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跨國飲食文化的生產與轉譯- 在臺法式甜點研究
Cross-Cultural Food Prod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 A Study of French Pastry in Taiwan
作者 林宜潔
Lin, Yi Chieh
貢獻者 林怡潔
Lin, Yi Chieh
林宜潔
Lin, Yi Chieh
關鍵詞 飲食文化
跨文化傳播
法式甜點
文化中介
全球在地化生產
food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ench pastry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glocal production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1-Sep-2016 23:35:36 (UTC+8)
摘要 本研究以臺灣新興跨文化飲食傳播現象—法式甜點在臺生產脈絡為研究主題,借重過去研究中構成飲食脈絡的「生產」、「循環」、「近用」三大要素,深度訪談完成學士或碩士學位後,赴法學習法式甜點製作,回臺獨立開業的臺灣青年甜點師傅,探究在臺新興法式甜點生產者的能動性。透過檢視其啟蒙動機、跨文化飲食技藝學習及回臺後的甜點文化傳播中介過程,具體描繪法式甜點在臺新興生產脈絡。本研究發現,臺灣青年甜點師傅於赴法學習過程累積了大量製作知識、身體化技藝與品味資本,回臺後除生產道地法式甜點,也訴說、形塑、創造法式甜點的論述與文化意義。臺灣青年甜點師傅投入法式甜點生產的原因或稍互異,然仍共享同一文化脈絡、生產環境與消費市場,他們中介於法式甜點的母國與臺灣之間,身兼食物生產者與意義創造者,成為法式甜點文化在臺傳遞擴散的橋樑。獨立開業的甜點師傅,使在臺法式甜點文化產生變化,有別於大組織大品牌主導的路線,此類新興店舖由生產者第一線掌握店面品味風格、製作過程、販售方式與溝通管道,以強烈個人化風格向外傳播認同價值,召喚甚至創造具相應品味認同的消費者,進而推動法式甜點在臺的新興文化。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text of production of French pastry executed by young, well-educated chefs in Taiwan. The research shows the entire process of non-related majors learning to become a French pastry chef through training in France. They obtain knowledge, techniques, and also taste. All of these contribute to the authenticity they tend to shape when opening their businesses in Taiwan. Their productions mediate the notion of exoticism and authenticity between Taiwan and their perception of the motherland of pastry, France. These novice chefs have more freedom and control on building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ir own brand, compared to well-established brand in scale. Their unique personalities and styles, expressed through their works and brand management, draw recognition and create a new culinary culture in Taiwan in progres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林為正(譯)(2001)。《吃: 漫遊飲食行為, 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帶》,臺北:藍鲸。(原書Mintz, S. W. [1996] Tasting Food, Tasting Freedom: Excursions into Eating, Culture, and the Past. Boston: Beacon Press)。
張展鴻(2008)。〈飲食人類學〉,招子明(編),《西方人文社科研究前沿報告叢書》,頁240-25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玉箴(2013)。〈日本化的西洋味: 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臺灣史研究》。20(1),79-125。
陳柔縉(2008)。〈後解嚴的臺灣文學-發現臺灣第一家咖啡店〉。《思想》,8,161-163。臺北:聯經。
郭立婷(2010)。〈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品滄(2006)。〈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黃雅涵(2013)。〈解讀身體: 臺灣茶飲的敘事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雷士弘(2012)。〈麵包消費品味研究:以高雄市長棍麵包為例(1990 - 2010)〉。高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書Earl Babbie [2009].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USA:Cengage Learning)。
劉志偉(2012)。《臺灣飲食革命:麵食文化與烘焙產業》。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
廖炳惠(2004)。《吃的後現代》。台北市:二魚文化
蔡倩玟(2015)。〈法國料理在台灣〉。《料理台灣》,21,11-13。
鄭陸霖(2004)。〈全球在地化的多重軌跡-台北市異國餐飲的時空構成〉。《東吳社會學報》,17,1-41。
韓良露(2014)。《台北回味》。台北市:有鹿文化。
賴守誠(2013)。〈地方烹飪技藝傳承與創新的媒人:農會家政推廣員作為地方文化中介者的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117: 1-46。
譚鍾瑜(譯)(2011)。《甜點的歷史》,臺北:五南。 (原書Toussaint-Samat, M. [2004]. La très belle et très exquise histoire des gâteaux et des friandises. France, Paris:Flammarion)。

西文部分
Anna M. Young, Justin Eckstein & Donovan Conley (2015). Rhetorics and foodways. Communication and Critical/Cultural Studies, 12(2), 198-199.
