想與功夫理論〉,《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10期,2004年。
林麗真:〈朱子論易象與易理〉,《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2年。
邱漢生:〈伊川易傳的理學思想〉,《中華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胡自逢:〈伊川易學述評〉,《中華易學》,第16卷8期,1995年。
孫勁松:〈略論朱熹和郭雍的蓍法之辨〉,《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10年。
孫勁松:〈郭雍易學思想述評——《易》言三才之道〉,《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0卷第1期,2007年。
張鼎國:《「較好地」還是「不同地」理解?——從詮釋學論爭中看經典註疏中的詮釋定位與取向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9卷第3期,1999年。
陳睿宏(伯适):〈王弼易學的爻位觀〉,《2008年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8年。
曾春海:〈比較王弼與程頤的易注及本體論〉,《國際易學研究》第五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曾春海:〈伊川易傳的哲學〉,《哲學與文化》,第20卷6期,1993年。
曾春海:〈對比朱熹和伊川的易學〉,《哲學與文化》,第30卷30期,2003年。
湯一介:〈關於建立《周易》解釋學問題的探討〉,《周易研究》,1999年第4期。
湯一介:〈釋「易,所以會天道人道者也」〉,《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
馮鵬:〈《易》以人道為主,擬議以成其用-郭雍的易道觀及其用《易》方法研究〉,《哲學論叢理論月刊》,2014年第8期。
詹康:〈易程傳爻例考〉,《中國文學研究》,第6卷,1992年。
蔡方鹿:〈朱熹對宋代易學的發展─兼論朱熹、程顥易學思想的異同〉,《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蔡方鹿:〈宋學經典詮釋中的哲學意涵〉,《哲學研究》,第6期,2005年。
蔡方鹿:〈程顥程頤在宋學和理學中的地位〉,《學習論壇》,第23卷第5期,2007年。
蔡方鹿:〈論宋明理學的經學觀〉,《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2009年。
鄭萬耕:〈試論宋明易學的太極動靜觀〉,《周易研究》2002年第5期(總第55期),2002年。
賴貴三:〈《周易》「命」觀初探〉,《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