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民國以來檔案管理制度之研究
The Study of Archival Management System in Republican China
作者 吳宇凡
Wu, Yu Fan
貢獻者 薛理桂
Hsueh, Li Kuei
吳宇凡
Wu, Yu Fan
關鍵詞 民國
檔案管理
行政效率
行政改革
事務管理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22-Aug-2016 11:00:06 (UTC+8)
摘要 本研究透過新制度論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由制度變遷為核心,探討民國以來檔案管理制度變革之肇因、作法、影響及遷臺前後彼此間制度變遷模式與變遷過程,並配合新制度論社會制度主義之論述,討論機關自各自為政至制度化之過程,從而釐清政府遷臺前後檔案管理制度變革之承襲與轉型。本研究之目的,茲歸納為下列幾項:(一)透過新制度論歷史制度主義之觀點,探討民國以來至《檔案法》頒訂前檔案管理制度變遷之肇因、模式及其對於戰後臺灣檔案管理之影響;(二)透過新制度論社會制度主義之觀點,針對檔案管理制度變遷過程中,各機關檔案管理制度同化的模式與肇因進行討論;(三)探討政府於各時期所提出行政及其效率提升之各項作為與論述,對於檔案管理制度改革之影響,並討論遷臺後相關作為發展之承襲與轉型。
根據研究顯示,本研究之結果包括以下三點:(一)行政改革驅使下,民國以來檔案管理制度變遷模式,自民國初年各機關各自為政的游移模式、戰時層疊,爾至事務革新後的大規模轉換,體現檔案管理制度逐漸制度化之趨勢;(二)機關檔案管理制度在上述的變遷過程中,強制性壓力因非具體的法規條文,也因此在效果上較為薄弱,各機關間同化多係透過規範與模仿方式所致使,惟戰時因非常時期,也因此在制度同化上係以強制性為主;(三)我國遷臺前、後檔案管理制度之承襲,係以劃一制度、集中管理為核心,從而透過各項作為建立當下檔案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一)專著、學位論文、報告書
W. Hoy、C. Miskel,林明地等譯,《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臺北:麗文文化,2006)。
凡伯倫,《有限階級論-關於制度的經濟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毛坤,《檔案經營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王可風、劉起釪,《歷史檔案的整理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王學理譯,《胡佛首次委員會報告綱要》(臺北: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1958)。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臺北:揚智文化,2000)。
北平故宮博物院,《整理檔案規則》(北平:故宮博物院,1936)。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出版社,1999)。
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小組委員會,《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報告》(臺北:編者,1963)。
行政院,《文書處理手冊》(臺北:行政院,2015)。
行政院,《民國39年行政院施政報告》(臺北:行政院,1950)。
行政院,《民國39年行政院施政報告提要》(臺北:行政院,1950)。
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中央行政改革建議案》(臺北:編者,1957)。
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中央行政機關組織權責問題調查報告》(臺北:編者,1957)。
行政院事務管理人員訓練班,《事務管理規則》(臺北:編者,1956)。
行政院事務管理人員訓練班,《檔案管理規則(全)》(臺北:編者,1956)。
行政院事務管理人員訓練班,《檔案管理檢討報告》(臺北:編者,1956)。
行政院秘書處,《中華民國24年行政院工作報告》(南京:行政院,1935)。
行政院秘書處,《行政院工作報告》,(編者,1935)。
行政院秘書處,《行政院會議關於處理公文改良辦法決議案》(南京:行政院秘書處,1933)。
何魯成,《檔案管理與整理》(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
吳宜蓁,《議題管理:企業公關的新興課題》(臺北:正中,1998)。
吳寶康,《檔案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李宗黃,《工作競賽》(臺北:中國地方自治函授學校,1953)。
周連寬,《檔案管理法》(上海:正中書局,1945)。
金慧,《三十年來民國檔案研究述評(1979-2008)》(碩士論文,雲南大學,2010)。
倪寶坤,《現代檔案管理學(上冊)》(臺北:中國美術印刷,1952)。
孫彥、梁繼紅,《中國近代檔案學期刊輯錄》(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孫彥、梁繼紅編,《中國近代檔案學期刊輯錄(上、下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徐望之,《公牘通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徐翿,《晉冊賸言》(山西:晉北榷運局,N.D. )。
殷鍾麒,《中國檔案管理新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58)。
殷鐘麒,〈中國檔案管理新論〉,於《檔案學經典著作:第二卷》,檔案學通訊雜誌社編(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6月),頁669-877。
秦翰才,〈檔案科學管理法〉,於《檔案學經典著作:第二卷》,檔案學通訊雜誌社編(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6月),頁623-664。
國史館,《復館以來的國史館》(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9)。
國防部總政治部,《工作競賽輯要》(臺北:編者,1951)。
張玉法、沈松僑,《董文琦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張金鑑,《行政管理概論》(重慶:中國文化服務社,1943)。
張夢楷譯,《美國之行政改革(1953-1955)》(臺北:世界書局,1959)。
張樹三,《文書檔案管理通論》(臺北:曉園出版社,1992)。
教育部編輯委員會,《高級小學國語課本(卷四)》(南京:教育部,1946)。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中華書局,1974)。
梁毓階,《文書學》(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
郭棨堯,《傳統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與Douglas North制度變遷觀點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2011)。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2002)。
陳國琛,《文書改革在臺灣》(臺北:臺灣書店,1947)。
傅振倫,〈公文檔案管理〉,於《檔案學經典著作:第二卷》,檔案學通訊雜誌社編(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6月),頁511-514。
傅振倫,《公文檔案管理法》(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
傅振倫、龍兆佛,《公文檔案管理法》(臺北:大中國圖書,1954)。
寒江,《中國檔案學發展史的分期問題》(湖南檔案,1988)。
程長源,〈縣政府檔案管理法〉,於《檔案學經典著作:第二卷》,檔案學通訊雜誌社編(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6月),頁1-87。
黃柏樵,《一個五年間之京滬滬杭甬鐵路總務行政》(上海:京滬滬杭甬鐵路管理局,1940)。
楊劍宇,《中國秘書史》(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
楊毅,《中國檔案管理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
楊樹森、張樹文,《中國秘書史》(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2000)。
葉至誠、葉立程,《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1999)。
鄒家煒、董儉、周雪恆,《中國檔案事業簡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第31次政務會議紀錄》(臺北:編者,1946年6月28日)。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第32次政務會議紀錄》(臺北:編者,1946年7月5日)。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第43次政務會議紀錄》(臺北:編者,1946年9月20日)。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一年來之文書改革》(臺北:編者,1946)。
臺灣省政府統計處,《臺灣省行政紀要》(臺北:編者,1946)。
趙彥昌,《中國檔案史研究史》(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
龍兆佛,〈檔案管理法〉,於《檔案學經典著作:第二卷》,檔案學通訊雜誌社編(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6月),頁339-428。
檔案學通訊雜誌社編,《檔案學經典著作》(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總報告》(臺北:編者,1958)。
薛化元,《1950、60年代官方政治改革主張的研究-以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為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9-2411-H-004-035 臺北:編者,2001年11月)5。
薛理桂,《檔案學導論》(臺北:漢美圖書,1998)。
韓繩治,《文書及事務管理講述大要》(N.D.)。
譚春霖,《各國行政研究概况》,(廣州:嶺南大學歷史政治學系,1939)。
(二)專著中單篇文章
方甦生,〈出席中國博物館協會第一屆年會日記〉,於《文獻論叢》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7年10月),頁63-69。
方甦生,〈清代檔案分類問題〉,於《文獻論叢》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7年10月),頁27-48。
毛坤,〈檔案處理中之重要問題〉,於《毛坤圖書館學檔案學文選》,梁建州、廖洛綱、梁鱣如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頁294-322。
王征,〈序言〉,《建立檔案管理統一制度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1年4月),頁1-2。
王國維,〈庫書樓記〉,《史料叢刊初編》,第6冊(臺北:大通書局,1972),頁2326 - 2327。
王雲五,〈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報告總述〉,於《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報告》,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小組委員會(臺北: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小組委員會,1963),頁1-30。
甘乃光,〈文書檔案改革運動的回顧與展望〉,於《檔案管理與整理》,何魯成著(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2月),頁1-36。
甘乃光,〈甘序〉,於《公文處理法》,周連寬著(上海:正中書局,1947年7月),頁1-2。
甘乃光,〈甘序〉,於《檔案管理法》,周連寬著(上海:正中書局,1945年11月),頁1-36。
行政院事務管理人員訓練班,〈編輯要旨〉,《事務管理手冊(第一冊)》(臺北:編者,1957),頁1。
何魯成,〈自序〉,於《檔案管理與整理》,何魯成著(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2月),頁1-4。
余井塘,〈余序〉,於《檔案管理方法》,倪寶坤(臺北:中國內政社,1952),頁1-2。
呂芳上,〈蔣中正先生與台灣光復〉,收入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5冊(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6),頁40-82。
李廣訓,〈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組織沿革〉,於《研考制度的建立與發展》,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臺北:編者,1980年5月),頁1-16。
李樸生,〈李序〉,於《檔案管理與整理》,何魯成著(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2月),頁1-3。
杜明,〈國民政府內政部處理北洋內務部檔案史料選(二)〉,《民國檔案》,第3期(2005年3月),頁9-28。
孟森,〈中國歷代史料之來源並擬現代可以收集之方法〉,於《文獻特刊》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7年10月),頁29-34。
法務部,〈(73)法律字第12875號〉,《法務部法規諮詢意見(二)(上冊)》(臺北:法務部,1995年6月),頁524。
姚從吾,〈檔案館與現代歷史學的關係〉,於《文獻特刊》,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1935),頁39-52。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政治工作報告〉,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二十五輯》,沈雲龍主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
殷鐘麒,〈自序〉,《中國檔案管理新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檔案系翻印,1958),頁8-16。
國史館,〈各機關保存檔案暫行辦法〉,《復館以來的國史館》(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9年3月),頁236-237。
國防部總政治部,〈機關管理工作競賽辦法〉,《工作競賽輯要》(臺北:編者,1951年6月),頁207-211。