Bestor, T. C. (2000). How sushi went global.  Foreign Policy, (121), 54.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eccarini, R. (2011). Pizza and pizza chefs in Japan: a case of culinary globalization  (Vol. 31). Brill.
Fillis, I .(2012). An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raft sector. 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 5 (1-2), 23-41
Ferguson, P. P. (1998). A cultural field in the making: Gastronomy in 19th-century France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4(3), 597-641.
Kondo, D. K. (1990). Crafting selves: Power, gender, and discourses of identity in a Japanese workpla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ody, J. (1982). Cooking, cuisine and clas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soc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ntz, S. W. (1985). Sweetness and power . New York: Viking.
Mintz, S. W., & Du Bois, C. M. (2002). The anthropology of food and eating.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99-119.
Pottier, J. (1999). Anthropology of food: the social dynamics of food security. Polity Press.
UNESCO(2010) Gastronomic meal of the French. from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index.php?RL=00437

新聞報導類
王淑芬(2016年5月30日)。〈藍帶廚藝糕點學費百萬 高餐開課了〉,《中央社》。取自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605300373-1.aspx
林祝菁(2014年12月22日)。〈陳飛龍:台灣烘焙業有競爭力〉,《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22000104-260204
洪彩綸(2016年5月14日)。〈「巧克力草地」 國宴甜點創意擺盤似花園〉, 《TVBS》。取自 http://news.tvbs.com.tw/news/detail/politics/653896
高琹雯(2015年4月20日)。 〈為法國料理再拼一次:專訪Yannick Alléno〉,《美食家的自學之路》。取自http://selftaughtgourmet.blogspot.tw/2015/04/yannick-alleno.html#more
徐如宜(2016年2月17日)。〈藍帶卡關 高餐大1.8億廚藝中心空等〉,《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udn.com/news/story/9476/1506286
郭錦萍、林澔一(2013年9月9日)。〈法國廚校學費百萬 還要排隊〉,《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取自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7657/736868
廖翊亘(2012年12月22日)。〈明台高中攜手藍帶 培育餐飲人才〉,《經濟日報》。 T09版。產業交流。
鄭語謙(2013年8月19日)。〈瘋廚藝 全球藍帶學生數 台灣第3多〉,《聯合報》。A16版。文化。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99451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451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怡潔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n, Yi Chieh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宜潔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Yi Chieh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宜潔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Yi Chiehen_US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Sep-2016 23:35:36 (UTC+8)-
dc.date.available 1-Sep-2016 23:35:3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Sep-2016 23:35:3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9451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04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新聞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451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以臺灣新興跨文化飲食傳播現象—法式甜點在臺生產脈絡為研究主題,借重過去研究中構成飲食脈絡的「生產」、「循環」、「近用」三大要素,深度訪談完成學士或碩士學位後,赴法學習法式甜點製作,回臺獨立開業的臺灣青年甜點師傅,探究在臺新興法式甜點生產者的能動性。透過檢視其啟蒙動機、跨文化飲食技藝學習及回臺後的甜點文化傳播中介過程,具體描繪法式甜點在臺新興生產脈絡。本研究發現,臺灣青年甜點師傅於赴法學習過程累積了大量製作知識、身體化技藝與品味資本,回臺後除生產道地法式甜點,也訴說、形塑、創造法式甜點的論述與文化意義。