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邱炫元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Chiou, Syuan Yuan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蕭維毅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蕭維毅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6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2-Aug-2016 13:13:51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2-Aug-2016 13:13:51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2-Aug-2016 13:13:51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1254007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0523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社會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1254007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一貫道在臺灣的傳道環境與過去在中國時已有相當大的改變,除了政治經濟環境的改變之外,民眾的知識水平與社會連帶也與過往大不相同,這些原因都促使當代台灣的一貫道,發展出了有別於在中國時的宣道與辦道方式。本研究從教義、組織與宗教倫理實踐三個面相來探討,臺灣一貫道如何轉變承襲自中國傳統文化中救度宗教的特質,使其更能適應當代社會。而戰後受到一貫道與當局的政教關係與當時傳道背景的影響,臺灣一貫道約分為十八個支線,各自有其發展特色。在無法窮盡所有臺灣一貫道的個案情況之下,以在當代較常參與公共事務的兩個組線——發一組與寶光組),作為調查訪談的田野。研究結果顯示,當代一貫道朝向更入世化與制度化轉型,使教義從追求彼世的極樂,轉而更著重於此世的關注。而在天命領導制度的傳承上,則更加的制度化一改救贖恩寵源自於一人的傳統。而在宗教倫理的實踐上,除了更貼近儒家的淑世行動之外,更朝公共宗教的特質發展。總而言之,一貫道在當代社會之中,逐漸捨去巫術、情感性與人格化的特質,而朝更理性、除魅與入世的方向發展。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How to adapt the complicated and quickly changing world for the traditional religion? It is the major concern for those religion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is dissertation will use the Yi Guan Dao (一貫道) as the empirical source to discuss such question. Because of the transition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knowledge level of individual and the change of social solidarity, the missionary condition of Yi Guan Dao in Taiwan has lots of difference compared to the condition when Yi Guan Dao in China, forcing the missionary of Yi Guan Dao to change their way of missions and preach in Taiwan. This dissertation will use three factors, which are doctrine, religious organiz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religious ethics, to discuss how the Yi Guan Dao transferring its character inherit from the Chinese Salvationist religion to make it much suitable for the modern society in Taiwan. Due to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after world war II, there are 18 Sect of Yi Guan Dao in Taiwan, however, this dissertation will choos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wo (Fa Yi Sect and Bao-Guang Sec) as the field of fieldwork.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ntemporary Yi Guan Dao has transferred to more engag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than they used to be. In this vein, their doctrine has transferred from focusing on the bliss of afterlife to put more attention on this life; In their inherited of the leading system of Mandate of Heaven, it becomes more institutionalized than used to, which focusing on the traditions that the redemption grace is originated from the only one. In their practice of religious ethics, besides more close to the idea of refining of the world from the Confucianism, they also have the characteristic of public religion. In general, the Yi Guan Dao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y losing their character of witchcraft, affectivity, and anthropomorphization, becoming more rationalized, more disenchantment and more engaged to the secular world.