張元濟,〈序一〉,在《公牘通論》。徐望之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頁1-2。
張金鑑,〈檔案管理〉,《行政學典範》(臺北:中國行政學會,1957)。
張瑞成,〈臺灣接管計劃綱要〉,《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90),頁112。
黃季陸,〈黃序〉,在《美國之行政改革:1953-1955》。張夢楷。(臺北:世界書局,1959),頁1-3。
董乃正,〈總務革新與集中管理〉,在《行政改革言論集》。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編。(臺北:編者,1958),頁183-192。
滕固,〈舊檔案之保存與整理〉,於《被遺忘的存在-滕固文存》,滕固著、沈寧編(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8月),頁275-280。
蔡相廷,〈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4),頁40-76。
蔣一前,〈呈請政府組織中央檔案局〉,《中華圖書館協會第一次年會報告》(1929年7月),頁68。
蔣中正,〈四十三年度黨政軍業務的講評及四十四年度重要工作的提示〉,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6》(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員會黨史委員會,1958),頁196-202。
蔣中正,〈推行革命實踐運動的回顧並提示今後施政方針〉,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6》(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員會黨史委員會,1958),頁196-202。
蔣廷黻,〈歐洲幾個檔案庫〉,於《文獻特刊》,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1935),頁35-38。
顧頡剛,〈禹貢學會的清季檔案〉,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629-634。
(三)期刊與報章雜誌、公報
大華晚報每日談,〈何機密之有〉,《大華晚報》,民國47年8月11日。
中央日報,〈上月份還都一萬四千餘人〉,《中央日報》,第2版(1946年6月5日)。
外交部,〈北平檔案保管處應行裁撤〉,《外部周刊》,第64期(1935)。
中央日報,〈內政部檔案連鎖法各省要求派員實習〉,《中央日報》,第3版(1934年12月9日)。
中央日報,〈公務人員空運還都〉,《中央日報》,第4版(1946年5月17日)。
中央日報,〈以學術研究所得作改革行政張本〉,《中央日報》,第8版(1936年7月9日)。
中央日報,〈交通復員計劃〉,《中央日報》,第3版(1945年9月8日)。
中央日報,〈行政效率委會在內政部開會甘乃光報告過去工作〉,《中央日報》,第2版(1934年9月16日)。
中央日報,〈行政效率會聘定專門委員〉,《中央日報》,第2版(1934年9月1日)。
中央日報,〈政院所屬各部會發出緊急疏散令〉,《中央日報》,第2版(1949年1月28日)。
中央日報,〈還都公物搬運標準訂定〉,《中央日報》,第3版(1945年9月8日)。
中華圖書館協會,〈保存有關史料檔案〉,《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第5卷第6期(1930):頁17。
內政部,〈內政部北平檔案保管處暫行章程〉(1928年7月29日),《內政公報》,第1卷第4期(1928):頁47-48。
內政部,〈視察本部北平檔案保管處情形清冊〉,《內政公報》,第4卷第3期(1931)。
北平市政府,〈北平市政府行政效率研究會章程〉,《北平市政府公報》,第319期(1935年9月23日)。
司法行政部,〈司法行政部文卷保存規程〉(1931年2月2日),《司法公報》,第111號(1931),頁8-13。
司法部,〈司法部文件保存細則〉(1912年9月27日),《政府公報》,第154號(1913年10月1日):頁3-10。
外交部,〈外交部令〉,《政府公報》,第103號(1912年8月11日):頁2-3。
外交部,〈外交部令第176號〉,《政府公報》,第397號(1913年6月14日):頁7-8。
外交部,〈外交部令第八十一號〉,《政府公報》,第871號(1918年6月27日):頁7。
外交部,〈外交部北平檔案保管處簡章〉(1928年7月26日),《外交部公報》:第1卷第5期(1928):頁2。
外交部,〈外交部保存文件規則〉(1913年7月18日),《政府公報》:第446號(1913年8月2日):頁27-31。
外交部,〈外交部部令〉,《政府公報》,第103號(1912年1月8日):頁3031。
外交部,〈行政院發行行政研究月刊,令將行政改革事業推進之重大措施,隨時逕送行政效率研究會彙編一案,轉令遵照由〉,《外交部公報》,第9卷第9期(1936):頁18-19。
甘乃光,〈文書檔案連鎖辦法之試驗-內政部初期試驗之報告〉,《中央週報》,第339期(1934):頁48-53。
甘乃光,〈調查委員會與報告建議書之運用-政治革新的一種工具〉,《行政效率》,第2卷第4期(1935):頁821-827。
申報,〈工商部呈報接收北平實工兩部情形〉,《申報》,第9版(1928年9月12日)。
申報,〈王正廷提議設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申報》,第8版(1928年12月7日)。
申報,〈圖書館案審查結果〉,《申報》,第6版(1928年12月20日)。
行政效率研究會,〈本刊啟事〉,《行政效率》,第3卷第3期(1935):頁318。
行政效率研究會,〈本會第三次籌備會議記錄〉,《行政效率》,第1卷第5、6期(1934年9月16日):頁245-246。
行政效率研究會,〈本會第四次籌備會議紀錄〉,《行政效率》,第1卷第7期(1934年10月1日):頁297。
行政效率研究會,〈本會實驗整理檔案方案工作報告〉,《行政效率》,第3卷第5期(1935年11月):頁516-523。
行政效率研究會,〈行政效率研究會設立之旨趣〉,《行政效率》,第1卷第1期(1934年7月):頁1-8。
行政效率研究會,〈行政效率研究會暫行規程〉,《行政效率》,第1卷第1期(1934年7月):頁34-36。
行政效率研究會,〈第一次籌備會議紀要〉,《行政效率》,第1卷第2期(1934年7月):頁72。
行政效率研究會,〈第二次籌備會議紀要〉,《行政效率》,第1卷第2期(1934年7月):頁72-73。
行政效率研究會,〈編後記〉,《行政效率》,第1卷第9期(1934):頁420。
行政效率研究會,〈編後記〉,《行政效率》,第2卷第11期(1935年6月):頁1578。
何守樸,〈父親何魯成和他走過的中國(1)〉,《檔案管理》,183期(2010):頁66-69。
何守樸,〈我的父親何魯成〉,《檔案管理》,178期(2009):頁61-65。
何守樸,〈我的父親何魯成和他走過的中國(2)〉,《檔案管理》,184期(2010):頁65-68。
何守樸,〈我的父親何魯成和他走過的中國(3)〉,《檔案管理》,185期(2010):頁58-61。
何魯成、劉健,〈內政部檔案管理調查報告〉,《行政效率》,第2卷第8期(1934年8月):頁1-36。
吳子監,〈吳子監先生對於收發檔案連貫辦法之商榷〉,《行政效率》,第1卷第11期(1934):頁501-502。
吳鴻志,〈檔案整理方法〉,《圖書館學季刊》,第9卷第2期(1935):頁169-177。
吳寶康,〈中國檔案史研究的對象、任務與學習方法(緒論)〉,《蘭臺世界》7卷,2期(1994):頁12。
吳寶康、程桂芬,〈中國檔案史研究的對象、任務與學習方法(緒論)〉,《蘭臺世界》7卷,2期(1994):頁12-15。
呂少恆,〈本刊十年來的貢獻〉,《事務管理》,第120期(1967年6月20日):頁2-4。
呂少恆,〈本刊發行十一週年答客問〉,《事務管理》,第132期(1968年6月20日):頁13-16。
呂少恆,〈本刊發行十二週年答客問〉,《事務管理》,第144期(1969年6月20日):頁17-19。
宋兆霖,〈檔案定義與檔案之本質屬性(上)〉,《書目季刊》36卷,3期(2002):頁1-20。
宋兆霖,〈檔案定義與檔案之本質屬性(下)〉,《書目季刊》36卷,4期(2003):頁1-20。
沈慕偉,〈整理檔案問題之意見〉,《行政效率》,第1卷第4期(1934年8月):頁167-168。
周英耀,〈對事務管理局的期待〉,《事務管理》,第120期(1967年6月20日):頁6-8。
周連寬,〈周連寬先生對吳子堅先生意見之解釋〉,《行政效率》,第1卷第11期(1934年12月):頁502-503。
周連寬,〈對龍兆佛先生討論文書檔案連鎖辦法的意見之解釋〉,《行政效率》,第2卷第4期(1935):頁844-848。
孟森,〈國史與國史館〉,《獨立評論》,第135期(1935):頁15-21。
宗海若,〈對事務管理局的期待〉,《事務管理》,第120期(1967年6月20日):頁10-12。
林巧敏、范蔚敏,〈臺灣地區檔案學文獻計量分析〉,《圖書與資訊學刊》,72期(2012):頁16-38。
林炳康,〈江寧縣行政效率研究委員會組織概況〉,《行政效率》,第3卷第6期(1935年11月):頁602-605。
林珊如,〈臺灣地區檔案學論著選目〉,《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會訊》,17期(2001):頁38-41。
邱祖銘,〈檔案編製問題之檢討〉,《行政效率》,第1卷第8期(1934年10月):頁327-329。
南京國民政府,〈檔案管理工作競賽實施辦法綱要〉,《遼寧省政府公報》,第17-19期(1947年8月):頁11-13。
政事堂,〈政府直屬官制〉(1916年5月4日),《政府公報》,第120號(1916年5月5日):頁3-4。
胡婉玲,〈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 期(2001):86-95。
孫宏云,〈行政效率研究會與抗戰前的行政效率運動〉,《史學月刊》,第2期(2005):頁49-56。
徐文珊,〈抗戰時期的檔案-接收機關檔案工作報告〉,《南京中央日報》(1947年10月20日)。
浩徐,〈鴨子上架和檔案保管處〉,《中央日報》,民國17年7月20日。
翁文灝,〈行政研究刊行的意義〉,《行政研究》,第1卷第1期(1936年10月):頁1-4。
國史館,〈國史館三七年度工作計劃〉,《國史館館刊》,第1卷第1期(1947):頁127-128。
國民政府,〈令各行政部院會設立北平檔案保管處〉,《司法公報》,第16期(1928年7月23日)。
國民政府,〈現政府還都在即,通飭各機關依照「各機關保存檔案暫行辦法」,清理檔案,俾減輕運輸負荷〉,《國民政府公報》,第847期(1945年9月4日):頁6。
國民政府,〈還都之時,各機關所存檔案無保存必要者,自必焚燬,惟其中不無重要史料可資參考,函請先將應燬檔案目錄見示,俾便選擇彙存〉,《國民政府公報》,第882期(1945年10月16日):頁5。
張忠紱,〈政治理論與行政效率〉,《行政效率》,第2卷第3期(1934):頁803-805。
張畏凡,〈中央各機關公文處理概況〉,《行政效率》,第2卷第2期(1935):頁723-740。
張淑惠,〈臺灣地區1991至2000年「檔案學」期刊論文探析(上)〉,《檔案與微縮》,65期(2002):頁13-24。
張銳,〈現行檔案制度與其改善方策〉,《行政效率》,第2卷第9-10期(1935年5月):頁1190-1208。
教育部,〈教育部檔案管理工作競賽辦法〉,《教育部公報》,第18卷第1期(1946):頁3-4。
許同莘,〈公牘詮義〉,《河北月刊》1卷,1期(1933):頁1-10。
陳之邁,〈政制改革與行政效率〉,《行政效率》,第3卷第4期(1935年10月):頁331-336。
陳世局,〈外交部北平檔案保管處之成立及其裁撤〉,《國史館館刊》,第32期(2012年6月):頁1-50。
單超,〈司法行政部整理由京運臺舊卷的經過〉,《事務管理》,第10期(1958年4月):頁33-35。
黃宗昊,〈歷史制度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研究》,第49卷,第3期(2010):頁145-176。
楊乃藩,〈對事務管理局的期待〉,《事務管理》,第120期(1967年6月20日):頁4-6。
董文琦,〈事務管理革新的展望〉,《事務管理》,第120期(1967年6月20日):頁2-4。
靳云峰,〈臺灣地區檔案學著作評介(下)〉,《檔案學通訊》,第6期(2002):頁16-21。
監察院,〈關於接收前審計院案〉,《監察院公報》,第4-5期(1931年8月5日)。
福建省政府,〈福建省政府文書處理競賽實施辦法〉,《閩政導報》,第38期(1946):頁30-3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啟事署秘一字第23136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6年9月20日)。
臺灣省政府,〈令各縣市政府(局)、臺灣省所屬各機關學校、各公營事業機構為奉行政院令以行政院事務管理改進委員會雖已撤銷,該會原有業務仍由行政院各處繼續接辦一案,轉希知照〉,《臺灣省政府公報》,冬字第43期(1960年11月23日):頁538。
臺灣省政府,〈令各縣市政府(局)准行政院事務管理改進委員會函訂「加強改進縣市鄉鎮機關事務管理辦法」一案,轉希遵照〉,《臺灣省政府公報》,冬字第20期(1960年10月26日):頁267-268。
臺灣省政府,〈令臺灣省所屬各機關學校為抄發修正「事務管理規則推行辦法」,希遵照〉,《臺灣省政府公報》,冬字第72期(1956年12月27日):頁834,839-840。
臺灣省政府,〈令臺灣省所屬各機關學校為奉行政院令發「事務管理規則」及「事務管理手冊」等飭試行一案,轉希遵照〉,《臺灣省政府公報》,夏字第63期(1956年6月13日):頁787。
臺灣省政府,〈行政院事務管理委員會名稱改為行政院事務管理改進委員會〉,《臺灣省政府公報》,秋字第19期(1957年7月22日):頁173。
樊琪,〈對事務管理局的期待〉,《事務管理》,第120期(1967年6月20日):頁9-10。
滕固,〈檔案整理處的任務及其初步工作〉,《行政效率》(合訂本),第2卷第9-10期(1934年8月):頁1187-1189。
蔡相廷,〈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1卷,第2期(2010):頁39-76。
蔣廷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蔣廷黻談話〉,《大公報》(1934年6月23日)。
靜庵,〈攜眷還都無屋可棲〉,《中央日報》,第6版(1946年5月17日)。
龍兆佛,〈文書檔案連鎖辦法之商榷〉,《行政效率》,第2卷第4期(1935):頁835-843。
瞿宣穎,〈志例叢話〉,《河北月刊》,第1卷第1期(1933年1月):頁1-21。
蘇子喬,〈台灣憲政體制的變遷軌跡(1991-2010):歷史制度論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8卷,第4期(2010):頁147-223。
(四)網際網路
Auslife,〈Re: [問題] 有人知道臺北國家檔案局嗎?〉,(2005年8月21日),批踢踢實業坊,https://www.ptt.cc/bbs/Examination/M.1124591033.A.367.html(檢索於2015年7月24日)。
于右任,〈工作競賽與革命前途〉,《中央黨務公報》(1940年4月),http://www.xayyr.com/zl-con.asp?id=233(檢索於2016年6月20日)。
立法院議政博物館,〈民國86年立法院各單位至新店庫房整理遷台前檔案作業場景〉,(1997年7月25日), http://aam.ly.gov.tw/pages/P000051_03.action;jsessionid=C231CF85B071C67242E8B808DDE94CA3?key=731(檢索於2016年7月30日)。
何守樸,〈何魯成長子何守樸,我在台灣〉,(2009年3月6日),檔案界,http://www.danganj.net/bbs/viewthread.php?tid=4740&extra=&page=2(檢索於2015年6月24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簡介〉,http://db1n.th.gov.tw/sotokufu/(檢索於2016年5月29日)。
