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對汽車零組件產業之影響
The Impact of automotive industrial policy on vehicle parts industry - The Case of China
作者 劉怡君
貢獻者 胡偉民
劉怡君
關鍵詞 汽車產業政策
零組件
生產力
日期 2016
上傳時間 1-Sep-2016 23:45:01 (UTC+8)
摘要 本文對於中國大陸汽車市場的汽車零組件及配件製造之產業,在2004年由政府推動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進行政策前後在生產力估計上的變化,由於我們的數據使用年份係從2001年到2011年,當中中國政府從1994年變頒布過《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爾後從2004年再次制定與汽車產業相關的政策《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隨後在2008年金融風暴的影響下,於次年推出《汽車下鄉政策》來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因此我們的數據橫跨了三個政策的實施期間,從生產力的估計來觀測政策對於該產業的影響。研究方法採用Olley and Pakes(1996)的三階段模型估計企業的生產力,逐年檢視其生產力的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2004年及2009年發布的政策,一個是從生產結構進行調整,一個則是刺激內需來提升產能,二者數據結果皆顯示出政策有明顯的成效,雖然在2004年的政策下,似乎代表結構調整需要一些緩衝時間,自2005年後,生產力的上升可以看出政策的實施對該產業帶來正向的影響。而2009年的汽車下鄉政策也成功的以刺激內需的方式提高了企業的生產力。
參考文獻 史自力(2005),「世界汽車產業發展趨勢與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戰略」,《經濟經緯》,1,53 – 57。
     何慧格(2012),《金融改革對於本國銀行績效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萬里(2007),「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目標及政策導向的思考」,《汽車工程》,29,1 – 7。
     夏樂生(2004),「中國大陸新頒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的內涵與爭論」,《展望與探索》,2,105-112。
     張榮鑫(2013),「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管理策略探析」,《山西青年》,16,211。
     陳建國(2004),「我國汽車產業政策和發展戰略」,《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2,26 – 30。
     曾憲奎(2006),「論我國汽車工業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政策」,《改革與戰略》,10,90 – 93。
     楊沿平(2006),「我國汽車業自主創新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中國軟科學》,3,11 – 16。
     董孟芸(2013),「公共支出能創造生產力嗎?-以中國製造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財正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家磊(2008),「中日韓汽車產業政策比較及啟示」,《經濟縱橫》,10,101 – 103。
     魯曉東與連玉君(2012),「中國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力率估計:1999 - 2007」,11,541 – 558。
     Berry S. T. (1994), “ Estimating Discrete-Choice Models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5(2): 242 – 262.
     Levinsohn J., and Amil P. (2003), “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 Oxford Journals, 70(2): 317 – 341.
     Olley S., and Ariel Pakes (1996), “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 Econometrica, 64(6): 1263-1297.
     Pertin A., and B. Poi (2004) “Production function estimation in Stata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 The Stata Journal, 4(2): 113-123.
     Yasar M., R. Raciborski, and B. Poi (2008), “Production function estimation in Stata using the Olley and Pakes method,” The Stata Journal, 8(2): 221-231.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財政學系
1022550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25501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胡偉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劉怡君zh_TW
dc.creator (作者) 劉怡君zh_TW
dc.date (日期) 201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Sep-2016 23:45:01 (UTC+8)-
dc.date.available 1-Sep-2016 23:45:0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Sep-2016 23:45:01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10225501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07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財政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2550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對於中國大陸汽車市場的汽車零組件及配件製造之產業,在2004年由政府推動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進行政策前後在生產力估計上的變化,由於我們的數據使用年份係從2001年到2011年,當中中國政府從1994年變頒布過《汽車工業產業政策》,爾後從2004年再次制定與汽車產業相關的政策《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隨後在2008年金融風暴的影響下,於次年推出《汽車下鄉政策》來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因此我們的數據橫跨了三個政策的實施期間,從生產力的估計來觀測政策對於該產業的影響。研究方法採用Olley and Pakes(1996)的三階段模型估計企業的生產力,逐年檢視其生產力的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2004年及2009年發布的政策,一個是從生產結構進行調整,一個則是刺激內需來提升產能,二者數據結果皆顯示出政策有明顯的成效,雖然在2004年的政策下,似乎代表結構調整需要一些緩衝時間,自2005年後,生產力的上升可以看出政策的實施對該產業帶來正向的影響。而2009年的汽車下鄉政策也成功的以刺激內需的方式提高了企業的生產力。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汽車產業的發展與演進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 章節安排 5
     第二章 汽車產業發展政策 7
     第一節 政策背景 7
     第二節 實施方案 9
     第三章 文獻回顧 12
     第一節 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之相關研究 12
     第二節 零組件市場的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估計廠商利潤與產出變化之相關文獻 16
     第四章 研究方法 17
     第一節 OLLEY-PAKES 三階段估計法(3-STEP ESTIMATOR) 17
     第五章 實證結果分析 21
     第一節 變數設定 21
     第二節 敘述統計 24
     第三節 生產力估計結果 26
     第六章 結論 28
     參考文獻 30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10225501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汽車產業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零組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產力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對汽車零組件產業之影響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Impact of automotive industrial policy on vehicle parts industry - The Case of Chin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史自力(2005),「世界汽車產業發展趨勢與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戰略」,《經濟經緯》,1,53 – 57。
     何慧格(2012),《金融改革對於本國銀行績效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萬里(2007),「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目標及政策導向的思考」,《汽車工程》,29,1 – 7。
     夏樂生(2004),「中國大陸新頒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的內涵與爭論」,《展望與探索》,2,105-112。
     張榮鑫(2013),「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管理策略探析」,《山西青年》,16,211。
     陳建國(2004),「我國汽車產業政策和發展戰略」,《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2,26 – 30。
     曾憲奎(2006),「論我國汽車工業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政策」,《改革與戰略》,10,90 – 93。
     楊沿平(2006),「我國汽車業自主創新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中國軟科學》,3,11 – 16。
     董孟芸(2013),「公共支出能創造生產力嗎?-以中國製造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財正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家磊(2008),「中日韓汽車產業政策比較及啟示」,《經濟縱橫》,10,101 – 103。
     魯曉東與連玉君(2012),「中國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力率估計:1999 - 2007」,11,541 – 558。
     Berry S. T. (1994), “ Estimating Discrete-Choice Models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5(2): 242 – 262.
     Levinsohn J., and Amil P. (2003), “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 Oxford Journals, 70(2): 317 – 341.
     Olley S., and Ariel Pakes (1996), “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 Econometrica, 64(6): 1263-1297.
     Pertin A., and B. Poi (2004) “Production function estimation in Stata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 The Stata Journal, 4(2): 113-123.
     Yasar M., R. Raciborski, and B. Poi (2008), “Production function estimation in Stata using the Olley and Pakes method,” The Stata Journal, 8(2): 221-231.
zh_TW