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一貫道的發展簡史 3 一、道統源流 3 二、修習金丹、教派發展期 5 三、以儒為宗、三教合一 7 四、近代一貫道 8 五、一貫道來臺 10 第二節 一貫道研究文獻回顧 11 一、發展歷史: 11 二、政教關係 12 三、教義思想 13 四、宗教經驗與活動 14 第三節 理論與分析概念 14 一、救渡宗教 14 二、世俗化與宗教的現代轉型 16 第四節 研究設計與問題意識 21 一、研究方法與設計 21 二、問題意識與章節架構 23 三、章節架構 23 第二章 教義與儀式的世俗轉向 26 第一節 劫變時期的教義 28 一、閉物之世,末劫臨世 28 二、明師一指,超生了死 33 三、朝聞道、夕死可 36 四、密契經驗,顯化渡人 37 第二節 彼世救度向此世救世的轉向 40 一、理性除魅,三才危機 42 二、經典為主,認理實修 47 三、現世轉化,美化人生 51 第三節 救世儒學的興起 53 一、教義現世轉化 53 二、修行重心的轉變 56 三、教育體系化、學院化 58 第三章 一人領導到集體領導的組織轉型 62 第一節 天命領導的傳統 64 一、天命授受 66 二、師承系譜的金線系統 74 三、天命金線領導的發展現況 77 四、發一組的天命傳承 81 第二節 集體領導的轉變 82 一、忠義字班起源 83 二、集體領導的形成:宗教天命與組織管理領導的二分 87 第三節 崇德學界與講師制建立 89 ㄧ、崇德學界的角色 90 二、講師制度創立 92 第四章 救劫與淑世的倫理實踐 97 第一節 政治參與 101 第二節 文化教育: 112 一、由經入道 113 二、由藝入道 119 第三節 社會福利與救助 121 結 論 128 一、研究發現 128 二、研究限制與未來發展 130 參考文獻 131 中文文獻 131 英文文獻 135 附件一 137 附件二 138 附件三 139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254007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救度宗教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一貫道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公共宗教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世俗化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Yi Guan Dao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alvationist Religion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Public Religion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ecularization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救渡宗教在當代社會中的傳承與演變——以一貫道為例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Inherited and Transi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alvationist Religion: A Case from Yi Guan Dao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文文獻 丁仁傑,2004,《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臺北:聯經。 丁仁傑,2009,《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臺北:聯經。 王見川,1996,《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 王承祺,2010,《一貫道的天命觀—以寶光崇正道場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美珠,2007,《論政治與宗教間之公共領域—以一貫道合法化為例》,新竹: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勝民,2005,《一貫道基礎忠恕在台之探討》,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佚名,無年代,《道統寶鑑》,臺北:正一善書出版社。 吳靜宜,1998,《一貫道發一崇德的制度化變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文里,1999,《負顯化:觀看借竅儀式的一種方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163–201。 宋光宇,1983,《天道鉤沈》,臺北:元祐出版社。 宋光宇,1988,《中國秘密宗教研究情形的介紹(一)——一貫道》,漢學研究通訊,7(1),8–12。 宋光宇,1996,《天道傳燈:一貫道與現代社會》,臺北:誠通出版社。 宋光宇著,蕭家振編,2000,《災劫中的尊嚴 : 九二一大地震一貫道救災實錄》,臺北:一貫道總會。 宋光宇,2002,《宋光宇宗教文化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李世瑜,1975,《現在華北秘密宗教》,臺北:古亭書屋。 李成,2006,《自由宗教何以可能-論世俗化社會中的宗教建構》,宗教哲學,37,35–41。 李豐楙,1999,《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在末世與希望。臺北:五南。 孟穎,2000,《新編四書心得:大學·中庸》,臺南:靝巨書局。 林本炫,1990,《臺灣的政教衝突》,臺北:稻香。 林本炫,2001,《神學院、佛學院納入高教體制政策之觀察》,教育社會學通訊,33,3–11。 林榮澤,1991,《臺灣民間宗教之研究:一貫道“發一靈隱”的個案分析》,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澤,2007,《一貫道歷史:大陸之部》,臺北:明德出版社。 林榮澤,2008,《一貫道宗師張天然傳》,新北市:蘭臺網路。 林榮澤,2010,《一貫道對儒家思想的推廣。新世紀宗教研究》,9(1),37–75。 林榮澤,2011,《一貫道發展史》,臺北:蘭臺。 林榮澤,2013,《一貫道學研究 首卷:歷史與經典詮釋》,臺北:一貫義理編輯苑。 施路赫特著,林端譯,2014,《現代理性主義的興起:韋伯西方發展史之分析》,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孫玉中,2009,《一貫道聖與俗之相關探討-以全真道院為例》,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嘉鴻,2008,《成人經典學習經驗之研究-以一貫道發一崇德文教基金會為例》,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徐錦文,2014,《王覺一《三教歸一理》之儒學思想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寶琦、孟超,2008,《秘密結社與清代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馬克思韋伯著,簡惠美譯,1997,《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臺北:遠流。 馬克思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2011,《宗教社會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紹成,2006,《老水還潮-一貫道發一崇德在尼泊爾傳道之社會文化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 莊吉發,1991,《從取締民間秘密宗教律的修訂看清代的政教關係》,第二屆中國政教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 莊德仁,2012年12月3日,《鴻圖大展.珍道久遠:陳大姑與一貫道發一崇德道場,1947--1986》》,臺北市政府公務出國報告。