(五)檔案
中央設計局,〈國民黨中央秘書處檔案科管理檔案辦法〉,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502。
中央銀行,〈中央銀行關於太平輪失事運臺大量文卷帳冊沉沒給行政院呈〉,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654-655。
司法院,《關於在京中央各機關疏散公物及緊縮人員辦法函》(臺北:國史館藏,1949年1月6日),檔號:015000003178A / 015-030300-0018。
外交部,〈外交部各司新編專檔送交統計科檔案庫收存啟〉,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26-127。
外交部,〈外交部通商司編檔辦法〉,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237-238。
外交部,〈外交部管卷規則〉,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539-543。
外交部,〈外交部編檔辦法〉(1912年8月9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14-115。
交通部,〈交通部郵政司新定編檔辦法〉(1919年1月),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74-175。
行政院,〈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呈送《中央行政機關組織權責問題調查報告》〉,《中央行政機關組織權責問題調查報告及中央行政改革建議案》(臺北:行政院藏,1957年7月24日),檔號:0046.1-11-3-3-1.55.01。
行政院,〈行政院給財政部的密令〉,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645-646。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173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14冊170-174)》(臺北:國史館藏,1951年2月21日),檔號:014000013527A。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186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17冊186-189)》(臺北:國史館藏,1951年5月16日),檔號:014-000205-0044。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344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63冊343-345)》(臺北:國史館藏,1954年6月3日),檔號:014-000205-0090。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354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66冊353-354)》(臺北:國史館藏,1954年7月29日),檔號:014-000205-0093。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357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67冊355-357)》(臺北:國史館藏,1954年8月14日),檔號:014000013582A。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362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69冊361-364)》(臺北:國史館藏,1954年9月16日),檔號:014-000205-0096。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389次會議〉,《臺第76冊388-389》(臺北:國史館藏,1955年2月24日),入藏登錄號:014000013591A。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396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79冊396至398)》(臺北:國史館藏,1955年4月14日),檔號:014-000205-0106。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414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85冊414至416)》(臺北:國史館藏,1955年8月11日),檔號:014000013600A。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493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108冊492-493)》(臺北:國史館藏,1957年2月11日),檔號:014000013623A。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12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3年6月27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93。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14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3年7月4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93。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16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3年7月11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94。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17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3年7月18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94。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18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3年8月1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94。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21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3年8月22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95。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51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4年3月13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35。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53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4年3月27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35。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58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4年5月1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36。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63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4年6月5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37。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68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4年7月10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38。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70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4年7月24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104。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98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5年2月5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110。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216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5年6月11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58。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306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7年3月30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67。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405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9年3月14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151。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411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9年4月25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153。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412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9年5月2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153。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426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9年8月8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156。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5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28年11月27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11。
行政院,〈國民政府關於各省縣市舊檔應予保存給行政院的指令〉,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59。
花蓮縣政府,〈花蓮港廳接管委員會接管概況一覽表〉,《接管會組織通則》(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5年12月29日),檔號:A376550000A/0034/072-1/1。
軍政部,〈軍政部整理案卷暫行辦法〉(1933年1月10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84-486。
航空署,〈航空署文件處理規則〉(1921年4月7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80-183。
航空署,〈航空署案卷規則〉(1921年4月7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78-179。
財政部,〈行政院頒發文卷保存年限四項原則〉,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60。
參謀本部,〈參謀本部檔案管理規則〉(1932年8月11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77-483。
國史館,〈國民政府通飭各機關清理檔案〉,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69。
國史館,〈國民政府關於接收黨政軍機關舊檔〉,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69。
國民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函國民政府關於行政院擬具行政院處務規程、行政效率促進委員會及建設事業審議委員會兩組織規程案〉,《行政院處務規程案》(臺北:國史館藏,1937年4月8日),檔號:001000000937A /001-012071-0084。
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函國民政府有關張繼等13人提建立檔案總庫籌設國史館案〉,《國史館沿革史(二)》(臺北:國史館藏,1939年2月13日),檔號:001000002173A/001-016222-0002。
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函國民政府關於南京市執委會請設立國史館案〉,《國史館沿革史(一)》(臺北:國史館藏,1931年4月4日),檔號:001000002172A /001-016222-0001。
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函國民政府關於首都新聞記者聯合會建議設立國史館於首都案〉,《國史館沿革史(一)》(臺北:國史館藏,1928年11月19日),檔號: 001000002172A /001-016222-0001。
國民政府,〈五屆八中全會決議政治各案〉,《國史館沿革史(三)》(臺北:國史館藏,1941年3月24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3。
