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胡偉民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劉怡君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劉怡君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6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Sep-2016 23:45:01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Sep-2016 23:45:01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Sep-2016 23:45:01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102255011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074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財政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2255011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文對於中國大陸汽車市場的汽車零組件及配件製造之產業,在2004年由政府推動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進行政策前後在生產力估計上的變化,由於我們的數據使用年份係從2001年到2011年,當中中國政府從1994年變頒布過《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爾後從2004年再次制定與汽車產業相關的政策《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隨後在2008年金融風暴的影響下,於次年推出《汽車下鄉政策》來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因此我們的數據橫跨了三個政策的實施期間,從生產力的估計來觀測政策對於該產業的影響。研究方法採用Olley and Pakes(1996)的三階段模型估計企業的生產力,逐年檢視其生產力的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2004年及2009年發布的政策,一個是從生產結構進行調整,一個則是刺激內需來提升產能,二者數據結果皆顯示出政策有明顯的成效,雖然在2004年的政策下,似乎代表結構調整需要一些緩衝時間,自2005年後,生產力的上升可以看出政策的實施對該產業帶來正向的影響。而2009年的汽車下鄉政策也成功的以刺激內需的方式提高了企業的生產力。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汽車產業的發展與演進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章節安排 5 第二章 汽車產業發展政策 7 第一節 政策背景 7 第二節 實施方案 9 第三章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之相關研究 12 第二節 零組件市場的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估計廠商利潤與產出變化之相關文獻 16 第四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一節 OLLEY-PAKES 三階段估計法(3-STEP ESTIMATOR) 17 第五章 實證結果分析 21 第一節 變數設定 21 第二節 敘述統計 24 第三節 生產力估計結果 26 第六章 結論 28 參考文獻 30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255011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汽車產業政策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零組件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生產力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對汽車零組件產業之影響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Impact of automotive industrial policy on vehicle parts industry - The Case of China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史自力(2005),「世界汽車產業發展趨勢與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戰略」,《經濟經緯》,1,53 – 57。 何慧格(2012),《金融改革對於本國銀行績效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萬里(2007),「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目標及政策導向的思考」,《汽車工程》,29,1 – 7。 夏樂生(2004),「中國大陸新頒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的內涵與爭論」,《展望與探索》,2,105-112。 張榮鑫(2013),「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管理策略探析」,《山西青年》,16,211。 陳建國(2004),「我國汽車產業政策和發展戰略」,《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2,26 – 30。 曾憲奎(2006),「論我國汽車工業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政策」,《改革與戰略》,10,90 – 93。 楊沿平(2006),「我國汽車業自主創新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中國軟科學》,3,11 – 16。 董孟芸(2013),「公共支出能創造生產力嗎?-以中國製造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財正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家磊(2008),「中日韓汽車產業政策比較及啟示」,《經濟縱橫》,10,101 – 103。 魯曉東與連玉君(2012),「中國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力率估計:1999 - 2007」,11,541 – 558。 Berry S. T. (1994), “ Estimating Discrete-Choice Models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5(2): 242 – 262. Levinsohn J., and Amil P. (2003), “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 Oxford Journals, 70(2): 317 – 341. Olley S., and Ariel Pakes (1996), “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 Econometrica, 64(6): 1263-1297. Pertin A., and B. Poi (2004) “Production function estimation in Stata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 The Stata Journal, 4(2): 113-123. Yasar M., R. Raciborski, and B. Poi (2008), “Production function estimation in Stata using the Olley and Pakes method,” The Stata Journal, 8(2): 221-231.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