臺灣青年甜點師傅投入法式甜點生產的原因或稍互異,然仍共享同一文化脈絡、生產環境與消費市場,他們中介於法式甜點的母國與臺灣之間,身兼食物生產者與意義創造者,成為法式甜點文化在臺傳遞擴散的橋樑。獨立開業的甜點師傅,使在臺法式甜點文化產生變化,有別於大組織大品牌主導的路線,此類新興店舖由生產者第一線掌握店面品味風格、製作過程、販售方式與溝通管道,以強烈個人化風格向外傳播認同價值,召喚甚至創造具相應品味認同的消費者,進而推動法式甜點在臺的新興文化。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text of production of French pastry executed by young, well-educated chefs in Taiwan. The research shows the entire process of non-related majors learning to become a French pastry chef through training in France. They obtain knowledge, techniques, and also taste. All of these contribute to the authenticity they tend to shape when opening their businesses in Taiwan. Their productions mediate the notion of exoticism and authenticity between Taiwan and their perception of the motherland of pastry, France. These novice chefs have more freedom and control on building the core concepts of their own brand, compared to well-established brand in scale. Their unique personalities and styles, expressed through their works and brand management, draw recognition and create a new culinary culture in Taiwan in progress.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全球化與飲食文化 5
第二節 跨文化飲食傳播 8
(一)異國飲食的在地生產 8
(二)國族飲食與全球化 10
(三)生產工藝脈絡研究 11
第三節 甜點飲食在臺灣 17
(一)前現代:糕餅點心與臺灣精緻飲食消費興起背景 17
(二)現代烘焙產業在臺發展軌跡 19
(三)法式料理與法式甜點在臺灣 20
(四)小結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4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 24
第二節 研究架構 25
第四章 法式甜點在臺新興脈絡 27
第一節 新興生產者面貌—學習背景與前置資本 27
(一)啟蒙與動機 28
(二)家庭—初期主要支持與資本來源 30
(三)資訊蒐集 31
第二節 專業資本積累 —法式正統的認同生成與建立 33
(一)赴法學藝—對正宗法式甜點的渴求 33
(二)廚藝學校時期—法式甜點生產知識建立 34
(三)實習時期—身體化技藝與身份認同深化 36
(四)身體化的改變—品味巴黎頂尖甜點 39
(五)身體化的改變—法式美學的養成 41
(六)巴黎—甜點文化視野的搖籃 42
第三節 跨文化飲食傳播—法式甜點在臺新興生產與中介脈絡 43
(一)序曲—回臺就業挑戰與創業契機 43
(二)店舖個人化的品味、美學與生活價值 45
(三)正統法式與在地化:品項與口味的堅持與妥協 47
(四)臺法甜點消費與文化脈絡差異 49
(五)傳播策略—實體店面、網路社群媒體與大眾媒體 51
(六)甜點創作—個人化與臺灣食材 55
(七)法式甜點在臺生產面與消費文化面的挑戰 57
(八)新興法式甜點風潮的觀察與反思 59
第五章 結論 62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總結 6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64
第六章 參考書目 65
zh_TW
dc.format.extent 189141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451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飲食文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跨文化傳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法式甜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化中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全球在地化生產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food cultu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rench past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ultural intermediari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local productionen_US
dc.title (題名) 跨國飲食文化的生產與轉譯- 在臺法式甜點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Cross-Cultural Food Prod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 A Study of French Pastry in Taiw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林為正(譯)(2001)。《吃: 漫遊飲食行為, 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帶》,臺北:藍鲸。(原書Mintz, S. W. [1996] Tasting Food, Tasting Freedom: Excursions into Eating, Culture, and the Past. Boston: Beacon Press)。
張展鴻(2008)。〈飲食人類學〉,招子明(編),《西方人文社科研究前沿報告叢書》,頁240-25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玉箴(2013)。〈日本化的西洋味: 日治時期臺灣的西洋料理及臺人的消費實踐〉。《臺灣史研究》。20(1),79-125。