國民政府,〈五屆八中全會關於請國府通令所屬已廢存檔案移交國史館籌備委員會保存〉,《政府機關檔案保存移轉辦法》(臺北:國史館藏,1941年4月30日),檔號:811/00101270A007。
國民政府,〈六中全會關於籌設國史館之決議〉,《國史館沿革史(二)》(臺北:國史館藏,1939年11月28日),檔號:001000002173A/001-016222-0002。
國民政府,〈四屆四中全會重設國史館案〉,《國史館沿革史(一)》(臺北:國史館藏,1934年2月9日),檔號:001000002172A /001-016222-0001。
國民政府,〈同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聯合接收檔案辦事處〉,《政府機關檔案保存移轉辦法》(臺北:國史館藏,1946年2月23日),檔號:001000000811A /001-012070-A007。
國民政府,〈江蘇省政府主席鈕永建呈國民政府有關該府科長朱文鑫呈具設立國史館意見案〉,《國史館沿革史(一)》(臺北:國史館藏,1928年11月27日),檔號: 001000002172A /001-016222-0001。
國民政府,〈行政院行政效率促進委員會組織規程准予備案〉,《行政效率研究會暫行規程》(臺北:國史館藏,1935年4月12日),檔號:001000000818A /001-012070-0014。
國民政府,〈行政院呈國民政府關於行政效率研究會暫行規程案〉,《行政效率研究會暫行規程》(臺北:國史館藏,1935年2月1日),檔號:001000000818A /001-012070-0014。
國民政府,〈行政院函國民政府關於重設國史館審案〉,《國史館沿革史(一)》(臺北:國史館藏,1931年3月14日),檔號:001000002172A /001-016222-0001。
國民政府,〈國史館派員調查各機關檔案〉,《國史館沿革史(三)》(臺北:國史館藏,1940年5月6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3。
國民政府,〈國史館派員調查各機關檔案〉,《國史館沿革史(三)》(臺北:國史館藏,1940年9月11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3。
國民政府,〈國史館請移交前偽國府各種檔案〉,《國史館沿革史(三)》(臺北:國史館藏,1947年9月6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3。
國民政府,〈國史館籌備委員會組織大綱及經費概算案〉,《國史館沿革史(三)》(臺北:國史館藏,1940年3月4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3。
國民政府,〈國史館籌備委員會組織大綱及經費概算案〉,《國史館沿革史(三)》(臺北:國史館藏,1940年3月4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3。
國民政府,〈國史館籌備委員會結束報告書〉,《國史館沿革史(四)》(臺北:國史館藏,1947年3月14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4。
國民政府,〈國史館籌備委員會徵集史料簡則〉,《國史館沿革史(三)》(臺北:國史館藏,1940年5月6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3。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函國防最高委員會有關設立國史館籌備處送府辦理一案〉,《國史館沿革史(二)》(臺北:國史館藏,1939年12月28日),檔號:001000002173A/001-016222-0002。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報告對於五中全會決議交辦建立檔案總庫、籌設國史館一案之籌備經過〉,《國史館沿革史(二)》(臺北:國史館藏,1939年11月9日),檔號:001000002173A/001-016222-0002。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關於國史館籌備委員會派員調查各機關檔案給予便利的訓令〉,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63。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關於廢存舊檔移交國史館籌備委員會保存的訓令〉,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64。
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廳函國民政府有關請改黨史編纂委員會之名為國史編纂委員會一案執行情形〉,《國史館沿革史(二)》(臺北:國史館藏,1940年5月25日),檔號:001000002173A/001-016222-0002。
國民政府,〈張繼等十三人提議國民政府通令所屬以廢存檔案移交國史館籌備委員會保存案〉,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64-465。
國民政府,〈徵詢建立檔案總庫籌設國史館案意見〉,《國史館沿革史(二)》(臺北:國史館藏,1939年3月17日),檔號:001000002173A/001-016222-0002。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中國戰區降書〉,《日本投降文獻專輯》(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5),檔號:B5018230601/0034/1865/6010。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中華民國37年度上半年臺灣省政府工作報告〉,《台灣省工作施政計劃報告及預定進度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7),檔號:A309000000E/0035/001.06-31/0001。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卅六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作計劃〉,《台灣省工作施政計劃報告及預定進度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6年10月),檔號:A309000000E/0035/001.06-31/0001。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受降部隊最高長官與部隊番號一覽表〉,《日本投降文獻專輯》(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5),檔號:B5018230601/0034/1865/6010。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軍字第一號命令〉,《台灣區日俘(僑)處理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5年10月30日),檔號:B5018230601/0034/545/4010。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署部字第一號命令〉,《台灣區日俘(僑)處理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5年10月25日),檔號:B5018230601/0034/545/4010。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關於州廳接管規定與臺灣省州廳接管委員會組織通則〉(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5年11月9日),檔號:B5018230601/0034/072-1/1。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軍用文書改良辦法〉,《文書改革》(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3年12月16日),檔號:B5018230601/0028/1732/0040.2/2。
國防部後備司令部,〈判決書〉,《王惔藩叛亂》(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72年5月17日),檔號:A305440000C/0061/1571/014。
國務院,〈國務院秘書廳編檔處辦事細則〉,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42-146。
教育部,〈教育部保存文件規則〉(1913年9月18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34-137。
教育部,《北平檔案保管處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6年3月26日),檔號:0035/009.06/0001。
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委員會管理檔案既調卷規則〉(1933年12月11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88-490。
農礦部,〈農礦部北平檔案保管處組織規則〉(1929年1月20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590-591。
幣制局,〈幣制局檔案室保存文件規則〉(1920年1月26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75-177。
福建省政府,〈行政院訓令〉,《福建省政府奉發行政院關於與抗日有關之檔案史料應多編索引以便抽查利用》(福州:福建省政府檔案館藏,1939年12月28日),檔號:0001-002-000030。
福建省政府,〈會商改良處裡公文辦法附臺灣總督府文書處理規程〉,《福建省政府各機關改良公文處理辦法》(福州:福建省檔案館藏,1935年4月1日),檔號:0001-010-000019。
福建省政府,〈試擬福建省政府管卷辦法大綱〉,《改良公文辦法》(福州:福建省檔案館藏,1935年3月6日),檔號:0001-010-000019。
福建省政府,〈福建省政府文卷暫時疏散管理辦法〉,《檔案暫時疏散管理》(福州:福建省政府檔案館藏,1938),檔號:0001-001-000069。
福建省政府,《各縣政府檔案初步整理調查表》(福州:福建省檔案館藏,1938年4月),檔號:0001-001-000057。
福建省政府,《福建省政府關於召開文書改革研究會的電函及文書改革方案草案》(福州:福建省檔案館藏,1940年9月),檔號:0001-003-000116。
臺中市政府檔案,《關于文書講習會》(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6年5月27日),檔號:A376590000A/0035/0130050/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署接字第一號訓令〉,《前進指揮所有關日軍投降接收文卷》(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5年10月28日),檔號:A375000100E/0034/013/31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編輯室主任陳國琛兼任文書科長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946年5月31日),典藏號:00303230006129。
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為遵照決議試辦檔案管理〉,《檔案管理》(臺北:檔案管理局館藏,1946年12月14日),檔號:0045/A112A/1。
審計院,〈審計院書記室編譯科編纂處辦事細則〉,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54-155。
蔣中正總統文物,〈行政制度研究會決議案〉,《中央憲政(二)》(臺北:國史館藏,1936),檔號:002000000936A/002/080101/00002/003。
總統府,《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組織簡則及委員聘任》(臺北:總統府藏,1957年2月25日),檔號:0046/22105/2。
二、英文
A. Brenneke. Archivkunde (München-Pullach: Verlag dokumentation, 1953).
D. C. North,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G. Capoccia and D. Keleman, “the Study of Critical Junctures,” World Politics, Vol. 59 (2007), pp. 341-369.
G. Peters.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ew York: Willing House, 1999).
J. Mahoney, “Strategies of Casual Assessment in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J. Mahoney and D. Rueschemeyer, eds.,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8-9.
J. March and J. Olse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8, No. 3 (1984), pp. 734-749.
J. Migdal, “Studying the State,” in Mark I. Lichbach and A. Zukerman, eds.,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208-235.
National Archives, “Records of the Commissions on Organization of the Executive Branch of the Government [Hoover Commissions],” http://www.archives.gov/research/guide-fed-records/groups/264.html#264.1 (accessed July 30, 2016).
P. Hall & R. Taylor. “Politic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 44(1996), pp.936-957.
P. Pierson and T. Skocpol,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cience,” in I. Katznelson & H. V. Milner, eds., Political scienc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New York: W. W. Norton, 2002), pp. 706.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Summary of Reports of the Hoover Commiss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9, No. 2 (Sep. 1949): pp. 73-99.