上網日期:2015年11月18日,檢自:http://www.openreport.taipei.gov.tw/OpenFront/report/report_detail.jsp?sysId= C101AW547 許如宏,2012,《一貫道寶光崇正之源流與發展特色-以陳文祥的開拓及數位前人輩的口訪為主》,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思慧,2011,《宗教經驗對一貫道諮商師的成長影響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陳垣,1980,《陳元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陳進國,2011,〈宗教救度團體的本土運動與全球擴展(上)〉,《一貫道研究》,1(創刊號),18–64。 陳進國,2013,〈宗教救度團體的本土運動與全球擴展(下)〉,《一貫道研究》,2,139–167。 陳鑫湟,2006,《一貫道人才培訓對參與學員的影響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 喻松青,1994,《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 彭國全,2007,《一貫道在神聖宗教經驗之探討-以基礎忠恕為例》,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玉蘭,2013,《一貫道《百孝經聖訓》的勸世訓文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國城,2009,《成人參與一貫道活動對其智慧與靈性健康影響之研究-以發一崇德道場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博士論文。 楊流昌,2011,《天道傳奇-一貫道在臺灣的傳播與影響》,香港: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董坤耀,2010,《臺灣一貫道發一崇德雲林道場發展史》,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趙文詞,黃雄銘譯,2015,《民主妙法:臺灣的宗教復興與政治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劉碧霞,2009,《一貫道結緣訓文研究》,新北市: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歐大年、劉心勇,1993,《中國民間教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蔡羽筑,2012,《一貫道寶光建德學界發展之研究-以聖林道場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鄭志明,2010,《臺灣宗教組織與行政》,臺北:文津。 鄭志明,2013,《一貫道的生死觀-以張天然時期(1930-1947)為主要的探討》,新北市: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 戴康生、彭耀,2007,《宗教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濮文起,1996,《中國民間秘密宗教》,臺北:南天。 鍾雲鶯,1994,《王覺一生平及其《理數合解》理天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權煌,2008,《一貫道常州組來臺灣發展歷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瞿海源,1997,《臺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臺北:桂冠。 瞿海源,2007年12月21日,《宗教與術數態度和行為的變遷(1985-2005)-檢驗世俗化的影響》,臺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臺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十一次研討會。 謝居憲、陸隆吉,2015,〈中國天命觀視域下之一貫道天命思想研究〉,《一貫道研究》,4,6-43。 簡慧玲,2005,《宗教性之階層分析研究:以一貫道講師為例之初探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Berger P.L.、李駿康,2005,《世界的非世俗化:復興的宗教及全球政治》,上海:古籍。 羅涼萍,2015,〈一貫道的宗教教育與研修學院的設置:以「一貫道崇德學院」為例〉,第六屆一貫道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北:崇德文教基金會。 Gaustad, B..,2004,〈為財神,還是為彌勒-關於中國清朝中期民間宗教各派中的錢財及其使用〉,《宗教、教派與邪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英文文獻 Berger, P. L.(1967). The Sacred Canopy: E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 New York: Anchor Book. Berger, P. L. (1999). 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 Resurgent Religion and World Politics. Washington, D.C.: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Center. Casanova, J. (1994). Public Religions in The Modern Worl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merath, N. J. (2000). The Varieties of Sacred Experience: Finding the Sacred in a Secular Grove.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39(1), 1-11. Jochin, C. (2003). Carrying Confucianism into the Modern World. In P. Clart & C. B. Jones (Eds.), Religion in Modern Taiw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Johnstone, R. L. (2007). Religion in Society: A Sociology of Relig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Madsen, R. (2007). Democracy’s Dharma: Religious Renaissanc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yron, C. (1988). Souls and Salvation: Conflicting Themes in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J. L. Watson & E. S. Raw ski (Eds.), 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almer, David A. (2011). Chinese Redemptive Societies and Salvationist Religion: Historical Phenomenon or Sociological Category?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172, 21-72. Rodney, S. (1984). From Church-Sect to Religious Economies. In P. E. Hammond (Ed.), The Sacred in a Secular Age (pp. 139-14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