陳柔縉(2008)。〈後解嚴的臺灣文學-發現臺灣第一家咖啡店〉。《思想》,8,161-163。臺北:聯經。
郭立婷(2010)。〈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品滄(2006)。〈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
黃雅涵(2013)。〈解讀身體: 臺灣茶飲的敘事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雷士弘(2012)。〈麵包消費品味研究:以高雄市長棍麵包為例(1990 - 2010)〉。高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譯)(201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書Earl Babbie [2009].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USA:Cengage Learning)。
劉志偉(2012)。《臺灣飲食革命:麵食文化與烘焙產業》。新北市:財團法人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
廖炳惠(2004)。《吃的後現代》。台北市:二魚文化
蔡倩玟(2015)。〈法國料理在台灣〉。《料理台灣》,21,11-13。
鄭陸霖(2004)。〈全球在地化的多重軌跡-台北市異國餐飲的時空構成〉。《東吳社會學報》,17,1-41。
韓良露(2014)。《台北回味》。台北市:有鹿文化。
賴守誠(2013)。〈地方烹飪技藝傳承與創新的媒人:農會家政推廣員作為地方文化中介者的個案研究〉,《新聞學研究》117: 1-46。
譚鍾瑜(譯)(2011)。《甜點的歷史》,臺北:五南。 (原書Toussaint-Samat, M. [2004]. La très belle et très exquise histoire des gâteaux et des friandises. France, Paris:Flammarion)。

西文部分
Anna M. Young, Justin Eckstein & Donovan Conley (2015). Rhetorics and foodways. Communication and Critical/Cultural Studies, 12(2), 198-199.
Bestor, T. C. (2000). How sushi went global.  Foreign Policy, (121), 54.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eccarini, R. (2011). Pizza and pizza chefs in Japan: a case of culinary globalization  (Vol. 31). Brill.
Fillis, I .(2012). An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raft sector. 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 5 (1-2), 23-41
Ferguson, P. P. (1998). A cultural field in the making: Gastronomy in 19th-century France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4(3), 597-641.
Kondo, D. K. (1990). Crafting selves: Power, gender, and discourses of identity in a Japanese workpla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ody, J. (1982). Cooking, cuisine and clas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soc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ntz, S. W. (1985). Sweetness and power . New York: Viking.
Mintz, S. W., & Du Bois, C. M. (2002). The anthropology of food and eating.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99-119.
Pottier, J. (1999). Anthropology of food: the social dynamics of food security. Polity Press.
UNESCO(2010) Gastronomic meal of the French. from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index.php?RL=00437

新聞報導類
王淑芬(2016年5月30日)。〈藍帶廚藝糕點學費百萬 高餐開課了〉,《中央社》。取自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605300373-1.aspx
林祝菁(2014年12月22日)。〈陳飛龍:台灣烘焙業有競爭力〉,《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222000104-260204
洪彩綸(2016年5月14日)。〈「巧克力草地」 國宴甜點創意擺盤似花園〉, 《TVBS》。取自 http://news.tvbs.com.tw/news/detail/politics/653896
高琹雯(2015年4月20日)。 〈為法國料理再拼一次:專訪Yannick Alléno〉,《美食家的自學之路》。取自http://selftaughtgourmet.blogspot.tw/2015/04/yannick-alleno.html#more
徐如宜(2016年2月17日)。〈藍帶卡關 高餐大1.8億廚藝中心空等〉,《聯合新聞網》。取自 http://udn.com/news/story/9476/1506286
郭錦萍、林澔一(2013年9月9日)。〈法國廚校學費百萬 還要排隊〉,《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取自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7657/736868
廖翊亘(2012年12月22日)。〈明台高中攜手藍帶 培育餐飲人才〉,《經濟日報》。 T09版。產業交流。
鄭語謙(2013年8月19日)。〈瘋廚藝 全球藍帶學生數 台灣第3多〉,《聯合報》。A16版。文化。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