W. Scott, Organizations: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 (NJ: Prentice Hall, 1998).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10015550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55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薛理桂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eh, Li Kue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吳宇凡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Wu, Yu F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吳宇凡zh_TW
dc.creator (作者) Wu, Yu Fan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2-Aug-2016 11:00:06 (UTC+8)-
dc.date.available 22-Aug-2016 11:00:0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2-Aug-2016 11:00:0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015550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0490-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550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透過新制度論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由制度變遷為核心,探討民國以來檔案管理制度變革之肇因、作法、影響及遷臺前後彼此間制度變遷模式與變遷過程,並配合新制度論社會制度主義之論述,討論機關自各自為政至制度化之過程,從而釐清政府遷臺前後檔案管理制度變革之承襲與轉型。本研究之目的,茲歸納為下列幾項:(一)透過新制度論歷史制度主義之觀點,探討民國以來至《檔案法》頒訂前檔案管理制度變遷之肇因、模式及其對於戰後臺灣檔案管理之影響;(二)透過新制度論社會制度主義之觀點,針對檔案管理制度變遷過程中,各機關檔案管理制度同化的模式與肇因進行討論;(三)探討政府於各時期所提出行政及其效率提升之各項作為與論述,對於檔案管理制度改革之影響,並討論遷臺後相關作為發展之承襲與轉型。
根據研究顯示,本研究之結果包括以下三點:(一)行政改革驅使下,民國以來檔案管理制度變遷模式,自民國初年各機關各自為政的游移模式、戰時層疊,爾至事務革新後的大規模轉換,體現檔案管理制度逐漸制度化之趨勢;(二)機關檔案管理制度在上述的變遷過程中,強制性壓力因非具體的法規條文,也因此在效果上較為薄弱,各機關間同化多係透過規範與模仿方式所致使,惟戰時因非常時期,也因此在制度同化上係以強制性為主;(三)我國遷臺前、後檔案管理制度之承襲,係以劃一制度、集中管理為核心,從而透過各項作為建立當下檔案管理制度。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1
第二節、文獻回顧與研究評述…………………………12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35
第二章 民國初年清代檔案管理制度的繼承與變革……………45
第一節、傳統檔案編輯作為下的制度開展………………………46
第二節、各機關檔案散佚與實證史學關注………………………56
第三節、北伐戰役後的新舊檔案分治作為………………………63
第四節、一九三O年代檔案管理現況調查………………………77
第五節、小結…………………………105
第三章 文書改革運動下的現代檔案管理基礎建立……………107
第一節、全國處理公文辦法審查會議召開………………………108
第二節、行政效率研究會成立與檔案專擅………………………118
第三節、文書檔案連鎖辦法的提出與試驗………………………161
第四節、研究會改組與文書改革運動結束………………………170
第五節、小結…………………………175
第四章 抗戰時期檔案徵集與行政效率提升之作為………………177
第一節、各機關檔案疏散與國史館保存職能………………………177
第二節、檔案徵集與目錄審核制度基礎建立………………………190
第三節、行政效率提升與檔案管理工作競賽………………………200
第四節、小結…………………………207
第五章 戰後接收與臺灣長官公署移植福建之經驗………………209
第一節、戰後各機關檔案的徵集與臺灣接收………………………210
第二節、臺灣所面臨的文書問題與改革發軔………………………226
第三節、福建經驗移植與文書講習會的辦理………………………232
第四節、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文書改革之影響………………………242
第五節、小結…………………………254
第六章 行政改革浪潮下的臺灣檔案管理制度重構………………257
第一節、遷臺後中央防空作為下的檔案疏散………………………258
第二節、事務管理革新下的檔案核心的轉移………………………272
第三節、國外行政改革仿效與檔案制度研考………………………297
第四節、事務管理式微與檔案管理職能分散………………………327
第五節、小結………………………336
第七章 結論…………………………339
第一節、研究結果與發現…………………………340
第二節、未來研究之方向…………………………350
徵引文獻…………………………353
附錄…………………………381
zh_TW
dc.format.extent 384449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015550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民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檔案管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行政效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行政改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事務管理zh_TW
dc.title (題名) 民國以來檔案管理制度之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udy of Archival Management System in Republican Chin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
(一)專著、學位論文、報告書
W. Hoy、C. Miskel,林明地等譯,《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臺北:麗文文化,2006)。
凡伯倫,《有限階級論-關於制度的經濟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毛坤,《檔案經營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王可風、劉起釪,《歷史檔案的整理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王學理譯,《胡佛首次委員會報告綱要》(臺北: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1958)。
王躍生,《新制度主義》(臺北:揚智文化,2000)。
北平故宮博物院,《整理檔案規則》(北平:故宮博物院,1936)。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出版社,1999)。
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小組委員會,《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報告》(臺北:編者,1963)。
行政院,《文書處理手冊》(臺北:行政院,2015)。
行政院,《民國39年行政院施政報告》(臺北:行政院,1950)。
行政院,《民國39年行政院施政報告提要》(臺北:行政院,1950)。
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中央行政改革建議案》(臺北:編者,1957)。
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中央行政機關組織權責問題調查報告》(臺北:編者,1957)。
行政院事務管理人員訓練班,《事務管理規則》(臺北:編者,1956)。
行政院事務管理人員訓練班,《檔案管理規則(全)》(臺北:編者,1956)。
行政院事務管理人員訓練班,《檔案管理檢討報告》(臺北:編者,1956)。
行政院秘書處,《中華民國24年行政院工作報告》(南京:行政院,1935)。
行政院秘書處,《行政院工作報告》,(編者,1935)。
行政院秘書處,《行政院會議關於處理公文改良辦法決議案》(南京:行政院秘書處,1933)。
何魯成,《檔案管理與整理》(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
吳宜蓁,《議題管理:企業公關的新興課題》(臺北:正中,1998)。
吳寶康,《檔案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李宗黃,《工作競賽》(臺北:中國地方自治函授學校,1953)。
周連寬,《檔案管理法》(上海:正中書局,1945)。
金慧,《三十年來民國檔案研究述評(1979-2008)》(碩士論文,雲南大學,2010)。
倪寶坤,《現代檔案管理學(上冊)》(臺北:中國美術印刷,1952)。
孫彥、梁繼紅,《中國近代檔案學期刊輯錄》(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孫彥、梁繼紅編,《中國近代檔案學期刊輯錄(上、下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徐望之,《公牘通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徐翿,《晉冊賸言》(山西:晉北榷運局,N.D. )。
殷鍾麒,《中國檔案管理新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58)。
殷鐘麒,〈中國檔案管理新論〉,於《檔案學經典著作:第二卷》,檔案學通訊雜誌社編(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6月),頁669-877。
秦翰才,〈檔案科學管理法〉,於《檔案學經典著作:第二卷》,檔案學通訊雜誌社編(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6月),頁623-664。
國史館,《復館以來的國史館》(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9)。
國防部總政治部,《工作競賽輯要》(臺北:編者,1951)。
張玉法、沈松僑,《董文琦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張金鑑,《行政管理概論》(重慶:中國文化服務社,1943)。
張夢楷譯,《美國之行政改革(1953-1955)》(臺北:世界書局,1959)。
張樹三,《文書檔案管理通論》(臺北:曉園出版社,1992)。
教育部編輯委員會,《高級小學國語課本(卷四)》(南京:教育部,1946)。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中華書局,1974)。
梁毓階,《文書學》(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
郭棨堯,《傳統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與Douglas North制度變遷觀點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中山大學,2011)。
陳向明,《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2002)。
陳國琛,《文書改革在臺灣》(臺北:臺灣書店,1947)。
傅振倫,〈公文檔案管理〉,於《檔案學經典著作:第二卷》,檔案學通訊雜誌社編(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6月),頁511-514。
傅振倫,《公文檔案管理法》(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
傅振倫、龍兆佛,《公文檔案管理法》(臺北:大中國圖書,1954)。
寒江,《中國檔案學發展史的分期問題》(湖南檔案,1988)。
程長源,〈縣政府檔案管理法〉,於《檔案學經典著作:第二卷》,檔案學通訊雜誌社編(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6月),頁1-87。
黃柏樵,《一個五年間之京滬滬杭甬鐵路總務行政》(上海:京滬滬杭甬鐵路管理局,1940)。
楊劍宇,《中國秘書史》(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
楊毅,《中國檔案管理史》(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
楊樹森、張樹文,《中國秘書史》(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
葉至誠,《社會科學概論》(臺北:揚智文化,2000)。
葉至誠、葉立程,《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1999)。
鄒家煒、董儉、周雪恆,《中國檔案事業簡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第31次政務會議紀錄》(臺北:編者,1946年6月28日)。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第32次政務會議紀錄》(臺北:編者,1946年7月5日)。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第43次政務會議紀錄》(臺北:編者,1946年9月20日)。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一年來之文書改革》(臺北:編者,1946)。
臺灣省政府統計處,《臺灣省行政紀要》(臺北:編者,1946)。
趙彥昌,《中國檔案史研究史》(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
龍兆佛,〈檔案管理法〉,於《檔案學經典著作:第二卷》,檔案學通訊雜誌社編(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6月),頁339-428。
檔案學通訊雜誌社編,《檔案學經典著作》(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總報告》(臺北:編者,1958)。
薛化元,《1950、60年代官方政治改革主張的研究-以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為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9-2411-H-004-035 臺北:編者,2001年11月)5。
薛理桂,《檔案學導論》(臺北:漢美圖書,1998)。
韓繩治,《文書及事務管理講述大要》(N.D.)。
譚春霖,《各國行政研究概况》,(廣州:嶺南大學歷史政治學系,1939)。
(二)專著中單篇文章
方甦生,〈出席中國博物館協會第一屆年會日記〉,於《文獻論叢》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7年10月),頁63-69。
方甦生,〈清代檔案分類問題〉,於《文獻論叢》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7年10月),頁27-48。
毛坤,〈檔案處理中之重要問題〉,於《毛坤圖書館學檔案學文選》,梁建州、廖洛綱、梁鱣如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頁294-322。
王征,〈序言〉,《建立檔案管理統一制度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81年4月),頁1-2。
王國維,〈庫書樓記〉,《史料叢刊初編》,第6冊(臺北:大通書局,1972),頁2326 - 2327。
王雲五,〈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報告總述〉,於《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報告》,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小組委員會(臺北:行政改革建議案檢討小組委員會,1963),頁1-30。
甘乃光,〈文書檔案改革運動的回顧與展望〉,於《檔案管理與整理》,何魯成著(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2月),頁1-36。
甘乃光,〈甘序〉,於《公文處理法》,周連寬著(上海:正中書局,1947年7月),頁1-2。
甘乃光,〈甘序〉,於《檔案管理法》,周連寬著(上海:正中書局,1945年11月),頁1-36。
行政院事務管理人員訓練班,〈編輯要旨〉,《事務管理手冊(第一冊)》(臺北:編者,1957),頁1。
何魯成,〈自序〉,於《檔案管理與整理》,何魯成著(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2月),頁1-4。
余井塘,〈余序〉,於《檔案管理方法》,倪寶坤(臺北:中國內政社,1952),頁1-2。
呂芳上,〈蔣中正先生與台灣光復〉,收入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輯,《蔣中正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討論集》第5冊(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6),頁40-82。
李廣訓,〈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組織沿革〉,於《研考制度的建立與發展》,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臺北:編者,1980年5月),頁1-16。
李樸生,〈李序〉,於《檔案管理與整理》,何魯成著(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2月),頁1-3。
杜明,〈國民政府內政部處理北洋內務部檔案史料選(二)〉,《民國檔案》,第3期(2005年3月),頁9-28。
孟森,〈中國歷代史料之來源並擬現代可以收集之方法〉,於《文獻特刊》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7年10月),頁29-34。
法務部,〈(73)法律字第12875號〉,《法務部法規諮詢意見(二)(上冊)》(臺北:法務部,1995年6月),頁524。
姚從吾,〈檔案館與現代歷史學的關係〉,於《文獻特刊》,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1935),頁39-52。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政治工作報告〉,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二十五輯》,沈雲龍主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7)。
殷鐘麒,〈自序〉,《中國檔案管理新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檔案系翻印,1958),頁8-16。
國史館,〈各機關保存檔案暫行辦法〉,《復館以來的國史館》(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9年3月),頁236-237。
國防部總政治部,〈機關管理工作競賽辦法〉,《工作競賽輯要》(臺北:編者,1951年6月),頁207-211。
張元濟,〈序一〉,在《公牘通論》。徐望之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頁1-2。
張金鑑,〈檔案管理〉,《行政學典範》(臺北:中國行政學會,1957)。
張瑞成,〈臺灣接管計劃綱要〉,《光復臺灣之籌劃與受降接收》(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90),頁112。
黃季陸,〈黃序〉,在《美國之行政改革:1953-1955》。張夢楷。(臺北:世界書局,1959),頁1-3。
董乃正,〈總務革新與集中管理〉,在《行政改革言論集》。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編。(臺北:編者,1958),頁183-192。
滕固,〈舊檔案之保存與整理〉,於《被遺忘的存在-滕固文存》,滕固著、沈寧編(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8月),頁275-280。
蔡相廷,〈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臺北:師大出版中心,2014),頁40-76。
蔣一前,〈呈請政府組織中央檔案局〉,《中華圖書館協會第一次年會報告》(1929年7月),頁68。
蔣中正,〈四十三年度黨政軍業務的講評及四十四年度重要工作的提示〉,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6》(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員會黨史委員會,1958),頁196-202。
蔣中正,〈推行革命實踐運動的回顧並提示今後施政方針〉,於《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6》(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員會黨史委員會,1958),頁196-202。
蔣廷黻,〈歐洲幾個檔案庫〉,於《文獻特刊》,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1935),頁35-38。
顧頡剛,〈禹貢學會的清季檔案〉,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629-634。
(三)期刊與報章雜誌、公報
大華晚報每日談,〈何機密之有〉,《大華晚報》,民國47年8月11日。
中央日報,〈上月份還都一萬四千餘人〉,《中央日報》,第2版(1946年6月5日)。
外交部,〈北平檔案保管處應行裁撤〉,《外部周刊》,第64期(1935)。
中央日報,〈內政部檔案連鎖法各省要求派員實習〉,《中央日報》,第3版(1934年12月9日)。
中央日報,〈公務人員空運還都〉,《中央日報》,第4版(1946年5月17日)。
中央日報,〈以學術研究所得作改革行政張本〉,《中央日報》,第8版(1936年7月9日)。
中央日報,〈交通復員計劃〉,《中央日報》,第3版(1945年9月8日)。
中央日報,〈行政效率委會在內政部開會甘乃光報告過去工作〉,《中央日報》,第2版(1934年9月16日)。
中央日報,〈行政效率會聘定專門委員〉,《中央日報》,第2版(1934年9月1日)。
中央日報,〈政院所屬各部會發出緊急疏散令〉,《中央日報》,第2版(1949年1月28日)。
中央日報,〈還都公物搬運標準訂定〉,《中央日報》,第3版(1945年9月8日)。
中華圖書館協會,〈保存有關史料檔案〉,《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第5卷第6期(1930):頁17。
內政部,〈內政部北平檔案保管處暫行章程〉(1928年7月29日),《內政公報》,第1卷第4期(1928):頁47-48。
內政部,〈視察本部北平檔案保管處情形清冊〉,《內政公報》,第4卷第3期(1931)。
北平市政府,〈北平市政府行政效率研究會章程〉,《北平市政府公報》,第319期(1935年9月23日)。
司法行政部,〈司法行政部文卷保存規程〉(1931年2月2日),《司法公報》,第111號(1931),頁8-13。
司法部,〈司法部文件保存細則〉(1912年9月27日),《政府公報》,第154號(1913年10月1日):頁3-10。
外交部,〈外交部令〉,《政府公報》,第103號(1912年8月11日):頁2-3。
外交部,〈外交部令第176號〉,《政府公報》,第397號(1913年6月14日):頁7-8。
外交部,〈外交部令第八十一號〉,《政府公報》,第871號(1918年6月27日):頁7。
外交部,〈外交部北平檔案保管處簡章〉(1928年7月26日),《外交部公報》:第1卷第5期(1928):頁2。
外交部,〈外交部保存文件規則〉(1913年7月18日),《政府公報》:第446號(1913年8月2日):頁27-31。
外交部,〈外交部部令〉,《政府公報》,第103號(1912年1月8日):頁3031。
外交部,〈行政院發行行政研究月刊,令將行政改革事業推進之重大措施,隨時逕送行政效率研究會彙編一案,轉令遵照由〉,《外交部公報》,第9卷第9期(1936):頁18-19。
甘乃光,〈文書檔案連鎖辦法之試驗-內政部初期試驗之報告〉,《中央週報》,第339期(1934):頁48-53。
甘乃光,〈調查委員會與報告建議書之運用-政治革新的一種工具〉,《行政效率》,第2卷第4期(1935):頁821-827。
申報,〈工商部呈報接收北平實工兩部情形〉,《申報》,第9版(1928年9月12日)。
申報,〈王正廷提議設立中央圖書館籌備處〉,《申報》,第8版(1928年12月7日)。
申報,〈圖書館案審查結果〉,《申報》,第6版(1928年12月20日)。
行政效率研究會,〈本刊啟事〉,《行政效率》,第3卷第3期(1935):頁318。
行政效率研究會,〈本會第三次籌備會議記錄〉,《行政效率》,第1卷第5、6期(1934年9月16日):頁245-246。
行政效率研究會,〈本會第四次籌備會議紀錄〉,《行政效率》,第1卷第7期(1934年10月1日):頁297。
行政效率研究會,〈本會實驗整理檔案方案工作報告〉,《行政效率》,第3卷第5期(1935年11月):頁516-523。
行政效率研究會,〈行政效率研究會設立之旨趣〉,《行政效率》,第1卷第1期(1934年7月):頁1-8。
行政效率研究會,〈行政效率研究會暫行規程〉,《行政效率》,第1卷第1期(1934年7月):頁34-36。
行政效率研究會,〈第一次籌備會議紀要〉,《行政效率》,第1卷第2期(1934年7月):頁72。
行政效率研究會,〈第二次籌備會議紀要〉,《行政效率》,第1卷第2期(1934年7月):頁72-73。
行政效率研究會,〈編後記〉,《行政效率》,第1卷第9期(1934):頁420。
行政效率研究會,〈編後記〉,《行政效率》,第2卷第11期(1935年6月):頁1578。
何守樸,〈父親何魯成和他走過的中國(1)〉,《檔案管理》,183期(2010):頁66-69。
何守樸,〈我的父親何魯成〉,《檔案管理》,178期(2009):頁61-65。
何守樸,〈我的父親何魯成和他走過的中國(2)〉,《檔案管理》,184期(2010):頁65-68。
何守樸,〈我的父親何魯成和他走過的中國(3)〉,《檔案管理》,185期(2010):頁58-61。
何魯成、劉健,〈內政部檔案管理調查報告〉,《行政效率》,第2卷第8期(1934年8月):頁1-36。
吳子監,〈吳子監先生對於收發檔案連貫辦法之商榷〉,《行政效率》,第1卷第11期(1934):頁501-502。
吳鴻志,〈檔案整理方法〉,《圖書館學季刊》,第9卷第2期(1935):頁169-177。
吳寶康,〈中國檔案史研究的對象、任務與學習方法(緒論)〉,《蘭臺世界》7卷,2期(1994):頁12。
吳寶康、程桂芬,〈中國檔案史研究的對象、任務與學習方法(緒論)〉,《蘭臺世界》7卷,2期(1994):頁12-15。
呂少恆,〈本刊十年來的貢獻〉,《事務管理》,第120期(1967年6月20日):頁2-4。
呂少恆,〈本刊發行十一週年答客問〉,《事務管理》,第132期(1968年6月20日):頁13-16。
呂少恆,〈本刊發行十二週年答客問〉,《事務管理》,第144期(1969年6月20日):頁17-19。
宋兆霖,〈檔案定義與檔案之本質屬性(上)〉,《書目季刊》36卷,3期(2002):頁1-20。
宋兆霖,〈檔案定義與檔案之本質屬性(下)〉,《書目季刊》36卷,4期(2003):頁1-20。
沈慕偉,〈整理檔案問題之意見〉,《行政效率》,第1卷第4期(1934年8月):頁167-168。
周英耀,〈對事務管理局的期待〉,《事務管理》,第120期(1967年6月20日):頁6-8。
周連寬,〈周連寬先生對吳子堅先生意見之解釋〉,《行政效率》,第1卷第11期(1934年12月):頁502-503。
周連寬,〈對龍兆佛先生討論文書檔案連鎖辦法的意見之解釋〉,《行政效率》,第2卷第4期(1935):頁844-848。
孟森,〈國史與國史館〉,《獨立評論》,第135期(1935):頁15-21。
宗海若,〈對事務管理局的期待〉,《事務管理》,第120期(1967年6月20日):頁10-12。
林巧敏、范蔚敏,〈臺灣地區檔案學文獻計量分析〉,《圖書與資訊學刊》,72期(2012):頁16-38。
林炳康,〈江寧縣行政效率研究委員會組織概況〉,《行政效率》,第3卷第6期(1935年11月):頁602-605。
林珊如,〈臺灣地區檔案學論著選目〉,《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會訊》,17期(2001):頁38-41。
邱祖銘,〈檔案編製問題之檢討〉,《行政效率》,第1卷第8期(1934年10月):頁327-329。
南京國民政府,〈檔案管理工作競賽實施辦法綱要〉,《遼寧省政府公報》,第17-19期(1947年8月):頁11-13。
政事堂,〈政府直屬官制〉(1916年5月4日),《政府公報》,第120號(1916年5月5日):頁3-4。
胡婉玲,〈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6 期(2001):86-95。
孫宏云,〈行政效率研究會與抗戰前的行政效率運動〉,《史學月刊》,第2期(2005):頁49-56。
徐文珊,〈抗戰時期的檔案-接收機關檔案工作報告〉,《南京中央日報》(1947年10月20日)。
浩徐,〈鴨子上架和檔案保管處〉,《中央日報》,民國17年7月20日。
翁文灝,〈行政研究刊行的意義〉,《行政研究》,第1卷第1期(1936年10月):頁1-4。
國史館,〈國史館三七年度工作計劃〉,《國史館館刊》,第1卷第1期(1947):頁127-128。
國民政府,〈令各行政部院會設立北平檔案保管處〉,《司法公報》,第16期(1928年7月23日)。
國民政府,〈現政府還都在即,通飭各機關依照「各機關保存檔案暫行辦法」,清理檔案,俾減輕運輸負荷〉,《國民政府公報》,第847期(1945年9月4日):頁6。
國民政府,〈還都之時,各機關所存檔案無保存必要者,自必焚燬,惟其中不無重要史料可資參考,函請先將應燬檔案目錄見示,俾便選擇彙存〉,《國民政府公報》,第882期(1945年10月16日):頁5。
張忠紱,〈政治理論與行政效率〉,《行政效率》,第2卷第3期(1934):頁803-805。
張畏凡,〈中央各機關公文處理概況〉,《行政效率》,第2卷第2期(1935):頁723-740。
張淑惠,〈臺灣地區1991至2000年「檔案學」期刊論文探析(上)〉,《檔案與微縮》,65期(2002):頁13-24。
張銳,〈現行檔案制度與其改善方策〉,《行政效率》,第2卷第9-10期(1935年5月):頁1190-1208。
教育部,〈教育部檔案管理工作競賽辦法〉,《教育部公報》,第18卷第1期(1946):頁3-4。
許同莘,〈公牘詮義〉,《河北月刊》1卷,1期(1933):頁1-10。
陳之邁,〈政制改革與行政效率〉,《行政效率》,第3卷第4期(1935年10月):頁331-336。
陳世局,〈外交部北平檔案保管處之成立及其裁撤〉,《國史館館刊》,第32期(2012年6月):頁1-50。
單超,〈司法行政部整理由京運臺舊卷的經過〉,《事務管理》,第10期(1958年4月):頁33-35。
黃宗昊,〈歷史制度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研究》,第49卷,第3期(2010):頁145-176。
楊乃藩,〈對事務管理局的期待〉,《事務管理》,第120期(1967年6月20日):頁4-6。
董文琦,〈事務管理革新的展望〉,《事務管理》,第120期(1967年6月20日):頁2-4。
靳云峰,〈臺灣地區檔案學著作評介(下)〉,《檔案學通訊》,第6期(2002):頁16-21。
監察院,〈關於接收前審計院案〉,《監察院公報》,第4-5期(1931年8月5日)。
福建省政府,〈福建省政府文書處理競賽實施辦法〉,《閩政導報》,第38期(1946):頁30-3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啟事署秘一字第23136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6年9月20日)。
臺灣省政府,〈令各縣市政府(局)、臺灣省所屬各機關學校、各公營事業機構為奉行政院令以行政院事務管理改進委員會雖已撤銷,該會原有業務仍由行政院各處繼續接辦一案,轉希知照〉,《臺灣省政府公報》,冬字第43期(1960年11月23日):頁538。
臺灣省政府,〈令各縣市政府(局)准行政院事務管理改進委員會函訂「加強改進縣市鄉鎮機關事務管理辦法」一案,轉希遵照〉,《臺灣省政府公報》,冬字第20期(1960年10月26日):頁267-268。
臺灣省政府,〈令臺灣省所屬各機關學校為抄發修正「事務管理規則推行辦法」,希遵照〉,《臺灣省政府公報》,冬字第72期(1956年12月27日):頁834,839-840。
臺灣省政府,〈令臺灣省所屬各機關學校為奉行政院令發「事務管理規則」及「事務管理手冊」等飭試行一案,轉希遵照〉,《臺灣省政府公報》,夏字第63期(1956年6月13日):頁787。
臺灣省政府,〈行政院事務管理委員會名稱改為行政院事務管理改進委員會〉,《臺灣省政府公報》,秋字第19期(1957年7月22日):頁173。
樊琪,〈對事務管理局的期待〉,《事務管理》,第120期(1967年6月20日):頁9-10。
滕固,〈檔案整理處的任務及其初步工作〉,《行政效率》(合訂本),第2卷第9-10期(1934年8月):頁1187-1189。
蔡相廷,〈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1卷,第2期(2010):頁39-76。
蔣廷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蔣廷黻談話〉,《大公報》(1934年6月23日)。
靜庵,〈攜眷還都無屋可棲〉,《中央日報》,第6版(1946年5月17日)。
龍兆佛,〈文書檔案連鎖辦法之商榷〉,《行政效率》,第2卷第4期(1935):頁835-843。
瞿宣穎,〈志例叢話〉,《河北月刊》,第1卷第1期(1933年1月):頁1-21。
蘇子喬,〈台灣憲政體制的變遷軌跡(1991-2010):歷史制度論的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28卷,第4期(2010):頁147-223。
(四)網際網路
Auslife,〈Re: [問題] 有人知道臺北國家檔案局嗎?〉,(2005年8月21日),批踢踢實業坊,https://www.ptt.cc/bbs/Examination/M.1124591033.A.367.html(檢索於2015年7月24日)。
于右任,〈工作競賽與革命前途〉,《中央黨務公報》(1940年4月),http://www.xayyr.com/zl-con.asp?id=233(檢索於2016年6月20日)。
立法院議政博物館,〈民國86年立法院各單位至新店庫房整理遷台前檔案作業場景〉,(1997年7月25日), http://aam.ly.gov.tw/pages/P000051_03.action;jsessionid=C231CF85B071C67242E8B808DDE94CA3?key=731(檢索於2016年7月30日)。
何守樸,〈何魯成長子何守樸,我在台灣〉,(2009年3月6日),檔案界,http://www.danganj.net/bbs/viewthread.php?tid=4740&extra=&page=2(檢索於2015年6月24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簡介〉,http://db1n.th.gov.tw/sotokufu/(檢索於2016年5月29日)。
(五)檔案
中央設計局,〈國民黨中央秘書處檔案科管理檔案辦法〉,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502。
中央銀行,〈中央銀行關於太平輪失事運臺大量文卷帳冊沉沒給行政院呈〉,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654-655。
司法院,《關於在京中央各機關疏散公物及緊縮人員辦法函》(臺北:國史館藏,1949年1月6日),檔號:015000003178A / 015-030300-0018。
外交部,〈外交部各司新編專檔送交統計科檔案庫收存啟〉,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26-127。
外交部,〈外交部通商司編檔辦法〉,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237-238。
外交部,〈外交部管卷規則〉,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539-543。
外交部,〈外交部編檔辦法〉(1912年8月9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14-115。
交通部,〈交通部郵政司新定編檔辦法〉(1919年1月),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74-175。
行政院,〈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組織權責研討委員會呈送《中央行政機關組織權責問題調查報告》〉,《中央行政機關組織權責問題調查報告及中央行政改革建議案》(臺北:行政院藏,1957年7月24日),檔號:0046.1-11-3-3-1.55.01。
行政院,〈行政院給財政部的密令〉,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645-646。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173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14冊170-174)》(臺北:國史館藏,1951年2月21日),檔號:014000013527A。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186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17冊186-189)》(臺北:國史館藏,1951年5月16日),檔號:014-000205-0044。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344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63冊343-345)》(臺北:國史館藏,1954年6月3日),檔號:014-000205-0090。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354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66冊353-354)》(臺北:國史館藏,1954年7月29日),檔號:014-000205-0093。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357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67冊355-357)》(臺北:國史館藏,1954年8月14日),檔號:014000013582A。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362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69冊361-364)》(臺北:國史館藏,1954年9月16日),檔號:014-000205-0096。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389次會議〉,《臺第76冊388-389》(臺北:國史館藏,1955年2月24日),入藏登錄號:014000013591A。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396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79冊396至398)》(臺北:國史館藏,1955年4月14日),檔號:014-000205-0106。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414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85冊414至416)》(臺北:國史館藏,1955年8月11日),檔號:014000013600A。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493次會議〉,《行政院會議議事錄(臺第108冊492-493)》(臺北:國史館藏,1957年2月11日),檔號:014000013623A。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12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3年6月27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93。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14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3年7月4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93。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16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3年7月11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94。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17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3年7月18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94。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18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3年8月1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94。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21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3年8月22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95。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51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4年3月13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35。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53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4年3月27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35。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58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4年5月1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36。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63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4年6月5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37。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68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4年7月10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38。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70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4年7月24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104。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198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5年2月5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110。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216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5年6月11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58。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306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7年3月30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067。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405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9年3月14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151。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411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9年4月25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153。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412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9年5月2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153。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426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9年8月8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156。
行政院,〈行政院會議議事錄第5次會議〉,《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紀錄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28年11月27日),檔號:A300000000A/0023/2-5-1/11。
行政院,〈國民政府關於各省縣市舊檔應予保存給行政院的指令〉,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59。
花蓮縣政府,〈花蓮港廳接管委員會接管概況一覽表〉,《接管會組織通則》(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5年12月29日),檔號:A376550000A/0034/072-1/1。
軍政部,〈軍政部整理案卷暫行辦法〉(1933年1月10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84-486。
航空署,〈航空署文件處理規則〉(1921年4月7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80-183。
航空署,〈航空署案卷規則〉(1921年4月7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78-179。
財政部,〈行政院頒發文卷保存年限四項原則〉,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60。
參謀本部,〈參謀本部檔案管理規則〉(1932年8月11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77-483。
國史館,〈國民政府通飭各機關清理檔案〉,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69。
國史館,〈國民政府關於接收黨政軍機關舊檔〉,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69。
國民政府,〈中央執行委員會函國民政府關於行政院擬具行政院處務規程、行政效率促進委員會及建設事業審議委員會兩組織規程案〉,《行政院處務規程案》(臺北:國史館藏,1937年4月8日),檔號:001000000937A /001-012071-0084。
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函國民政府有關張繼等13人提建立檔案總庫籌設國史館案〉,《國史館沿革史(二)》(臺北:國史館藏,1939年2月13日),檔號:001000002173A/001-016222-0002。
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函國民政府關於南京市執委會請設立國史館案〉,《國史館沿革史(一)》(臺北:國史館藏,1931年4月4日),檔號:001000002172A /001-016222-0001。
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處函國民政府關於首都新聞記者聯合會建議設立國史館於首都案〉,《國史館沿革史(一)》(臺北:國史館藏,1928年11月19日),檔號: 001000002172A /001-016222-0001。
國民政府,〈五屆八中全會決議政治各案〉,《國史館沿革史(三)》(臺北:國史館藏,1941年3月24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3。
國民政府,〈五屆八中全會關於請國府通令所屬已廢存檔案移交國史館籌備委員會保存〉,《政府機關檔案保存移轉辦法》(臺北:國史館藏,1941年4月30日),檔號:811/00101270A007。
國民政府,〈六中全會關於籌設國史館之決議〉,《國史館沿革史(二)》(臺北:國史館藏,1939年11月28日),檔號:001000002173A/001-016222-0002。
國民政府,〈四屆四中全會重設國史館案〉,《國史館沿革史(一)》(臺北:國史館藏,1934年2月9日),檔號:001000002172A /001-016222-0001。
國民政府,〈同中央黨史編纂委員會聯合接收檔案辦事處〉,《政府機關檔案保存移轉辦法》(臺北:國史館藏,1946年2月23日),檔號:001000000811A /001-012070-A007。
國民政府,〈江蘇省政府主席鈕永建呈國民政府有關該府科長朱文鑫呈具設立國史館意見案〉,《國史館沿革史(一)》(臺北:國史館藏,1928年11月27日),檔號: 001000002172A /001-016222-0001。
國民政府,〈行政院行政效率促進委員會組織規程准予備案〉,《行政效率研究會暫行規程》(臺北:國史館藏,1935年4月12日),檔號:001000000818A /001-012070-0014。
國民政府,〈行政院呈國民政府關於行政效率研究會暫行規程案〉,《行政效率研究會暫行規程》(臺北:國史館藏,1935年2月1日),檔號:001000000818A /001-012070-0014。
國民政府,〈行政院函國民政府關於重設國史館審案〉,《國史館沿革史(一)》(臺北:國史館藏,1931年3月14日),檔號:001000002172A /001-016222-0001。
國民政府,〈國史館派員調查各機關檔案〉,《國史館沿革史(三)》(臺北:國史館藏,1940年5月6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3。
國民政府,〈國史館派員調查各機關檔案〉,《國史館沿革史(三)》(臺北:國史館藏,1940年9月11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3。
國民政府,〈國史館請移交前偽國府各種檔案〉,《國史館沿革史(三)》(臺北:國史館藏,1947年9月6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3。
國民政府,〈國史館籌備委員會組織大綱及經費概算案〉,《國史館沿革史(三)》(臺北:國史館藏,1940年3月4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3。
國民政府,〈國史館籌備委員會組織大綱及經費概算案〉,《國史館沿革史(三)》(臺北:國史館藏,1940年3月4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3。
國民政府,〈國史館籌備委員會結束報告書〉,《國史館沿革史(四)》(臺北:國史館藏,1947年3月14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4。
國民政府,〈國史館籌備委員會徵集史料簡則〉,《國史館沿革史(三)》(臺北:國史館藏,1940年5月6日),檔號:0010012040002175A /001-016222-A003。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函國防最高委員會有關設立國史館籌備處送府辦理一案〉,《國史館沿革史(二)》(臺北:國史館藏,1939年12月28日),檔號:001000002173A/001-016222-0002。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報告對於五中全會決議交辦建立檔案總庫、籌設國史館一案之籌備經過〉,《國史館沿革史(二)》(臺北:國史館藏,1939年11月9日),檔號:001000002173A/001-016222-0002。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關於國史館籌備委員會派員調查各機關檔案給予便利的訓令〉,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63。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關於廢存舊檔移交國史館籌備委員會保存的訓令〉,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64。
國民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廳函國民政府有關請改黨史編纂委員會之名為國史編纂委員會一案執行情形〉,《國史館沿革史(二)》(臺北:國史館藏,1940年5月25日),檔號:001000002173A/001-016222-0002。
國民政府,〈張繼等十三人提議國民政府通令所屬以廢存檔案移交國史館籌備委員會保存案〉,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64-465。
國民政府,〈徵詢建立檔案總庫籌設國史館案意見〉,《國史館沿革史(二)》(臺北:國史館藏,1939年3月17日),檔號:001000002173A/001-016222-0002。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中國戰區降書〉,《日本投降文獻專輯》(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5),檔號:B5018230601/0034/1865/6010。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中華民國37年度上半年臺灣省政府工作報告〉,《台灣省工作施政計劃報告及預定進度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7),檔號:A309000000E/0035/001.06-31/0001。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卅六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作計劃〉,《台灣省工作施政計劃報告及預定進度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6年10月),檔號:A309000000E/0035/001.06-31/0001。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受降部隊最高長官與部隊番號一覽表〉,《日本投降文獻專輯》(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5),檔號:B5018230601/0034/1865/6010。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軍字第一號命令〉,《台灣區日俘(僑)處理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5年10月30日),檔號:B5018230601/0034/545/4010。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署部字第一號命令〉,《台灣區日俘(僑)處理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5年10月25日),檔號:B5018230601/0034/545/4010。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關於州廳接管規定與臺灣省州廳接管委員會組織通則〉(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5年11月9日),檔號:B5018230601/0034/072-1/1。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軍用文書改良辦法〉,《文書改革》(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33年12月16日),檔號:B5018230601/0028/1732/0040.2/2。
國防部後備司令部,〈判決書〉,《王惔藩叛亂》(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72年5月17日),檔號:A305440000C/0061/1571/014。
國務院,〈國務院秘書廳編檔處辦事細則〉,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42-146。
教育部,〈教育部保存文件規則〉(1913年9月18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34-137。
教育部,《北平檔案保管處案》(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6年3月26日),檔號:0035/009.06/0001。
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委員會管理檔案既調卷規則〉(1933年12月11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488-490。
農礦部,〈農礦部北平檔案保管處組織規則〉(1929年1月20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590-591。
幣制局,〈幣制局檔案室保存文件規則〉(1920年1月26日),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75-177。
福建省政府,〈行政院訓令〉,《福建省政府奉發行政院關於與抗日有關之檔案史料應多編索引以便抽查利用》(福州:福建省政府檔案館藏,1939年12月28日),檔號:0001-002-000030。
福建省政府,〈會商改良處裡公文辦法附臺灣總督府文書處理規程〉,《福建省政府各機關改良公文處理辦法》(福州:福建省檔案館藏,1935年4月1日),檔號:0001-010-000019。
福建省政府,〈試擬福建省政府管卷辦法大綱〉,《改良公文辦法》(福州:福建省檔案館藏,1935年3月6日),檔號:0001-010-000019。
福建省政府,〈福建省政府文卷暫時疏散管理辦法〉,《檔案暫時疏散管理》(福州:福建省政府檔案館藏,1938),檔號:0001-001-000069。
福建省政府,《各縣政府檔案初步整理調查表》(福州:福建省檔案館藏,1938年4月),檔號:0001-001-000057。
福建省政府,《福建省政府關於召開文書改革研究會的電函及文書改革方案草案》(福州:福建省檔案館藏,1940年9月),檔號:0001-003-000116。
臺中市政府檔案,《關于文書講習會》(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6年5月27日),檔號:A376590000A/0035/0130050/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署接字第一號訓令〉,《前進指揮所有關日軍投降接收文卷》(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藏,1945年10月28日),檔號:A375000100E/0034/013/31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編輯室主任陳國琛兼任文書科長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1946年5月31日),典藏號:00303230006129。
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為遵照決議試辦檔案管理〉,《檔案管理》(臺北:檔案管理局館藏,1946年12月14日),檔號:0045/A112A/1。
審計院,〈審計院書記室編譯科編纂處辦事細則〉,於《民國時期文書工作和檔案工作資料選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1987年7月),頁154-155。
蔣中正總統文物,〈行政制度研究會決議案〉,《中央憲政(二)》(臺北:國史館藏,1936),檔號:002000000936A/002/080101/00002/003。
總統府,《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組織簡則及委員聘任》(臺北:總統府藏,1957年2月25日),檔號:0046/22105/2。
二、英文
A. Brenneke. Archivkunde (München-Pullach: Verlag dokumentation, 1953).
D. C. North,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G. Capoccia and D. Keleman, “the Study of Critical Junctures,” World Politics, Vol. 59 (2007), pp. 341-369.
G. Peters.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ew York: Willing House, 1999).
J. Mahoney, “Strategies of Casual Assessment in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J. Mahoney and D. Rueschemeyer, eds.,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8-9.
J. March and J. Olse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8, No. 3 (1984), pp. 734-749.
J. Migdal, “Studying the State,” in Mark I. Lichbach and A. Zukerman, eds.,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ity, Culture, and Struct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208-235.
National Archives, “Records of the Commissions on Organization of the Executive Branch of the Government [Hoover Commissions],” http://www.archives.gov/research/guide-fed-records/groups/264.html#264.1 (accessed July 30, 2016).
P. Hall & R. Taylor. “Politic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 44(1996), pp.936-957.
P. Pierson and T. Skocpol,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cience,” in I. Katznelson & H. V. Milner, eds., Political scienc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New York: W. W. Norton, 2002), pp. 706.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Summary of Reports of the Hoover Commiss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9, No. 2 (Sep. 1949): pp. 73-99.
W. Scott, Organizations: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 (NJ: Prentice Hall, 1998).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